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古代小說中的爵位

古代小說中的爵位

發布時間: 2022-04-22 22:11:30

A. 爵位的小說爵位

《獸師時代》中的爵位:皇爵、王爵、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紳爵。
皇爵:帝國第一任皇帝的繼承人所兼任的爵位。帝國第一任皇帝沒有爵位,封號為帝,此後繼承此帝國皇位的人也被稱作為皇爵,但通常情況下都不使用皇爵的稱呼。
王爵:王國的國王、帝國皇帝所封賜的親王。國王的爵位是可以無削減的繼承下去的,但親王的繼承人只有公爵的繼承權。
公爵:大公和普通公爵。封賜大公爵位的人必須是皇帝,因為大公享有和帝國同樣壽命的領土,因此大公所擁有的地區也被成為大公國,且大公的爵位可以無削減的傳承下去,簡單說就是大公的繼承人也是大公爵位。普通公爵可以由國王或親王來封賜,但是所封賜的領地必須由封賜者提供,且普通公爵的爵位在繼承的時候會削減一級,也就是公爵繼承者只能繼承侯爵爵位。
侯爵:為高級爵位,只能由皇爵和王爵封賜。侯爵繼承者只能繼承伯爵爵位。
伯爵:為中級爵位,一般由王爵和公爵封賜。伯爵繼承者只能繼承子爵爵位。
子爵:為低級爵位,一般由王爵和公爵封賜。子爵繼承者只能繼承紳爵爵位。
紳爵:最低級爵位,一般由侯爵就可以封賜。紳爵爵位沒有繼承者,也不封賜領地。
紳爵的來源:紳爵起源於紳士的稱呼,紳士貴族是連在一起說的。貴族要有紳士風度,所以紳爵被定義為最低級的貴族。(意思是就連最低級的爵位都需要貴族的紳士風度)。第二個來源是,紳爵為子爵的下一級,而「紳」恰好音相似於「孫」。

B. 等級深嚴的古代,爵位是怎麼排序的

1、秦朝以前爵分五等,公、侯、伯、子、男。

2、漢朝開始公之上設王爵,王爵只封給開國功臣,品級是官職的等級,與爵位是兩碼事,爵位是世襲的,品級不能世襲。

(2)古代小說中的爵位擴展閱讀

1、爵位是表示貴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稱號,分為不同的等級,有些爵位可以世襲,受爵後通常可 得到食邑或相當數量的財富。

2、傳統的看法認為起源於夏代,還有一種看法認為起源於商,商代疆域分為內服與外服,內服由商王直接統治,外服則分給侯、伯等,分封就是最初的封爵。

3、封爵制度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不同的看法主要由於所取標准不同,五等爵制到了戰國時期方才完備。

4、封爵制度與宗法制度有著密切的關系,最初的受爵者僅是王族,秦以前君主稱王,封爵中最高的一等為公,秦始皇稱帝,西漢以後最高封爵為王,皆封與皇子,西晉以後,皇族封爵與功臣封爵名稱合並,但最高一級的王、親王只封與皇族。

C. 在中國古代封爵制度中,公爵侯爵伯爵的封號有那些

周代,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襲罔替,封地均稱國,在封國內行使統治權。各諸侯國內,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國等置執圭、執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對封邑也可以行使統治權、唯受命於諸侯。
漢 制,列侯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 三國 魏 定製:凡國,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次縣侯,次鄉侯,次亭侯,次關內侯。 晉 亦有縣侯。 南朝 陳 置開國縣侯。至 宋 始廢。《後漢書·孝桓帝紀》:「封 超 等五人為縣侯。」《三國志·魏志·東夷傳》:「皆以其縣中渠帥為縣侯。」
兩晉 西晉爵位非常繁復,設置了王、公、侯、伯、子、男、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郡侯、開國縣侯、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鄉侯、亭侯、關內侯、關外侯共十八級。 王爵非皇子不封;公(郡公、縣公)、侯(郡侯、縣侯)、伯、子、男五等爵專封宗室;功臣封爵為「開國」諸爵及鄉侯、亭侯、關內侯、關外侯。自先秦以來沿用的賜爵制度正式廢止。
舉例:
王爵 春秋戰國時的楚莊王 吳王 漢朝的中山靖王 明朝的梁王 清朝的醇親王等。漢以後王爵一般都是皇子、皇帝的親兄弟或延恩繼承的王。
公爵 春秋時的晉文公重耳 秦穆公 嬴任好
伯爵 夷伯 曹國
侯爵 內鄉侯、漢壽亭侯(關羽)

D. 求古風好聽的王爵和郡王封號

古風好聽的王爵和郡王封號:玄幽王、玖曄王、御南王、文宣王、傲燁王、殤岳王、恪親王、諴孚王、禹謨王、鄭候王、召誥王等等。

郡王簡介

郡王,中國古代爵位等級。

名稱西晉開始出現。唐宋以後,郡王是親王低一等的爵號,多封給宗室,也有臣下得封郡王。

E. 中國古代的爵位都有什麼詳細點的。

你要詳細點的?那隻有復制標准答案了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中國古代爵位制度

[size=3]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等級制度之一。先秦爵制,與世襲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為表裡,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權力的標志。秦以後的爵制(分賜爵與封爵),與先秦爵制的性質有所不同。爵不具備行政職能,主要用來確定皇親、功臣世襲的政治名位和經濟權利。

先秦文獻中有關爵制的記載,主要見於《孟子·萬章下》。所舉周代爵稱,有天子、公、侯、伯、子男五等。年代稍晚的《禮記·王制》,則將天子除外,子男分列,即所謂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文獻反映的先秦爵制是否准確,學者尚存異議。但參照甲骨、金文資料,可以肯定的是:夏爵制不詳,商制細節難明,只有西周至戰國時期的爵制尚可大致判明其爵稱與爵序。

商制,文獻所記有侯、甸、男、衛、邦伯,均屬地處王畿之外的「外服諸侯」。殷墟甲骨資料表明:殷邦境外的「多方」或「多邦方」,常常是商王國征伐的敵國。它們的君長被稱為「方伯」或「邦伯」,如人方伯、羌方伯、盂方伯、周方伯等。殷邦邊境和邦境內的君長,被分別稱為侯、伯,如杞侯、犬侯和井伯、宋伯等。它們是商王國的屏藩,常受商王之命征伐多方,商王亦往往派兵助征。方伯和侯、伯稱號的不同,反映了這些君長與商王關系的親疏差別。

有的學者認為,商代甲骨文(或金文)中的「田」和「子」、「男」也是爵稱,目前尚無定論。

西周春秋爵稱,可大致分為王、公、侯、伯、子、男六級:

王。在周王朝轄區內,王是指周天子而言。另有個別並非天子的王者,如■王、呂王、豐王等,都屬戎狄首領。春秋金文中的稱王諸侯,仍限於同周室關系較疏的蠻夷君長,即徐、楚、吳、越四國。

公。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稱公,所見有周公、召公、畢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等。可以肯定的稱公諸侯,有宋公戌(宋平公)、宋公差(宋元公)、宋公■(宋景公)、宋公得(宋昭公)。

侯。西周春秋時代行用最普遍的爵稱是侯。金文所見主要是周初始封的周姓諸侯,如■(燕)侯、魯侯、康侯、邢侯、蔡侯、滕侯、虞侯、荀侯、曾侯等。稱侯的異姓國君,除與周室關系非同尋常的姜齊以及取而代之的田齊外,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後,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國,有鑄、陳、紀等。

伯。西周時代稱伯的諸侯,多為文獻記載較少的小國之君,有的是畿內封君,如榮伯、井伯、杜伯、單伯、散伯、徵伯、過伯、夷伯等。春秋時代明確稱伯的國君,主要有鄭伯和曹伯。

子。金文中的子明確屬於爵稱的,主要有北子和沈子。文獻中其他諸子,尚無金文印證。

男。《春秋》所見男爵僅有許國。1967年陝西長安縣馬王村出土一件西周晚期的■(許)男所作銅鼎,證實許國國君的爵稱確為男爵。

戰國時期除楚國和越國早已稱王外,魏、齊、趙、韓、燕、中山等國也在戰國中期相繼稱王,突破了西周以來的諸侯爵稱。各國又先後進行變法,廢除傳統的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中央集權的官僚統治,並推行與之適應的爵制。三晉和燕、齊的爵秩等級,大體仍為卿和大夫。楚的最高爵位叫執■,情況較為特殊。秦則從商鞅變法以後,實行獎勵軍功的二十等爵:公士、上造、簪■、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侯、徹侯。秦二十等軍功爵,累積爵級至關內侯(十九級)、徹侯(二十級),即可食租稅或食邑;自大庶長以下至公士十八等爵,「則如吏職」。

兩漢漢初,在二十等爵外,又先後分封異姓、同姓為王。諸王封爵,帶有濃厚的分封制色彩,與中央集權制相■格。文帝、景帝,特別是武帝奉行削藩政策,限制並削弱諸王權力,諸王遂不得領民親政,惟衣食租稅。同時,列侯(原名徹侯,避漢武帝劉徹諱改)也與二十等爵相分離,與王爵共同構成封爵制度。自關內侯以下,為賜爵制度。封爵優於賜爵的主要權益是:享有封國或食邑;置官屬;爵位世襲;衣食租稅;具備崇高的政治地位。

兩漢封爵的爵級主要是王、列侯兩等,此外還有公主湯沐食邑。王、列侯官屬數量因爵之高低而多少不等,但任用權卻在中央。漢初定製,「非劉勿王」(後演變為非皇子不王)、「非功不侯」。王的封授對象是皇子,列侯主要封授異姓功臣,諸王庶子所受推恩爵亦是列侯。諸皇子王初以區域立國,跨州連城,形成尾大之勢。漢武帝推行推恩析國政策,諸王遂以郡立國。東漢初,漢光武帝劉秀曾廢王爵,封九皇子為國公,旋即復舊。兩漢除王莽、曹操以權臣稱王外,異姓功臣只能封為列侯。列侯,西漢時多以縣立國,也有食鄉亭者,但並無鄉侯、亭侯之稱。至東漢,列侯正式分為縣、鄉、亭侯。功大者食縣,功小者食鄉亭。東漢中期以後,政治腐敗,遂出現大量的外戚侯、宦者侯、恩澤侯,雖有悖於「非功不侯」的原則,但縣、鄉、亭侯的爵稱爵序並未因此發生變化。

封爵傳襲,採取嫡長子繼承製。庶子、庶孫一般不具備襲爵權。無嫡子襲爵,則削除封國,這就是所謂的「無子國除」。皇親和重要功臣「國絕」時,為示優寵殊遇,也可由庶子庶孫襲爵,這就是所謂的「紹封繼絕」。紹封者權益低於正常襲爵,僅食國之半租。此外,公主湯沐食邑也可由公主之子承襲,但並不普遍。

漢代封爵制度,對後世影響頗大。諸如諸侯不與政事、惟得衣食租稅,非皇子不王,非功不侯,無子國除,紹封繼絕等重要原則,均在不同程度上為以後的王朝所沿用。

兩漢十九等賜爵,爵稱與秦同。凡賜爵皆可「有罪以減」,無爵者則為士伍。十九級爵中第九級(五大夫)以上為高爵,亦稱吏爵,具有免役特權。獲得吏爵的主要途徑是憑借軍功吏■。第八級(公乘)以下至第一級(公士)為低爵,又稱民爵,獲得民爵的主要途徑是因特典、災異而詔賜天下民爵。法制規定,民爵高於第八級時須轉讓親屬,故除非有特殊原因,民爵一般不能升至吏爵。獲得吏爵、民爵的另一途徑是買爵。漢文帝劉恆實行入粟拜爵,開賣爵先例。漢武帝特設武功爵十一級,標價出售,以緩解財政困難。以後屢有賣爵詔令,賜爵趨於猥濫。東漢末年,賜爵已成「空設文書」,不再為時人所重。魏晉南北朝時期,賜爵制遂廢棄。

魏晉南北朝魏晉之際,設置五等封爵,東漢以來的王、列侯二等封爵,變為王、五等封爵、列侯三大層次封爵。北朝取消列侯,王、五等封爵成為主要的封爵爵稱。

諸王封爵。西晉設國王、郡王(分大、次、小)、縣王,各有多少不等的食邑戶數。東晉南朝,僅禪代前期的異姓篡代者封國王,如劉裕封宋王,蕭道成封齊王。一般情況下,皇子才能封郡王(亦分大、次、小三級)。北魏前期,異姓多封王,但襲爵者即降為公。孝文改制,唯宗室封王,並按親疏遠近分為一藩王、二藩王、三藩王,亦為郡王。北周末年,在郡王之上,又設國王,封授對象是皇子。諸王政治權益,因王朝而異。西晉王國按大、次、小可分別置三軍、二軍、一軍,自選官屬。其他王朝,則無置軍和自選官屬權。但諸王可參政入仕、領兵出鎮,卻是這一時期各王朝的普遍現象。骨肉相殘因此時有發生,構成諸王干政、亂政的政治格局。

五等封爵。曹魏有鄉公、亭伯等爵稱。咸熙元年(264),即將代魏的司馬氏設立五等封爵。五等封爵,采《周禮》中公、侯、伯、子、男之名,每等又分大、次二級,共五等十級。每級封爵都有封疆里數和戶邑數,以方五里和邑二百戶為差,井然有序。五等封爵官品在第二以上,名位低於諸王,卻有高於列侯的「祿奉禮秩」,其中公、侯可置一軍。東晉南北朝,五等封爵不再劃定封疆里數,大、次兩級合二而一,皆以郡或縣立國,並在爵稱前冠以「開國」字樣。伯、子、男三級封爵,品秩也由第二分別降至第三、四、五。北周後期,濫封無度,遂在郡公之上常設國公,以封柱國大將軍等重要功臣。時五等封爵的爵序是:國公、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縣男。

列侯。魏晉有縣、鄉、亭侯,品秩在五等封爵之下。東晉南朝,縣侯與五等封爵中的「侯」合一,僅存鄉、亭侯。北朝無列侯爵。

列侯之下,尚有屬於賜爵的關內侯、關中侯、關外侯等爵。

就創新而言,這一時期有「分食制」和「虛封制」。「分食制」指諸侯按一定食租率提取食邑戶的租稅。如西晉諸侯三分食一;東晉南朝九分食一;北魏王二分食一,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虛封制」,是指無封國食邑、不食租稅的封爵。它與賜爵制的區別就在於可以世襲。典型的虛封制是北朝的散爵,如散公、散侯、散伯等等。北周初年,因租稅有限,開國封爵「雖錫以茅土,而未給租賦」。保定二年(562),周武帝詔令諸國公(邑萬戶),可寄食他縣,收其租賦。寄食戶數僅是原食邑戶數的十分之一。這種封戶為虛、寄食戶為實之例,為以後的虛實相結合的食租稅方式提供了借鑒。

隋唐之後請看
http://bbs.hefei.cc/archiver/?tid-441079.html

F. 知否:古代的郡主和縣主是什麼爵位什麼資格才能獲得

這部電視劇就是素有娛樂圈拚命三娘之稱的趙麗穎,還有前一段時間剛剛爆出來與她結婚的馮紹峰,倆人的婚訊可是賺足了眼球,倆個人主演的「知否知否應是紅肥綠瘦」,這部電視劇的名字,「知否」這部電視劇,主要內容講的是趙麗穎飾演的明蘭,作為盛家的庶女,自幼吃盡了苦頭。

一直到隋朝的時候,才有了把親王的女兒封為縣主的規矩。這位縣主就是六王爺的女兒,並且她父親的地位比齊衡父親的地位更高,也就是說齊衡的母親的地位是沒有辦法跟這位縣主比的。相比較之下,齊衡的母親當然更願意娶縣主。在古代,地位差一點的家族當然都是想依附地位更高的家族,這樣才能維護自己的家族,在那樣的年代裡繁榮昌盛,而娶了這位縣主,不僅抱上了一顆大樹,兒子以後的仕途也會得到大力的幫助,作為一個母親,為了自己兒子的前途著想,總的來說是沒錯的。只是可惜的是紅顏薄命,在皇權斗爭中,六王爺慘敗,這位縣主也死於非命。那麼這兩個頭銜究竟有什麼區別呢?除了皇室中人以外,功臣的女兒也可以被封為郡主,相當於諸侯的爵位;而縣主,只有親王的女兒才有資格獲封。

G. 中國古代封爵(公爵)有幾人

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

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

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7)古代小說中的爵位擴展閱讀:

三組稱號都源自於對於軍隊首領的稱號。在古羅馬時代,由日耳曼或凱爾特蠻族出身而作為僱傭軍為羅馬軍隊所用的將帥,由於沒有正式的羅馬軍銜而統稱為Dux,也因此Dux被認為等同於日爾曼人舊有的軍事領袖稱號,Herzog。

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各部族的軍事領袖成為歐洲各獨立小國的國君,其中許多就以Dux或Herzog(或相似的當地名稱)為稱號。直到近代,義大利和德國統一之前的很多小國都以此為稱號。

為與擁有相似稱號而不是國君的貴族有所區別,中文一般稱作「大公」,歐洲現存的獨立大公國是盧森堡和安道爾公國。

熱點內容
現代小說男主姓古 發布:2025-02-01 15:52:33 瀏覽:629
好看的熱血娛樂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01 14:49:43 瀏覽:222
地攤上的盜版武俠小說名字 發布:2025-02-01 14:46:20 瀏覽:340
寫王者榮耀電競的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01 14:40:42 瀏覽:551
現代都市女生小說推薦 發布:2025-02-01 14:23:13 瀏覽:715
經典的文筆好看禁忌小說推薦 發布:2025-02-01 14:23:05 瀏覽:706
秦漢全本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01 13:53:52 瀏覽:93
都市之召喚武俠小說 發布:2025-02-01 13:38:08 瀏覽:892
描寫生動的短篇小說推薦 發布:2025-02-01 13:33:39 瀏覽:153
科幻小說神秘島全文 發布:2025-02-01 13:04:16 瀏覽: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