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說中龍王的形象
1. 神話故事裡的龍王,為何多以負面形象出現
原因是一旦發生水災,古人都認為是龍王在作怪。相傳龍王是管理水利的,不管是發洪水還是旱災都是因為龍王。
唐宋以後,人們認為龍王是神話中的水利大臣。他們向龍王發泄怨恨,因為雨來得太早或過多但是,由於水利部與農耕社會關系密切,龍王廟周圍有很多,人們也非常關注龍王,龍王基本上是一種崇拜和責罵的兩機分化狀態。
如果久旱無雨,村民中必須有一人先到龍王廟祭祀。龍王若還沒有顯靈,就把神像抬出來,在烈日下暴曬,直到下大雨。
2. 古龍小說中的七星龍王是什麼人 有沒有別的小說中提到過呢
他的其他的小說沒有再提過。
七星龍王是小說《七星龍王》里的一個沒有太多文筆的人物,也從來沒有出現過,只是以其七兒子元寶為重點敘述對象來襯托他。
依據古龍的介紹,七星龍王是龍家的之一代的家主,他們是一個江湖中神秘莫測的家族,擁有江湖人無可對抗的力量,但他們往往以善為人。
而七星龍王曾經也救過當時武林武功最高的白小樓夫婦。
從小說中只能探究出這些信息了。
3. 在古代,「龍」一共有幾種形態,西遊記中的龍王是哪種
「龍」是中國的圖騰,進入封建社會後,每一代皇帝都以「真龍天子」自居,穿的朝服叫龍袍,龍袍上綉的是「五爪金龍」;而且中國人都以「龍的傳人」自居;現在這里就來說說龍的六種形態。
TOP、6 虺
按理說,應龍就是龍進化的最終形態了,在上古神話戰爭之後就此消失;但是在應龍之上,還有一個形態,那就是祖龍,或者說是青龍;也只有以祖龍的莫大能力,才能被稱之為天之四靈之一,而且青龍還是居首的存在;那祖龍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形態呢,據說是生有鬣毛的應龍,一般而言,整個龍族只有一頭青龍存在,只有在青龍因某種原因死後,才會在為數不多的應龍中,誕生出一條青龍……
當然,龍族也是不太平靜的,經常與天外時空與其他種族發生戰爭,而且有很多不遜於龍族的存在,即使是青龍也有命隕的可能;加上龍族的誕生率奇低,才有了「龍生九子」的事情發生,當然,這些沒有擁有純正龍族血脈的只能算是旁支,也可以理解為炮灰,當然,如果氣運夠足,僥幸能渡過天劫,還是有機會轉化為真龍的,畢竟體內有龍族血脈。
4. 西遊記里的龍王相貌
第四十五回原文對四海龍王形象的描寫:【玉爪垂鉤白,銀鱗舞鏡明。髯飄素練根根爽,角聳軒昂挺挺清。磕額崔巍,圓睛幌亮。】根據原文,四海龍王有玉白色的爪子、銀亮的鱗片、根根分明的龍須、很高大的角、凸出來的額頭、圓形的眼睛。
第八十七回原文:【龍王顯像,銀須蒼貌世無雙。】意思應該是銀色的龍須、灰白色的臉。
5. 龍王在不同的文學作品中的形象
龍王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在水裡統領水族的王,掌管興雲降雨,屬於四靈之一。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民間各地的一種習俗。《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
龍王的來源有二:一是印度佛教的傳入,二是中國人崇龍心理和尊王心理的交融互滲。相傳釋迦牟尼降生的時候,曾有名為迦羅和郁加羅的兩位龍王兄弟,一個在左邊灑溫水,一個在右邊灑冷泉,為佛祖沐浴凈身。在《過去現在因果經》里,浴佛的龍王成了難陀和優難陀,他們「於虛空中,吐清凈水,一溫一涼,灌太子身」。天眾、龍眾、夜叉、干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迦等「天龍八部」也在空中作天伎樂,歌唱贊頌,燒香散花,拋撒天衣、瓔珞,「繽紛亂墜,不可稱數」。
鳩摩羅什翻譯的《妙法蓮花經》里,龍王有八位。他們是: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婆伽羅龍王,和修吉龍王,五德義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優缽羅龍王。宋代畫家張勝溫作《法界源流圖》,畫了其中的六位(缺摩那斯龍王和優缽羅龍王)。這六位龍王都是人間王者的形狀,穿袍蹬靴,攜侍帶眷,襯以天雲海水。
唐代翻譯的《華嚴經》中,龍王增至十位,名稱也不同於上述八位。他們是:一毗樓博叉龍王,二娑竭羅龍王,三雲音妙幢龍王,四焰口海光龍王,五普高雲幛龍王,六德義迦龍王,七無邊步龍王,八清凈色龍王,九普運大聲龍王,十無熱惱龍王。另外,還有五龍王、七龍王、八十一龍王。一百八十五龍王之說。
6. 龍王的人物形象四字詞語
磕額崔巍 圓睛幌亮
出處:《西遊記》第二十五集。
7. 西遊記中徑河龍王的性格特點
涇河龍王沒有四海龍王那麼沉著冷靜,性子很急,暴脾氣。很容易被人搬弄是非。
8. 四大龍王和五帝龍王的形象(圖片),卡通的也行
四海龍王:佛經常有龍王「興雲布雨」之說,唐宋以來,帝王多次下詔祠龍、封龍為王,道教也有四海有龍王致雨之說,四海是指東、南、西、北四海,但四海龍王的名字卻有不同的說法。
《封神榜》∶東海龍王名為敖光,南海龍王名為敖明,西海龍王名為敖順,北海龍王名為敖吉。
乾隆17年《台灣縣志》:「雍正二年敕封四海龍王之神,東曰顯仁,南曰昭明,西曰正恆,北曰崇禮。」
至於其名諱見於明代徐道《歷代神仙通鑒》:
東海,滄寧德王敖廣。南海,赤安洪聖濟王敖潤。西海,素清潤王敖欽。北海,浣旬澤王敖順。
現台灣民間所傳說的四海龍王是根據明代《封神榜》的記載而來。
龍生九子。徐應秋《玉芝堂談薈》引李東陽《懷麓堂集》載: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
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
睚眥: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噬口是其遺像。
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
蒲牢:平生好鳴,今鍾上獸鈕是其遺像。
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
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
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
負屭:平生好文,今碑兩旁文龍是其遺像。
蠻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四海龍王四海龍王是奉玉帝之命管理海洋的四個神仙,弟兄四個中東海龍王敖廣為大,其次是南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西海龍王敖閏。四海龍王的職責是管理海洋中的生靈,在人間司風管雨,統帥無數蝦兵蟹將。唐僧西天取經,四海龍王曾多次幫忙,或去興風作雨,或率兵助陣,自己的外甥小鼉龍觸犯了聖僧,他們也不徇私情,逮捕歸案。
南海廣利王 東海廣德王 北海廣澤王 西海廣順王
[編輯本段]龍王的傳說
龍王,道教神只之一,源於古代龍神崇拜和海神信仰。因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日本亦有信奉。被認為具有掌管海洋中的生靈,在人間司風管雨,因此在水旱災多的地區常被崇拜。大龍王有四位,掌管四方之海,稱四海龍王。小的龍王可以存在於一切水域中。龍王形像多是龍頭人身。
[編輯本段]龍王在民間的地位
龍王被認為與降水相關,遇到大旱或大澇的年景,百姓就認為是龍王發威懲罰眾生,所以龍王在眾神之中是一個嚴厲而有幾分凶惡的神。中國東部的廣大地區由於多受旱澇災,民間為祈求風調雨順,建有龍王廟來供拜龍王。廟內多設坐像,通常只立有一位龍王。
[編輯本段]文獻記載
佛經常有龍王「興雲布雨」之說,唐宋以來,帝王多次下詔祠龍、封龍為王,道教也有四海有龍王致雨之說,四海是指東、南、西、北四海,但四海龍王的名字卻有不同的說法。 《封神榜》∶東海龍王名為敖光,南海龍王名為敖明,西海龍王名為敖順,北海龍王名為敖吉。 乾隆17年《台灣縣志》:「雍正二年敕封四海龍王之神,東曰顯仁,南曰昭明,西曰正恆,北曰崇禮。 至於其名諱見於明代徐道《歷代神仙通鑒》。
[編輯本段]文學作品中的四海龍王
龍在民間文學藝術中都是人格化了的,海龍王有為民造福的,也有與民為害的。在神話小說《封神榜》、《西遊記》,戲曲雜劇《柳毅傳書》、《張羽煮海》中,都有善惡不同、性格似人的龍王出現。 在《西遊記》中,有許多關於龍的描寫以及龍的故事。隨著民智開啟,佛教信仰開始傳入等因素,民間對龍王的形象有了改變。在這以前,龍王的印象大體都是正面的,但到了佛教開始興盛後,龍王的地位開始下降,在《西遊記》中已變成了配角,甚至是丑角。《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的就是大家熟識東海青龍王敖廣的龍宮,四海龍王面對孫悟空時也無力反抗,只能顫顫驚驚地獻上金剛棒、黃金甲等寶物,而出場時間也寥寥可數;而因為放火燒了龍宮,差點被玉帝處死,幸好被觀音菩薩所救,成為了唐三藏的白馬的龍王,正是另一個大家熟識的西海白龍王敖閏的三太子。
[編輯本段]《封神演義》中的四海龍王
除了在《西遊記》中提及過四海龍王外,另一部章回小說《封神演義》中亦有龍王的出現。《封神演義》又叫《封神榜》,是明朝中葉至晚葉時期,由許仲琳編定,亦有一說法是由揚州道教思想家陸西星所改作。 《封神演義》是以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故事為主幹,描述姜子牙封神的故事。在《創龍傳》中,田中芳樹多番提及到四海龍王奉天帝的命令,協助周朝討伐商紂,而且在《封神演義》中亦的而且確有龍王的出場。但在《封神演義》中,四海龍王在周武伐紂的戰爭中並沒有擔當任何重要角色。事實上就如《創龍傳》中竜堂始所言,在任何文學作品和典籍中,並沒有提及過四海龍王曾參與周武革命的戰爭。龍王在《封神演義》中的角色,差不多跟在《西遊記》中一樣,變成了配角、丑角。 在《封神榜》中,哪吒扮演了孫悟空在《西遊記》中的角色。頑劣的哪吒不知自己身上帶著的肚兜和腕鐲是仙人的寶貝,在九河灣洗澡時將肚兜放在水中,做成了東海震動,連水晶宮也震動起來。東海龍王敖廣(亦有一說法稱敖光)派人調查,但派去的人卻被頑劣的哪吒以寶貝打死了。敖廣再派自己的三太子調查,但三太子也一樣被哪吒所殺,更被哪吒剝皮抽筋。最後敖光向哪吒父親李靖大興問罪,並聲言要向天帝奏告。哪吒心裡不服氣,追回在路上的敖廣揍了一頓。最後四海龍王向天帝上奏此事,抓著了李靖一家解上天庭審判。而且聲稱要大水淹城,這時哪吒一人擔當過錯,剖腹剜腸、剔骨肉還父母,這才平息了此事。最後哪吒在師傅太乙真人的幫助下復活,並擔當了武王伐紂戰爭中的先鋒。在這以後,在《封神演義》中便沒再提到龍王。由此可見,四海龍王協助周朝討伐商紂的說法,確實純粹是文學的創作,並無確切的神話和傳說的背景支持。
[編輯本段]龍王姓敖的原因
來歷就是民間神話傳說了.封神榜是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寫的.如果找書面資料,最早的就是哪吒鬧海了吧.正因為前人這樣說,所以後輩以敖為龍姓. 據史書記載,早在四、五千年前,人類處於氏族社會時,每一個氏族,都拜一種動物,如牛、馬、虎、鹿、蛇等,作為本氏族的標志。後來,有個強大的氏族,把其他氏族都吞並了,就把各個氏族的動物標志擠湊在一起,虛構出一個最兇猛的動物形象,這就是所謂「龍」的來歷。 「龍」在我國古代書籍中的記載,一向是眾說紛壇的《禮記·禮運篇》中就稱「『龍、鱗、鳳、龜』,謂之四靈。」《說文》中說「龍」是鱗蟲之長,能細能巨,能長能短。《北大荒經》:「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具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謂之龍。」可見很早就把龍當作靈氣的神物。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龍有九似:頭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龍被想像成為一身具備各種動物之所長,成了一種神異之物。《疏引正義》說:「龍為歲星,歲星木也,木為青龍」;又說「天宮東方之星,盡為蒼龍之宿」。說龍王就是龍屬之王,對其眷屬而稱王也。所以《大雲請雨經》上說:「有一百八十五龍王,為興風致雨之神。」四海龍王,是小說《西遊記》上說的四個龍王,即東海敖廣、南海敖欽、北海敖順、西海敖閏。又說,龍王有九子,據《玉芝堂筆薈》說:「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這是很有趣的神話。其九子的名字和特點愛好是:長子囚牛,生平好音樂,今胡琴頭刻獸是其遺像;次子睚眥,生平好殺,今金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三子嘲鳳,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四子蒲牢,生平好嗚,今鍾上獸鈕是其遺像;五子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六子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頭上獅子頭是其遺像;八子蠻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其原文少一子的記載)。不過《升庵外集》也載有龍有九子的事,除與《玉芝堂筆薈》所載蒲牢、狴犴、睚眥三名相同者外,又說:「形似龜好負重,今為碑下龜躍是也;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脊獸頭是也;饕餮,好食,故立於鼎蓋;趴蝮,性好立,故立於橋往,金猊,形似獅,好煙火,故立於香爐;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於門首。」按《升庵外集》的記載,恰好為龍王九子。《三國演義》第二十—回也有一段龍的描寫,曹操和劉備談起龍的變化,曹操說:「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吞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這些文字無非是說,龍是一種世上沒有、人們看不見的異靈之物。 龍究竟是什麼樣子呢?凡到北京參觀過北海北岸天王殿西那座彩色玻璃磚影壁的,就可看到壁面前後各有九條形態各異的龍,它們體態矯健,龍爪雄勁,形象生動,栩栩如生,似奔騰在雲霧波濤之中。這就是有名的「九龍壁」。看了九龍壁,心裡多少會有點「龍」的概念。我國殷墟甲骨文中,就有「龍」字。字有繁簡四體,從龍字的繁體來看,象是一種頭有角、大口、紋身、婉曲的動物;另有簡體字三種,也表現了口大、身曲的形象。《左傳》中有「深山大澤,實生龍蛇」之說。《出海經》中記載:「蛇身人面,發如赭,居於鍾山之下。」看來古代所指的龍是一種似蛇的動物。據《神農本草經》中,稱蜥蜴為石龍,稱蛇蛻為龍衣。可見,想像中的龍與蛇或晰錫,屬於同種的爬行動物。 === 在中國文化中,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從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龍成了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文化的象徵。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我們激動、奮發、自豪。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 龍的發展——龍的影響(一): 中國龍文化,上下8000年,源遠而流長。龍的形象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龍的影響波及了文化的各個層面,多彩多姿。 詩歌是我國文學中出現最早的形式,在上古的詩歌集《詩經》中,就已有關於龍的描述:「龍旗十乘」、「龍旗陽陽」,展示了在盛大的祭祀活動中,繪有龍紋的旗幟迎風獵獵的神聖庄嚴場面。在春秋戰國時興起的楚辭中,龍也是詩人幻想詠頌的對象。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膾炙人口的《離騷》中,以熱情真摯的語句、豐彤薈蔚的修辭表現了他崇高的人格和強烈的憂國情懷。詩人講到他因不見容於楚國的群小而欲上天去求賢女、聖妃時,幻想自己也如仙人那樣駕起龍車在彩雲中遨遊: 為余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 何離心之可用兮,吾將遠適以自疏。 屯余車其千乘兮,齊玉紱而賓士。 駕八龍之婉婉兮,載雲旗之委蛇。 (大意為: 為我駕起那嬌健的飛龍, 乘上玉與象牙裝飾的車輛。 心志不一豈能共處, 我將自己離去,適彼遠方! 我的車隊有千輛,排列整齊, 隊伍威武,隆隆驅馳。 每輛車有八條蜿蜒的神龍牽曳, 車上飄動著五彩的雲旗。)
[編輯本段]四海龍王分別介紹
東海龍王
東海龍王敖廣在中國東方為尊位,按周易來說東為陽,所以東海龍王排第一也就理所應當的了,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 《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詔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詔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西海敖欽、南海敖潤、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神話傳說中在水裡統領水族的王,掌管興雲降雨。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 《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詔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詔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西海敖欽、南海敖潤、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由此,龍王之職就是興雲布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
西海龍王
西海龍王 一千三百多年以前,天山腳下有一個美麗的大海,俗名西海,人稱博斯騰湖。 西海岸上是廣闊無垠的草原,各族牧民在這里生息繁衍。他們憑勤勞的雙手,使草原上牛羊成群、鮮花盛開,人們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有一年,突然天降大旱,百草枯死,牛羊死亡,人們只能眼看著茫茫無邊的西海而嘆息。 草原大旱的消息傳到天庭後,玉皇大帝當即指派青沙龍前往西海,解除旱災。 青沙龍受命後,帶領家眷隨從騰雲駕霧飛降九天,來到西海,從此被稱為西海龍王。青沙龍視察旱情後,立即向玉皇大帝呈遞奏章,要求撥水。當時,普天之下均遭惡旱,其他江海無法救援,玉皇大帝只能命令西海龍王就地解決。 西海龍王無可奈何,只好將西海之水一口吞去三分之二,然後飛上天空,將水普降草原。青沙龍不顧自己龍宮安危,吸水降雨,使千里草原得救,然而西海從此卻變成了一個小湖,也就是現在的博斯騰湖。 草原得救了,牧民為了紀念西海龍王的功績,便在通天河的河口島上修建了一座廟宇,塑了西海龍王的全身像。廟宇雖然離居住區很遠,但牧民們為了感激龍王的盛恩,仍然朝夕前往敬香。 西海龍後是一個非常賢淑美麗的婦人,她全心全意輔佐西海龍王,頗得牧民敬愛。但因她操勞過度,轉眼百年仍膝下無子。龍王也因而常對她大發脾氣,妄動肝火。龍後回憶昔日和丈夫的恩愛,目睹龍王而今對自己冷落,不覺凄然淚下。 一天,西海龍王正在龍庭里為無子而苦悶,忽然,巡海夜叉押來一位妙齡女子。說她在龍宮窺探,特捉拿,送交龍王處治。 龍王見此女美貌絕倫,頓時魂飛九霄,又加之盼子心切,當即喝退夜叉,傳令彩布龍宮,納此女為妾。 龍後聽說龍王納妾,便到大殿看望。哪知龍後一到大殿,只見殿內霉霧繚繞,一個霞光彩照的水晶宮已經妖氣橫生。她走進宮里,仔細端詳那女子,才發現殿里所有妖氣都是從此女身上散出。 為了確保龍王安全,龍後含著淚向龍王奏道:」龍王陛下,你我結伴至今,你對我恩重如山,我縱是到九泉之下也不能忘懷。今天你喜納新妾,我也十分高興。只是選配佳偶並非兒戲,望陛下對新來女子的來歷過問清楚再娶不遲。」 這時,西海龍王已被那女子所迷,龍後的話他半句也聽不進。這妖女也早已心中有數,假意對龍王說道:「陛下,既然龍後不能容我,愚女自便去了。」龍王見愛妾要走,便把滿腔怨恨發向龍後,頓時大拍龍案,喝令左右把龍後趕出大殿,並宣布龍後永世不得再回龍宮。 丫環翠芸見龍王要趕走龍後,趕忙上前跪下求情:「龍王陛下,龍後和您夫妻多年,她為您干辛萬苦,一片忠心,您萬不可棄舊圖新,失了知己。」此時妖女在一旁早已按捺不住,便添油加醋地說:「陛下,依我看,龍後使女心懷叵測,妄圖讓您斷絕子孫。若不把她趕出龍宮,日後必生後患。」龍王聽後連連稱是,又喝令左右將翠芸用亂棒打出龍宮。 另妖女不是別人,而是開都河裡一條千年蛇精。原來就在開部河和西海里稱王稱霸,殘害牧民。後來她聽說玉皇大帝派青沙龍到西海任王,才慌忙逃到開都河。她一直對西海龍王懷恨在心,本想興兵報仇,只是無力對抗。後來得知龍王盼子心切,便搖身一變,化作絕代佳人,潛入龍宮引誘龍王。沒想到,龍王果然中計。 妖女深得龍王寵愛,便越發肆意妄為。她暗中發令,調來開都;司的大小蛇妖,到博斯騰湖裡吃殺龍宮護兵。自龍王納蛇妖為妾後,整日都被妖女纏得魂不附體,再也無心問理朝政,關心民情,致使千里草原旱情加重、百草枯黃、土地千裂、牲畜死亡,牧民們都背井離鄉,怨聲載道。 龍後和翠芸被驅出龍宮後,一路上吃樹皮草根為生。她們看到白骨遍野、民不聊生的慘狀,心裡痛苦萬分。這天,烈日高懸,暑氣騰騰,龍後因年老體衰,實在走不動了,只好和翠芸在路旁歇息。 青年牧民桑加拉挖野菜歸來,見一老嫗弱女在路旁倒卧,頓生憐憫之心,便上前說道:「老阿媽,這酷暑天氣,為何在此?趕快隨我回家喝口涼水也好。」龍後和翠芸見桑加拉心地誠篤,欣然答應了。 龍後和翠芸在桑加拉家裡住了數日,便要離去。桑加拉流著淚說:「阿媽,我自幼喪失父母,身邊也沒有一個親人,您老人家如能念我可憐,就收我做你的兒子吧,我一定會孝敬你的。」龍後見桑加拉一片真心,就答應了。自此,桑加拉待龍後親如生母,對翠芸勝親妹。三人相依為命,艱難度日。 由於龍後積郁成疾,沒過多久便一病不起。臨終前,把桑加拉叫到跟前說:「孩子,我本是西海龍後,只因龍王被妖女迷惑,將我和使女翠芸趕出龍宮,使得這千里富饒草原荒蕪。我現已年邁多病,只望你能和翠芸結成百年之好,下海除妖,為民造福,我就是死了也能暝目了。」 桑加拉聽後,當即表示要為母親報仇,要振興草原。龍後聽了心裡十分高興,接著說:「你是凡胎俗子,你既然有除妖報仇、振興草原的決心,母親我送給你兩件寶物。只要拿著這兩件寶物,你就可以和翠芸對付逆龍和妖女。」說到這里,龍後讓桑加拉和翠芸共同跪拜天地後,取下頭上的金簪子吹了口仙氣,金簪一下變成了一把金光閃閃的龍泉劍。隨後她又從嘴裡吐出一顆明珠,對桑加拉說:「孩子,這顆珠子是我千年修煉而成,有了它,你能避水火,能生元氣。你在下海時,一定把它含在嘴裡,千萬不可丟失。」說完,龍後就閉目歸天了。 桑加拉和翠芸悲痛萬分。為了盡快為母親報仇,只好忍悲含痛將龍後埋在西海岸邊。 埋葬了龍後,夫妻二人便避開海水,到了龍宮。只見蝦兵蟹將、蛇妖龜怪正在練兵。桑加拉揮舞龍泉劍,翠芸舉起紅纓槍就是一場大戰。劍光閃處,蟹頭落地;銀槍刺去,蝦兵氣絕。不大工夫, 龍宮外已是橫屍遍地、血浪翻滾。 這時,有活命者報知了老龍、蛇妖。他們聽後不由心中一驚, 慌忙拿起武器出宮迎戰。翠芸見了蛇妖,分外眼紅,舉槍便刺,緊不放。桑加拉見得逆龍,怒從心起,揮起寶劍,直刺心間。一時間,只殺得烏雲遮日,惡浪排空,龍宮抖動,大地搖晃。蛇妖自恃武藝高強,妄圖將翠芸置於死地。翠芸不甘示弱,心中懷著新仇舊恨,一槍緊刺一槍,只殺得蛇妖力不能支,趕忙朝孔雀河口逃去。 翠芸緊追不放,殺到孔雀河口,橫出一劍,將蛇妖斬為兩截。這條千年蛇精翻了幾翻,惡血噴涌,氣絕身亡。 桑加拉接戰青沙龍後,雙方勢均力敵,不分勝負。由於桑加拉口含龍後所贈寶珠,所以是越殺越勇,將龍泉劍舞得似車輪翻滾、蛟龍出海,把逆龍攪得眼花繚亂、耳鳴心跳。逆龍眼看不能招架,想要扭身逃跑。桑加拉大吼一聲:「往哪裡逃屍」!誰知,這一吼不要緊,卻把自己口中的寶珠吐了出來,桑加拉頓時失去了力量。逆龍見狀,回身向桑加拉撲來。桑加拉想到死去的母親、餓死的牧民、荒蕪的草原……努力穩住身體,照準逆龍頭上拋出寶劍。只見逆龍晃了幾晃,口吐白沫,疼痛地拱起腰肢,大叫一聲死去了。 桑加拉失去了寶珠,又因用力過度,也口吐鮮血撲倒在地。 翠芸殺了蛇妖,卻不見桑加拉,慌忙回到龍宮,見丈夫躺在地上,趕緊上前扶起。誰知桑加拉為除惡龍已經死去。翠芸悲痛欲絕,大喊一聲:「桑加拉等著我。」便拔劍自刎了。 從此,逆龍拱起身的身軀變成了現在博斯騰湖裡的湖心山,他吐出的白沫變成了博斯騰湖邊上的鹽池。 桑加拉和翠芸的屍體變成了一對白天鵝。這對白天鵝每天都在博斯騰湖上空盤旋,永遠留戀著自己美麗的故鄉和勤勞勇敢的人民。
南海龍王
南海龍王,名字叫敖欽,南海龍王是奉玉帝之命管理海洋的神仙,南海龍王的職責是管理海洋中的生靈,在人間司風管雨,統帥無數蝦兵蟹將。唐僧西天取經,南海龍王曾多次幫忙,或去興風作雨,或率兵助陣。
北海龍王
北海龍王北海龍王是神話傳說中在水裡統領水族的王,掌管興雲降雨。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詔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詔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西海敖欽、南海敖潤、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由此,龍王之職就是興雲布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
9. 神話故事裡的伏羲和龍王分別代表了什麼人物形象
排除掉封神榜的形象,伏羲代表的有兩種,一是初代地皇伏羲,二,地皇伏羲氏族。最常見的表達,就是初代地皇伏羲個人,是末代天皇逐皇表兄。也是女媧的親哥兼丈夫。伏羲和女媧都是人首蛇身,包括母氏華胥,燧人氏,都是如此,因為同源。龍其實只有一隻,後來的都是神靈妖仙。據說女媧造人是用全部神靈所擁有的相同的部位創造的形象,龍正好相反,東皇太一(地皇伏羲氏)用除掉人體部位剩下的拼接在一起,為人類創造的第一隻圖騰。
10. 在古代,龍是權利的象徵,古代關於龍的故事和傳說都有哪些
四海龍王:敖廣、敖欽、敖順、敖閏
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
青臉紅須為東,白發須為西,橘黃發須是南,黑發須者為北
中國人生活中的龍
龍並不是中國特有的,許多民族都有關於龍的神話傳說。但是像中國這樣,以龍為榮、為尊,而且各種事物都多少跟龍有點關系的國家卻是絕無僅有的。在中國,帶有龍名的地方數以千計,其中又有以數字為題的,如吉林省的二龍、江西省的三龍、遼寧省的四龍;有些以龍的身體為題,如江西省的龍頭、四川省的龍角、貴州省的龍額、黑龍江省的龍爪;有些以龍群為題,可以組成龍王、龍母、大龍、小龍、金龍、木龍、水龍、土龍等等。中國含「龍」字的江河,可查的就有四十多個,而我們熟識的黃、青、赤、白、黑龍,就分別在四川省(黃龍河)、河北省(青龍河和赤龍河)、天津(青龍灣河和黑龍港河)、甘肅省(白龍江)、上海(白龍港河)和黑龍江省(黑龍江),有以他們命名的江河。幾乎每一省都有龍江、龍湖、龍山、龍洞、龍泉、龍潭,還有數不清的龍王廟。
日常生活中也有龍的蹤跡。衣有龍袍、龍冠;食有龍蝦、龍眼、龍須面;建築有龍宮、龍亭;行有龍舟、龍車。傢具有龍椅、龍床。正月十五要舞龍燈,五月端午要賽龍船。動物有龍馬、龍蚤;植物有龍葵、龍舌蘭、龍須草、龍須菜、龍柏、龍爪槐。風水寶地叫龍穴,抽水的水車叫龍骨水車,大吊車叫龍門吊。天上有龍星,地下有龍脈。古代的類書中和龍有關的名詞不下數百。一千年前編輯的《太平廣記》搜集的龍的神話小說,就有八十一則。在中國,龍簡直無所不在。龍的文化,源遠流長。
龍的形象和圖騰
龍又是原始人的圖騰,是一種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的虛幻生物。今天所知道的龍的形象綜合了各種生物的特徵∶蛇身、獸腿、鷹爪、馬頭、蛇尾、鹿角、魚鱗。有研究指,龍的形象是經過不斷發展變化的,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經過戰爭和聯合,信奉龍圖騰的民族逐漸成為領導,龍的圖騰漸成為整個中華民族信奉的旗幟。其他民族原來信奉的圖騰的形象逐漸被吸收、被充實到龍的形象中去,因此龍的特徵愈來愈多,形象日益復雜和威武。
人們還把各種美德和優秀的品質都集中到龍的身上。我們從許多故事和傳說中看到∶龍是英勇善戰的,它什麼強暴也不怕;龍是聰明多智的,它甚至能預見未來;龍的本領高強,它能大能小,變化多端,興雲布雨,鳴雷閃電,開河移山,法力無邊;龍是富裕的,龍宮成了寶藏的集中地;龍又是正直的、能為人民著想的,為了解救人間乾旱之苦,它甚至不惜冒犯天條。在龍的身上集中了人們美好的願望,也常把世間的傑出人物稱為人中之龍,諸葛亮號稱卧龍先生就是大家熟識的例子。
龍帝與天帝
龍帝,亦即天帝,也叫玉皇大帝,傳說就是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的化身。在《史記.封禪書》中記載,黃帝和老百姓在首山採掘銅礦,把開采出來的銅鑄成一隻很大的銅鼎,放在荊山腳下。銅鼎鑄成時,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升天。黃帝就騎到龍背上去,他手下的群臣還有妻兒也都紛紛往上爬,一共上了七十多人。這時,龍升上天去,剩下的小臣擠不上,一個個都抓著龍的胡須。龍髯受不了重量而斷了,黃帝帶著的弓也被拉落下來,臣僚們只得抱著龍髯和弓號哭。黃帝升了天後便成為了天帝。
在《史記.天官書》中亦說∶「軒轅(黃帝名軒轅),黃龍體」,簡單點說,就是說黃帝就是黃龍的化身。黃龍即是龍帝,五行屬土,位居中央,是龍族之首,也是道教的宗教觀中天庭的主宰。在漢代的典籍中亦有提及∶「黃龍者,四方之長,四方之正色,神靈之精也。能巨,能細,能幽,能明,能短,能長,乍存,乍亡。王者不濾池而漁,德達深淵,則應和氣而游於池沼。」,說明了黃龍的形象。
傳說中的龍
古人把龍看成神物、靈物,而且變化無常,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既能深入水底,亦能騰雲登天。關於龍的傳說,在中國古代經典著作中幾乎每一本書都有,而關於龍的傳說和神話亦不勝枚舉。經典如《易經》,便將龍作了一完整系統的論述,並賦以哲學的含義。八卦中整體用龍來說明的就是乾卦,也是《易經》的第一卦。
除這之外,歷朝歷代都不斷有龍的傳說和神話出現,不少以「龍」字命名的地方亦有其龍的傳說。上至黃帝的時代,便有黃帝乘龍升天、應龍助黃帝戰勝蚩尤的傳說;夏禹治水,傳說便有神龍以尾巴畫地成河道,疏導洪水;漢高祖劉邦,傳說便是其母夢見與赤龍交配而懷孕出生。從許多故事和傳說中看到人們常把各種美德和優秀的品質都集中到龍的身上。傳說中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就是紀念義龍為解人間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條。傳說玉龍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義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並立下規條,只有金豆開花才會予以釋放。人民因感激玉龍義舉而齊集一起炒玉米,因樣子像金豆開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錯,並釋放了玉龍。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亦保留了下來。
當然,傳說里有義龍為善,便自然亦有惡龍為禍。隨著民智開啟,佛教信仰開始傳入等因素,民間對龍王的形象有了改變,作為道教傳統之一的龍王,亦開始出現反派的角色。在中國不少以「龍」字命名的地方亦有其龍的傳說,其中亦不乏惡龍肆虐的故事。就像黑龍江,傳說以前便有白龍為禍,後來江邊的一個村中,有一家人臨產,並誕下了一黑龍。原來黑龍是來幫助除掉白龍的,村民依照其指示支持,最後白龍被除,人們為紀念黑龍而將江取名黑龍江。四川省的九寨溝有一卧龍湖,湖底有一奶黃色石樑,傳說是白龍的化身。九寨溝附近有兩條大河,一條叫黑水河,傳說以前住著一條大黑龍;一條白龍江,住著一條小白龍。傳說黑龍因妒忌九寨溝的風光而將那裡的水吸乾,小白龍知道後,便將白龍江的水噴灑到九寨溝,回復其美景。黑龍知道後便跟白龍展開惡斗,黑龍在不敵時使計放毒,小白龍被逼逃到九寨溝其中一個湖泊中。黑龍為查白龍的下落而驚動了藏族的萬山之神,最後被山神所囚,不能再作惡。萬山之神為表彰白龍而給它一套金黃色的鎧甲,這就是卧龍湖的傳說由來。
文學作品中的龍王
龍在民間文學藝術中都是人格化了的,海龍王有為民造福的,也有與民為害的。在神話小說《封神榜》、《西遊記》,戲曲雜劇《柳毅傳書》、《張羽煮海》中,都有善惡不同、性格似人的龍王出現。
在《西遊記》中,有許多關於龍的描寫以及龍的故事。隨著民智開啟,佛教信仰開始傳入等因素,民間對龍王的形象有了改變。在這以前,龍王的印象大體都是正面的,但到了佛教開始興盛後,龍王的地位開始下降,在《西遊記》中已變成了配角,甚至是丑角。《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的就是大家熟識東海青龍王敖廣的龍宮,四海龍王面對孫悟空時也無力反抗,只能顫顫驚驚地獻上金剛棒、黃金甲等寶物,而出場時間也寥寥可數;而因為放火燒了龍宮,差點被玉帝處死,幸好被觀音菩薩所救,成為了唐三藏的白馬的龍王,正是另一個大家熟識的西海白龍王敖閏的三太子。
《封神演義》中的龍王
除了在《西遊記》中提及過四海龍王外,另一部章回小說《封神演義》中亦有龍王的出現。《封神演義》又叫《封神榜》,是明朝中葉至晚葉時期,由許仲琳編定,亦有一說法是由揚州道教思想家陸西星所改作。
《封神演義》是以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故事為主幹,描述姜子牙封神的故事。在《創龍傳》中,田中芳樹多番提及到四海龍王奉天帝的命令,協助周朝討伐商紂,而且在《封神演義》中亦的而且確有龍王的出場。但在《封神演義》中,四海龍王在周武伐紂的戰爭中並沒有擔當任何重要角色。事實上就如《創龍傳》中龍堂始所言,在任何文學作品和典籍中,並沒有提及過四海龍王曾參與周武革命的戰爭。龍王在《封神演義》中的角色,差不多跟在《西遊記》中一樣,變成了配角、丑角。
在《封神榜》中,哪吒扮演了孫悟空在《西遊記》中的角色。頑劣的哪吒不知自己身上帶著的肚兜和腕鐲是仙人的寶貝,在九河灣洗澡時將肚兜放在水中,做成了東海震動,連水晶宮也震動起來。東海龍王敖廣(亦有一說法稱敖光)派人調查,但派去的人卻被頑劣的哪吒以寶貝打死了。敖廣再派自己的三太子調查,但三太子也一樣被哪吒所殺,更被哪吒剝皮抽筋。最後敖廣向哪吒父親李靖大興問罪,並聲言要向天帝奏告。哪吒心裡不服氣,追回在路上的敖廣揍了一頓。最後四海龍王向天帝上奏此事,抓著了李靖一家解上天庭審判。這時哪吒一人擔當過錯,剖腹剜腸、剔骨肉還父母,這才平息了此事。最後哪吒在師傅太乙真人的幫助下復活,並擔當了武王伐紂戰爭中的先鋒。在這以後,在《封神演義》中便沒再提到龍王。由此可見,四海龍王協助周朝討伐商紂的說法,確實純粹是田中芳樹的創作,並無確切的神話和傳說的背景支持。
龍泉鄉的傳說
《創龍傳》中提到,龍泉鄉是在青海省某處地方,事實上青海省又有沒有龍泉鄉呢?前段已有說過,差不多每個省都有以「龍」命名的地方,而以龍泉為名的地方亦有好幾個。那龍泉在什麼地方?一般認為是現在浙江省的龍泉縣,在唐朝以前,此地稱為龍泉鄉,唐朝開始在此建縣。龍泉的名字,是因一柄「龍泉寶劍」而來。據春秋時代越國的史書《越絕書》上有這樣的記載∶楚王聽說吳國有個干將,越國有個歐冶子,都是鑄劍名家。於是派人用重金請兩位名家為楚國鑄幾把鐵劍。二人應聘之後,鑿通了茨山,把山中的溪水排乾,找到了鐵礦精華,鑄成三柄寶劍,一曰龍淵,一曰太阿,一曰工布。後來因避唐高祖李淵的諱,龍淵劍便改稱為龍泉劍。剛才說到的浙江省龍泉縣,縣城以南有一劍池湖,相傳就是歐冶子鑄劍的地方,也稱為龍淵,因此此地才稱為龍泉。
但是還有幾處地方也叫龍泉。浙江省除了剛才的龍泉縣外,亦有一處龍泉在永嘉縣。據《水經注》說,泉眼之中水紋成為蛟龍的形狀,牲畜都不敢在這里飲水。河南省西平縣也有個龍泉。古書上說此泉水可以砥礪刀劍,使刀鋒堅利。江西有一龍泉場,南唐時曾立為龍泉縣,現在叫遂州。貴州有一龍泉坪,明清時也稱為龍泉縣,後來改為鳳泉縣、鳳崗縣。那麼,青海省有沒有龍泉鄉?在可考的數據中,沒有。也許有小村小鄉是這樣叫也說不定,但是否真能通往昆侖就不得而知了。
龍王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由此,龍王之職就是興雲布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
龍王神誕之日,各種文獻記載和各地民間傳說均有差異。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同樣普遍。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龍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一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多它]龍,無角名虯。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龍王),在民間是祥瑞象徵,在古時則是帝王統治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