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人物鑒賞
⑴ 求金庸小說中楊過這一人物的賞析1000字,不要百度的。謝謝
我不是金庸迷,也不怎麼看武俠小說,但金庸先生最具代表性的三部曲《笑傲江湖》、《天龍八部》和《神鵰俠侶》我卻都仔細地拜讀過,都說金庸的書,此三本足矣,猶如神助,我正好讀的是它們!很慚愧,我發現自己竟然庸俗到不愛天龍,不愛笑傲,偏最愛神鵰,難道就因為它所代表的缺憾美,因為它滿足了我對大義與愛情的幻想!
我想那隻是一個方面罷,因為在我們這代人身上,多少都有些楊過情節的。眾所周知,楊過絕非傳統意義上的武俠少年,也絕非十全十美的英雄人物,更不是人們單一理解下的「邪狂」青年,說形象點,他其實是一個情感極端的人,永遠與中庸無緣分,永遠都是那麼愛憎分明,非常時刻甚至不擇手段。但他同時也是個擁有自由靈魂的大俠,敢於挑戰傳統道教,為義赴湯蹈火,為情而走天涯……
楊過一直認為自己擔不起「大俠」這兩個字,可他的所作所為正是大俠的風范——古來忠臣將相有之,但真心痴情者少;俠之大者可求,至情至性難得,「真心痴情、至情至性」也許才真正體現了金庸先生的武俠觀,於是他才造就了楊過這樣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成就了《神鵰》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楊過的精神實質即使是放在今天,放在這個浮躁的年代,也具有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的。
所以,一直想系統的總結一下這個人物,在這過程中,看過許多分析楊過的好文章,實在感覺精彩的觀點就直接引用過來,也許見解十分膚淺,只是一葉障目,還請各位一笑而過,只當是茶餘飯後的無聊消遣罷。
(一)楊過的人格基調
首先,其實楊過談不上是位俠,反倒是在一般印象中更像一個普通的、具有強烈逆反心理和叛逆性格(主要是少年和青年時期)的人。這是楊過的基本人格基調,而正是這種色彩使得楊過具有一種中國文學史上罕有的光輝的人格形象。
楊過的三個人格基調:
一、恩仇:他最開始是嫉恨郭靖身懷絕技而不肯親自教他武功,包括嫉恨黃蓉始終以心機對他,在這里最關鍵的地方在於他所要求的不是是否存在不公平,而是「我」想要做什麼而「他們」不讓「我」做,這於「我」是不能接受的。
二、父仇:他後來實際上已經不太相信郭靖與他有什麼「殺父之仇」,他之所以要殺郭靖,竟然是有很多細小的側面原因在刺激他,而他心底里最想要做的竟然是像郭靖那樣的與他有「殺父之仇」的人,這令他極度困惑,而同時郭靖一再表現出他的宏大胸襟氣度,令他自慚形穢,這於他是一種極大的恩惠,他很清楚。
三、禮法觀念阻撓他與小龍女的結合:這使他再一次強烈感覺到「我想要做的事情為什麼不讓我去做」的情緒,而另一方面郭靖又要斬斷郭芙的手臂來補償他的手臂,又一次令這個敢想敢做的狂妄小子不知所措。在這些過程當中,「我想做什麼」和「我應該做什麼」這兩個題目形成了一對強烈的矛盾,而事實上是後者站了上風,是郭靖對他的影響站了上風,使他後來在人格上逐步接近於另一個郭靖。
(二)楊過的處世哲學
一、楊過與道義
楊過自幼父母雙亡,他只有對其父的英雄式幻想(而這一幻想也最終被打破)和回憶中母親的一張淚盈盈的臉。他無以為生,只得行乞,過偷雞摸狗的日子。在他的心裡,善惡、公理不是有人教的,而是他在人生的坎坷中一步步感受而來。
再說說他的成長。他上了桃花島,以為可以有人疼有人教了,可不成想,他父親的罪過也要他來承擔。黃蓉對他的排斥,只教他念書而不教武功,害他受盡欺負,讓他的自卑感日益深重,在這樣的境遇下,要他去學習什麼是道義,我不認為楊過的智商有夠高到這種程度!也難怪他會認為瘋顛的歐陽鋒才是好人,他也不會單一的憑什麼道義去區分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可是楊過天生的傲骨,少有的赤子情懷,你對他壞,他便偏不在你面前示弱,你對他好,便掏心窩子的對你好。這樣的孩子遭受不公平的對待,當然是偏激得要命,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楊過從來不曾自以為多了不起,從來不曾自以為孤高絕世,他在世上要尋找的,只不過是別人平等、坦誠的相對。
我礙著誰了,我又害了誰了?這種質問便是楊過的處世基礎;我既沒害人,我做什麼都是我的自由,這就是他狂的所在。楊過對小龍女的至情至性不僅來源於他本性,更是他的際遇造成的,諾大的世界,只有姑姑一人對他是真正的好,而且跟姑姑的結合還意味著跟拋棄他,鄙視他的那個世界作徹底對立,狂傲如楊過,當然要至死堅持。
二、楊過的「自私」
楊過沒有一個形成他憂國憂民大俠胸懷的環境,而他自小也不曾感受到國家的存在,祖國是個什麼概念,他很難理解,十六年的行俠仗義和最後的襄陽血戰,於他而言,他對社會的責任也到此為止,單以貢獻索取來講,他既不曾從這社會得到多少關愛,他做多做少也就無可非議。
楊過的經歷使他的心裡始終有一個念頭,那就是「沒有人憐惜我們,關心我們,那我們幹嘛還要顧及世人?」於是,他對於世俗中的人自有一種距離感,他沒有什麼民族觀念,他不認為各個民族有什麼不同,所以對於戰爭,他沒有什麼與自己有關的感覺。
大宋朝何其有幸,最後有了一個「神鵰大俠」,楊過終於認識到了愛國勝於愛家,他的這種胸懷的最後的形成是因為在襄陽親眼看到雙方交戰的現實而萌發的,他的猶豫,在於是舍「情」還是舍「俠」。其實,以楊過的經歷與由此而產生的性格與人生觀,他能在襄陽萌發出那種胸懷已屬不易。相對於郭靖的俠義而言,楊過的俠義其實更加難能可貴。因為前者是從小就有的環境造成的,而楊過卻是自發的,而且是在生命與俠義的選擇中選擇了後者,以他這種從小一切是非標准與人情事故均靠自己學習和體會而形成的性格與人生觀而言,他的選擇無疑是更難得的。
(三)楊過與自由主義
一、楊過是個自由主義者者
楊過天生是個自由主義者,自由主義的含義是尊重個體自由,以一種理智的態度對待社會問題。「在沒有英雄的時代,我只想做一個人」,如果楊過會寫詩,這就是他的心裡話。亂世出英雄,可楊過不想做什麼英雄,他只想做一個人,一個普普通通的人,能夠在世上自由的活著的人。然而,他不知道,適合英雄生長的年代,並不適合做人。
所以與人生與社會與專制的抗爭,充滿了楊過的一生。楊過有一腔悲楚,是個孤臣孽子的形象,追逐自由而自由不可得,追逐個性解放而被世人當成狂悖。他的人生在悲苦中度過。楊過有兩把大刀,這兩把大刀也是他能夠活下去的兩大精神支柱,一把叫做復仇,一把叫做愛情。這是作為一個「人」的所具有「天賦的人權」,是他最充分也是唯一的個人權利。
二、復仇的那把刀斷了
無論是復仇還是愛情,郭靖始終是楊過心理上的最大障礙。郭靖這個形象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他思想上專制保守,但是富有捨生取義的俠義精神。自由主義者楊過內心深處受到震撼以後,放棄了復仇的理念。在耳聞目睹「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行為後,產生了第二次轉變,可以說完成了一次人格上的涅槃,但這讓他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斷臂,他的一把大刀斷了。精神上的代價和肉體上的代價都付出了。天地間留給楊過的,只有愛情了。
三、楊過回歸傳統
楊過曾經是個「反復無常的小人」,是個性情中人,是個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別人的人,從山谷裡面出來以後,徹底變了。神鵰大俠放棄了自己曾經追求的自由和不受約束,與此同時,開始利用自己的權力干涉他人的「自由」。因為他老人家最恨負心薄倖之人,所以煞神鬼多娶了幾個老婆,就被他老人家割了耳朵。
所以到了這個時候,楊過已經變了成了神鵰俠,如同專制的郭靖一樣,不但一定要別人容忍自己獨特的價值觀,還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別人,這其實是一種妥協,妥協之後楊過獲得了社會的認可,還有強大的武力支持。由此可見,楊過徹底放棄了樸素的自由主義立場,回歸了傳統。
(四)為什麼喜歡楊過
女孩喜歡楊過,是因為楊過是她浪漫的夢想。男孩喜歡楊過,卻是因為楊過是他逃避的借口。
當你脖子上暴起青筋和老師吵架的時候,你自以為是楊過;當你的父母反對你和女朋友談戀愛的時候,你自以為是楊過;當別人看不起你的時候,你自以為是楊過;當你不想承擔你對社會和家庭應盡的責任的時候,你自以為是楊過;當你的生活充滿了楊過一樣的苦難的時候,你自以為是……等一下,你真的承受過那樣的苦難嗎? 所以,楊過叛逆、真誠的性格和成長際遇容易引起年輕人共鳴,這跟青年人處於思想發育期很有關系,他們同楊過一樣尋求歸屬感,尋求屬於自己的路。
金庸小說寫的雖然都是成長故事,但時光流逝的痕跡,從來也不曾有哪個人像在楊過那裡,烙印得這樣深。喜歡看十六年後,那個居然變得「比道學先生持重守禮」的楊過。不是因為這樣的楊過才可愛,而是為了這種性格的變化,讓人甚至感覺到一種恍如隔世般的凝重感。有人說,金庸先生本來的意思,是要寫楊過與小龍女同喪於谷底,這才是悲劇的精神。我覺得其實沒這個必要。人生的滄桑變化到了這一步,悲愴的況味實在已經是過於濃了。就算是重逢,那時的楊過,也如月光下的雪峰,看起來孤獨而冷清。
刻意的給一個死亡的結局,只是煽情的故事。怕的是在似乎美滿的此刻,心中卻滿是前塵的不堪,前途的空虛,然而我們只有作幸福的笑。
⑵ 對武俠小說人物的評價
金庸似酒。古龍如茶。品質優劣,實屬難分。
小的時候看武俠喜歡看金庸,逐漸長大之後,卻更喜歡看古龍的。因為古龍的語言,精煉,唯美。小的時候看不懂,就不喜歡看。
金庸的小說首先在於氣勢。所有的小說都有一種氣勢磅礴,縱橫捭闔的感覺,金庸老先生精通歷史,把每一部小說都貫穿歷史,既寫史又寫人,像他這樣的作者,還真是少見。
金庸的小說其次在於細節描寫,尤其是心理描寫。「聽了XX的話,不由地一怔……」,「XX心裡有不由一甜,卻有怪自己平日嘴拙,竟不知如何表明自己的心……」等等(這些只是我自己想的,有興趣的可以參見《射鵰英雄傳》,本人認為此書的心理描寫絕對精彩!當然,《天龍八部》也不錯)。看的讀者心裡也是頓覺如書中人,與他一同感受。
金庸的小說的武功是一招一式,來不得半點虛假,全都是內力加招數,勝的實實在在,敗的心服口服。個人感覺,金庸的小說實在是適合拍電視劇和電影。
而古龍的小說勝在語言,精簡的不能再精簡,留給讀者的思考餘地甚大。而我喜歡古龍的小說也是由於他的語言,唯美,空靈,像一幅畫,任由讀者自己想像。
「冷月
斷崖
一人
一劍
劍是鋒利的劍
人是冷俊的人。」
短短20個字就勾勒出一幅美麗的畫面,清冷的月光,孤獨的人,站在斷崖旁。沒有容貌描寫,沒有心理描寫,卻讓讀者生出難以明說的感覺。鋒利的刀刃,就著月光,微微映射出人的模樣,真是一幅絕美的畫面!
「孤城
人影
走過的地方有刀劃過的痕跡
刀是未開刃的刀
卻帶有殺氣」
又是一幅畫面,沒有人,只有刀。其實刀即是人,雖未開刃,卻帶有殺氣。人又是如何,還是沒有描寫,但給人的感覺卻是異常強烈,不會有人去忽視他,沒有人敢直視他。(這兩幅畫面也是自己想的,如有興趣可以參見古龍小說集。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古龍的小說中招式只有一招。殺人即可,不在乎招式,能一招殺人,何必多?一擊即中,不中乃落下風,甚至落敗。
古龍的小說沒有以退為進,只有「不退反進,絕處逢生,」這也是招式;沒有以守為攻,只有「以攻為守」,這也是招式。
古龍的小說中女子都是聰明,美麗,溫柔的。哪怕是要殺你的,也讓你享受到美。但古龍的小說中從來沒有容貌的描寫,只有手,腳。美麗的女子,手和腳也必是美麗的。楚留香最會看美女,不看容貌,只看腳。
個人感覺,古龍的小說實在是適合畫畫的人,或者是喜歡想像的人。
⑶ 古龍武俠小說人物賞析
古龍筆下的絕代高手之一,是個不折不扣的大英雄,他武功高深莫測,行事光明磊落。
沈浪是個劍眉星目的英俊少年,嘴角微微向上,不笑時也帶著三分笑意,神情雖然懶散,但那種對什麼事都滿不在乎的味道,卻說不出的令人喜歡,只有他腰下斜佩的長劍,才令人微覺害怕,但那劍鞘亦是破舊不堪,又令人覺得利劍雖是殺人凶器,只是佩在他身上,便沒有什麼可害怕的。他人如玉樹臨風,卓爾不群,心如玲瓏七竅,聰明剔透。而且無論在多麼危急的時候,他的面上總是帶著那份微笑的。他雖然柔和,但卻永不屈服的目光,瞧著他那永遠不會在任何折磨下消失的微笑……這正是值得全人類為之驕做的典型。 沈浪較之於李尋歡,雖同為古龍筆下的人物,但從知名度和影響力看是遠遠不如探花郎的。李尋歡身上所散發出濃郁的悲劇性氣質是吸引讀者眼球的關鍵因素,而沈浪喜劇性的結局或許反而淡化了他的種種卓然不群,甚至是其超脫於世的一面。
莎士比亞曾說「悲劇源於人性格上的悲劇」。那麼李尋歡的不幸可說是來自其悲劇性的性格,他的性格過於重視情義、但有時卻優柔寡斷,在小說情節的安排下這種悲劇性格一步步上升到悲劇精神、悲劇思想的境界,最後幾近淪為悲劇的宿命。而當所有的悲加之於一個近乎完美的男人身上,他對眾多讀者所擁有的魅力和魔力是那麼的強烈和持久。
而沈浪則相反,他也講情義,他的情義可以感化心如磐石的金無望,他能夠隻身進入火海去搭救剛剛還在看押他的敵人,他的義舉讓不知哀愁的熊貓落下熱淚,我認為他的情義至少可以比肩尋歡,他也應該和尋歡一樣被人們著迷和遺憾。但是他的結局卻過於幸福,他得到了心愛的女子,並最終攜她遠居海外仙山。他與摯友金無望大漠重逢,他折服了最大的對手王憐花,他在精神上的坎坷遠遠不如李尋歡。中國人多數喜歡大團圓的結局,但從骨子裡又很快遺忘圓滿的故事,留刻下的反而是李尋歡孤獨、迷茫的眼神。
幸虧,沈浪還有他的微笑,淡淡的淺笑,一個男孩子的淺笑。他的微笑不是簡單的一個表情,而更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甚至更強大於他卓絕的武功和聰慧的心智。因為他的微笑清澈見底,如幽幽的雪花飄落在你的眼眸,如淡淡的春風劃過你的臉頰,你會陶醉其中,雖然他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笑。比起尋歡痛楚、孤深的眼神,沈浪的微笑更能攝人心魄,他的笑帶給你的是安靜和自信,是信任和不羈的展現,他的笑會讓你天涯海角都隨他去,他的笑會讓你忘卻人間還有的悲歡離合。
沈浪在笑,他在10歲時就有散盡家財的胸襟,他有化死敵為至交的氣度,他有獨斗快樂王的氣魄,他有守護七七安危的執著,他有和兄弟們情義的承諾,他有對飛飛不幸的憐憫。眼神折射的是命運,微笑體現的是境界。
沈浪一直在笑著,浪子的淺笑,印在每個伊人的心裡。
對原著中的沈浪,又愛又恨。
是啊,我愛。
愛他的榮辱不驚,彬彬有禮。
唇角那摸總是看似漫不經心的微笑。
心如玲瓏七竅,聰明剔透。
無論在多麼危急的時候,他的面上總是帶著那三分笑意的。
他雖然溫柔,但卻永不屈服的目光,瞧著他那永遠不會在任何折磨下消失的微笑……
他隱隱約約的彷彿和花滿樓有點相似——那就是——柔和而不柔弱!!!
也不會缺少男子氣蓋。
這樣的一個人,怎能讓人不愛?
但是,我也恨。
恨他的薄情寡意,一次又一次狠狠傷害77那顆柔軟的心。
恨他優柔寡斷,在2個女人之間徘徊不定,結果,2人都,不,是3人都受了傷。。。
除此之外,我也有那麼一絲絲若有似無的心痛。
小小年紀,父親就自殺了。
這對她又會是多麼大的打擊阿。
可他卻沒有怨恨,沒有憤世嫉俗;
而是將自己數千萬的家財盡數捐出,散盡家財,來為世除害,行俠仗義。。。
至於他那一身絕世武功,不肯定是年幼的沈浪付出一切才練得的。
其中艱辛痛苦不言而喻,可想而知了,唉……
武林大會上,面對那麼多人的白眼,冷嘲熱諷,或不屑,或輕視,他都淡淡一笑,一笑置之。
這又是經歷了多少人情冷暖,人情世故,才有那一份遼闊的心胸阿!!!
每次我一看見那種說不清,道不明意味的苦笑,我的心就感覺酸酸的。。。
⑷ 金庸小說里的所有人物的介紹
縱觀金庸小說,大多故事都具有特定的歷史背景。盡管書中的很多人物都是虛構而來,但是我們依然能看到一些歷史上的真實人物,他們被金庸先生直接拉過來同武俠人物演起對手戲。這些歷史人物的存在,極大地豐富了武俠小說的內涵,增加了武俠小說的可讀性,讓虛構的故事得以在真實的歷史根基上開花結果,有時候甚至讓人有讀史書的感覺。而我們也不得不佩服金庸先生那深厚的歷史素養和人文積淀。
十.顧炎武(《鹿鼎記》)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擲地有聲的話曾經鼓舞了多少中華兒女,激發了他們的愛國熱情。而說這句話的人,就是明末清初的愛國志士顧炎武。他感嘆國家的破滅,空懷報國理想而不能實現。
顧炎武的事跡足以彪炳青史,大書特書。然而他在金庸先生的故事中,由於劇情的需要,只浮光掠影地走了一遭。那是《鹿鼎記》的一開篇,官兵押解著囚車中反清的人士路過呂留良家的門前,於是引出他的兩位摯友黃宗羲和顧炎武。三人共同抒發對故國的哀思和對滿清的不滿,呂留良也從黃顧二人口中聽聞了莊家的文字獄案和査伊簧與吳六奇的故事,由此引出了天地會及其總舵主陳近南。
此後,顧炎武在河間參加「殺龜大會」,擔任總軍師。故事的結尾,他又同黃宗羲,呂留良,査繼佐一道在韋小寶回揚州的船上相見,勸這位鹿鼎公舉義。
可以說,「愛國」是顧炎武一生的精神支柱,只可惜在《鹿鼎》中來去匆匆,只能跑一回龍套。
九.崇禎(《碧血劍》)
作為一個亡國之君,崇禎皇帝的日子是不好過的。他聽信讒言,將忠心耿耿的抗清大將袁崇煥殘忍地殺害。此後明王朝內憂外患,內有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外有虎視眈眈的後金侵略者。而《碧血劍》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袁承志為父尋仇的故事。
故事的結尾處,袁承志曾經兩度孤身潛入皇宮,面對崇禎,幾乎就要大仇得報。可惜兩次都緣慳一面,先是為了國家大義饒了崇禎,後是因為阿九的勸阻而沒有下手。
崇禎雖然僥幸躲過了袁承志的復仇,卻難逃國家滅亡的命運。李自成攻陷北京,他也自縊於萬壽山上。
⑸ 金庸武俠小說的人物形象有什麼特點
金庸的武俠小說「以其浩瀚奔騰的才氣,俊逸瀟灑的文筆,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個充滿真情、柔情、豪情,深沉委婉、細膩動人的人生故事,展示了一幅幅斑斕的社會畫卷,塑造出一系列充溢著人性美的人物畫廊,揮灑著無與倫比的雄渾力度和憾人心扉的藝術感染力」。
當然,這些人物形象塑造只是選取了他們最主要的特徵,每一個形象的特徵都是復雜的,他們有著復雜的性格,正是這些復雜的性格才讓我們看到活靈活現的武俠人物形象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
⑹ 金庸的武俠小說系列中你最欣賞哪個人物的性格
庸的武俠小說系列中最欣賞的是《神鵰俠侶》中郭襄的性格,她性格非常的活潑。
⑺ 古龍武俠小說中的主人公一般都有啥特點
古龍小說的主人公一般都是成名以後,武功已很高了。不像金庸小說,主人公大都是從小寫到大,如何有奇遇,練成絕世武功。古龍更喜歡寫人成名後的故事,像李尋歡、楚留香、陸小鳳等等都是的。人怕出名啊,出名後的煩惱更多,更能有對人性的描寫,而「人性」則是古龍小說的魂了。古龍很善於寫人性,包括不少畸形甚至變態的,但它卻是實實在在存在人間的。
由於古龍自身的經歷,他對友情的描寫感人至深,而對愛情、女人就不如金庸寫的那麼細膩,他小說中的女人大都是青樓女子;不是寫的不好,只是友情寫的太好,往往蓋過了愛情,但也有寫得讓人忍不住淚的。李尋歡決戰之前,孫小紅那無言的慰藉;蕭十一郎與沈璧君只能成追憶的情;楚留香與張潔潔的「來過、活過、愛過」都是讓人無限感動的啊!
主人公一般是絕頂高手,武功是江湖上數一數二的。武功是如何練成的,是誰教的,一般沒有明說;但永遠都離不開一個字——練。沒有人是天生的高手,武功只有練才能強。小李飛刀為何能例無虛發,刀不離手啊:哪些肝腸寸斷的日子,李尋歡刻完一個人偶就埋起來,再繼續刻,所以他的手才那麼穩;傅紅雪日復一日的苦練拔刀,忍受了多少痛苦.........還有就是他們的武功重意不重形,決勝之時往往只有一招。
性格大都孤僻、冷淡、外冷內熱;不管被世界怎樣拋棄遇到什麼不公,也不會放棄生命中的美好,始終相信世間有善。常用細膩的筆觸去描寫人物微妙而復雜的情感,常用生於死,幸福於痛苦這樣尖銳對立的矛盾來表現人物內心世界和高貴獨立的人格,一次來揭示什麼的意義。
古龍的小說也包含很多哲理,仍認真讀懂會學到很多對人生有益的東西。
⑻ 急求金庸小說中楊過的人物分析
厭世,孤傲,狂放。
少年不得志,孤苦伶仃,嘗盡人間悲涼。
聰明獨立,不求人,體驗過在孤獨中等死。
見過世面,感受過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際遇,了解人性與自我。
如果楊過不會在武俠世界的話,他可能會成為一名強盜。
⑼ 找關於對金庸武俠小說中某一人物的賞析
(一)喬峰—最具悲劇色彩的豪傑
本人一直認為,金庸小說中,性格描寫最突出的一個人物就是喬峰。他集博大、深沉、正直、真誠、熱情、傲岸、勇敢於一身,從他的身上,總是能看到升騰起的一股逼人的豪氣與血性,是真正能凸現「英雄」這個詞彙的化身。
他武功高強,少年得志,成為素受景仰的天下第一幫的幫主,時人稱為「南慕容、北喬峰。」但命運似乎更多的不是一帆風順,他的身世之謎帶給他無盡的煩惱,也讓他從巔峰一下子跌落下來。他一生堅持主張抗遼,卻不想自己竟然是遼人,不得不迫人扼腕悲憤。在民族大義和個人恩怨上,他有過矛盾與彷徨,但他與生俱來的英雄氣概使他毅然選擇了大義,這就是英雄的實質。
點評:在抓精神文明的今天,呼喚一個喬峰,就是呼喚血性,而血性是一個民族崛起的精神標志。
(二)韋小寶—最具諷刺效果的小丑
憑著一張三寸不爛之舌,以及八面玲瓏的手腕,再加上一點令人捧腹的小聰明,一個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的街頭小混混,居然在康熙王朝混到了高官爵位,真是令人不勝感慨。所以本人認為這無疑是武俠小說中的一部《官場現形記》,通過一個很別致的人物,從側面反映出官場的本質。
他把堂堂的大清王朝及睿智的康熙玩弄於股掌之間,更兼吃喝嫖賭樣樣俱全,尤其令眾多男人嫉妒的是,以他一個貌不驚人、不學無術的無賴竟然能娶到七個如花似玉的老婆。如果說他還有某項特長,只怕就是他的精於世故,因為他成功地周旋於兩個對立的集團。從他的身上,可以強烈感受到極具喜劇諷刺的特色。
點評:建議貪官們多研究研究,討論討論,也許能從中學到很多有用的東西。
(三)楊過—最富激情魅力的男人
金先生曾經在他自己的評論中提到過,在他寫過的人物裡面,他最欣賞的就是楊過。為什麼呢?大概金先生也是喜歡楊過剛毅的雄風,男性的魅力,以及對愛侶的痴痴追求。那種對女性恬適的雅緻和纖細的溫柔,正是眾多女性心目中情人的形象。哪怕是斷了一臂的時候,依然受到少女芳心的眷顧。
楊過的成功,在於他的意志、熱情和追求。在當時一個崇尚禮教的風氣下,他敢於摒棄世俗,不顧一切地與之奮斗。他對小龍女的愛,是對詮釋愛情的偉大頌歌。他掙脫年齡的限制、輩份的限制、性格上的限制,毫無顧忌地去愛。這種愛,永遠是驚心動魄的。所以當他將愛深深地注入到整個生命,不再注重任何形式,而只是心靈的那種絕不背叛的刻骨銘心。以他的這種境界,難怪有人說他是情聖。
點評:讀慣了瓊瑤小說纏綿悱惻的少女們,也來認識一下武俠小說中的愛情經典吧。
(四)郭靖—最朴實無華的英雄
一個大智若愚的英雄,背負起一個民族興衰的重任,雖然哪個搖搖欲墜的南宋朝廷是他獨力所不能挽回的,但他義無返顧,有一種民族的力量九轉回腸,他就是郭靖。
在郭靖身上,似乎能看到岳飛的影子,雖然他沒有武穆的謀略,但他身邊有個輔佐他的女諸葛黃蓉。絕妙的搭配,正顯現出郭靖粗獷的一面。剛毅沉鬱,壯懷激烈,仰天長嘯,慷慨悲歌,匡扶的是民族的大業,流盡的是英雄的鮮血,表現出中華民族的靈魂。
點評:時代精神的象徵,民族英雄的典範。
(五)張無忌—最優柔寡斷的領導
張無忌的一生可以說是一部傳奇。他迭逢奇遇,莫名其妙當上了明教的教主,然而他胸無大志,又無遠見,靠著一幫為他捨生忘死的下屬,支撐起戴在他頭上教主的光環。最後,正是由於他的用人失察,成就了另外一位梟雄的歷史。
張無忌是所謂正邪兩派紛爭的產物,在正派面前,他是邪;在邪派面前,他轉而走向正,這些造成了他怯懦、迷惘、軟弱的性格。而後他夾雜在兩個女人中間,無法選擇。他的優柔寡斷,最終葬送了他的事業和愛情。
點評:解讀張無忌,可以使許多政治家從中吸取慘痛的教訓。
(六)令狐沖—最重情重義的大俠
中國人自古以來最尊師重道,令狐沖無疑為我們做出了表率,盡管他的師父是那麼的奸詐陰險。為情,他對小師妹那聞之斷腸的痴心,換來的只不過是幾許惆悵;為義,他恪守著對任我行的承諾,換來的也只不過是別人的趕盡殺絕。
很多人認為,令狐沖是豪放不羈的,除了情與義,他好象對什麼都不在乎。名譽、地位、權利在他眼中如糞土,然而一旦牽涉到情義兩字,就熱血沸騰,或者他的本質就是為情義而生。
點評:如果選擇他做丈夫,你不用擔心他會三心二意;如果選擇他做朋友,你也不用擔心他會背信棄義。
以上轉載之網路,具體可看網路金庸小說某一人物,只要是知名的都有詳細的說明。
⑽ 寫一篇武俠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令狐沖,令狐沖有著隱逸出世的淡然性格,好喝酒、好結交朋友。然而在這個慘烈江湖,在一片追名逐利中,他顯得太不符合生存規則。他對岳不群的師徒之情,對小師妹的愛慕之情,對武林同道的忠誠之情,被現實一一擊碎。那裡他最信任的人,卻傷他最深。可是,他還是倔強地拒絕世俗,拒絕適應游戲的潛規則,就像出於淤泥的蓮花,為了守住一份靈魂的潔凈,掙扎於爾虞我詐的江湖,不惜與眾多教派對抗。
令狐沖終究沒能被江湖同化,而他也無力改變整個江湖。他是寂寞的。他所珍視的真摯感情,堅守的原則,在別人眼裡,不過是工具或棋子。擁有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他只能背負著世人的誤解。孤獨地行走在江湖。
而那些在江湖中叱吒風雲的人物,都是深諳游戲規則的「高手」。左冷禪功於心計,為了當上武林盟主,統一五嶽劍派,極盡心智,然而最終還是敗給岳不群。「偽君子」的確比「真小人」更可怕,而這個江湖,又有太多偽善的面具。盟主之爭,折射出整個江湖暗潮湧動。
是選擇轟轟烈烈地闖盪,還是選擇風輕雲淡地推出?經歷過滾滾紅塵,經歷幾度浮沉,令狐沖也可以矢著釋然。一曲琴蕭合奏,此生笑傲江湖。或許,不僅僅是總結了他身在江湖時的成就,更是指他隱退之後,那種穿越江湖,超越淡薄的境界。下半生,只要有好酒,有盈盈,有知己相伴,便是他的幸福。
那個……這是我原來找的啦,只有這一點兒,不要介意啊,不過意味很深,可以參考一下,不好意思不能沒能找到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