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古代白話小說歡喜冤家李漁

古代白話小說歡喜冤家李漁

發布時間: 2022-04-17 17:37:28

⑴ 李漁的生平事跡

李漁出生時,由於其祖輩在如皋創業已久,此時「家素饒,其園亭羅綺甲邑內」,故他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其後由於在科舉中失利,使肩負以仕途騰達為家庭光耀門戶重任的李漁放棄了這一追求,毅然改走「人間大隱」之道。公元1666年(康熙五年)和1667年(康熙六年)先後獲得喬、王二姬,李漁在對其進行細心調教後組建了以二姬為台柱的家庭戲班,常年巡迴於各地為達官貴人作娛情之樂,收入頗豐,這也是李漁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個階段,同時也是李漁文學創作中最豐產的一個時期,《閑情偶寄》一書就是在這一段內完成並付梓的。1672、1673年,隨著喬、王二姬的先後離世,支撐李漁富足生活的家庭戲班也土崩瓦解了,李漁的生活從此轉入了捉襟見肘的困頓之中,經常靠舉貸度日,1680年,古稀之年的李漁於貧病交加中泯然於世。
說起李漁,一開始幾乎是幾個男人之間的談資,稍稍有點隱私,關於如何挑選女人、關於《金瓶梅》的版本,諸如此類,以為都是秘不示人的。可是後來發現,喜歡李漁的人越來越多,不僅男人喜歡,連女人也很欣賞。是不是可以這么說,喜歡李漁,幾乎出於男人的本能。因為李漁是一個熱愛生活,並且生活得很藝術的人。而且他能夠把生活的經驗又很藝術地寫成書,這也是他高出許多風流才子的地方。林語堂在談到《閑情偶寄》這本書時說:「李笠翁的著作中,又一個重要部分,時專門研究生活樂趣,時中國人生活藝術的袖珍指南,從住室與庭院、室內裝飾、界壁分隔到婦女梳妝、美容、烹調的藝術和美食的系列。富人窮人尋求樂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悶的途徑、性生活的節制、疾病的防治……」
李漁的戲曲論著存《閑情偶寄》詞曲部,以結構、詞采、音律、賓白、科譯、格局六方面論戲曲文學,以選劇、變調、授曲、教自、脫套五方面論戲曲表演,對我國古代戲曲理論有較大的豐富和發展。《閑情偶寄》除戲曲理論外,還有飲食、營造、園藝等方面的內容。李漁在給禮部尚書龔芝麓的信中說:「廟堂智慮,百無一能;泉石經綸,則綽有餘裕。……托之空言,稍舒蓄積。」可見此書足能反映他的文藝修養和生活情趣。 夏李村人多地薄,「流寓於外者幾三分之二」,其族中不少人在江蘇如皋古城經營葯材,有「冠帶醫生」頭銜的李漁伯父李如椿在如皋城內的葯鋪也開得紅紅火火。李漁父親李如松在李漁出生後不久,便舉家遷往如皋居住,以助其兄照顧生意。自幼聰穎的李漁,襁褓識字,「四書」、「五經」過目不忘,總角之年便能賦詩作文,下筆千言。他每年在自家後院的梧桐樹上刻詩一首,以警戒自己不要虛度年華。15歲時在梧桐樹上刻的詩是:「小時種梧桐,桐本細如艾。針尖刻小詩,字瘦皮不壞。剎那三五年,桐大字亦大。桐字已如許,人長亦奚怪。好將感嘆詞,刻向前詩外。新字日相催,舊字不相待。顧此新舊痕,而為悠忽戒。」
為了讓兒子能靜心攻讀,光宗耀祖,李漁母親學孟母「三遷教子」,將李漁安置到李堡鎮上的一座「老鸛樓」里讀書。但正當李漁在書山學海中奮讀攻研、學有所成的時候,他父親因病不幸去世,家庭突然失去頂樑柱,全家人頓陷困境。
迫於生計,也因自己要回原籍浙江參加科舉考試,李漁決計扶柩回鄉,回到故鄉蘭溪夏李村,這年,李漁十九歲。同年,娶了距夏李村約十華里的生塘徐村(今屬水亭鄉)徐氏女為妻,並白頭偕老。李漁多次出遊,都靠她主持家政有方,得無後顧之憂。李漁在其作品中親切地叫她「山妻」。 父親的去世更堅定了李漁謀取功名的決心,崇禎八年(1635年),李漁去金華參加童子試,一舉成為名噪一時的五經童子。首戰告捷,使李漁嘗到了讀書成名的甜頭,他信心更足,讀書也更加刻苦。崇禎十二年(1639年),29歲的李漁穩操勝券赴省城杭州參加鄉試,他萬萬沒有料到,自己竟名落孫山。科場失利的沉重打擊,他滿腹牢騷,在寄給同試落榜友人的信中寫道:「才亦猶人命不遭,詞場還我舊時豪。攜琴野外投知已,走馬街前讓俊髦。酒少更宜賒痛飲,憤多姑緩讀《離騷》。姓名千古劉蕡在,比擬登科似覺高。」次年元日作《鳳凰台上憶吹簫》嘆功名不就:「昨夜今朝,只爭時刻,便將老幼中分。問年華幾許?正滿三旬。昨歲未離雙十,便餘九、還算青春。嘆今日雖難稱老,少亦難雲。閨人,也添一歲,但神前祝我,早上青雲。待花封心急,忘卻生辰。聽我持杯嘆息,屈纖指、不覺眉顰。封侯事,且休提起,共醉斜曛。」
崇禎十五年(1642年),明王朝舉行最後一次鄉試,李漁再赴杭州應試,由於局勢動盪,李漁途中聞警返回蘭溪。不久,社會局勢發生了根本變化,清朝的鐵騎橫掃江南,明王朝已成風雨飄搖之勢。國難當頭,自己求取功名之路化為泡影,此時的李漁心灰意冷,惆悵不已。這年的清明節,他在祭掃先慈墓時,百感交集,內心愧疚,長歌當哭:「三遷有教親何愧,一命無榮子不才。人淚桃花都是血,紙錢心事共成灰。」
不久,受新任婺州司馬許檄彩之盛請,做了幕客。後又結識新任知府朱梅溪,兩人志趣相投,來往甚為密切。一次,朱梅溪盛邀李漁去城東南隅的八詠樓賞景,並要他為此樓題聯,以彌補該樓有詩無聯的缺憾。八詠樓原名元暢樓,因齊梁時沈約的一首《元暢樓詠》而得名,唐代後改名,是歷代文人墨客吟詠之盛地。南宋李清照曾登臨此樓,並作《題八詠樓》。因為有了前人的名篇,後人便不敢輕易吟詩撰聯。李漁當即作了「沈郎去後難為句,婺女當頭莫摘星」一聯,令人拍案叫絕。朱梅溪命人制匾後懸於樓柱上。三年後,清兵攻入金華,樓遭災,聯遭毀,李漁也被迫離開金華回到了蘭溪。 清順治三年(1646)8月,清軍攻佔金華,「婺城攻陷西南角,三日人頭如雨落」。功名不遂、身經戰亂的李漁歸隱故鄉,回夏李居住。清廷頒布了剃發令,所到之處,「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李漁對這一傷害民族自尊心的暴行雖強烈不滿,但為了保命,還是剃了,並自稱為「狂奴」,奮筆寫道:「髡盡狂奴發,來耕墓上田。屋留兵燹後,身活戰場邊。幾處烽煙熄,誰家骨肉全?借人聊慰己,且過太平年。」
李漁自譽為「識字農」,在伊山頭的「先人墟墓邊」,「新開一草堂」,構築了自己的樂園-伊山別業(即伊園)。伊園是李漁展示其園林技藝的最初傑作,園內經他獨具匠心的設計和安排,構築有廊、軒、橋、亭等諸景,自譽可與杭州西湖相比,「只少樓台載歌舞,風光原不甚相殊。」並寫下《伊園十便》、《伊園十二宜》等詩篇詠之。「此身不作王摩詰,身後還須葬輞川」,他決定學唐代詩人王維,在伊山別業隱居終生,老死於此。在這之前,他還寫過《歸故鄉賦》,裡面寫道:「至乃雞犬歡迎,山川相識。農輟鋤以來歡,漁投竿而相揖。騷朋韻執,索佳句於奚囊;逸叟閑夫,訪新聞於異國。家無主而常扉,草齊腰而沒膝。燕遷舊壘之巢,鵲喜新歸之客。蟲網厚兮如繭,蝸跡紛兮如織。書破蠹肥,花稀棘密。妻顏減紅,親發增白。幸猶歸之及今,悔長征之自昔。」「男子生兮,弧矢四方。世莫予宗兮,盍歸父母之邦。采蘭紉佩兮,觀瀔引觴。與鼎食而為萍為梗兮,寧啜菽而為梓為桑者也。」深感行邁之艱,字里行間表露出了歸隱之意。 李漁非常關心村上的公益事業,以他為首在村口的大道旁倡建了一座涼亭,取名為「且停亭」,並題聯曰:「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來者往者溪山清靜且停停」。此亭此聯一直為後人傳頌,被列為「中國十大過路涼亭」之一。他還倡修水利,積極為首興建石坪壩等四處堰壩,挖掘伊坑等溝渠六華里,使易旱的黃土丘陵地帶形成「自流灌溉」,改善了農田水利,村民至今受益。據《龍門李氏宗譜》載:「伊山後石坪,順治年間笠翁重完固。彼時笠翁構居伊山之麓,適有李芝芳任金華府刑訂廳之職,與笠翁公交好,求出牌曉諭,從石坪處田疏鑿起,將田內開鑿堰坑一條,直至且停亭,復欲轉灣伊山腳宅前繞過。公意欲令田禾使有蔭注,更欲乘興駕舟為適情計也。」石坪壩後人譽為「李漁壩」。
順治八年(1651)李漁被推為宗祠總理,手訂下李氏宗祠《祠約十三則》,又主持修了《龍門李氏宗譜》,深受村民敬重。這一年,李漁在一次興修水利過程中介入了與生塘胡村的一場詞訟之中,後因「胡姓刁詐,事不如願,結訟中止」。此事使李漁萌發了到杭州發展自己事業的念頭。於是他寫下《賣山券》,賣去自己悉心營造、終日游樂其間的伊園,舉家移往杭州,去尋找新的創業之路。 李漁為其在杭州的寓所題名為「武林小築」,並在此暫居下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雖美麗如畫、勝似天堂,但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盡管有朋友的接濟,但仍然舉日維艱,窮途欲哭,處境十分尷尬。然而,李漁並沒有氣餒,他知道,偌大的杭城,定有他的謀生之道。一段時期,在杭城的大街小巷、戲館書鋪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和身影,他在不斷接觸、不斷觀察、不斷了解中發現,在這座繁華的都市裡,從豪紳士大夫到一般市民,對戲劇、小說都有著濃厚的興趣,而自己正好有這方面的專長,「賣賦以糊其口」,一方面可以解決一家人生計,另外一方面還可使自己在杭城立住腳跟,隱逸於市井間。主意一定,他毅然選擇了一條前人從未走過的、被時人視為「賤業」的「賣文字」之路,開始了他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賣賦糊口」專業作家的創作生涯。
他以旺盛的創作力,數年間連續寫出了《憐香伴》、《風箏誤》、《意中緣》、《玉搔頭》等六部傳奇及《無聲戲》、《十二樓》兩部白話短篇小說集。這些通俗文學作品雖在當時被正統文人所不齒,視為末技,但由於通俗易懂,貼近市民生活,寓教於樂,適合觀眾、讀者的欣賞情趣,所以,作品一問世,便暢銷於市場,被爭購一空。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說集,更是受到讀者的歡迎,成為搶手貨。
李漁稱自己的作品是「新耳目之書」,一意求新,不依傍他人,也不重復自己。他努力發現「前人未見之事」,「摹寫未盡之情,描畫不全之態」,故事新鮮,情節奇特,布局巧妙,語言生動。他的小說重在勸善懲惡,同情貧窮的下層人物,歌頌男女青年戀愛婚姻自主,譴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批判假道學為主題,具有一定反封建的進步意義。後人在評論他的小說成就時,稱他的《無聲戲》、《十二樓》兩個短篇小說集是繼馮夢龍、凌濛初的「三言」、「二拍」之後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是清代白話短篇小說中的上乘之作。 關於李漁的戲劇創作,據他本人和同時代人郭傳芳說,有「前後八種」、「內外八種」共十六種,但編寫時可以肯定的卻只有十種。李漁寫作傳奇是他生平最大的「癖嗜」,自稱是「曲中之老奴」、「歌中之黠婢」。他從明代劇作家遠離舞台使劇本成為案頭之作中發現弊病,開始注重聯系觀眾和舞台效果,重視研究戲曲的演習工作。因此,李漁在戲曲的藝術形式和演唱技巧上,有了很大的發展和創新。獨樹一幟的戲劇風格使他在當時詞壇上一舉成名,「北里南曲之中,無不知李十郎者」。李漁的作品因為雅俗共賞,通俗易懂,故遍行於坊間,不少作品還被翻譯後流入日本及歐洲國家。從1651至1668年,李漁在流寓杭州、南京等地期間創作了《憐香伴》、《風箏誤》、《比目魚》、《凰求鳳》等大量劇本。他把《風箏誤》等十個劇本合稱《笠翁十種曲》出版發行,此書一經問世,便洛陽紙貴,搶購一空,並被當時的戲劇界推為「所制詞曲,為本朝(清朝)第一」。
《十種曲》的問世,扭轉了在李漁之前戲曲創作上重「曲」輕「劇」,重填詞輕賓白的風氣。為了加強舞台演出效果,李漁十分重視賓白創作和運用,他是中國戲曲史上第一個重視賓白的劇作家,也是賓白創作成就最高的劇作家。他主張「填詞之設,專為登場」,「傳奇不比文章,文章做與讀書人看,故不怪其深,戲文做與讀書人與不讀書人看,又與不讀書之婦女小兒同看,故貴淺不貴深」。《十種曲》的題材全是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而且喜劇色彩十分濃郁,這是李漁傳奇最突出的地方。他說:「傳奇原為消愁設,費盡枝頭歌一闕;何事將錢買哭聲,反會變喜成悲咽。唯我填詞不賣愁,一夫不笑是吾憂;舉世盡成彌勒佛,度人禿筆始堪投。」 李漁是中國戲劇史上第一個、也是惟一專門從事喜劇創作的作家,被後人推為「世界喜劇大師」。 李漁在杭州居住數年之後,隨著作品的不斷問世,「湖上笠翁」成了家喻戶曉的文壇新人。他的作品以驚人的速度向各地流傳,杭州、蘇州、南京等地的一些不法書商千方百計進行私刻翻印以牟取暴利,在缺少交通工具的當時,數日之內,三千里外的地方也能見到笠翁新作。有的就乾脆拿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作者的作品,掛上「湖上笠翁」的名進行發行,蒙騙讀者。不法書商不擇手段牟取暴利的行徑,不僅侵犯了他的著作權,還極大地影響到他的聲譽和經濟收入。為捍衛著作權,他勇敢地站出來與之進行了不懈的斗爭。他一邊請求官府為他主持公道,傳札布告;一邊與女婿沈心友四處奔走,上門交涉。他曾在《閑情偶寄》里說道:「至於倚富恃強,翻刻湖上笠翁之書者,六合以內,不知凡幾。我耕彼食,情何以堪?誓當決一死戰,布告當事,即以是集為先聲。總之天地生人,各賦以心,即宜各生其智,我未嘗塞彼心胸,使之勿生智巧,彼焉能奪吾生計,使不得自食其力哉!」
可以說,李漁是中國最早具有版權意識的出版家,也是最早捍衛自己著作權的作家。然而由於當時社會沒有形成對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盜版現象仍防不勝防,屢屢發生,使李漁忙於交涉,興嘆不已。而其中以金陵(今南京)的盜版者為最多,為了便於交涉,李漁索性在1662年左右離開了杭州,舉家遷往金陵。 清順治十七年(1660),李漁五十歲,親朋好友欲為他舉行五十歲壽辰,被他謝絕了。李漁聯想到自己已年過半百,仍無子無成,頓生感嘆。他在《五十初度答賀客》中寫道:「盡日為農曲水邊,偶因客至罷耘田。窮愁豈復言初度,衰病空窮祝大年。艾不服官今已矣,歲當知命卻茫然。紛紛燕賀皆辭絕,止受心交一字憐。」
此事過後一個月,側室紀氏為他產下一子,這是他盼望已久的事。晚年得子,為他寥落的生活帶來無窮的樂趣。李漁為他取名將舒,大擺宴席以示慶賀,並作七絕《五十生男自題小像誌喜》:「年逾四十便蕭條,人說愁多面色凋。歡喜若能回老態,十年霜鬢黑今霄。」七律《庚子舉第一男,時予五十初度》:「五十生男命不孤,重臨水鏡照頭顱。壯懷已冷因人熱,白發催爺待子呼。」
李漁給第一子取名「將舒」,從他所寫《名諸子說》中的 「天下事莫妙於將,而莫不妙於既」一句中可以理解其用意,他說:「將者,將然未然之詞也。既,則令人觀止矣。」又說:「吾欲諸子顧名思義,人各用將,凡事皆然,不獨功名富貴。富而不將,則以滿致溢;貴而不將,則由高得險。戒之哉。」
自從李漁五十歲添第一子後,次年,紀氏又生一子取名將開;五十二歲時,紀氏再生一子取名將榮,過了一個月,側室汪氏也得一子取名將華;後來又得將芬、將芳、將蟠三子,共七子,將榮、將芬早殤,實存五子。 大約1662年前後,李漁告別了風景如畫的西子湖,來到文人薈萃、虎踞龍盤的六朝古都南京,開始了他文化事業上的全新時期。李漁先在金陵閘暫居了一段日子,後來在孝侯(指晉人周處)台邊購得一屋,因「地止一丘」,故取名為芥子園,取「芥子雖小,能納須彌」之意。小小園庭經他精心設計,巧妙安排,倒也別有情趣,有棲雲谷、月榭、歌台、浮白軒等諸景,並都題有楹聯。如書室聯:「雨觀瀑布晴觀月;朝聽鳴琴夜聽歌。」月榭聯:「有月即登台,無論春秋冬夏;是風皆入座,不分南北西東。」等。
此時,李漁一家連同奴僕少說也有幾十口人,為了維持一家人的衣食需求,他不得不與官吏打交道,常常外出「打抽豐」,以尋求保護與饋贈。 「打抽豐」是明清時代風行的一種社會現象,就是一些未曾做官的文人,憑文藝上的某些特長,出入士大夫之門,以求得到饋贈;士大夫也借這班人來獲取美名。「我以這才換那財,兩廂情願無不該」,於是李漁常與達官貴人打交道,交朋友,為他們賦詩撰聯,談文說藝,度曲演戲,設計園亭,把他們的書信、文案等選編出版等。出眾的才華,加上善於交遊,他不但能「混跡公卿大夫間,日食五侯之鯖,夜宴公卿之府」,還經常獲得豐厚的饋贈,為他的文化活動提供支持與幫助。
當時有的正統文人看不起李漁,說他是「有文無行」。面對世俗偏見和世人的不理解,他無由辯白,信誓旦旦地認定:「是非者,千古之定評,豈人之所能倒」,「生前榮辱誰爭得,死後方明過與功」,他相信歷史將會對自己作出公正的評判。當然,李漁「打抽豐」也是有自己的原則的,絕不折節自辱。一次,有同學來信說,有個大官要他去見見面,他回信說:「弟雖貧甚賤甚,然枉尺直尋之事,斷不敢為。……且此公之欲見貧士,豈以能折節事貴人乎?有緣無緣,聽之而已。」 李漁居金陵期間,結交了很多文友,他們中有雅慕李漁之才者,有自己喜愛舞文弄墨而與李漁相往來者,而當地官吏結交李漁者也不在少數,但絕大部分不過故作風雅,借李漁之名以飾門面的達官貴人為多。居金陵二十年,李漁以文會友,以戲會友,與整個社會有著廣泛而頻繁的接觸,交遊面極廣。他曾經為時任江寧織造、《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曾祖曹璽撰贈過對聯,與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成為忘年交;與《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互贈詩詞(當時蒲31歲,李61歲);在蘇州百花巷、金陵芥子園內,經常可以看到李漁與他的文友、戲友一起觀劇切磋技藝。清初的吳偉業、錢謙益、龔鼎孳等「江左三大家」, 王士祺、施閏章、宋荔裳、周亮工、嚴灝亭、尤侗、杜濬、余懷等「海內八大家」以及「燕台七子」、「西泠十子」中的多數都與他有過交往。
李漁交友有道,深明「君子朋而不黨」,「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膠如漆」等古訓。他在《交友箴》中寫道:「飲酒須飲醇,結交須結真。飲醇代葯石,交真類松筠。」還寫道:「交道戒紛紜,交情忌稠密。神交千里通,面交九嶷隔。寧寡無濫觴,寧淡無膠漆。」當時有個潘一成,和他一樣也是「府癢生」,明亡以後,也不再應試。此人恣情游覽,到處題詠而不署名,李漁神交已久。一次,李漁在南昌東湖酒肆中,認出他的題句,經過訪問,知他是湖南東安人。1668年,李漁游桂林,特地繞道去東安訪潘一成。遍尋不著,一日偶泊林樹下,見一蓬門草屋,門上有副對聯,李漁笑道:「此有塵外之致,定是他的住處了。」進門相見,果然是他,兩人意氣相投,言談融洽,留敘二日方才依依道別。
在與他交往的、有文字記載的800餘人中,上至位高權重的宰相、尚書、大學士,下至三教九流、手工藝人,遍及十七個省,二百餘州縣,可以說,他是中國古代文化人中交友最多、結交面最廣的文人。眾多的朋友,使李漁能自由往來於朝野文人之間,也使他增加了不少知識,懂得了許多人情世故,更為他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生動的文學素材。 為豐富知識,陶冶性情,向大自然汲取營養,李漁與古代許多文人一樣,不僅讀萬卷書,而且行萬里路。居金陵期間,他一方面為了生計,不得不四處奔走,交結官吏友人,以取得他們的饋贈和資助;另一方面,他每到一地,都要游覽山水勝地。「生平錮疾,注在煙霞竹石間」,他把大自然稱為「古今第一才人」。他說:「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還說:「不受行路之苦,不知居家之樂。」在古代交通條件十分落後的情況下,他攜帶家班遠途跋涉,走遍了燕、秦、閩、楚、豫、廣、陝等省區,「三分天下幾遍其二」,「名山大川、十經六七」,「四海歷其三,三江五河則俱未嘗遺一」,中華大地的奇山秀水到處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李漁「過一地即覽一地之人情,經一方則睹一方之勝概。且食所未食,嘗所未嘗。」在長期的漫遊中,他對大自然作了深入的觀察研究,對各地風土人情作了詳細的調查,不僅進一步孕育了自己對各方面藝術的情趣,而且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創作素材,經過他精煉細微的藝術加工,從而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曲、賦,既有寫實的、抒情的,也有聯想的、議論的,語言精煉,韻律優美,深得世人稱頌。他還將這些從游歷四方獲得的素材移植到小說、戲曲創作和造園藝術中去,為後人留下了一批豐富而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晚年的李漁思鄉之情日切。60歲的時候他有一次經富春江逆流而上,回到蘭溪故里。在經過桐廬縣嚴子陵釣台時李漁寫下一首詞《多麗·過子陵釣台》,深刻地剖析了自己的一生。詞曰:
過嚴陵。釣台咫尺難登。為舟師,計程遙發,不容先輩留行。仰高山,形容自愧;俯流水,面目堪憎。同執綸竿,共披蓑笠,君名何重我何輕!不自量,將身高比,才識敬先生。相去遠:君辭厚祿,我釣虛名。
再批評。一生友道,高卑已隔千層。君全交,未攀袞冕;我累友,不恕簪纓。終日抽風,只愁載月,司天誰奏客為星?羨爾足加帝腹,太史受虛驚。知他日,再過此地,有目羞瞠。
李漁回到蘭溪故里,物是人非,感慨萬千,寫下了《二十年不返故鄉重歸志感》:「不到故鄉久,歸來喬木刪。故人多白冢,後輩也蒼顏。俗以貧歸朴,農由荒得閑。喜聽惟澗水,仍是舊潺湲。」當時的蘭溪縣令趙滾十分敬重李漁的德與才,聞訊後,送去「才名震世」牌匾,並懸掛於夏李村李氏宗祠。
為了便於兒子回原籍應試,康熙十六年(1677) 67歲的李漁遷回杭州。在當地官員的資助下,李漁買下了吳山東北麓張侍衛的舊宅,開始營建「層園」。由於搬家的勞累,一次失足從樓梯上滾下,傷了筋骨,從此李漁貧病交加,甚至正在修訂的《笠翁一家言》也難以繼續了。他為此向京師老友寫了一封公開信《上都門故人述舊狀書》,要求援助,其所述景況,所興感慨,無不讓人痛心憐憫。許是這封公開信起了作用,李漁在朋友、官員們的資助下,次年層園修成。此園緣山而築,坐卧之間都可飽賞湖山美景。「繁冗驅人,舊業盡拋塵市裡;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畫圖中。」李漁貧中尋樂,准備安享晚年了。
可好景不長,由於長期奔波的勞累,李漁再次病倒。康熙十九年(1680)農歷正月十三,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凌晨,這位奮斗一生、立志創新的老人與世長辭了。李漁死後,被安葬在杭州方家峪九曜山上,錢塘縣令梁允植為他題碣:「湖上笠翁之墓」。

⑵ 誰有自學考試《中國古代作家作品專題研究》考試大綱

《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考試大綱

緒論

一.中國古代小說史可分為准備期、成熟期、繁榮期、高峰期、演進期。

二.中國古代小說有文言小說、白話小說兩大系統。

三.中國古代小說題材可分為歷史演義、英雄傳奇、公案俠義、人情世態、諷刺譴責、靈怪神魔這六大類,又可歸為講史、世情、神魔三大類。

第一章 志怪傳奇小說

第一節 概述

一、什麼是志怪傳奇小說

二、志怪傳奇小說發展的幾個階段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

一、魏晉時期志怪小說繁榮的原因

二、《搜神記》、《博物志》、《拾遺記》的作者、作品內容

三、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的思想內容

四、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在小說史上的意義

第三節 唐代傳奇

一、唐傳奇興盛的原因

二、唐傳奇發展的三個時期,各時期的代表作

三、《霍小玉傳》、《李娃傳》《鶯鶯傳》簡介

四、《南柯太守記》《枕中記》簡介

五、《虯髯客傳》《紅線傳》《聶隱娘》簡介

第四節 宋元明傳奇小說

一.《剪燈新話》《剪燈余話》簡介

二.明中葉至清初傳奇小說主要反映了哪些社會生活

三.明中葉至清初傳奇小說承前啟後的意義

第五節 《聊齋志異》

一.作者生平,版本

二.歌頌自由幸福的愛情婚姻方面有哪幾篇代表作

三.揭露科舉制度弊端方面的哪幾篇代表作

四.揭露封建社會黑暗方面有哪幾篇代表作

五.《聊齋》在人物描寫上的成就

六.《聊齋》在故事結構和語言方面的成就

七.《諧鋒》《螢窗異草》《夜雨秋燈錄》簡介

第六節 《閱微草堂筆記》

一.作者

二.它與《聊齋志異》在藝術風格上有何不同

第二章 白話短篇小說

第一節 概述

一.話本興盛的原因

二.「說話」可分為小說、鐵騎兒、說經、講史四家

第二節 宋元話本小說

一、話本的體制

二、宋元話本散見明代哪些本集中

三、《碾玉觀音》《鬧樊樓多情周勝仙》《志誠張主管》《快嘴李翠連》的思想內容

四、《錯斬崔寧》《簡貼和尚》《宋四公大鬧禁魂張》的思想內容

五、宋元話本的藝術特色

六、宋元話本在小說史上的歷史意義

第三節 「三言」和「二拍」

一、「三言」,「二拍」簡介

二、商人生活的生動畫卷。代表作為《施潤澤灘闕遇友》《轉運漢巧遇洞庭紅》《疊居奇程客得助》等

三、驚世駭俗的市民愛情觀。代表作有《賣油郎獨占花魁》《玉堂春落難尋夫》《蔣興哥重會珍珠衫》《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等

四、揭露黑暗的社會現實。代表作有《沈小霞相會出師表》《灌園叟晚逢仙女》等

五、「三言」、「二拍」在人物塑造方面較宋元話本有哪些發展

第四節 李漁的白話短篇小說

一、李漁生平及白話小說集《無聲戲》與《十二樓》

二、李漁白話短篇小說的藝術特色

第五節 明清其它白話短篇小說

一、《鼓掌絕塵》《石點頭》《西湖二集》《幻影》簡介

二、《清夜鍾》《醉醒石》《豆棚閑話》《五色石》簡介

第三章 歷史演義小說

第一節 概述

一.「講史」話本的特點

二.《新編五代史平話》《全相平話五種》是現存的「講史」話本

三.古代小說理論家對歷史演義小說的不同意見

第二節 《三國演義》

一.作者與版本

二.成書過程

三.《三國演義》的思想價值

四.《三國演義》是震撼人心的道德悲劇

五.《三國演義》人物塑造的成就與不足

六.《三國演義》戰爭描寫的成就

七.正確處理歷史真實與藝術虛構的關系

第三節 列國志系統的歷史 演義小說

一.從《列國志》到《東周列國志》

二.《孫寵演義》《樂田演義》簡介

第四節 隋唐系統的歷史 演義小說

一.隋唐系統小說的演變過程

二.《隋史遺文》《隋唐演義》《說唐全傳》簡介

三.隋唐系統小說的演義的啟示

第五節其它歷史的演義小說

一.《西漢演義》《南北史演義》簡介

二.為什麼在《三國演義》之後的歷史小說多數不成功?原因何在?

第六節 明末清初時事小說

一.什麼是時事小說

二.反映魏忠賢禍國殃民的小說有哪幾部

? 三.《遼海丹忠錄》簡介

四.《樵史通俗演義》的評價

第四章 英雄傳奇小說

第一節 概述

一.英雄傳奇與歷史演義有何區別?

二.英雄傳奇小說可分為表現草莽英雄,表現民族英雄,表現帝王英雄發跡變泰這三類。

第二節《水滸傳》

一.成書過程,作者,版本

二.《水滸傳》主題

三.《水滸傳》塑造傳奇式英雄的基本經驗

四.《水滸傳》在人物塑造方面較《三國演義》有哪些進步?

五.《水滸傳》的民族特色

第三節《水滸傳》的續書

一.《水滸傳》三部續書簡介

二.《水滸後傳》的思想價值

三.如何評價《盪寇志》

第四節 楊家將系統的小說

一.如何評價《楊家府演義》?

二.楊家將系統的小說有幾部?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第五節 《說岳全傳》等民族英雄傳記小說

一.「說岳」系統小說的發展概況

二.《說岳全傳》評價

三.《於少保萃忠全傳》簡介

第六節 以帝王發跡變泰為題材的小說

一.《飛龍全傳》簡介

二.《英烈傳》簡介 第

七節 其它英雄傳奇小說

一.《禪真逸史》簡介

二.《禪真後史》簡介

第五章 神魔小說

第一節概述

一.神魔小說興盛的原因

二.神魔小說的定義

三.神魔小說的三種類型:由說經故事演化而來的,由歷史故事演化而來的,由民間故事演化而來的

第二節《西遊記》

一.成書過程與作者

二.《西遊記》用浪漫主義手法描繪了奇幻的神話世界

三.《西遊記》對立統一的辯證藝術

四.《西遊記》在小說史上的地位

第三節 《西遊記》的續書

一.《西遊記》續書的簡介

二.《西遊記》續書的諷喻

第四節《封神演義》

一.作者與成書

二.《封神演義》的思想內容

第五節 歷史幻想的神魔小說

一.《平妖傳》《女仙外史》《西洋記》簡介

二.《歸蓮夢》《希夷夢》簡介

第六節 民間故事演化的神魔小說

一.《四游記》簡介

二.《雷峰塔傳奇》簡介

第七節 《綠野仙蹤》

一.《綠野仙蹤》的作者

二.《綠野仙蹤》的成就

第六章 人情小說

第一節 概述

一.何謂人情小說

二.人情小說包括家庭小說,才子佳人小說,狹邪小說,兒女英雄小說,猥褻小說

三.《金瓶梅》前後長篇小說的重大變化

第二節《金瓶梅》

一.作者,版本

二.《金瓶梅》人物分析:西門慶,潘金蓮,李瓶兒,陳經濟,宋惠蓮,寵春梅

三. 《金瓶梅》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里程碑

四.《金瓶梅》續書簡介

第三節 《醒世姻緣傳》《岐路燈》等家庭小說

一.《醒世姻緣傳》的思想內容

二.《醒世姻緣傳》的藝術特色

三.《林蘭香》對《金瓶梅》的繼承

四.《歧路燈》的作者

五.《岐路燈》的思想內容

六.《岐路燈》對轉變中人物的描寫

七.《蜃樓志》簡介

第四節 才子佳人小說

一.什麼是才子佳人小說

二.才子佳人小說發展的兩個階段及其代表作

三.才子佳人小說的歷史地位

第五節《紅樓夢》

一.作者與成書

二.兩種版本系統

三.《紅樓夢》的三重悲劇

四.《紅樓夢》人物塑造的成就

五.《紅樓夢》意境創造與象徵的應用

六.《紅樓夢》在中國小說史上的地位

第七節 狹邪小說

一.《品花寶鑒》《花月痕》《青樓夢》簡介

二.狹邪小說的認識價值

三.狹邪小說的藝術風格

第八節 兒女英雄小說

一.《野叟曝言》《兒女英雄傳》簡介

二.對《兒女英雄傳》的評價

第七章 諷刺小說

第一節概述

一.什麼是諷刺小說

二.諷刺小說可分為魔幻化諷刺小說,寫實性諷刺小說,諷諭式諷刺小說

第二節 魔幻化的諷刺小說

一.《斬鬼傳》《何典》《常言道》簡介

二.魔幻化諷刺小說的藝術特色

第三節《儒林外史》

一.作者與版本

二.對傳統文化的反思

三.《儒林外史》人物分析:周進,范進,馬二先生,王玉輝

四.諷刺藝術的發展

五.《儒林外史》對晚清小說的影響

第四節《鏡花緣》

一.作者

二.《鏡花緣》的思想內容

三.《鏡花緣》的諷刺藝術

第八章 公案俠義小說

第一節概述

一.公案小說中清官形象的演化

二.俠義小說俠容形象的演化

三.公案俠義小說在小說史上表現了逆轉的趨勢

第二節 公案小說

一.宋元公案小說一類是民間藝人創作的公案小說,一類是文人編寫的「公案書」

二.明代幾部公案小說簡介

三.包公形象的演變

四.《海公案》《大紅袍》《小紅袍》簡介

第三節 公案俠義小說

一.公案俠義小說興盛的原因

二.《施公案》《彭公案》簡介

三.《三俠五義》的評價

四.《三俠五義》續書簡介

第四節 武俠小說

一.何謂武俠小說

二.武俠小說分為寫實型與幻想型兩類,各舉出其代表作

⑶ 中國古代性小說

金瓶梅

⑷ 李漁的作品有哪些

一、李漁所著的戲曲,流傳下來的有:
《奈何天》、《比目魚》、《蜃中樓》、《美人香》、《風箏誤》、《慎騖交》、《凰求鳳》、《巧團圓》、《意中緣》、《玉搔頭》(以上十種合刻稱《笠翁十種曲》)、《萬年歡》、《偷甲記》、《四元記》、《雙錘記》、《魚籃記》、《萬全記》、《十錯記》、《補大記》及《雙瑞記》等19種。其中,演出最多的是《風箏誤》一劇。此外,有白話短篇小說集《無聲戲》(又名《連城璧》)、《十二樓》、長篇小說《合錦迴文傳》、《肉蒲團》以及雜著《閑情偶寄》等
二、《閑情偶寄》是他主要的對自己的生活所得所聞見的事物的總結性的書。包含有對戲曲的看法,批評。從舞台的實際出發,注重戲曲的結構、中心事件的選擇安排等,是中國戲曲批評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中,還涉及到生活中的如飲食、作卧等方面的審美感受。
三、作者簡介:
李漁(1611-1680),初名仙侶,後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漢族,浙江金華府蘭溪縣夏李村人,生於南直隸雉皋(今江蘇省如皋市)。 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
自幼聰穎,素有才子之譽,世稱"李十郎",曾家設戲班,至各地演出,從而積累了豐富的戲曲創作、演出經驗,提出了較為完善的戲劇理論體系,被後世譽為"中國戲劇理論始祖"、"世界喜劇大師"、"東方莎士比亞",是休閑文化的倡導者、文化產業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一生著述豐富,著有《笠翁十種曲》(含《風箏誤》)《無聲戲》(又名《連城璧》)《十二樓》《閑情偶寄》《笠翁一家言》等五百多萬字。還批閱《三國志》,改定《金瓶梅》,倡編《芥子園畫譜》等,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藝術天才。

⑸ 畢業論文需一篇關於李漁擬話本小說的外文文獻,但學校資料庫裡面找不到,大家有相關的文獻請求共享,跪謝

第一講 緒論: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

中國古代小說最特別的地方應當是它具有文言和白話兩種不可混淆的系統。文言起於先秦時代稗官雜記,是流行在街頭巷尾說長道短的簡短記錄,是所謂的隨筆文學。通俗白話的小說則是開始於唐宋時期說話人的話本,是對說話人口中豐富多彩的故事再加工、紀錄,名清時期,更由於大量文士的積極參與而造成巨大的發展。形成了數種流派的小說,如歷史演義、英雄傳奇、神魔小說、人情小說、浪漫愛情等各方面。它們面對的,是廣大的平民百姓。基本上來說,兩種小說不論是文體、淵源、演變等各方面發展都有著不同的系統。

一、最初的小說觀念

其實,小說在最初的階段是早在先秦兩漢時期就早已奠下的基礎。第一次讀到「小說」這個名詞是在莊子的文章中:「夫揭竿累,趣灌瀆,守鯢鮒,其於得大魚難矣;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是以未嘗聞任氏之風俗,其不可與經於世遠矣。」《莊子_231;雜篇_231;外物》在這里,莊子把「小說」和「大達」做一相對比較,而其中小說指的是淺薄而不重義理的學說,這個觀念和古代文人眼中的小說觀念很類似。

但是到了漢代,「小說」這個名詞被用來作為古代和當代典籍的總稱。東漢班固《漢書_231;藝文志》子布中就有列出『小說家』這個門類,並且說:「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說巷語,道聽途說之所造也。」其實,、這是相對應於帝王之道、政教得失等高士文人的話題。所謂的小說,只的應當是鄉親父老、食衣住行等和自己切身有關的話題罷了。

二、小說的起源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到是有提到,小說起源於人們閑暇休息時所講的神話故事。基本上來說,我是相信這個說法的,那是因為上股時代的人們,對大自然存著敬畏且恐懼的心,聘且一直認為宜切自然界的現象都聽命於神的旨意,而這個「神」,無所不在,他在冥冥之中安排了一切。而後人所認為復雜的問題,在上古的人們看來,卻都以「萬物有靈」的這個說法給解釋了。並且以自己和大自然艱苦搏鬥的歷程給形象化、藝術化了,塑造出一個英雄的形象。而在古代神話中則有著兩類神話,一是英雄神的,令一則是自然神的。後者如雷公電母、風師雨伯,前者則是如後羿射日、女蝸補天等。其實在這里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神話被小說所吸收後,並沒有保持原貌,這一點從西王母神話的演變歷程就可以的到驗證。《山海經》中的西王母『其壯如人,豹尾虎齒,善嘯,蓬發戴勝』三分約人,七分似妖,可怕極了。且在《山海經》里我們無法斷定西王母的性別。到了戰國時期《穆天子傳》中,西王母儼然成了一為人主。後來到了《漢武帝內傳》中,西王母已成了『年三十許,修短得中,天資掩靄,容顏絕世。』的美人了。神話被改造的過程中常被後人一點一點的加入道德的教訓、人生的哲理和人情世故,在此時,神話演成了歷史,中國古代的神話資料長失其粗獷原貌,我想原因應是在此吧!

三、先秦小說

小說做為一種文體的名稱雖然一直到漢代才出現,但小說書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存在了,但可惜的是,這些書早已亡佚。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山海經》、《穆天子傳》等小說,都是在名清時期才得以逐步確立其地位的。《山海經》今存十八卷,晉人郭璞注。至於作者是誰,至今尚無定論。但從其內容上看來,應當是戰國中後期巫祝方士采古代神話和地理博物傳說而成的,一直到秦漢時期才被訂為一書,名曰《山海經》。書中包含了很豐富的神話傳說和山川博物等事跡奇怪的風格,相對的,其地理博物性質又使古人相信它是可靠的地理書。相同的,《穆天子傳》也是如此。而《山海經》又被後世人認為是中國志怪小說的鼻祖。
四、漢代小說

《神異經》,成書於漢代,但作者至今尚不確定。此書是在《山海經》的影響下產生的,不論是在內容、筆法等各方面都有模仿《山海經》的部分,只是作者加入了神仙方術和儒家思想的觀念。《漢武故事》,此書記漢武帝一生遺聞,敘述他求得成仙的部分尤其詳細,由於《漢武故事》把歷史和幻想結合在一起,並且所表現出來的文筆較幽雅,以成了較典型的志怪小說了。較為人所知的,應屬《燕丹子》了吧!他的作者和成書年代至今仍無法正確推知,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其為漢代作品,應是肯定的。書中寫的正是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只是由於在那個年代的人們在「道聽塗說」的過程中又加入了不少的內容和情節,使劇情愈加生動曲折,但卻與史實愈來愈遠,這正是基於民間的傳說得基礎上寫的。

五、魏晉六朝的軼事小說

所謂的軼事小說又稱叫志人小說(這是魯迅根據志怪小說的命名推論而來的),而軼事小說首推應當是《世說新語》了,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集其門下客所共撰,劉孝標作注。分政事、德行、言語、文學等三十六篇,記載東漢到東晉的奇聞軼事,其內容雖然瑣碎,帶卻真實的將魏晉士大夫的思想及生活狀況,很生動的表現出來,並且寫出了士人消極厭世,放浪形骸的風氣。其中有許多故事是成為後代戲曲小說的題材。

六、魏晉的志怪小說

志怪小說的興起淵源應起於《山海經》、《穆天子傳》等先秦時代的志怪小說。其中《博物志》即是如此,與《山海經》相同,記載地理博物瑣碎雜文的作品。志怪小說最高的成就作品應當是《搜神記》了吧!他和記地理博物的小說不同,他以記錄鬼怪神仙的故事為主,同時也包括一些野文雜記。作者是晉朝的干寶,他作《搜神記》是有感於父親之婢和兄長死而復生的神異經歷,一方面『考先志於載籍』,另一方面則『收遺逸於當時』。干寶在寫此書時,有濫收他書所造成的錯誤,亦有他自己的意見進行加工,當然還是會有一些的遺漏缺點,所亦魯迅成他為『一部半真半假的書籍』。《搜神記》中,有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如「干將莫邪」、「東海孝婦」、「仙女下嫁董永」等故事,其中亦有不少作品都被改編成為劇曲了。

七、唐朝五代的小說

在唐代,坊間流行的小說有傳奇和話本兩種。唐代傳奇,基本上是源自於魏晉六朝的志怪小說,但其用來寫做的筆法則是用寫使的傳記方式來寫的。在全盛時期則有《枕中記》、《李娃傳》、《鶯鶯傳》和《南柯太守傳》這些較有名的作品。但反觀唐代話本,宋明時期風行的話本小說的前身,它是講故事的,它也有可能是由於當時,唐都城長安佛風盛行,不論在公理或民間都很盛行,而僧人對世間講法時又有分僧講和俗講,僧講當然是對出家人講說佛經,而俗講就是對世間人闡述佛法教義,同時亦兼具有化緣的目的。由於俗講的對向適一般大眾百姓,所以必須吸取民間的說話技巧,並且演化為形式完備、內容豐富的一項技藝了。這無疑是對宋元的說話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了。

唐代小說,真正使傳奇開始發光發熱的應當是沉既濟的《任氏傳》。寫的也是神話鬼魅因為相愛通過了層層的考驗殉人相隨的故事。但沉既濟較為我們熟知的名篇並不是這一部,而是《枕中記》,歧視會發覺以前的小說寫的都是具有正面的教化意義的小說,藉以諷諭那些熱中富貴、權勢的仕人豪強。用舊的題材加上些心的創意,在用上自己的想像力豐富情節,這實在是對後事的表演藝術影響很深的一件事,如湯顯祖《邯鄲記》即是如此。
唐代傳奇最偉大的作品,應當舉白行簡的《李娃傳》。此篇應見於《太平廣記》中,故事中的三次轉折讓這故事緊緊的扣住人心,難怪會成為千古名篇,而李娃這女主角的塑造,亦表現了一個風塵女子的冷靜和清醒,且她在看到滎陽公子悲慘際遇的時候,喚起的她的同情心,並且幫助他,而她比霍小玉更顯偉大是在於她連八年夫妻都不要,在感情上更顯灑脫,但她們有一個共同的地方,那就是門戶之見造成了她們無法和心愛的人相結合,小說戲曲中常見到的「落難公子中狀元」的熟套,就是濫觴於此的。唐代小說還有一部不可不提的,那就是影響最大的《鶯鶯傳》,後代用它為題材寫成的戲曲最多了。作者是元稹,有人說這是元稹自己親身的遭遇,但眾多考證說法不一,所以我就不加以闡述了,《鶯鶯傳》和以往小說最大的不同即在於女主角是位知書達理的才女、名門閨秀,不同於以往盡是些妓女、妖精的角色。唐代傳奇全盛時期最後一座高峰即是蔣防的《霍小玉傳》。寫的也是文人名士與妓女之間的愛情故事,不停於以往的只是由於霍小欲不甘心,而要求李益要等八年後才能另取名門,沒想到李益翻臉無情,導致霍小玉死後化為厲鬼並且報復。愛恨分明的寫實性個,直接臉出人性的脆弱,成為唐代傳奇的代表作之一。唐代後期的作品就大不如前了,後期中較好的作品當推薛調的《無雙傳》和無名氏的《靈應傳》。雖然兩者都有在手法上創新求變,但在實質的內容上和前期的作品相比,遜色許多了。

八、宋元時期的話本

由於宋元的小說藝術發展並不在文言的部分,所以文言小說的成就並不如通俗小說。在唐、宋、元三朝豐富的文化洗禮和經濟繁榮的推動下,各種來自民間極富特色的話本形式也就孕育而生了,並且在此時期奠下了堅固的基礎。

在宋代,有一門藝術叫「說話」。而表演的場地則稱為「瓦舍」或「瓦子」,是一種有規模的綜合游藝場,其中表演各種戲曲的地方叫做「勾欄」。當然「說話」最容易為平民百姓所接受,而其中眾多題材當中最為百姓所接受的,應當是歷史方面的故事了,其內容講的多和朝代之間的興衰、軍國大政等有關的事,參考的史書中有《漢書》、《五代史》、《七國春秋》等,而其中最受人歡迎的無疑是《三國志》了。到了元末明初之際還有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且由此開啟了中國歷史演義體長篇章回小說的先河。而宋代亦由於國家政事的關系,百姓們喜歡聽「士馬金鼓之事」的內容,而其中即刻反映出宋代民族征戰、平民起義、抵抗外侮入侵之事,講的多是以英雄人物為主角,主要的代表即《楊家將》、《水滸》之類的科目最受歡迎,開創了英雄小說的先河。宋代還有另一類至今仍廣受民間歡迎的體裁,那就是公案小說,其中表現出百姓對貪官污吏的不滿和對「青天大老爺」的期望,「包青天」至今仍符合了人民對政府的期望。另一類白話短篇小說,即以馮夢龍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為代表作,並無顯著的成績。

在現存宋元話本中,愛情和公案這兩類作品最多,成就也最高。愛情小說的代表作《碾玉觀音》,表現出了小老百姓對愛情的堅決,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即使變成厲鬼也要表現的對追求自己幸福的堅決。公案小說叫具有代表性的是《錯斬崔寧》。其中反映了南宋時期官吏問案的輕率、草菅人命,作者對司法弊端提出了疑義、批判。由於語詞生動說話人每天面對的都是廣大聽眾,所以熟悉平民所用的口語,且經由說話人的熟練,表現出了人物、對白的生命力,加入俗語、方言等,想必是此一時期的一大特色吧!

九、明代小說

明朝是中國小說蓬勃發展、走向成熟的時期。明代小說舉四本當代表《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分別代表四個領域的小說,歷史演義、英雄傳奇、神魔志怪和人情小說。附帶提到一點清朝人李漁江這四本書稱為小說界的四大奇書。

首先我先從歷史演義這個方面開始說明。就其內容而言,歷史演義大多是從正史當中取材,孫楷第先生在《中國通俗小說書目_231;分類說明》中有提到:「演一代史事而近於斷代史者」和「通演古今事與通史同者」,這兩點使我們覺得歷史演義小說雖然取材自歷史,但內容大多和史實不同,多加以改編,因文生事、虛構創作,以寄託自己的理想和希望。而宋代的說書業無疑是對三國故事的豐富和廣泛的傳播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由於三國至流傳至今版本眾多,現在看到的以清人毛宗岡的一百二十回本最為通行。由於成書的時間較其它書為早,所以他用的文體還是簡易的文言文,而它的內容所以受到人們的歡迎,我想是因為羅貫中的「擁劉反曹」契合了他們的道的觀念,並且每個人物都有鮮明的人物性格,非常容易引起民眾的認同。

英雄傳奇小說當推《水滸傳》,作者施耐庵,金聖嘆他在《水滸傳序》中有提到:「《水滸》所敘,敘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施耐庵以一心所運,而一百八人各自入妙者,無他,十年格物而一朝格物,斯以一筆而寫百千萬人,故不以為難也。」《水滸傳》中人物都有鮮明的個性,武松、李逵、魯智深、林沖等,個個顏色鮮明、精雕細琢,是人物塑造上顯現筆力的地方。由於《水滸傳》講的是梁山泊一百零八條好漢的故事,草莽英雄的色彩嚴重,讓人覺得富於生活的氣息。

神魔小說這個觀念最早是由魯迅先生提出來並且使用的(見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第五講)。中國通俗小說發展到明代中期,其實神魔小說也應該要出現了。因為中國人對神仙鬼怪、靈異傳說之事早在商朝即開始有此觀念,因此民間神話發展至今,文人雅士也喜歡參與其中。而自衛進以來,志怪的小說就一直很興旺,且由於中國式一個受宗教影響極深的國度,並且佛教、道教和一些西方文化入侵中國而來的宗教,相互融合、演化而來,在加上唐朝時即有「講經」一家,所以到了明代中期通俗小說日趨成熟的時期,神魔小說的興盛,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了。《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演繹自《大唐西域記》,數是內容其實我們都很熟知,在此不再多說。其實,在故事中不乏積極勸世的一面,鼓勵人們要克服困難,積極向前,雖然有神力相助,但若沒有靈活的頭腦又如何能成事呢?

人情小說的開山之作《金瓶梅》,雖然有許多人對它的印象僅止於是香艷色情的小說,但它以高妙的筆法寫出的明代中後期社會的市井風情,真實的表現在具體的文字上。文中大量的運用了市井口語、俗語來表現人物的性格,讓我們在閱讀時格外的具有感情,因為其所應用的言語非常生活,更貼近讀者的心靈。但其中間雜對於猥褻淫穢的描寫,較為人所詬病,但畢竟這無法掩飾《金瓶梅》是中國通俗小說最重要作品之一的光芒,而且它也是小說界四大奇書之一呢!

十、清代小說

清代小說成就最高的無疑就是曹雪芹的《紅樓夢》了,這是部言情的小說,寫的當然不只愛情,尚有親情、人情、厲害之情等,寫進了曹雪芹的一生,用曹家的盛衰來寫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更寫出了一個時代的悲劇。其實這部小說在清朝干龍年間即廣為流傳,用的文體是白話的章回小說。清代尚有些不錯的諷刺小說,如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劉鶚的《老殘游記》。《儒林外史》是以平實的筆觸加以課化當時文人士子追逐科場名利的墮落與矯飾。由於作者對八股科舉制度極為厭惡,所以用描寫世故人情的筆觸描寫,故多戚而能諧、婉而多諷,無膚泛之語、無淫穢之語。但由於多短篇銜接而成,是結構較鬆散的一部。《老殘游記》雖名為游記,實屬社會諷刺小說,而其中寫的多和清朝官吏罪惡的揭發有關,當中寫景的描述尤為獨到,善於用具體的事物比喻聲音這是他筆力精煉之處。另外提到清朝尚有一部文言短篇的筆記小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寫的也是神仙志怪,但它雖文筆記小說,但卻是有結構的,它是有系統的整理,編輯成冊的。.....................。。。。。。。。。。。。(很多 關於古代四大名著的)要不?給你發過去

⑹ 除了四大名著,還有什麼好看的古典小說求回答!!

西遊記》明•吳承恩100回.〔明萬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刊本〕
《水滸傳》明•施耐庵、羅貫中100回.〔天都外臣序本〕
《三國演義》明•羅貫中120回.〔清康熙毛宗崗修訂本〕
《紅樓夢》清•曹雪芹、高鶚120回.〔程乙本〕
《喻世明言》明•馮夢龍輯40回.〔涵芬樓排印本〕
《警世通言》明•馮夢龍輯40回.〔涵芬樓排印本〕
《醒世恆言》明•馮夢龍輯40回.〔衍慶堂翻刻本足本〕
《初刻拍案驚奇》明•凌濛初40回.〔日本內閣文庫藏本〕
《二刻拍案驚奇》明•凌濛初42回.〔尚友堂重刊本〕
《三刻拍案驚奇》19回.〔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
《型世言》明•陸人龍40回.〔奎章閣本〕
《花月痕》清•魏秀仁56回.〔通行本〕
《官場現形記》清•李寶嘉60回.〔通行本〕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清•吳趼人108回.〔上海廣智書局本〕
《糊塗世界》清•吳趼人12回.〔上海世界繁華報館鉛印〕
《瞎騙奇聞》清•吳趼人8回.〔上海世界繁華報館鉛印〕
《發財秘訣》清•吳趼人10回.〔上海世界繁華報館鉛印〕
《劫餘灰》清•吳趼人16回.〔上海世界繁華報館鉛印〕
《說岳全傳》清•錢彩80回.〔金氏余慶堂刻本〕
《說唐》清•無名氏66回.〔通行本〕
《說唐後傳》55回.〔姑蘇綠慎堂藏板本〕
《說唐三傳》清•中都逸叟編次90回.〔通行本〕
《薛剛反唐》清•如蓮居士100回.〔通行本〕
《綉鞋記》清•烏有先生20回.〔通行本〕
《海上花列傳》清•韓慶邦64回.〔通行本〕
《平山冷燕》佚名20回.〔通行本〕
《賽花鈴》清•白雲道人16回.〔通行本〕
《九命奇冤》清•吳趼人36回.〔通行本〕
《狐狸緣全傳》22回.〔通行本〕
《二度梅全傳》清•天花主人40回.〔通行本〕
《情夢柝》清•蕙水安陽酒民20回.〔通行本〕
《老殘游記》清•劉鶚20回.〔通行本〕
《品花寶鑒》清•陳森編62回.〔通行本〕
《綠野仙蹤》清•李百川100回.〔通行本〕
《飛龍全傳》清•吳璇60回.〔崇德書院本〕
《隋唐演義》清•褚人獲100回.〔通行本〕
《楊家將》清•佚名50回.〔通行本〕
《呼家將》清•佚名40回.〔通行本〕
《濟公全傳》清•郭小亭240回.〔通行本〕
《熊龍峰四種小說》明•熊龍峰刊4回.〔日本內閣女庫藏本〕
《京本通俗小說》7回.〔繆荃悄刻本〕
《宜春香質》明•醉西湖心月主人20回.〔明崇禎筆耕山房刊本〕
《隋煬帝艷史》明?齊東野人40回.〔通行本〕
《清平山堂話本》明•洪楩6卷.〔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本〕
《三國志平話》3回.〔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排印本〕
《武王伐紂平話》3回.〔通行本〕
《封神演義》明•許仲琳100回.〔清褚人獲序本〕
《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明•羅懋登100回.〔明萬曆二十六年三山道人刻本〕
《金瓶梅詞話》明•笑笑生100回.〔萬曆本〕
《英烈傳》明•佚名80回.〔通行本〕
《東周列國志》明•馮夢龍、蔡元放108回.〔通行本〕
《三遂平妖傳》明•羅貫中20回.〔通行本〕
《禪真逸史》明•清溪道人40回.〔通行本〕
《禪真後史》明•方汝浩54回.〔通行本〕
《杜騙新書》明•張應俞24回.〔明萬曆存仁堂陳懷軒刊本〕
《風流和尚》明•無名氏12回.〔通行本〕
《歡喜冤家》明•西湖漁隱主人12回.〔通行本〕
《續歡喜冤家》明•西湖漁隱主人12回.〔通行本〕
《劍俠傳》明•王世貞4回.〔通行本〕
《萬花樓演義》清•西湖居士68回.〔同文堂刊本〕
《洪秀全演義》清•黃小配54回.〔筆記小說大觀本〕
《儒林外史》清•吳敬梓56回.〔卧閑草堂本〕
《醒世姻緣傳》清•西周生100回.〔通行本〕
《怡情陣》清•江西野人編演10回.〔通行本〕
《濃情快史》清•嘉禾餐花主人30回.〔嘯花軒刻本〕
《鏡花緣》清•李汝珍100回.〔點石齋石印本〕
《孽海花》清•曾樸35回.〔通行本〕
《續孽海花》張鴻(燕谷老人)35回.〔通行本〕《韓湘子全傳》30回.〔通行本〕
《七俠五義》清•石玉昆120回.〔通行本〕
《三俠五義》清•石玉昆120回.〔通行本〕
《七劍十三俠》清•唐芸洲180回.〔光緒二十九年集成本〕
《施公案》清•佚名180回.〔寶文堂本〕
《施公案續》清•佚名180回.〔寶文堂本〕
《劉公案》清•佚名(曲本)107回.〔車王府曲本〕
《彭公案》清•貪夢道人100回.〔清光緒壬辰京都經國堂刻本〕
《三俠劍》清•張傑鑫7回.〔通行本〕
《小八義》105回.〔通行本〕
《小五義》清•石玉昆248回.〔通行本〕
《八洞天》清•筆煉閣編述8卷.〔通行本〕
《俠義風月傳》清•名教中人18回.〔萃芳樓藏版本〕
《兒女英雄傳》清•文康等72回.〔北京聚珍堂本〕
《於少保萃忠全傳》40回.〔通行本〕
《十二樓》清•李漁38回.〔通行本〕
《九雲記》清•無名氏33回.〔通行本〕
《青樓夢》64回.〔通行本〕
《風流悟》清•坐花散人8回.〔通行本〕
《女媧石》清•海上獨嘯子16回.〔通行本〕
《醒名花》清•墨憨齋16回.〔通行本〕
《明珠緣》明•佚名50回.〔通行本〕
《八段錦》清•醒世居士8回.〔醉月樓刊本〕
《幻中游》清•煙霞主人18回.〔通行本〕
《五美緣》清•寄生氏80回.〔通行本〕
《醋葫蘆》清•伏雌教主20回.〔通行本〕
《療妒緣》清•靜怡主人8回.〔通行本〕
《警寤鍾》清•嗤嗤道人16回.〔通行本〕
《玉蟾記》清•通元子53回.〔通行本〕
《珍珠舶》清•煙水散人18回.〔通行本〕
《夢中緣》清•李修行15回.〔通行本〕
《都是幻》清•瀟湘迷津渡者12回.〔通行本〕
《玉樓春》清•白雲道人24回.〔通行本〕
《錦香亭》清•素庵主人16回.〔清初寫刻本〕
《痴嬌麗》清•情痴反正道人13回.〔通行本〕
《痴人福》清•不題撰人9回.〔上海書局石印本〕
《風月夢》清•邗上蒙人33回.〔上海申報館排印本〕
《蝴蝶緣》南嶽道人編16回.〔通行本〕
《綉球緣》29回.〔通行本〕
《九尾龜》清•張春帆192回.〔點石齋刊本〕
《石點頭》12回.〔通行本〕
《野叟曝言》清•不題撰人152回.〔毗陵匯珍樓新刊本〕
《女仙外史》清•呂熊100回.〔通行本〕
《補紅樓夢》清•嬛山樵48回.〔通行本〕
《後紅樓夢》清•逍遙子30回.〔嘉慶白紙刊本〕
《紅樓復夢》100回.〔通行本〕
《紅樓真夢》清•郭則64回.〔通行本〕
《紅樓圓夢》清•臨鶴山人31回.〔通行本〕
《紅樓夢影》清?雲槎外史24回.〔通行本〕
《紅樓夢補》清•沈懋德48回.〔民國三年上海共和書局石印本〕
《綺樓重夢》清•蘭皋主人48回.〔通行本〕
《增補紅樓夢》清•嫏嬛山樵32回.〔道光四年本衙藏本〕
《蜃樓志》清•庾嶺勞人24回.〔通行本〕
《歧路燈》清•李綠園108回.〔清義堂本〕
《天豹圖》清•不題撰40回.〔豐勝書坊刊本〕
《檮杌閑評》清•不題撰人49回.〔通行本〕
《西湖二集》清•周清原34回.〔通行本〕
《綉戈袍全傳》清•江南隨園主人42回.〔通行本〕
《粉妝樓全傳》清•竹溪山人80回.〔寶華樓刊本〕
《春柳鶯》南北鶡冠史者10回.〔清坊刊本〕
《蕉葉帕》清•無名氏16回.〔清刻本〕
《空空幻》清•梧岡主人18回.〔通行本〕
《巫夢緣》佚名18回.〔通行本〕
《娛目醒心編》清•杜綱18回.〔通行本〕
《永慶昇平前傳》清•姜振名、郭廣瑞18回.〔北京寶文堂刊本〕
《昭陽趣史》明•古杭艷艷生4回.〔通行本〕
《株林野史》清•痴道人編輯16回.〔通行本〕
《林蘭香》清•清•隨緣下士編64回.〔道光十八年本,大連圖書館藏〕
《五色石》清•筆煉閣主人8回.〔大連圖書館藏原刊本〕
《桃花庵》清24回.〔通行本〕
《弁而釵》清•醉西湖心20回.〔通行本〕
《桃花影》清•徐震12回.〔通行本〕
《巫山艷史》不題撰人16回.〔通行本〕
《五鳳吟》清•雲間嗤嗤道人20回.〔通行本〕
《綉屏緣》清•蘇庵主人編次20回.〔通行本〕
《錦綉衣》12回.〔通行本〕
《載花船》4回.〔通行本〕
《何典》清•過路人編定10回.〔通行本〕
《再生緣》清•陳端生40回.〔通行本〕
《笏山記》清•蔡召華69回.〔通行本〕
《豈有此理》清•空空主人12集.〔通行本〕
《廿載繁華夢》清•黃小配40回.〔上海大成書局石印本〕
《新中國未來記》清•梁啟超5回.〔《飲冰室合集》本〕
《綠牡丹》清•無名氏64回.〔芥子園藏板本〕
《巧聯珠》清•煙霞逸士16回.〔可語堂刊本〕
《白圭志》清•崔象川15回.〔通行本〕
《雙鳳奇緣》清•雪樵主人80回.〔經文堂刊本〕
《後西遊記》40回.〔通行本〕
《新西遊記》清•陳景韓6回.〔小說林鉛印本〕
《後水滸傳》46回.〔通行本〕
《盪寇志》清•俞萬春78回.〔通行本〕
《駐春園小史》清•吳航野客26回.〔通行本〕
《負曝閑談》清•歐陽鉅源30回.〔通行本〕
《飛花艷想》清•樵雲山人編次18回.〔通行本〕
《鳳凰池》清•煙霞散人編16回.〔通行本〕
《雪月梅》清•陳朗50回.〔德華堂藏版本〕
《東游記》56回.〔通行本〕
《海上塵天影》清•梁溪司香舊尉60回.〔通行本〕
《海游記》清•無名氏30回.〔通行本〕
《恨海》清•吳趼人10回.〔通行本〕
《李笠翁小說十五種》清•李漁15種.〔通行本〕
《豆棚閑話》艾衲居士編12則.〔通行本〕
《續英烈傳》清•空谷老人編次34回.〔集古齋梓刻,經國堂刊印本〕
《續金瓶梅》清•丁耀亢64回.〔通行本〕
《洞玄子》1回.〔雙梅影龕叢書本〕
《肉蒲團》明•李漁20回.〔通行本〕
《浪史奇觀》40回.〔通行本〕
《燈草和尚》12回.〔通行本〕
《痴婆子傳》芙蓉主人2回.〔通行本〕
《如意君傳》明•徐昌齡1回.〔明刊本〕
《趙飛燕外傳》伶玄1回.〔通行本〕
《杏花天》14回.〔通行本〕
《綉榻野史》明•呂天成2回.〔通行本〕
《僧尼孽海》明•唐寅30回.〔通行本〕
《春閨秘史》10回.〔通行本〕
《姑妄言》清•曹去晶24卷.〔通行本〕
《別有香》16回.〔通行本〕
《春夢瑣言》1回.〔通行本〕
《控鶴監秘記》1回.〔通行本〕
《素娥篇》42節.〔通行本〕
《一片情》14回.〔通行本〕
《妖狐艷史》12回.〔通行本〕
《兩肉緣》12回.〔通行本〕
《碧玉樓》18回.〔通行本〕
《桃花艷史》清•佚名18回.〔通行本〕
《風月鑒》清•吳貽棠18回.〔通行本〕
《燈月緣》清•攜李煙水散人12回.〔通行本〕
《玉嬌梨》明•荑秋散人18回.〔通行本〕
《龍陽逸史》明•京江醉竹居士20回.〔通行本〕
《鬧花叢》清•故蘇痴情士18回.〔通行本〕

小說•文言小說
《穆天子傳》戰國•佚名6卷.〔四部叢刊影印明天一閣本〕
《燕丹子》3卷.〔平津館叢書孫星衍校訂本〕
《異苑》晉•劉敬叔10卷.〔四庫全書本〕
《搜神記》東晉•干寶20卷.〔津逮秘書本〕
《搜神後記》舊題晉•陶潛10卷.〔四庫全書本〕
《世說新語》南朝宋•劉義慶36篇四庫全書本〕
《殷芸小說》南朝梁•殷芸10卷.〔通行本〕
《遊仙窟》唐•張鷟1卷.〔通行本〕
《太平廣記》宋•李昉500卷.〔筆記小說大觀本〕
《夷堅志》宋•洪邁206卷.〔涵芬樓排印本〕
《醉翁談錄》宋•羅燁20卷.〔通行本〕
《綠窗新語》宋•皇都風月主人輯2卷.〔通行本〕
《剪燈新話》明•瞿佑4卷.〔董康誦芬室翻刻本〕
《剪燈餘話》明•李禎1卷.〔董康誦芬室翻刻日本活字本〕
《覓燈因話》明•邵景詹2卷.〔董康誦芬室翻刻本〕
《古今談概》明•馮夢龍36卷.〔通行本〕
《古今說海》明•陸楫等4卷.〔通行本〕
《類說》明•馮夢龍36卷.〔通行本〕
《虞初新志》清•張潮輯20卷.〔《筆記小說大觀》本〕
《情史》明•江南詹詹外史24卷.〔通行本〕
《聊齋志異》清•蒲松齡12卷.〔鑄雪齋鈔本〕
《女聊齋志異》清•賈茗輯4卷.〔通行本〕
《子不語》清•袁枚24卷.〔通行本〕
《續子不語》清•袁枚10卷.〔通行本〕
《螢窗異草》清•長白浩歌子12卷.〔通行本〕
《閱微草堂筆記》清•紀昀24卷.〔通行本〕
《玉梨魂》徐枕亞30卷.〔通行本〕
《斷鴻零雁記》清•蘇曼殊27章.〔通行本〕
http://www.douban.com/note/267246459/

⑺ 村前三更魚躍水 (打一清代文學家)李漁

解析:

1、村前:村字的前面是木字,代表木。

2、三更:子時。代表子。

3、村前三更——代表李字

4、魚躍水——代表漁字。

5、解釋:李漁(1611—1680),原名仙侶,字謫凡,號天徒,後改名漁,字笠鴻,號笠翁,別號覺世稗官、笠道人、隨庵主人、湖上笠翁等。

人物介紹:

李漁(1611年—1680年),原名仙侶,字謫凡,號天徒,後改名漁,字笠鴻,號笠翁,別號覺世稗官、笠道人、隨庵主人、湖上笠翁等。金華蘭溪(今屬浙江)人,生於南直隸雉皋(今江蘇如皋)。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素有才子之譽,世稱「李十郎」。

李漁自幼聰穎,及長擅古文詞。崇禎十年(1637年),考入金華府庠,為府學生。入清後,無意仕進,從事著述和指導戲劇演出。順治八年(1651),遷居杭州,後移家金陵(今江蘇南京),築「芥子園」別業,並開設書鋪,編刻圖籍,廣交達官貴人、文壇名流。康熙十六年(1677年),復歸杭州,在雲居山東麓修築「層園」。康熙十九年(1680年)病逝。

李漁曾設家戲班,至各地演出,從而積累了豐富的戲曲創作、演出經驗,創立了較為完善的戲劇理論體系,成為休閑文化的倡導者、文化產業的先行者。一生著述五百多萬字。

其戲曲論著《閑情偶寄》,以結構、詞采、音律、賓白、科諢、格局六方面論戲曲文學,以選劇、變調、授曲、教白、脫套五方面論戲曲表演,對中國古代戲曲理論有較大的豐富和發展。

另有《笠翁十種曲》(含《風箏誤》)、《無聲戲》(又名《連城璧》)、《十二樓》、《笠翁一家言》等作品。他還批閱《三國志》,改定《金瓶梅》,倡編《芥子園畫傳》等。

⑻ 像一切古代文學遺產一樣三言二拍既寓有民主進步的精華也含有封建落後的糟粕

這些是古人們的思想,為了追求善惡有報,應該客觀對待。

⑼ 書荒了,本人女,書齡八年,求百萬字好書,只要古言,不要現言

古典白話文學\★TXT圖書《艷情世情書匯集》
《劍俠奇中奇全傳》[清]佚名(繁體).txt 209.70 KB
《戲中戲》(繁體).txt 39.76 KB
《掃迷帚》[清]壯者著.txt 69.29 KB
《檮杌閑評》《明珠緣》[明]李清.txt 679.94 KB
《檮杌閑評》《魏閹全傳》[明]佚名.doc 947.00 KB
《檮杌萃編》《宦海鍾》[清]雲江女史.txt 431.26 KB
《淚珠緣》[清]天虛我生(繁體).txt 712.08 KB
《八洞天》[清]筆煉閣.txt 238.76 KB
《八美圖》[清]無名氏.txt 271.30 KB
《白圭志》[清]博陵崔象川.txt 112.80 KB
《百花野史》《百花魁》[清]不著人.txt 55.46 KB
《草木傳》《草木春秋》《葯繪圖》[清]蒲松齡.txt 55.95 KB
《草木春秋演義》[清]雲間子集樂山人纂修.txt 208.83 KB
《痴人福》[清]不題人著.txt 129.54 KB
《初刻拍案驚奇》[明]凌濛初.txt 784.27 KB
《春阿氏謀夫案》[清]冷佛著.txt 337.99 KB
《春風回夢記》[民國]劉雲若著.txt 429.29 KB
《春柳鶯》[清]南北鶡冠史者編.txt 158.40 KB
《春秋配》[清]無名氏.txt 84.65 KB
《春雪瓶》聶雲嵐著.txt 896.72 KB
《醋葫蘆》[清]西子湖伏雌教主.txt 287.50 KB
《大漢三合明珠寶劍全傳》[清]經綸堂梓(繁體).txt 204.12 KB
《大刀得勝傳》《仙卜奇緣》[清]吳毓恕.txt 255.35 KB
《大漢三合明珠寶劍全傳》[清]經綸堂梓.txt 201.68 KB
《大明正德皇游江南傳》.txt 174.77 KB
《大宋中興通俗演義[岳王傳]》[明]熊大木編輯.txt 427.90 KB
《第一美人傳》.txt 179.82 KB
《第一奇女》[清]佚名.txt 731.27 KB
《顛倒姻緣》《換夫妻》《諧佳麗》[清]雲游道人.txt 24.19 KB
《禪真後史》(繁體).txt 515.97 KB
《定鼎奇聞》《新世弘勛》《順治過江全傳》《新史奇觀演義全傳》[清]蓬蒿子編.txt 140.07 KB
《定情人》[清]不題人.txt 180.14 KB
《豆棚閑話》[清]艾衲居士.txt 172.42 KB
《都是幻》[清]瀟湘迷津度者著.txt 115.19 KB
《都是幻》[清]瀟湘迷津渡者(無標點文).txt 95.51 KB
《兒女英雄傳》《續兒女英雄傳》[清]文康.txt 1.40 MB
《二度梅全傳》[清]天花主人(惜陰堂主人).txt 254.53 KB
《二荷花史》[清]佚名.txt 121.89 KB
《二刻拍案驚奇》[明]凌濛初.txt 846.75 KB
《二刻醒世恆言》[清]心遠主人編次.txt 267.23 KB
《返生香》[清]韻清女史呂逸.txt 79.29 KB
《飛花艷想》《夢花想》《鴛鴦影》《幻中春》樵雲山人編.txt 138.37 KB
《粉妝樓全傳》[清]羅貫中.txt 426.83 KB
《風流配》佚名.txt 47.54 KB
《風流悟》[清]坐花散人.txt 191.89 KB
《風月鑒》[清]吳貽棠(版本2).txt 100.46 KB
《風月鑒》[清]吳貽棠.txt 99.94 KB
《風月夢》[清]邗上蒙人.txt 299.04 KB
《鳳凰池》[清]煙霞散人(劉璋).txt 188.08 KB
《負曝閑談》[清]遽園著.txt 183.02 KB
《孤山再夢》[明]渭濱笠夫編次.txt 151.19 KB
《鼓掌絕塵》[明]金木散人.txt 469.95 KB
《古今情海》[民國]曹綉君著.txt 1.34 MB
《古戍寒笳記》葉楚傖.txt 296.15 KB
《廣陵潮》[清]李涵秋著.txt 1.74 MB
《歸蓮夢》[清]蘇庵主人.txt 154.21 KB
《閨秀英才傳》《蘭史》《美人書》[清]鴛湖煙水散人.txt 146.81 KB
《閨中秘術》[清]佚名.txt 291.71 KB
《國色天香》[明]吳敬所著.txt 505.50 KB
《海角遺編》《七峰遺編》[清]七峰樵道人.txt 92.46 KB
《海上花列傳》[清]韓邦慶.txt 745.83 KB
《海上花魅影》《花柳深情傳》[清]綠意軒主人.txt 163.34 KB
《海上魂》[清]陳墨濤著.txt 218.04 KB
《海外扶余》《鄭成功傳》[清]陳墨峰著.txt 231.38 KB
《好逑傳》《俠義風月傳》[清]名中教人編.txt 251.58 KB
《合錦迴文傳》[清]笠翁先生[李漁].txt 265.04 KB
《合浦珠》[清]攜李煙水散人著.txt 175.98 KB
《轟天雷》[清]孫希孟.txt 112.07 KB
《紅風傳》[清]無名氏著.txt 62.16 KB
《後宋慈雲走國全傳》[清]無名氏.txt 299.14 KB
《蝴蝶媒》《蝴蝶緣》[清]南嶽道人(青溪醉客點評).txt 192.89 KB
《花案奇聞》《虎邱花案逸史》《女開科傳》《萬斛泉》《花陣奇》[清]岐山左臣編.txt 132.01 KB
《花燈轎蓮女成佛記》.txt 13.43 KB
《花箋記》[明]佚名.txt 62.33 KB
《花柳情深傳》[清]綠意軒主人.txt 165.59 KB
《花神三妙傳》[明]吳敬所.txt 57.03 KB
《花影集》[明]陶輔編.txt 117.08 KB
《花月痕》[清]魏秀仁.txt 483.73 KB
《畫圖緣》[清]天花藏主人.txt 210.35 KB
《歡喜冤家》[明]西湖漁隱主人著.txt 478.64 KB
《幻中游》[清]煙霞主人(劉璋).txt 114.28 KB
《幻中真十二回本》[清]煙霞散人.txt 111.66 KB
《幻中真十回本》[清]煙霞散人.txt 84.00 KB
《黃金世界》[清]碧荷館主人.txt 166.47 KB
《會仙女志》[明]酈琥著.txt 10.31 KB
《繪芳錄》《紅閨春夢》[清]西泠野樵(竹秋氏).txt 1.32 MB
《繪圖第一奇女》[清]無名氏.txt 735.66 KB
《繪圖仙卜奇緣》《大刀得勝傳》[清]吳毓恕.txt 255.36 KB
《紅風傳》[清]無名氏著.txt 62.16 KB
《劍俠奇中奇全傳》[清]佚名(簡體).txt 209.97 KB
《蕉葉帕》[清]不題人.txt 79.82 KB
《金谷懷春》[明]楚江仙隱石公編輯.txt 55.15 KB
《金蘭筏》《金鳳簫》《引鳳簫》《炎涼岸》惜陰堂主人編輯綉虎堂主人評閱.txt 128.93 KB
《金石緣》[清]不題人.txt 217.24 KB
《金台全傳》[清]佚名著.txt 609.95 KB
《金玉緣》西樓居士原.txt 640.05 KB
《金雲翹傳》《雙奇夢》《雙和歡》[清]青心才人.txt 214.53 KB
《金鍾傳》《正明集》[清]佚名著.txt 443.90 KB
《今古奇觀》[明]抱瓮老人編.txt 913.51 KB
《錦香亭》《第一美女傳》《睢陽忠毅錄》[清]古吳素庵主人編(版本1).txt 198.22 KB
《錦綉衣》[清]瀟湘迷津渡者(簡體).txt 101.45 KB
《驚夢啼》[清]天花主人編.txt 69.56 KB
《警世通言》[明]馮夢龍.txt 742.97 KB
《警世陰陽夢》[明]長安道人國清(版本1).txt 196.04 KB
《警寤鍾》[清]雲陽嗤嗤道人.txt 101.50 KB
《九尾龜》[清]張春帆(簡體).txt 1.46 MB
《九尾狐》[清]夢花館主著.txt 676.17 KB
《控鶴監秘記》[唐]張垍纂.txt 5.07 KB
《跨天虹》[清]鷲林斗山學者.txt 88.62 KB
《快士傳》[清]徐述夔.txt 240.22 KB
《快心編》[清]天花才子編輯.txt 856.05 KB
《快心編傳奇初集》[清]天花才子.txt 253.75 KB
《快心編傳奇二集》[清]天花才子.txt 264.82 KB
《快心編傳奇三集》[清]天花才子.txt 334.29 KB
《綉鞋記》(繁體).txt 107.31 KB
《綉雲閣》[清]魏文忠(繁體).txt 1.12 MB
《蘭閨恨》[清]徐枕亞.txt 135.14 KB
《蘭花夢》[清]吟梅山人著.txt 548.89 KB
《淚珠緣》[清]天虛我生(簡體).txt 717.29 KB
《冷眼觀》[清]王浚卿著.txt 452.06 KB
《梨園外史》[清]陳墨香.txt 579.45 KB
《連城璧》[清]李漁著.txt 346.55 KB
《連城璧外編》[清]李漁著.txt 118.05 KB
《兩交婚小傳》《雙飛鳳全傳》天花藏主人.txt 225.40 KB
《療妒緣》[清]不題人著.txt 84.98 KB
《遼海丹忠錄》[明]陸人龍.txt 248.17 KB
《列女驚魂傳》《巧冤家》《綉球緣》[清]佚名.txt 113.80 KB
《林蘭香》《第二奇書》《美益奇觀孝義傳》[清]隨緣下士編輯寄旅散人批點.txt 395.65 KB
《林蘭香》[清]隨緣下士.txt 408.67 KB
《嶺南逸史》[清]花溪逸士.txt 336.61 KB
《劉公案羅鍋軼事滿漢斗雙龍傳青龍傳》[清]佚名.txt 256.48 KB
《劉生覓蓮記》[明]吳敬所.txt 74.87 KB
《柳非煙》[清]天虛我生.txt 45.58 KB
《龍鳳配再生緣》《龍鳳再生緣》[清]陳端生(版本1).txt 583.55 KB
《聽月樓》(繁體).txt 131.41 KB
《綠牡丹》《四望亭全傳》《宏碧緣》《龍潭鮑駱奇書》[清]無名氏著.txt 382.76 KB
《梅蘭佳話》[清]阿閣主人.txt 188.03 KB
《美人書》[清]鴛湖煙水散人.txt 146.57 KB
《媚史》[明]清溪道人.txt 564.81 KB
《夢中緣》[清]學蓮溪氏(李修行).txt 183.18 KB
《蜜蜂計》[清]佚名.txt 72.99 KB
《苗宮夜合花》[清]何恭弟.txt 402.93 KB
《明刻話本四種》(李亞仙、王魁、女翰林、貴賤交情).txt 52.09 KB
《明月台》[清]翁桂(原稿本).txt 60.98 KB
《明月台》[清]翁桂.txt 61.56 KB
《明珠緣》《檮杌閑評》《魏閹全傳》[清]佚名.txt 663.36 KB
《南朝金粉錄》[清]牢騷子.txt 229.14 KB
《碾玉觀音話本》[宋]佚名.txt 14.52 KB
《女媧石》[清]海上獨嘯子(版本1).txt 93.45 KB
《皮五辣子-揚州評話》《原名清風閘》浦琳.txt 331.45 KB
《騙經》[明]張應俞著.txt 165.31 KB
《品花寶鑒》[清]陳森.txt 1.01 MB
《平山冷燕》[清]荻岸散人.txt 269.11 KB
《歧路燈》[清]李綠園.txt 1.16 MB
《祁生天緣奇遇》[明]佚名.txt 21.95 KB
《泣紅亭》[清]尹湛納希.txt 248.14 KB
《乾隆游江南》《萬年青奇才新傳》[清]佚名.txt 643.26 KB
《前明正德白牡丹》[清]翁山柱石琮.txt 344.65 KB
《巧聯珠》[清]煙霞逸士.txt 142.96 KB
《巧冤家》[清]無名氏.txt 117.54 KB
《禽海石》[清]符霖.txt 83.33 KB
《青樓夢》(繁體).txt 432.48 KB
《青樓寶鑒》[清]許廑父.txt 815.75 KB
《青樓夢》《綺紅小史》[清]俞達.txt 441.26 KB
《清風閘》[清]浦琳.txt 153.93 KB
《清平山堂話本》[明]洪楩(版本1).txt 285.35 KB
《清夜鍾》[明]陸雲龍.txt 102.07 KB
《情樓迷史》《霞箋記》[清]佚名.txt 68.18 KB
《情夢柝》[清]惠水安陽酒民.txt 161.48 KB
《人間樂》[清]天花藏主人著(版本1).txt 154.17 KB
《人中畫》[清]風月主人.txt 200.87 KB
《賽紅絲》[清]佚名(版本1).txt 164.35 KB
《賽花鈴》[清]白雲道人.txt 113.22 KB
《三春夢》[清]佚名.txt 415.85 KB
《三刻拍案驚奇》原名《幻影》明夢覺道人、西湖浪子輯.doc 1.26 MB
《三山秘記》《枕中秘》[清]吳貽先.txt 101.10 KB
《殺子報》[清]不題人.txt 94.32 KB
《山水情》[明]佚名編.txt 210.09 KB
《閃電窗》[清]酌玄亭主人.txt 77.51 KB
《善惡圖全傳》[清]佚名.txt 333.15 KB
《生花夢》[清]古吳娥川主人.txt 191.46 KB
《生綃剪》[清]集芙主人批評(版本1).txt 395.31 KB
《十二樓》《覺世名言》[清]李漁.txt 286.83 KB
《十二笑》[清]墨憨齋主人新編(馮夢龍).txt 117.34 KB
《十尾龜》[清]陸士諤著.txt 569.94 KB
《石點頭》《醒世第二奇書》《五續今古奇觀》[明]天然痴叟.txt 399.26 KB
《世無匹》《生花夢二集》[清]娥川主人著.txt 188.67 KB
《守宮砂》《三門街》《八劍七俠十五義平蠻前後傳》佚名著.txt 572.54 KB
《雙燈記》[清]佚名.txt 64.10 KB
《雙鳳奇緣》《昭君傳》[清]雪樵主人編.txt 345.26 KB
《雙卿筆記》[明]吳敬所.txt 28.78 KB
《水石緣》[清]李春榮著.txt 193.17 KB
《四巧說》[清]梅庵道人編輯.txt 108.82 KB
《蘇長公章台柳傳》[明]熊龍峰.txt 39.50 KB
《俗話傾談》[清]邵彬儒著.txt 176.61 KB
《貪欣誤》[明]羅浮散客著.txt 81.62 KB
《唐祝文周四傑傳》[清]程瞻廬.txt 1.20 MB
《桃花鼓詞》《新刻綉像桃花》不題人.txt 170.43 KB
《桃花扇》[清]不署人.txt 71.81 KB
《桃花庵鼓詞》《新刻綉像桃花》[清]不題人.txt 95.40 KB
《天豹圖》[清]不題人.txt 369.21 KB
《天湊巧》[清]羅浮散客.txt 62.64 KB
《聽月樓》[清]佚名(參校本).txt 132.64 KB
《通天樂》[清]石成金編.txt 47.28 KB
《同治嫖院》[民國]陳蓮痕.txt 140.84 KB
《宛如約》《如意緣》《銀如意》[清]惜花主人.txt 163.45 KB
《萬錦情林》[明]余象斗纂(版本1).txt 478.40 KB
《萬錦情林全本》[明]余象斗纂.txt 615.95 KB
《魏忠賢小說斥奸書》[明]陸雲龍.txt 181.63 KB
《溫涼盞》《溫涼盞鼓詞》[清]佚名.txt 167.82 KB
《無聲戲》[清]李漁.txt 260.02 KB
《吳江雪》[清]佩蘅子.txt 145.31 KB
《武王伐紂平話》《呂望興周》[宋元]佚名.txt 102.86 KB
《五鳳吟》《綉像素梅姐全傳》[清]雲間嗤嗤道人.txt 156.16 KB
《五美緣全傳》[清]寄生氏.txt 370.91 KB
《五色石》[清]筆煉閣主人.txt 235.01 KB
《五鳳吟》[清]雲間嗤嗤道人.txt 156.24 KB
《熙朝快史》[清]飲霞居士編次,西泠散人校訂(簡體).txt 83.83 KB
《西湖二集》[明]周清源.txt 648.50 KB
《西湖佳話》[清]古吳墨浪子.txt 293.29 KB
《西湖夢尋》[明]張岱.txt 106.90 KB
《西廂記(白話小說)》山西古籍版.txt 468.01 KB
《蟫史》[清]磊砢山房主人.txt 433.14 KB
《戲蛾記》[清]齊諧山人.txt 18.49 KB
《戲中戲》《比目魚》[清]不署人(李漁)著.txt 85.12 KB
《孝感天》[清]醉夢草廬主人夢梅叟志.txt 50.38 KB
《歇浦潮》海上說夢人(朱瘦菊)著.txt 1.95 MB
《新編百花魁》.txt 27.81 KB
《新編繪圖今古奇觀》.txt 1.82 MB
《新刊古列女傳八卷》[漢]劉向編.txt 114.61 KB
《新刻評點第九才子二荷花史》佚名.txt 115.52 KB
《新世鴻勛》《新史奇觀》《盛世弘勛》《鐵冠圖全傳》《順治過江》[清]蓬蒿子編.txt 138.91 KB
《型世言》[明]陸人龍著.txt 668.11 KB
《醒風流》[清]隺市道人編次.txt 209.71 KB
《醒夢駢言》《醒世奇言》[清]守朴翁.txt 269.66 KB
《醒名花》[清]墨憨齋.txt 153.09 KB
《醒世恆言》[明]馮夢龍.txt 1.04 MB
《醒世姻緣傳》[明]西周生著.txt 1.49 MB
《熊龍峰小說四種》[明]熊龍峰.txt 39.97 KB
《綉戈袍全傳》《花放春》《真倭袍》《果報錄》[清]江南隨園主人.txt 230.51 KB
《綉屏緣》[清]蘇庵主人編次(繁簡體).txt 310.65 KB
《綉像閨門秘術》[清]佚名.txt 288.20 KB
《綉像紅燈記》[清]佚名(簡體).txt 115.15 KB
《綉鞋記》[清]烏有先生(蝴蝶樓本).txt 106.16 KB
《綉雲閣》[清]魏文忠.txt 1.12 MB
《雪月梅》《孝義雪月梅》《兒女濃情傳》[清]陳朗著.txt 489.93 KB
《尋芳雅集》[明]吳敬所.txt 52.53 KB
《炎涼岸》《生花夢三集》[清]古吳娥川主人.txt 88.39 KB
《燕山外史》[清]陳球(駢體四六體).txt 75.97 KB
《燕子箋》[清]澹園.txt 82.96 KB
《瑤華傳》[清]丁秉仁.txt 601.23 KB
《一層樓》[清]尹湛納希.txt 371.02 KB
《一枕奇》[清]華陽散人(廣東坊刋本).txt 110.04 KB
《一枕奇》[清]蚓天居士批評(版本2).txt 130.22 KB
《銀瓶梅》《蓮子瓶演義傳》[清]不題人著(版本1).txt 128.50 KB
《引鳳蕭》[清]楓江半雲友.txt 118.60 KB
《英雄記》[魏]王粲著.txt 24.71 KB
《英雲夢傳》《英雲夢三生姻緣》[清]無名氏著.txt 358.60 KB
《螢窗清玩》[明]佚名.txt 336.59 KB
《遊仙窟》[唐]張文成(張鷟).txt 21.59 KB
《娛目醒心編》[清]玉山草亭老人.txt 255.81 KB
《雨花香》[清]石成金.txt 151.81 KB
《玉佛緣》[清]嘿生著.txt 59.98 KB
《玉嬌梨》《雙美奇緣》[明]荻岸散人.txt 280.80 KB
《玉梨魂》[清]徐枕亞著.txt 222.27 KB
《玉樓春》[清]龍邱白雲道人(版本1).txt 172.38 KB
《玉雙魚》《飛花詠》[清]天花藏主人.txt 175.46 KB
《玉燕姻緣全傳》[清]佚名.txt 305.14 KB
《玉支肌》[明]沈德符抄本.txt 199.63 KB
《玉支璣》[清]天花藏主人.txt 197.62 KB
《玉蟾記》[清]崔象川.txt 190.00 KB
《喻世明言》《古今小說》[明]馮夢龍.txt 713.75 KB
《鴛鴦配》《鴛鴦媒》《玉鴛鴦》[清]槜李煙水散人.txt 88.94 KB
《雲翹傳》[清]青心才人著.txt 213.68 KB
《雲仙笑》[清]天花主人編次.txt 102.84 KB
《載陽堂意外緣》[清]周竹安(版本1).txt 155.14 KB
《再生緣》[清]陳端生梁德繩續補陳寅恪郭沫若評.txt 1.50 MB
《章台柳》[清]佚名.txt 82.55 KB
《張於湖傳》[明]吳敬所.txt 29.03 KB
《趙飛燕外傳》伶玄.txt 7.32 KB
《照世杯》[清]酌元亭主人.txt 116.96 KB
《珍珠舶》《妙相寺全傳》[清]鴛湖煙水散人.txt 332.50 KB
《枕上晨鍾》[清]不睡居士.txt 136.64 KB
《爭春園》《劍俠奇中奇全傳》[清]春越溪外史.txt 301.66 KB
《鍾情麗集》[明]吳敬所.txt 62.21 KB
《終須夢》[清]彌堅堂主人.txt 131.03 KB
《駐春園小史》《綠雲緣》《一笑緣》《第十才子書》[清]吳航野客著.txt 118.03 KB
《妝鈿鏟傳》[清]褦襶道人.txt 60.27 KB
《自作孽》佚名.txt 26.94 KB
《醉醒石》[明]東魯古狂生.txt 218.62 KB
《錦綉衣》[清]瀟湘迷津渡者(繁體).txt 102.38 KB
《孀妹殊遇》[清]毛祥麟.txt 16.01 KB
《橐園春燈話》[清]張起南.txt 148.14 KB
《樵史演義》[清]陸應暘.txt 342.32 KB
《雲影花陰》[清]煙水散人.txt 184.18 KB
《禪真後史》[明]清溪道人.txt 577.67 KB
《禪真逸史》[明]清溪道人.txt 785.32 KB
《笏山記》[清]吾廬居士戲編.txt 476.09 KB
《躋春台》[清]省三子編輯.txt 660.40 KB
《躋雲樓》[清]煙霞主人.txt 109.25 KB
《麟兒報》《葛仙翁全傳》[清]佚名.doc 294.50 KB
《麟兒報》[清]佚名(康熙本).txt 180.71 KB
《麟兒報》《葛仙翁全傳》[清]佚名(校對本).txt 180.75 KB
《龍鳳再生緣》(繁體).txt 582.08 KB
《野叟曝言》[清] 夏敬渠 著 8.57 MB

⑽ 誰是中國戲曲史上第一個專門從事喜劇創作的作家

1、李漁是中國戲曲史上第一個專門從事喜劇創作的作家,代表作《笠翁十種曲》。

2、《笠翁十種曲 》簡介:
《笠翁十種曲》是李漁創作的喜劇集,因附有版畫,在書史上別有盛名。
中國古代戲曲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不乏女性。對女性形象的塑造,往往是劇作家反映社會生活、演繹故事情節、熔鑄作品主題。強化藝術效果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戲曲作品思想價值的大小、藝術品位的高低、觀眾接受的多少,也往往取決於劇作家對女性形象塑造的圓缺和刻畫力度的深淺。

3、內容:
《笠翁十種曲》是李漁創作的喜劇集,包括《奈何天》、《比目魚》、《蜃中樓》、《憐香伴》、《風箏誤》、《慎鸞交》、《凰求鳳》、《巧團圓》、《玉搔頭》、《意中緣》。劇作情節曲折,語言淺近易懂,在士大夫以及民間均頗受歡迎。也因雜有大量庸俗的惡諢而遭人詬病。其中的《憐香伴》是一部女同性戀題材的作品,在文學史上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笠翁十種曲》因附有版畫,在書史上別有盛名,《中國美術全集》版畫卷收錄並加稱譽。此本每種劇作前均冠序言、目錄、綉像,全部圖像七十二幅,完好無缺。

4、特點:
清初著名戲曲家李漁的《笠翁十種曲》長期活躍在戲曲舞台上,受到廣大評論家的贊賞以及市民百姓的喜好,原因毋庸置疑是多方面的。但是,以個性解放思想為軸心,以沖擊封建禮教為旨趣。以藝術創新思維為突破。以揶揄、調侃、漫畫為技巧,遵循戲曲搬演的客觀規律,塑造具有時代精神因子、合乎人情物理本色的女性形象,不失為其中重要的原由之一。 但是它的格調不高,表現出媚俗的傾向,但作為明清間的一種戲曲流派,也代表了一種以娛樂為宗旨的文學傾向,在劇作中綜合運用了誤會、巧合、錯認、弄巧成拙、弄假成真等多種喜劇手法,為喜劇的創作和喜劇理論的發展提供了經驗材料。

5、意義:
《十種曲》的問世,扭轉了在李漁之前戲曲創作上重「曲」輕「劇」,重填詞輕賓白的風氣。為了加強舞台演出效果,李漁十分重視賓白創作和運用,他是中國戲曲史上第一個重視賓白的劇作家,也是賓白創作成就最高的劇作家。他主張「填詞之設,專為登場」,「傳奇不比文章,文章做與讀書人看,故不怪其深,戲文做與讀書人與不讀書人看,又與不讀書之婦女小兒同看,故貴淺不貴深」。《十種曲》的題材全是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而且喜劇色彩十分濃郁,這是李漁傳奇最突出的地方。他說:「傳奇原為消愁設,費盡枝頭歌一闕;何事將錢買哭聲,反會變喜成悲咽。唯我填詞不賣愁,一夫不笑是吾憂;舉世盡成彌勒佛,度人禿筆始堪投。」李漁是中國戲劇史上第一個、也是惟一專門從事喜劇創作的作家,被後人推為「世界喜劇大師」。

6、作者簡介:
李漁(1610-1680),原名仙侶,字謫凡,號天徒,中年改名為李漁,字笠鴻,號笠翁,別署覺世稗官、笠道人、隨庵主人、新亭樵客、湖上笠翁等。浙江蘭溪夏李村人。既是清代著名的劇作家和戲劇理論家,又是一個傑出的小說家和美學家。李漁自幼聰穎,少壯學識淵博,才華橫溢,擅長古文詞,旁及雜藝,尤以小說、戲曲並擅。一生著述豐富,戲曲有《笠翁十種曲》,詩文雜著合編為《笠翁一家言全集》,其中《閑情偶寄》的《詞曲》、《演習》等部是重要的戲曲論著。小說方面,有白話短篇小說<無聲戲>和《十二樓》,還有長篇小說《合錦迴文傳》、《肉蒲團》等。他還批閱《三國志》,改定《金瓶梅》,倡編《芥子園畫譜》,為中國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藝術天才。

李漁的作品因為雅俗共賞,通俗易懂,故遍行於坊間,不少作品還被翻譯後流入日本及歐洲國家。從1651至1668年,李漁在流寓杭州、南京等地期間創作了《憐香伴》、《風箏誤》、《比目魚》、《凰求鳳》等大量劇本。他把《風箏誤》等十個劇本合稱《笠翁十種曲》出版發行,此書一經問世,便洛陽紙貴,搶購一空,並被當時的戲劇界推為「所制詞曲,為本朝(清朝)第一」。

熱點內容
一對一玄幻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02 08:20:24 瀏覽:424
主角修煉速度很妖孽的玄幻小說 發布:2025-02-02 08:09:01 瀏覽:228
找一本校園小說女主被男主捅了一刀 發布:2025-02-02 08:07:28 瀏覽:867
腹黑會長是頭狼全文免費小說 發布:2025-02-02 07:50:10 瀏覽:351
有沒有好看的都市道士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02 07:17:05 瀏覽:540
俞靜雅葉北城小說的名字 發布:2025-02-02 07:08:23 瀏覽:854
科幻小說起什麼名字大全 發布:2025-02-02 06:43:40 瀏覽:48
2017完結網游類小說排行 發布:2025-02-02 05:59:23 瀏覽:586
鳳棲梧桐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2-02 05:54:54 瀏覽:549
校園男主混混成長小說 發布:2025-02-02 04:55:53 瀏覽: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