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開中國古代小說評點先河者

開中國古代小說評點先河者

發布時間: 2022-04-13 00:48:54

㈠ 簡述中國古代小說的起源

中國古代「小說」概念的演變「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 其意指「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也就是所謂的「殘叢小話」小說作為一種獨立的文體概念出現於漢代,西漢劉歆編的《七略》中已有「小說家」 的明確類目。桓譚在他的《新論》中說:「若其小說家,合殘叢小說,近取譬論,以作短書, 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這段話,既說明小說的形態特點是短篇體制,運用比喻說事,又 強調了它的社會功用。東漢班固在《漢書 藝文志》中進一步明確了小說的內涵及特點: 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議,道聽途說之所造也。 因此,在他的《漢書 藝文志》中,小說家被排斥在九流之外,排在十家的最後一家。 綜合漢人對小說的理論,大致包含以下幾層意思: 1.小說的內容來自民間傳說,屬「街談巷語」、「道聽途說」,是不符合「大道」、不見 於經典的瑣聞雜說或神怪故事。 2.小說的形態特色是「殘叢小語」,即短篇體制,運用比喻、誇張的虛構手法,因此具 有生動性和形象性。 3.通過說故事或敘事對生活進行指導,既具有傳奇性又具有知識性和說教性。 一、中國古代小說與神話的關系 小說究其根本,應來源與神話與傳說。明代胡應麟說《山海經》是「古今語怪之祖」(《少 《山海經》是我國先秦典籍中獨具風貌的作品,自古被稱為「奇書」,此書共十八卷,分《山經》和《海經》兩部分。 《山經》以紀五方山川為綱,系之以古史、草本、鳥獸、神話、宗教等內容;《海經》 除著錄地理方位之外,還記載遠方異人的狀貌和風俗,夾雜著大量的神話片段。 《山海經》是錄著我國古代神話最多的一部典籍,如「誇父逐日」、「精衛填海」、「西王 母」、「黃帝與蚩尤之戰」、「鯀禹治水」等。是孕育後世小說的胚胎。 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為《山海經》乃「小說之最古者爾」。 西晉太康年間出土於河南汲縣魏襄王冢中的《穆天子傳》,以相當可觀的篇幅描寫了周 穆王以造父為馭者、以河伯為副車,驅八駿巡行天下。《穆天子傳》代表著神話向小說的過 渡,並開了後世英雄傳奇的先河。 中國的神話有一個歷史化和宗教化的過程,神話人物常會被逐漸納入帝王家譜和宗教神 譜,反映這種變化的,在中國小說史上有一種由神話過渡到「仙話」的現象。仙話更多地表 現了後世人的理想和慾望。這表現了小說一方面吸取神話的幻想,一方面,又開始脫離神話 那種先民心理,回歸到現實的人情。 二、中國古代小說與子書的關系 古代小說在傳統的經史子集四部圖書分類目錄中一般屬子部,故稱子部小說。 《晏子春秋》在寫作上很有特色,故事簡潔完整,語言清新流暢,許多篇章已具有了小 說的敘事特點,如著名的「晏子使楚」。 先秦諸子為了形象地闡明道理,往往用寓言來說事。這些寓言既具有諷諭性、哲理性, 又具有故事性、形象性,有些寓言故事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已具有小說的特點。 《孟子 齊人有一妻一妾》;《韓非子》中的寓言,諸如「和氏璧」、「買櫝還珠」、「自相 矛盾」。《莊子》中的寓言如「皰丁解牛」、「匠石運斤」、「佝僂者承蜩」等。宋代黃震說莊子 是「詼諧小說之祖也」。 三、中國古代小說與史書的關系 從《左傳》開始,史家在著述歷史的時候,便常雜以流傳民間的遺聞佚事,使歷史事件 故事化,而且敘事完整翔實,並運用逼真的細節來描寫人物,使歷史人物性格鮮明,形象生 動。如:出亡中的晉公子重耳,諫假道的宮之奇,哭師的蹇叔等。 《戰國策 齊策》中的「鄒忌諷齊王納諫」,可以說是一篇很生動的小說。 從《左傳》到《史記》、《漢書》,這些歷史散文都證明了「史有詩心、文心」的觀點。 同是,它們的敘事方式、結構形態、語言技巧也常常的影響了中國小說文體的發育、發展。 此外,中國小說中也有一些被稱為「野史」的作品長期竄入史書的領域,如《吳越春秋》, 是一部採用虛構手法的小說,而不是史書。 從《左傳》開始的史學,的確是「小說之祖」。

㈡ 首開了我國小說史上章回體長篇歷史小說的先河的作品是

《三國演義》,原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是一本長篇歷史小說,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長篇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亦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與《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齊名。作者一般被認為是明朝的羅貫中。

㈢ 金聖嘆評點過哪些書

金聖嘆(1608—1661年)明末清初文學批評家。名采,字若采,明以後改名人瑞,字聖嘆。一說本姓張,吳縣(今屬江蘇)人,明諸生,入清後以哭廟案被殺。少有才名,喜批書,他所批《水滸傳》成書於崇禎末年,把七十一回以後關於受招安、打方臘等內容刪掉,增入盧俊義夢見梁山頭領全部被捕殺的情節以結束全書。只因這一腰斬,加上他評點此書所持奇談怪論,金聖嘆遂成一時風流,聲滿天下。是怪傑,還是人傑?是始作俑者,抑或是敢為天下先?是非功過自有評說。《傳世名著百部》在此將《金聖嘆評點< 水滸傳> 》全文送呈廣大讀者,並稍加解讀,希圖拋磚引玉,引出無數個敢發奇談怪論的金聖嘆。
金聖嘆一生批了很多書,是位很有名的人物。
一天,他到西湖靈隱寺去見老方丈,要批佛經。老方丈說:"佛經是不能批的。"後來,他又向老方丈要佛經看一看,老方丈不給他看。為這事他倆爭吵起來,一直爭論到半夜。老方丈說:"我出個上聯,你對得上,就讓你看佛經;對不上,佛經你就別看了。"金聖嘆一想:對對子,那不是鍋底下掏窩窩,手到擒來,有什麼難處,就點頭答應了。老和尚當場出個上聯:半夜二更半。
這還真把金聖嘆難住了,左思右想怎麼也對不上,只好離開了靈隱寺。
後來,金聖嘆因抗糧哭廟一案,被判了個殺頭的罪。臨刑的那一天,正好是八月十五。他猛個丁地想起了靈隱寺對對子的事,同時也想出了對句。他自言自語地說:"我金聖嘆臨死之前,總算對上了老方丈出的那個上聯,在文字上不欠什麼賬啦。"說完,就在獄中寫了下面的對句:中秋八月中。
他拜託獄卒將他的下聯送交靈隱寺老方丈。老方丈收到金聖嘆的對句一看,連聲稱贊:"對得好!對得好!只是這人狂妄自大,不和一般人交往,這大概是他招來殺身之禍的原因吧!"
《水滸傳》不愧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一大奇書,因而"水滸"問世本身就是中國文壇的一大盛事。但盡管它是奇書,卻又不是名正言順的奇書,因為中國的奇書天經地義地被認為是儒家"四書"、"五經",程朱理學,再就是充滿道學氣、儒家氣的以"載道"、"傳道"為宗旨的詩文詞賦,小說不過是"出於稗官,街談巷議、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乃引車賣漿之徒之所操"。然而小說畢竟是小說,它既然有存在的理由,也必然會去爭取發展的權利。《水滸傳》亦是這樣,它既然敢於問世,就敢於讓世人去接受他。從李卓吾拍案高呼"水滸"乃發憤之作,到葉晝的不同凡響的評點,再到金聖嘆頗具真人氣息的奇談怪論,《水滸》這部野語村言真是越來越奇,越來越怪,怪到須由政府封殺,列為禁毀一類,且倡言"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毫無疑問,金聖嘆讀批《水滸》是中國文學史最具特色的評點之一,由此而招致的贊譽、詆毀也可謂鋪天蓋地,對於其是非功過的爭論絲毫不亞於高鶚續《紅樓夢》。金聖嘆讀批《水滸》在以下幾點令人贊嘆不已。
首先是批文中表現出來的那種驚世駭俗的思想見解。這些思想見解具有鮮明的近代甚至現代意義和特色,因而在暮氣十足的晚明清初,不愧開風氣之先,說他超越時代也毫不過分。金聖嘆一生大半在晚明,這時是中國反理學的異端思潮泛濫時期,李卓吾、葉晝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生性好奇的金聖嘆對李卓吾的學說是來者不拒、兼收並蓄,他的處世為人與李卓吾也頗有幾分相似,說他們是同一道上的人,相信不會有什麼疑義。基於此,金聖嘆身處物換星移、改朝易代之際,飽嘗家國不幸之痛,又遭遇文化的轉軌重建,舊有的文化模式面對著怵目驚心的社會政治風暴,必然要接受嚴峻的挑戰。
作為思想上的先驅者和文化上的敏感人,金聖嘆與同時期的顧炎武、黃宗羲不約而同地抨擊封建君主專制的弊病,倡言隱約朦朧的民主理想。他的思想與顧炎武的恢復清議、黃宗羲的學校議天子是非鼎足而立,應得到足夠的重視。
金聖嘆在《水滸傳》第一回里批道:"蓋不寫高俅便寫一百八人,則亂自下生出;不寫一百八人,先寫高俅,則是亂自上作也。"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臣民"的家天下時代,這句"亂自上作",無異於石破天驚的一支利箭,猛烈地射向道貌岸然的統治階層。老百姓並非是禍亂天下的根源,而"居廟堂之高"的王侯將相們才是禍國殃民的始作俑者。
結合後面盧俊義驚惡夢,梁山泊頭領全部被捕殺的金氏式的結尾推理下去,亂自上作,官逼民反,而後是被迫鋌而走險的草民被始作俑者捕殺,這又何異於齊宣王念"無罪而就死地"而"以羊易之"。前後一聯結就不難得出封建專制的家天下是"驅民之死"的萬惡之源。金聖嘆暗藏玄機的奇談怪論,正是他思想敏銳、智慧超凡所在,這並非是那些說盧俊義驚夢是金聖嘆認為造反的盜賊必然沒有好下場所能明察的。不僅如此,金聖嘆還將批判的矛頭直指最高統治階層,乃至孤家寡人:"小蘇學士、小王太尉、小舅端王(即宋徽宗)。嗟乎!既已群小相聚矣,高俅即欲不得志,亦豈可得哉!"(第一回),以皇帝為首的官僚集團本身就是個小人集團,腐朽不堪,糜爛至極,上樑既已不正,下樑豈有不歪之理,故"欲民之不釁,國之不亡,胡可得也。"
(第五十一回類批),於此可以肯定,說金聖嘆仇恨農民起義實在是有些牽強附會。
金聖嘆思想上所散發出的異端色彩不僅僅在於他一針見血地指出禍亂之根,萬惡之首。更表現在他對虛偽的聖賢之道的撻伐,孔子曰:"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而金聖嘆則抓住要害說這不是議與不議的問題,而是敢議不敢議的問題,他在《水滸傳》第一回的總評中批道:"記一百八人之事,而亦居然謂之史也,何居?從來庶人之議,皆史也。庶人則何敢議也?庶人不敢議也。庶人不敢議而又議,何也?天下有道,然後庶人不議也。今則庶人議也,何用知其天下無道?曰:王進去而高俅來也"。封建專制壓制群眾言論自由,使百姓"道路以目"、緘口不語、而又大言不慚地謂之為"天下有道"。很明顯金聖嘆抨擊聖人之道,主張"庶人之議"已經和我們現在所說的言論自由、輿論監督很相近,而且謂之為"史",這就使得這一思想具備了鮮明的近代、現代意識和特色,也可以看作是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早期萌芽。金聖嘆在倡言言論自由的同時,也主張文人的創作自由,即"操筆政"。
他在讀批《水滸傳》中借司馬遷作《史記》大發議論"......下筆者,文人之事也。以一代之大事......供其為絕世奇文之料,是文人之權矣,君相雖至尊,又烏敢置一末喙乎哉?!"將文人的創作自由與言論自由凌駕於君王將相之上,如此犀利的筆觸,暢快淋漓的見解,從古至"金",可謂絕無僅有。這種非君非聖思想與同時期黃宗羲那種金剛怒目式的批判君主專制的言論並駕齊驅而當之無愧,說金聖嘆是反專制鬥士、民主先驅也並非言之過激。
金聖嘆思想的離經叛道還在於他對通俗文學地位的尊重,他不認為儒家的"四書"、"五經"就是聖賢至尊、天經地義,他把《左傳》、《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西廂》合稱"七才子書",並對"水滸"、"西廂"進行頗具真人氣息式的評點,讓人耳目一新,境界開闊,領略了一片新天地。這樣做僅僅靠善於發表奇談怪論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勇氣去沖破世俗的偏見和承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事實上金聖嘆所承受的輿論壓力是常人所不敢想像的,就連歸庄這樣的狂狷之士尚且不與他同伍,攻擊他"嘗批《水滸傳》名曰第五才子書......余見之曰:"是倡亂之書『。未幾又批評《西廂記》行世,名之曰第七才子書,余見曰:"是海淫之書'......以小說、傳奇躋於經,史、子、集,固已失倫......"並主張將其作為"邪鬼"而誅之,"雖死而罪不彰"。由此可見金聖嘆在當時各界輿論攻擊下"煢煢孑立,形影相弔"之狀,然而其孤軍奮戰而又孤掌難鳴的窘境又何嘗不是"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金聖嘆讀批《水滸》除了其思想鋒芒令人刮目相看外,其對中國古典小說理論的貢獻也是讓人嘆為觀止、可圈可點的。
中國古代對小說的評點雖不始自金聖嘆,在他之前已有李卓吾、葉晝暢發其端,並已有成就,但金聖嘆對小說的評點超過了在他之前的任何一位先行者,特別是他在小說創作上發表的許多真知灼見大大提高了對小說這種文學樣式的本質特徵和創作規律的認識、把握,其價值遠遠超過對《水滸》這部書的闡釋、評論。
難怪清人馮鎮巒在《讀< 聊齋> 雜說》中說:"金人瑞批"水滸"、"西廂",靈心妙舌,開後人無限眼界,無限文心",確乎其然。
在金聖嘆《貫華堂水滸傳》之後,即有毛宗崗父子讀批《三國演義》,張竹坡批《金瓶梅》,且都能另闢蹊徑,成一家之言。
金聖嘆在小說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說就是他比較周密、比較深刻地揭示了小說的文學特徵,頗具先鋒美學意味。由於中國的小說與史傳文學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可以說史傳文學的發展,講史、話本的繁榮促成了小說的產生發展。早期小說大都附著於歷史,《三國演義》是據史而演,《水滸傳》也是對大宋宣和遺事的生發,在前人的頭腦中總是把小說當成歷史的分支,名曰:"稗史"。金聖嘆批《水滸傳》於首尾兩回的總評中,都著重說明探究是否實有其人、實有其事之實無必要,他說:"若夫其事其人之為有無,此因從來著書家之所不計,而奈之何今之讀書者之惟此是求也"?
他指出歷史與小說的區別在於:
"《史記》是以文運事,《水滸》是因文生事,以文運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卻要算計出一篇文字來,雖是史公高才,也畢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卻不然,只是順著筆性去,削高補低都由我。"(《談第五才子書法》)
金聖嘆認為小說創作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必拘泥於事件的真實與否,一切細節都是為塑造人物服務的。即使是《史記》這樣的史傳文學也不是對生活的照搬照抄,"有事之巨者而隱括焉"、"有事之細者而張皇焉"、"有事之缺者而附會焉"、"有事之全者而軼去焉"、是"無非為文計,不為事計也"。史傳文學尚且離不了簡化、誇張、虛構,作為以塑造人物、揭示矛盾沖突以反映社會生活的小說則更應該普遍採用這些手法,融知識性、文學性、可讀性、鑒賞性、娛樂性於一體,造就雄深博雅、四海流傳的好作品。
金聖嘆進一步強調小說既然不同於史傳文學,那麼就不能以純敘述的筆法來寫小說,為著刻畫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活動的需要,恰到好處的描寫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他對《水滸傳》中那些膾炙人口的情節和細節,大都作了鑒賞性的評析,總括為一點就是作者體察入微,用筆至細,寫得如真有其事,深切入理。如第十五回"智取生辰綱"一節,寫挑酒漢子(白勝)走上崗來,裝著"我自歇涼,並不賣酒"的樣子,還與楊志發生了一段鬥嘴,做出偏不肯的姿態,終於逗引得押生辰綱的眾軍漢上鉤,金聖嘆評之曰:"絕世奇文",就是因為這段文字寫得極為生動,如果直寫白勝駸駸相就,惟恐不得賣的樣子,那就顯得白勝太笨拙,不似用心智取,文章就顯得索然寡味了。正是從這等細節描寫里,金聖嘆揭示出了小說勝於"只為事計"之文的美學特徵。他評第二十七回武松受施恩款待說:"凡此等事,無不細細開列,色色描繪。嘗言太史公酒肉帳簿為絕世奇文,斷惟此篇足以當之。若韓昌黎《畫記》一篇,直是印板文字,不足道也"。又評武松去打蔣門神一路上不斷喝酒一節說:"此者是此篇之文也,並非此篇之事也。但曰事而已矣,則施恩領武松去打蔣門神一路吃了三十五六碗酒,只依宋子京例,大書一行足矣,何乎又煩施耐庵撰此一篇也哉!"這兩則評論說明如果只限於乾巴巴地敘事,而沒有對"事"中的人物行為和與之有關的事物、景象的具體細致的描繪,寫不出真切生動的生活之形色、意趣,那就不是小說,而成為史書和紀實之文了。
《水滸傳》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金聖嘆對此極為贊賞,他說:"《水滸傳》寫一百八個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樣,若別一部書,說他寫一千個人也只是一樣,便只寫了兩個也是一樣","蓋耐庵當時之才,吾直無知其所際也。其忽然寫一豪傑,即居然豪傑也;其忽然寫一奸雄,即又居然奸難也;甚至忽然寫一淫婦,即居然淫婦;今此篇寫一偷兒,即又居然偷兒也。"(第五十回總評)這些評點極為精當,雖然在金氏之前葉晝已有類似的評點,但金氏與葉晝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十分注意人物刻畫的共性與個性的水乳交融,使其栩栩如生,正所謂"所敘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所以評論《水滸傳》寫人物的成就,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徵,便成了金聖嘆評點的重點內容。
金聖嘆對《水滸傳》的評點,觸及到藝術創作和欣賞的諸多方面,如注重情節與性格的關系,小說語言的准確性及其表現力,創作的靈感與我們現在所談論的很多有關小說理論的東西,金聖嘆在批《水滸傳》中已經涉及到了。
正因為金聖嘆批《水滸傳》所體現出來的上述思想藝術光芒,廣大的普通讀者自然要對其另眼相看,他的《貫華堂水滸傳》一問世,就以所向披蘼的氣勢戰勝了明代叢書關於"水滸"的一切本子,流行有清一代,在近300 年的時間里獨占鰲頭,成為廣大讀者案頭必備的奇書之一。

㈣ 中國古代小說四大點評本

四大名家批註評點有《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中國四大名著古典小說。

㈤ 中國古代文學方面的主要成就

一、先秦文學:
先秦文學主要由「古代歌謠」、「古代神話傳說」、「《詩經》」、「《楚辭》」和「先秦散文」組成。其中詩歌和散文部分成就尤其大。
洪荒遠古唱彈歌,小雅國風幽怨多。
更有離騷無限恨,至今一讀淚滂沱。
二、兩漢文學:
兩漢文學主要成就表現在「辭賦」、「散文」、「詩歌」。「樂府民歌」是漢代最具光彩的作品;「漢賦」是兩漢的代表性文學;對中國文學史貢獻最大的,當推司馬遷的《史記》
《詠史》無文創五言,古詩十九倍新鮮。
三曹七子存風骨,樂府民歌分外妍。
三、魏晉南北朝文學:
這一時期的建安文學、正始文學、太康文學、田園山水文學、永明文學、北朝文學以及獨立於文人文學之外的南北朝樂府民歌,異彩分層,各具特色。這一時期確立了聲律的理論規范,形成了典故的運用傳統,豐富了文學修辭技巧;這一時期是五言的繁榮期,七言的產生期,抒情賦的高峰期,駢文的成熟期,小說與格律詩的草創期,也是理論散文進入更加思辨化的時期。
山水方滋庄老退,淵明高格頌田園。
左思風力劉琨壯,鮑照悲歌一脈連。
四、隋唐五代文學
唐詩代表了唐代文學的最高成就,是唐代文學的象徵和驕傲。這一時期出現了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維、高適、岑參、韓愈、柳宗元、白居易、杜牧等眾多著名詩人。
李杜雙星耀九天,群星璀璨盛空前。
至今南北東西客,猶唱唐詩三百篇。
五、宋代文學
宋詞是宋代文學的精華。這期間出現了范仲淹、柳永、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李清照、楊萬里、陸游、辛棄疾、文天祥等著名詩人、詞人。
婉約新詞晏柳倡,清真漱玉競芬芳。
蘇辛豪氣今猶在,鐵馬秋風更激昂。
六、元代文學
元代文化學術領域的空氣比較自由活躍,元代的戲曲得到大力發展。但,傳統詩詞散文創作卻相當沉寂,相對戲劇而言成就甚微,代表作家及風格可以用四絕概括:
徒把金戈挽落暉,虞楊范揭占詩魁。
廉夫特異薩都刺,指點江山振式微。
七、明代文學
由於社會原因,這一時期的文學發展呈現一種極不平衡的現象。詩文逐漸走向衰落,戲劇的發展比較曲折,長篇小說創作出現繁榮的局面。《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金瓶梅》等長篇小說,以其鮮明的藝術特色,典型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節,為明代文學的發展帶來一種嶄新的風貌。
八、清代文學
清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朝代。清代文學領域中最繁榮的是小說。無論是文言短篇小說還是白話章回體小說,都達到了小說史上的新高峰。,出現享譽全球的小說名著《紅樓夢》。其次是戲劇文學,出現南洪(洪升)北孔(孔尚任)等大戲劇家。再次是詩文作品呈現出數量多、流派多的兩多現象。

這基本上是最簡單的古代文學概論了,你參考一下

㈥ 為什麼說《史記》開創了中國史傳文學的先河

因為真實...

㈦ 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歷程有哪幾步

有以下六步:
中國古代小說,經過漫長的道路,直到唐代才真正地具備了小說要素。
1.先秦兩漢——古代小說的萌芽時期。這一時期的神話、寓言、史傳、「野史」傳說、宗教故事等都孕育著小說的藝術因素,為小說的形成准備了條件,同時也露出小說童年時期形成志人志怪兩大類的端倪。
神話:如《精衛填海》、《女媧補天》、《誇父逐日》等。神話有簡單的故事情節和有一定個性的人物形象,這正是萌芽時期的小說藝術要素。
寓言故事是一種短小精悍而又富於諷刺力量的文學樣式,其特點是通過假託的故事,說明一個抽象的道理。先秦寓言,它敢於干預生活,有助於中國古代小說現實主義傳統的形成,它的諷刺藝術,直接為後世小說繼承和借鑒。後世的諷刺小說的小說中的諷刺藝術,無不受到寓言的積極影響;它是最早的敘事文學之一,又開創了自覺地虛構故事的先河,在敘事、寫人、擬人、狀物、誇張等多方面的藝術經驗,為小說家所汲取。
《史記》開創了我國紀傳體史學,它改變了以往以編年體或國別體記敘史事的傳統,以人物為中心,通過人物的歷史性的活動來說明歷史。就對小說的影響而論,除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外,還在於曲折細致地描寫妙趣橫生的故事場面,惟妙惟肖地表現人物的身份、性格。故事生動、人物逼真,富於戲劇性和小說意味,不僅為後來的小說提供了豐富的題材,更重要的是為小說文體的形成直接提供了編寫故事情節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經驗。
中國古代小說與宗教迷信傳說的關系十分密切,可以說它們結下了不解之緣,以致形成了古小說中語怪與紀異兩大類別。先秦時代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現為巫教。
2.魏晉南北朝——古代小說的童年期。此時出現了「志人」「志怪」小說,合稱筆記小說。這一時期,我國小說初具規模,劉義慶《世說新語》(志人)干寶《搜神記》(志怪),這些小說在藝術上還不夠成熟,只是「粗陳梗概」:描寫人物不能寫出一個完整的形象,所寫故事,大多是實錄性質,缺乏藝術上的虛構,作者們只是搜奇記軼,而不是有意識地進行小說創作,但它對後世小說戲劇的影響是巨大的。
3.唐代——古代小說的成熟期。唐代出現了唐傳奇。唐代傳奇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典小說的成熟。較之童年期的作品,唐人小說有長足的進步:有意識地做小說,從鬼神靈異、奇聞逸事走向現實生活,在藝術上有了很大的創造和提高。著名的唐傳奇有:蔣防《霍小玉傳》、元稹《鶯鶯傳》、李朝威《柳毅傳》、白行簡《李娃傳》。
4.宋代——話本產生。宋代出現了白話小說——話本,也稱「話本小說」。從此以文言短篇小說為主流的小說史,逐漸轉為以白話小說為主流的小說史。同時,文言小說依然存在,至此,才以小說作為故事性文體的專稱。話本的出現是「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從文言到白話,既增強了小說的表現力,又擴大了讀者面,提高了小說的社會功能;作品描寫的對象由封建士子轉向平民,作品的思想觀點、美學情趣發生了變化;奠定了白話短篇和長篇的基礎。代表作有《錯斬崔寧》、《三國志平話》。
5.明代——白話小說蓬勃發展。明代出現了「擬話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話本體制、形式創作的小說。如《玉堂春落難尋夫》、《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等。明代是白話小說蓬勃發展的時代。著名的作家作品:洪楩《清平山堂話本》、馮夢龍「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明清出現了「章回體小說」。其特點是分回標目,常取一個或兩個中心事件為一回,每回篇幅大致相等,情節前後銜接,開頭、結尾常用「話說」「且聽下回分解」等口頭語,中間穿插詩詞韻文,結尾故設懸念吸引讀者。這一時期,我國古代小說發展到頂峰,產生了一大批不朽的名著。明初,《三國演義》(羅貫中)和《水滸傳》(施耐庵)的相繼問世,標志著中國小說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從此,中國小說以短篇小說為主轉入以短篇小說為主。「四大奇書」在所屬的各類題材的小說中獨占鰲頭:《三國演義》是小說史上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歷史小說的典範;《水滸傳》既是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的作品,也是一部英雄傳奇的典範;《西遊記》(吳承恩)既是第一部長篇神魔小說,也是一部神魔小說的典範;《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寫世情的小說,也是第一部由文人獨力創作的小說。
6.清代——長篇小說創作的高潮。清代的《儒林外史》(吳敬梓)和《紅樓夢》(曹雪芹)的問世,把長篇小說的創作再一次推向高潮。此時的文言短篇小說著名的有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紅樓夢》之後,由於時代的原因,小說創作成低谷狀態,至晚清才又繁榮起來,晚清長篇小說有一千種以上,著名的有「晚清四大小說家」李伯元《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老殘游記》、曾樸《孽海花》。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歷史大體是: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篇小說單線發展,宋元時代,文言、白話兩種短篇小說雙線發展,明代開始,文言、白話、長篇、短篇多線發展,呈現出多姿多彩的狀態。
我國古代小說的特點:注意人物行動、語言和細節的描寫,在矛盾沖突中展示人物形象;情節曲折,故事完整;語言准確簡練,生動流暢,富於個性;敘事方式明顯帶有說書人的印記。
○中國古典名著詩:
東西三水桃花紅,官場儒林愛金瓶。三言二拍贊今古,聊齋史書西廂鏡。
附解:東——(清)蔡元放《東周列國志》;西——(明)吳承恩《西遊記》;三——(明)羅貫中《三國演義》;水——(明)施耐庵《水滸傳》;桃花——(清)孔尚任《桃花扇》;紅——(清)曹雪芹《紅樓夢》;官場——(清)李伯元《官場現形記》;儒林——(清)吳敬梓《儒林外史》;金瓶——(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三言——(明)馮夢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二拍——(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今古——抱瓮老人輯的明代話本選集《今古傳奇》;聊齋——(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史書——(西漢)司馬遷《史記》;西廂——(元)王實甫《西廂記》;鏡——(清)李汝珍《鏡花緣》。

㈧ 簡述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幾個主要階段,並舉出各階段的代表人物作品

1、起源階段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志人」「志怪」小說,合稱筆記小說。這一時期,我國小說初具規模,這些小說在藝術上還不夠成熟,只是「粗陳梗概」。

描寫人物不能寫出一個完整的形象,所寫故事,大多是實錄性質,缺乏藝術上的虛構,作者們只是搜奇記軼,而不是有意識地進行小說創作,但它對後世小說戲劇的影響是巨大的。

代表人物作品:劉義慶的志人小說集《世說新語》,干寶的志怪小說集《搜神記》。

2、發展階段

唐代出現了唐傳奇。唐人小說有長足的進步,有意識地做小說,從鬼神靈異、奇聞逸事走向現實生活,在藝術上有了很大的創造和提高。

代表人物作品:蔣防的《霍小玉傳》、元稹的《鶯鶯傳》、李朝威的《柳毅傳》、白行簡的《李娃傳》等。

3、轉化階段

宋代出現了白話小說——話本,也稱「話本小說」。從此以文言短篇小說為主流的小說史,逐漸轉為以白話小說為主流的小說史。同時,文言小說依然存在,至此,才以小說作為故事性文體的專稱。

話本的出現是「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從文言到白話,既增強了小說的表現力,又擴大了讀者面,提高了小說的社會功能;作品描寫的對象由封建士子轉向平民,作品的思想觀點、美學情趣發生了變化;奠定了白話短篇和長篇的基礎。

代表作品:《錯斬崔寧》、《三國志平話》等。

4、成熟階段

明代出現了「擬話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話本體制、形式創作的小說。明代是白話小說蓬勃發展的時代,清代把長篇小說的創作再一次推向高潮。之後由於時代的原因,小說創作成低谷狀態,至晚清才又繁榮起來,晚清長篇小說有一千種以上。

代表人物作品: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紅樓夢》、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等。

(8)開中國古代小說評點先河者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小說的「四大名著」

1、《西遊記》: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內容,既讓佛、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裡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還有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顯得亦庄亦諧,妙趣橫生。

《西遊記》的出現,開辟了神魔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門類。書中將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和嚴肅的批判巧妙地結合的特點直接影響著諷刺小說的發展。《西遊記》是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

2、《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宏偉,手法多樣,使我們對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盪氣回腸、感人肺腑。

《三國演義》開創了歷史小說的先河,代表了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後,文人紛紛效仿。在中國文學史上,歷史小說便蔚然成為一大潮流。直到現在,三國都是一部在文學界上享有盛名的歷史小說,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已寫成了各種歷史小說,無不是羅貫中歷史演義的繼承和發展。

3、《水滸傳》:它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綜合」,以它傑出的藝 術描寫手段,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的發生、 發展和失敗過程的一些本質方面。

《水滸傳》的社會意 義首先在於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及統治 階級的罪惡,說明造成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 反」。另外一個就是在當時的封建社會時代敢於「現實」和文學相結合的寫作是「作家」人格的一種突破。

4、《紅樓夢》:是集諷刺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古代罕見名著。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具網路全書風范的長篇小說。

它以榮國府的日常生活為中心,以寶玉、黛玉、寶釵的愛情婚姻悲劇及大觀園中點滴瑣事為主線,以金陵貴族名門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歷史為暗線,展現了窮途末路的封建社會終將走向滅亡的必然趨勢。

並以其曲折隱晦的表現手法、凄涼深切的情感格調、強烈高遠的思想底蘊,在我國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會圖景、建築金石等各領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價值,達到我國古典小說的高峰,被譽為「我國封建社會的網路全書」。

四大名著是中國文學史中的經典作品,是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此四部巨著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難分高低的,都有著極高的文學水平和藝術成就,細致的刻畫和所蘊含的深刻思想都為歷代讀者所稱道,其中的故事、場景、人物已經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可謂中國文學史上的四座偉大豐碑。

㈨ 簡述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史

「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瀆,守鯢鮒,其於得大魚難矣;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縣」乃古「懸」字,高也;「令」,美也,「干」,追求。是說舉著細小的釣竿釣繩,奔走於灌溉用的溝渠之間,只能釣到泥鰍之類的小魚,而想獲得大魚可就難了。

靠修飾瑣屑的言論以求高名美譽,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遠了。春秋戰國時,學派林立,百家爭鳴,許多學人策士為說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學說,往往設譬取喻,徵引史事,巧借神話,多用寓言,以便修飾言說以增強文章效果。

莊子認為此皆微不足道,故謂之「小說」,即「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淺識小道」,也就是瑣屑淺薄的言論與小道理之意,正是小說之為小說的本來含義。

而中國小說最大的特色,便自宋代開始具有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兩種不同的小說系統。文言小說起源於先秦的街談巷語,是一種小知小道的紀錄。在歷經魏晉南北朝及隋唐長期的發展,無論是題材或人物的描寫,文言小說都有明顯的進步,形成筆記與傳奇兩種小說類型。

而白話小說則起源於唐宋時期說話人的話本,故事的取材來自民間,主要表現了百姓的生活及思想意識。但不管文言小說或白話小說都源遠流長,呈現各自不同的藝術特色。

小說的特點

1、價值性

小說的價值本質是以時間為序列、以某一人物或幾個人物為主線的,非常詳細地、全面地反映社會生活中各種角色的價值關系(政治關系、經濟關系和文化關系)的產生、發展與消亡過程。非常細致地、綜合地展示各種價值關系的相互作用。

2、容量性

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說的容量較大,它可以細致地展現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可以表現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同時還可以描述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優勢是可以提供整體的、廣闊的社會生活。

熱點內容
都市單女主日常類小說推薦 發布:2025-02-03 23:38:39 瀏覽:136
主角殺人如麻不論男女的玄幻小說 發布:2025-02-03 23:30:25 瀏覽:815
古代小說半生緣 發布:2025-02-03 23:25:37 瀏覽:861
外號路西法的都市小說 發布:2025-02-03 23:13:26 瀏覽:816
古俠小說中好聽的名字 發布:2025-02-03 23:12:28 瀏覽:164
重生成豬的玄幻小說 發布:2025-02-03 23:04:43 瀏覽:904
農村類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2-03 23:04:33 瀏覽:431
百度號推薦的小說 發布:2025-02-03 22:42:07 瀏覽:888
小說推薦女扮男裝明星 發布:2025-02-03 22:06:21 瀏覽:517
懷孕了也要小說閱讀全文 發布:2025-02-03 22:00:37 瀏覽: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