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小說插圖
① 元代書裝形式與插圖是怎樣的
元代在出版,印刷等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例如,印書的品種超過前代;木活字的首創和應用,朱墨雙色套印書籍以及包背裝的推行和廣泛應用等。
元代朝廷十分重視書籍的收藏、出版和印刷,編修所、秘書監、經籍所主要從事書籍的出版、印刷和收藏,興文署、藝文監、廣成局、國子監等機構,也從事書籍的出版印刷。朝廷還設立專門的歷書編印機構,每年出版印刷大歷、小歷、回回歷3種,印量達300多萬冊。
京城元大都,即北京民間的印刷業也十分繁榮,當時編印的多為戲曲、話本、詩詞等書。
元代首都元大都出版書籍的裝幀形式,最初以蝴蝶裝、經折裝為主,蝴蝶裝多用於一般書籍,如朝廷編印的經史類書籍。經折裝則多用於佛經。在字體方面則多選用著名書法家趙孟頫的楷書,民間出現的話本中,使用了較多的簡化字。
在元代的蝴蝶裝書籍中,出現了一種開本較大、版芯較小的書籍裝幀形式,這是前代所少見的。如元大德年間刻印的《夢溪筆談》一書,版面的四邊留有很大的空白。兩空白面之間墊一張白紙,並與兩白面粘連在一起,克服了一般蝴蝶裝在閱讀時需翻過一空白頁的缺點。封皮用硬紙裱以織物。這種裝幀形式在古代是很少有的。
元代中期開始,書籍多用包背裝。包背裝較蝴蝶裝有很多優點,一是閱讀方便;二是書籍更為堅固耐用。元代包背裝是書籍裝幀形式的一個重要階段,它更接近於今天書籍的裝幀形式。
色背裝的特點,是一反蝴蝶裝倒折書頁的方法,而將印好的書頁正折,使版心所在的折邊朝左向外,使文字向人。書頁左右兩邊的余幅,由於是正折書頁,故齊向右邊而集成書脊。折好的數十書頁,依順序排好,而後以朝左的折邊為准戳齊,壓穩。然後在右邊余幅上打眼,用紙捻訂起砸平。再裁齊右邊余幅邊沿,再用一整張硬厚整紙,比試書脊的厚度,雙痕對折做成封皮,用糨糊粘於書脊,把書背全部包裹起來。剪齊天頭地腳及封皮左邊。一冊包背裝的書籍就算裝幀完畢了。這種裝幀由於主要是包裹書背,所以稱為「包背裝」。
包背裝在翻閱時,看到的都是有字的一面,可以連續不斷地讀下去,增強了閱讀的功能性。
為防止書背膠粘不牢固,採用了紙捻裝訂技術,即以長條的韌紙捻成紙捻,在書背近脊處打孔。以捻穿訂,這樣就省卻了逐頁粘膠的麻煩。最後,以一整張紙繞書背粘住,作為書籍的封面和封底。
元大都印刷的《秘書監志》一書中,記有表背匠焦慶安的打麵糊物料配方:黃蠟、明膠、白礬、白芨、藜簍、皂角、茅香、藿香、白面、硬柴、木炭。
焦慶安的配方中,包括了黏合劑、防腐劑和芳香劑三大部分,可見當時書籍裝幀的用料是很科學的,它可以使書籍長久保存。
包背裝大約出現在南宋時期,盛行於元代,直至清代末期,也流行了幾百年。包背裝解決了蝴蝶裝開卷就是無字反面及裝訂不牢的弊病。但因這種裝幀仍是以紙捻裝訂,包裹書背,因此也還只是便於收藏,經不起反復翻閱。若是經常翻閱,仍然很容易散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種新的裝訂辦法又慢慢出現在明清時期並逐漸盛行起來,那就是線裝。元代的書籍插圖也是十分精美的。元代的繪畫很發達,突出的是文人畫,而插圖版畫,則在宋金時期的基礎上也有了一定的發展。
元代的南方刻書業當以浙江的杭州和福建的建寧為發達,當時如《文獻考通》,宋、遼、金時期三部史書,西夏文的《大藏經》等,都在杭州刻印。這時期還出現了朱墨套印的雕版圖書。
元代的經書、子書如《周禮》、《札記》、《樂書》、《論語》、《孝經》、《荀子》、《道德經》、《南華經》等,或以宋代版重印,或重行刊印,在當時相當可觀。有一本《新刊全相成齋孝經直解》,為上圖下文式插圖本。
《新刊全相成齋孝經直解》有的刊本已流傳日本。其結尾題有「時至大改元夢春既望宣武將軍兩淮萬戶府達魯花赤小雲石海崖北庭成齋自敘」,這題記非常重要。一是說明該書刊於至大元年,即1308年;二是說明刻書主人為維吾爾族人貫雲石;三是說明該書刊於湖廣的永州。
《新刊全相成齋孝經直解》18章15頁,插圖也是15幅,內容全部講解行孝之事,說庶民百姓要有孝德,天子要行孝治。繪工精緻,線條卻有拙味,圖意與文相合,雖然是元刻但繪的全是漢人服飾。
《事林廣記》刊於1340年,共10集,陳元靚撰,為福建建陽鄭氏積誠堂刻本,原題《纂圖增新群書類要事林廣記》。北京大學圖書館有藏本。《事林廣記》內容豐富,其中有《耕獲圖》,寫農夫耕種,婦女攜孩子送茶水。又如《武藝圖》繪賣藝者的精彩表演。還有一幅《雙陸圖》,畫兩個官人正舉雙陸之戲,旁有侍者兩人,畫中堂後有一黑犬翹尾出來,增添了畫面活躍的氣氛。
元代英宗年間刊印建安虞氏「全相平話五種」。是現在所能見到最早講史道古的話本。這五種平話是:《新全相三國志平話》、《全相武王伐紂平話》、《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全相秦並六國平話》和《全相續前漢書平話》。刻工可知的有吳俊甫、黃叔安等。
這套平話上圖下文,一面之中,文近三分之二,圖佔三分之一稍多,圖中有小標題,圖中人物多注出名字。這是一種大眾化的普及本,我國後來的「小人書」即有源於此種方式者。
這套平話,由於插圖多,可謂是一種插圖集,5種平話計228幅圖,繪的場面較大,能突出主要人物。情節概括,清清楚楚,而且偏重於「說明性」。
如《新全相三國志平話》中的「赤壁之戰」,這幅插圖,對頁展示,做橫條幅,分三段。前段是孔明借東風,手持寶劍。為了說明風至,不僅人物衣帶飄舉,兩棵大樹,樹葉都「呼呼」向西;中間一段黃蓋帶兵在船上進行火攻,風大,火勢猛,吹向西邊;最後一段是畫曹操,因為不堪被火所燒,狼狽逃竄。三段三個主要人物,如孔明、黃蓋、曹操都一一注出,令人一目瞭然。
又如《樂毅圖齊七國春秋》,繪孫子說樂毅,畫中兩人正在對話,而且表情也是一目瞭然。這樣的圖式,與文字統一、相配、整齊、明了,這些特點,正給後來的版畫插圖以很大的影響。有人稱之為「我國古本講史小說的鼻祖」。
元代佛教依然興盛。當時是儒釋道三教並存,而且還信奉基督教。這一時期所刻的杭州雕版《普寧藏》,還有《河西字大藏》和《梁皇寶懺》等都相當工整,而1340年所刻的無聞和尚的《金剛經注》,居然有了朱墨的套印。它們無論從雕版印刷技術還是從插圖繪制的要求來說,都是很有意義的。
② 一張古代小說插圖 一個清朝萌美女 身穿白色衣服 不要太豪華 手輕輕拂過柳葉 強忍淚水的圖 急急急。。。。
b
不好意思
只能找到這些
差強人意
希望對你有用
畢竟我不知道是什麼小說
我覺得第二幅還可以
③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帶插圖的小說
明清小說中已經出現。
但是如果硬要追溯,《山海經》在戰國時期就已出現。
以下引自網路:
《山海經》傳世版本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13卷,各卷著作年代無從定論,其中14卷為戰國時作品,4卷為西漢初年作品。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葯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誇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相關內容在內的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④ 像一些古代小說里的那些唯美的古風手繪鉛筆畫的插畫的圖集有哪些
紅旗呢
⑤ 《金瓶梅》為何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呢
金瓶梅是從小說從《水滸傳》中引出,根據《水滸傳》中西門慶勾 引潘金蓮,殺潘夫武大郎,最後被武松所殺的情節展開,略加改動,描寫了西門慶從發跡到淫亂而死的故事。《金瓶梅》的書名從小說中西門慶的三個妾和寵婢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的名字中各取一字而成。也有人認為,實際上有更深一層涵義,即"金"代表金錢,"瓶"代表酒,"梅"代表女色。
《金瓶梅》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獨立創作的長篇小說。從此,文人創作成為小說創作的主流。《金瓶梅》之前的長篇小說,莫不取材於歷史故事或神話、傳說。《金瓶梅》擺脫了這一傳統,以現實社會中的人物和家庭日常生活為題材,使中國小說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日臻成熟,為其後《紅樓夢》的出現做了必不可少的探索和准備。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寫道:"作者之於世情,蓋誠極洞達...同時說部,無以上之"。
鄭振鐸說:"如果凈除了一切穢褻的章節",《金瓶梅》"仍不失為一部偉大的寫實小說。"
偉人認為《金瓶梅》描寫了真正的明朝歷史。作為我國第一部具有近代意味的現實主義文學巨著,《金瓶梅》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重要的里程碑。它突破了中國長篇小說的傳統模式,在藝術上較之此前的長篇小說有了多方面的開拓和創新,為中國古代小說的演進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⑥ 請問這畫是什麼名字,作者是誰
畢加索, 沉思的女人
⑦ 求古代穿越小說的插圖 就是書里附帶的黑白畫 畫的女人
先來一張~不夠再說話~我幫你弄~不只滿意否?
⑧ 聊齋志異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聊齋志異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卷一 斫蟒
胡田村胡姓者,兄弟采樵,深入幽谷。遇巨蟒,兄在前為所吞,弟初駭欲奔,見兄被噬,遂怒出樵斧斫蟒首。首傷而吞不已。然頭雖已沒,幸肩際不能下。弟急極無計,乃兩手持兄足力與蟒爭,竟曳兄出。蟒亦負痛去。視兄,則鼻耳俱化,奄將氣盡。肩負以行,途中凡十餘息始至家。醫養半年方愈。至今面目皆瘢痕,鼻耳惟孔存焉。噫!農人中乃有悌弟如此哉!或言:「蟒不為害,乃德義所感。」信然!
卷一 鬼哭
謝遷之變,宦第皆為賊窟。王學使七襄之宅,盜聚尤眾。城破兵入,掃盪群醜,屍填墀,血至充門而流。公入城,打屍滌血而居。往往白晝見鬼,夜則床下磷飛,牆角鬼哭。一日王生皞迪寄宿公家,聞床底小聲連呼:「皞迪!」已而聲漸大,曰:「我死得苦!」因哭,滿庭皆哭。公聞,仗劍而入,大言曰:「汝不識我王學院耶?」但聞百聲嗤嗤,笑之以鼻。公於是設水陸道場,命釋道懺度之。夜拋鬼飯,則見磷火熒熒,隨地皆出。先是,閽人王姓者疾篤,昏不知人事者數日……
請採納
⑨ 古代小說需要插圖
就一個,當男的女的都可以
⑩ 中國傳統插圖的特點是什麼
舊小說有插圖和綉像,是我國向來的傳統。
插圖都是木版畫,是雕刻在木版上再印出來的,往往畫得既粗俗,刻得又簡陋,只有極少數的例外。 咸豐年間的任渭長,一般認為是我國傳統版畫最後的一位大師。流傳下來的《卅三劍客圖》,人物造型十分生動。
我國版畫有很悠久的歷史。最古的版畫作品,是漢代的肖形印,在印章上刻了龍虎禽鳥等等圖印,印在絹上紙上,成為精美巧麗的圖形。版畫成長於隋唐時的佛畫,盛於宋元,到明末而登峰造極,最大的藝術家是陳洪綬(老蓮)。清代版畫普遍發展,年畫盛行於民間。咸豐年間的任渭長,一般認為是我國傳統版畫最後的一位大師。以後的版畫受到西方美術的影響,和我國傳統的風格是頗為不同了。
任渭長畫的版畫集《卅三劍客圖》,共有三十三個劍客的圖形,人物的造型十分生動。偶有空閑,翻閱數頁,很觸發一些想像,常常引起一個念頭:「最好能給每一幅圖『插』一篇短篇小說。」慣例總是畫家替小說家繪插圖,古今中外,似乎從未有一個寫小說的人替一系列的繪畫插寫小說。
由於讀書不多,這三十三個劍客的故事我知道得不全。但反正是寫小說,不知道原來出典的,不妨任意創造一個故事。可是連寫三十三個劍俠故事的心願,永遠也完成不了的。寫了第一篇《越女劍》後,第二篇《虯髯客》的小說就寫不下去了。寫敘述文比寫小說不費力得多,於是改用平鋪直敘的方式,介紹原來的故事。
其中《虯髯客》、《聶隱娘》、《紅線》、《昆侖奴》四個故事眾所周知,不再詳細敘述,同時原文的文筆極好,我沒有能力譯成同樣簡潔明麗的語體文,所以附錄了原文。比較生僻的故事則將原文內容全部寫了出來。
中國古籍版刻插圖藝術
古人著書立說,重視圖的作用。「左圖右書」、「左圖右史」、「文不足以圖補之,圖不足以文敘之」,圖文並茂,相輔相成,是中國書的一個優良傳統。
中國歷代刻印的書籍汗牛充棟,浩如煙海,其中不少附有精美的插圖,這不僅是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也是研究古代政治、文化、民俗的生動材料。
一、中國古籍版刻插圖的起源與出現
中國的古書,以其生產形式而言,大致可以劃分為寫本書和印本書兩個時代。在漢代以前,人們將書抄寫在竹簡、木牘等天然載體或縑帛等絲織品上。1942年,湖南長沙戰國楚墓中出土一件帛畫,上繪彩色圖像及類似金文的說明文字,四周繪十二神像,象徵十二個月,是我國帛書插圖中的較早遺存。
所謂版刻插圖,就是指用雕版印刷的方式取得的畫稿復本。雕版印刷術也稱整版印刷術,即指將文字或圖畫反刻在一整塊木板或其他材質的版上,然後在版上加墨刷印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大批取得插圖畫稿復本。由於古代書版以梨、棗木為主,故這些插圖,都是版畫,也稱為木刻畫。
雕版印刷術發明之後,最先應用於佛教經籍插圖的刊刻。唐代著名的高僧玄奘法師,就曾雕印佛像普惠四方。唐末馮贄《雲仙散錄》卷上引《僧園逸錄》說:「玄奘以回鋒紙印普賢像,施於四方,每歲五馱無余。」可見其數量是不少的。
現存較古老的版刻插圖藝術品,為1953年在成都市東門外望江樓附近唐墓中出土的《陀羅尼經咒》。此件發現於墓主臂上所戴銀鐲內,上刻古梵文經咒,四周和中央均印有小佛像。據考,當刊行於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之後。
唐代版畫遺存中,另一件更為重要的作品,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刊印的《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扉頁畫。此件為一個長約16尺的卷子,由六頁紙粘綴而成,卷端繪《祗樹給孤獨園》圖,全圖紋飾華麗,布局穩妥,線條運用纖柔中見勁挺,是雕版技藝已臻成熟的佳作。卷末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普施」刊記,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確切刊印日期題記的版刻插圖藝術品和佛教版畫名作。中國以版刻形式為圖書印製插圖,比歐洲早了至少五百多年,此圖就是我國早期版刻插圖中最負盛名的傑作。
唐初諸帝,多採取儒、佛、道三教並重的政策,佛教發展很快。女皇帝武則天改唐為周,借用《大雲經》為女主受命於天的符讖,聲稱她的「龍興」本是佛的預言,更是大興佛教。當時造像建寺,遍於國中;士民刊施經卷,蔚為風氣。由此而言,當時佛教版畫的鋟梓,數量必多。只不過因為年湮代遠,唐代印品少有留傳於今日者。加之唐會昌五年(公元845),唐武宗下詔滅佛,經卷刻版,皆付劫灰,傳留至今的佛教版刻插圖,才如吉光片羽,難尋難覓。但根據文獻記載和現存實物看,初步可以肯定,中國雕版印刷術發明之後,首先在佛教經籍的印製中得到最廣泛的應用,佛教題材作品,也成為中國版刻插圖藝術史上最早出現的品類。
二、承先啟後的五代、宋、元插圖
繼唐而起的五代,是中國歷史上大動盪、大分裂、大混亂的時代,也是藝術史上的一個相對衰敗期。但唐代開創的版刻插圖藝術,卻在動亂中取得了不小的進步。
五代遺存的版刻插圖作品,題材仍只有佛教一種,數量亦如鳳毛麟角,但和唐代相比,還是多一些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大聖毗沙門天王像》和《大慈大悲救苦觀世音菩薩像》。二圖皆刊印於後晉開運四年(公元947),後者題記有「歸義軍節度史檢校太傅曹元忠造」字樣,下有刻工雷延美署名,是現存最早一幅刊刻時間、地點、刊施人、刻工姓名一應俱全的版刻插圖作品;前者則為現存最早的一幅版刻插圖觀音像,說明雖然都是佛教藝術品,但在題材選擇上,遠比唐代要豐富得多。
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經過南征北討、削平群雄,國家復歸統一。宋朝重視文治,雕版印刷術全面發展,版刻插圖藝術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宋代版刻插圖藝術遺存,仍以佛教內容為主。其中如宋太宗時刊《御制秘藏詮》插圖四幅,是現存最古老的山水畫版畫;雍熙年間刊《彌勒佛像》、《文殊菩薩像》等四圖(現存日本),皆是精品;《大隨求陀羅尼曼荼羅》、《大隨求陀羅尼咒經》等,也是舉世聞名的遺珍。他如南宋臨安刊行的《文殊指南圖贊》,圖版置版面上方,是現存最早的大型佛教插圖組畫,也可以說是傳世歷史最為悠久的連環畫作品。南宋建安余氏勤有堂刊本《列女傳》,更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作品。徐康《前塵夢影錄》就評論說:「綉像書籍以來,以宋刊《列女傳》為最精。」本書上圖下文,版式與《文殊指南圖贊》相類。
與宋對峙的遼、金、西夏,都是我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它們在版刻插圖這一藝術領域,同樣取得了驕人的成就。如遼國都城燕京,就是北方佛教版刻插圖藝術的一個重要創作地點。1974年7月,在山西省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內,發現了大批遼代佛教經卷刻本,其中所附插圖十餘幅,幅幅都是精品。金朝刻大藏經《趙城藏》(又稱《金藏》)扉畫,雕版嚴整有力,深沉渾厚,背景簡潔明快,人物個性鮮明,是佛教版刻插圖中不多見的佳構。
從上文所述,不難看出五代、宋及遼、金的版刻插圖,無論在雕鐫技藝、雕工隊伍、繪制地域,還是在表現內容和手法上,進步都是明顯的,為版刻插圖藝術在以後的大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元代,也是我國雕版印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代,元刊書籍插圖比兩宋不但毫不遜色,而且又有進步。就宗教版圖而言,元代完成的《磧砂藏》,扉畫嚴整工麗,遠出宋刊之上。更重要的是,中國不少品種的書籍插圖,是在元代才開始出現的。如元刊《西廂記》是現存最早的戲曲插圖,《全相平話五種》是最早的平話刊本插圖,《事文廣記》為類書有圖之始,這都是版刻插圖藝術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事。因此,宋元是中國版刻插圖藝術史上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重要時代。
三、璀璨奪目的明代插圖
明朝,中國圖書出版業全面發展,刻家林立,坊肆蜂起,版刻插圖藝術也隨之進入了興旺發達的黃金時代。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百花齊放,空前繁榮,是明代版刻插圖的第一個特點。經過唐、宋、元幾個朝代的探索,到明代,版刻插圖藝術不僅在製作地域上空前擴大,而且逐漸形成了建安、金陵、新安三大藝術流派,其他如武林、蘇州、吳興等地的版刻插圖,亦各具特色,環繞在三大流派周圍,如群星拱月,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各流派、地區版圖爭妍斗艷,而又互相交流、促進,為中國版刻藝術向更廣闊的天地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形式多樣,各擅勝場,是明代版刻插圖藝術的第二個特點。這主要表現在插圖形式除宋、元的單面方式、上圖下文方式外,又出現了雙面連式、多面連式、月光式等諸多類型,為畫家隨類賦形,提供了充分的選擇餘地。
由稚拙無華到精麗繁縟,是明代版刻插圖藝術的第三個特點,也是其藝術風格上的最大特點。一般來說,早期的建安、金陵派插圖,具有粗獷質朴的民間藝術草創風格。自徽派版畫崛起,繪必求其細,工必求其精,逐漸成為明代插圖藝術的主流,建安、金陵等地版畫亦向其靠攏,與其融合,匯為一體,使中國插圖藝術更加璀燦奪目。這大抵是因為明萬曆中晚期之後,有大批文人學士參加到插圖的創作中來,使插圖不僅僅是圖書的裝幀、文字的圖解,而且也是文人案頭的清玩。知識分子的加入,對提高插圖的社會地位,促其在質與量上產生飛躍,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插圖藝術隊伍專業化,是明代版刻插圖藝術的第四個特點。明代插圖藝苑,留下姓名的畫家極多,如汪耕、汪修、蔡沖寰、何英、盧霞子、熊蓮泉、張夢征等,都是一時名家。這些人辛勤耕耘,留下了難以數計的作品,如今天尚能見到的王文衡作品,即不下數十種之多。一些膾炙人口的大畫家,如唐寅、仇英、錢谷、丁雲鵬、陳洪綬等,也為插圖繪制畫稿。明代刻工,更是多如繁星。如徽派刻工的主將——安徽歙縣虯川黃氏刻工,見於《虯川黃氏重修宗譜》著錄的,就有近三百人。他們父子世業,兄弟相傳,而且流寓南北各地,對徽派版刻風范的傳播做出了卓越貢獻。其他如旌德鮑承勛、郭卓然,武林項南洲,吳興汪文佐, 金陵劉素明等,皆是一代名工聖手。這樣一支龐大的刻工隊伍,成為明代版刻插圖藝術大發展的人才基礎。
技法上精益求精,突飛猛進,是明代版刻插圖藝術的第五個特點。建安、金陵兩派的早期插圖作品,技法上仍略顯粗糙,手法也變化不多。徽派崛起後,這一情況得到了徹底的改善,點染皴擦,無不運用自如,出神入化。同時,刻工們還注意從理論上進行總結,如陸禹九抄錄的徽州刻工傳授口決:「木板雕畫不稀奇,功夫深來心要細。若要雙刀提線穩,多看多刻生巧藝。多看多刻還要想,刀刻件件樣樣巧。武功只有十八般,雕工難處學到老。執刀自有執刀理,刷印本領有高低。□□□□大喜事,先刻人來刻山水。」言簡意賅,本身就是一篇有關刻事的教科書。
發揚蹈歷,推陳出新,是明代版刻插圖藝術的第六個特點。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把套版印刷技術和版畫藝術結合起來,出現了彩色版畫套印術。最初,為獲得彩色圖版,採取的是在一塊版上,根據圖畫內容,分別塗上不同顏色,覆紙一次印刷的方法,稱單版塗色法。這種方法,在元代就有了。在此法的基礎上,或者說在它的啟示下,明時出現了將彩色畫稿按不同顏色分別勾摹下來,每色刻成一小版,分版分色,逐次逐色套印或迭印的方法,即為套印。因其版形如餖釘,又稱「餖版」。後來,又發明用凸凹兩版嵌合,使紙面拱起的方法,使畫面富有立體感,稱為「拱花」。套印出的插圖,色彩艷麗,濃淡得宜,陰陽向背之間,幾可亂真。明朝不少畫譜插圖,如胡正言刻《十竹齋畫譜》,吳發祥刻《蘿軒變古箋譜》,就都是個中精品。
當然,明代版畫,尤其是晚明版刻插圖作品,也有不盡人意之處。如過於強調繁縟細密、富麗工緻,有時看上去,反不如早期版畫來得痛快淋漓、意趣天成。公式化、程式化的表現手法,也制約了它的發展天地。但瑕不掩瑜,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 明代插圖都代表了中國古代插圖藝術的最高成就,在全世界也處於領先地位。即使和以精細著稱的西洋銅版插圖相比,在總體上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四、由盛轉衰的清代書籍插圖
清朝入關後,採取了極端專制的文化政策,禁書焚書,文網苛密,屢興文字大獄。讀書人為避禍,多沉溺於斷簡殘編,孜孜於考據之學。「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明代蓬勃發展的版刻插圖藝術,也由此而逐漸衰落下來。
清代版刻插圖藝術的衰落是有一個過程的,並非朝夕之間便一蹶不振。清初,承明余緒,仍有一些精美作品出現,如旌德鮑承勛所刻《揚州夢》、《秦樓月》等戲曲劇本插圖,精麗典雅,被認為是徽版的殿軍;四雪堂刊《隋唐演義》、《封神演義》,古吳三多齋刊《古今列女傳演義》,以及《笠翁十種曲》等,均不遜興盛時期的徽版名作。一些著名的刻工,如黃順吉、劉榮、湯尚、湯義、蔡思璜、譚一葵等,亦不負名工之譽,使版刻插圖在清乾、嘉之前,仍出現了短暫的繁榮。
清朝最先衰落下去的插圖品類,恰恰是最受民眾歡迎、明代最為興盛的小說、戲曲作品插圖。此類作品,歷次禁書都首當其沖。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康熙皇帝就曾下諭:「治天下必先正人心,厚風俗。要正人心,厚風俗,必需崇經學。所有小說淫詞,應嚴禁銷毀。」在這種情況下,小說、戲曲類書籍插圖自然也難逃厄運。乾嘉之後這類作品鮮見有精美可觀者,其因蓋出於此。
其實,清統治者仇視的是對大清朝不利的文獻圖籍,而不是插圖藝術本身。相反,插圖以其直現性、形象性,恰好可以作為對「聖朝」歌功頌德的工具。因此,在清政府組織刻印的圖書中,多附有精美插圖。清政府刻書,多由武英殿提調,這類圖書的插圖就被稱為殿版畫。其中如《御制耕織圖詩》、《圓明園詩圖》、《避暑山莊三十六景詩圖》、《墨法集要》等,都是殿版畫的代表作品。殿版畫多細筆皴擦,工緻娟麗,章法多變,印刷質量均為上乘。內廷刻書如此重視插圖,為前朝所無。但同樣因為供奉內廷,片面追求謹嚴工穩,這些作品又不如民間作品靈動飄逸,意趣天成。
在統治者對戲曲、小說類作品的高壓政策下,清朝民間版刻插圖中的兩大品類——人物畫和山水畫,卻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人物插圖中的《凌煙閣功臣圖》、《無雙譜》、《晚笑堂畫傳》,以及《水滸全圖》、《三國畫像》等,都是這方面的佳構。明末政治黑暗,文臣昏憒,武將懦弱,終至亡國。漢族知識分子希望有古賢臣名將那樣的人物出來扭轉乾坤,重整山河,清前期人物畫的發達,和這種心態多少有關。
清朝的山水插圖(主要是方誌圖書中的插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大畫家蕭雲從繪《太平山水圖畫》,筆力凝重,氣氛沉鬱,所寄託的亦是明季遺黎對故國佳山秀水的哀思,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氣息,在古代山水插圖中,可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清朝諸帝喜游幸,繪有《南巡盛典》、《西巡盛典》等多種插圖,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故清山水記游之類的圖書插圖極富,成就斐然。方誌中的插圖,多少也與此有關。但這些插圖,多受殿版影響,《太平山水圖畫》中的磅礴之氣,無從見到了。
明代發展起來的套版彩印插圖,到清代亦有佳構。清康熙年間沈因伯刊行的《芥子園畫傳》,「一幅之色,分別先後,凡數十版,有積至逾尺者」,至今仍被奉為畫學的圭臬。《西湖佳話》卷首冠佳景十圖,為金陵王衙彩色套印本,圖畫富麗精工,亦為套印書中的大觀。
清嘉慶之後,版刻插圖中的突出作品不多,除少數人物圖傳類書籍和記游類書籍插圖外,可稱述者寥寥,技法上亦少見突破。
尚值一提的是,清光緒年間,西方石印術傳入中國。石版印刷對印製圖畫便捷省力,成本低廉,很快取代了版刻形式,成為印製圖書插圖的主要方法。晚清石印圖書極多,圖亦精麗,雖然這已不是木刻畫,但在技法和構圖上,仍在一定程度上因襲著版刻插圖的傳統,依然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但已非本文論述范圍,故不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