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張三豐的武俠小說
《明成祖實錄》中記載建文帝自焚而亡,當時的燕王聽說後還派遣太監前往救援,並對著建文帝的屍身大哭。但《明成祖實錄》一書很有可能是朱棣篡位後為了掩蓋歷史事實,而指示史家這樣寫作,又或者史家懼怕朱棣淫威,為了討好他,故意寫成這樣。
其實就連朱棣自己也並不相信朱棣被燒死了。《明史·胡濙傳》記載,永樂五年朱棣懷疑建文帝下落,派遣戶部給侍中胡濙,以頒布詔書尋訪張三豐為名,暗中偵查建文帝蹤跡。胡濙在外尋訪十四年之久,回來把打聽到的民間隱秘與傳聞向皇帝報告,才使皇帝的疑慮冰釋。再胡濙回到北京之前,成祖還派遣鄭和下西洋尋訪,也未找到(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就是尋訪建文帝)。因此可以說,建文帝很大的可能並不是在宮中被燒死的,或者即便燒死,朱棣也沒有見過建文的屍身,否則他遍沒有必要象上面海內海外的搜索。
神宗曾經問左右大臣:「聽說建文當時逃走了,真有這樣的事情么?」重臣張居正回答:「國史沒有記載這件事,但是據故老相傳,說當年靖難的部隊進城的時候,建文帝剃了頭發,披著僧袍從小道逃走了,當時人們都不知道。到了正統年間,有人在雲南郵壁上見到一首詩,有「淪落江湖數十秋」的句子,有個御史覺得很奇怪,就把題詩的人叫來問他,題詩的人是個老和尚,御史問他話卻坐著而不跪下,回答說『想要回到故鄉』,御史查證得知是建文帝,於是把消息報告給朝廷。朝廷召老和尚到京,進宮中查驗,正是建文。不過沒有人知道後來的事了。」(明神宗實錄)
萬曆皇帝讓張居正將雲南郵壁上的題詩全文抄下來給他看,全詩如下:
淪落江湖數十秋,歸來白發已盈頭。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愁。
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
這首詩在《明神宗實錄》和《春明夢余錄》都有記載,有較大的可信度,並且與建文帝的書生氣十足而溫文爾雅的氣質十分相符。
明人野史中記載建文帝逃亡生涯的過程大略如下:
建文四年六月,建文帝得知南京金川門失守,長吁短嘆,想自殺以謝國人。翰林院編修程濟說,不如出走流亡。少監王鉞跪在地上提醒皇上,高皇帝升天之前,留下一個寶匣,並且交代說,如有大難,可以打開。眾人一起趕到奉先殿左側,打開這個紅色寶匣,但見裡面有度牒三張,分別寫著「應文」、「應能」、「應賢」,裡面還有袈裟、僧帽、僧鞋、剃刀,以及銀元寶十錠。第一張「應文」度牒寫著:「應文從鬼門出,其餘人等從水關御溝而行,薄暮時分在神樂觀的西房會合。」程濟立即為皇上剃去頭發,換上袈裟、僧帽、僧鞋。吳王教授楊應能表示願意剃度,隨帝流亡;監察御史葉希賢毅然說,臣名賢,無疑就是「應賢」,也剃度改裝隨從。當時在殿上的五六十人痛哭流涕,都表示要隨從流亡。建文帝說,這么多人一起行動,勢必引起懷疑,決定由九人陪他前往鬼門,在神樂觀乘船至太平門。少頃,楊應能、葉希賢等十三人趕來。一行二十二人開始了流亡生涯。建文帝交代,今後互相以師弟稱呼,不必拘泥君臣之禮。兵部侍郎廖平建議,隨從不必多,更不可多,挑選沒有家室之累又有膂力五人足夠,其餘遙為應援。當場決定楊應能、葉希賢稱為比丘,程濟稱為道人,這三人左右不離建文帝;其餘六人往來道路,運送衣食。第一站來到吳江縣的史彬家中。八月十六日,建文帝與兩位比丘、一位道人同行,其餘人等星散。十月,來到襄陽的廖平家。獲悉跟蹤者也已到此,大家商議後便決定前往雲南。
明成祖派遣戶科都給事中胡前往西南地區,打著探尋道教宗師張三豐(即張邋遢)的幌子,其實是為了偵查建文帝的下落。消息傳來,建文帝決定遁跡深山。
永樂八年三月,工部尚書嚴震以出使安南(即今越南)的名義,至雲南秘密探訪建文帝的蹤跡。某一天,嚴震偶然在雲南道中遇到建文帝,兩人相對而泣。建文帝問他:你准備怎麼處置我?嚴震回答:皇上請便,臣自有辦法。夜間,嚴震自縊於驛站。建文帝見蹤跡暴露,再次躲進白龍山。
長期的野外生活,使得他身心疲憊,顏色憔悴,面容枯槁。到了夏天,又患上痢疾,但因害怕被發現,不敢出山覓食、求醫,狼狽到了極點。這時史彬等三人趕來,境況頓時改善。幾天後,三人離別,抱頭痛哭一場。建文帝交代,今後不必再來,一則道路艱險,二則關津盤查嚴密。
永樂十年三四月間,一直隨從建文帝的楊應能、葉希賢相繼病逝,建文帝收了一名弟子,賜名「應慧」。永樂十四年六月,建文帝足疾發作,程濟進城覓葯,才得痊癒。這使建文帝感到危機時時迫近,便口述流亡的經過,由程濟筆錄,寫成《從亡傳》,建文帝親筆寫了序言,命程濟藏於山岩中。此後幾年,建文帝奔走於雲南、貴州、四川之間。永樂十八年十月,在程濟的陪同下,建文帝登上了峨嵋山,賦詩一首,其中兩句為:「登高不待東翹首,但見雲從故國飛。」流露了他此時此地思念故國的復雜心情。
永樂二十二年二月,建文帝東行。十月,在旅店遇到史彬。史彬關切地問起道路起居,建文帝說:近來強飯,精爽倍常。於是同史彬下江南,回到吳江史彬家中。這時史彬的從叔祖史弘從嘉興趕來,在客堂見到老和尚,問史彬:大師從何而來?史彬不答。史弘把史彬拉出,說:此建文皇帝也。史彬矢口否認,史弘說我曾在東宮見到過,是我的救命恩人。史彬只得如實相告。史弘頓首後,哭泣著詢問近況。建文帝說:賴各位從亡者給我衣食,得以周旋於險阻之間。二十年來,戰戰兢兢,今日想來,可以終老了吧!隨後在史弘的陪同下,游覽天台山,到寧波渡蓮花洋。
匆匆間,成祖死,仁宗即位,不到一年,仁宗死,宣宗即位,十年後英宗即位。皇帝已經更換了好幾個。政治環境的變換,是他再現真身的時候了。正統五年(1430年),正在廣西的建文帝對程濟說,我決意東行。
建文帝有文才,流亡中經常詩性大發而賦詩,最著名的一首就是:
流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發已盈頭。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
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
人們常說,詩言志。從這些詩中,不難體味到一位流亡皇帝的心靈呼聲。巧得很,同寓所的一名和尚,竊得建文帝的詩稿,跑到思恩知州岑瑛那裡,大言不慚地說,我就是建文皇帝!岑瑛大為驚駭,馬上報告藩司。藩司下令把和尚與建文帝一並逮捕,飛章報告朝廷。當朝皇帝下詔:押解回北京。皇帝命御史在宮廷中審訊,那和尚稱:年九十餘,且死,想葬於祖父陵墓旁。御史說:建文君生於洪武十年,現在是正統五年,當六十四歲,何得九十歲?後來查實得知,這和尚名叫楊應祥,鈞州白沙里人。報告皇帝後,和尚被判處死刑,下錦衣衛監獄關押。建文帝此時把實情告訴了御史,御史秘密上報皇帝,皇帝派曾經服侍過建文帝的老太監吳亮探望虛實。建文帝見到吳亮,脫口而出:你難道不是吳亮?吳亮說:不是。建文帝糾正道:我有一天在便殿就餐,吃子鵝,一片肉掉到地上,你手裡拿著壺,趴在地上把它吃掉了。還說不是你!吳亮伏地大哭。他知道建文帝左腳趾有黑子,查看後果然,想不到幾十年後能夠見面,痛哭流涕,不能仰視。於是,皇帝下令把建文帝迎入宮中西內養老,宮中人都叫他「老佛」。壽終正寢後,葬於西山,不封不樹。因為很難給他一個名分,所以成為一座無名墓。
由於建文時期的檔案史料已被銷毀,《明成祖實錄》又充滿謊言,已經難以核實其正確性究竟有多少。因此清代學者頗多懷疑,例如萬斯同在《明史稿?史例議》中就說:「明代野史之失實,無有如建文遜國一事。」乾隆時正式出版的《明史》,卷四惠帝紀,在寫了建文帝焚死之後,又加上「由地道出亡」一段文章,依然是一團迷霧。因此現在要確切考證建文帝的下落,猶如霧里探花,那隻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參考資料:《權與血——明帝國的官場政治》(樊數志著,中華書局出版)
2. 金庸哪部小說寫張三豐的
金庸小說里張三豐的第一次出現是在《神鵰俠侶》的第三次華山論劍,那時的名字叫張君寶,當時朝代為南宋;還有就是在《倚天屠龍記》中,這里出現的比較多,男主張無忌父親張翠山的師傅,武當掌門,當時就是元朝末年了。
3. 金庸小說講述有關張三豐有哪些
《神鵰俠侶》第四十回中的張君寶,還有《倚天屠龍記》裡面的張三豐。至於其它的書中或許有提到,但都不是作為人物來寫
4. 以張三豐為主角的武俠作品(主流)世上有嗎
《太極張三豐》,張三豐從小到成為一代宗師的辛路歷程
順便說一句:金大俠的小說主人公都是虛構人物,而以歷史真是人物作為配角,譬如配角中的丘處機、成吉思汗、王重陽、康熙皇帝等等。
而主角,如楊過、小龍女、張無忌、韋小寶等等,都是虛構人物。
張三豐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金大俠不可能為他寫一本小說,如果寫了,就是「傳」,而不是小說了
5. 在金庸所有的小說里,張三豐的武功處於什麼水平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無疑是一個時代的代表,隨著金庸先生的離去,武俠小說的時代徹底結束。不可否認的是,金庸小說留下了數不勝數的經典作品,在這些作品中,經常出現一個人物,此人就是張三豐。作為武當派的代表人物,張三豐肯定是每一個金庸迷都熟悉的,其次就是張無忌。
無論是張三豐還是張無忌,在金庸小說中出現的頻率是非常高的。金庸先生的作品中,優秀的作品實在是數不勝數,要說最為優秀的作品,或者說讓人們記憶猶新的作品,那麼射鵰三部曲肯定是排行在榜首的。這個系列的武俠小說,涵蓋范圍非常廣,復雜的人物感情,曲折的故事線索,讓人們久久不能忘懷。
張三豐將百年內力修為在張無忌背身隨手一按,就能讓這個被寒毒折磨的病童,連續施展對掌擲身、彈石斷樹、托背消力,輕易挫敗了巫山幫梅石堅這個二流好手。從這些對張三豐的描寫中,就可以看出張三豐武功高強,是射鵰三部曲中最厲害的武俠高手。那麼問題來了,張三豐和郭靖、楊過等雙雕高手誰更厲害呢?
首先來說,張三豐初次接觸到張無忌九陽神功大成的內力,就已經知道張無忌已經達到了覺遠、郭靖這樣的絕頂高手層次。可是這並不代表張三豐自己也是這個層次。如果張三豐武功境界遠在這些絕頂高手之上時,豈不是肯定同樣“臻此(絕頂高手)境界”了?
小說中對此有這樣的描寫“(張三豐)只見他(張無忌)目光中不露光華,卻隱隱然有一層溫潤晶瑩之意,顯得內功已到絕頂之境,生平所遇人物,只有本師覺遠大師、大俠郭靖等寥寥數人,才有這等修為,至於當世高人,除了自己之外,實想不起再有第二人能臻此境界。”
張三豐老年時,連幼年學了十分之六七的《九陽神功》的經文,都只能回想出十分之三四了,難道他還能真能准確判斷出,當年那些大人物的真實武功如何?比自己是高是低?張三豐的最終目標並不是打遍天下無敵手,而是想要超越少林派。更為准確的說,就是超越持武林牛耳千年之久的達摩祖師。
除此之外,哪怕是上代頂級高手,如東邪南帝西毒北丐中神通五絕,如郭靖楊過,也並非他要追趕的對象。同級別的高手中,玄冥二老根本不在張三豐的眼中,到了《倚天》之後的《俠客行》的時代,武林中人已是人人皆知,張三豐是可以和達摩祖師相提並論的武林高手,也就是說張三豐要比郭靖楊過張無忌厲害很多。
6. 一部主人公是張三豐的武俠小說,大家知道么
那個是不是神鵰俠侶~~最後有描述張三豐與郭襄是如何相識的,並且成為了好朋友
7. 所有關於張三豐的小說
《張三豐異界游》
作者:寫字板
張三豐成仙後縱橫魔法世界的故事,主角非超人!也無王八之氣,主要描寫愛情,戰爭,忠誠與背叛!
話說一代宗師張三豐從小隨身佩帶一塊太級形的玉石,他只知道此物在他記事的時候就帶在身上,卻不知道這玉石就是上古十大神器之一的『太級魂石』。太級魂石可令修煉者事半功倍,且百邪不侵,原本是原始天尊隨身所配之寶,不慎失落凡間。當張三豐太級神功大成之後,身上外泄的真氣刺激太級魂石發出神光,被原始天尊所察覺。原始天尊欣喜之下用法術收回了太級魂石,不料同時也把帶著太級魂石的張三豐招到了跟前,原始天尊不驚反喜,看到張三豐資質驚人便收做關門弟子。
8. 古龍筆下也有張三豐,在哪些小說中他有過出場呢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金庸的武俠小說里描寫張三豐比較多,尤其在《倚天屠龍記》里,張三豐一直是天下第一世外高人的存在,男主角張無忌的武功則排名第二。那麼作為與金庸齊名的文化巨匠,鬼才古龍的諸多作品中有沒有描寫過張三豐呢?實際上在古龍的筆下張三豐也出現過,只不過這位張真人沒有真正在小說里出場,有時候只是在古龍小說中偶爾被提到。但無一例外,每次提到張三豐的時候古龍都是把他寫成一代絕世高手,下面就讓我們看看,古龍在哪些武俠作品中提到過張三豐。
《蒼穹神劍》《蒼穹神劍》也描述過張三豐,這次描寫的是殿上供奉的張三豐神像,古龍寫到張三豐的塑像手持拂塵、凝目望著遠方,形象很是生動,尚未明和熊倜看到“內家武術宗祖”張三豐的塑像之後油然起敬,恭恭敬敬地跪了下去。
9. 以張三豐為主角的武俠小說
《一代宗師張三豐》武俠修真小說!
http://www.zhulang.com/9735/
10. 梁羽生書中也有張三豐出現,他的武功如何
梁羽生的武俠小說中張三豐確實也有出現,不過並沒有直接出場。在梁老先生的描述中,張三豐仍然是武當派的開山祖師,其武功劍法也都是傳說中的不敗神話。而且梁老先生還對張三豐的人物性格做了側面的刻畫,讓讀者從兩位小道士的言談之中,了解到道家真人張三豐平易近人、看淡權勢富貴、把帝王和平民視為同等的大俠胸懷。
張三豐的劍法道士聊到張三豐的武功時,主要描述了一下張三豐傳下來的太極劍法。據說這套劍法神妙非常、博大精深,需要有深厚的內力和劍法天賦以及武學方面的領悟力才會得到傳授,並不是任何人都能夠學的,需要經過師傅的綜合考察之後才能量才施教,而且只能傳給正宗的道家弟子,不能傳給俗家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