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古代小說的語言表達

古代小說的語言表達

發布時間: 2022-04-16 08:54:09

㈠ 我國古代文學作品有哪些表現形式

劃分文體的標准及古代文體的劃分

古人劃分文體的標准主要有三條:1、文章的語言形式;2、文章的內容;3、文章的應用范圍。

根據這三條標准,可把古代文體劃分為三個大類:

散文;2、韻文;3、駢文

古代散文的類別:

(一)史傳文

史傳文,也叫歷史散文,主要有三類:

甲:編年體

編年體歷史散文在東周的時候已經產生,當時叫做「春秋」。當時各諸侯國都有自己的「春秋」。今天我們能見到的只有魯國《春秋》。為《春秋》作傳的有公羊、穀梁、左氏,稱為「春秋三傳」。

編年體歷史散文以《左傳》、《資治通鑒》影響最大。

編年體歷史散文的特點是:按照事件發展的本來程序敘述它的來龍去肪,便於讀者了解事件發生、發展的前因後果,便於讀者解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和它的階段性。

編年體歷史散文的不足之處:不利於集中描寫人物;一個事件往往拉得很長,分散在不同的年代裡。讀者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夠了解其全面;某些人物有始無終,某些事件顧此失彼。

乙、紀傳體

紀傳體歷史散文創自西漢司馬遷,《史記》是這方面的開創之作,我們通常所說的「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都屬於紀傳體歷史著作。

紀傳體這種體裁的特點:通過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紀傳體歷史散文對古代小說、故事等文學形式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六朝的志怪小說,唐宋傳奇以及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都深受這種體裁的影響。古人稱小說為「野史」,往往把小說篇名稱為某某傳。如李公佐的《南柯太守傳》、白行簡的《李娃傳》等等。

丙、紀事本末體

這種體裁創自南宋的袁樞。袁樞根據《資治通鑒》所提供的材料寫了一部《通鑒紀事本末》,把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歸納為二百三十九個專題。它的特點是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的材料集中在一起。如「三家分晉」「秦並六國」、「高帝滅楚」、「七國之叛」等,然後按年排列。這種體裁有一定的好處,便於讀者了解某一事件、某一問題的全面情況。清代史學家章學誠說這種體裁的作品「文省於紀傳,事豁於編年」。但這種體裁也有缺點,它突出了主要事件,而一些一般的事件得不到反映,被刪削了。

繼袁樞之後,又有人編了《左傳紀事本末》、《宋紀事本末》、《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清史紀事本末》等這種體裁的歷史著作。

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三種體裁各有優點和缺點,可以互為參考。

(二)論說文

論說文就是說理散文。它的特點是:要有明確的論點,有可信的論據,有嚴密邏輯推理論證。政論、文論、史論、學術論文等,都屬於論說文。

論說文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相當完備了,所謂的諸子散文或諸子百家都屬於論說文。當時的論說文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語錄體,如論語孟子;一是論文集,如《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這些集子標志著先秦時代的論說文已進入了黃金時代。其中《墨子》一書在論說文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從《墨子》開始,論說文開始有尾、結構、層次都很講究,論證的方法也比較嚴密。此外《莊子》一書長於用寓言說明深刻的哲理;《荀子》謹嚴潔,善於立論;《韓非子》痛快淋漓,長於駁論;這些對後世的論說文都有很大的影響。

從秦漢開始,論說文有了新的發展,不僅出現了大量的單篇論說文,同時論說文的體裁也趨向多樣化。較為重要、較為常用的有如下幾種;

1、論

論是議論,它的理方式以論證為主,論的任務主是要論證某一問題、某一人物、某一事理的是非得失。賈誼的《過秦論》一般地被認為是我國最早一篇「論」體文。其餘的如范慎的《神滅論》、柳宗元的《封建論》、蘇洵的《六國論》、蘇軾的《賈誼論》等也都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論體文。

2、說

說是說明,它的說理方式是以解釋為主。它的任務是闡述、說明某一事物、某一問題的道理。「說」這種體裁大則可以說天,小則可以說一事物,但一般不用這種體裁來評論人物和重大的政治問題。不過有時「說」與「論「的界限也不十分清楚,如柳宗元的《天說》與劉禹錫的《天論》就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3、辯(辨)

辨的特點是駁正一個錯誤的論點或辯證某些事實。辯是非、別真偽是它的重要任務。如韓愈的《諱辯》、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等都是著名的辯體文。

4、原

原是探源的意思。就是對一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從根本上加以考察、探討。一般說來,「原」這種體裁理論性比較強。如韓愈的《原道》,皮日休的《原謗》、《原刑》,黃宗羲的《原君》、《原臣》等都頗有影響。

5、寓言

寓言是一種文學形式,但好的寓言都應該富有哲理性,只不過是寓言講哲理不是通過邏輯推理的方式,而是採用講故事的方法,或將動植物擬人化以達到說理的目的。先秦諸子中已有大量的寓言,如《莊子》、《韓非子》、柳宗元的《三戒》等都是著名的寓言。

6、書信

書信按照應用范圍可歸入應用文,按照表達方式少數書信可歸入抒情文,大多數書信應歸入論說文。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韓愈的《答李翊書》、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等,可以看成是論說文。

7、贈序

這是唐代產生的一種文體。按照應用范圍來劃分,可歸入應用文;按表達方式來劃分,可歸入論說文。如韓愈《送孟東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義序》、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等。

8、奏議

奏議是臣子給皇帝的書信,按應用范圍可歸到應用文中去,按照表達方式可歸到論說文中去。從語言形式上盾,有的是駢文,有的是散文。

奏議又可公為(1)上書(2)疏(3)表(4)封事(5)札子(6)對策。其中「封事」是一種機密文件,要直呈皇上,還要密封,防止泄漏,如南宋胡銓《戊午上高宗封事》。「札子」是宋代產生的一種文體,主要用來議論政治得失,提出某種建議。「對策」應看成是奏議的一個附類。古代考試,把試題寫在簡策之上,令考生回答,稱為策回。考生回答問題的文章叫對策。如漢代董仲舒的《對賢良策》、宋代蘇軾的《教戰守策》等。

9、詔令

是皇帝對臣子的公文,戰國時通稱「令」、秦朝通稱「制」,漢代分為「策書」、「制書」、「詔書」、「誡敕」四類。

詔令的應用范圍屬應用文,語言表達形式屬於論說文,也有用四六句的駢文。

10、檄文

檄文是一種文告,內容往往是揚己這長,揭人之短。它的語言形式有散文,也有駢文。按應用范圍來分,它屬應用文,按表達形式應用歸入論說文。

以上十種,是古代論說文的主要形式。

(三)雜記文

古代雜記文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山川、景物、人事記,一種是筆記。其中筆記文以記事為主,其特點是篇幅短小,長者不過千八百字、短者則寥寥數語。其內容則是五花八門,有歷史掌故、遺聞軼事、文藝隨筆、人物評論、科學小品、志怪雜錄、讀書雜記等。從整個筆記內容來看,主要有三類:1、神話故事、傳奇;2、掌故軼事、風土民俗;3、名物訓詁、資料考證。

(四)應用文

除了論說文中的書信、贈序、奏議、詔令、檄文就應用范圍可歸入應用文之中外,應用文尚有如下幾類:

墓碑、墓碣、墓表;2、墓誌銘;3、紀念碑;4、祭辭、誄;5、銘箴、贊頌。這些東西在現代已無意義,在古代則是常用的應用文。

駢體文

駢體文又叫駢文。是受了漢代辭賦影響而逐漸形成的一種文體。這種文體魏晉地開始形成,南北朝時成了文章正宗。唐代一般把它叫「時文」,用來和古文相對。自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運動,這種文體就衰落了。因為這種文體通常多用四字句或六字句,從晚唐開始又把它稱為「四六」或「四六文」。直到清代,才開始把它叫做「駢文」或「駢體文」。駢體文在語言形式方面有如下幾個特點:

語音方面講究平仄相對。

語句方面講究駢偶和四六。

詞彙方面講究用典和藻飾。

古代文體匯編

1、「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並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分類
①碑記:古代一種刻在石碑上記敘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
②游記:是一種描寫旅行見聞的散文體裁。
③雜記:是古代因事見義,雜寫所見所聞不多加議論的散文體裁。
④記……事:是古代記載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 說明,描寫,情緒

2、「銘」是古代刻於碑版或器物上用以稱功德或申鑒戒的一種文體。這種文體,內容多簡短,特別是刻於器物上申鑒戒的銘文,文字短小精悍卻構思精巧,內容樸素而義理深邃,形式活潑且易誦易記,對我們觀察生活、思考生活、表現生活有很大的啟示,很值得我們反復閱讀、玩味。

古代文體名。用於述功紀行或警戒勸勉,文辭精練、有韻,讀來鏗鏘有力;體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與格言頗相似。

3、「說」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寫法十分靈活,可以敘事,可以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講究文采,和現在的雜文大致相近。

4、「表」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特殊文體。在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國時期統稱為「書」,如樂毅《報燕惠王書》、李斯《諫逐客書》,「書」是書信、意見書的總稱。到了漢代,這類文字被分成四個小類,即章、奏、表、議。劉勰在《文心雕龍· 章表》里說:「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可見,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統觀眾多表文,盡管具體內容不同,但都離不開抒情手法的運用,因此,「動之以情」也可以說是這種文體的一個基本特徵。此外,這種文體還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開頭要說「臣某言」,結尾常有「臣某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之類的話。

5、「書」指一般書信。「書」在內容上往往同「說」相同,辨析事物,解釋義理,二者常常在敘述中表明觀點、見解的,具有很大的靈活性。

6、「序跋文」序也作「敘」,或稱「引」,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序」一般多在書籍或文章前面,列於書後的稱為「跋」,或「後序」。這類文章,按不同的內容和表達方式分別屬於說明文或議論文,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容的,屬於說明文。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或對問題進行闡發的屬於議論文。例如《〈指南錄〉後序》、《伶官傳序》等。

7、「贈序文」文體一種。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稱為贈序。例如《送東陽馬生序》。這類文多為頌贊勉勵之辭。
8、「傳」記述個人生平事跡的文章。一般來說多為記述那些在歷史上較有影響而事跡突出的已死的人物生平事跡。多採取敘述、描寫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風貌。這種文體,貫用於史書。
9、「曲」:是和樂演唱的一種韻文形式,是配樂的長短句。它由詞演化出來,興起於金元時代,體式和詞相近而比詞自由,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的使用口語。曲包括散曲和雜劇。

10、「詞」又叫詩的別體,長短句,寫詞又叫倚聲填詞。詞產生於唐,成熟繁盛於宋,是詩的演進與發展。詞與詩比較,更集中於抒情,極少敘事的內容,也很少揭示哲理。其格律限制比詩更嚴格。詞有詞牌,詞牌一定了,每首詞就有固定的字數、固定的句數、固定的平仄用韻。一種詞牌有一種詞牌的「三固定」,它是絲毫不可隨意的。要想填詞或解決詞方面的問題,就要熟悉各種詞牌的格律,否則是無法辦到的。詞雖然在內容上無法分類,但按著字數的多少又可劃分的: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不分段。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可分段,稱上、下闋或上、下片。九十一字以上為長調,可分三疊、四疊……詞除了上面形式上有嚴格要求外,每種詞牌的內容大體上也固定,要抒發什麼感情也是有講究的,這些都要注意。

檢舉
團隊的補充 2011-03-05 23:12
「經史子集」是中國古籍按內容區分的四大部類。一些大型的古籍叢書往往囊括四部,並用以命名,如《四庫全書》、《四部叢刊》、《四部備要》等,可見四部分類對古籍的重要意義。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代產生的典籍難以數計,據不完全統計,留存至今的尚有8萬余種之多。對古籍的分類整理也很早就開始,第一次大規模的古籍整理,始於公元前26年西漢成帝時,由劉向、劉歆父子先後主持,內容包括搜輯、校勘、分類、編目等,最終編成了中國最早的國家圖書館目錄《七略》。《七略》將當時搜輯整理的典籍分為六藝、諸子、兵書、數術、方技、詩賦六大類,加上概論性質的輯略,總題《七略》。該書早已亡佚,但它的基本內容都被保存在班固的《漢書·藝文志》中,因此,《漢書·藝文志》成為今存最早的古籍分類目錄。

漢代以後,各種官修,私撰的古籍分類目錄不斷涌現,分類方法也不斷有所改進。西晉荀勖的《晉中經簿》將六略改為四部,即甲部錄經書(相當於六藝),乙部錄子書(包括諸子、兵書、數術、方技),丙部錄史書,丁部為詩賦等,這就奠定了四部分類的基礎。東晉李充所編《晉元帝書目》根據當時古籍的實際情況,將史書改入乙部,子書改入丙部,這樣,經、史、子、集四部分類已略具雛形。四部體制的最終確立,體現在《隋書·經籍志》中,這部實際上由唐初名臣魏徵所編的目錄,正式標注經、史、子集四部的名稱,並進一步細分為40個類目。從此,四部分類法為大多數史志、書目所沿用。

除了上述四分法、六分法外,歷代還有將古籍七分、九分以至十二分的,但都不佔主導地位,這說明經過時間的檢驗,四分法能較好地解決繁復的古籍分類問題,因而得到了普遍的認同。當然,四部之下的各種類目,歷代都有所變動,清代編纂的《四庫全書總目》分為四部44類,有較大的權威性。

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適用於傳統文化典籍。今天,它仍是我們熟悉古籍、進而了解傳統文化的一把鑰匙。五四以來,我國借鑒西方的圖書分類法,按現代學科體系進行圖書分類。目前,我國各類圖書館普遍採用的是九十年代修訂的"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簡稱"中圖法"),但是,由於不少古籍很難納入中圖法的分類體系,因此一般古籍圖書館(庫)的庋藏和檢索,仍襲用傳統的四部分類法。

編輯本段具體分類
經部收錄儒家「十三經」及相關著作,包括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五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等10個大類,其中禮類又分周禮、儀禮、禮記、三禮總義、通禮、雜禮書6屬,小學類又分訓詁、字書、韻書3屬;

史部收錄史書,包括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雜史類、別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鈔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等15個大類,其中詔令奏議類又分詔令、奏議2屬,傳記類又分聖賢、名人、總錄、雜錄、別錄5屬,地理類又分宮殿疏、總志、都會郡縣、河渠、邊防、山川、古跡、雜記、游記、外記10屬,職官類又分官制、官箴2屬,政書類又分通制、典禮、邦計、軍政、法令、考工6屬,目錄類又分經籍、金石2屬;

子部收錄諸子百家著作和類書,包括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演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等14大類,其中天文演算法類又分推步、算書2屬,術數類又分數學、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書相書、陰陽五行、雜技術7屬,藝術類又分書畫、琴譜、篆刻、雜技4屬,譜錄類又分器物、食譜、草木鳥獸蟲魚3屬,雜家類又分雜學、雜考、雜說、雜品、雜纂、雜編6屬,小說家類又分雜事、異聞、瑣語3屬;

集部收錄詩文詞總集和專集等,包括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5個大類,其中詞曲類又分詞集、詞選、詞話、詞譜詞韻、南北曲5屬。除了章回小說、戲劇著作之外,以上門類基本上包括了社會上流布的各種圖書。就著者而言,包括婦女,僧人、道家、宦官、軍人、帝王、外

㈡ 寫古代小說時,內容裡面的語言有什麼要注意的

如果你是要寫輕松一點風格的文注意的倒是沒多少,主要是現代詞彙絕對是不能帶進去。但是你要是寫比較正劇一點的可以用一些古人說話時的語言習慣,說實話讓我現在想的話還想不出什麼,主要注意古人的敬辭謙辭,然後你如果真用心的話,可以看看紅樓夢。

㈢ 中國古代小說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一、中國古代小說起源於神話傳說。與其他民族的小說一樣,最初的作品都與上古傳說有關,神話傳說有簡單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這為小說的孕育和產生准備了條件。比如《紅樓夢》的開頭,就是借用了女媧煉石補天的上古神話傳說。
二、中國古代小說在民間汲取營養。民間口口相傳的故事,為小說的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古代小說是人民群眾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中國小說的每次發展、進步都是由優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間學習,參與、加工民間創作而取得的。比如《西遊記》,就是在民間故事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 文人與民間創作結合的創作方式,使得中國古典小說呈現了重視情節的特點。重視寫情節並不意味著忽視寫人物,而是要通過情節表現人物,以外在的情節動作來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和精神狀態。
三、古代小說與歷史結合很深。比如《水滸傳》,就是充分吸收史傳文學寫人藝術經驗的一部作品。比如《三國演義》,整個小說就是構築在虛實歷史之上的。
四、我國古代小說的取材和用意多是立足於現實。小說創作不脫離現實,這些小說都產生於現實,由於現實問題的觸發而幻想出來的。比如第一部文人創作的小說《金瓶梅》,就完全是描寫日常生活,並直接影響到了後來的《紅樓夢》。
五、古代小說是逐漸發展的。由最早的神話傳說式到志怪式,再成長為唐時期的傳奇,最後到明清時成長為長篇巨作。

㈣ 簡述中國古代白話小說語言風格的轉變

與這些散見的白話相比,宋元話本中的白話,已經開始顯現其作為一種敘事文學語言的獨特表現力與藝術魅力,無論是酣暢淋漓的韻文,還是《西湖三塔記》等中的人物對話,白話的運用都充滿了不假雕飾的市井生活氣息。當然,宋元時期的白話與後來通行的白話還有不小的距離,有些當時的白話文獻,今人閱讀起來,並不比標准古文更容易懂。而話本小說中的白話固然生動豐富,但同時也還帶有過於樸拙、粗陋的特點。

明中葉是白話小說發展的高峰,這一時期的白話語言也更為成熟。很重要的一點就體現在白話敘事文學語言的成熟。一方面它們比此前小說中的白話更接近現代漢語;另一方面,又顯示了更富有文學價值的語言個性,這種個性與它們在題材、旨趣等方面的不同有關,也與小說家運用語言的能力與旨趣有關。

如果上述粗略的描述可以成立,那麼,到晚清之前,白話在小說中的運用也許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即唐代說唱文學階段、宋元話本階段、明中後期白話小說成熟階段、清前中期小說繁榮階段。這樣的劃分至少有兩方面的小說史意義,一是我們可以確認這樣的觀點,即伴隨著白話的發展,小說家對白話的運用也越來越嫻熟,越來越具有個性化的特點,顯現出一種由朴質到純熟的演變,因此,有必要細化對各個階段白話文學語言特點的總結;二是隨著我們對小說白話語言階段性特點認識的逐漸清晰,我們對每一部小說的語言成就與價值可以作出更准確的評判。
其次,地域性的不同對白話小說的語言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文言作為一種書面語,有著超地域性特點,而白話的方言差別卻極為明顯,這必然在小說中有所反映。而方言作為一種文學語言或文學語言的因素,同樣也有一個發展過程。從方言詞彙的偶然出現,到有意識地採用方言作為小說塑造人物、展現環境的一種手段,再到方言小說的產生,方言在小說中使用量逐漸增多。

㈤ 古代小說和現代小說的區別

我覺得主要就是語言方面,古代小說言簡意賅,經常有力魄千軍之勢,想像空間大;
現代小說語言表達好的通俗易懂,讀著也舒服,能跟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感時傷世,但是沒有古文的氣魄;寫的次的就只能靠故事情節吸引人了,否則就是垃圾……

㈥ 「說」是古代文體,一般短小精悍,以什麼表達方式為主

古代文體知識
古人喜歡在文題上表示出體裁。古代文體大致如下。
一、論說類
1、疏  又稱奏疏。臣子向君主陳述意見。分條陳述。暢於春秋,成於兩漢。
2、表  又稱奏疏、奏議。臣向君主陳述意見或有所請求的一種文體。重情。
3、論  直接闡明自己觀點的一種文體。分史論(人物論、專題論)、文論(評論文章)、策論(起源於寫在簡冊上以對答用,發展成策論)
4、說  用來闡述關於某一事物、問題的道理的文章。教材註解說,說,是一種文體,可以發表議論,也可以記事,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例如《師說》《捕蛇者說》。
5、原  推究。對一種理論、制度、或社會習俗從根本上加以探索、考察。《 原君》
6、訂 評議。對某一人事物論定功過,品評優劣,常含力排眾議而獨抒新見之意。因而行文有力,慷慨激昂。訂,論。《訂鬼》
7、序  是用來評介作品內容的。有自序、他序。位置在一本書的開頭或結尾。例如《指南錄後序》唐宋以來,送別贈言也稱序。例如《送東陽馬生序》
二、記敘類
1、紀傳體  司馬遷首創,以本紀、列傳為人物傳記中心。本紀記敘帝王事跡,世家記敘諸侯王和輔漢功臣的事跡,列傳是名人事跡。
2、記  記事、記言、記物、記人,應用廣泛,不拘一格。《核舟記》《岳陽樓記》《病梅館記》《游褒禪山記》《記王忠肅公翱事》《書博雞者事》
3、志  記事的文章。《三國志》
4、游記  我國古代記敘文的一大分支。以輕快的筆調和生動的描寫,記述旅途中的見聞,某地的政治生活、社會生活、風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名勝古跡等,並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5、逸事  也稱軼事。散失沒有流傳的事跡。《左忠毅公逸事》
6、筆記  內容五花八門,篇幅短小精悍。有歷史掌故,遺聞逸事,文藝隨筆,人物短論,科學小品,志怪雜錄等。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沈括的《夢溪筆談》
7、寓言  寓,寄也。藉助於比喻或故事來說明某一深刻哲理。《愚公移山》
8、小說  「演義」,根據歷史或傳說,敷衍成長篇章回體小說。《三國演義》。
有「志人小說」,還有「志怪小說」。
——以上可總稱為「散文類」。
三、韻文類
1、銘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頌功德的文字叫銘,後來就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陋室銘》  「墓誌銘」,追記死者生前事跡的文字。「志」,類乎傳記;「銘」,類乎詩歌。《五人墓碑記》,有志而無銘。
2、賦  介乎詩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賦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的和諧,主要特點總在於鋪敘事物。描寫的部分總是淋漓盡致,極盡鋪敘誇張之能事;結尾的部分則往往發一點議論,以寄託諷喻之意。
3、駢文  駢,兩馬並駕。駢文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特殊文體,介乎韻文和非韻文之間。相對散文來說,它講求對偶;而相對韻文來說,它不講求壓韻。南北朝時期,駢文盛行。駢文的主要特點是講究對仗,要求通篇句子兩兩相對。句子的結構、詞性、平仄都要合乎對仗要求。駢文中以四字句、六字句最多,故駢文又稱「四六」、「四六句」。
4、詩  「詩言志,歌詠言」。歌,比詩自由、奔放、土氣。行,鋪張本事而歌稱「行」。
5、詞  一種抒情詩體,和樂而歌的韻文。萌於南朝,成於唐,盛於宋。
6、曲  一種韻文,可泛指秦漢以來各種可入樂的詩歌,通常指宋以來的南曲、北曲。

古代文體
論。論是一種論文文體,按《韻術》:「論者,議也」。《昭明文選》所載:「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忠臣於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如《史記》後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論,則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史之言,正其謬誤。」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碑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誌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誌銘》。
游記。游記是描寫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游記的取材范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土人情的詭異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記下一國的重大事件,並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筆輕松,描寫生動,記述翔實,給人以豐富的社會知識和美的感覺。游記有帶議論色彩的,如《岳陽樓記》、《游褒禪山記》;有帶科學色彩的,如酈道元的《三峽》;有帶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這種文體是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從根本上考察、探討,理論性較強。如韓愈的《原毀》、黃宗羲的《原君》。
贈序。文體名。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如韓愈《送石處士序》:「於是東都諸人士……遂名為歌詩六韻,遣愈為之序雲。」其後凡是惜別贈立的文章,不附於詩帙也都叫贈序,內容多推重、贊許或勉勵之辭。我們學過明代文學家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時所誦讀的文章。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經歷,頌揚他的主要品德和業跡,寄託哀思,激勵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童話。兒童文學的一種。通過豐富的想像、幻想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童話的語言通俗、生動、形象,情節離奇曲折,富於趣味性,對自然景物往往作擬人化的描寫,能適應兒童的心理、情趣,激發人們的想像,便於他們接受和轉化。選入教材的童話有: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葉聖陶的《古代英雄的石像》。
序跋。序也作「敘」或稱「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序」一般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後面的,如《史記·太史公自序》),列於書後的稱為「跋」或「後序」。這類文章,按不同的內容分別屬於說明文或議論文,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容的,屬於說明文。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或對問題進行闡發的屬於議論文。我們學過的「序言」有:《〈吶喊〉自序》、《〈農村調查〉序言》、《〈指南錄〉後序》、《伶官傳序》等。
辯。「辯」即辯是非,別真偽,這種文體的特點是批駁一個錯誤論點,或辨析某些事實。如韓愈的《諱辯》、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
雜記。包括: (1)山川、景物、人事雜記。描寫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記》、《登泰山記》。 (2)筆記文。以記事為主,它的特點是篇幅短小,長的千字左右;內容豐富,有歷史掌故、遺文遺事、文藝隨筆、人物短論、科學小說、文字考證、讀書雜記等五花八門。《世說新語》、《夢溪筆談》就是這種文體。
奏議。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文章有體序說》:「七國以前,皆稱上秦初改書曰奏。漢定禮議,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謝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陳情;四曰議,以執議。」
民間故事。群眾口頭創作口頭流傳,經過很多人不斷地修改加工而形成的文學形式。民間故事的特點:故事性強,情節生動;口語化,樸素明快;想像奇特豐富;常用誇張、比喻,藝術感染力強。內容上它來自民間,反映的多是民間生活。有的民間故事常有神化式的幻想情節,充滿神奇色彩。例如:《漁夫的故事》、《牛郎織女》等。
說。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後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文章辨析序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們學過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師說》、《馬說》、《少年中國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
贈序文:文體一種。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稱為贈序。例如《送東陽馬生序》。這類文多為頌贊勉勵之辭。
書說文:「書」指一般書信。「說」指闡明事物、問題的義理文。把二者歸為一類里,是因為「書」在內容上往往同「說」相同,辨析事物,解釋義理,二者常常在敘述中表明觀點、見解的,具有很大的靈活性。例如《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答李翊書》、《報劉一丈書》等。
傳狀文:記述個人生平事跡的文章。一般來說多為記述那些在歷史上較有影響而事跡突出的已死的人物生平事跡。多採取敘述、描寫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風貌。這種文體,貫用於史書。諸如《蘇武傳》、《張衡傳》、《海瑞傳》等。
論辯文:是古代的一種論文文體。有「原……」、「……論」、「……辯」等文題形式。這種文體是作者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等,從根本上考察、探討,辨是非,別真偽,表明看法、觀點、澄清對錯的文體。援事引例,引經據典,或論其事實,或批駁謬誤,語言富有論辯力,邏輯性強,又頗具文彩。如《原毀》、《過秦論》、《諱辯》等。
雜記文:雜記文是除傳狀、碑誌以外的一切記敘文章,它包括較廣,有人物記事、山川草木自然之景。文化名勝古跡、歷史掌握、遺文遺事、社會風俗雜談、讀書雜記等。這類文章手法靈活,構思巧妙,形式多樣。如《桃花源記》、《項脊軒志》《梅花嶺記》等。
小說:就其古代散文來說,小說是早已有之的,下面再介紹一下小說。 小說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它以刻劃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上古到先秦兩漢,這是我國古代小說的醞釀和萌生時期。主要是先秦的「神話」、「寓言」。如《精衛填海》、《誇父逐日》、《女媧補天》等。
2、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志怪」、「志人」小說,統稱為筆記小說。這一時期,小說初具規模。其作品主要有張華的《博物志》,干寶的《搜神記》等。
3、唐代出現了唐傳奇。唐傳奇的出現,標志古典小說的成熟。著名傳奇有蔣防《霍小玉傳》、元稹《鶯鶯傳》、李朝威《柳毅傳》、白行簡《李娃傳》。
4、宋代出現了白話小說——「話本」。至此,才以小說作為故事性文體的專稱。話本的出現是「小說史上一大變遷」,它對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代表作有《三國志平話》。
5、明代出現了「擬話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話本的體制、形式進行創作的小說。如《玉堂春落難逢夫》、《杜十娘怒深百寶箱》、《沈小霞相會出師表》。
6、明清出現了章回體小說。此時期,古代小說發展到了頂峰,產生了一批偉大不朽的名著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等。 按著不同標准,小說可分為不同種類: 按篇幅及容量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及微型小說。 按寫作體制分為章回體、日記體、書信體、仙傳體。 按內容分為歷史小說,公案小說、武俠小說言情小說、傳奇小說。 按語言形式分為文言文小說和白話小說。 我國古代小說注意人物行動、語言和細節描寫,在矛盾沖突中展示人物形象。情節曲折,故事完整。語言准確簡煉,生動流暢、富於個性化。敘述方式明顯帶有說書人的印記。

㈦ 古典小說與現代小說的區別

倒死。
首先,如果沒有一定閱歷的人,古典小說是無法看懂的,中國的古典小說起步較晚,一般到明清時期才成熟,由於中國文人普遍認為小說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東西,所以中國的小說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壓抑。

而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後,白話文逐漸普及,梁啟超,胡適等人大力提倡小說救國論,再加上經濟利益的推動,(小說可以賣錢)小說創作突飛猛進,這時候的小說基本上大家都能看懂了,比如茅盾,巴金,沈從文,老舍。
古代小說來自民間,是人民群眾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古代小說有現實主義的傳統,立足現實,反映現實,表達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古代小說重情節,通過情節表現人物,通過人物語言動作表現人物心理;古代小說繼承了史傳文學的傳統,描寫人物,一方面有善惡、是非之分,一方面好人身上也有缺點,壞人身上也有長處;古代小說由「話本」發展為章回小說,結構上形成一種模式,回目往往是一副對子;古代小說的語言有文言白話之分,就是古代白話,與現當代小說語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現代小說只是沖破傳統「現實主義」的規范,使人物形象除簡單的社會學意義上的「典型化」人物外,又有「原生態」典型形象、心理型「內向化」典型形象與抽象化「象徵性」典型形象等。因此,無論是池莉的《煩惱人生》,王安憶的《小鮑庄》,方方的《風景》等,抑或是王蒙的《海的夢》《雜色》,徐星的《無主題變奏》,殘雪的《阿梅在一個太陽天里的愁思》等,或者是宗璞的《泥沼中的頭顱》,王鳳麟的《野狼出沒的山谷》,周立武的《巨獸》等都絕不能因沒有傳統的「典型人物」而否認其中各具風格的人物形象的存在。在情節安排上,許多現代小說也與傳統故事型小說不同:或淡化情節,如鐵凝的《哦,香雪》,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劉震雲的《塔鋪》,以及殘雪、阿城、汪曾棋的一些作品;或追求情節的詩化,以意境取勝,如何立偉的《白色鳥》,何士黨的《喜悅》,彭見明的《那人那山那狗》等;或使情節抽象化,如張承志的《大坂》,黃燦的《孤島》,韓少功的《飛過藍天》等,所有這些小說,雖沒有了傳統小說起伏跌宕的故事情節,動人心弦的沖突、懸念,但以此證明小說可以不要情節,無疑是淺薄無知的。這里有一個對故事、情節的理性認識問題。英國小說家伊麗莎白·鮑溫論述這個問題時說:「凡是小說就一定包含有故事。但是這些故事可能是在一個你所不熟的或是沒有料到的平面上:它們寫的可能是心理的,情緒的或內在的事物。……而我們應該知道,故事的檢驗標准,正在於它是否是向前發展的。」如果我們擺脫傳統觀念對情節與故事的束縛,而承認只要是動態過程就含情節與故事這一新理解,就自然會對現代小說的情節要素的體現有正確的把握與認識了。
同時,對現代小說中環境背景的抽象化、虛化或怪誕化;對現代小說主題改變過去內涵的單一性(即只將主題理解為思想觀念)而呈多樣品格(即信息、情感、意境、思想觀念等均可成為主題);一反過去圖解說教式、單向指定式,而呈模糊性、多義性與含蓄性體現,也應有科學理解。不能以此為據,認為小說可以不要背景環境,可以不要主題意旨。
簡言之,小說是以人物、情節、環境這三要素有機融合的生動、具體。逼真、自然的藝術畫圖來反映社會人生的散文體敘述文學樣式。

㈧ 中國古代小說的特點是什麼啊

我國的小說源遠流長。「小說」這一名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篇》。我國小說的萌芽,可溯至上古勞動人民的口頭傳說與遠古神話。這部分遺產主要記載和保存在《山海經》《穆天子傳》等書中。先秦兩漢時期,「小說」一直不能登上大雅之堂,根本算不上一種文學體裁。到了魏晉以後,別具風格的所謂「志怪」、「志人」小說的大量產生,使我國的早期小說出現了一個較為繁盛的時期,如干寶的《搜神記》、劉義慶的《世說新語》都是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但這時的小說,因為是「志」,即搜集記錄下來的,還算不上創作,所以人們把它同歷史歸於一類。小說脫離歷史領域而成為文學創作,是唐代以後的事。唐代經濟文化發達,文人思想比較活躍,於是產生了依照傳說創作而成的傳奇小說。傳奇小說發展到宋代就衰落了,隨之興起的是話本。話本經過文人加工、就變成了話本小說和演義小說。明代出現了章回小說。如《三國志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還出現了由文人模擬「話本」體制寫成的作品「擬話本」。馮夢龍編撰的《三言》中,不少作品就屬擬話本小說。這以後再發展,便有了文人獨立的創作。這一時期出現的長篇小說《金瓶梅》,是中國小說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獨立創作的長篇小說。清代的《紅樓夢》發揚了這個傳統,使中國古代的現實主義小說達到了輝煌的頂點。

古今小說有許多相通之處,但古代小說也有其自身特點。因而欣賞時,應根據古代小說自身的特點來加以欣賞,具體可以從了解古代小說的特點、欣賞古代小說的人物形象、鑒賞古代小說的語言三個角度入手。

古代小說來自民間,是人民群眾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古代小說有現實主義的傳統,立足現實,反映現實,表達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古代小說重情節,通過情節表現人物,通過人物語言動作表現人物心理;古代小說繼承了史傳文學的傳統,描寫人物,一方面有善惡、是非之分,一方面好人身上也有缺點,壞人身上也有長處;古代小說由「話本」發展為章回小說,結構上形成一種模式,回目往往是一副對子;古代小說的語言有文言白話之分,就是古代白話,與現當代小說語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㈨ 中國古典小說的特徵的主題;情節;人物;語言;形式;

一、政治特徵

中國文學有著關心政治的傳統,文學家在文學作品中表達對政治的關心成為心理定勢。古代文人的政治理想不亞於政治家的理想,因此,古代文學特別注重文學與時代、與政教的關系,強調「詩言志」、「文以載道」、 「教以化之」等重大社會功用,強調政治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並由此形成一個鮮明地主張「有為而作」、「有補世用」的優良傳統。如王充就說過:「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世用者,一章無補。」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要「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蘇東坡也提出文學創作要「有為而作」,「言必中當時之過」。[1]這是因為中國古代的文學家其主體是政治家和准政治家,他們都是致力在政治方面有所作為,當政治之路走不通或者走的坎坷時,才開始搞文學,成為文學家的,而文學在這些文學家手中主要是用來為政治服務的工具或者派遣政治郁悶的消遣品。這是由中國古代文人「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理想模式決定的,「立言」是最低層次的人生理想,搞文學是讀書人不得已而求其次的選擇。因此可以說,文學一方面是屈原、司馬遷、曹植、陶淵明、李白、孟浩然、陸游等政治失意者的事業[2],一方面是政治得意者的消遣,形成了文學史上的上官體、花間集,台閣體、西昆酬唱集和玉樓春、金縷曲、玉樹後庭花等。

二、補史特徵

每個作家的作品,大多是作家自己的親身履歷事件和某種情感歷程的記錄。這是由文學的功利性決定的,在中國古代,還沒有專業文學作家,人們或者是把文學當作言志、詠物、抒懷的工具和消遣手段,或者是把它作為「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工具。從屈原的作品裡可以找到他的出生、發展、理想、政治遭遇,以及他的被流放和思想上的矛盾斗爭直至最後的自殺;從李白的作品裡可以再現他少年時代如何心高氣傲,喜歡旅遊「五嶽尋山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中年時代如何可以政治進取、自信恃才、堅持「天生我材必有用」,以及政治失意後的苦悶和惆悵,晚年時如何在超脫和苦悶中度過。[3]杜甫不僅用詩歌記錄了他自己的生平大事,而且也記錄了他所處的時代的戰亂和苦難,因此他的詩被稱為「詩史」。中國古代小說也是如此,明代商業繁榮,人們的價值觀發生了變化,便有了反映市民生活情趣和人生價值觀念的小說,「三言」、「二拍」等作品對於好貨逐利的肯定、對於金錢的崇拜、對於商業道德的推崇都是那一時代的縮影。

三、地域特徵

古典文學的語體是極具地域特色的。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文學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呈現出明顯的南北差異。對此,歷代不少學者都曾論及。中國古代文學「北雄南秀」的風格差異,與地域文化的影響和滲透有著密切的關系。北方文學雄渾剛貞藝術風格的形成,得力於本地區多種文化基因的母育和熏陶,而這種藝術風格又在地域文化的互補中呈現出既守恆又轉換的趨勢。有中國古典文學閱讀經驗的人,常能指認出所讀作品中或濃或淡的地域民俗特徵。就詩歌而言,《詩經》和《楚辭》分別是先秦時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輝煌結晶。讀中國古代小說的文言筆記小說,便可窺見北派南派的分野。最出名的北派風格的筆記小說要推《聊齋志異》和《閱微草堂筆記》。《閱微草堂筆記》的作者紀曉嵐有流徙新疆的經歷,因此他書中故事的發生地就最遠到達了伊犁、烏魯木齊。袁枚的《子不語》、《續子不語》,朱梅叔的《埋憂集》中的人物,多出入無錫、杭州、江陰、吳江、廣東、義烏等地方。在上海墨海書館混過事的王韜的《淞濱瑣話》,也基本都寫江南的故事,最遠的寫到了閩、桂、湘。這三位作者的文言小說集,可看做是南派筆記小說的代表。

四、哲理特徵

天地人心,精理為文。理趣美是古典文學的一種最高境界。它是情感美、畫幅美和氣韻美的大融合、大升華。其表現形態可以歸納為思接千載,探求常理;內省外視,揭示奧秘;定格瞬間,顯示永恆等。這種理趣美的形成,源於作者對世界外物的整體性感悟,對人生意義的普遍性揭示和哲理性思考。而且還與作者藉以承載這種思考而展示的景、事、物、場面所呈現出的審美特質密切相關。《周易》居於六經之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活水源頭。它對中國古代文學思想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其哲學體繫上。《周易》試圖對包括自然、社會、人類的歷史發展等等范圍極其廣泛的問題作一總括和說明,由此而呈現的《易》道精神,如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陰陽互動的建構方式與通變致久的發展觀點等,均對古代文學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此特別指出的是,宋代的詩文的哲理性特徵尤為明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如蘇軾的《題西林壁》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王安石的散文游記《游褒禪山記》記褒禪山後洞之游,因受「怠而欲出者」的影響,『不得極夫游之樂』,回來以後,自悔之情不能已,同時悟治學之道,庶幾類此,因以作文,勸喻人們在學習中必須深入思考,謹慎選取,而不可淺嘗輒止,人雲亦雲。

五、教育特徵

中國有文學教化的傳統,包括「詩言志」傳統、「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傳統、諸子散文說理傳統、漢大賦和政論文諷諫傳統等。為此,中國古代歷來就要求文藝要起到「勸善懲惡」的作用,講究美刺諷諫,歌頌光明正義,批評黑暗腐朽,要求文藝有鮮明的思想傾向性,其實便蘊含有教育傾向,即作家在其文本創作、文學批評家在其理論主張中所體現和提出來的人文知識、勸導生活方式、勸戒人生不良、倡導道德倫理等所形成的具有教育指向和意義的思想內容傾向,包括地理教育、歷史教育、人格教育、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婚姻愛情教育、政治理想教育等方面。[4]這是身為士人的文學家和文學理論家,為了表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文關懷,熱衷並致力於以文學來實施人文教育的方式來吐露自己的政治情懷與人文情懷的結果。

六、情感特徵

中國古代古典文學具有強烈的情感特徵。對於詩文的評價,文人也總喜歡首先從「性情」或「性靈」來著眼,把有無強烈的抒情的感動,提高為衡量文學的價值、區別文學與非文學的首要標識,這在蕭繹的《金樓子•立言》中說得非常明確。在具體創作中所表現的情感內容和作者的人生觀念、生活經驗、社會地位密切相聯。如梁代文學最為引人注目的,一是宮體詩,一是邊塞詩。如果簡單地以傳統倫理標准來衡量,很容易把這兩種內容看作是截然對立的東西,而給以完全不同的評價。但實際上它們都是當代文人竭力追求文學的美感與抒情性的結果。因為這兩種題材在他們看來,都具有能夠引起興奮和感動的抒情強度,符合於「情靈搖盪」的文學標准(宮體詩人大都也寫邊塞詩,甚或將兩種內容寫入一篇之中,就是一個直接的證明)。古典文學偏重抒情的傾向隨著文學的發展不斷得到了增強,詩歌從詩經、楚辭(或稱「騷體」)開始就是感情熱烈的抒情詩,散文至唐代韓、柳豎立起了一道明確的界碑,此前,文多平庸、蒼白,較少感染力;至韓、柳而面目為之一變,於渾厚堅實中寓有一氣貫注的精神氣脈和情感力量,展現出來異常鮮明的抒情特徵。

七、道德特徵

更為可貴的是古典文學通常具有強烈的道德感。中國文化是一種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化,尤為注重人文領域內的問題。倫理道德與現實政治成為中國文化關注的兩大核心,從而使中國文化呈現出道德型文化與政治型文化的特徵。中國古代特別強調文學創作要表現進步的思想、正義的事業、崇高的理想,對現實的黑暗、政治的腐朽、道德的墮落、不良的風尚,要進行尖銳的揭露和批判,早在先秦時代的孔子就說過:「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漢代的司馬譴責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發憤著書」的思想,後來唐代的韓愈則進一步提出了著名的「不平則鳴」主張,要求文學為受封建專制主義迫害的人鳴不平。如明清小說就非常重視人物的德行節操,總是傾盡全力贊揚那些大忠大孝、品行高潔之士,人物形象的善惡良莠,有如涇渭之水,分明易辨。《三國演義》推崇諸葛亮、關羽,就因為他們忠義赤誠,肝膽照人。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關羽的「拚將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義名」,都足以讓人們領悟到這種道德文化精神的魅力。

八、宗教特徵

佛教、道教對作家思想上的影響和創作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佛教鄙視現實、尊重自然、保持自然本性的思想,道教鄙視權貴、憤世嫉俗的思想都對作家起過作用,由李白、杜甫、王維、李商隱、柳宗元、韓愈、白居易、蘇東坡這類大家及其作品為證。更有賈島、寒山、皎然、拾得、貫休、齊已、靈一等著名詩僧以他們的作品給中國古代文學大上了宗教的烙印。由於受道家和佛家對言意認識關系認識影響,古典文學創作講究要創造象外有象,景外有景,具有文生文外的特點,做到「言有盡而意無窮」,使作品富有含蓄的韻味。文學作品要做到其美在「言意之表」,是中國古代文學創作和西方很不同的民族傳統特點。古典文學追求豐厚的審美意蘊、顯示強烈的時代意識和表現出深刻獨到的人性思考,追求一種豐厚、新穎和深刻的思想內蘊。這種立意意識,對適應時代要求,繁榮文學創作,促進古典文學的蓬勃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九、志異特徵

因尚怪奇而志異也是古典文學的以給顯著特徵。詩歌以為晉南北朝時期的玄言詩和遊仙詩為代表,小說則表現得尤為突出,從產生之日起,就或者願意用小說來發明神鬼之不誣,或者致力於用小說來記述人們的奇異言行,如魏晉時張華作《博物志》,干寶寫《搜神記》,劉義慶著《世說新語》,唐代是中國小說的自覺時代,乾脆出現了《任氏傳》、《柳毅傳》、《南柯太守傳》等一大批傳奇,最早的白話短篇小說集「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二拍」(《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更使志異之大成,長篇小說則有《封神演義》、《西遊記》,甚至像《紅樓夢》也將神話故事作為小說情節的起因和外在線索。[5]

十、美感特徵

對於文學的美感特徵,很早就為人們所注意了。《論語•雍也》講「文質彬彬」,雖然原本是就「君子」的人格修養而言,但一直以來都被看作是重要的文論思想,其含義就是在重視「質」——質朴自然的內容表達方式的同時,也看重「文」——華美有文採的形式。在這個意義上,文學真正獲得了自身的價值。我國古代諸種文體如詩、詞、曲、賦、散文、戲曲、小說都因其各具的節奏、旋律、韻調、藻飾、意境、趣味等而表現出獨特的美感特徵。蕭統《文選序》指出,文學作品就是要成為「入耳之娛」、「悅目之玩」,文學創作就是要「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而他所確立的選文標准就是「綜輯辭采」、「錯比文華」。蕭統文論代表了我國古代文藝思想中「騁辭尚麗」的一端,稍有些過,但卻十分鮮明地表達了我國古代文學對於美感效應的特別注視與追求。

中國古典文學是一個跨時漫長、覆蓋極廣,而且有著深厚傳統的文學存在。中國文學史上往往將「風」、「騷」並稱,「風」指《國風》,代表《詩經》,「騷」指《離騷》,代表《楚辭》。[6]後世文人,一般說來,或主要接受了《詩經》的影響,或主要接受了《楚辭》的影響,由此發展形成兩種不同的優良傳統——「風」詩傳統即現實主義精神的世代相傳,「騷」詩傳統即積極浪漫主義的創作精神代代相傳,也就是西方文學理論講的現實主義風格和浪漫主義風格。前者在內容上的主要特徵是正視現實,描寫現實,揭露現實,批判現實,由此出現了文學史上的兩漢樂府民歌、建安風骨、唐代新樂府運動以及宋代王禹偁、金元之際的元好問、元代的關漢卿、清代曹雪芹等文學現象和傑出作家。後者的主要特徵是充滿激情和幻想的積極浪漫主義,並由此出現了文學史上漢代的賈誼、曹植、阮籍、,兩晉南北朝時的左思、鮑照,唐代的李白、李賀,宋代的蘇東坡、辛棄疾,明代的吳承恩,清代的蒲松齡等優秀作家。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在一定意義上是個類似於「儒道互補」的命題,以致雅俗之辨成為中國古典文學思想史的一個重要命題。

㈩ 中國古典小說的按不同標准(語言、形式、題材)的分類。

1、語言上分為文言小說、白話小說
2、形式上分為短篇小說、中篇小說、長篇小說
3、題材上可以分筆記小說 、社會譴責小說類、神怪傳奇小說類 、古典歷史小說 、公案俠義小說類 、風月小說
或者可以將古典小說分為「志怪神魔」、,『英雄傳奇」、「社會人情」三大類。

比如,魏晉時期出現了志人和志怪小說(短篇、文言),應為小說之祖。唐傳奇宣告中國古典小說開始進入成熟階段,是中篇小說的雛形了。 《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代表著中國古代小說甚至是整個文學史的至高點,至此,長篇章回體小說的模式基本形成。而這一時期以「三言」、「二拍」為代表的短篇小說也走向了成熟。

熱點內容
一對一玄幻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02 08:20:24 瀏覽:424
主角修煉速度很妖孽的玄幻小說 發布:2025-02-02 08:09:01 瀏覽:228
找一本校園小說女主被男主捅了一刀 發布:2025-02-02 08:07:28 瀏覽:867
腹黑會長是頭狼全文免費小說 發布:2025-02-02 07:50:10 瀏覽:351
有沒有好看的都市道士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02 07:17:05 瀏覽:540
俞靜雅葉北城小說的名字 發布:2025-02-02 07:08:23 瀏覽:854
科幻小說起什麼名字大全 發布:2025-02-02 06:43:40 瀏覽:48
2017完結網游類小說排行 發布:2025-02-02 05:59:23 瀏覽:586
鳳棲梧桐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2-02 05:54:54 瀏覽:549
校園男主混混成長小說 發布:2025-02-02 04:55:53 瀏覽: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