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古代乾旱挖山葯小說

古代乾旱挖山葯小說

發布時間: 2022-04-11 22:36:59

㈠ 詩人李季用信天游的形式創作的長篇敘事詩叫什麼名字

詩人李季用信天游的形式創作的長篇敘事詩叫:《王貴與李香香》

《王貴與李香香》是由著名詩人李季於1946年發表的一首詩歌。 《王貴與李香香》以王貴和李香香的愛情故事為線索,展現了「三邊」人民走上革命的歷程。主人公愛情的悲歡與革命的發展緊密相關,由此顯示了勞動人民的個人命運與整個階級的革命大業是血肉相連的。

詩作成功地塑造了王貴和李香香這兩個覺醒了的青年農民形象。突出了王貴對革命的堅定信念;李香香則突出了她性格中的堅貞,這種堅貞是階級感情和個人感情的統一。全詩採用陝北民歌「信天游」的格式和手法,在新詩藝術的民族化和大眾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1)古代乾旱挖山葯小說擴展閱讀

《王貴與李香香》以土地革命時期陝北農民革命運動為背景,通過—對農村男女青年的戀愛故事。深刻地揭露了舊農村階級壓迫的悲慘狀況,生動地反映了陝北「三邊」地區農民鬧革命的壯烈景象,

表現了革命與勞動人民幸福生活的血肉連的關系——「不是鬧革命窮人翻不了身,不是鬧革命咱倆也結不了婚」,明確他表達了長詩的主題。王貴與李香香是—對在斗爭中成長起來的青年農民的形象。

這是一首民歌體長篇敘事詩。它的敘事話語有三個敘事元素:愛情故事與復仇故事——「殺父深仇子要報」相結合,最終成為斗爭故事。

例如作品中雖然講述了王貴和李香香的愛情,但是可以見到迴避的痕跡,作者盡量把王貴和李香香的感情處理為「階級兄妹」般的愛情。這樣的基本的敘述模式是革命意識形態對民間宗法制意識形態引導的產物。

古代小說 西遊記第一回的翻譯

第一回 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詩曰:

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

自從盤古破鴻蒙,開辟從茲清濁辨。

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蓋聞天地之數,有十二萬九千六百歲為一元。將一元分為十二會,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會該一萬八百歲。且就一日而論:子時得陽氣,而丑則雞鳴;寅不通光,而卯則日出;辰時食後,而巳則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則西蹉;申時晡而日落酉;戌黃昏而人定亥。譬於大數,若到戌會之終,則天地昏蒙而萬物否矣。再去五千四百歲,交亥會之初,則當黑暗,而兩間人物俱無矣,故曰混沌。又五千四百歲,亥會將終,貞下起元,近子之會,而復逐漸開明。邵康節曰:「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到此,天始有根。再五千四百歲,正當子會,輕清上騰,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謂之四象。故曰,天開於子。又經五千四百歲,子會將終,近丑之會,而逐漸堅實。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至此,地始凝結。再五千四百歲,正當丑會,重濁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水、火、山、石、土謂之五形。故曰,地辟於丑。又經五千四百歲,丑會終而寅會之初,發生萬物。歷曰:「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陰陽交合。再五千四百歲,正當寅會,生人,生獸,生禽,正謂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於寅。

感盤古開辟,三皇治世,五帝定倫,世界之間,遂分為四大部洲:曰東勝神洲,曰西牛賀洲,曰南贍部洲,曰北俱蘆洲。這部書單表東勝神洲。海外有一國土,名曰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山,喚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自開清濁而立,鴻蒙判後而成。真個好山!有詞賦為證。賦曰:

勢鎮汪洋,威寧瑤海。勢鎮汪洋,潮湧銀山魚入穴;威寧瑤海,波翻雪浪蜃離淵。木火方隅高積上,東海之處聳崇巔。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鳳雙鳴;削壁前,麒麟獨卧。峰頭時聽錦雞鳴,石窟每觀龍出入。林中有壽鹿仙狐,樹上有靈禽玄鶴。瑤草奇花不謝,青松翠柏長春。仙桃常結果,修竹每留雲。一條澗壑藤蘿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會處擎天柱,萬劫無移大地根。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圍圓,按政歷二十四氣。上有九竅八孔,按九宮八卦。四面更無樹木遮陰,左右倒有芝蘭相襯。蓋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五官俱備,四肢皆全。便就學爬學走,拜了四方。目運兩道金光,射沖斗府。驚動高天上聖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駕座金闕雲宮靈霄寶店,聚集仙卿,見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順風耳開南天門觀看。二將果奉旨出門外,看的真,聽的明。須臾回報道:「臣奉旨觀聽金光之處,乃東勝神洲海東傲來小國之界,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仙石,石產一卵,見風化一石猴,在那裡拜四方,眼運金光,射沖斗府。如今服餌水食,金光將潛息矣。」玉帝垂賜恩慈曰:「下方之物,乃天地精華所生,不足為異。」

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一朝天氣炎熱,與群猴避暑,都在松陰之下頑耍。你看他一個個:

跳樹攀枝,採花覓果;拋彈子,邷么兒;跑沙窩,砌寶塔;趕蜻蜓,撲八蠟;參老天,拜菩薩;扯葛藤,編草帓;捉虱子,咬又掐;理毛衣,剔指甲;挨的挨,擦的擦;推的推,壓的壓;扯的扯,拉的拉,青松林下任他頑,綠水澗邊隨洗濯。一群猴子耍了一會,卻去那山澗中洗澡。見那股澗水奔流,真個似滾瓜涌濺。古雲:「禽有禽言,獸有獸語。」眾猴都道:「這股水不知是那裡的水。我們今日趕閑無事,順澗邊往上溜頭尋看源流,耍子去耶!」喊一聲,都拖男挈女,呼弟呼兄,一齊跑來,順澗爬山,直至源流之處,乃是一股瀑布飛泉。但見那:

一派白虹起,千尋雪浪飛;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依。

冷氣分青嶂,餘流潤翠微;潺湲名瀑布,真似掛簾帷。

眾猴拍手稱揚道:「好水!好水!原來此處遠通山腳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那一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連呼了三聲,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名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好猴!也是他:

今日芳名顯,時來大運通;有緣居此地,王遣入仙宮。

你看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忽睜睛抬頭觀看,那裡邊卻無水無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橋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細再看,原來是座鐵板橋。橋下之水,沖貫於石竅之間,倒掛流出去,遮閉了橋門。卻又欠身上橋頭,再走再看,卻似有人家住處一般,真個好所在。但見那:

翠蘚堆藍,白雲浮玉,光搖片片煙霞。虛窗靜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龍珠倚掛,縈回滿地奇葩。鍋灶傍崖存火跡,樽罍靠案見餚渣。石座石床真可愛,石盆石碗更堪誇。又見那一竿兩竿修竹,三點五點梅花。

幾樹青松常帶雨,渾然相個人家。

看罷多時,跳過橋中間,左右觀看,只見正當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書大字,鐫著「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石猴喜不自勝,急抽身往外便走,復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兩個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眾猴把他圍住,問道:「裡面怎麼樣?水有多深?」石猴道:「沒水!沒水!原來是一座鐵板橋。橋那邊是一座天造地設的家當。」眾猴道:「怎見得是個家當?」石猴笑道:「這股水乃是橋下沖貫石橋,倒掛下來遮閉門戶的。橋邊有花有樹,乃是一座石房。房內有石窩、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間一塊石碣上,鐫著『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真個是我們安身之處。裡面且是寬闊,容得千百口老小。我們都進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氣。這里邊:

刮風有處躲,下雨好存身。霜雪全無懼,雷聲永不聞。

煙霞常照耀,祥瑞每蒸熏。松竹年年秀,奇花日日新。」

眾猴聽得,個個歡喜,都道:「你還先走,帶我們進去,進去!」石猴卻又瞑目蹲身,往裡一跳,叫道:「都隨我進來!進來!」那些猴有膽大的,都跳進去了;膽小的,一個個伸頭縮頸,抓耳撓腮,大聲叫喊,纏一會,也都進去了。跳過橋頭,一個個搶盆奪碗,占灶爭床,搬過來,移過去,正是猴性頑劣,再無一個寧時,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你們才說有本事進得來,出得去,不傷身體者,就拜他為王。我如今進來又出去,出去又進來,尋了這一個洞天與列位安眠穩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為王?」眾猴聽說,即拱伏無違。一個個序齒排班,朝上禮拜,都稱「千歲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將「石」字兒隱了,遂稱美猴王。有詩為證。詩曰:

三陽交泰產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

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

內觀不識因無相,外合明知作有形。 歷代人人皆屬此,稱王稱聖任縱橫。美猴王領一群猿猴、獼猴、馬猴等,分派了君臣佐使,朝游花果山,暮宿水簾洞,合契同情,不入飛鳥之叢,不從走獸之類,獨自為王,不勝歡樂。是以:

春采百花為飲食,夏尋諸果作生涯。

秋收芋栗延時節,冬覓黃精度歲華。

美猴王享樂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載。一日,與群猴喜宴之間,忽然憂惱,墮下淚來。眾猴慌忙羅拜道:「大王何為煩惱?」猴王道:「我雖在歡喜之時,卻有一點兒遠慮,故此煩惱。」眾猴又笑道:「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歡會,在仙山福地,古洞神州,不伏麒麟轄,不伏鳳凰管,又不伏人間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乃無量之福,為何遠慮而憂也?」猴王道:「今日雖不歸人王法律,不懼禽獸威服,將來年老血衰,暗中有閻王老子管著,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內?」眾猴聞此言,一個個掩面悲啼,俱以無常為慮。

只見那班部中,忽跳出一個通背猿猴,厲聲高叫道:「大王若是這般遠慮,真所謂道心開發也!如今五蟲之內,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閻王老子所管。」猴王道:「你知那三等人?」猿猴道:「乃是佛與仙與神聖三者,躲過輪回,不生不滅,與天地山川齊壽。」猴王道:「此三者居於何所?」猿猴道:「他只在閻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內。」猴王聞之,滿心歡喜,道:「我明日就辭汝等下山,雲游海角,遠涉天涯,務必訪此三者,學一個不老長生,常躲過閻君之難。」噫!這句話,頓教跳出輪回網,致使齊天大聖成。眾猴鼓掌稱揚,都道:「善哉!善哉!我等明日越嶺登山,廣尋些果品,大設筵宴送大王也。」

次日,眾猴果去采仙桃,摘異果,刨山葯,□【左「屬」右「立刀」】黃精,芝蘭香蕙,瑤草奇花,般般件件,整整齊齊,擺開石凳石桌,排列仙酒仙餚。但見那:

金丸珠彈,紅綻黃肥。金丸珠彈臘櫻桃,色真甘美;紅綻黃肥熟梅子,味果香酸。鮮龍眼,肉甜皮薄;火荔枝,核小囊紅。林檎碧實連枝獻,枇杷緗苞帶葉擎。兔頭梨子雞心棗,消渴除煩更解酲。香桃爛杏,美甘甘似玉液瓊漿;脆李楊梅,酸蔭蔭如脂酸膏酪。紅囊黑子熟西瓜,四瓣黃皮大柿子。石榴裂破,丹砂粒現火晶珠;芋栗剖開,堅硬肉團金瑪瑙。胡桃銀杏可傳茶,椰子葡萄能做酒。榛松榧柰滿盤盛,橘蔗柑橙盈案擺。熟煨山葯,爛煮黃精,搗碎茯苓並薏苡,石鍋微火漫炊羹。人間縱有珍饈味,怎比山猴樂更寧?群猴尊美猴王上坐,各依齒肩排於下邊,一個個輪流上前,奉酒,奉花,奉果,痛飲了一日。次日,美猴王早起,教:「小的們,替我折些枯松,編作筏子,取個竹竿作篙,收拾些果品之類,我將去也。」果獨自登筏,盡力撐開,飄飄盪盪,徑向大海波中,趁天風,來渡南贍部洲地界。這一去,正是那:

天產仙猴道行隆,離山駕筏趁天風。

飄洋過海尋仙道,立志潛心建大功。

有分有緣休俗願,無憂無慮會元龍。

料應必遇知音者,說破源流萬法通。也是他運至時來,自登木筏之後,連日東南風緊,將他送到西北岸前,乃是南贍部洲地界。持篙試水,偶得淺水,棄了筏子,跳上岸來,只見海邊有人捕魚、打雁、挖蛤、淘鹽。他走近前,弄個把戲,妝個□【上左「齒」右「可」,下「女」】虎,嚇得那些人丟筐棄網,四散奔跑。將那跑不動的拿住一個,剝了他衣裳,也學人穿在身上,搖搖擺擺,穿州過府,在市塵中,學人禮,學人話。朝餐夜宿,一心裡訪問佛仙神聖之道,覓個長生不老之方。見世人都是為名為利之徒,更無一個為身命者。正是那:

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

騎著驢騾思駿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勞碌,何怕閻君就取勾?

繼子蔭孫圖富貴,更無一個肯回頭!

猴王參訪仙道,無緣得遇。在於南贍部洲,串長城,游小縣,不覺八九年餘。忽行至西洋大海,他想著海外必有神仙。獨自個依前作筏,又飄過西海,直至西牛賀洲地界。登岸偏訪多時,忽見一座高山秀麗,林麓幽深。他也不怕狼蟲,不懼虎豹,登山頂上觀看。果是好山:

千峰開戟,萬仞開屏。日映嵐光輕鎖翠,雨收黛色冷含青。枯藤纏老樹,古渡界幽程。奇花瑞草,修竹喬松。修竹喬松,萬載常青欺福地;奇花瑞草,四時不謝賽蓬瀛。幽鳥啼聲近,源泉響溜清。重重谷壑芝蘭繞,處處巉崖苔蘚生。起伏巒頭龍脈好,必有高人隱姓名。

正觀看間,忽聞得林深之處,有人言語,急忙趨步,穿入林中,側耳而聽,原來是歌唱之聲。歌曰:

「觀棋柯爛,伐木丁丁,雲邊谷口徐行,賣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蒼逕秋高,對月枕松根,一覺天明。認舊林,登崖過嶺,持斧斷枯藤。

收來成一擔,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無些子爭競,時價平平,不會機謀巧算,沒榮辱,恬淡延生。相逢處,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美猴王聽得此言,滿心歡喜道:「神仙原來藏在這里!」急忙跳入裡面,仔細再看,乃是一個樵子,在那裡舉斧砍柴。但看他打扮非常:

頭上戴箬笠,乃是新筍初脫之籜。身上穿布衣,乃是木綿捻就之紗。腰間系環絛,乃是老蠶口吐之絲。足下踏草履,乃是枯莎搓就之爽。手執衠鋼斧,擔挽火麻繩。扳松劈枯樹,爭似此樵能!

猴王近前叫道:「老神仙!弟子起手。」那樵漢慌忙丟了斧,轉身答禮道:「不當人!不當人!我拙漢衣食不全,怎敢當『神仙』二字?」猴王道:「你不是神仙,如何說出神仙的話來?」樵夫道:「我說甚麼神仙話?」猴王道:「我才來至林邊,只聽的你說:『相逢處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黃庭乃道德真言,非神仙而何?」樵夫笑道:「實不瞞你說,這個詞名做滿庭芳,乃一神仙教我的。那神仙與我舍下相鄰。他見我家事勞苦,日常煩惱,教我遇煩惱時,即把這詞兒念念。一則散心,二則解困。我才有些不足處思慮,故此念念。不期被你聽了。」猴王道:「你家既與神仙相鄰,何不從他修行?學得個不老之方?卻不是好?」樵夫道:「 我一生命苦,自幼蒙父母養育至八九歲,才知人事,不幸父喪,母親居孀。再無兄弟姊妹,只我一人,沒奈何,早晚侍奉。如今母老,一發不敢拋離。卻又田園荒蕪,衣食不足,只得斫兩束柴薪,挑向市塵之間,貨幾文錢,糴幾升米,自炊自造,安排些茶飯,供養老母,所以不能修行。」

猴王道:「據你說起來,乃是一個行孝的君子,向後必有好處。但望你指與我那神仙住處,卻好拜訪去也。」樵夫道:「不遠,不遠。此山叫做靈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個神仙,稱名須菩提祖師。那祖師出去的徒弟,也不計其數,見今還有三四十人從他修行。你順那條小路兒,向南行七八里遠近,即是他家了。」猴王用手扯住樵夫道:「老兄,你便同我去去。若還得了好處,決不忘你指引之恩。」樵夫道:「你這漢子,甚不通變。我方才這般與你說了,你還不省?假若我與你去了,卻不誤了我的生意?老母何人奉養?我要斫柴,你自去,自去。」

猴王聽說,只得相辭。出深林,找上路徑,過一山坡,約有七八里遠,果然望見一座洞府。挺身觀看,真好去處!但見:

煙霞散彩,日月搖光。千株老柏,萬節修篁。千株老柏,帶雨半空青冉冉;萬節修篁,含煙一壑色蒼蒼。門外奇花布錦,橋邊瑤草噴香。石崖突兀青苔潤,懸壁高張翠蘚長。時聞仙鶴唳,每見鳳凰翔。仙鶴唳時,聲振九皋霄漢遠;鳳凰翔起,翎毛五色彩雲光。玄猿白鹿隨隱見,金獅玉象任行藏。細觀靈福地,真個賽天堂!又見那洞門緊閉,靜悄悄杳無人跡。忽回頭,見崖頭立一石牌,約有三丈餘高、八尺餘闊,上有一行十個大字,乃是「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美猴王十分歡喜道:「此間人果是朴實。果有此山此洞。」看勾多時,不敢敲門。且去跳上松枝梢頭,摘松子吃了頑耍。

少頃間,只聽得呀的一聲,洞門開處,裡面走出一個仙童,真個豐姿英偉,像貌清奇,比尋常俗子不同。但見他:

髽髻雙絲綰,寬袍兩袖風。貌和身自別,心與相俱空。

物外長年客,山中永壽童。一塵全不染,甲子任翻騰。

那童子出得門來,高叫道:「甚麼人在此搔擾?」猴王撲的跳下樹來,上前躬身道:「仙童,我是個訪道學仙之弟子,更不敢在此搔擾。」仙童笑道:「你是個訪道的么?」猴王道:「是。」童子道:「我家師父,正才下榻,登壇講道。還未說出原由,就教我出來開門。說:『外面有個修行的來了,可去接待接待。』想必就是你了?」猴王笑道:「是我,是我。」童子道:「你跟我進來。」

這猴王整衣端肅,隨童子徑入洞天深處觀看:一層層深閣瓊樓,一進進珠宮貝闕,說不盡那靜室幽居,直至瑤台之下。見那菩提祖師端坐在台上,兩邊有三十個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

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

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

與天同壽庄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

美猴王一見,倒身下拜,磕頭不計其數,口中只道:「師父!師父!我弟子志心朝禮!志心朝禮!」祖師道:「你是那方人氏?且說個鄉貫姓名明白,再拜。」 猴王道:「弟子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水簾洞人氏。」祖師喝令:「趕出去!他本是個撒詐搗虛之徒,那裡修甚麼道果!」猴王慌忙磕頭不住道:「弟子是老實之言,決無虛詐。」祖師道:「你既老實,怎麼說東勝神洲?那去處到我這里,隔兩重大海,一座南贍部洲,如何就得到此?」猴王叩頭道:「弟子飄洋過海,登界遊方,有十數個年頭,方才訪到此處。」

祖師道:「既是逐漸行來的也罷。你姓甚麼?」猴王又道:「我無性。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個禮兒就罷了。一生無性。」祖師道:「不是這個性。你父母原來姓甚麼?」猴王道:「我也無父母。」祖師道:「既無父母,想是樹上生的?」猴王道:「我雖不是樹生,卻是石里長的。我只記得花果山上有一塊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祖師聞言,暗喜道:「這等說,卻是天地生成的。你起來走走我看。」猴王縱身跳起,拐呀拐的走了兩遍。祖師笑道:「你身軀雖是鄙陋,卻像個食松果的猢猻。我與你就身上取個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個獸傍,乃是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陰也。老陰不能化育,教你姓『猻』倒好。猻字去了獸傍,乃是個子系。子者,兒男也;系者,嬰細也。正合嬰兒之本論。教你姓『孫』罷。」猴王聽說,滿心歡喜,朝上叩頭道:「 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萬望師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賜個名字,卻好呼喚。」祖師道:「我門中有十二個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輩之小徒矣。」猴王道:「那十二個字?」祖師道:「乃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字。排到你,正當『悟』字。與你起個法名叫做『孫悟空』好么?」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孫悟空也!」正是:鴻蒙初辟原無姓,打破頑空須悟空。

畢竟不之向後修些甚麼道果,且聽下回分解。

㈢ 我要寫一份關於覃懷文學的內容 也就是河南北部地區吧 請給點資料

「覃懷」是地名,夏代時的稱謂,今河南溫縣周圍為覃懷。
《姓氏考略》載,「夏有地名覃懷,居者以地為氏為覃氏。」。
覃懷是中國古代黃河流域的一處地域名稱,《左傳覃懷註疏》中講:「河內郡有懷縣,在河之北,善覃懷二字為一地,故雲近河地名」。其當今位置處在以河南省沁陽市為核心的河南焦作地區以及濟源市、新鄉市的部分地區,它依山帶水,橫亘蔓延在太行與黃河之間。
覃懷之所以以「覃」來命名,完全應該歸因於其在遠古時期獨特的地理形狀。覃懷四周被中條山、王屋山、南太行山以及黃河所環繞,使其形成一個幾乎封閉起來的小圈子,宛如一個自西南向東北傾斜的大酒醰(覃),僅留東北部的安陽、鶴壁、濮陽一處與廣袤的華北平原相連。在覃懷這個地方,今河北邢台、河南安陽一帶為「覃」的「西」部,今新鄉、焦作、沁陽、濟源一線為「覃」的「曰」部,在今溫縣與孟州一帶「覃」的「十」的部。呈倒「V」字形狀的黃河極像一位張開雙臂的母親緊緊地把這塊土地摟在懷里,古人便形象地把這塊土地稱做覃懷。
覃懷是中華文明的早期發源地,覃懷文化是中華文化極其重要而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離開覃懷文化去談中華文化在很多時候很多地方都會顯得蒼白而無力。
公元前5500~~前4900年之間,年代距離當今約80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就曾在覃懷這個地方生息繁衍,發展壯大。有考古常識的人都知道,目前已知的華北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文化是裴李崗文化,它真切地反映出母系氏族時期獨特的文化面貌。1982年在河南孟州市(隸屬焦作市)子昌村挖掘到具有裴李崗文化特徵的殘損的石盤磨和石鏟,隱隱向人們昭示了覃懷地區在8000多年前曾經出現的那段繁盛與榮光。
年代距離當今約6000至4000多年前,覃懷的祖先更是在覃懷這片土地上創造了光彩奪目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在沁陽市崇義鎮的肖寺村、崇義鎮范村、溫縣北平皋村、石樑所村、徐堡村、焦作市安陽城鄉的聵城寨村、焦作市待王鄉趙張弓村、孟州市義井村、修武縣李固村、武陟縣東石寺村等地的進行的考古挖掘中,大量出土的磨製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器具,展示出古代覃懷在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考古時期所佔據的地位,彰顯了覃懷大地的悠久歷史及覃懷先民們創造出的燦爛文明,填補著中國新石器文化的一個又一個缺項。
神話傳說是人類社會童年時期的產物,內中蘊含著人類祖先超凡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閃爍著極其迷人的文化色彩。中國的神話傳說大多產生於遠古的黃河流域,而在最著名的十幾個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有近一半起源發生在覃懷。眾所周知,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人類始祖共有兩位,一位叫盤古,一位叫女媧,盤古開了天地創造了人類世界,女媧修補了天地創造了人類自己,我卻要自豪而且肯定告訴大家,盤古和女媧都是覃懷人。不信嗎?盤古開天地的地方在覃懷濟源王屋山東邊的半山腰上,人們紀念他的「盤古寺」至今還存在著,至於女媧娘娘則在覃懷沁陽紫金頂上採集五色石補齊了天地,並在這里的女媧洞里和伏羲祖爺爺同床共眠繁衍了人類。伏羲創八卦在覃懷,神農嘗百草在覃懷,愚公挖大山在覃懷,黃帝祭天在覃懷,大禹治水患起於覃懷,這些源自於覃懷的中華民族的祖先戰天地、求生存、謀發展,戰勝乾旱、洪水、疾病等重重困難的傳說和故事,與中華民族其它地區神話傳說一齊共同豐富繁榮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
實際上,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史中,居中華腹地的覃懷地區一直以中華文明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和重心地位而傲立於世。「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國各數百千歲」,這段話是我國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中所描述的締造了華夏文明的三河地帶,其中彰顯著覃懷河內在先秦那段歷史中曾經出現的輝煌。據考古發現和史料記載,夏王朝建國後,覃懷先是為九州之首的冀州所轄,後來其境內的原(今河南濟源境內)便成為夏王朝第六個帝王少康和第七個帝王予(杼)的都城;商王建國,國都屢遷,商朝著名的第十三代帝王祖乙把國都遷到覃懷的邢邱(今河南溫縣北平皋),開創了商王朝的又一次復興;商朝末年,殷王暴虐,周文王翦商伐紂,先行攻取了覃懷邗國(今河南沁陽)的商鄂侯,其後率領大軍沿著覃懷北部一線挺進牧野大獲全勝;商朝滅亡後,覃懷做為畿內地被分為雍國、邗國、溫國、庸(右耳)國、衛國等封國,呈現出城邑密布,「土地小狹民人眾,都國諸侯所聚會」(《史記.貨殖列傳》)的繁盛景象;自秦漢以降,覃懷河內不僅籍其「南控虎牢之險,北倚太行之固」的地理優勢,成為帝王爭霸,皇朝更迭的戰略要地,而且憑其「太行雄峙於後,丹(河)沁(河)交流其中,土曠民殷」的優越自然條件,成為經濟繁盛文化發達科技領先的溫柔富貴之鄉,被人美譽為「太行山下小江南」。
正如一本叫《覃懷文化論綱》的書中所講的那樣,覃懷河內憑借其「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其擁有著豐富多樣的歷史內涵,有綿亘古今的歷史遺跡,星羅棋布的古代墓葬,頗有歷史藝術價值的石刻、碑碣,久負盛名的古代建築,眾多的名人故里和紀念建築以及秀麗的自然景觀」。著名作家李存葆在沁陽采風時曾感慨地說:「這里抓一把泥土都能攥出文化的汁液。」,實際上,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講,在古覃懷屬地的焦作各地每一寸土地都能踩出文化的濃漿。且不談雲台山、神農山那世界級的自然山水,也不談朱載堉、李商隱那世界級的科學文壇大師,單就那貫穿八千年、覆蓋數百里,蘊含著濃郁的哲學、歷史、政治、經濟、科學、文化、藝術、軍事、宗教等獨具覃懷文化特色的歷史文化名人、史料、傳說,就足以令很多些專家學者們砰然心動了。
覃懷是商湯革命的起始地。
覃懷是武王伐紂的前沿地。
覃懷是「正始玄風」的策源地。
覃懷是「太極八卦」的產生地。
覃懷是水利文化、旅遊文化根之所在。
覃懷是古代農業、中葯中醫源之所依。
覃懷的四大懷葯,在海外被尊奉為「華葯」。
覃懷的太極神拳,在國內被美譽為「國拳」。
覃懷是東漢「沁園公主」的御封仙居之地。
覃懷是魏晉「竹林七賢」的宴遊隱居之地。
覃懷是三晉梟雄出入太行雄霸中原戰略要地。
覃懷是夏朝、華夏、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
覃懷的沁陽盆窯,是中國古代四大黑陶之一的生產基地。
覃懷濟源天壇峰,是中國古代四大名硯之一的生產基地。
覃懷是中國 「覃」、「向」、「郗」等46個姓氏起源地。
覃懷是日本「坂上」、「大藏」、「原田」等3姓祖根地。
覃懷沁陽的邗邰是大禹首次頒發中國的歷法之根《夏小正》的地方。
覃懷丹河九道堰是溝通黃衛河流域且與都江堰同期誕生的人造奇觀。
覃懷沁陽的神農壇是中國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座建在高山之巔與神農文化相關的神農祭壇。
覃懷丹河兩岸竹林是中國目前已知的華北地區人工栽培面積最大品種資源最豐富的竹林。
覃懷是子夏、司馬懿、司馬炎、張子信、韓愈、李商隱、許衡、朱載堉等歷史名人的故里。
覃懷是孔子、漢獻帝、曹操、李白、杜甫、孫思邈、康熙、乾隆等古代名人游歷歸隱之所。
覃懷大地孕育出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丹沁太行陶冶了歷朝歷代賢士英才;覃懷大地地下積淀著層層疊疊的歷史文明,覃懷大地地上布落著洋洋灑灑的中華文化。據不完全統計,當今覃懷去除濟源和新鄉部分縣區,共存現60座歷史古城,335所祠廟,833處不可移動的文物古跡點,全市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6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50處。這些林林總總的文物景觀和覃懷大地流傳至今的優美傳說、動人故事、獨特戲劇以及民間技藝,構成華夏歷史文化中最有誘惑力的地域文化大觀。

熱點內容
關於寫校園回憶的小說 發布:2025-02-04 05:37:54 瀏覽:180
清凱蔣靈林小說清凱完結篇免費閱讀 發布:2025-02-04 04:56:49 瀏覽:693
完整未刪節武俠小說 發布:2025-02-04 04:52:17 瀏覽:769
免費陳二狗的妖孽小說 發布:2025-02-04 04:52:12 瀏覽:251
主角出身名門正派的武俠小說 發布:2025-02-04 04:34:13 瀏覽:235
gl小說御姐受現代文 發布:2025-02-04 04:32:38 瀏覽:145
古代小說是關於四爺 發布:2025-02-04 04:14:20 瀏覽:89
穿越近現代電影的小說 發布:2025-02-04 03:49:36 瀏覽:719
小說重生之都市修真免費閱讀 發布:2025-02-04 03:26:13 瀏覽:442
科幻小說幻海有聲 發布:2025-02-04 03:10:35 瀏覽: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