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論歷史散文對中國古代小說響

論歷史散文對中國古代小說響

發布時間: 2022-04-05 23:11:02

『壹』 《春秋》對中國古代歷史散文的影響

春秋時期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期,這一時期電腦思想解放,群雄爭霸,各國統治者為了在爭霸中嶄露頭角,於是就想藉助某中思想來變法。所以這一時期的散文多辨理。《春秋》這部書是孔子編寫的魯國的歷史,其文主要是思辨,和羅列魯國歷史讓後人引以為戒,作者並沒有過多議論而是讓讀者從中自己思考。

『貳』 我對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學很感興趣。在哪可以找到相關文章。

推薦一些好網址:

1.在線歷史文獻 中國史部分:
http://www.cs.iastate.e/~baojie/history/histbook.htm

2.二十五史全文閱讀檢索系統:
http://202.113.20.150/net25/

3.中國傳統文化網:
http://www.enweiculture.com/

4.中國儒學網:
http://www.confuchina.com/

5.中國古典文學論壇:
http://www.gudian.net/index.asp

6.古風論壇:
http://www.gufong.com/bbs/index.asp

7.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_Univ.of Michigan:
http://www.umich.e/~iinet/ccs/

8.全唐詩庫:
http://www3.zzu.e.cn/qts/

9.海納百川:
http://hnbc.hpe.sh.cn/

10.素心學苑:
http://member.netease.com/~luolian/suxinshuzhai.htm

『叄』 神話、寓言和歷史散文對中國古代小說形成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創世神話主要有兩種:天地開辟(包括世界和萬物的形成)的神話和人類起源(包括民族的由來)的神話。天地開辟神話有3類:第一類,以創造神為主體 ,創造世界 。這個創造神的形象、稱謂以及開辟天地的方式各有不同。瑤族的創造神叫密洛陀;彝族的創造神有4個:八歌 、典尼 、支格阿魯和結支戛魯。第二類,巨人化生神話,講述天下萬物是由巨人的身體各部所化。如漢族的盤古神話,阿昌族的神話《遮帕麻與遮米麻》 ,彝族神話 《 創造萬物的巨人尼支呷金》等。第三類,自然演變的神話,講述的是想像中的天地自然形成的過程,既不是開辟神的創造,也不是巨人化生 ,完全是自然演化。如壯族神話《布洛陀與妹六甲》,納西族創世神話《人祖利恩》等。這些神話,在各少數民族的史詩和古歌中保留很多。人類起源神話有兩類:一類是解釋世界上人類的誕生,講述造人的過程,說明民族的由來;另一類是與洪水神話相聯系,通過洪水後兄妹結合,說明再造人類的過程。在民族創世神話中,人的來源有卵生、葫蘆生、石頭生,以及從山洞或樹林上出來的種種不同說法,但較常見的是泥土造人的說法。如女媧神話。
在創世神話中,解釋人類由來和說明民族起源的內容常常結合在一起,把民族起源和人類由來看作是同時發生的 。彝族史詩《梅葛》中記載的創世過程,以兄妹成親,生下怪葫蘆,出現8種人,解釋8個民族的由來。創世神話具有世界性,它是人類原始時期的意識形態,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一定的文學價值。

『肆』 歷史散文的特點

殷商時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記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諸侯國的史官進一步以樸素的語言、簡潔的文字記錄了列國間的史實,如《春秋》。以後,隨著時代的需求,產生了描述現實的歷史文學,這就有了《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歷史著作。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萬字,記載了春秋240年間列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活動和言論以及天道、鬼神、災祥、占卜之事。這部書敘事富於戲劇性,情節緊湊,戰事描寫尤為出色,語言精煉、富於形象。
《國語》是一種國別史,分別記載了周王朝及諸侯各國(公元前1000--前00)之事,記言多於記事,所記大多為當時較有遠見的開明貴族的話。
《戰國策》作者不可考,現在版本為西漢劉向輯成。它同《國語》一樣,也是分國記事,記載了西、東周及秦、齊、楚、趙等諸國之事,記載內容是謀臣策士的種種活動及辭說。《戰國策》文章的特點是長於說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極為生動。
先秦歷史散文為中國的歷史文學奠定了基礎,對後世歷史家和古文家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春秋戰國之交是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各種學術流派紛紛著書立說,爭論不休,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代表不同階級或階層的思想家的著作,促進了說理散文的發展。這些思想家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記載他們言論的書流傳到現在的有《論語》、《孟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
《論語》和《孟子》是儒家詮釋「仁」的著作。《論語》是記錄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其中多半是簡短的談話和問答。《孟子》是記載孟軻言論的。孟軻長於辯論,因此書中語言明快,富於鼓動性。
《墨子》代表墨翟「兼愛」的主張,語言樸素,說理明確,邏輯性很強,《兼愛》、《非攻》等篇極有代表性。
《莊子》代表道家莊周「無為而治」的主張。莊子散文在諸子中獨具魅力。這表現在作者具有奇幻的想像力和敏銳的觀察力,善用民間寓言,長於譬喻,使文章富於文學趣味。
《韓非子》代表法家「因時制宜」的主張。韓非散文結構嚴謹,鋒芒銳利,說理深刻。
《荀子》代表荀況的學說,現有32篇,多長篇。荀子散文特點:論點明確、層次清楚、句法整練、詞彙豐富。
《呂氏春秋》是秦丞相呂不韋門客的集體創作。它包括八覽、六論、十二紀,兼有儒、道、墨、法、農諸家學說。書中保留了大量先秦時代的文獻和佚事。它是一種系統化的、集合許多單篇的說理文,層層深入,最見條理。和諸子散文一樣,它往往以寓言故事為譬喻,因而文章富於形象性。
先秦諸子的說理散文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藝術風格上,都對後世散文的發展產生了顯而易見的影響。
漢初,政論散文有所發展。賈誼(公元前200--前168)是西漢初年傑出的文學家,他的文章《過秦》總結了秦代滅亡的原因,汲取了秦末農民起義的教訓,發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他的散文善用比喻,語言富於形象性。

散文的古今概況

1.古代散文:我國古代,為區別於韻文、駢文,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在內,一律稱之為散文。
我國古代散文的發展歷程:
(1)先秦散文:包括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諸子散文以論說為主,如《論語》《孟子》《莊子》;歷史散文是以歷史題材為主的散文,凡記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文章和書籍都是歷史散文,如《左傳》。
(2)兩漢散文:西漢時期的司馬遷的《史記》把傳記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東漢以後,開始出現了書、記、碑、銘、論、序等個體單篇散文形式。
唐宋散文:在古文運動的推動下,散文的寫法日益繁復,出現了文學散文,產生了不少優秀的山水游記、寓言、傳記、雜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時涌現。
(3)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擬古為主,後有唐宋派主張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較為有名的是歸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義理」的體現。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對我國古代散文文體加以總結,分為13類,包括論辯、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誌、雜說、箴銘、頌贊、辭賦、哀奠。
2.現代散文:指與詩歌、小說、戲劇並稱的文學樣式。特點是通過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片斷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達作者的觀點、感情,並揭示其社會意義,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加工創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而是著重於表現作者對生活的感受,具有選材、構思的靈活性和較強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語言不受韻律的限制,表達方式多樣,可將敘述、議論、抒情、描寫融為一體,也可以有所側重;根據內容和主題的需要,可以像小說那樣,通過對典型性的細節欲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寫、心理刻畫、環境渲染、氣氛烘托等,也可像詩歌那樣運用象徵等藝術手法,創設一定的藝術意境。散文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雜文、短評、小品、隨筆、速寫、特寫、游記、通訊、書信、日記、回憶錄等都屬於散文。總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廣泛、寫法靈活、語言優美,能比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們喜愛。

散文的分類

根據散文的內容和性質可分為以下幾類:
(1)敘事散文:以寫人記事為主的散文。這類散文對人和事的敘述和描繪較為具體、突出,同時表現作者的認識和感受,也帶有濃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間充滿飽滿的感情。敘事散文側重於從敘述人物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質,具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因素,從一個角度選取題材,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魯迅的《藤野先生》、吳伯簫的《記一輛紡車》、朱德的《母親的回憶》。
(2)抒情散文:注重表現作者的思想感受,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這類散文有對具體事物的記敘和描繪,但通常沒有貫穿全篇的情節,其突出的特點是強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觸景生情,洋溢著濃烈的詩情畫意,即使描寫的是自然風物,也賦予了深刻的社會內容和思想感情。優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摯,語言生動,還常常運用象徵和比擬的手法,把思想寓於形象之中,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楊禮贊》、魏巍的《依依惜別的真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櫻花贊》。
(3)寫景散文:以描繪景物為主的散文。這類文章多是在描繪景物的同時抒發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於景,抓住景物的特徵,按照空間的變換順序,運用移步換景的方法,把觀察的變化作為全文的脈絡。生動的景物描繪,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氣氛,而且可以烘託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現主題。例如:劉白羽的《長江三峽》。
(4)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參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結晶。它縱貫古今,橫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會,寄寓於人生百態家長里短,閃現在思維領域萬千景觀。 高明的作者,善於抓住哲理閃光的瞬間,形諸筆墨,寫就內涵豐厚、耐人尋味的美文。時常涵詠這類美文,自然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迪和熏陶,洗禮和升華,這種內化作用無疑是巨大的。哲理散文以種種形象來參與生命的真理,從而揭露萬物之間的永恆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靈透闢的整合,給我們一種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的底蘊、觀念具有震撼性的審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體現出的思維方式,去體悟哲理散文所蘊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積淀。1.哲理散文中的象徵思維:哲理散文因為超越日常經驗的意義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質,構成了本體的象徵表達。它摒棄的是淺薄,而是達到一種與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靈氣往來的境界,我們從象徵中獲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暢快,由心靈的平靜轉到靈魂的震顫,超越一般情感反應而居於精神的頂端。2.哲理散文的聯想思維:由於哲理散文是個立體的、綜合的思維體系,經過聯想,文章擁有更豐富的內涵,不至於顯得單薄,把自然、社會、人生多個角度進行了融合。3.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維:哲理散文在本質意義上是思想表達對情感的一種依賴。「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由於作者對生活的感悟過程中有情感參與,理解的結果有情感及想像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乾巴巴的議論,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滿了審美情感液汁的思想。從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間去讀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義。這就是哲理散文藝術美之所在。

散文的主要特點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說散文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表現手法不拘一格:可以敘述事件的發展,可以描寫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發表議論,而且作者可以根據內容需要自由調整、隨意變化。「神不散」主要是從散文的立意方面說的,即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無論散文的內容多麼廣泛,表現手法多麼靈活,無不為更好的表達主題服務。
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選材上應注意材料與中心思想的內在聯系,在結構上藉助一定的線索把材料貫穿成一個有機整體,散文中常見的線索有:⑴以含有深刻意義或象徵意義的事物為線索;⑵以作品中的「我」來作線索,以「我」為線索,由於寫的都是「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侃侃而談,自由暢達,使讀者覺得更加真實可信、親切感人。
2.意境深邃,注重表現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強,情感真摯。
作者藉助想像與聯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實而虛的依次寫來,可以融情於景、寄情於事、寓情於物、托物言志,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實現物我的統一,展現出更深遠的思想,使讀者領會更深的道理。
3.語言優美凝練,富於文采。
所謂優美,就是指散文的語言清新明麗,生動活潑,富於音樂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聲,如娓娓而談,情真意切。所謂凝練,是說散文的語言簡潔質朴,自然流暢,寥寥數語就可以描繪出生動的形象,勾勒出動人的場景,顯示出深遠的意境。散文力求寫景如在眼前,寫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稱,它除了有精神的見解、優美的意境外,還有清新雋永、質朴無華的文采。經常讀一些好的散文,不僅可以豐富知識、開闊眼界,培養高尚的思想情操,還可以從中學習選材立意、謀篇布局和遣詞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散文的鑒賞技法

散文鑒賞,重點是把握其「形」與「神」的關系。散文鑒賞應注意以下幾點:
1.讀散文要識得「文眼」。
凡是構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寫得含蓄的詩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鑒賞散文時,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畫龍點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領會作者為文的緣由與目的。「文眼」的設置因文而異,可以是一個字、一句話、一個細節、一縷情絲,乃至一景一物。並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讀散文要抓住線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確把握文章的立意。
結構是文章的骨架,線索是文章的脈絡,二者是緊密聯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線索,便可對作品的思路瞭然於胸,不僅有助於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而且也是對作者謀篇布局本領的鑒賞,從而透過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傳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線索通常有以下幾種:⑴以事物的形象為線索,如巴金的《燈》;⑵以感情的發展為線索,如楊朔的《荔枝蜜》;⑶以時間順序為線索,如劉白羽的《長江三日》;⑷以空間順序為線索,如朱自清的《綠》;⑸以人物活動為線索,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6)以事理為線索,如唐韜的《瑣憶》。
3.注意散文表現手法的特點,深入體會文章的內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為了使讀者具體感受到所寄寓的豐富內涵,作者常常對所寫的事物作細致的描繪和精心的刻畫,就是所謂的「形得而神自來焉」。我們讀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點,由「形」見「神」,深入體會文章內容。
4.注意展開聯想,領會文章的神韻。
聯想的方式有:①串聯式:如《獵戶》「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②輻射式:如《土地》以「土地」為中心生發開去,寫「熱愛生活,保衛土地,建設土地」;③假託式:如《白楊禮贊》;④屏風式:如《風景談》。注意豐富的聯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實到虛,這樣才能體會到文章的神韻,領會到更深刻的道理。
5.品味散文的語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語言美。一篇好的散文,語言凝練、優美,又自由靈活,接近口語。優美的散文,更是富於哲理、詩情、畫意。傑出的散文家的語言又各具不同的語言風格:魯迅的散文語言精練深邃,茅盾的散文語言細膩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語言氣勢磅礴,巴金的散文語言樸素優美,朱自清的散文語言清新雋永,冰心的散文語言委婉明麗,孫犁的散文語言質朴,劉白羽的散文語言奔放,楊朔的散文語言精巧。何為的散文語言雅緻。一些散文大家的語言,又常常因內容而異。如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的語言,鋒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語言,絢麗如雲錦;《風箏》的語言,凝重如深潭。體味散文的語言風格,就可以對散文的內容體味地更加深刻。

『伍』 神話、寓言和歷史散文對中國古代小說形成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忽然有一天,佛主光臨了圓音寺,看見這里香火甚旺,十分高興。離開寺廟的時候,不輕易間地抬頭,看見了橫樑上的蛛蛛。佛主停下來,問這只蜘蛛:「你我相見總算是有緣,我來問你個問題,看你修煉了這一千多年來,有什麼真知拙見。怎麼樣?」蜘蛛遇見佛主很是高興,連忙答應了。佛主問到:「世間什麼才是最珍貴的?」蜘蛛想了想,回答到:「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點了點頭,離開了。

就這樣又過了一千年的光景,蜘蛛依舊在圓音寺的橫樑上修煉,它的佛性大增。一日,佛主又來到寺前,對蜘蛛說道:「你可還好,一千年前的那個問題,你可有什麼更深的認識嗎?」蜘蛛說:「我覺得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說:「你再好好想想,我會再來找你的。」

『陸』 先秦諸子散文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百花齊放

『柒』 對古代文學的印象

中國古代文學是一個歷史源遠流長的發展過程。它與中國大歷史、文化緊密相連,顯示出特有的民族性、傳承性、時代性的特徵。它以漢民族文學為主,同時有兼容了其他少數民族的歷史與文學,構成蔚為大觀的中國古代文學。無論是中國古代的詩歌,還是散文、戲曲、小說都有著明顯的可以追尋的歷史。並且呈現著在創作和理論上的不斷發展,豐富,日臻完善。每種題材的演進都是一部歷史,而且脈絡清晰。充分體現並顯示著它的歷史與文化的博大精深。顯示出以中國古代文字為載體的中國古代文學在內涵上極大的豐富和巨大的張力。
但最值得一提的應該是中國的神話故事,這是勞動人民的文學載體,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從盤古開天闢地 、女媧造人 ,到牛郎織女 、八仙過海 ,裡麵包含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三家思想和文學創作,你所知的中國文學都出自於這些。另一個不得不提的是易經或者說是五行八卦,他的影響遍及世界。
至於世界文學,那就該是戲劇了,西方的文明是一種舞台文明,或是戲劇文明,用戲劇為文學載體,成就了莎士比亞,也成就了契約、游戲規則等等你所知的一切西方倡導的民主與文明,這跟中國的是不一樣的。

『捌』 先秦散文對後世敘事文學的影響

《左傳》、《國語》、《戰國策》等先秦敘事散文,對後代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們的敘事傳統和語言藝術對史傳文學、散文、小說創作的滋養,尤為明顯。

先秦敘事散文的體例、思想、寫作藝術等對後世史傳文學的創作有直接啟發。《史記》體例是在先秦編年史、國別史的基礎上的創新和發展,而《漢紀》、《資治通鑒》等,則是《春秋》、《左傳》編年體史書的直接繼承。先秦敘事散文記述歷史事件時直書其事、褒貶鮮明的特點,《左傳》、《戰國策》高超的寫作藝術,對後世史傳文學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偉大的史傳文學著作《史記》就吸收了《左傳》、《戰國策》的寫作技巧,對其中的一些史實略加修改便加以利用。少數特別精彩的篇目,甚至不加改動就直接錄入。司馬遷、班固、陳壽、范曄等繼承了《左傳》開創的既敘述故事,又描寫人物的形象生動的寫史傳統,他們不僅是歷史學家,同時也是文學家,其作品既是歷史著作,又是文學作品。《左傳》的敘事藝術,如對歷史事件因果關系、發展過程的重視,對歷史時間故事化的描寫,歷史事件的敘述條理井然而又富於變化等等特點,在後代史傳文學中都有充分體現。《左傳》簡練蘊藉的語言風格,為後代史家所繼承,而《史記》的奇詭文風,顯然與《戰國策》的辯麗恣肆有直接關系。總之,先秦敘事散文是我國史傳文學最初成就,其沾溉後世,不言而喻。

先秦敘事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成為後世散文寫作的楷模。秦漢以後,《左傳》的文章一直為人所喜愛,尤其是唐宋以來的古文家,都非常推崇《左傳》,並把它作為學習對象。韓愈《進學解》說他「沉浸濃郁,含英咀華」的古代作品中,就包括《左傳》。宋人把《左傳》與《史記》、韓文、杜詩相提並論,同作為文學範本。情韻豐富的《左傳》散文,也深為清代桐城派散文家所推崇。對《國語》語言藝術的贊譽,歷來甚多。柳宗元盡管曾作《非國語》批評《國語》的某些思想,但在其「序」中還是認為「其文深閎傑異」,其為文即以《國語》為法。漢初散文,尚有戰國遺風,賈誼、鄒陽等西漢前期散文家的作品中,更是可以明顯看出《戰國策》文風的余緒。這種影響持續不斷,在蘇洵、蘇軾等後代作家的散文中,還可以體味到先秦敘事散文的神韻。《戰國策》的文章,對漢賦的產生也起過促進作用。漢賦主客問答的形式,鋪張揚厲的風格,都可以看出對《戰國策》的借鑒。

先秦敘事散文的敘事藝術,對我國古代小說的產生發展及其獨特的藝術個性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先秦敘事散文敘述歷史事件中表現出的褒貶分明的傾向性,對我國古代小說注重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響,並且,《左傳》、《國語》等作品中用「君子曰」等對事件進行評述,在文言小說如唐宋傳奇、《聊齋志異》等書中被直接借鑒,就是在明清白話小說中,也有明顯的痕跡。其次,先秦敘事散文奠定了我國古代小說基本的敘事結構。我國古代小說常按時間順序安排結構,串聯情節,特別重視對故事起因、過程、結果的完整描寫,並以倒敘、插敘、補敘等方式追敘事件的起因,以預敘的方式暗示故事的結局。這些都是《左傳》等散文中就已形成的敘事傳統。第三,我國古代小說寫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散文中已經初具規模。我國古代小說主要通過描寫人物的個性化的言行,通過生動的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表現人物性格,而較少唱片的外貌描寫、心理描寫,而這正是《左傳》、《國語》、《戰國策》等寫人的共同特點。第四,我國古代小說和戲曲作品對歷史題材的重視,也是受先秦敘事散文的啟示。這不僅是指諸如《東周列國志》之類以先秦敘事散文為題材的作品,同時,,古代小說大量採用歷史題材,也和我國敘事文學最初成果是產生在歷史著述中不無關系。

『玖』 關於中國古代小說發展史的問題

上古的神話
先秦的寓言
魏晉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說
唐傳奇
宋元的「話本」
明初的「擬話本」
明清的長篇章回體小說

『拾』 先秦歷史散文對後世的影響

先秦的歷史散文對後世歷史家和古文家的寫作有極其深遠的影響,特別是敘事文的影響。敘事散文在我國過去的歷史著作中佔有極高的地位,但它的淵源則遠在先秦。司馬遷作《史記》本是想要上繼《春秋》的,不僅採用《尚書》和大量地採用《左傳》、《戰國策》的史料,而且汲取它們的寫作技巧和語言風格,例如《趙世家》極似《左傳》,平原君、魏公子等列傳又極似《戰國策》。《春秋》的褒貶是非以及《左傳》直書無隱的精神,一直為司馬遷以來的"良史"所繼承,成為過去史家撰著的原則。從司馬遷起,史家之有論贊,也是受了《左傳》的啟示。《左傳》的作者常常通過"君子"或他人的口來表示自己的觀點以及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批評,這對過去統治階級來說,也還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漢初政論家賈誼、晁錯之文尚有戰國縱橫余習。而唐宋以來著名的古文家和歷史家幾乎沒有不愛好並學習先秦的歷史散文的。他們的敘事文和傳記文,無論在語言上、表現方法上,很多受了先秦歷史散文的影響。例如韓愈的《平淮西碑》就是模仿《尚書》。他雖然說左氏浮誇,而《董公行狀》的辭令則又和《左傳》的風格極為接近。柳宗元在所謂"聖人之道"上是曾非難過《國語》的,但在文章上卻不得不承認它"深閎傑異",並且還說?文當"參之《國語》以博其趣"(《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又說稍採取《左氏》、《國語》之辭(《報袁君陳秀才書》)。至於《戰國策》一書影響於蘇洵、蘇軾父子的議論文尤為顯著。蘇洵的《權書》、《衡論》及其它史論,蘇軾的《策略》、《策別》、《策斷》、《志林》諸論及其它策論、上書,論人論事,都在學習《戰國策》中獲得豐富的有益的經驗。

熱點內容
共情力在線聽書 發布:2025-02-05 05:38:12 瀏覽:172
藍雪韓亦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2-05 05:26:06 瀏覽:833
武俠小說姓高的 發布:2025-02-05 05:20:14 瀏覽:752
都市學校修真小說 發布:2025-02-05 04:26:06 瀏覽:913
關於計算機想控制人類的科幻小說 發布:2025-02-05 04:14:03 瀏覽:174
白鹿小說全文免費 發布:2025-02-05 03:56:26 瀏覽:287
武俠言情小說投稿去哪裡 發布:2025-02-05 03:39:44 瀏覽:718
武俠小說jj長小齒 發布:2025-02-05 03:39:41 瀏覽:784
都市有個精靈之心的小說 發布:2025-02-05 03:29:34 瀏覽:224
類似燦白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2-05 02:42:14 瀏覽: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