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邊關屯田小說
❶ 寫一個古代士卒戍邊的故事
在黔中腹地的大山深處,距貴陽市50餘里的安順縣附近,稀稀疏疏地座落著一座座石頭的城堡。
城堡石牆高聳,垛口屹立,槍眼深邃,整個城堡壁壘森嚴。城內石板鋪路,路兩邊是一座座四合院。走進院內彷彿走進江南水鄉的院落。
在城堡進出的人裝束奇異。婦女身著寶藍色的大襟長袍,寬衣大袖,袍長至膝下。闊袖和偏襟上滾著彩綉的寬邊,腰間束著黑色滾邊的圍裙。未婚的姑娘頭梳獨根長辮,已婚婦女頭發向後挽成髻,四周圍著黑色的長帕。腳穿鳳頭綉花鞋。貴州有眾多的少數民族,但她們的裝束既不像戴滿銀飾的苗家女子,也不像頭頂雙角細格布帕的布依族婦女,更不像當地的漢族居民。他們是什麼民族呢?導游小伙兒笑著讓我們問當地人。沒想到的是,他們自稱「南京族」,家鄉在「南京的應天府」,是純粹的漢人。
這些屯堡里的居民說,他們的老祖宗是明太祖朱元璋「調北鎮南」時,從南京遷來的,至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他們將其籍貫當作族名,是為了區別後來從北方和江南各地遷來的移民。據史料記載,明洪武年間,30萬明朝軍隊調北征南,進入雲貴高原,亦守亦屯。駐軍即為屯軍,駐軍之地名為屯堡。這些征南軍隊在這里世代居住下來,戍邊墾荒屯田,成為歷代統治者鞏固邊防,綏靖一方的重要力量。明朝軍隊征服南方以後,為了鞏固南方的統治,還從中原、湖廣和兩江地區,把一些工匠、平民和犯官等強行遷至今日的貴州安順一帶居住,壯大了貴州安順一帶漢族統治的勢力。
走近一個名為「天龍屯堡古寨」的地方,只見屯堡寨門兩旁鐫刻的對聯「滇喉屯甲源自洪武十四年 黔中寓兵流長華夏千秋史」。這便是屯堡悠久歷史的真實記錄。六百多年來,屯堡人固守著明朝的祖制和文化習俗,過著相對封閉的生活。在歷史的變遷中,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過程中繁衍生息,既不斷吸收當地的先進生產方式,又恪守各自世代相承的文化生活習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屯堡文化」這樣一種獨特的漢族文化現象。由於農耕經濟發展的相對緩慢,加之地域的僻遠,使文化的傳承十分穩定,某些事象可歷數十幾代人大體未變。它既執著地保留其先民們的文化個性,又在長期的耕戰生活中,創造了自己的地域文明。
走出屯堡古寨,回望石砌的寨牆,600年前的屯堡人的生活又活生生地出現在眼前:高聳的碉樓里,殘存的炮台前,猶見當年屯堡人積極武備的身影;古老民居中的木頭雕花的門窗里,石板鋪成的天井中,猶聞當年屯堡人日常勞作後的交談、吟唱;古寨城外精耕細作的稻田中,密如蛛網的水渠旁,如見屯堡人世代開荒屯墾的艱難勞作的身影……
六百年的屯堡,六百年的故事,六百年的滄桑。歲月悠悠,日月匆匆,不由地讓我陷入沉思:六百年前,征南的官兵和江南、中原的移民,告別了故鄉和親人來到邊遠、蠻荒的黔地鎮關、屯墾,飽飲了多少離愁別恨,付出了多少血汗辛酸,經歷了多少艱辛磨難……就是屯堡人世世代代的浴血奮戰和頑強苦幹,才有了屯堡的今天,才有了祖國的統一和邊疆的發展。其業績萬世流傳,其功績天地可鑒。
走出屯堡,和熱心的導游依依告別。導游是一位質朴的當地小伙兒,一路上,他 耐心地給我們講解屯堡的民俗風情,熱情地給我們表演「明代官話」的俚語,尖著嗓子給我們唱儺戲的戲文,忙得滿頭大汗。他的敬業精神和工作熱情深深打動了遊客的心。他說他就是屯堡人的後代,曾到廣東一帶打工幾年,但那裡的生活環境過不慣。農家人吃苦不怕,主要是想家,想屯堡的山水、家園和親人,想家鄉的儺戲、糕粑、臘肉、干豆鼓……當地的旅遊業發展起來了,他回來當了一名導游,心裡挺滿足的。他們在故土篤篤定定地生活、工作,絲毫不受外界物慾的誘惑。這抑或是在物慾求取與靈魂持守的拉鋸中的一次舍取?還是一種文化定力的吸引?我不得而知。但我清楚地感到:屯堡文化,是明代戍邊者後裔的精神家園。從導游小伙兒的身上,我們看到:回到家鄉的日子真好,只要心靈不再飄泊。
❷ 曹操的屯墾戍邊都是在哪裡進行的,他與歷代的屯墾戍邊有什麼不同
曹操屯田的地方很多,從許昌開始,各州郡基本都有屯田。不光是曹操,其他勢力也相繼效仿,在各州郡紛紛屯田。為什麼要屯田呢?因為自從漢靈帝時期,爆發了黃巾軍起義以來,各地盜賊並起,河北有黑山賊,益州有五斗米道教,西北有邊章韓遂的羌亂,東部沿海還有管承等海盜,南方的蠻夷也頻頻叛亂。再加上州郡各自募兵,各勢力之間互相攻伐。所以造成人民流離失所,土地基本上無人耕種。
❸ 就中國古代國防的歷史,談一談國家盛衰怎麼寫
就中國古代國防的歷史,談一談國家盛衰寫作方法如下:
我國古代的國防,從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的建立,直至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歷經數千年,並隨著20多個朝代的盛衰更替和社會制度的演變而不斷發展。
這種完整一貫的歷史延續,培育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錘煉了民眾維護國家和民族統一、勇於抵禦外患的尚武精神,形成了習文善武、文治武功的優良傳統。
1、古代的兵制建設。
兵制,就是軍事制度,現在一般稱為軍制。它包括武裝力量、軍事領導體制和兵役制度等方面。兵制建設是我國古代國防的一個重要方面。
早在夏朝之初,王已控制了軍事大權,已有對參戰人員編組和獎懲的規定。商和西周,王是最高軍事統帥,軍事領導職務由貴族大臣和方國首領擔任;士卒主要由奴隸主和平民充當,奴隸一般只隨軍服雜役。
車兵為主要兵種,師為最高建制單位。春秋時期,隨著奴隸制的解體,各諸侯國開始實行兵制變革,廢除奴隸不能充當甲士的限制,始行武官任免制度。
車兵地位逐漸下降,步兵地位逐漸上升;依戶籍定軍隊的編制,軍為最高建制單位;開始出現郡縣徵兵制。
戰國時期,封建制度開始確立,諸侯大國之間不斷發生大規模的兼並戰爭,加速了軍制變革。各國獎耕戰,尚首功,修賦稅,明法度,力爭富國強兵。
出現一系列反映新興地主階級意志的軍事制度,如剝奪私屬武裝,集中軍權,統一軍隊,文武分職;憑璽印、虎符任將發兵。
擴大步兵,建立騎兵,有的還發展水軍;建立按軍功晉爵升賞制度;推行郡縣徵兵制,出現募兵制,主要徵募農民當兵。
自秦統一中國到清末,歷代封建王朝,根據各自的需要和條件,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基礎上,加強帝王的軍權,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便於帝王控制的統帥指揮系統;常備軍任務或武器編組,成為武裝力量的主體。
區分為中央軍、地方軍和邊防軍、地主私人武裝;以步兵或騎兵為主要兵種。明朝開始出現專門裝備火器的部隊;建立武庫、糧儲和運輸制度,主要武器裝備和軍需物品由國家監制和供給;因勢採用徵兵制、募兵制、世兵制等,多數以農民為軍隊的主要成分。
兵制的許多內容通過法律形式頒布執行,如唐朝的《衛禁律》、《捕亡律》、《擅興律》、《軍防令》等,對軍隊的組織編制、番上宿衛、屯田戍邊、兵役軍賦、軍隊調發、軍需補給、驛站通道、武器製造和配發、廄庫管理等,都作了具體的規定。
這一時期不少帝王、政治家、軍事家對兵制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改革,推動了兵制的不斷發展。
❹ 求種田文!穿越到古代種田,發家致富!~
《克夫農女傾富天下》、《末世一角》、《山裡漢子農家妻》、《神醫美嬌娘》、《葯香農女種田忙》。以上五本都是主角穿越的種田文,攜手另一半,恩愛一生,一起打造幸福生活,種田生活也能夠別樣的有趣。
5、《葯香農女種田忙》:女主穿越後有孩子的小說,穿越到了農家後直接當了媽,有了個萌萌的包子,而且身懷醫術穿越的她可以妙手回春,為自己的古代種田生活帶來了眾多幫助,男主腹黑無比,讓女主救了自己,以身抵債當她的相公。
❺ 古代駐守邊關的將士,在和平時期他們的親人可以去探親嗎
他們的親人不能去,因為邊關隨時會起戰事,有很多意外,沒辦法顧忌到他們,不過每一個將士一年中有一次探親假。
❻ 求幾步主要重生或者穿越然後屯田造兵,建立帝國的小說,要完本的
在西漢的悠閑生活
❼ 屯田制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還是偶然,在當時產生了什麼影響
曹孟德始屯田許昌,而北制袁紹,南折劉表;鄧艾再屯田陳、項、壽春,而終以吞吳;此魏、晉平定天下之本圖也。屯田之利有六,而廣儲芻糧不與焉。
屯田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制度?他在中國歷史上發揮著怎樣的作用?為什麼歷朝歷代在經濟困難時期都要使用這樣的制度,並且屢試不爽,今天我們就通過每一個朝代的具體情況,以及在屯田應用之後王朝經濟發展產生的起色,來看一看屯田這項制度他的高明之處,以及他所能夠為王朝發展注入的活力。
這項制度在全國各地進行推廣之後,為國家政府提供了大量的金錢和糧食收入,不僅僅解決了民生問題,而且使得經濟得到恢復,軍隊的戰鬥力得到增強。
在曹操招募人民進行屯田的過程中,也遇到過或多或少的問題,因為很多人並不願意響應政府的號召,人民害怕自己的利益被官府佔有,又害怕自己一旦到了軍隊管轄的地區失去了人身自由,所以在屯田的過程中很多人都逃走。無奈之下,曹操將這樣的措施從政府強制募集改為民間自由募集,這更是受到了人民的歡迎。
❽ 中國古代有哪些文學作品 各有哪些代表人物
1.先秦作家作品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字伯陽,楚國苦縣曲仁里(今河南鹿邑縣太清宮鎮)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代魯國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思想核心是「仁」。現存《論語》20篇,是他的弟子記錄他與弟子們言行的語錄體專集。「論」,讀lún,擇也,選擇摘錄之意。
墨子,名翟(dí),春秋時代魯國人,墨家學派創始人,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節用」。著有《墨子》一書,今存53篇。
孫子,名武,字長卿,春秋後期齊國人,軍事理論家,著有《孫子》,一名《孫子兵法》,13篇,古代稱為「兵經」,是我國第一部軍事著作。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山東)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之後的儒家大師。其中心思想是「仁義」,主張實行仁政,強調「民貴君輕」,重視民心向背。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著有《孟子》一書。
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蒙(河南)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現存《莊子》一書,33篇,又名《南華經》。代表作是《逍遙游》。
荀子,名況,尊號「卿」,漢時避宣帝劉洵諱,改稱「孫卿」,戰國時趙(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他針對孟子「性善論」提出「性惡論」,針對儒家「天命論」提出「天行有常」的樸素唯物論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思想。著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勸學》、《天論》等。
韓非,戰國末韓國人,荀況弟子,法家學派代表人物。在政治上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者諸項政策,主張君主集權,反對貴族操縱政治。現存《韓非子》55篇,代表作有《五蠹》、《智子疑鄰》、《扁鵲見蔡桓公》。
呂不韋,戰國末期韓國大商人,曾為秦國的相國。他集合門客編寫了《呂氏春秋》。
列子,名禦寇,戰國時鄭(河南)人,被道家尊為前輩,主和貴「虛」,即虛靜、無為。著有《列子》8篇。
屈原,名平,字原,號靈均,戰國末期楚國人。他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為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奠基人,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蘭哥白尼、英國莎士比亞、義大利但丁)。他用楚辭形式寫了我國第一首長篇政治抒情詩《離騷》(即遭遇憂愁,「離」通「罹」),還有《九歌》、《九章》、《天問》等。《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農歷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羅江自沉的紀念日。
2.漢代作家作品
賈誼,世稱賈生,或賈長沙、賈太傅,洛陽(河南)人,西漢政治家、文學家。主要文學成就是政論文,有「疏」7篇,《新書》10卷58篇;代表作有《吊屈原賦》、《鵩鳥賦》。明朝人輯有《賈長沙集》,是以他曾做過長沙王太傅命名的。
劉安,沛郡(江蘇)人,西漢思想家、文學家,漢高祖孫,襲父爵封為淮南王。集體編著《淮南鴻烈》,也叫《淮南子》。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陝西)人,太史令司馬談之子。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歷盡艱辛撰成《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劉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撰有《說苑》、《新序》,還整理修訂了《戰國策》、《楚辭》。
班固,字孟堅,扶風(陝西)人,東漢史學家、文學家,歷盡二十餘年修成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開創了「包舉一代」的斷代史體例。辭賦方面以《兩都賦》最著名。
3.魏晉南北朝作家作品
曹操,字孟德,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漢獻帝時官到丞相,後被封為魏王,死後其子曹丕代漢建魏,追尊曹操為魏武帝。有抒情詩《觀滄海》、《龜雖壽》、《蒿里行》等樂府歌辭。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代政治家、軍事家。官至蜀漢丞相,詩歌以《梁父吟》最著名,《出師表》是千古傳誦的名篇。
曹丕,字子恆,曹操次子,魏文帝。三國文學家,代表作《燕歌行》,他的《典論?論文》是我國第一部文學批評專著。
陳壽,字承祚(zuò),西晉史學家。著有國別體史書《三國志》。
陶淵明,名潛,字淵明,世號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東晉詩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散文有《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詩歌有《歸園田居》、《飲酒》。
干寶,字令升。東晉史學家、文學家,撰寫出我國第一部神話(志怪)小說集《搜神記》。
范曄,字蔚宗,南朝宋史學家、散文家。《樂羊子妻》、《張衡傳》選自他的《後漢書》,「後漢」即「東漢」。「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出自他的《後漢書?列女傳》。
劉義慶,南朝宋代小說家,著有我國第一部筆記小說集《世說新語》。這是一部記載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的筆記小說,書中許多故事成為詩文和小說戲劇的典故和題材,有的成為人們常用的成語,如「望梅止渴」、「一往情深」、「口若懸河」等。
劉勰,字彥和,南朝梁代文學理論家,著有我國第一部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50篇,涉及到創作的許多問題。
酈道元,字善長,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撰成《水經注》40卷,是富有文學價值的地理志。
鍾嶸,字仲偉,南朝梁代文學批評家,著有我國第一部詩歌理論專著《詩品》。
4.唐代作家作品
王勃,字子安,初唐四傑之一,唐代文學家,有抒情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閣序》。著有《王子安集》。
楊炯,初唐四傑之首,名作有《從軍行》。
盧照鄰,初唐四傑之一,代表作為《長安古意》。
駱賓王,初唐四傑之一,代表作為《在獄詠蟬》,另有著名的《討武檄》,作品集為《臨海集》。
賀知章,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唐代詩人。所作《回鄉偶書》(七絕),為傳誦名篇。
王之煥,字季陵,唐代詩人。他的《涼州詞》、《登鸛鵲樓》是唐代絕句珍品。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園詩人。《過故人庄》(五律)描繪了綠水青山的田園風光和「把酒話桑麻」的農家情趣,體現了詩人與村民的真切感情。《春曉》(五絕)寫春曉之景及早春之情,成為流傳千古的好詩。
王昌齡,字少伯,唐代詩人,擅長七絕,多寫當時邊塞軍旅生活,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從軍行》七首、《芙蓉樓送辛漸》和《出塞》兩首都很有名。
王維,字摩詰,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名篇有《鳥鳴澗》(五絕)、《送元二使安西》(七絕)、《觀獵》(五律)。「味摩詰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蘇軾贊王維之語。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浪漫主義詩人。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為權貴所容,使他對腐敗社會加深了認識,寫下了抨擊帝王權貴荒淫奢侈和控訴現實政治黑暗的詩篇。五絕《靜夜思》、《秋浦歌》、七絕《望天門山》,五律《送友人》,七古《夢游天姥吟留別》、《行路難》。著有《李太白全集》。
高適,字達夫,唐代邊塞詩人,詩作對當時的邊境形勢、士兵疾苦均有反映,代表作《燕歌行》、《別董大》(七絕)。
崔顥,唐代詩人,開元進士,官至司勛員外郎。所作邊塞詩慷慨豪邁。《黃鶴樓》(七律)甚得李白推崇。
杜甫,字子美,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鞏縣(河南),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曾漫遊各地,寓居長安十年,「安史之亂」被俘,逃出後任左拾遺,後棄官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畔,世稱浣花草堂,一度任劍南節度參軍,尚書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其作品顯示了唐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有《杜工部詩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組詩「三吏」、「三別」。
岑參,唐代邊塞詩人,嘉州人,官至嘉州刺史。從軍多年,對邊塞生活體驗深刻,有《岑嘉州詩集》。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七古)。
張志和,字子同,唐代詩人,多寫隱居閑適生活,著有《玄真子》,代表作《漁歌子》(詞)。
韓愈,字退之,河陽(河南)人,自謂郡望(郡里的顯貴家族)昌黎,世稱韓昌黎,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官至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唐代散文家、詩人,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有《劉夢得文集》,《陋室銘》選自《全唐文》。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出自《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深寓哲理,膾炙人口。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又稱白太傅。下(陝西)人,唐代詩人,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著有《白氏長慶集》。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有諷諭詩《秦中吟》、《新樂府》,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並序)。還有《賣炭翁》(七古)、《錢塘湖春行》(七律)。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山西)人,世稱柳河東,因參加政治革新失敗貶為永州司馬,又遷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與韓愈倡導古文運動,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論說文《天說》、《封建論》,傳記文《段太尉逸事狀》、《童區寄傳》、《捕蛇者說》,寓言散文《三戒》,山水游記《永州八記》之一,著有《柳河東集》。
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學家,晚年居住長安城南樊川別墅,因號杜樊川,善用絕句形式諷詠時事,如《赤壁》、《過華清宮絕句》三首。著有《樊川文集》。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唐代詩人,有《李義山詩集》、《樊南文集》。代表作有《無題》、《隋宮》、《賈生》、《夜雨寄北》等。
5.宋代作家作品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變,因排第七,世稱柳七,又曾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北宋第一個專業詞人。為人放盪不羈,終身潦倒,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著有《樂章集》。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溢號文正。名詞《漁家傲》反映了邊塞生活。貶為鄧州知州時寫了名文《岳陽樓記》,著有《範文正公文集》。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提倡「文」、「道」並重,反對浮靡文風。所作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六一詩話》開創了「詩話」這一新體載,對後世詩歌理論的發展有一定影響。著有《歐陽文忠公文集》。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眉山(四川)人,北宋散文家。著有《嘉集》。《六國論》選自《嘉集?權書》。《權書》包括十篇文章,都是評論政治和歷史的。他與其子蘇軾、蘇轍並稱「三蘇」,俱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山西)涑(sù)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史學家、文學家,官至宰相,當政八月即逝,追封溫國公,謚文正。著有《司馬文正公文集》。政治上是保守派,對抗王安石變法。在學術上有不朽貢獻,花十九年時間主編了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它與《史記》一起被譽為「史學雙璧」。
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官至宰相,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謚號文,也稱王文公。臨川(江西)人。北宋政治改革家、思想家、文學家。其散文雄健峭拔,「唐宋八大家」之一。《傷仲永》節選自《王文公文集》。
沈括,字存中,錢塘(杭州)人,北宋科學家、政治家。他的《夢溪筆談》(26卷)是用筆記文體裁寫成的綜合性學術專著,是我國第一部科學作品。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官至禮部尚書,追謚文忠。其文明白暢達,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很有影響。著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等。
李清照,字易安,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南宋女詞人,我國第一位女詞人。其詞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徑,語言清麗。《如夢令》選自《漱玉詞》,另有《李清照集》。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浙江紹興)人,南宋愛國詩人,詩作今存九千多首,內容豐富,主要表現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詩作《關山月》、《書憤》、《農家嘆》、《示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為世傳誦,《訴衷情》、《釵頭鳳》是很有藝術特色的詞,文有《過小孤山大孤山》等。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歷城(山東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與蘇軾共為豪放派的代表。著有詞集《稼軒長短句》。
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鄱陽(江西)人,南宋詞人,其詞多為寫景詠物、記述客游之作,有《白石道人詩集》。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廬陵(江西)人,南宋大臣,愛國政治家。文學家,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正氣歌》、《指南錄》、《酹江月》、《〈指南錄〉後序》皆為後人傳誦。
6.元明清作家作品
關漢卿,號已齋叟,大都(北京)人,元代雜劇(戲曲)作家,我國戲劇史上最偉大的戲劇家,元雜劇的奠基人。所作雜劇達60多種,今存14種,以《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最為著名,有《關漢卿戲曲集》。《竇娥冤》是我國戲曲史上典型悲劇之一。
王實甫,大都(北京)人,元代雜劇(戲曲)作家,代表作《西廂記》5本,21折,以歌頌反封建的愛情為主題,歌頌張生和鶯鶯為爭取婚姻自由所進行的斗爭,矛頭直指封建禮教和婚姻制度,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思想。
馬致遠,號東籬,大都(北京)人,元代戲曲家、散曲家,所作雜劇15種,代表作有雜劇《漢宮秋》、散曲《天凈沙?秋思》。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說家。他的代表作《水滸》即《水滸傳》又名《忠義水滸傳》,是我國古代描寫農民革命斗爭的長篇白話章回體小說。
羅貫中,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相傳為施耐庵學生,曾共同從事創作。傳有17種通俗演義,代表作《三國演義》,它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長篇歷史章回小說,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全書120回。
於謙,字延益,錢塘(浙江)人,明朝大臣、愛國將領。官至兵部尚書,溢忠肅,詩人。有《於忠肅集》。《石灰吟》為作者12歲所作,選自《古代詩歌選》。
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山陽(江蘇)人,明代小說家。四十多歲中貢生,官僅至縣丞,因恥於折腰而罷歸,一生貧寒,對黑暗現實不滿。晚年著成我國第一部神話長篇小說《西遊記》,既寄託了他濟世匡時的願望,也是積極浪漫主義的傑作,其藝術性標志著我國浪漫主義文學達到一個新高峰。
歸有光,字熙甫,號震川,崑山(江蘇)人,後徙居嘉定(上海),明末散文家,60歲中進士,官任南京太僕寺丞。所作散文樸素簡潔,善於敘事,有《震川先生集》。《項脊軒志》選自《震川文集》。
湯顯祖,江西臨川人,明代戲曲家,曾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代表作《牡丹亭》(又稱《還魂記》)。劇作多反對封建禮教,追求個性解放。
馮夢龍,字猶龍,號墨憨齋主人,長州(江蘇)人,明代文學家,輯有話本集《喻世明言》(又稱《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合稱「三言」《灌園叟晚逢仙女》出自《醒世恆言》,改編為影片《秋翁遇仙記》。
徐宏(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江陰(江蘇)人,明代旅行家,地理地質學家和游記散文作家,著有《徐霞客游記》,該書是日記形式的游記散文,是我國第一部日記體游記。書中作者描繪了祖國山河的壯美,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被稱作「古今紀游第一」,《游黃山記》出自本書。(黃山,在安徽省境內,有四絕:奇松、怪石、雲海、溫泉。)
李漁,字笠鴻,號笠翁,浙江蘭溪人,清代戲曲理論家、劇作家。《芙蕖》節選自《李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中的「種植部」。
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淄川(山東)人,清代文學家。他用數十年的時間寫成我國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方苞,字靈皋,號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官至禮部右侍郎。為桐城派創始人。散文多為經說、序跋、書信、應酬之作。
吳敬梓,字敏軒,全椒(安徽)人,清代小說家,所作《儒林外史》是我國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55回。
曹雪芹,名,字夢阮,號雪芹,祖籍豐潤(河北),生於南京,清代小說家,以十年時間從事《石頭記》(即《紅樓夢》,又名《金玉緣》)的創作,全書未成,病而卒,後四十回為高鶚(è)所續,全書120回,屬於章回體小說,是我國古代小說中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
袁枚,字子才,號簡齋、隨園老人,浙江錢塘(杭州)人,清代詩人,散文家、曾任知縣,辭官後於江寧(南京)小倉山下修築隨園定居,自號倉山居士。《祭妹文》選自他的《小倉山房文集》,還著有《隨園詩話》。
姚鼐,字姬傳,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清代散文家。安徽桐城人,是繼方苞、劉大木魁之後「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提出文章須以「考據」、「詞章」為手段闡明儒家的「義理」三者合一的古文理論。《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其中「雪中觀日」一段,尤為後世稱道。
龔自珍,浙江仁和(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學家,官至禮部主事,後辭職南歸。深於經學、文學和史地學,為「今文學派」主要人物,近代改良運動先驅之一。己亥年(道光十九年)歸途中寫了315首絕句,總題為《己亥雜詩》。表達對國事的感慨與生平經歷的哀樂。
劉鶚,字鐵雲,筆名(別署)洪都百煉生,江蘇丹徒(鎮江)人,清末小說家,通數學、醫術、水利等,他的《老殘游記》是我國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吳趼(jiǎn)人,號沃堯,字繭人,後改趼人,廣東南海(廣州)人,因居佛山鎮,又自稱我佛山人,清末(近代)小說家。所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李寶嘉,號伯元,號南亭亭長,江蘇武進人,清末(近代)小說家,他的《官場現形記》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曾樸,字孟朴,江蘇常熟人,近代小說家,通法文。所作《孽海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戊戌維新的領袖,政治家、文學家。《少年中國說》、《譚嗣同》出自《飲冰室合集》。
1.初唐四傑
唐初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四人在初唐文壇較有成就,扭轉了當時過於靡麗的文學風氣。
2.唐代古文運動和宋代詩文革新運動
唐宋時期的文學革新運動,其內容主要是復興儒學,反對駢文,提倡古文。韓愈和柳宗元是古文運動倡導者。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是歐陽修。
3.唐宋八大家
唐代文學家韓愈、柳宗元,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八人的合稱。八人在散文創作上皆有較高的文學成就。
新樂府運動以白居易為代表,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4.三蘇
北宋文學家蘇洵和其兒子蘇軾、蘇轍的合稱。父子三人以文著名於世,人稱「三蘇」。
5.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元代雜劇作家的合稱。他們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作的成就。
6.復社
明末文學社團,主要領導人為張溥、張采,本為切磋學問,砥礪品行而設,但又帶有濃烈的政治色彩。
7.桐城派
清代散文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方苞、劉大、姚鼐等,因他們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稱桐城派。桐城派提倡簡明達意、條理清晰的文風,力求清真雅正。
編輯本段四、文學體裁
1.賦
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
2.駢文
這種文體,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盛行於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駢文由於遷就句式,堆砌詞藻,往往影響內容表達,韓、柳提倡古文運動之後,駢文漸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吳均寫的《與朱元思書》。
3.原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這種文體是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從根本上考察、探討,理論性較強。如韓愈的《原毀》、黃宗羲的《原君》。
4.辯
「辯」即辯是非,別真偽,這種文體的特點是批駁一個錯誤論點,或辨析某些事實。如韓愈的《諱辯》、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
5.說
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後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文章辨體序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們學過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師說》、《馬說》、《少年中國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
6.論
論是一種論文文體,按《韻術》:「論者,議也」。《昭明文選》所載:「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忠臣於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如《史記》後的太史公曰……。二政論,則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史之言,正其謬誤」。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7.奏議
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文章有體序說》:「七國以前,皆稱上書,秦初改書曰奏。漢定禮議,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謝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陳情;四曰議,以執議。」
(1)疏。是分條陳述的意思。如賈誼的《論積貯疏》。
(2)表。是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如諸葛亮的《出師表》。
(3)對策。古代考試把問題寫到策上,令參加考試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對策,如蘇軾的《教戰守策》。
8.序、踐
序也作「敘」或稱「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序」一般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後面的,如《史記?太史公自序》),列於書後的稱為「跋」或「後序」。這類文章,按不同的內容分別屬於說明文或議論文,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容的,屬於說明文。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或對問題進行闡發的屬於議論文。我們學過的「序言」有:《〈吶喊〉自序》、《〈農村調查〉序言》、《〈指南錄〉後序》、《伶官傳序》等。
9.贈序
文體名。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如韓愈《送石處士序》:「於是東都諸人士……遂名為歌詩六韻,遣愈為之序雲。」其後凡是惜別贈言的文章,不附於詩帙也都叫贈序,內容多推重、贊許或勉勵之辭。我們學過明代文學家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10.銘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牌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誌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誌銘》。
11.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時所誦讀的文章。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經歷,頌揚他的主要品德和業績,寄託哀思,激勵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12.傳奇
小說體裁之一。以其情節奇特、神奇,故名。一般用以指唐、宋人用文言寫的短篇小說。如《柳毅傳》、《南柯太守傳》等。又因為「傳奇」多為後代的說唱和戲劇所取材,故宋元戲文,元人雜劇,明清戲曲也有稱為「傳奇」的。如明戲曲作家湯顯祖的《還魂記》(即《牡丹亭》),清初孔尚任的傳奇劇本《桃花扇》。
編輯本段五、史書體例
1.編年體
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如《春秋》、《左傳》、《資治通鑒》。
2.紀傳體
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代表有二十五史。
3.紀事本末體
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於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
4.國別體
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如《國語》、《戰國策》。
5.語錄體
常用於門人弟子記錄導師的言行,有時也用於佛門的傳教記錄。因其偏重於只言片語的記錄,不重文彩,不講篇章結構,不講篇與篇之間甚至段與段之間時間及內容上的必然聯系。如:《論語》、《孟子》。
5.通史
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6.斷代史
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以上六種體例是按不同標准分的,實際上同一史書按不同標准可同時歸入不同體例。如《三國志》屬紀傳體、國別體、斷代史。
❾ 屯田戍邊是什麼意思
「屯田戍邊」的意思是我國防守邊疆的一項重要措施。屯田指漢代以來歷代政府為取得軍隊給養或稅糧,利用兵士和農民墾種的荒廢田地。歷代屯田有軍屯、民屯和商屯。
漢武帝時在西域屯田,漢宣布時在邊郡屯田,都使用駐軍,是為軍屯;三國時,曹操在許下屯田,開始由典農官募民開荒種地,此為民屯。應募的農民稱屯田客,規定官給牛、種,收獲官六民四,如農民自帶耕牛則所獲對分;至明代才有了商屯。
明行中開法,鹽商在邊疆募民開荒種田,以所得糧草換取鹽引,即為商屯。由於屯田組織性強,耕地面積大,能採用先進耕作法,所以產量—般比較高,因而能為期廷積集大批的糧食,從而增強國家的實力。
❿ 古代中央政府在不同時期是怎樣加強對邊疆地區管理
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國古代邊疆政策在促進統一多民族中國的發展、壯大進程中發揮過獨特的作用。加強中國歷史上邊疆政策的研究,對於當代中國邊疆治理具有借鑒意義。 邊疆政策:特殊國情的產物 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這是國人每每引以為自豪的。如果我們對此稍作認識上的升華和哲理上的思考,那麼,它們即是指我們的先輩為今人留下的兩項舉世囑目、無與倫比的歷史遺產:幅員遼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和人口眾多、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簡言之即為大一統與多民族。這是中國不同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特殊國情。 統一多民族的中國,是經過一個漫長而曲折的發展過程後大致定型於現代狀態的。這一過程雖然十分漫長、復雜和曲折,但總的趨勢是,自先秦時期起,在現代中國領土內開始形成一個核心區域,這一區域雖不是一成不變的,但大致在黃河中下游至長江中下游一帶。在這個中心區域建立政權的既有華夏,也有夷狄,既有漢族,也有少數民族。在國家的發展進程中,邊疆地區的發展是其有機組成部分,全國范圍的發展狀況決定了邊疆地區的發展水平,邊疆地區的發展狀況對全國范圍的發展也產生重要影響。 中華民族既是一個民族共同體概念,也是一個國族概念,「多元一體」是中華民族既有共性也有個性的民族發展大趨勢的體現。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多元」的特徵,是指各民族在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所具有的「個性」和「特質」,即語言、地域、經濟、文化心理的多樣性和表現形式上的特殊性。「一體」的特徵,是指各民族的「個性」和「特質」在共同的發展過程中,相互融合、相互同化所形成的民族共同體的共同特徵和「一體化」趨勢。在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自始至終都存在著由多元到一體的凝結特點:先是分布於黃河流域的多個部落互相融合形成了華夏族;之後華夏族又融入北狄、東夷、西戎、南蠻等多種族群而形成漢族。作為中華民族凝聚核心的漢族一經出現,就對周圍的眾多民族產生強大的吸引力,他們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發生著密切的聯系,並不斷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一個整體,這就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有兩個值得重視的特點,一是多元中的本土特點。中華民族盡管是由眾多的民族經過數千年的不斷融合而形成,但這些民族無論是歷史上已消失的民族,還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民族,多是在中國這塊遼闊的土地上土生土長的民族,即便是有些少數民族的祖先具有外人的血統,也是在與中國境內各民族的不斷融合中形成的;二是在抵禦外侮的共同斗爭中,使中華民族凝聚力得到不斷升華。中華民族內部各民族,包括歷史上已經消失的民族,他們之間雖然也有過沖突,但數千年來相互間不斷交融已經將他們結合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中國成為他們共同的活動地域和共同的家園。當近代遭遇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和瓜分時,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即被空前釋放出來。 在歷史演進中,統一多民族國家和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同步發展的。統一多民族的中國與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同步發展,成為世界歷史發展史上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而促使這種同步發展成為可能、成為現實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極富中國特色的邊疆政策的實施。邊疆政策的基本任務是守住一條線(邊界線),管好一片地(邊疆地區),實際上包含著物與人兩個要素。可以說,邊疆治理是一項針對人和物綜合治理的社會系統工程。在統一多民族的中國,邊疆地區是少數民族繁衍生息的主要地區。因此,邊疆政策的最重要內容之一即是處理民族關系,唯有調動邊疆地區民族上層的積極性和為廣大民族群眾打造一個穩定、發展的社會環境,才能推進統一多民族中國和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良性發展。 邊疆政策:內涵、外延與作用 中國歷史上無論哪一朝哪一代,都面臨著邊疆問題,統治者也都為鞏固統治而制定邊疆政策,展開邊疆經略。邊疆經略是歷代王朝對邊疆地區的開拓與經營。邊疆政策是實施邊疆經略的指導方針與具體措施,而治邊思想則是制定邊疆政策的重要前提之一。邊疆政策的正確與否,邊疆經略的成敗得失,治邊思想能否符合時代潮流,不僅直接影響一個朝代的興衰存亡,而且對於作為整體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中國的形成、發展也產生重大影響。 中國封建王朝的邊疆政策,自秦漢時期初具規模後,經隋、唐、元、清諸多大統一王朝邊疆經略實踐的充實、完善,形成了完整的體系,這在世界各國歷史上是頗具特色的。中國古代邊疆政策包含十分豐富的內涵,其要者有從中央到邊疆地區的管理體制、邊疆的行政建置、邊防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經濟開發政策以及近代以來與邊界交涉相關的外交政策等,所有這一切構成了古代邊疆政策的完整體系。中國古代邊疆政策外延應該包括與治邊思想有關的世界觀、國家觀、民族觀、傳統治邊思想以及與邊疆政策有關的人、事、地、物研究和不同時期、不同類型、不同國別的邊疆開發比較研究等方面。 概而言之,中國古代邊疆政策的基本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1.羈縻與懷柔。羈縻,含有聯系牽制之意,是中國歷史上中央王朝統治者統治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常採用的一種政策。這種政策力圖通過加強內地和邊疆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聯系,在不改變邊疆地區原有政治實體內部結構的前提下,加強中原對邊疆地區的影響,促進內地與邊疆一體化的進程,從而鞏固和增強大一統的國家。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實行羈縻政策比較有代表性的朝代。唐武德二年(619年)閏二月,高祖李淵頒布詔書:「畫野分疆,山川限其內外;遐荒絕域,刑政殊於函夏。是以昔王御世,懷柔遠人,義在羈縻。」(《冊府元龜》,卷170,《帝王部·來遠》)李淵明確提出,邊疆民族地區情況不同於內地,應實行羈縻政策。羈縻政策的核心,是中央政權對邊疆民族地區的適度統治,在唐朝具體表現為羈縻府州的設立。與羈縻政策相配套的是懷柔政策。早在秦朝即制定了保留歸附的邊疆民族首領的王、長稱號,並在法律中給予優待。漢朝以後,歷代封建王朝對這一統治政策奉行不悖,清朝統治者對此政策進行創新改造,使之更加完善,成為治理邊疆民族的基本方針。 2.行政管理與軍事部署。歷代中央王朝都設有管理邊疆事務的機構。秦朝在中央政府中設有典客、典屬國兩個機構;漢朝中央政府設有大鴻臚,「掌諸侯及四方歸義蠻夷」「及四方夷狄封者」(《後漢書》,卷35《百官二》)。隋朝禮部中的主客司以及鴻臚寺,負責管理邊疆民族事務;唐沿隋制,在中央政府中設禮部,其中禮部司和主客司,負責處理邊疆民族事務。元朝在中央政府中設有帝師、宣政院等機構,管理邊疆民族事務,而明朝中央政府中的吏部、禮部、兵部、提督四夷館、鴻臚寺、行人司、僧錄司、五軍都督府等分掌邊疆民族的相關事務。到清朝,中央政府設立了理藩院,專理蒙古等民族事務。在加強行政管理的同時,歷代中央王朝還通過駐扎軍隊,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治理。本來,「恩威並施」是我國歷朝統治者慣用的手法,對邊疆民族地區尤多使用。軍事部署是威的體現,是「懾之以兵」方針的具體化。 3.從和親到聯姻。我國歷史上中央王朝的統治者,為了鞏固與邊疆地區少數民族上層政治上的聯盟,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統治,或求得邊疆地區社會秩序的穩定,往往採取和親或聯姻的措施。漢、唐、清三朝在這方面具有代表性。如漢朝的和親,主要是與北部邊疆的匈奴以及西北邊疆的烏孫。從漢高祖到漢武帝前期,漢朝先後有五位宗室之女和親匈奴。從漢武帝中期以後,漢朝為聯合烏孫反擊匈奴,便將和親重點從匈奴轉向烏孫,先後有三位公主、兩位宮女和親烏孫、龜茲和鄯善。又如清朝的聯姻,主要在滿族貴族與蒙古王公之間進行。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清朝統治者從蒙古王公家族中選擇後妃;二是清朝統治者把公主下嫁給蒙古王公。皇太極共有15位後妃,其中有7位是蒙古族,皇太極的兩位皇後——孝端皇後和孝庄皇後以及關睢宮的宸妃都來自內蒙古科爾沁部。順治皇帝有19位後妃,其中6位是蒙古族。康熙皇帝40位後妃中,有兩位來自蒙古族,乾隆皇帝的後妃中也有蒙古族。順治初到乾隆中後期,滿族貴族下嫁的公主,竟有13位是皇帝的親生女兒,並且聯姻范圍也由漠南蒙古發展到漠北蒙古、漠西蒙古。據不完全統計,科爾沁達爾漢王旗下有公主子孫台吉、姻親台吉2000餘人,土謝圖王旗下公主子孫台吉500餘人,敖漢旗下600人,巴林王旗下170餘人。乾隆皇帝曾作詩:「塞牧雖稱遠,姻盟向最親」(張穆:《蒙古游牧記》,卷一)。清朝的滿蒙聯姻在發展變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各種制度,主要有俸祿俸緞制、入京朝覲制、生子予銜制和賜恤致祭制。當然這種政策的局限性和非人道性也是顯而易見的。以唐朝時期的和親為例,唐蕃(吐蕃)和親特別是文成公主和親吐蕃成為千古傳誦的佳話,但我們應客觀地評述唐蕃和親在雙方關系發展全局中的實際作用。文成公主在青藏高原傳播文化、播種友誼,為漢藏人民崇敬,但文成公主卻不能逆轉松贊干布逝世後唐蕃關系惡化的濁流。至於她們個人命運的悲劇色彩以及封建社會中政治婚姻對人性的摧殘,更是應予鞭撻的。 4.經濟開發。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是邊疆治理的前提和基礎,因而邊疆治理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經濟開發。中國封建時期的邊疆地區經濟開發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一是國家行為的屯田;二是中央政府採取有效措施,推動邊疆和內地的民間交往。在邊疆地區屯田,又稱之為屯墾戍邊。歷史上各個朝代都把屯墾戍邊當作開發邊疆、鞏固邊防的一項重要舉措。秦始皇時就開始了屯田戍邊活動,以後各朝中央政府尤其是統一王朝的政府都奉行不悖,成為歷代治理邊疆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新疆為例,從新疆屯田的發展史看,西漢、唐、清三代是規模較大、效果顯著的時期,而且依次在前代基礎上有新的發展。西漢早在公元前105年前後即開始在眩雷(今伊犁河谷地區)屯田,目的是聯合烏孫防禦匈奴。但真正大規模屯田是公元前69年以後。由於屯田既可以解決糧食等物資供應,屯田人員又可以成為戍守和維持西域社會安定的重要力量,所以屯田這一措施為漢以後歷朝各代所效仿。唐朝在西域的統治如果從公元630年開始計算,至8世紀末,前後長達160餘年。「唐自武德以來,開拓邊境,地連西域,皆置都督、府、州、縣。開元中,置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北庭諸節度使以統之。當發山東丁壯為戍卒、繒帛為軍資,開屯田以供糗糧,設牧監畜馬牛,軍城戍邏,萬里相望」(《資治通鑒》卷223)。從有清一代新疆屯墾的發展歷史看,清朝前期,新疆是全國屯墾最發達的地區,清朝在新疆的屯墾成績更為顯著,主要表現在:一是開墾了大片耕地,推動了新疆社會經濟的發展,清朝前期各族軍民共墾地301.9萬余畝;二是完全解決了軍糧、減輕了國家財政負擔;三是促進了新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四是為新疆的穩定提供了堅實的後勤保障。 在此必須指出,歷史上的邊疆政策具有鮮明的階級屬性,它的直接目的是為一朝一代的政治利益服務,但從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大趨勢的背景觀之,其歷史的積極作用不言而喻。簡言之,一是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統一;二是協調了民族關系,推動了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演進歷程;三是有序展開了邊疆地區的經濟開發,推動了邊疆內地一體化的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