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古代小說必備詞彙
⑴ 的四字詞語主要是寫古風小說要用的,因為宮廷文嘛
贊美古代女子美好品德的四字詞語
1、溫柔體貼
2、天生麗質
3、知書達禮
4、秀外慧中
5、心靈手巧
贊美古代女子美好品德的四字詞語
1、溫柔體貼
2、天生麗質
3、知書達禮
4、秀外慧中
5、心靈手巧
⑵ 寫古代的小說常用的詞語,短語,以及一些常識
官品各個朝代不同的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從之分,共十八級。
正一品——(文)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武)領侍衛內大臣。
從一品——(文)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總督、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總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文)各省巡撫、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將。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參將。
從三品——(文)光祿寺卿、太僕寺卿、各省鹽運使。(武)游擊。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太僕寺少卿、各省道員。(武)都司。
從四品——(文)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內閣侍讀學士、各省知府。(武)城門領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祿寺少卿、欽天監監正、六科給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隸州知州。(武)守備。
從五品——(文)鴻臚寺少卿、各道監察御史、翰林院侍讀、各部員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總。
正六品——(文)國子監司業、內閣侍讀、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縣知縣、各省通判。(武)門千總、營千總。
從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直隸州州同、州同。(武)部千總。
正七品——(文)翰林院編修、各部院七品筆帖式、順天府學教授、訓導,京縣縣丞外縣縣長、各府學教授。(武)把總。
從七品——(文)翰林院檢討、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國子監博士、直隸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醫院御醫、各部院八品筆帖式、外府經歷、外縣縣丞、州學正、縣教諭。(武)外委千總。
從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縣訓導。(武)委署驍騎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筆帖式、縣主薄。(武)外委把總。
從九品——(文)翰林院侍詔、邢部司獄、州吏目、巡檢。(武)額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縣典史、驛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這里的太師、太傅、太保……只是對大臣的一種榮譽加銜,或死後所贈。右都御史是總督的加銜;右副都御史是巡撫的加銜;總督和巡撫是地方最高長官,兼了都御史的頭銜,就可以有彈劾權。這些都是空銜而不是實職。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
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它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二十七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隋朝統一全國後,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系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大業三年開設進士科,用考試辦法來選取進士。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叫試策。這種分科取士,以試策取士的辦法,在當時雖是草創時期,並不形成制度,但把讀書、應考和作官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揭開中國選舉史上新的一頁。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既濟對這個歷史性的變化有過中肯的評價:"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於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於吏部。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於京師春還秋住,烏聚雲合。"
唐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完備
推翻隋朝的統治後,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在唐代,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注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采名花,稱探花使。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後,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所以,春風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常科登第後,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唐代大家柳宗元進士及第後,以博學宏詞,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試落選,只能到節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韓愈在考中進士後,三次選試都未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度使的幕僚,才踏進官場。
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如詩人白居易向顧況投詩《賦得原上草》受到老詩人的極力稱贊。但是弄虛作假,欺世盜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並沒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應武舉的考生來源於鄉貢,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
宋朝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改革時期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宋呂祖謙說:"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當時有焚香禮進士之語。進士科之外,其它科目總稱諸科。宋代科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范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等;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由於擴大了錄取范圍,名額也成倍增加。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宋代每次錄取多達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對於屢考不第的考生,允許他們在遇到皇帝策試時,報名參加附試,叫特奏名。也可奏請皇帝開恩,賞賜出身資格,委派官吏,開後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制度。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制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踏實於封建統治而又有才乾的人擔任官職,為之服務,於開寶六年實行殿試。自此以後,殿試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並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制度。殿試以後,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宋太祖還下令,考試及第後,不準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這樣,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後,還要舉行皇帝宣布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於瓊苑,故稱瓊林宴,以後各代仿效,遂成定製。宋代科舉,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有時一、二年不定。實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
從宋代開始,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譽錄,並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從隋唐開科取士之後,徇私舞弊現象越來越嚴重。對此,宋代統治者採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譽錄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又稱"彌封"或"封彌"。宋太宗時,根據陳靖的建議,對殿試實行糊名制。後來,宋仁宗下詔省試、州試均實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後,還可以認識字畫。根據袁州人李夷賓建議,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譽錄。考官評閱試卷時,不僅僅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從辨認。這種制度,對於防止主考官徇情取捨的確發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於政治日趨腐敗,此項制度也就流於形式了。宋代在考試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沒有革除科舉的痼疾,反而使它進一步惡化。
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革。宋代科舉基本上沿襲唐制,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弊病很大。進士以聲韻為務,多昧古今;明經只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革,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於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王安石對考試內容的改革,在於通經致用。熙寧八年,神宗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並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定為應考士子的必讀書。規定進士考試為四場: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後一場考策。殿試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蘇軾等人的反對。後來隨著政治斗爭的變化,《三經新義》被取消,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兼而有之,變換不定。
明朝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鼎盛時期
元代開始,蒙古人統治中原,科舉考試進入中落時期,但以四書試士,卻是元代所開的先例。
元朝滅亡後,明王朝建立,科舉制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明代統治者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
明代以前,學校只是為科舉輸送考生的途徑之一。到了明代,進學校卻成為了科舉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國子監學習的,通稱監生。監生大體有四類:生員入監讀書的稱貢監,官僚子弟入監的稱蔭監,舉人入監的稱舉監,捐資入監的稱例監。監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別是明初,以監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員的多不勝舉。明成祖以後,監生直接做官的機會越來越少,卻可以直接參加鄉試,通過科舉做官。
參加鄉試的,除監生外,還有科舉生員。只有進入學校,成為生員,才有可能入監學習或成為科舉生員。明代的府學、州學、縣學、稱作郡學或儒學。凡經過本省各級考試進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員,俗稱秀才。取得生員資格的入學考試叫童試,也叫小考、小試。童生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由各省學政主持,學政又名提督學院,故稱這級考試為院試。院試合格者稱生員,然後分別分往府、州、縣學學習。生員分三等,有廩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給膳食的稱廩膳生員,簡稱廩生;定員以外增加的稱增廣生員,科稱增生;於廩生、增生外再增名額,附於諸生之末, 稱為附學生員,科稱附生。考取生員,是功名的起點。一方面、各府、州、縣學中的生員選拔出來為貢生,可以直接進入國子監成為監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學官舉行歲考、科考兩級考試,按成績分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參加鄉試的資格,稱科舉生員。因此,進入學校是科舉階梯的第一級。
明代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叫鄉闈。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均可應考。主持鄉試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調一人,其它官員若幹人。考試分三場,分別於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唐伯虎鄉試第一,故稱唐解元。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
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於鄉試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會試也分三場,分別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舉行。由於會試是較高一級的考試,同考官的人數比鄉試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調等官,都由較高級的官員擔任。主考官稱總裁,又稱座主或座師。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在會師後當年舉行,時間最初是三月初一。明憲宗成經八年起,改為三月十五。應試者為貢士。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試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道。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連中三元,是科舉場中的佳話。明代連中三元者僅洪武年間的許觀和正統年間的商輅二人而已。
殿試之後,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其餘進士經過考試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先委用,稱為散館。庶吉士出身的人升遷很快,英宗以後,朝廷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局面。
明代鄉試、會試頭場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決於八股文的優劣。所以,一般讀書人往往把畢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只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措詞要用古人語氣,即所謂代聖賢立言。格式也很死。結構有一定程式,字數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對偶。八股文也稱制義、制藝、時文、時藝、八比文、四書文。八股文即用八個排偶組成的文章,一般分為六段。以首句破題,兩句承題,然後闡述為什麼,謂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四個段落,每個段落各有兩段。篇末用大結,稱復收大結。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經義演變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極大,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是維護封建專制治的工具,同進也把科舉考試制度本身引向絕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憤慨地說:"八股盛而《六經》微,十八房興而二十一史廢"。又說:"愚以為八股之害,甚於焚書。"
清代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滅亡
清代的科舉制度與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貫徹的是民族歧視政策。滿人享有種種特權,做官不必經過科舉途徑。清代科舉在雍正前分滿漢兩榜取士,旗人在鄉試、會試中享有特殊的優特,只考翻譯一篇,稱翻譯科。以後,雖然改為滿人、漢人同試,但參加考試的仍以漢人為最多。
科舉制發展到清代,日趨沒落,弊端也越來越多。清代統治者對科場舞弊的處分雖然特別嚴厲,但由於科舉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舉制終於消亡。
回答者:音花名偵探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11-13 12:00
--------------------------------------------------------------------------------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1 個人評價
好
100% (1) 不好
0% (0)
對最佳答案的評論
唐代科舉考試的實質只是上層社會內部的權力再分配,是上層社會中的庶族從豪族手裡分權,遠不是真正的「廣開才路」,在全會社范圍內挑選人才。所謂「為國選才」幾乎只是一句空話。 唐代的科舉考試主要是在社會上層中選拔人才, 中層的都很少,更不用說下層了。
評論者: leo1234 - 童生 一級
--------------------------------------------------------------------------------
亂呀
評論者: joedie4444 - 助理 二級
--------------------------------------------------------------------------------
簡潔些會更好了
評論者: joedie4444 - 魔法學徒 一級
--------------------------------------------------------------------------------
更多>>
其他回答 共 3 條
四書五經
不知道啊,有的人背呀,考一輩子也考不上
普通的?十幾年吧.
科舉害人啊!它是封建統治的工具!!!!1
回答者:himtuipd - 童生 一級 11-13 11:33
--------------------------------------------------------------------------------
科舉簡史
隋朝的科舉情況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建立後,廣大中小地主的勢力得到加強,要求做官參政的願望也愈加強烈。科舉制度不但能滿足這種願望,而且能更廣泛地發掘、籠絡人才,因此成為政府選拔官吏的方式之一。
唐朝的科舉情況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科舉制度開始系統和完善起來。
在政府各級學館學習的生徒和不在學館的普通讀書人都可參加科舉,此外還有現任官員參加的科考等。科舉考試中,常見的科目有進士、明經、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等科,稍後又開設了制舉和武舉。
考中進士只是具備了做官的資格,下一步還要經過吏部選試合格,才被授予官職。
宋朝的科舉情況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科舉制度有了進一步的變化、發展。
科舉考試中,常見的科目有進士科、制科、詞科、明經、三史、明法、童子、武舉以及「三舍法」取士等。
宋朝進士、明經等科考試一般分為州試、省試、殿試三級。省試、殿試通過以後,朝廷便立即授予考生官職。
元朝的科舉情況
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蒙古統治者實行的科舉制度帶有明顯的民族歧視色彩。
科舉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分為鄉試(行省考試)、會試(禮部考試)、御試(殿試)三級。在鄉試、會試時蒙古人和西北各少數民族只考兩場,而漢人則須考三場。御試時,雖然考生都考策問一道,但前兩種人僅限五百字以上,而漢人必須在千字以上。在考試內容上,漢人的題目也比較難。
明朝的科舉情況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科舉考試以進士科考試最為重要。考生通過縣試和府試後稱為童生,就可以參加進士科的正式考試,考試中必須用八股文作文章。
院試是國家科舉正式考試的最初一級,在府城或直屬省的州治所舉行。院試之後是鄉試,在京城及各省省城舉行,三年考試一次,鄉試取中的稱舉人,已經具備了做官的資格。
會試和殿試是最高一級的考試。會試由禮部主辦,在京城的貢院舉行,一般在鄉試的第二年。會試被錄取的人,稱為貢士,第一名叫做會元。貢士還要參加名義上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出榜分三甲,其中一甲賜進士及第,就是大家熟悉的狀元、榜眼、探花。中了進士,功名就到了盡頭。
清朝的科舉情況
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科舉基本上沿襲了明朝的制度和考試程序。
在清朝,每逢遇到皇帝生日、登基等慶典時,還額外有加科鄉試,叫做恩科。二甲、三甲的進士殿試以後還要進行一次考試,叫朝考。
清朝科舉考試中也必須用八股文作文章。乾隆年間考試內容增加了詩賦,以後院試、鄉試、會試都必須考詩,稱為試帖詩。
⑶ 寫古代小說的詞語 描寫帥哥美女的
美男子:英俊瀟灑、風流倜儻、氣宇軒昂、氣宇不凡、面如冠玉、玉樹臨風、儀表堂堂、眉清目秀、目若朗星、風度翩翩、一表人材。
美女: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環肥燕瘦、傾城傾國、國色天香、窈窕淑女、秀麗端莊、艷若桃李、花枝招展、溫柔可人、活潑可愛、亭亭玉立、如花似玉、軟玉溫香、蘭質蕙心、秀外慧中、楚楚動人、明眸皓齒、天生麗質。
⑷ 拜託大家幫我想一些能夠用到古風小說里的古風詞彙…類型不限,提供詞語的數量多質量好的朋友必給採納,其
1.青山相待,白雲相愛。夢不到紫羅袍共黃金帶。一茅齋,野花開,管甚誰家興廢誰成敗。陋巷單瓢亦樂哉。貧,氣不改!達,志不改!
這是黃蓉相答樵子時所唱的曲子,這句的意境非常高!
2.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這是《神鵰》中結尾的一句話!也是金庸寫郭襄的傳神之筆!
3.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當然這已經是一句連小學生也知道的話了,哈哈不過原始出自元好問的經典名句,由大魔頭李莫愁吟出,特別教人震撼
4焚我殘軀,熊熊聖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為善除惡,唯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我想大家都知道這是《倚天屠龍記》中明教(魔教)的宗旨!但我覺的他悲天憫人,慷慨悲壯,聞之不覺涕下!
金庸小說中的經典愛情語句
《飛狐》:
胡斐:一次戀愛之後最好立刻把前面的人忘記,否則會帶著沉重的感情枷鎖。你看看蕭峰到死都沒法忘記阿朱,而我不是就和苗若蘭好了嗎?
《天龍八部》:
虛竹:真正的愛情和對方的容貌無關。
《白馬嘯西風》:
李文秀: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惜我都不喜歡。
《鹿鼎記》:
胡逸之:要避免一見鍾情的沉淪,記得不要看她第一眼。
《笑傲江湖》:
令狐沖:很多時候,愛你的人並不是你真正愛的人。但是當很多人認為你們相愛時,你連否認都不能。
《書劍恩仇錄》:
香香公主:不要過於迷戀任何人。也許你只是他前途的一個砝碼。
《神鵰俠侶》
小龍女:如果你想不為愛情煩惱,唯一的方式就是讓你們的愛情沒有任何第三人涉足。
郭芙:其實大多數時候,真正的愛情要等到你已無法回頭時才會發覺的。
《倚天》:
張無忌:有時候對你好的女子越多,你的煩惱就越多。
小昭:不要在你愛的人身邊充當一個乖乖小妹形象,他不會把你當回事的。直到你要離開時他才會發覺你的重要性,可是那時已經遲了 ...
金庸小說中還有些古典的詞語,如矍鑠,戇直等等
⑸ 最近想寫古言小說,但對於古代一些特有用詞不熟悉,有沒有比較詳細的介紹,涉及古代各個方面的,謝謝
《古代常用詞語匯編》http://wenku..com/view/2e88387b27284b73f24250a2.html
《中國經典詩詞名句精華版》http://wenku..com/view/abf91b5f312b3169a451a42a.html
如果需要,親可以留郵箱
⑹ 寫古代小說必備的常識
不是某人使我煩惱,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來煩惱自己。
——王石
心情·現實·情感·哲理
活在別人的掌聲中,是禁不起考驗的人。
——王石
哲理·樂觀·勵志·現實
寧可自己去原諒別人,莫讓別人來原諒你。
——王石
努力·人生哲理·現實·哲學
來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須,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王石
讀書·人生哲理·哲理·心情
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饒雪漫
霸氣·失望·現實·傷感
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別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卻努力的了解自己。
——王石
生活·人生哲理·感情·哲理
說一句謊話,要編造十句謊話來彌補,何苦呢。
——王石
人生哲理·正能量·現實·心情
你有你的生命觀,我有我的生命觀,我不幹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認命。
——王石
現實·人生哲理·女人·幽默
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路遙
平凡的世界·快樂·心情·人生哲理
—— 我是有底線的 ——
⑺ 寫古風小說要注意什麼
1、寫古風小說時想用點詩詞句子來使文章顯得優美的話,最好是原創的。不要剽竊古人的,因為這會讓某些讀者極度不爽。(比如我自己,最看不慣作者剽竊古人的詩詞拿來充數了。)
2、行文線索要明確,不要讀起來讓人感到雲里霧里的。在某些細節上稍微注意一下,不要犯知識性的錯誤。
3、語句要通順,不要追求辭藻華麗。用心去寫,自然會有另一番韻味。
4、在小說的末尾可以加一句略帶古風的句子,這樣可以使文章顯得意蘊悠長。《十里紅蓮艷酒》、《奈何》、《花容天下》中最後結尾都是這樣的寫法,此寫法我很喜歡,感覺意猶未盡~~~~~~~~~~
5、文章要有自己的風格,不要去抄襲借鑒別人的,這一點誰都清楚。
6、爭取文章中沒有漏洞,也就是說不要讓讀者覺得你的小說寫得很扯淡,漏洞百出,邏輯不對。要努力地做到有始有終。
說了這么多廢話,希望可以幫到你、O(∩_∩)O
⑻ 寫古風小說去不掉現代詞怎麼辦T_T 順便求古風小說常用詞彙
多看文言文吧,潛移默化的改變自己的語言習慣。如果你真是想寫比較純正的古風小說,還要多了解古代各個朝代的各方面文化。比如楊家誠的小說對於用詞還算講究,我要吃肉的小說就有很多涉及古代的各類改革。
⑼ 求古風玄幻小說常用詞及解釋
先糾正一下,像你舉例的這兩個可能出現在涉及到修真、修仙等小說里,按分類看,可以是修真也可以是玄幻,玄幻有的時候是包括修真的。但是古風就不是這樣了,古風多半是指發生指古代的,古代言情或者像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那樣的修仙,雖然是有修仙,但那些不是重點。而在玄幻里,主角行事的基礎就是功力不斷提升。
小說里很多這方面的名詞最初是源自道教、佛教等典籍的某個名詞,原本意義我不敢說,就說一下在小說里的意思吧,這些詞彙在不同小說里的設定也不完全相同。
渡天劫,通常指修真修仙之人功力達到一定程度必須經歷的事情,因為修煉本就是逆天,所以要渡劫,渡劫成功能更進一步,失敗可能死,有的是主角渡劫失敗之後重生,還可能轉為散仙。還有的渡劫就是在說渡天劫,有的時候是把渡天劫的對象范圍擴大到很強的寶貝或者很有潛力的異獸。
轉世輪回就是字面意思,可能因為死轉世重生,也可能自己因為一些原因還沒死就跑去地府去輪回。
其他的詞彙如果不懂你再問,給你推薦幾本不同類型的小說吧,前面說了作者的設定可能會讓一些詞彙不再是原意,修煉體系也是不大一樣。
唐家三少的【惟我獨仙】、我吃西紅柿的【星峰傳說】、【星辰變】、辰東的【長生界】、【遮天】、權掌天下的【至尊狂少】、李色佛的【洪荒玄松道】、飛哥帶路的【斬天劍】
這些小說可以讓你科普一下,比如修煉體系方面(盡量貼近主流體系選的,不過作者們多少都會有些變動的地方)、比如故事背景,有的目標是修真,有的是在洪荒崛起
⑽ 寫小說,古代的,給點常用語,越多越好,急用
這新春的假期真是極好的,雖然沒有明媚日光的照耀,涼風習習倒也十分清爽。只可惜歡樂的時光總是消失得極快的,如果能將這閑適多留住一日,那真是再好不過了。——MD,明天又上班了。
費先生這本書當真是極好的,通俗的措辭配上細膩的注釋,是最好不過的了。在下願多讀幾遍,雖眼神迷離,倒也不負恩澤。只可惜內容頗多,在下為此寢食難安,倍感力不從心。又奈何天公不作美,消減了讀書的興致。 ——老子看不進去書。
方才在精練上看到一道數學題,出法極是詭異,私心想著若是這題讓你來做,定可增加公式熟練度,對你的數學必是極好的。——這道題老子不會做。
方才李指導對高麗人的那一場球,排兵布陣極是詭異,私心想著若是這球換一種踢法,定可增加場面的流暢度,對球員的獎金和觀眾的觀感必是極好的。——換掉狗日李章洙。
剛剛兒才充過電,不到半個時辰就沒了,害得本座錯過boss召見,不是本座沒充夠時間,是這4S自個兒不爭氣,以前Nokia伺候本座多年,盡管模樣兒墩厚老實,但也沒出過什麼差錯兒,都怪本座聽信她人所言換成這4S,中看不中用,一副狐媚相兒!——破B手機又沒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