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叫李雲廷的古代小說
① 請教,古代文人中,並稱的有哪些
1、 屈宋——戰國詩人屈原和宋玉
2、 班馬——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和東漢史學家文學家班固
3、 崔杜——東漢書法家崔瑗杜操
4、 鍾王——三國書法家鍾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
5、 揚馬——漢朝辭賦家揚雄、司馬相如
6、 潘陸——東晉太康體作家潘岳、陸機
7、 顏謝——南朝宋詩人顏延之、謝靈雲
8、 休鮑——南朝宋詩人湯惠休、文學家鮑照
9、 徐庚——南朝陳文學家徐陵、北周文學家庚信
10、 陰何——南朝文學家陰鏗、何遜
11、 羊薄——南朝書法家羊欣、薄紹之
12、 顧陸——東晉畫家顧愷之、南朝宋畫家陸探微
13、 溫邢——北朝魏文學家溫子升、北朝齊文學家邢邵
14、 邢魏——北朝齊文學家邢邵、魏休
15、 王孟——唐詩人、畫家王維、詩人孟浩然
16、 高岺——唐詩人高適、岺參
17、 李杜——A、唐詩人李白、杜甫
B、晚唐詩人李商隱、杜牧
C、漢朝名臣李膺、杜密
D、漢朝名士李固、杜橋
E、漢臣李雲、杜眾
F、南北朝李沖、杜預
G、宋代清官李韶、杜范
18、 顏柳——唐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
19、 張王——唐詩人張籍、王建
20、 沈宋——唐詩人沈銓期、宋子問
21、 韓孟——唐文學家韓愈、詩人孟郊
22、 郊島——唐詩人孟郊、賈島
23、 劉柳——唐詩人劉禹錫、文學家柳宗元
24、 劉白——唐詩人劉禹錫、白居易
25、 元白——唐詩人元稹、白居易
26、 皮陸——唐文學家皮日休、陸龜蒙
27、 姜張——宋詞人姜夔、張炎
28、 黃徐——五代後蜀畫家黃筌、五代南唐畫家徐熙
29、 董巨——五代南唐畫家董源、五代宋畫家巨然
30、 陶謝——晉末宋初詩人陶淵明、謝靈雲
31、 楊劉——北宋文學家楊億、詩人劉筠
32、 蘇黃——北宋文學家蘇軾、詩人黃庭堅
33、 李郭——北宋畫家李代、郭熙
34、 米薛——北宋書法家米芾、薛紹彭
35、 蘇辛——宋詞人蘇軾、辛棄疾
36、 周柳——南宋詞人周邦彥、柳永
37、 劉盧——元朝文學家劉因、盧摯
38、 姚盧——元朝文學家姚燧、盧摯
39、 高顧——明東林黨領袖高攀龍、顧憲成
40、 康梁——清末文學家康有為、梁啟超
41、 湯戴——清畫家湯昭汾、戴熙
42、 二程——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兄弟
43、 二陸——西晉文學家陸機、陸雲兄弟
44、 二王——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
45、 二潘——西晉文學家潘岳、侄兒潘尼
46、 二妙——西晉書法家衛罐、索靖。一說是金文學家段克己、段成己兄弟。因《二妙集》得名。
47、 二石——清畫家石裕、石濤
48、 兩司馬——漢史學家司馬遷、辭賦家司馬相如
49、 大小謝——南朝宋詩人謝靈雲與簇弟謝惠連
50、 婁東二張——明文學家張溥、張秉
51、 南唐二主——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
52、 盧奇馬怪——唐詩人盧仝、馬異
53、 郊寒島瘦——唐詩人孟郊、賈島
54、 韓馬戴牛——唐畫家韓滉(善畫馬)、戴嵩(善畫牛)
55、 南洪京孔——清戲曲作家洪升、戲作家孔尚任
56、 南施北宋——清初詩人施閏章、詩人宋琬
57、 南陳北崔——明末畫家陳洪緩、崔子忠
58、 南歐北梅——現代記京劇表演家歐陽予倩、梅蘭芳
59、 燕許大手筆——唐代燕國公張說、許國公蘇題
60、 三曹——漢魏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操和兒子曹丕、曹植
61、 三蘇——宋代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
62、 三袁——明代文學家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三兄弟
63、 三楊——明代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
64、 三張——西晉詩人張載、張協、張亢兄弟
65、 三謝——南朝宋詩人謝靈雲、謝惠連、齊詩人謝眺
66、 三擘——北宋文壇歐陽修、王安石、蘇軾
67、 三魏——清散文家魏祥、魏禧、魏禮兄弟
68、 三隱——東晉詩人陶淵明、周續之、劉遺民
69、 六朝畫壇三畫家——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
70、 三羅——唐代詩人羅隱、羅鄴、羅虯
71、 三任——清畫家任熊、任熏、任頤。與任預又稱「四任」。
72、 嶺南三家——清詩人梁佩蘭、屈大均、陳恭尹
73、 通州三范——清通州文學家范當世、范鍾、范銳兄弟
74、 浙中三毛——清初文學家毛先舒、毛奇齡、毛際可
75、 江南三布衣——清初文學家朱彝尊、姜宸英、嚴繩孫
76、 江右三大家——清代戲曲家蔣士銓、文學家袁枚、詩人趙翼
77、 四王——清初山水畫家王時敏、王鑒、王翠、王原祁
78、 四傑——唐代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79、 永嘉四靈——南宋詩人徐照、徐璣、翁卷、趙師秀。四人都是永嘉人,且字中含「靈」字,故稱。
80、 四君——孟嘗君(齊)、平原君(趙)、春申君(楚)、信陵君(魏)
81、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鄭光祖
82、 楷書四大家——唐顏真卿、柳公權、宋歐陽詢、元趙孟頫
83、 北宋文壇四大家——王安石、歐陽修、蘇軾、黃庭堅
84、 明代江南四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賓
85、 北宋四大書法家——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
86、 明四家——明畫家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
87、 元四家——元四大畫家黃繼、吳鎮、倪瓚、王蒙
88、 四公子——明末清初文人侯方域、陳貞惠、方以智、冒襄
89、 文章四友——唐詩人杜審言、蘇味道、李嶠、崔融
90、 南宋四家——畫家劉松年、李唐、馬遠、夏奎
91、 吳中四傑——明詩人楊基、高啟、張羽、徐賁
92、 吳中四士——唐賀知章、包融、張若虛、張旭
93、 吳中四子——明書法家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禎卿
94、 海陽四家——清畫家弘仁、查士標、任之瑞、孫逸
95、 皇甫四傑——明朝詩人黃甫沖、黃甫涍、黃甫汸、黃甫濂
96、 蘇門四學士——出於蘇軾門下的詩人黃庭堅、詞人秦觀、文學家晁補之、詩人張耒
97、 南宋四大家——南宋詩人楊萬里、尤袤、范成大、陸游
98、 嘉定四先生——明詩人兼畫家程嘉燧、李流芳、唐時升、婁堅
99、 曾門四弟子——清曾國藩門徒,文人黎世昌、張裕釗、吳汝綸、薛福成
100、 唐初四大書法家——歐陽洵、楮遂良、虞世南、薛稷
101、 五子——宋哲學家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
102、 六君子——A、明熹宗時被魏忠賢所害的楊漣、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顧大章,世稱「六君子」
B、清戊戌變法失敗後遇害的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世稱「戊戌六君子」
C、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陳師道、李贗,世稱「蘇門六君子」
103、 竹溪六逸——唐李白、孔巢父、韓准、裴政、張叔明、陶沔
104、 清六家——畫家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吳歷、惲壽平,前四人又稱「四王」
105、 浙西六家——清初浙江烏程(今吳興)文學家嚴遂成、厲鶚、錢載、王又曾、袁枚、吳錫麟
106、 前七子——明代文學家立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他們強調「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形成了嚴重的擬古風氣。
107、 後七子——明代文學家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論。他們繼前七子擬古主張,風氣很盛,故稱。
108、 建安七子——漢末建安時期作家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餳、劉禎
109、 竹林七賢——魏晉七個文人名士總稱: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成、王戎、劉伶
110、 嶺南七子——清初海南詩人梁佩蘭、程可則、陳恭尹、王邦畿、方殿元、方遠、方朝
111、 竟陵八友——南朝齊代竟陵王蕭子良門下的八個文學家:沈約、謝眺、王融、蕭琛、范雲、任昉、陸倕、蕭衍。他們詩重聲律,意境新穎,創建「永明體」提出四聲、八病,促進詩歌由古代向近代發展。
112、 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個散文代表作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113、 清海內八大詩家——曹爾堪、宋琬、沈荃、施閏章、王士祿、王士禎、汪琬、程可則
114、 清八大駢文家——袁枚、邵齊燾、劉星煒、吳錫麟、曾火奧、洪亮潔、孔星衍、孔廣森
115、 揚州八怪——清代中期居住揚州的八個畫家:鄭板橋、汪士慎、李鱓、黃慎、金農、高翔、李方膺、羅聘
116、 嘉慶八才子——明戲曲家兼文學家詩人李開先、王慎中、唐順之、陳束、趙時春、熊建、任瀚、呂高
117、 九老——唐詩人白居易、胡臬、吉皎、鄭據、劉真、盧真、張渾、李元爽、如滿稱「香山九老」
118、 十才子——A、唐代詩人盧綸、吉中孚、韓翊、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李端稱「大歷十才子」
B、明代文學家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朱應登、顧阾、陳沂、鄭善夫、康海、王九思稱十才子
119、 閩中十子——明朝福建詩人林鴻、王恭、王備、高棅、陳亮、鄭定、王褒、唐泰、周玄、黃玄號
120、 十三絕——A、清京腔十三藝人:霍六、王三禿子、開泰、才官、沙四、趙五、虎張、恆大頭、盧老、李老公、陳丑子、王順、連喜
B、清代京劇、崑腔十三藝人:程長庚、張勝奎、盧勝奎、楊月樓、譚鑫培、徐小香、梅巧玲、時福、余紫雲、郝蘭田、劉趕三、朱蓮芬、楊鳴玉
② 水滸傳里的七位名將是誰小說。
宋江
盧俊義
吳用
公孫勝
關勝 受招安後,關勝被封為大名府正兵馬總管。在梁山泊英雄中排馬軍五虎將第一位。
林沖
秦明
呼延灼 受招安後,呼延灼被封為御管兵馬指揮使。
花榮 柴進
李應
朱仝 受招安後,被封為保定府都統制。
魯智深
武松
董平
張清
楊志
徐寧
索超
戴宗 受招安後,被封兗州府都統制,戴宗不接受,到泰安岳廟陪堂,了此一生。
劉唐
李逵
史進 戰死。
穆弘
雷橫
李俊,梁山第二十六條好漢,四寨八員水軍頭領第一位。李俊原來是揭陽嶺人,潯陽江上的好漢。宋江被發配江州,在催命判官李立的店中喝酒時被麻倒,幸虧李俊相救。後被穆弘兄弟追殺,宋江逃到江上,又被「船火兒」張橫江中搶劫財物,危急時刻,又是李俊趕來相救。潯陽樓宋江寫反詩,被綁押刑場,梁山好漢劫了法場,李俊、李立等眾英雄來遲一步,二十九名英雄「白龍廟小聚會」,上了梁山。李俊一身水中好功夫,多次為梁山建功立業。宋江攻打方臘得勝回京,兵馬到蘇州城外時,李俊假裝中風,要求把童威、童猛二人留下照顧自己。隨後打造船隻,從太倉港出海,投奔到日本國去了。
阮小二
張橫
阮小五,梁山好漢中第二十九位,排梁山八大水軍頭領第五位。阮小五在阮氏三兄弟中排行第二,亦是梁山有名的水中好漢,浪里英雄。他從小生長在石碣村,打魚謀生,在黃泥岡劫了生辰綱,因官軍追捕逃回梁山泊,與兄弟一起打敗何濤。高俅率大軍圍斷梁山,阮小五水中奮勇殺敵。他與童威一起駐守梁山東北水寨。後隨宋江征討方臘時戰死
。
金大堅,著名金石雕刻家,善刻當時的蘇、黃、米、蔡四種字體,濟州人氏。宋江被捉關在江州,吳用獻計,把聖手書生蕭讓和金大堅請上樑山,金大堅刻了蔡京的假印,用來騙蔡京。沒想到刻的圖章是蔡京的名諱圖章。哪有老子給兒子寫信,蓋自己名諱圖章的呢?此事被黃文炳看破,險些斷送了宋江、戴宗的性命。金大堅同蕭讓一起,都是梁山文職將領,專管造兵符印信,排梁山第六十六位英雄。征討方臘時他被聖旨召回御前聽用。
阮小七,綽號「活閻羅」,是梁山英雄中第三十一條好漢,梁山水軍八員頭領第六位。阮小七在阮氏三雄中年紀最小,跟隨兩個哥哥行走江湖,干下了許多驚天動地的大事。黃泥岡和晁蓋等用葯酒麻倒青面獸楊志,劫了生辰綱。潯陽江上救宋江,打敗官軍。梁山泊里駕舟踏浪,先打敗何濤,再打敗高俅,水中的功夫,令梁山好漢們刮目相看。他與童猛一起駐守梁山泊西北水寨。
受招安後,阮小七被封為蓋天軍都統制,因穿著龍袍戲耍被剝奪官職,貶成平民。阮小七就和老母親回梁山泊石碣村打魚去了。
楊雄,梁山十員步軍頭領中排行第七,是梁山第三十二條好漢。楊雄原來是薊州押獄兼行刑劊子手,外號「病關索」。一日楊雄行刑回來,幾個朋友給他掛紅賀喜,卻被張保等人搶了,危急中被石秀所救,二人結為異姓兄弟,楊雄年長為兄,石秀為弟。楊雄的妻子潘巧雲與和尚裴如海有*情,石秀將此事告訴了楊雄,潘巧雲卻反咬石秀一口,石秀被楊雄趕出了家門。石秀暗中在楊雄家門口埋伏,殺了裴如海和廟里的頭陀胡道。楊雄後悔不該錯怪了石秀,殺了淫婦潘巧雲和丫環迎兒,和石秀一起投奔梁山,時遷因偷吃了祝家莊酒店的公雞被捉,石秀、楊雄為救時遷,惹得梁山好漢三打祝家莊,救了時遷。後楊雄在征討方臘的途中病死。
石秀,江南人氏,自幼父母雙亡,流落薊州賣柴度日,有一身好武藝,又愛打抱不平,外號「拚命三郎」。在薊州街頭因打抱不平與楊雄結拜為兄弟。三打祝家莊,石秀故意讓孫立捉住,混入庄內作了內應。盧俊義被困大名府即將殺頭,石秀一人跳樓劫法場,救了盧俊義的性命。因為不認識城中的道路,被梁中書所拿,與盧俊義一同被打入死牢。梁山人馬攻打大名府後救出石秀、盧俊義。石秀作了梁山第八名步軍頭領,與楊雄駐守西山一帶,排梁山英雄第三十三位。在征討方臘時戰死。
解珍、解寶兄弟倆原是登州好漢,本州第一獵戶。登州城外山上出現了猛虎,知府衙門限獵戶三天內將猛虎捉往。解珍兄弟倆在山上埋下了窩弓,射中一隻老虎,不料那老虎卻滾進了毛太公家後花園。兄弟倆去取虎,反被毛太公的兒子毛仲義叫差人綁了,下到死囚牢里。管牢房的樂和告訴顧大嫂、孫新,他倆與孫立、鄒淵、鄒潤叔侄,救出解珍兄弟,投奔梁山。兄弟倆守梁山山前南路第一關,解珍為步軍第九名頭領,排梁山好漢第三十四位。攻打方臘南軍時,解珍兄弟夜晚從小路上山,解珍被南軍撓鉤搭住發髻,解珍割斷發髻,從百丈高崖墜下身亡。
解寶,解珍之弟,同哥哥一樣打扮,穿虎皮套襖,提一把鋼*。兄弟倆出成雙,死成對,作戰英勇。被封為梁山步軍第十名頭領,外號「雙尾蠍」。排梁山第三十五條好漢。征討方臘時,哥哥解珍墜崖身亡。解寶見狀,急退下山去,不料山上滾石亂箭齊下,解寶被活活砸死在亂山叢中。
燕青,排梁山三十六名天罡星最後一位,在梁山十名步軍頭領中排第六位。燕青是盧俊義的管家,從小死了父母,被盧俊義收養,吹簫唱曲樣樣能行,又射一手好箭,有百步穿楊之功,人稱「浪子燕青 」。盧俊義被騙到梁山,管家李固平時就與盧俊義妻子賈氏有勾搭,見此機會就與賈氏作了夫妻,霸佔了盧俊義的家財,將燕青逐出家門。盧俊義回家後,李固向大名府告盧俊義私通梁山,盧俊義被發配沙門島。李固買通董超、薛霸,要他們在路途中殺了盧俊義。薛霸、董超正要動手,被燕青兩箭射死,救盧俊義上了梁山。任原自稱擎天柱在泰安州東岳廟擺擂台,兩年未遇敵手,卻被善於相撲的燕青打敗。宋江東京暗通李師師,燕青吹一口好簫,和李師師拜為姐弟,面見皇帝,傳遞梁山消息,為宋江受招安立了大功。
受招安後,燕青預感跟盧俊義前去受封沒有好結果,便獨自離去,功成身退。
(七十二地煞星)
朱武,定遠人氏,能使兩口雙刀,精通陣法,很有謀略。同陳達、楊春,一起在少華山落草。陳達攻打史家莊,被史進打敗。朱武同楊春求史進放了陳達。史進和少華山綠林好漢來往密切,被華陰縣縣官得知,包圍了史家莊,朱武等三人救了史進。後朱武等人投奔梁山。封為同參贊軍務頭領。
受招安後,朱武隨宋江征討方臘,為生還的十五員偏將之一。被封為武奕郎兼諸路都統領。
黃信原是青州知府慕容彥手下的兵馬都督,一身好武藝。清風寨劉高捉了宋江,黃信來提犯人,又設計捉了花榮,押往青州時被燕順、王英、鄭天壽圍住,黃信打不過逃走。秦明被捉投降後,勸說黃信也投了宋江,為梁山馬軍小彪將兼遠探出哨頭領第一名。
宋江受招安後,黃信在征討方臘的戰斗中建功立業,後被授武奕郎。
孫立原是登州兵馬提轄,精熟弓馬,武藝過人,江湖上人稱「病尉遲」。在弟弟孫新、弟婦顧大嫂的勸告下,為救解珍、解寶兄弟,眾人聯手劫了牢獄,救出了解家兄弟。孫立得知梁山人馬正在攻打祝家莊,因孫立和祝家莊教師欒廷玉是同師兄弟,便打著登州兵馬提轄的旗號打入祝家莊作內應,破了祝家莊。是梁山第三十九條好漢,封梁山馬軍小彪將兼遠探出哨頭領第二名。
受招安後,孫立被封為武奕郎。
宣贊原是蔡京手下的一名武官。梁中書在大名府向蔡京告急,宣贊推舉關勝領兵前往圍剿梁山,宣贊和郝思文為副將。關勝被捉住,宣贊、郝思文也被捉住,三人一同歸順梁山。宣贊排梁山好漢第四十位,居馬軍小彪將兼遠探出哨頭領第三。隨宋江征討方臘時陣亡。
郝思文是梁山第四十一條好漢,梁山馬軍小彪將兼遠探出哨頭領第四名。江湖人稱「井木犴」。早先是東京蔡京手下的一名武官,關勝率兵圍剿梁山,郝思文與宣贊都是副將。關勝被宋江用呼延灼假降的計謀捉拿,郝思文與宣贊前去相救也被捉了,後隨關勝一同投降了梁山。隨宋江征討方臘攻打杭州城時,郝思文正要舉刀迎戰,忽被繩索套住,拖進城斬首。
韓滔,排梁山好漢第四十二位,馬軍小彪將兼遠探出哨頭領第五名。宋江兵馬攻破了高唐州。徽宗皇帝派呼延灼率領陳州團練使韓滔為正先鋒,征討梁山泊。韓滔人稱「百勝將」,使一桿棗木槊,驅趕三千連環馬先打敗梁山人馬。後梁山泊用湯隆計謀騙來金槍手徐寧,用鉤鐮槍破了連環馬,活捉了韓滔。韓滔見宋江待人忠厚,當即歸順梁山。在宋江征討方臘,攻打常州城時,韓滔不幸被南軍冷箭射死。
彭原為穎州團練使。隨呼延灼征討梁山時任副先鋒,人稱「天目將」,使一桿大桿刀,刀法精熟,武藝高強。與扈三娘交戰時輕敵,被扈三娘用紅錦套套住活捉,歸降梁山。封為梁山馬軍小彪將兼遠探出哨頭領第六名,與呼延灼、楊志、韓滔一起駐守梁山正北旱寨,是梁山第四十三條好漢。跟隨宋江征討方臘時陣亡。
單廷,梁山英雄中第四十四條好漢,馬軍小彪將兼遠探出哨頭領第七位。梁山兵馬打破大名府後,朝廷派凌州團練使單廷與魏定國領兵再打梁山。單廷人稱「聖水將軍」,善用淡水浸兵之法。關勝領兵與單廷交戰,宣贊、郝思文被單廷捉拿。幸虧得李逵、焦挺、鮑旭三人在中途相救。關勝與單廷對仗,關勝掉頭就跑,單廷拍馬追趕,舉槍便刺,關勝奮起神威,用拖刀計將單廷拍下馬後活捉,單廷歸降梁山。與林沖、董平、魏定國把守梁山正西旱寨。征討方臘時陣亡
魏定國原是凌州團練使,精熟火攻法,上陣專用火器取人,人稱「神火將軍」 。與單廷一起奉旨攻打梁山。尚未出征,就被關勝圍在凌州城裡,後退無路歸順了梁山。排馬軍小彪將兼遠探出哨頭領第八位。是梁山第四十五條好漢。跟隨宋江征討方臘時陣亡。
蕭讓,著名書法家,善寫當時蘇、黃、米、蔡四種字體,濟州人氏。宋江被捉到江州,吳用獻計讓戴宗請聖手書生蕭讓和善刻金石印記的玉臂匠金大堅到梁山偽造蔡京的文書,以救宋江。蕭讓從此上了梁山。掌管梁山行文和調兵遣將之事,是梁山的文職將領。排梁山好漢第四十六位。宋江征討方臘時,蕭讓未出征,留在京師。
裴宣本是京兆府的一個小官,人稱「 鐵面孔目」,為人正直。因得罪了知府,被發配沙門島。途經飲馬川時,被鄧飛、孟康救下,推舉為飲馬川寨主。戴宗、楊林在飲馬川與裴宣相會後,裴宣等就歸順了梁山。裴宣在梁山做定功賞罰軍政司官員,排座
梁山泊天罡星三十六員:
天魁星呼保義宋江 天罡星玉麒麟盧俊義天機星智多星吳用
天閑星入雲龍公孫勝 天勇星大刀關勝 天雄星豹子頭林沖
天猛星霹靂火秦明 天威星雙鞭呼延灼 天英星小李廣花榮
天貴星小旋風柴進 天富星撲天 李應 天滿星美髯公朱仝
天孤星花和尚魯智深 天傷星行者武松 天立星雙槍將董平
天捷星沒羽箭張清 天暗星青面獸楊志 天佑星金槍手徐寧
天空星急先鋒索超 天速星神行太保戴宗 天異星赤發鬼劉唐
天殺星黑旋風李逵 天微星九紋龍史進 天究星沒遮攔穆弘
天退星插翅虎雷橫 天壽星混江龍李俊 天劍星立地太歲阮小二
天平星船火兒張橫 天罪星短命二郎阮小五 天損星浪里白條張順
天敗星活閻羅阮小七 天牢星病關索楊雄 天慧星拚命三郎石秀
天暴星兩頭蛇解珍 天哭星雙尾蠍解寶 天巧星浪子燕青
地煞星七十二員:
地魁星神機軍師朱武 地煞星鎮三山黃信 地勇星病尉遲孫立
地傑星丑郡馬宣贊 地雄星井木犴郝思文 地威星百勝將軍韓滔
地英星天目將彭地奇星聖水將軍單廷 地猛星神火將軍魏定國
地文星聖手書生蕭讓 地正星鐵面孔目裴宣 地辟星摩雲金翅歐鵬
地闔星火眼狻猊鄧飛 地強星錦毛虎燕順 地暗星錦豹子楊林
地軸星轟天雷凌振 地會神運算元蔣敬 地佐星小溫侯呂方
地佑星賽仁貴郭盛 地靈星神醫安道全 地獸星紫髯伯皇甫端
地微星矮腳虎王英 地慧星一丈青扈三娘 地暴星喪門神鮑旭
地默星混世魔王樊瑞 地猖星毛頭星孔明 地狂星獨火星孔亮
地飛星八臂哪吒項充 地走星飛天大聖李袞 地巧星玉臂匠金大堅
地明星鐵笛仙馬麟 地進星出洞蛟童威 地退星翻江蜃童猛
地滿星玉竿孟康 地遂星通臂猿侯健 地周星跳澗虎陳達
地隱星白花蛇楊春 地異星白面郎君鄭天壽 地理星九尾龜陶宗旺
地俊星鐵扇子宋清 地樂星鐵叫子樂和 地捷星花項虎龔旺
地速星中箭虎丁得孫 地鎮星小遮攔穆春 地 星操刀鬼曹正
地魔星雲里金剛宋萬 地妖星摸著天杜遷 地幽星病大蟲薛永
地伏星金眼彪施恩 地僻星打虎將李忠 地空星小霸王周通
地孤星金錢豹子湯隆 地全星鬼臉兒杜興 地短星出林龍鄒淵
地角星獨角龍鄒潤 地囚星旱地忽律朱貴 地藏星笑面虎朱富
地平星鐵臂膊蔡福 地損星一枝花蔡慶 地奴星催命判官李立
地察星青眼虎李雲 地惡星沒面目焦挺 地丑星石將軍石勇
地數星小尉遲孫新 地陰星母大蟲顧大嫂 地刑星菜園子張青
地壯星母夜叉孫二娘 地劣星活閃婆王定六 地健星險道神郁保四
地耗星白日鼠白勝 地賊星鼓上蚤時遷 地狗星金毛犬段景住
③ 文言文新唐書列傳第六十三
《新唐書》全文註解: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
http://www.reader8.cn/data/20131224/1226883.html
④ 書生澗小說是又被人給黑了嗎還是被起點抓到了
<<水滸傳108好漢>>排列順序
一0八好漢順序: 之「天罡星」三十六員:
1. 天魁星…呼保義…宋 江.
2. 天罡星…玉麒麟…盧俊義.
3. 天機星…智多星…吳 用.
4. 天閑星…入雲龍…公孫勝.
5. 天勇星…大 刀…關 勝.
6. 天雄星…豹子頭…林 沖.
7. 天猛星…霹靂火…秦 明.
8. 天威星…雙 鞭…呼延灼.
9. 天英星…小李廣…花 榮.
10. 天貴星…小旋風…柴 進.
11. 天富星…撲 天…李 應.
12. 天滿星…美髯公…朱 仝.
13. 天孤星…花和尚…魯智深.
14. 天傷星…行 者…武 松.
15. 天立星…雙搶將…董 平.
16. 天捷星…沒羽箭…張 清.
17. 天暗星…青面獸…揚 志.
18. 天佑星…金搶手…徐 寧.
19. 天空星…急先鋒…索 超.
20. 天速星…神行太保戴 宗.
21. 天異星…赤發鬼…劉 唐.
22. 天殺星…黑旋風…李 逵.
23. 天微星…九紋龍…史 進.
24. 天究星…沒遮攔…穆 弘.
25. 天退星…插翅虎…雷 橫.
26. 天壽星…混江龍…李 俊.
27. 天劍星…立地太歲阮小二.
28. 天平星…船火兒…張 橫.
29. 天罪星…短命二郎阮小五.
30. 天損星…浪里白條張 順.
31. 天敗星…活閻羅…阮小七.
32. 天牢星…病關索…揚 雄.
33. 天慧星…拚命三郎石 秀.
34. 天暴星…兩頭蛇…解 珍.
35. 天哭星…雙尾蠍…解 寶.
36. 天巧星…浪 子…燕 青.
一0八好漢順序之「地煞星」七十二員:
37. 1 地魁星…神機軍師朱 武.
38. 2 地煞星…鎮三山…黃 信.
39. 3 地勇星…病尉遲…孫 立.
40. 4 地傑星…丑郡馬…宣 贊.
41. 5 地雄星…井木犴…赦思文.
42. 6 地威星…百勝將軍韓 滔.
43. 7 地英星…天目將軍彭 璣.
44. 8. 地奇星…聖水將軍單 廷.
45. 9. 地猛星…神火將軍魏定國.
46. 10.地文星…聖手書生蕭 讓.
47. 11.地正星…鐵面孔目裴 宣.
48. 12.地辟星…摩雲金翅歐 鵬.
49. 13.地闔星…火眼狻猊鄧 飛.
50. 14.地強星…錦毛虎…燕 順.
51. 15.地暗星…錦豹子…揚 林.
52. 16.地軸星…轟天雷…凌 振.
53. 17.地會星…神運算元…蔣 敬.
54. 18.地佐星…小溫候…呂 方.
55. 19.地佑星…賽仁貴…郭 盛.
56. 20.地靈星…神 醫…安道全.
57. 21.地獸星…紫髯伯…皇浦端.
58. 22.地微星…矮腳虎…王 英.
59. 23.地慧星…一丈青…扈三娘.
60. 24.地暴星…喪門神…鮑 旭.
61. 25.地默星…混世魔王樊 瑞.
62. 26.地猖星…毛頭星…孔 明.
63. 27.地狂星…獨火星…孔 亮.
64. 28.地飛星…八臂哪吒項 充.
65. 29.地走星…飛天大聖李 袞.
66. 30.地巧星…玉臂匠…金大堅.
67. 31.地明星…鐵笛仙…馬 麟.
68. 32.地進星…出洞蛟…童 威.
69. 33.地退星…翻江蜃…童 猛.
70. 34.地滿星…玉…笛…孟 康.
71. 35.地遂星…通臂猿…候 建.
72. 36.地周星…跳澗虎…陳 達.
73. 37.地隱星…白花蛇…揚 春.
74. 38.地異星…白面郎君鄭天壽.
75. 39.地理星…九尾龜…陶宗旺.
76. 40.地俊星…鐵扇子…宋 清.
77. 41.地樂星…鐵叫子…樂 和.
78. 42.地捷星…花項虎…龔 旺.
79. 43.地速星…中箭虎…丁得孫.
80. 44.地鎮星…沒遮攔…穆 春.
81. 45.地嵇星…*刀鬼…曹 正.
82. 46.地魔星…雲里金剛宋 萬.
83. 47.地妖星…摸著天…杜 遷.
84. 48.地幽星…病大蟲…薛 永.
85. 49.地伏星…金眼彪…施 恩.
86. 50.地僻星…打虎將…李 忠.
87. 51.地空星…小霸王…周 通.
88. 52.地孤星…金錢豹子湯 隆.
89. 53.地全星…鬼臉兒…杜 興.
90. 54.地短星…出林龍…鄒 淵.
91. 55.地角星…獨角龍…鄒 潤.
92. 56.地囚星…旱地忽律朱 貴.
93. 57.地藏星…笑面虎…朱 富.
94. 58.地平星…鐵臂膊…蔡 福.
95. 59.地損星…一枝花…蔡 慶.
96. 60.地奴星…催命判官李 立.
97. 61.地察星…青眼虎…李 雲.
98. 62.地惡星…沒面目…焦 挺.
99. 63.地丑星…石將軍…石 勇.
100. 64.地數星…小尉遲…孫 新.
101. 65.地陰星…母大蟲…顧大嫂.
102. 66.地刑星…菜園子…張 青.
103. 67.地壯星…母夜叉…孫二娘.
104. 68.地劣星…活閻婆…王定六.
105. 69.地健星…險道神…郁保四.
106. 70.地耗星…白日鼠…白 勝.
107. 71.地賊星…鼓上蚤…時 遷.
108. 72.地狗星…金毛犬…段景住.
[1]宋江,人喚「及時雨」。
[2] 北京城裡的員外大戶,綽號「玉麒麟
[3]吳用,表字學究,道號加亮先生。
[4]公孫勝,河北薊州人。
[5]關勝是三國名將關羽的後代,使一把青龍偃月刀,精通兵法。
[6]林沖,在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六,馬軍五虎將第二。
[7]秦明,使一條狼牙棒,武藝高強,在梁山泊英雄中排第七,馬軍五虎將第三。
[8]呼延灼,梁山泊第八條好漢,馬軍五虎將第四。
[9]花榮,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九,馬軍八虎騎兼先鋒使第一員。
[10]柴進,在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十,是大周皇帝柴世宗的後代,人稱柴大官人,專愛結交江湖好漢。
[11]李應,梁山泊第十一位好漢,同柴進一起掌管錢糧財物。
[12]朱仝,梁山英雄中位列第十二名,馬軍八虎騎兼先鋒使第六名。
[13]魯智深,梁山泊第十三位好漢,十員步軍頭領第一名。
[14]武松排行第二,江湖上人稱武二郎,清河縣人。
[15]董平,梁山泊第十五條好漢,馬軍五虎將第五名。
[16]張清,梁山泊第十六條好漢,馬軍八虎騎兼先鋒使第五名。
[17]楊志,在梁山好漢中排名第十七位,梁山軍馬里做馬軍八虎騎兼先鋒使,排行第三。
[18]徐寧,梁山第十八條好漢,馬軍八虎騎兼先鋒使第二。
[19]索超,梁山第十九條好漢,排馬軍八虎騎兼先鋒使第四。
[20]戴宗原來是江州知府蔡九手下的兩院節級。
[21]劉唐,梁山英雄第二十一名,排步軍頭領第三位,使一把朴刀。
[22]李逵,長相黝黑粗魯,小名鐵牛,江湖人稱「黑旋風」,排梁山英雄第二十二位,是梁山步軍第五位頭領。。
[23]史進是華陰縣史家莊史太公的兒子,從小喜歡舞槍弄棒。
[24]穆弘,排梁山英雄第二十四位,是馬軍八虎騎兼先鋒使,排第八位。
[25]雷橫是梁山第二十五條好漢,步軍頭領第四位,外號「插翅虎」。
[26]李俊,梁山第二十六條好漢,四寨八員水軍頭領第一位。
[27] 阮小二,在梁山好漢中排名第二十七位,是梁山四寨水軍頭領第四位。
[28]張橫,排梁山好漢第二十八位,是梁山水軍八寨第二頭領。
[29]阮小五,梁山好漢中第二十九位,排梁山八大水軍頭領第五位。
[30] 浪里白條張順
[31]阮小七,綽號「活閻羅」,是梁山英雄中第三十一條好漢,梁山水軍八員頭領第六位。
[32]楊雄,梁山十員步軍頭領中排行第七,是梁山第三十二條好漢。
[33]石秀,江南人氏,自幼父母雙亡,流落薊州賣柴度日,有一身好武藝,又愛打抱不平,外號「拚命三郎」。
[34]謝珍、解寶兄弟倆原是登州好漢,本州第一獵戶。登州城外山上出現了猛虎,知府衙門限獵戶三天內將猛虎捉往。
[35]解寶,解珍之弟,同哥哥一樣打扮,穿虎皮套襖,提一把鋼叉。
[36]燕青,排梁山三十六名天罡星最後一位,在梁山十名步軍頭領中排第六位。
[37]朱武,定遠人氏,能使兩口雙刀,精通陣法,很有謀略。
[38]黃信原是青州知府慕容彥手下的兵馬都督,一身好武藝。
[39]孫立原是登州兵馬提轄,精熟弓馬,武藝過人,江湖上人稱「病尉遲」。
[40]宣贊原是蔡京手下的一名武官。
[41]郝思文是梁山第四十一條好漢,梁山馬軍小彪將兼遠探出哨頭領第四名。江湖人稱「井木犴」。
[42]韓滔,排梁山好漢第四十二位,馬軍小彪將兼遠探出哨頭領第五名。
[43]彭祀原為穎州團練使。隨呼延灼征討梁山時任副先鋒,人稱「天目將」,使一桿大桿刀,刀法精熟,武藝高強。
[44]單廷硅,梁山英雄中第四十四條好漢,馬軍小彪將兼遠探出哨頭領第七位。
[45]魏定國原是凌州團練使,精熟火攻法,上陣專用火器取人,人稱「神火將軍」 。
[46] 蕭讓,著名書法家,善寫當時蘇、黃、米、蔡四種字體,濟州人氏。
[47]裴宣本是京兆府的一個小官,人稱「 鐵面孔目」,為人正直。
[48]歐鵬,人稱「摩雲金翅」,有一身好武藝,被官府和生活所逼,在黃門山落草為寇。
[49] 鄧飛,排梁山英雄第四十九名,馬軍小彪將兼遠探出哨頭領第十名。
[50]燕順,排梁山好漢第五十位,是梁山馬軍小彪將兼遠探出哨頭領第十一名。
[51] 楊林,梁山第五十一條好漢,馬軍小彪將兼遠探出哨頭領第十五位。
[52]凌振是當時的火炮專家,他造的火炮能打十四五里遠。
[53] 蔣敬,梁山第五十三條好漢,人稱「 神運算元」。
[54]呂方,是梁山第五十四條好漢,被封為守護中軍馬軍驍將。
[55]郭盛,外號「賽仁貴」,是梁山第五十五條好漢。
[57]皇甫端原是東昌府城內著名的獸醫,同沒羽箭張清是好友。
[58] 王英原是清風山的強盜,捉得宋江後,佩服宋江的為人而歸順了宋江。
[59] 一丈青扈三娘是梁山第一女將,武藝高強,一雙刀神出鬼沒,更有用繩套的絕技,陣前用繩套捉人十分厲害。
[60]鮑旭原來是枯樹山的強盜,李逵和沒面目焦挺路途中相識後,聯合鮑旭攻打凌州。
[61]樊瑞早先夥同八臂哪吒項充,飛天大聖李袞在芒碭山佔山為王,會使魔法和飛刀、飛箭,根本不把梁山泊放在眼裡。
[62]孔明是白虎山下孔太公的兒子。
[63]孔亮是孔明的弟弟。
[64]項充是梁山第六十四條好漢,梁山步軍將校第三名。
[65]李袞是梁山第六十五條好漢,梁山十七名步軍將校頭領第四名。
[66]金大堅,著名金石雕刻家,善刻當時的蘇、黃、米、蔡四種字體,濟州人氏。
[67]馬麟,江湖上人稱「鐵笛仙」,使一對短刀,刀法精熟。
[68]童威,潯陽江邊人,在江上販私鹽,住在混江龍李俊家,大江中能伏水,會駕船,江湖上人稱「出洞蛟」。
[69]童猛是童威的弟弟,早先兄弟兩一起在潯陽江上販賣私鹽,水性極好,人稱「 翻江蜃」。
[70]孟康,祖籍真定州人氏,因長得人高馬大,又極白凈,一身好肉體,人稱「玉幡竿」。
[71] 侯健,祖居洪都,做得一手裁縫好活,飛針走線,技藝高超。
[72]陳達,鄴城人氏,使一條出白點鋼槍,江湖人稱「跳澗虎」。
[73]楊春,蒲州解良人氏,使一口大桿刀,武藝精熟,江湖人稱「白花蛇」。
[74]鄭天壽,蘇州人氏,生得白凈俊俏,人稱「白面郎君」。
[75]陶宗旺,祖籍光州人氏,莊家田戶出身,習慣使一把鐵鍬,也能使槍掄刀,人喚「九尾龜」。
[76]宋清,宋江的弟弟。
[77] 樂和,原是登州城裡看守監獄的小牢子,祖籍茅州人氏。
[78]龔旺原來是東昌府猛將張清手下的副將,外號「花項虎」,渾身刺有虎斑,脖子上刺著虎頭,在馬上會使飛槍。
[79]丁得孫是張清手下的一員副將,面頰及全身都有疤痕,會在馬上使飛叉。
[80]穆春,穆弘的弟弟,原是潯陽江邊揭陽鎮上的富戶子弟,當地一霸。
[81]曹正,開封府人氏,林沖的徒弟,祖代屠戶出身,殺豬剝牛手段極好,人稱「 操刀鬼」。
[82]宋萬是梁山泊的元老,早先和王倫、杜遷占梁山為王,武藝平常。
[83]杜遷是梁山泊的元老,早先同王倫、宋萬一齊佔山為王,本事平平,武藝一般。
[84]薛永,河南洛陽人,靠賣葯使槍棒度日,江湖人稱「病大蟲」。亡。
[85]施恩,排梁山第八十五條好漢,步軍將校第六名。
[86]李忠原來是江湖上使槍弄棒賣葯的,是教史進武藝的開手師父。
[87]周通早先在桃花山落草為王,人稱「 小霸王」。
[88]湯隆祖宗幾代以打造軍器為生。
[89]杜興從前在薊州惹過事,多虧楊雄相救。
[90]鄒淵是鄒潤的叔叔,自小喜歡賭錢,閑漢出身,性氣高強,不肯容人,有一身好武藝,江湖上人喚「出林龍」,和侄子年歲一般,在登雲山落草為寇,聚眾打劫。
[91]鄒潤,鄒淵的侄兒,山東萊州人,為人慷慨忠良,有一身好武藝。鄒潤身材長大,長相奇異,腦後生有一個肉瘤,人喚 「獨角龍」。
[92]朱貴是梁山第九十二條好漢。林沖上樑山時,在梁山腳下一酒店裡遇到朱貴。朱貴是梁山王倫手下的耳目,江湖上叫「 旱地忽律」。
[93]朱富是朱貴的弟弟,李逵的同鄉。
[94]蔡福,北京人氏,原為大名府兩院押獄兼行刑劊子手,因殺人手段高強,人呼 「鐵臂膊」,和弟弟蔡慶都是干殺人行刑看牢子這一行的。
[95]蔡慶是蔡福的弟弟,大名府專管牢獄的小押獄,有名的劊子手。他生來愛帶一枝花,人稱「一枝花蔡慶」。
[96]李立是李俊的弟弟,潯陽江邊揭陽嶺人,專在潯陽江上為私商提供食宿、運輸。
[97]李雲原是沂水縣都頭。
[98]焦挺,排梁山第九十八條好漢,是步軍將校第十六員。
[99]石勇,大名府人氏,平常靠賭博為生,江湖人稱「石將軍」。
[100]孫新,祖籍瓊州人氏,軍官的後代。
[101]顧大嫂是梁山第二位女英雄,有一身本領,原來在登州城東門外開酒店。
[102]張青原是孟州道光明寺種菜的。
[103]孫二娘,是張青的妻子,在孟州道十字坡與張青開酒店賣人肉,專干殺人奪貨的勾當。
[104]王定六,排行第六,因為跳得快,人稱「活閃婆王定六」,平時愛好弄槍使棒,多方拜師,未得真傳,便在江邊賣酒度日。
[105]郁保四,原來是曾頭市的強盜。
[106]白勝,黃泥岡東十里路安樂村的一個壯漢。
[107]時遷練就一身好功夫,能攀高走壁,盜墓做賊,江湖上人稱「鼓上蚤」。
[108]段景住原來是涿州一位販賣馬匹的好漢,會識別好馬,江湖上人稱「金毛犬」 。
······································
說行天下 是非常不錯的小說網站大全,你值得擁有。
⑤ 揚州八怪 是誰
揚州八怪是中國清代中期活動於揚州地區一批風格相近的書畫家總稱,或稱揚州畫派。
揚州八怪」之說,由來已久。但8人的名字,其說互有出入。據李玉棻《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中的「八怪」為羅聘、李方膺、李鱓、金農、黃慎、鄭燮、高翔和汪士慎。此外,各書列名「八怪」的,尚有高鳳翰、華嵒、閔貞、邊壽民等,說法很不統一,今人取「八」之數,多從李玉棻說。
揚州八怪生前即聲名遠播。李鱓、李方膺、高鳳翰、李勉,先後分別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見,或試畫,或授職。乾隆八年,弘歷見到鄭燮所作《櫻筍圖》,即鈐了「乾隆御覽之寶」朱文橢圓璽。乾隆十三年,弘歷南巡時,封鄭燮為「書畫史」。羅聘嘗三游都下,「一時王公卿尹,西園下士,東閣延賓,王符在門,倒屣恐晚;孟公驚座,覿面可知。」
揚州八怪大膽創新之風,不斷為後世畫家所傳承。近現代名畫家如王小梅、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任伯年、任渭長、王夢白、王雪濤、唐雲、王一亭、陳師曾、齊白石、徐悲鴻、黃賓虹、潘天壽等,都各自在某些方面受「揚州八怪」的作品影響而自立門戶。他們中多數人對「揚州八怪」的作品作了高度評價。徐悲鴻曾在鄭燮的一幅《蘭竹》畫上題雲:「板橋先生為中國近三百年最卓絕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書畫尤奇。觀其詩文及書畫,不但想見高致,而其寓仁悲於奇妙,尤為古今天才之難得者。」
在揚州當地還流傳這一種說法:「揚州八怪」是指揚州地區的「醜八怪」。由於揚州八怪的藝術風格不被當時所謂的正統畫派所認同,而且他們追求的就是自然,就是真實、現實,他們就把一些生活化,平民化的都搬到他們的書畫作品之中,甚至把社會的陰暗面揭露出來。這種行為使得統治者的利益受損,說他們都是畫壇上不入流的「醜八怪」,揚州八怪因此而得名。文藝理論家最後把「揚州八怪」歸納為15人。在揚州當地有紀念館,就立著15人的雕像。
揚州八怪」怪在哪裡?
坎坷波折的身世 「揚州八怪」究竟「怪」在哪裡,說法也不一。有人認為他們為人怪,從實際看,並不如此。八怪本身,經歷坎坷,他們有著不平之氣,有無限激憤,對貧民階層深表同情。他們憑著知識分子的敏銳洞察力和善良的同情心,對丑惡的事物和人,加以抨擊,或著於詩文,或表諸書畫。這類事在中國歷史上雖不少見,但也不是多見,人們以「怪」來看待,也就很自然的了。但他們的日常行為,都沒有超出當時禮教的范圍,並沒有晉代文人那樣放縱--裝痴作怪、哭笑無常。他們和官員名士交流,參加詩文酒會,表現都是一些正常人的人。所以,從他們生活行為中來認定他們的「怪」是沒有道理的。現在只有到他們的作品中,來加以研究。 獨辟蹊徑的立意 「八怪」(金農、汪士慎、黃慎、李鱓、鄭燮、李方膺、高翔、羅聘)不願走別人已開創的道路,而是要另闢蹊徑。他們要創造出「掀天揭地之文,震驚雷雨之字,呵神罵鬼之談,無古無今之畫」,來自立門戶,就是要不同於古人,不追隨時俗,風格獨創。他們的作品有違人們欣賞習慣,人們覺得新奇,也就感到有些「怪」了。正如鄭燮自己所說:「下筆別自成一家,長於詩文。」在生活上大都歷經坎坷,最後走上了以賣畫為生的道路。他們雖然賣畫,卻是以畫寄情,在書畫藝術上有更高的追求,不願流入一般畫工的行列。他們的學識、經歷、藝術修養、深厚功力和立意創新的藝術追求,已不同於一般畫工,達到了立意新、構圖新、技法新的境界。 不落窠臼的技法 中國繪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中文人畫自唐宋興盛起來,逐步豐富發展,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留下大量的作品,這是中國繪畫的驕傲。明清以來,中國各地出現了眾多的畫派,各具特色,爭雄於畫壇。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以「四王」為首的虞山、婁東畫派,而在揚州,則形成了以金農、鄭燮為首的「揚州八怪」畫風。這些畫家都繼承和發揚了我國的繪畫傳統,但他們對於繼承傳統和創作方法有著不同的見解。虞山、婁東等畫派,講求臨摹學習古人,以遵守古法為原則,以力振古法為己任,並以「正宗」自命。他們的創作方法,如「正宗」畫家王琿所說,作畫要「以元人筆直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他們跟在古人後面,亦步亦趨,作品多為仿古代名家之作( 當然在仿古中也有創造),形成一種僵化的局面,束縛了畫家的手腳。 揮灑自如的筆鋒 「揚州八怪」諸家也尊重傳統,但他們與「正宗」不同。他們繼承了石濤、徐渭、朱耷等人的創作方法,「師其意不在跡象間」,不死守臨摹古法。如鄭板橋推崇石濤,他向石濤學習,也「撇一半,學一半未嘗全學」。石濤對「揚州八怪」藝術風格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他提出「師造化」、「用我法」,反對「泥古不化」,要求畫家到大自然中去吸收創作素材,強調作品要有強烈的個性。他認為「古人須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人肺腑,不能入我之腹腸。我自發我之肺腑,揭我之須眉」。石濤的繪畫思想,為「揚州八怪」的出現,奠定了理論基礎,並為「揚州八怪」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揚州八怪」從大自然中去發掘靈感,從生活中去尋找題材,下筆自成一家,不願與人相同,在當時是使人耳目一新的。人們常常把自己少見的東西,視為怪異,因而對「八怪」那種抒發自己心靈、縱橫馳騁的作品,感到新奇,稱之為怪。也有一些習慣於傳統的畫家,認為「八怪」的畫超出了法度,就對八怪加以貶抑,說他們是偏師,屬於旁門左道,說他們「示嶄新於一時,只盛行於百里」。贊賞者則誇他們的作品用筆奔放,揮灑自如,不受成法和古法的束縛,打破當時僵化局面,給中國繪畫帶來新的生機,影響和哺孕了後來像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徐悲鴻等藝術大師。 特立高標的品行 他們對當時盛行於官場的卑污、奸惡、趨炎附勢、奉承等作風深惡痛絕。八人中除鄭板橋、李方膺做過小小的知縣外,其他人均一生以「魯連」、「介之推」為楷模,至死不願做官。就是做過官的鄭板橋也與常官不同。他到山東上任時,首先在舊官衙牆壁上挖了百十個孔,通到街上,說是「出前官惡俗氣」,表示要為官清廉。 「揚州八怪」一生的志趣大都融匯在詩文書畫之中,絕不粉飾太平。他們用詩畫反映民間疾苦、發泄內心的積憤和苦悶、表達自己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嚮往。鄭板橋的《悍類》、《撫孤行》、《逃荒行》就是如此。 「八怪」最喜歡畫梅、竹、石、蘭。他們以梅的高傲、石的堅冷、竹的清高、蘭的幽香表達自己的志趣。其中羅聘還愛畫鬼,他筆下的鬼形形色色,並解釋說「凡有人處皆有鬼」,鬼的特點是「遇富貴者,則循牆蛇行,遇貧賤者,則拊膺躡足,揶揄百端」。這哪是在畫鬼,分明是通過鬼態撕下了披在那些趨炎附勢、欺壓貧民的貪官污吏身上的人皮,還了他們的本來面目。 在封建制度極端殘酷又大興文字獄的時代,他們卻敢於與眾不同,標新立異,無怪乎當時一督撫搖頭直稱「怪哉、怪哉」。 鄧拓在詠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時曾寫道「歌吹揚州惹怪名,蘭香竹影伴書聲」,可以算作對他們「怪」之特點的總結吧。
編輯本段「揚州八怪」有哪些名家?
「揚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畫家,說法不盡一致。有人說是八個,有人說不止八個;有人說這八個,有人說另外八個。據各種著述記載,計有十五人之多。因清末李玉棻《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是記載「八怪」較早而又最全的,所以一般人還是以李玉棻所提出的八人為准。即:汪士慎、鄭燮、高翔、金農、李鱔、黃慎、李方膺、羅聘。至於有人提到的其它畫家,如阮元、華岩、閔貞、高鳳翰、李勉、陳撰、邊壽民、楊法等,因畫風接近,也可並入。因「八」字可看作數詞,也可看做約數
1.鄭燮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應 鄭燮(鄭板橋)
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有政聲以歲飢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作官前後,均居揚州, 以書畫營生。擅畫蘭、竹、石、松、菊等,而畫蘭竹五十餘年,成就最為突出。取法於徐渭、石濤、八大山人,而自成家法,體貌疏朗,風格勁峭。工書法,用漢八分雜入楷行草,自稱六分半書。並將書法用筆融於繪畫之中。主張繼承傳統十分學七要拋三,不泥古法, 重視藝術的獨創性和風格的多樣化,所謂未畫之先,不立一格,既畫之後,不留一格,對今天仍有借鑒意義。詩文真摯風趣,為人民大眾所喜誦。亦能治印。有《鄭板橋全集》、《板橋先生印冊》等。 他的代表作是《竹石圖》。板橋畫竹有「胸無成竹」的理論,他畫竹並無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針對蘇東坡「胸有成竹」的說法,板橋強調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無竹」。這兩個理論看似矛盾,實質卻相通,同時強調構思與熟練技巧的高度結合,但板橋的方法要「如雷霆霹靂,草木怒生」。 板橋這幅《竹石圖》,竹子畫得艱瘦挺拔,節節屹立而上,直沖雲天,他的葉子,每一張葉子都有著不同的表情,墨色水靈,濃淡有致,逼真地表現竹的質感。在構圖上,板橋將竹、石的位置關系和題詩文字處理得十分協調。竹的纖細清颯的美更襯託了石的另一番風情。這種叢生植物成為板橋理想的幻影。板橋的竹子,連「揚州八怪」之一金農都感嘆說,相較兩人的畫品,自己畫的竹子終不如板橋有林下風度啊。 有「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板橋的書法, 自稱為「六分半書」,他以蘭草畫法入筆,極其瀟灑自然,參以篆、隸、草、楷的字形, 窮極變化。這幅「兩歇楊林東渡頭」行書,體現了鄭板橋書法藝術獨特的形式美,「桃花岸」三字提頓之間尤為明媚動人。鄭板橋別具一格的新書體,開創了書法歷史的先河。
2.高翔 高翔 高翔
(1688--1753),字鳳崗,號西唐,又號樨堂,江蘇揚州人,清代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終身布衣。善畫山水花卉。其山水取法弘仁和石濤,所畫園林小景,多從 寫生中來,秀雅蒼潤,自成格局。畫梅〖皆疏枝瘦朵,全以韻勝。〗亦 善於寫真,金農、汪士慎詩集開首印的小像,即系高翔手筆,線描簡練,神態逼真。精刻印,學程邃。亦善詩,有《西唐詩鈔》。 晚年時由於右手殘廢,常以左手作畫。與石濤、金農、汪士慎為友。清朝的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中有過這樣的記載:「石濤死,西唐每歲春掃其墓,至死弗輟」。意思是說,石濤死後,高翔每年春天都去掃墓,直到死都沒有斷過。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友誼很深。高翔除擅長畫山水花卉外,也精於寫真和刻印。 揚州即景圖一 彈指閣圖二 揚州即景圖二
3.金農 金農(1687—1764),字壽門,號 金農
冬心,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久居揚州。平生 未做官,曾被薦舉博學鴻詞科,入京未試而返。他博學多才,五十歲後始作畫,終生貧困。他長於花鳥、山水、人物,尤擅墨梅。他的畫造型奇古、拙樸,布局考究,構思別出新意,作品有《墨梅圖》、《月花圖》等。他獨創一種隸書體,自謂「漆書」,另有意趣,又謂金農體或冬心體,筆畫橫粗豎細,撇飄逸而捺厚重,字體多呈長方形,頭重腳輕,甚為好看。 精篆刻、鑒定,善畫竹、梅、鞍馬、佛像、人物、山水 。尤精墨梅。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機勃發,還參以古拙的金石筆意 ,風格古雅拙樸,作品有《墨梅圖》、《月花圖》等。又長於題詠,"每畫畢,必有題記,一觸之感"。也擅長書法,取法於《天發神懺碑》、《國山碑》、《谷朗碑》。寫隸書古樸,楷書自創一格,號稱"漆書",另有意趣,又謂金農體或冬心體,筆畫橫粗豎細,撇飄逸而捺厚重,字體多呈長方形,頭重腳輕,甚為好看。篆刻得秦漢法。詩文有《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雜著》,其書畫題跋被輯成有冬心畫竹、畫梅、畫馬、自寫真、雜畫題記等。 墨梅斗方圖 菊花圖 高梧玉立圖
4.李鱔 李鱔(1686--1762),字宗揚,號復堂,又號懊道人,江蘇興化人 。康熙五十年中舉,五十三年以繪畫召為內廷供奉,因不願受正統派畫風束縛而被排擠出來。乾隆三年以檢選出任山東滕縣知縣,以忤大吏罷歸。在兩革科名一貶官之後,至揚州賣畫為生。與鄭燮關系最為密切,故鄭有賣畫揚州,與李同老之說。他早年曾從同鄉魏凌蒼學畫山水,繼承黃公望一路,供奉內廷時曾隨蔣廷學畫,畫法工緻 ;後又向指頭畫大師高其佩求教,進而崇尚寫意。在揚州又從石濤筆法中得到啟發,遂以破筆潑墨作畫,風格為之大變,形成自己任意揮灑,水墨融成奇趣的獨特風格,喜於畫上作長文題跋,字跡參差錯落,使畫面十分豐富,其作品對晚清花鳥畫有較大的影響。 三陽開泰圖 蕉鵝 芭蕉萱石圖
5.黃慎 黃慎寫意人物
黃慎(1687-1770後),字恭懋,躬懋,一字恭壽,菊壯,號癭瓢,東海布衣等,福建寧化人。擅長人物寫意,間作花鳥、山水,筆姿荒率,設色大膽。為「揚州八怪」中全才畫家之一。 青年時,學習勤奮,因家境因難,便奇居蕭寺,"書為畫,夜無所得蠟,從佛殿光明燈讀書其下"。善畫人物,早年師法上官周 ,多作工筆,後從唐代書法家懷素真跡中受到啟迪,以狂草筆法入畫, 變為粗筆寫意。 黃慎的寫意人物,創造出將草書入畫的獨特風格。懷素草書到了黃慎那裡,變為"破毫禿穎",化聯綿不斷為時斷時續,筆意更加跳盪粗狂,風格更加豪宕奇肆。以這樣的狂草筆法入畫,行筆「揮灑迅疾如風,」氣象雄偉,點畫如風卷落葉。黃慎的人物畫,多取神仙故事,對歷史人物和現實生活中樵夫漁翁、流民乞丐等平民生活的描繪,給清代人物畫帶來了新氣息。 黃慎的人物冊頁《賞花仕女圖》刻畫一美麗女子對花的沉迷。而《西山招鶴圖》則取材於蘇軾《放鶴亭記》,畫面右側立一白鶴,老叟似在仰望空中飛翔之鶴,童子手挽花籃,卻自顧嘻嘻而樂。 「生平夢夢揚州路,來往空空白鶴歸」(黃慎《題林逋馴鶴圖》),黃慎兩次寓居揚州,先後17年,十里揚州,成為他一生的依戀。他的人物畫最具特色,有《絲綸圖》、《群乞圖》、《漁父圖》等。他的詩被同鄉人雷宏 收集起來,編為《蛟湖詩抄》。 抱琴人物圖 鍾馗圖 仕女抱瓶圖
6.李方膺 李方膺(1695~1755),中國清代詩畫家,字虯仲,號晴江,別號秋池,抑園,白衣山人等,通州(今江蘇南通)人。寓居金陵借園,自號借園主人。為「揚州八怪」之一。出身官宦之家,曾任樂安縣令、蘭山縣令、潛山縣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職,為官時"有惠政,人德之",後因遭誣告被罷官,去官後寓南京借園,自號借園主人,常往來揚州賣畫。與李鱓、金農、鄭燮等往來,工詩文書畫,擅梅、蘭、竹、菊、松、魚等,注重師法傳統和師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畫筆法蒼勁老厚,剪裁簡潔,不拘形似,活潑生動。被列為揚州八怪之一。有《風竹圖》、《游魚圖》、《墨梅圖》等傳世。著《梅花樓詩鈔》。善畫松、竹、蘭、菊、梅、雜花及蟲 魚,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畫梅。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粗頭亂服 ,不拘繩墨,意在青藤、白陽、竹憨之間。畫梅以瘦硬見稱,老乾新枝 ,欹側蟠曲。用間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題畫梅詩有〖不逢摧折不離奇〗之句。還喜歡畫狂風中的松竹。工書。能詩,後人輯有《梅花樓詩草》,僅二十六首,多數散見於畫上。
風竹 梅花圖 秋菊圖
李方膺既不是揚州人,又未如黃慎,金農等久住揚州賣畫,何以得側身於「揚州八怪」之列?關於這個問題,《中華文史論叢》一九八○年第三輯所刊管勁丞遺稿《李方鷹敘傳》已經作了考證,其要點為:一、人品、畫品和其他七人(按指李鮮,江士慎、高翔、金農、黃慎、鄭燮、羅聘)相當;二、通州於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前,還只是一個屬於揚州府的散州,李方膺於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入學時,籍貫便是揚州府通州,所以他是廣義的揚州人。李方膺跟「揚州八怪」之翹楚鄭板橋的友誼,除從上面提到的幾人共同創作的《花卉圖》,《三友圖》已可略見一斑外,更有可述者。 首先,板橋對李方膺的畫藝極為佩服,評價極高。墨竹是鄭板橋最拿手的絕技,但他《題李方膺墨竹冊》仍認為李的墨竹「東坡,與可畏之」連畫墨竹的聖手蘇軾,文同都「畏之」,可見其評價之高。至於對李方膺最擅長的墨梅,則論述更具體,評價更高,鄭板橋在李方膺逝世五年後所作的《題李方膺畫梅長卷》中說: "蘭竹畫,人人所為,不得好。梅花、舉世所不為,更不得好。惟俗己俗僧為之,每見其大段大炭撐拄吾目,真惡穢欲嘔也。睛江李四哥獨為於舉世不為之時,以難見工,以口口矣。故其畫梅,為天下先。日則凝視,夜則構思,身忘於衣,口忘於味,然後領梅之神、達梅之性,挹梅之韻,吐梅之情,梅亦俯首就範,入其剪裁刻劃之中而不能出。夫所謂剪裁者,絕不剪裁,乃真剪裁也;所謂刻劃者,絕不刻畫,乃真刻畫。宜止曲行,不人盡天,復有莫知其然而然者,問之晴江,亦不自知,亦不能告人也,愚來通州、得睹此卷,精神浚發,興致淋漓。此卷新枝古干,夾雜飛舞,令人莫得尋其起落,吾欲坐卧其下,作十日功課而後去耳。乾隆二十五年五月十三日板橋鄭燮漫題。" 在這幅畫上,他還題了一首四言詩; 梅根嚙嚙,梅苔燁燁, 幾瓣冰魂,千秋古雪。 據鄭板橋在同一時間所作《題黃慎畫丁有煜象卷》(《板橋書畫拓片集》,原件藏南通博物館)的跋語「郝香山,晴江李公之侍人也,寶其主之筆墨如拱壁,而索題跋於板橋老人。」我們知道鄭板橋在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初夏他六十八歲時曾第二次來通州,李方膺的侍人郝香山拿出他所訪藏的主人的畫,請鄭板橋題辭。鄭有感於他與李方膺原來的深厚情誼和郝香山對其主人的一片忠義,便欣然命筆,寫了上引題跋和詩,鄭板橋這次來通州,住在城北二十餘里的秦灶, 「寓保培基井谷園」(金榜《海曲拾遺》),並去游狼山,在他的集子中,留下了《游白狼山》七絕兩首。 這篇題跋先批判俗工俗僧所畫梅花之令人作嘔;接著稱贊李虧膺所畫梅花「以難見工」,「為天下先」並具體敘述其畫梅時以不剪裁為剪裁,不刻劃為刻劃,順乎梅之天性,不見人工雕琢的藝術經驗;最後表示對這幅梅畫的「新枝古干,夾雜飛舞」十分傾倒,願意「坐卧其下,做十日功課而後去」。這篇題跋寫得如此具體深刻、充滿感情,也反映了鄭板橋跟李雲膺結交已久,接觸甚多,知之甚深,是他們深厚友誼的重要見證。 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冬,李方膺解任合肥知縣後,在南京借寓項氏花園,題名借園,從此定居下來,直至二十年(一七五五)秋因病回通州,其間整整四年時間,常與當時文壇泰斗袁枚,畫家沈鳳過從,談詩論畫,關系十分密切。乾隆二十年乙亥(一七五五)初春,李方膺曾回通州一次,袁枚有詩相送。詩集卷十一收了《送李晴江還通州》三首,第一首有句雲:「才送梅花雪滿衣,畫梅人又逐飛。一燈對酒春何淡,四海論交影更稀。」所寫確為初春景象,並明點「春」 字。李方膺喜畫風竹。他的《瀟湘風竹圖》畫一方丑石,幾竿湘竹,竹梢彎曲,竹葉向一個方向飄動,顯示出狂風大作的情景。 畫上小題詩: 畫史從來不畫風,我於難處奪天工。 請看尺幅瀟湘竹,滿耳丁東萬玉空。 李方膺畫風竹是有深刻寓意的,他在另一首題《風竹圖》中寫道: 波濤宦海幾飄蓬,種竹關門學畫工。 自笑一身渾是膽,揮毫依舊愛狂風。 他當地方官三十年,遭受過幾次沉重的打擊。雍正八年(一七三○)他在樂安知縣任上,因開倉賑災來不及請示上司,而受到了彈劾雍正十年(一七三二)他在蘭山知縣任上,總督王士俊盲目地下令開荒,官員們乘機勒索鄉民,他堅決抵制,竟被投進監獄,吃了一年冤枉官司,最後是乾隆十四年(一七四九)在合肥知縣任上,因抵忤上司竟被安上「貪贓枉法」的罪名而罷官。凡此種種,就是他所說的「波濤宦海幾飄蓬」。官場太黑暗了,他便棄官去學畫竹,當了「畫工」,他的性格依然未變,「自笑一身渾是膽」,蔑視傳統,蔑視權威,愛畫狂風,以此寄託自己與惡劣環境堅決斗爭的不屈精神。李方膺的筆下,狂風固然是不屈精神的象徵,但這僅是畫家性格的一個方面,體現了他跟惡勢力斗爭的一面;他的性格的另一方面,即對下層人民的關懷和同情,則促使他筆下的風化為使萬物欣欣向榮的春風,使勞苦大眾得到溫暖的和風。他在《題畫梅》詩中寫道: 揮筆落紙墨痕新,幾點梅花最可人, 願借天風吹得遠,家家門巷盡成春。 他希望天風把可愛的梅花吹到每家每戶,讓家家戶戶都能享受到梅花的清香,讓家家戶戶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溫暖。這天風便是與狂風完全不同的暖風、和風。由此可見、李方膺的愛寫風畫風,正是他鮮明個性的充分體現。 蒼松怪石圖題詩 (清)李方膺 君不見,歲之寒, 何處求芳草。 又不見,松之喬, 青青復矯矯。 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 直干壯山嶽,秀色無等倫。 飽歷冰與霜,千年方未已。 擁護天闕高且堅, 迥干春風碧雲里。[1] 這首詩描繪了蒼松的堅強質朴,表現了作者不屈從權貴,耿直廉潔的錚錚鐵骨。又通過了怪石的聳立、不屈不撓,體現了詩人特立獨行的高尚品格。 7.汪士慎 汪士慎(1686--1759),字近 汪士慎
人,號巢林,別號溪東外史、晚春老人等,原籍安徽歙縣,居揚州以賣畫為生。工花卉,隨意點筆,清妙多姿。尤擅畫梅,常到揚州城外梅花嶺賞梅、寫梅。所作梅花,以密蕊繁 枝見稱,清淡秀雅,金農說;畫梅之妙,在廣陵得二友焉,汪巢林畫 繁枝,高西唐畫疏枝。(《畫梅題記》)但從他存世畫梅作品看,並 非全是繁枝,也常畫疏枝。不論繁簡,都有空裹疏香,風雪山林之趣。 五十四歲時左眼病盲,仍能畫梅,工妙騰於示瞽時,刻印曰:左盲生、尚留一目著梅花。六十七歲時雙目俱瞽,但仍能揮寫狂草大字,署款心觀,所謂盲於目,不盲於心。善詩,著有《巢林詩集》。 風雪梅花圖 白桃花圖 春風泄香圖
8.羅聘 羅聘
羅聘(1733-1799),字遁夫,號兩峰,又號衣雲、別號花之寺僧、金牛山人、 洲漁父、師蓮老人。清代著名畫家,為「揚州八怪」之一。祖籍安徽歙縣,後寓居揚州,曾住在綵衣街彌陀巷內,自稱住處謂「朱草詩林」。為金農入室弟子,未做官,好游歷。畫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蘭、竹等,無所不工。筆調奇創,超逸不群,別具一格。他又善畫《鬼趣圖》,描寫形形色色的丑惡鬼態,無不極盡其妙,藉以諷刺當時社會的丑態。兼能詩,著有《香葉草堂集》。亦善刻印,著有《廣印人傳》。金農死後,他搜羅遺稿,出資刻版,使金農的著作得以傳於後世。其妻方婉儀,字白蓮,亦擅畫梅蘭竹石,並工於詩。子允紹、允纘,均善畫梅,人稱「羅家梅派」。其代表作有:《物外風標圖》(冊頁)、《兩峰蓑笠圖》、《丹桂秋高圖》、《成陰障日圖》、《 谷清吟圖》、《畫竹有聲圖》等。
⑥ 求小說男主角名字(霸氣一點)
1、東渝
2、亮郴
3、綸鳴
4、澤碩
5、政世
6、澤岩
7、辰誠
8、易博
9、格協
10、田毅
11、東格
12、斌倫
13、帆俊
14、維啟
15、鍾瑾
16、旭宗
17、澤鈞
18、榕狄
19、駒言
20、海昀
21、晏強
22、澤俊
23、振良
24、峰彥
25、道龍
26、少軒
27、坤峰
28、廣偉
29、宸良
30、翔仲
⑦ 《水滸傳》白話文章節概括
宋哲宗時,東京開封府有一個浪盪破落子弟高俅不務下業,被父親告發,判成罪犯,遇赦回東京,因踢得一腳好球,受端王賞識。端王即位稱徽宗,高俅被封為殿帥府太尉。從此高俅依仗權勢,禍國殃民。高俅上任即挾隙報復,逼得王進攜母棄家,投奔延安府經略相公。王進路過史家村感恩收九紋龍史進做徒弟,傳授半年武藝,王進母子辭行。少華山有三條好漢,因去華陰縣借糧,與史家村沖突,史進生擒陳達、朱武、楊春。義氣相投,史進義釋陳達等三人,並且與他們成為知友。一次不慎被告發,官府派兵圍困史家村,史進殺人、燒庄,暫避少華山。
史進去關西尋師父王進,至渭州結識提轄魯達,又遇師父李忠。魯達仗義救金老父女,三拳打死惡霸鎮關西。魯達亡命於代州雁門縣,巧遇金老,暫住趙員外七寶村。為了安身避難,魯達在五台山文殊院出家,法名智深。魯智深不守清規,酒肉照吃,醉打山門,真長老只得舉薦他往東京大相國寺去做職事僧。智深路過桃花村,醉打小霸王,行至瓦官寺,又一史進除掉匪人生鐵佛崔道成及飛天葯叉邱小乙。智深至大相國寺,清長老見其兇悍,便令其看守酸棗門外菜園。在菜園,他力伏眾潑皮,倒拔垂楊柳,藝驚豹子頭,與林沖結拜為兄弟。
高衙內為奪林沖的妻子,求其乾爹高俅設計陷害林沖。林沖中計誤入商議軍機大事白虎節堂,刺配滄州,其妻又被高衙內逼死。林沖在充軍途中,已被高俅收買的兩公差對其百般折磨,至野豬林又奉高俅之意要下素毒手,幸好魯知深趕來救護。林沖至滄州後,高俅又派人來追殺,林沖忍無可忍,火燒草料場,殺死陸虞侯,被逼上樑山。梁山大頭目王倫,心胸狹窄,見林沖武藝高強,就故意刁難,令他在三日內殺人做「投名狀」。林沖於是截住丟官的楊志拚殺。王倫別有心意,出面勸止,收下林沖,並勸楊志入伙。
楊志不願入伙,傾家盪產至東京買官,卻被高俅趕出殿帥府,貧困無奈只得當街叫賣祖傳寶刀,因殺了潑皮牛二,被充軍至北京大名府。梁中書見楊志武藝高強,提拔他入班為提轄,並護送給丈人蔡京的生辰綱。山東鄆城縣有一好漢叫托塔天王晃蓋,他與吳用、公孫勝、阮氏三雄等人,在黃泥岡智取生辰綱。不料,消息走漏,公孫勝被捕,情況危急,幸賴有及時雨宋江冒死送信,朱全、雷橫等捕頭仗義放行,才脫虎口。晃蓋等人至梁山放伙,又遭王倫刁難,林沖火並王倫,立晃蓋為大頭領,重整山寨。晃蓋等人感念宋江之恩,派劉唐持金下書,被宋江侍妾閻婆惜發現威逼,宋江殺閻婆惜,至滄州柴進處避難,結識武松。
武松辭別宋江,回清河縣,路過景陽岡赤手空拳打死一隻猛虎,名揚天下,被陽谷縣任命為步兵部頭,並遇見兄長武大。武松為兄報仇,殺了西門慶、潘金蓮、王婆,刺配孟州。武松在十字坡遇張青、孫二娘,至孟州結識施恩,醉打惡霸蔣門神,又幫施恩奪取了愉活林,蔣門神與張都監等人勾結,用暗計陷害武松,使武松被判,刺配恩州,並欲中途下手。武松在飛雲浦斷鎖開枷,殺了公差,又至鴛鴦樓殺了蔣門神等仇人。武松持張青夫妻信,又化裝成行者模樣,往二龍山落草,路過蜈蚣嶺殺死害人霸女的飛天蜈蚣王道人,在白虎山再遇宋江。
宋江離開白虎山往清風寨投奔小李廣花榮,路過清風山救清風寨文官劉高夫人。劉高夫妻恩將仇報,密合青州府,派黃信計擒宋江、花榮。黃信押解宋江等路經清風山,被燕順、王英等救出囚籠。青州知府派霹靂火秦明圍山,秦明被擒與黃信先後棄官落草。宋江率眾人同奔梁山,在對影山收呂方、郭盛。忽聞父噩耗,宋江獨自返家鄉。宋江回家後,見父親健在,正欲出走,被官府圍住,投案,刺配江州。
宋江一路結識了李俊、張橫,至江州又與戴宗、李逵、張順友善。一次,在潯陽樓醉後,宋江寫詠懷詩,被黃文炳、蔡九知府抓獲並打入死牢,戴宗也被牽連入獄。梁山好漢與李逵、李俊等人劫法場,救宋江,殺黃文炳。眾好漢同往梁山,宋江二次探家。遇險情避難至古廟,夢見九天玄女授三卷天書。幸有梁山好漢前來接應,宋江父子、兄弟才安全入山寨。
公孫勝想念母親,回家探視,李逵見景生情亦回家探母。李逵背母回山欲同享快樂,至沂嶺尋水,老母喪於虎口,李逵力殺四虎。李逵大意,被人識出,醉後為沂水縣都頭李雲索拿,被朱富救護,同歸梁山。晁蓋、宋江等想念公孫勝,派戴宗去探望,路上結識了楊林、楊雄、石秀等人。
楊雄妻潘巧雲與裴如海通姦,被石秀看破,楊雄、石秀殺了姦夫淫婦,與時遷同往梁山。路過祝家莊,時遷被擒,楊雄、石秀出險後遇上了老朋友杜興,托李家莊莊主撲天雕李應救時遷。李應去祝家莊要人,失和動手後受箭傷。楊雄等投山求救,宋江率兵下山。
宋江一打祝家莊失利,被困盤陀路,幸虧石秀探庄識路標,眾英雄才脫險。宋江二打祝家莊又失利,王英、秦明等被擒,但林沖活捉了扈三娘。這時,孫立、孫新、顧大嫂等為救解珍、解寶。在登州府劫牢反獄,投奔梁山。孫立原來是登州兵馬提轄,又與祝家莊教師欒廷玉是同門弟兄,於是率梁山好漢假冒官府軍人到祝家莊幫忙。孫立、石秀、秦明等里應外合,宋江三打祝家莊獲勝,祝家父子喪命,欒廷玉、扈成逃走。
鄆城捕頭雷橫越因與藝人白玉喬、白秀英父女爭執受辱,枷打白秀英,被押解到濟州。朱全義放雷橫,被刺配滄州。滄州知府見朱全既重義氣又顧全朋友,讓他每天看護小衙內。李逵奉命殺死小衙內,朱全無奈上樑山。因為朱全深恨李逵,吳用讓李逵暫時住柴進處。柴進叔父柴皇城上高唐州受辱,柴進攜李逵同去探視,李逵打死殷天錫後回梁山。不久,柴進被知府高廉下獄。宋江帶兵攻打高唐州,為高廉妖法所敗。派戴宗、李逵至九宮縣二仙山請公孫勝,破高廉妖法,救出柴進。
朝廷聞訊震驚,派呼延灼等率一萬人馬攻打梁山,呼延灼用「連環馬軍」,梁山屢敗。吳用派時遷、湯隆入東京盜唐猊甲,聘請徐寧上樑山。徐寧訓練兵士鉤鐮槍法,大破連環馬,呼延灼退至青州投靠慕容知府。呼延灼奉命圍剿桃花山,於是引得二龍山、白虎山、桃花山魯智深等人合兵攻打青州,並派孔亮往梁山求援。宋江、吳用計擒呼延灼,又打開城門破青州,救出孔賓、孔亮叔侄。
魯智深懷念舊友,與武松往少華山尋史進,得知史進陷入華州獄中。魯智深夜獨探華州,被賀太守計擒。宋江、吳用攻打華州借欽差宿太尉「金鈴吊掛」將賀太守誘惑到西嶽華山,破華州城救出魯智深、史進,不久又收降芒碭山樊瑞、李袞、項充。涿州人段景盜得照夜獅子馬,想獻與梁山,為曾頭市「曾家五虎」奪去,並辱罵梁山。晃蓋帶兵怒打曾頭市,被史文恭毒箭所傷,臨死前留言凡殺史文恭者,即為山寨之主。梁山暫由宋江為大頭領,主持事務。宋江聞大名府盧俊義有才幹,派吳用、李逵將其勸上樑山,又散布謠言說盧俊義已歸山寨為二頭領。盧俊義回大名府,因其妻賈氏與管家李固通姦,去官府告發,刺配沙門島。燕青途中救主人,殺公差。因人單力竭又被官府士兵追獲,押回大名府問斬。石秀跳樓劫法場,梁山兵馬攻打大名府,朝廷派關勝帶兵攻打梁山,被吳用計擒收降。吳用趁元宵節臨近,派時遷等人潛入城中放火,奇襲大名府,救出盧俊義等好漢,殺了李固、賈氏。
朝廷又派單延硅、魏定國攻打梁山,關勝討令迎敵,義收二將。宋江、吳用再次率兵攻打曾頭市,收降郁保四,使用反間計,誘史文恭來偷營劫寨,趁機大破曾頭市,殺死曾家父子。史文恭逃至林中,被盧俊義、燕青擒住。宋江遵晃蓋遺囑欲立盧俊義為山寨之主,吳用、李逵不服,於是與盧俊義分兵取東平府、東昌府,誰先攻下即為山寨之主。宋江兵至東平府,計擒雙槍將董平,奪下府城。盧俊義兵臨東昌府,遇沒羽箭張清用飛石傷人,久攻不下。宋江等馳援,計擒張清,破城。
宋江率兵回梁山,請公孫勝主持羅天大醮,天降火塊入正南地下,深掘出一石碣,上寫蝌蚪文,何道士識得譯出,乃是梁山一百零八將座次表,宋江為首,聲威遠震。朝廷見梁山勢力越來越大,便命童貫率十萬大軍征剿梁山,卻被梁山好漢殺得連連大敗,逃回東京。高俅奉旨再次出征,不僅全軍覆沒,而且連自己也被生擒。但宋江早有被招安之意,放了高俅。
宋江為求朝廷招安,往東京觀燈,並乞宋徽宗寵愛的妓女李師師幫助。朝廷派太尉宿元景招安梁山眾好漢。宋江等受招安入朝廷後,備受高俅、蔡京等人排擠。那時正好碰上遼兵犯界,於是派宋江、盧俊義為破遼正、副先鋒,率梁山舊部征遼。宋江等攻薊州,度益津關,奪獨鹿山,戰幽州,圍燕京,迫使遼國納表投降。回師不久,又聞河北田虎作亂,宋江等又請命剿田虎。宋江與盧俊義分兵進發,連連奪下被田虎佔領的澤州、益州、壺關等地,公孫勝破法收伏喬道清、馬靈,張青收瓊英,最後戰勝並威擒田虎。平定田虎後,毫州太守侯蒙舉薦,朝廷派宋江、盧俊義為平西正、副先鋒,討伐淮西王慶。宋江等水攻堅城,兵定紀山,朱武大破「六花陣」,喬道清興霧力取西京,宋江派「九宮八卦」陣大敗金劍先生李助,王慶遁逃,渡江被擒。
回京後,宋江封「皇城使」,盧俊義封「團練使」,眾兄弟封「正將軍」、「偏將軍」。接著宋江等又奉詔討方臘。出征前,金大堅、樂和等四人被調走。取潤州,戰宣州、毗陵,曹正等喪命,李俊覺醒萌退志,在太湖小結義。兵至杭州,張順、徐寧、張清、董平等先後死於非命。待到平定方臘後死傷極大,僅余宋江等三十六人。在回師途中,魯智深坐化,武松殘廢後,入寺為僧,林沖、楊志、楊雄、時遷病死,燕青、李俊、童威、童犯全身隱退,僅剩二十七人,入京時又辭去四人。
宋江、盧俊義等人雖受至朝廷封賞,仍遭逼迫,戴宗、阮小七、李應、柴進、杜興、裴宣、楊林、蔣敬、朱武、樊瑞、穆春等,又相繼辭官歸隱。不久,宋江、盧俊義等即被奸臣毒害。宋江恐李逵再叛朝廷,壞了他聲名,亦將其毒死。吳用、花榮聞訊極悲,在蓼兒窪哭祭宋江等人後,雙雙自縊而亡。一場轟轟隆隆的水滸英雄事業,僅因宋江一念之錯,除李俊等十餘人隱逃外,俱遭慘死。
⑧ 有哪些歷史文人並稱如: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
歷代文人並稱
1、 屈宋——戰國詩人屈原和宋玉
2、 班馬——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和東漢史學家文學家班固
3、 崔杜——東漢書法家崔瑗杜操
4、 鍾王——三國書法家鍾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
5、 揚馬——漢朝辭賦家揚雄、司馬相如
6、 潘陸——東晉太康體作家潘岳、陸機
7、 顏謝——南朝宋詩人顏延之、謝靈雲
8、 休鮑——南朝宋詩人湯惠休、文學家鮑照
9、 徐庚——南朝陳文學家徐陵、北周文學家庚信
10、 陰何——南朝文學家陰鏗、何遜
11、 羊薄——南朝書法家羊欣、薄紹之
12、 顧陸——東晉畫家顧愷之、南朝宋畫家陸探微
13、 溫邢——北朝魏文學家溫子升、北朝齊文學家邢邵
14、 邢魏——北朝齊文學家邢邵、魏休
15、 王孟——唐詩人、畫家王維、詩人孟浩然
16、 高岺——唐詩人高適、岺參
17、 李杜——A、唐詩人李白、杜甫
B、晚唐詩人李商隱、杜牧
C、漢朝名臣李膺、杜密
D、漢朝名士李固、杜橋
E、漢臣李雲、杜眾
F、南北朝李沖、杜預
G、宋代清官李韶、杜范
18、 顏柳——唐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
19、 張王——唐詩人張籍、王建
20、 沈宋——唐詩人沈銓期、宋子問
21、 韓孟——唐文學家韓愈、詩人孟郊
22、 郊島——唐詩人孟郊、賈島
23、 劉柳——唐詩人劉禹錫、文學家柳宗元
24、 劉白——唐詩人劉禹錫、白居易
25、 元白——唐詩人元稹、白居易
26、 皮陸——唐文學家皮日休、陸龜蒙
27、 姜張——宋詞人姜夔、張炎
28、 黃徐——五代後蜀畫家黃筌、五代南唐畫家徐熙
29、 董巨——五代南唐畫家董源、五代宋畫家巨然
30、 陶謝——晉末宋初詩人陶淵明、謝靈雲
31、 楊劉——北宋文學家楊億、詩人劉筠
32、 蘇黃——北宋文學家蘇軾、詩人黃庭堅
33、 李郭——北宋畫家李代、郭熙
34、 米薛——北宋書法家米芾、薛紹彭
35、 蘇辛——宋詞人蘇軾、辛棄疾
36、 周柳——南宋詞人周邦彥、柳永
37、 劉盧——元朝文學家劉因、盧摯
38、 姚盧——元朝文學家姚燧、盧摯
39、 高顧——明東林黨領袖高攀龍、顧憲成
40、 康梁——清末文學家康有為、梁啟超
41、 湯戴——清畫家湯昭汾、戴熙
42、 二程——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兄弟
43、 二陸——西晉文學家陸機、陸雲兄弟
44、 二王——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
45、 二潘——西晉文學家潘岳、侄兒潘尼
46、 二妙——西晉書法家衛罐、索靖。一說是金文學家段克己、段成己兄弟。因《二妙集》得名。
47、 二石——清畫家石裕、石濤
48、 兩司馬——漢史學家司馬遷、辭賦家司馬相如
49、 大小謝——南朝宋詩人謝靈雲與簇弟謝惠連
50、 婁東二張——明文學家張溥、張秉
51、 南唐二主——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
52、 盧奇馬怪——唐詩人盧仝、馬異
53、 郊寒島瘦——唐詩人孟郊、賈島
54、 韓馬戴牛——唐畫家韓滉(善畫馬)、戴嵩(善畫牛)
55、 南洪京孔——清戲曲作家洪升、戲作家孔尚任
56、 南施北宋——清初詩人施閏章、詩人宋琬
57、 南陳北崔——明末畫家陳洪緩、崔子忠
58、 南歐北梅——現代記京劇表演家歐陽予倩、梅蘭芳
59、 燕許大手筆——唐代燕國公張說、許國公蘇題
60、 三曹——漢魏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操和兒子曹丕、曹植
61、 三蘇——宋代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
62、 三袁——明代文學家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三兄弟
63、 三楊——明代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
64、 三張——西晉詩人張載、張協、張亢兄弟
65、 三謝——南朝宋詩人謝靈雲、謝惠連、齊詩人謝眺
66、 三擘——北宋文壇歐陽修、王安石、蘇軾
67、 三魏——清散文家魏祥、魏禧、魏禮兄弟
68、 三隱——東晉詩人陶淵明、周續之、劉遺民
69、 六朝畫壇三畫家——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
70、 三羅——唐代詩人羅隱、羅鄴、羅虯
71、 三任——清畫家任熊、任熏、任頤。與任預又稱「四任」。
72、 嶺南三家——清詩人梁佩蘭、屈大均、陳恭尹
73、 通州三范——清通州文學家范當世、范鍾、范銳兄弟
74、 浙中三毛——清初文學家毛先舒、毛奇齡、毛際可
75、 江南三布衣——清初文學家朱彝尊、姜宸英、嚴繩孫
76、 江右三大家——清代戲曲家蔣士銓、文學家袁枚、詩人趙翼
77、 四王——清初山水畫家王時敏、王鑒、王翠、王原祁
78、 四傑——唐代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79、 永嘉四靈——南宋詩人徐照、徐璣、翁卷、趙師秀。四人都是永嘉人,且字中含「靈」字,故稱。
80、 四君——孟嘗君(齊)、平原君(趙)、春申君(楚)、信陵君(魏)
81、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鄭光祖
82、 楷書四大家——唐顏真卿、柳公權、宋歐陽詢、元趙孟頫
83、 北宋文壇四大家——王安石、歐陽修、蘇軾、黃庭堅
84、 明代江南四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賓
85、 北宋四大書法家——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
86、 明四家——明畫家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
87、 元四家——元四大畫家黃繼、吳鎮、倪瓚、王蒙
88、 四公子——明末清初文人侯方域、陳貞惠、方以智、冒襄
89、 文章四友——唐詩人杜審言、蘇味道、李嶠、崔融
90、 南宋四家——畫家劉松年、李唐、馬遠、夏奎
91、 吳中四傑——明詩人楊基、高啟、張羽、徐賁
92、 吳中四士——唐賀知章、包融、張若虛、張旭
93、 吳中四子——明書法家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禎卿
94、 海陽四家——清畫家弘仁、查士標、任之瑞、孫逸
95、 皇甫四傑——明朝詩人黃甫沖、黃甫涍、黃甫汸、黃甫濂
96、 蘇門四學士——出於蘇軾門下的詩人黃庭堅、詞人秦觀、文學家晁補之、詩人張耒
97、 南宋四大家——南宋詩人楊萬里、尤袤、范成大、陸游
98、 嘉定四先生——明詩人兼畫家程嘉燧、李流芳、唐時升、婁堅
99、 曾門四弟子——清曾國藩門徒,文人黎世昌、張裕釗、吳汝綸、薛福成
100、 唐初四大書法家——歐陽洵、楮遂良、虞世南、薛稷
101、 五子——宋哲學家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
102、 六君子——A、明熹宗時被魏忠賢所害的楊漣、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顧大章,世稱「六君子」
B、清戊戌變法失敗後遇害的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世稱「戊戌六君子」
C、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陳師道、李贗,世稱「蘇門六君子」
103、 竹溪六逸——唐李白、孔巢父、韓准、裴政、張叔明、陶沔
104、 清六家——畫家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吳歷、惲壽平,前四人又稱「四王」
105、 浙西六家——清初浙江烏程(今吳興)文學家嚴遂成、厲鶚、錢載、王又曾、袁枚、吳錫麟
106、 前七子——明代文學家立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他們強調「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形成了嚴重的擬古風氣。
107、 後七子——明代文學家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論。他們繼前七子擬古主張,風氣很盛,故稱。
108、 建安七子——漢末建安時期作家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餳、劉禎
109、 竹林七賢——魏晉七個文人名士總稱: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成、王戎、劉伶
110、 嶺南七子——清初海南詩人梁佩蘭、程可則、陳恭尹、王邦畿、方殿元、方遠、方朝
111、 竟陵八友——南朝齊代竟陵王蕭子良門下的八個文學家:沈約、謝眺、王融、蕭琛、范雲、任昉、陸倕、蕭衍。他們詩重聲律,意境新穎,創建「永明體」提出四聲、八病,促進詩歌由古代向近代發展。
112、 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個散文代表作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113、 清海內八大詩家——曹爾堪、宋琬、沈荃、施閏章、王士祿、王士禎、汪琬、程可則
114、 清八大駢文家——袁枚、邵齊燾、劉星煒、吳錫麟、曾火奧、洪亮潔、孔星衍、孔廣森
115、 揚州八怪——清代中期居住揚州的八個畫家:鄭板橋、汪士慎、李鱓、黃慎、金農、高翔、李方膺、羅聘
116、 嘉慶八才子——明戲曲家兼文學家詩人李開先、王慎中、唐順之、陳束、趙時春、熊建、任瀚、呂高
117、 九老——唐詩人白居易、胡臬、吉皎、鄭據、劉真、盧真、張渾、李元爽、如滿稱「香山九老」
118、 十才子——A、唐代詩人盧綸、吉中孚、韓翊、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李端稱「大歷十才子」
B、明代文學家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朱應登、顧阾、陳沂、鄭善夫、康海、王九思稱十才子
119、 閩中十子——明朝福建詩人林鴻、王恭、王備、高棅、陳亮、鄭定、王褒、唐泰、周玄、黃玄號
120、 十三絕——A、清京腔十三藝人:霍六、王三禿子、開泰、才官、沙四、趙五、虎張、恆大頭、盧老、李老公、陳丑子、王順、連喜
B、清代京劇、崑腔十三藝人:程長庚、張勝奎、盧勝奎、楊月樓、譚鑫培、徐小香、梅巧玲、時福、余紫雲、郝蘭田、劉趕三、朱蓮芬、楊鳴玉
⑨ 謝朓樓古詩文名句
有關謝脁樓的詩句古代詩人寫過不少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2.《秋登宣城謝脁北樓》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3.《謝公亭·蓋謝脁范雲之所游》李白
謝公離別處,風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鳴秋。
今古一相接,長歌懷舊游。
以下是對於謝脁樓的一些簡述:
謝脁樓位於宣城市區中心,是一座文化名樓。它不僅是宣城的地方標志,而且也是中國傳統詩歌文學的一處標志。
南齊建武二年(495)夏,有個出身顯族、年屆30的詩人,逆水乘舟,緩緩抵宣。他是已經給蕭姓的王侯們當了十餘年幕僚的謝脁。雖然曾得到了隨王、竟陵王的賞識,還做過明帝的掌中書詔誥,但建康宮廷多變的政治風浪,已使謝眺「疲策倦人世」了;江南的青山秀水,正遂「斂性就幽蓬」、「聊恣山泉」的願望。
謝的文筆托依對應於宣城的景色,產生出一幅幅蕭疏淡遠、平和寧靜、搖曳出塵的寫意水墨圖卷:「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日出眾鳥散,山螟孤猿吟」、「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余雪映青山,寒霧開白日」、「暖暖江村見,離離海樹出」、「望山白雲里,望水平原夕」……
「玄暉詩變有唐風」。謝脁在文學史上有「繼漢開唐之功」。杜甫稱:「詩接謝宣城」、「謝脁每篇堪諷味」。狂傲的李白也「一生低首謝宣城」。沈約稱謝眺「調與金石諧,思逐風雲上」、「二百年無此作也」。謝脁的融情入景山水詩風,直接影響王維、孟浩然等唐代山水詩人。謝眺在中國詩歌史上有特殊的貢獻與地位。
詩風一覽:
唐初,宣城人為懷念謝朓樓,於「高齋」舊址,新建一樓,因樓位於郡治之北,取名「北樓」,又因該樓建成時,敬亭山已經揚名,登樓可眺望敬亭山,故又稱為「北望樓」。唐代李白曾多次來宣城,登此樓憑吊,賦詩抒懷。《秋季登宣城謝月兆北樓》詩膾炙人口,千古傳唱。詩曰:「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由於李白之詩廣為傳頌,故該樓又被稱為「謝公樓」、「謝朓樓」。此後在樓的周圍建有條風、清署、迎春、觀風、雙溪、懷謝等亭閣。歷代文人名士慕名而來,登樓觀賞者絡繹不絕,賦詩題詠者難以計數。
唐代白居易曾隨長兄白幼文寓居宣城並作有《窗中列遠岫》一詩,抒發登此樓的觀感。該詩被當時的宣歙觀察使所知,大為贊賞,並舉薦其赴京應試,得中為第四名進士,從而步入仕途。直至他晚年還作有《寄題郡齋》詩曰:「……無復新詩題壁上,虛教遠岫列窗間。再喜宣城章句動,飛觴遙賀敬亭山。」
唐咸通末年(874年),御史中丞兼宣州刺史獨孤霖將北樓改建,因其地勢高且險,崖疊如嶂,故題名「疊嶂樓」,並作記以志。明嘉靖年間知府方逢時重修,並復名「高齋樓」,也作題記。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知府許廷式重新修葺,並說:「疊嶂之名以地命也,謝公之稱以人傳也。北樓為古今所共知,而人而地並在其中矣。」遂題名曰:「古北樓」。清光緒初,知府魯一員,重修一新。修整後的北樓分上下兩層,上圓下方,全木結構,頂蓋琉璃瓦,四邊飛檐翹角。上層題額曰「疊嶂樓」,圍以木欄桿,下層題為「謝朓樓」,四方置屏風門。樓基周圍有歷代詩文碑刻和修樓碑記。
謝脁在郡治之北的陵陽峰上自建一室,取名高齋,作為理事起居之所。史志記載:謝脁「視事高齋,吟嘯自若,而郡亦治」。唐初高齋改建為樓,取名北樓,後又稱北望樓、謝公樓、謝跳樓。咸通末年,御史中丞兼宣州刺史獨孤霖將北樓改建為疊蟑樓,得名的原因是其所在之處地勢既高且險,崖疊如蟑。明嘉靖年間,知府方逢時重修,復名高齋。清康熙四十年(1701),知府許廷試重修,題名為古北樓。光緒初年(1875),知府魯一貞又重修,他將上層命名疊蟑樓,下層命名謝朓樓。
高陵自可脁,況復更層樓。登斯樓也,城郭皆在掌中,山川盡人心目,但見山川交錯、阡陌縱橫、煙霞變幻、雲樹生輝,北望敬亭崛起於川原之中,東送兩水婉轉於白雲之間。歷代文人墨客紛紛然慕名而來,並且賦詩無數。錄於志書上的北樓詩文有130多篇,這其中包括李白、白居易、杜牧、梅堯臣、文天祥、貢師泰、施閏章、梅文鼎等著名詩人的上品佳作。李白的兩篇名作就產生於此:「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長空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⑩ 文言文楊秉字叔節翻譯
楊秉字叔節,少時繼承父業,兼通《京氏易》,博通書傳,常隱居教授。年四十餘,才接受司空徵辟,拜為侍御史,頻繁出任豫、荊、徐、兗四州刺史,遷任城相。自從擔任刺史、二千石後,計算任職Et期而接受俸祿,多餘俸祿不入私門。故吏攜帶錢百萬贈給他,他閉門不接受。他因廉潔受到稱贊。桓帝即位,他以通曉《尚書》被征入朝勸講,拜為太中大夫、左中郎將,遷升為侍中、尚書。皇帝當時微服出行,私自住在河南尹梁胤府中。這天大風將樹拔起,白天昏暗,楊秉藉此上疏勸諫說:「臣聽說祥瑞是因有德而出現,災禍是因事而發生。傳:『禍福無門,惟人所召。,上天不言語,而是用災異譴告,所以孔子認為迅雷大風必有變動。《詩》雲:『敬天之威,不敢驅馳。,王者至尊,出入有常規,警戒禁止行人而後行,清潔宮室而後止,若不是郊祭廟祭之事,則鑾旗不隨駕。所以《詩》稱『自郊徂宮,,《易》說『王到大廟,致孝享也』。諸侯去往臣子的家,《春秋》尚且列出告誡,更何況穿著先王天子服而私下出遊!降顏則混亂尊卑,等同威嚴則無序,侍衛守空宮,紱璽委託給宮女僕從,假如發生非同一般的事變,任章那樣的陰謀,則上負先帝,下後悔也來不及。臣累世受恩,得以充備尚書之位,又以微薄學業,充在講勸之列,蒙受特別的愛重賞識,被It月照耀,恩重命輕,大義促使士去死,不懼怕被摧折,以上是簡略陳述的愚見。」皇帝沒有接納。楊秉以病為由乞求退職,出為右扶風。太尉黃瓊對他離開朝廷感到可惜,上書說楊秉勸講宮中,不宜遷外,應留拜光祿大夫。當時大將軍梁冀專權,楊秉聲稱有病。六年,梁冀被誅後,他才被拜為太僕,遷為太常。延熹三年,白馬令李雲因諫受罪,楊秉為他爭辯而不能成功,並因此被免官,回歸家鄉。這年冬天,又被征拜為河南尹。此前中常侍單超弟單匡任濟陰太守,因貪污罪被刺史第五種所彈劾,事情急迫,於是便賄賂刺客任方刺殺兗州從事衛羽。此事已見《種傳》中。等到任方被逮捕,被囚在洛陽,單匡考慮楊秉會深查此事,便密令任方等越獄逃走。尚書召楊秉加以責問,楊秉回答說:「《春秋》載不殺黎比而魯因此多盜賊,任方等不法,起因於單匡。刺殺執法之吏,害死奉公之臣,又讓他逃走,寬赦放縱罪犯,首惡大犯,終將成為國家的危害。請允許用檻車徵召單匡考查此事,則奸惡端緒,肯定會馬上得知。」而楊秉竟被罰作勞役,因久旱被赦放出。此時正遇上El食,太山太守皇甫規等上告說楊秉忠正,不宜長久降職而不用。朝廷下詔公車征楊秉及處士韋著,二人各稱病不來。有司彈劾楊秉、韋著二人大不敬,請求將他們下交所屬官府治罪。尚書令周景與尚書邊韶奏議:「楊秉儒學侍講,本性謙虛;韋著隱居行義,以退讓為節操。同征而都不到,的確使側席待士者失望,然而委屈減食,也足以抑制苟且進入之風。明王之世,必有不召之臣,聖朝大度,應用優游之禮。可以告訴他們所在的地方官,講解朝廷恩意。如果他們還不來,再仔細議論如何處理他們。」於是重征,楊秉逭才來到,拜為太常。五年冬,代劉矩為太尉。此時宦官勢力正盛,品行不端之人及子弟為官,布滿天下,競相貪淫,朝野一片抱怨之聲。楊秉與司空周景上言:「內外吏職,大多任非其人,自不久前所征,都只拜官而不測試,致使盜竊縱橫恣肆,怨言訴訟不斷出現。按照舊典,中臣子弟不得居位掌權,而今他們的子弟賓客布滿職署,有的是年少庸人,擔任守宰之職,上下忿恨,四方怨怒。可遵循舊章,去除貪婪殘暴,堵塞災禍誹謗。請通告司隸校尉、中二千石、二千石、城門五營校尉、北軍中候,各自檢查所統屬之部,應當斥退罷免的,自己報上來,三府廉察有遣漏的,繼續報上。」皇帝同意了。於是楊秉條奏牧守以下匈奴中郎將燕瑗、青州刺史羊亮、遼東太守孫誼等五十餘人,或死或免,天下莫不肅然起敬。當時郡國之中計吏多留下拜為郎,楊秉上言說在三署中見郎七百多人,財物空虛,白拿俸祿者多,而不良守相,想藉封國為池,助長污穢之行。應斷絕拜計吏為郎,以堵塞覬覦之端。從此到桓帝世終,計吏沒有再被留拜的。七年,皇帝南巡園陵,特地韶命楊秉跟從。南陽太守張彪與皇帝未即位時有舊恩,以皇帝車駕將至,藉著調發之機,將許多物資私自留給自己。楊秉聽說後,寫信痛責荊州刺史,並將此事轉告公府。行至南陽,皇帝左右之人都接受了賄賂,因而仍有韶書拜授許多官職。楊秉又上疏勸諫說:「臣聽說先王建國,順應上天而建立官制。太微聚星,名為郎位,入朝奉命守衛,出朝則治理百姓。皋陶告誡虞,在於授官與人。不久前在道路之中拜授官職,皇恩加給小人,爵位因賄賂而成,風化由此敗壞。所以俗夫巷議,白駒遠逝,穆穆清朝,遠近無人來觀。應割捨不忍之恩,以斷絕追求慾望之路。」於是皇帝停止了詔授。當時中常侍侯覽弟侯參任益州刺史,多次犯有貪污罪,在州中施行暴虐。第二年,楊秉彈劾侯參,檻車征他到廷尉獄。侯參惶恐,在道上自殺。楊秉因而上奏侯覽及中常侍具瑗說:「臣考查舊典,宦豎之官,本來是在傳遞通報,司昏守夜方面任職,而今卻不正當地受到過分寵幸,執政操權。那些阿諛奉承者,則因公褒舉,以報私恩;有違背他們心意的,必然尋事中傷,發泄他們的忿恨。居住效法王公,富有如同國家,飲食極盡膳餚,仆妾身著綢緞,即使季氏專權於魯,穣侯在秦擅政,也沒有比這更過分的了!案中常侍侯覽弟侯參,貪婪殘暴的元兇,是自取滅亡,侯覽自知罪大,肯定心存疑慮,臣認為不應再寵幸他。昔日懿公處罰邴歜之父,奪閻職之妻,然而卻讓二人同乘,最終發生竹中之難,《春秋》記載此事,作為至戒。鄭詹來而國亂,四姦邪之人被放逐而眾人心服。以此看來,可以放在身邊嗎?應趕快斥退侯覽,把他扔給豺虎。像這樣的人,不是恩惠所能籠住的,請免除他的官職並送他回本郡。」書奏之後,尚書召楊秉掾屬說:「公府是外職,卻彈劾皇帝身旁的官員,這在漢制經典中有先例嗎?」楊秉派人回答說:「《春秋》記載趙鞅因晉陽之甲,驅逐君王身邊的惡人。傳日:『除君之惡,竭盡全力。』鄧通懈怠,申屠嘉召來鄧通責問,文帝聽從而請求原諒。漢世故事,三公之職無所不管。」尚書不能回答。皇帝不得已,最終免去侯覽的官職,並削去具瑗封國。每當朝廷有得失,他便盡忠規諫,而且常常被採納接受。楊秉生性不飲酒,又早喪夫人,於是不再娶妻,他所在之處的人們以淳白德操稱贊他。他曾隨意地說過:「我有三不惑:酒,色,財。」桓帝八年去世,時年七十四,賜塋陪陵。子楊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