古代小說中的正派的僧人有哪些
『壹』 中國小說中最有名的會武功的和尚是誰
《水滸傳》人稱花和尚的魯智深是也。
『貳』 中國古代十大高僧都有哪些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佛教盛行,歷代名僧無數,有以佛教為主聞名(譯經、講解、取經、傳法之類),也有以非佛教為主聞名(比如道佛結合、詩書畫、科學、政治之類)。本博文為大家講述我國歷史上十大著名名僧。
1.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
支遁(314-366年),字道林,世稱支公,也稱林公,本姓關。陳留(開封市)人,或說河東林慮(今河南林縣)人。東晉高僧、佛學家、文學家。他初隱餘杭山,25歲出家,曾居支硎山,後至建康(南京市)講經,與謝安、王羲之等交遊,好談玄理。注《莊子·逍遙游》,見解獨到。後於剡縣(浙江省嵊縣)沃洲小嶺立寺行道,僧眾百餘。晉哀帝時應詔進京,居東安寺講道,三年後回剡而卒。他精通佛理,有詩文傳世。據文獻記載,《神駿圖》畫的是支遁愛馬的故事。作《即色游玄論》,宣揚「即色本空」思想,為般若學六大家之一。其他著作有《釋即色本無義》等。
2.取經第一,佛教革新——法顯
法顯(334—420年),俗姓龔,平陽武陽(長治市襄垣縣)人,東晉高僧,三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東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法顯六十多歲的高齡,與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嵬四人結伴,從長安出發西行。至張掖,又遇見智嚴、慧簡、僧紹、寶雲、僧景,共進至敦煌。敦煌太守李浩,供給法顯等五人渡流沙河,經鄯善,至烏耆國。與法顯同行的僧人,或至高昌,或至罽賓,法顯與其他三人則渡過蔥嶺,到達北天竺。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也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法顯等從長安出發,經西域至天竺,游歷20多個國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前後歷時13年,於義熙九年(412年)歸國。
3.譯經大師,三論之祖——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344-413 年),音譯為鳩摩羅耆婆,又作鳩摩羅什婆,簡稱羅什。原籍天竺,生於西域龜茲國(新疆庫車縣)。其父名鳩摩羅炎,母名耆婆,屬父母名字的合稱,漢語的意思為「童壽」。東晉時後秦高僧,著名的佛經翻譯家。與真諦(499—569)、玄奘(602~664)、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另說還有義凈(635—713)並稱為四大譯經師。
幼年出家,初學小乘,後遍習大乘,尤善般若,並精通漢語,曾游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深究妙義。他年少精進,又博聞強記,於是備受矚目和贊嘆。在東晉後秦弘始三年(401年),姚興派人迎至長安(西安西北)從事譯經,成為我國一大譯經家。率弟子僧肇等八百餘人,譯出《摩訶般若》、《妙法蓮華》、《維摩詰》、《阿彌陀》、《金剛》等經和《中》、《百》、《十二門》和《大智度》等論,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由於譯文非常簡潔曉暢,妙義自然詮顯無礙,所以深受眾人的喜愛,而廣為流傳,對於佛教的發展,有很大貢獻。所介紹之中觀宗學說,為後世三論宗之淵源。佛教成實師、天台宗,均由其所譯經論而創立。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時稱「四聖」。
4.一世祖師,傳奇人物——菩提達摩
菩提達摩(?-536年),簡稱達摩,南北朝時人,佛教中國禪宗初代祖師,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達摩祖師」。與寶志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於南朝梁武帝時期航海到廣州。梁武帝信佛,達摩至南朝都城建業會梁武帝,面談不契,遂一葦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陽,後卓錫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傳衣缽於慧可。後出禹門游化終身。相傳達摩是《易筋經》的撰寫者,少林七十二絕技的創造者,將佛教禪宗帶入中國的佈道者,擁有諸多神奇傳說的人物,中國佛教的一世祖師。
5.智者大師,天台創始——智顗
智顗(538~597年),南朝陳、隋時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陳,字德安,荊州華容(湖北潛江)人。中國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實際的創始者。天台宗為中國佛教宗派史上第一個宗派,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稱為天台宗。因以《法華經》為主要教義根據,故亦稱為法華宗。十八歲投湘州果願寺法緒出家,二十三歲拜慧思為師,修習禪法,證得法華三昧。並廣弘教法,創五時八教的判教,強調止觀雙修的原則,發明一念三千、圓融三諦、一心三觀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體系。在傳承系譜上,尊龍樹為初祖,以北齊慧文為二祖,慧思為三祖,智顗是四祖。自智顗以來,代代相傳。隋煬帝授予智者之號。世稱「智者大師」或「天台大師」。著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各二十卷及四教義等傳也,生前度僧四千餘人,傳業弟子三十二,以灌頂、智越等最著名。
智顗大師,在中國素有「小釋迦」的尊號。智顗一生力弘法華精神及龍樹教學,並以中國獨特的形式加以體系化。他所提出的「五時八教」,綜合佛陀的教法思想和經典內容,在判釋經教上被視為最具代表性,而奠定天台宗教觀基礎。此外,智顗修正南方「輕禪重講」與北方「輕講重禪」的弊病,倡遵「教觀雙運」、「解行並進」的教學,獨創依禪觀而修行的止觀法門,消溶中國幾百年來南北方佛教的偏頗。由於他博識善辯,深達禪觀,陳、隋兩朝都對他相當尊重,陳宣帝甚且敬稱他為「佛法雄傑,時匠所宗,訓兼道俗,國之望也。」
6.飲譽華夏,西遊美名——玄奘
玄奘(602-664年),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俗姓陳,名褘,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河南偃師);出家後遍訪佛教名師,至天竺學習佛教。太宗貞觀三年(629年,一作貞觀元年),歷經艱難抵達天竺。初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後又游學天竺各地,貞觀十九年(645年)回到長安,所譯佛經,多用直譯,筆法謹嚴,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歷代民間廣泛流傳其故事,如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明·吳承恩《西遊記》等,均由其事跡衍生。魯迅先生曾高度贊揚其「捨身求法」精神,尊其是「中國的脊樑」。
7.名揚海外,禪宗六祖——惠能
惠能(638—713年),俗姓盧,唐代嶺南新州(廣東新興縣)人。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祖籍河北范陽(定興縣),其父行瑫於唐武德三年(620年)被貶官流放至新州為民,寓於新州南夏盧村,後與朗傳奇村女子李氏結婚。唐貞觀十二年(638年)二月初八惠能誕生,開元元年(713年),圓寂於新興國恩寺,世壽七十六歲。六祖圓寂的國恩寺成了禪宗頓教三大祖庭之一,有「中國禪宗發源地」與「嶺南第一禪宗聖域」之稱,名揚海內外。唐憲宗追謚大鑒禪師。著有六祖《壇經》流傳於世。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禪師的真身,供奉在廣東韶關南華寺的靈照塔中。陳寅恪稱贊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一掃僧徒繁瑣章句之學,摧陷廓清,發聾振聵,固中國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惠能,中國古代有這么一名僧人,他和孔子、老子一起被稱為「東方三大聖人」,又被歐洲學界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這已夠傳奇的了;更奇的是,被稱為大聖人、大思想家的他竟然目不識丁,是個文盲。這樣的奇人,開天闢地以來,全世界唯此一人!
8丈量地球,密宗領袖——一行
一行(683~727年),中國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佛學家,本名張遂,魏州昌樂(河南省南樂縣)人。張遂的曾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張公謹。張氏家族在武則天時代已經衰微。張遂自幼刻苦學習歷象和陰陽五行之學。青年時代即以學識淵博聞名於長安。為避開武則天的拉攏,剃度為僧,取名一行。先後在嵩山、天台山學習佛教經典和天文數學。曾翻譯過多種印度佛經,後成為佛教一派——密宗的領袖。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武則天退位後,李唐王朝多次召他回京,均被拒絕。直到開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李隆基派專人去接,他才回到長安。開元九年(公元721年),據李淳風的《麟德歷》幾次預報日食不準,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編新歷。一行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編制《大衍歷》,他在製造天文儀器、觀測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測量方面也頗多貢獻。
9.僧界狂人,草書之聖——懷素
懷素(725-785年),唐時人,字藏真,僧名懷素,俗姓錢,漢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為僧。懷素既是狂僧,又是醉鬼,更是書法史上領一代風騷的草書家,他的草書稱為「狂草」,有如疾風中的勁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與唐代另一草書家張旭齊名,人稱「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是中國古典浪漫主義藝術的傑出代表,對後世影響深遠。
10.和尚軍師,袈裟謀臣——姚廣孝
姚廣孝(1335~1418年),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出自顯赫的吳興姚氏。幼名叫天禧,字斯道。祖籍河南汴梁(今開封),曾祖父隨宋室南渡時逃到江南,落腳在長洲相城(蘇州)。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號逃虛子。元末明初的政治人物、詩人,明成祖朱棣自燕王時代起的謀士、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明成祖即位後,賜名姚廣孝。
明朝洪武末年至永樂年間,在風雲變幻、驚心動魄的政治舞台上,姚廣孝若隱若現,神出鬼沒,他身披袈裟,口喧佛號,是地地道道的和尚;他出謀劃策,指點江山,是貨真價實的軍師。他最擅長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也能親自指揮千軍萬馬,守城卻敵,在明成祖朱棣奪取江山的斗爭中,他是第一功臣。但他恰如一條神龍,見首不見尾,使人感到莫測高深。他實在是一位神秘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在腥風血雨的朝代更迭中,計定江山的謀略家燦若繁星,不可勝數。這也不足為奇。但能夠將超凡脫俗、四大皆空的和尚和積極用世、竭精殫智的謀臣集於一身者,卻極為少見。而姚廣孝就是這樣一位神秘的和尚軍師,一位身披袈裟的政治家和謀略家。
『叄』 金庸筆下五位來自西域的僧人,他們的武功該如何排名
金輪法王第一,鳩摩智第二,隨後是血刀老祖,桑吉,靈智上人。熟悉武俠小說的朋友可能都會知道,著名武俠作家金庸,是一名貨真價實的佛教信徒。這可能會和很多人對他作品的印象相反:他書中的僧人,往往都是心性品德不那麼好的邪派大和尚,要不就是偽君子。特別是他筆下的五位西域高僧,幾乎人人都不是好人:金輪法王,鳩摩智,血刀老祖,桑吉,靈智上人。這五個人的武功又該怎麼排名呢?
綜上所述,這五位西域和尚的排名是:第一金輪,第二鳩摩智,第三血刀老祖,第四桑吉,第五靈智上人。
『肆』 金庸和古龍的小說里有哪些有名的和尚
古龍的和尚多是獨行俠,如無花和尚;金庸的多來自某寺廟,如少林寺空字輩等
『伍』 金庸小說中最厲害的僧人有哪些
天龍八部:掃地僧、玄慈、虛竹、鳩摩智,還有段譽後來也出家了
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覺遠、一燈、金輪法王、慈恩(曾經的鐵掌幫幫主裘千仞)、還有空見、空聞、空智、空性,後面四個跟前面的應該沒的比,不過在當時也是還可以的
笑傲江湖:方正大師,沒有具體描寫武功,不過教了令狐沖《易筋經》,在當時的武林又德高望重,應該武功也還可以的
鹿鼎記:到鹿鼎記里,武功跟前面的都沒法比,不過在當時,澄觀的武功應該還是不錯的,胖瘦頭陀也還好,但都絕對比不過前面天龍八部和射鵰三部曲的。
另外,李自成兵敗後,在金庸小說里也做了和尚,法號奉天玉和尚,雖然武功不知道該怎麼評價,但闖王的號召力和政治影響力都是蠻強的。
『陸』 少林派是金庸小說中第一大門派,除了掃地僧還有哪些高手
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少林寺是一個很神秘的地方,就連普普通通,不起眼的一個掃地僧都是武功高人,而在金庸所寫的天龍八部中掃地僧,就是武林天下第一的高手。但是除了掃地僧,金庸筆下還有很多不起眼的武林英雄。例如火工頭陀,他是在少林寺裡面擔任後廚燒火的僧人,後來偷學武藝,成為武林高手。
三、人不可貌相金庸將這些不起眼的人物描述成武林高手,其實也蘊含了人不可貌相的偉大思想。而且能力越突出的人,越不顯山顯水。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國道家的哲學思想大隱隱於市。真正厲害的人不管身處什麼地方都能有突出的表現和貢獻。
『柒』 為什麼金庸小說里,掃地僧、挑水僧之類的總是很厲害
因為少林武功,本來就要以佛法為基礎。佛法越高明,武功修為越深不可測的僧人,他們往往不屑於去爭名逐利,拋頭露面;所以,少林寺那些看起來牛氣哄哄的首座,方丈,往往不是真正的絕頂高手;反而掃地僧,跳水僧,伙夫的武功都一等一的厲害。
我們都知道,禪宗少林,乃是金庸世界中,正道武林名副其實的“泰山北斗”,實力渾厚,堪稱深不可測。從當年初祖達摩一葦渡江,將佛法東傳,創建少林道統以來;少林寺已經在中原屹立千年不倒。
少林神功,本來就要以佛門修行為基礎。佛法修為越深厚,越明白“普度眾生,圓滿自在”的僧人,修煉武功往往水到渠成,輕易就能成為震古爍今的大高手;
但是,這些高手深明佛法,又不喜歡在世人面前顯露本事,爭名逐利。因此,才造成了這種怪圈!
『捌』 古代武俠小說中比較有名的和尚
段智興,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的人物,是為「南帝」,天龍八部中主角段譽的後人。以大理「一陽指」自成一派,武學修為登峰造極,「天下五絕」之一。
少林掃地僧或稱無名老僧,金庸小說《天龍八部》里武功極高的高僧,隱居於少林藏經閣,日常功課是掃地。在少室山上的武林大會上,輕松收服蕭遠山、慕容博,並且能識破各人練功的破綻,雖因攻擊蕭遠山而被蕭峰的降龍十八掌全力一擊打後退,有失絕頂風范,但能一擊秒殺慕容博和蕭遠山,更有三尺氣牆的雄厚內力。且在被蕭峰擊傷斷肋吐血後,仍能以深厚內力救治假死的蕭遠山和慕容博而全然無事。(可對比段皇爺救治重傷的黃蓉後卻五年內功力盡失)被視為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的第一高手,武功已臻化境。
於《天龍八部》第四十三章登場。
『玖』 小說中有名的和尚
老實和尚(古龍《陸小鳳傳奇》)
古龍說,老實和尚從不說假話。但不說假話的和尚照樣會嫖妓,會殺人。有時候覺得
這個和尚實在讓人不可思義,寫他的古龍也不可思議。這是真的,他比無花更吸引我,陸
小鳳的故事裡他的每一次出場都帶著神秘色彩,我實在找不到比他更有趣的和尚了。
恆山不戒(金庸《笑傲江湖》)
姓甚名誰不可考,師從不可考。一生經歷奇特,原本是屠夫,為追求一個美貌尼姑出
家為僧。如願以償後生了個漂漂的女兒。其妻卻因吃醋離家出走。於是滿江湖尋找,並將
女兒留在恆山出家為尼。並收了一個採花賊作徒弟,法名不可不戒。原是江湖一無門無派
的野和尚,後因大俠令狐沖的緣故,入恆山。
金輪法王(金庸《神鵰俠侶》)
蒙古國師,身負十層「龍象般若功」,《神鵰俠侶》中第一反派。其人雖然老而瘦,
但無論勝負,氣勢不倒,是金庸小說中最具威儀的和尚兼反派。但三敗於楊過,最後更死
於楊過之手。令人扼腕。
抱殘(溫瑞安《神州奇俠傳》)
抱殘不是一個人,應該是五個人,「風花雪月殘」,「懷抱天下」五神僧。是當時少
林掌門天正大師的師叔。五人合力使出「懷抱天下」絕世神功,曾擊敗武林第一燕狂徒。
但僅僅如此,還不足以使他們能在這武林十大名僧榜上留名。但他們以垂老之軀,打破門
第之見,融合少林武當心法,創出「五指連心,五瓣成蓮!」卻著實了不起。
玄慈(金庸《天龍八部》)
少林寺第三十五代掌門。精通少林「大金剛掌」,「袈裟伏魔功」等絕技。年青時聽
信奸言,以帶頭大哥的身份曾誤傷大俠蕭峰之母。又與江湖四大惡人之二「無惡不作」葉
二娘結下孽緣,生下兒子虛竹,隱瞞數十年。後被蕭遠山揭穿,為正少林聲譽,坦然受杖
刑,後自盡。但於群雄掩護他的身份而紛紛被殺時不聞不問,被揭破姦情又無勇氣對葉二
娘與虛竹負責。中下人物而已。十大名僧,居末。
鳩摩智
大雪山,大輪明王
【
在
xxl
(小鹿)
的大作中提到:
】
:
老實和尚(古龍《陸小鳳傳奇》)
:
:
古龍說,老實和尚從不說假話。但不說假話的和尚照樣會嫖妓,會殺人。有時候覺得
:
這個和尚實在讓人不可思義,寫他的古龍也不可思議。這是真的,他比無花更吸引我,陸
『拾』 《西遊記》主要人物簡介
1、唐僧
唐僧,也叫唐三藏,唐僧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的人物,前世為如來二弟子金蟬子,原型為唐代高僧玄奘。玄奘,生於今河南洛陽,俗家姓名「陳禕」,法號「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
早在西夏時期的敦煌壁畫,就有唐僧取經故事,唐僧、還有人相似猴的孫悟空手牽白馬。後來不斷演繹,就有了《西遊記》。
實際上三藏法師是一種敬稱,指精通佛教聖典三大類別「經、律、論」三藏的法師,又稱三藏比丘、三藏聖師,或略稱三藏。
2、孫悟空
孫悟空,祖籍東勝神州,由開天闢地以來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帶領群猴進入水簾洞而成為眾猴之王,尊為 「美猴王」。後經千山萬水拜須菩提祖師為師學藝,得名孫悟空,學會地煞數七十二變、筋斗雲、長生不老等高超的法術。
神通初成的孫悟空先大鬧龍宮取得如意金箍棒,又大鬧地府勾去生死簿,後被天界招安,封為弼馬溫。得知職位低卑後生氣返回花果山,並戰勝托塔天王和三太子的討伐,迫使玉皇大帝封其為齊天大聖,並在天庭建齊天大聖府,奉旨管理蟠桃園。
因醉酒攪亂王母的蟠桃盛會,偷吃太上老君的金丹,煉成了金剛不壞之軀,陰差陽錯間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中煉就火眼金睛。之後大鬧天宮,十萬天兵天將、四大天王、二十八星宿對其圍剿亦不能將其打敗,後來在與如來的打賭鬥法中失利,被壓在如來捨去一手化作的五行山(唐時更名兩界山)下五百餘年悔過自新。
後經觀音點化,被唐僧救出,法號行者,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一路降妖除魔,不畏艱難困苦,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後取得真經修成正果,被封為斗戰勝佛。
孫悟空生性聰明、活潑、忠誠、嫉惡如仇,在民間文化中代表了機智、勇敢。自唐代出現西遊傳說,一直延續至明清,明代出現這些傳說的集大成本《西遊記》。孫悟空在歷代的這些民間神話里,被中國人奉為神明。
3、豬八戒
豬八戒,法號悟能,是唐僧的二徒弟,原來是玉皇大帝的天蓬元帥,因調戲霓裳仙子(屬於嫦娥中的一員,《西遊記》中「嫦娥」意指月府仙女。並非民間傳說里的後羿之妻姮娥。 )被逐出天界,卻又錯投豬胎。
唐僧和孫悟空西去取經路過高老莊,在雲棧洞與孫悟空大戰,聽說唐僧之名,前去拜見。從此成為唐僧的弟子一同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最後被封為凈壇使者。八戒性格憨厚,力氣大,但又好吃懶做,愛佔小便宜,貪圖女色。
4、沙僧
沙悟凈,又叫沙僧、沙和尚,是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中的主要人物。他是唐僧在流沙河收的徒弟。原是天庭中的卷簾大將,失手打碎琉璃盞被貶下凡,盤踞在流沙河,殺人吃人為業。成為唐僧徒弟之後與師傅、師兄孫悟空、豬八戒以及白龍馬一起赴西天取經。
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後,功德圓滿,被封為南無八寶金身羅漢菩薩。原著小說中使用的武器是降妖寶杖。
5、白龍馬
小白龍原來是西海龍王敖閏殿下的三太子。龍王三太子縱火燒了殿上玉帝賜的明珠,觸犯天條,犯下死罪,幸虧大慈大悲的南海觀世音菩薩出面,才倖免於難,被貶到蛇盤山等待唐僧西天取經。
無奈他不識唐僧和悟空,誤食唐僧坐騎白馬,後來被觀世音菩薩點化,鋸角退鱗,變化成白龍馬,皈依佛門,取經路上供唐僧坐騎,任勞任怨,歷盡艱辛,終於修成正果,取經歸來,被如來佛祖升為八部天龍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