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金庸武俠小說研究背景

金庸武俠小說研究背景

發布時間: 2022-04-05 16:56:36

1. 為何金庸武俠小說的歷史背景,很多都在宋代以後

江湖上流傳很廣的一句「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正好是金庸先生作品首字組成,加上《越女劍》便是金庸先生所有十五部武俠作品。金庸先生從1955年開始創作至1972年封閉,共作793萬字,在要純手寫的年代,平均每天寫1278字。金庸先生的粉絲下至街頭平民,上至學府教授。

2. 金庸小說故事背景的共性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這十四個字分別提到了金庸先生的十四部武俠小說:
《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天龍八部》
《射鵰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
《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
《倚天屠龍記》《俠客行》《碧血劍》《鴛鴦刀》
寫作順序:
1955 創作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金庸」筆名首次出現
1956 《碧血劍》開始在《香港商報》連載
1957 寫《射鵰英雄傳》連載於《香港商報》
1959 《神鵰俠侶》開始在《明報》創刊號連載
《雪山飛狐》連載於《新晚報》
1960 為《武俠與歷史》雜志撰寫《飛狐外傳》
1961 《倚天屠龍記》、《鴛鴦刀》、《白馬嘯西風》開始在《明報》連載
1963 為《東南亞周刊》撰寫《連城訣》
《天龍八部》開始在《明報》連載

3. 金庸一系列武俠小說背景年代

1、《書劍恩仇錄》——金庸第一部武俠小說。創作年代:1955年。歷史背景:清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四年,公元1753年—1759年
2、《碧血劍》創作年代:1956年。歷史背景:崇禎六年—崇禎十七年或順治元年,公元1633年—1644年
3、《射鵰英雄傳》此為「射鵰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創作年代:1957年—1959年。歷史背景:南宋寧宗慶元五年—嘉定十四年,公元1199年—1221年
4、《神鵰俠侶》——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二部曲。創作年代:1959年—1961年
歷史背景:南宋理宗紹定五年或六年—開慶元年,公元1232年或1233年—1259年
5、《雪山飛狐》——《雪山飛狐》《飛狐外傳》是金庸現實主義最強的小說
創作年代:1959年。歷史背景:清朝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十五
6、《鴛鴦刀》——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創作年代:1961年。歷史背景:約公元1644年—1796年
7、《白馬嘯西風》——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創作年代:1961年。歷史背景:清初順治年間
8、《飛狐外傳》——《雪山飛狐》前傳
創作年代:1960年—1961年
歷史背景:清乾隆三十一年—三十四年
9、《倚天屠龍記》——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創作年代:1961年
歷史背景:南宋末—元末明初。公元1262年—1363年
10、《連城訣》
創作年代:1963年
歷史背景:清朝,由書末「反清復明」推知
11、《天龍八部》創作年代:1963年—1966年
歷史背景:北宋哲宗元佑五年—元佑九年或紹聖元年。公元1090年—1094年
12、《俠客行》
創作年代:1965年
歷史背景:明朝中葉
13、《越女劍》
創作年代:1970年
歷史背景:春秋末年吳越爭霸時期
約公元前473年—前463年
首發連載雜志:明報
14、《笑傲江湖》創作年代:1967年
歷史背景:明朝
15、《鹿鼎記》——金庸封筆之作,亦是他的巔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創立「反武俠」情節,被稱為「中國的《堂吉訶德》」,武俠史首次以詼諧、反諷、批判觀寫作的巨著,代表了金庸小說藝術的最高成就。
創作年代:1969年—1972年
歷史背景:清康熙八年—康熙二十六年
公元1669年—1687年
附:其中《白馬嘯西風》《鴛鴦刀》《連城訣》《俠客行》《笑傲江湖》在小說中沒有指出明確年代(表示沒有歷史背景,類似的故事可以發生在任何時候),這幾部小說年代是從書中的一些細節推斷的。

4. 武俠小說比較常用的歷史背景

唐:《大唐雙龍傳》...
宋元:《射鵰》《倚天屠龍》...
明清:金庸的很多很多

還有更多的應該是「歷史架空」吧,比如古龍的
個人覺得,武俠小說的背景設置大體上就幾類:
1.亂世出英雄,不管是歷史的還是架空的亂世
2.與政治全不無關的純江湖英雄美女戲(歷史背景就不怎麼重要了...)

5. 金庸武俠小說的歷史背景,為何大多設定在宋代以後

金庸武俠小說可以稱之為現象級,從發行之初,一直被讀者所追捧,影響深遠。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主角深入人心,每部小說既能單獨成篇,又相互關聯,給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但是金庸武俠小說的時間軸雖然清晰,但是除《越女劍》之外的十四部小說的歷史背景都設定在了宋朝以後,不免讓人心生好奇,金庸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安排呢,有何深意?

因此,金庸小說時代背景的設置是有其深刻的原因,說明金庸不僅很懂歷史,能夠很好把握時代背景下的矛盾點,而且善於洞察讀者的需求與愛好,所以才創作出了一部又一部經典的武俠小說,深受讀者喜愛和追捧。

6. 金庸創作小說任務及背景分析

自五十年代中期金庸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問世以來,此後十餘年,他筆耕不輟,總共發表了十五部作品,其中十二部是長篇,另外三部是中短篇。四十多年來,金庸的作品廣泛流傳於華人社會,先是在香港,繼而是東南亞、台灣,七十年代末在大陸出現了金庸作品的盜印本,九十年代有了全套的三聯版正式授權本在大陸發行。毫不誇張地說,金庸的作品擁有最多的讀者。香港著名紅學研究專家林以亮說:「凡有中國人,有唐人街的地方就有金庸。」據不完全統計,大陸、台灣及海外的金庸讀者超過了一億人。與此同時,金庸的作品也得到了學術界的承認。北大嚴家炎教授撰文指出,金庸作品「實際上是以精英文化去改造通俗文學所獲得的成功。」並認為是繼「五·四」文學革命,「使小說由受人輕視的閑書而登上文學殿堂的另一場靜悄悄的文學革命。」陳平原教授說,金庸「把儒釋道、琴棋書畫等中國文化通俗了,所以金庸小說可以作為中國文化的入門書來讀。」紅學專家馮其庸先生說:「金庸小說的情節結構,是非常具有創造性的。我敢說,在古往今來的小說結構上,金庸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金庸本人在一九八八年獲香港大學名譽博士頭銜,被聘為香港大學文學院名譽教授,一九九四年被北京大學聘為名譽教授,一九九九年被浙江大學聘為文學院院長。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大師文庫·小說卷》中,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王一川更是將金庸列於魯迅、沈從文、巴金之後,位列老舍、郁達夫、王蒙之前。金庸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對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史確實是個震憾。本文試圖從人物塑造、文化修養、語言風格及創作心態四方面對金庸作品作一探討,以分析金庸成功的原因。一金庸的寫作相當自覺地繼承了中國古典文學的優秀傳統,並在新的環境下進行了努力的探索與創新。因此,金庸的武俠小說一方面具有悠久文學傳統所造就的獨特趣味;另一方面,他又有許多創新的地方,特別突出的是他注意刻畫和表現人性,因而全面提升了武俠小說這一類型作品的品味,達到了雅俗共賞的境界。在人物塑造的過程中,或者說在刻畫人性的過程中,金庸既堅持了善惡是非分明的價值傳統,又為表達分明的具體價值觀念帶來了新的時代內容。中國傳統文學價值的核心是求善,講究善惡分明,揚善懲惡,讀者也期望在作品中體會到善惡到頭終有報的心理快感。作為傳統文學模式之一的武俠小說,其價值取向自然不能例外。在金庸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到很多善與惡、美與丑、正義與邪惡、進步與倒退的對決場面,其結果大都是善戰勝了惡,正義壓倒了邪惡,如此寫作滿足了人們的心理期望,符合大眾的審美情趣。如僅止於此,那麼金庸的小說與別人作品就沒有太大的區別。但事實是,金庸在堅持傳統的是非分明價值觀的同時,又對其進行了充滿時代感的改造,這突出表現在對人物刻畫方面的求真上。於是,在金庸的筆下,善人身上同樣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缺點,而從惡人的表現上也照樣能看出人性的閃光點。其實,人性本是復雜的,多側面的,用正、邪,善、惡這樣簡單的標簽去概括活生生的現實中的人,是不真實的。進而,真實的人生,也往往不是我們想像和期望的那樣簡單和完美,沒有那麼多的大團圓結局,真實的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在《書劍恩仇錄》中,陳家洛既大義凜然、旗幟鮮明地反清復明,充滿英雄之氣,在對個人感情的處理上,又表現出對霍青桐、喀絲麗的自私與狹窄胸襟。《神鵰俠侶》中的楊過,既行俠江湖,又處事偏激,性格乖戾。《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天生仁厚,但缺乏臨機決斷的領袖氣魄,所以不能擔當大任,不得不讓出明教教主之位。金庸小說里,在現實世界中找不到人生歸宿,「拔劍四顧心茫然」而退隱江湖的人也不在少數,如陳家洛、袁承志、張無忌、狄雲、令狐沖等。從金庸的小說中,我們體會到了人生的歡樂與悲涼,事業的成功與迷茫、情與仇、愛與恨交織在一起。金庸的小說雖無一例外地寫古人古事,並且也確實寫出了歷史的情境與古典風貌。然而,在精神里卻又與眾不同且出人意料地寫出現代人生的神韻,表現出個人的人文情懷及現代人生的深刻品味,並以此與現代的讀者產生廣泛的共鳴。正是因為金庸利用武俠小說這一傳統的載體形式,詮釋了現代人情感,或曰用現代的手法改造、提升了武俠小說這一傳統文學類型的層次,才使他真正跨越了古今,溝通了雅俗,從而贏得了絕大多數人的喜愛。二人們普遍認為,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尤其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的中國文學,最突出的成就是語言形式的變革,即運用白話文來打倒文言文,推進了自清末以來的語體文運動,使得白話文在教育領域迅速普及,擴大了新思潮在知識階層的影響力,構建了新的白話文學的語言體系,從而徹底改變了千百年來中國文學言文分離的不良傳統。但事實上,「五·四」文學革命所造成的並不是普通意義上的白話文,而是新體白話文,它與當時的啟蒙思想有密切的關系,其明顯特徵是採用大量音譯或意譯新詞、歐化的語言表達、新思潮的價值觀。由於新文學在文壇的絕對主流地位,這種歐化的白話成了書面語言的主流,加之新文學採取新詩、話劇、短篇小說等外來的文學形式,它的歐化程度更加嚴重。即使是提倡新文學的人,也不滿意新文學的白話文上存在的問題。實際上,中國的白話文源遠流長,自宋元時代起中國就有了白話文的傳統,胡適的《白話文學史》就將白話文學的源頭追溯到宋元話本,且長期以來,白話文學的讀者一直是社會的普通民眾。大眾使用的語言、大眾喜愛的形式、大眾認同的趣味,與白話文學保持著最密切的關系。金庸承繼了中國傳統白話文的優點,進而賦予其新的時代內容,使傳統的白話文閃爍出耀眼的光輝。金庸小說的語言表述,初期的《書劍恩仇錄》從雅,其中有大量諸如「麗若春梅綻雪,神如秋蕙披霜,兩頰融融,霞映澄塘,雙目晶晶,月射寒江」之類的駢體文言,中期的《雪山飛狐》、《飛狐外傳》是從新,內有許多所謂的「新文藝腔」,自《射鵰英雄傳》開始趨向成熟,至《天龍八部》、《鹿鼎記》而臻化境。總體來看,金庸小說的語言真正做到了口語化,明白流暢,言文一體;語言優美,生動活潑,繼承了古典詩、詞、曲、賦的優秀語言傳統並將其融入小說的敘事語言之中,發揮了漢語特有的詩化優點;語言豐富多彩,將成語、方言、俗語全部歸入現代化的口語之中。清末民初之時,傳統文學的白話文雖然也有少數比較清新自然,但大多數市井氣味較濃。至三十年代,出現了張恨水,他的小說非但能流暢地敘事,也可以自然地描寫,使白話文的市井味稍減。金庸小說中的白話文,繼承了白話文接近大眾的特點,並且消除了它在早期艷俗的弊端,豐富了白話文的表現力,從而造就了一個現代白話語言的寶庫。橫向比較,金庸小說中的語言沒有新文學所造就的白話文的歐化腔及各種各樣的政治腔,純粹是地道的白話,因而更能為大眾所喜好,被大眾所接受。在思想文化陣地西風勁吹的今天,在中國的傳統文化價值受到嚴峻挑戰的時代,金庸重振民族文化價值的語言選擇對我們不無啟迪。三武俠小說與言情小說、偵探小說等其他通俗文學類型的重要區別在於,武俠小說具有極大的兼容性,它可兼容政治與社會、文化與歷史,有足夠的空間供作者縱橫馳騁。武俠小說的這一特徵,對作家的學識和修養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金庸在其武俠小說中,向人們展示了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與豐厚的文化修養。以致於馮其庸先生稱:「一個小說傢具備如此豐富的歷史、社會知識,而且文章如行雲流水,情節似千尋鐵鏈,環環相扣,不可斷絕,而且不掉書袋,不弄玄虛,平平敘來,而語語引人,不可或已,這已是十分難得的了。」嚴家炎說:「我們從來不曾看到過有哪種通俗文學能象金庸小說那樣蘊藏著如此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具有如此高超的文化學術品位,金庸的武俠小說,簡直又是文化小說,只有想像力極其豐富而同時文化學養又非常淵博的作家兼學者,才能創作出這樣的小說。」金庸的小說縱橫萬里,其中人物南來北往,東奔西走,跟隨其後,可令人們暢游萬里江山,領略千種風情。金庸對祖國的名城故都、古跡名勝、名山大川、沙漠戈壁、草原海洋等各種各樣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進行了准確、細致、生動的藝術描寫。使人坐擁山水、神遊乾坤。金庸的小說不但有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醫卜星相,而且有佛經道藏、儒墨之書,及至摩尼教等奇異教派的經典習俗。至於文章典故更是信手拈來,俯拾皆是。除此之外,金庸最為突出的是對中國歷史的整體把握。金庸的小說上下千年,對遼、金、宋、元、明、清歷朝歷代的歷史線索、民族矛盾、政治體制、典章文物以及野史典故、神話傳說均有涉獵。金庸小說的背景,大都是在朝代更替之際,如宋遼之際、元明之際、明清之際,而此時往往聚集著激烈的民族矛盾。金庸在處理民族矛盾時,充分利用了其淵博的歷史學識,表現了不凡的才情與見解。表現在:他突破了嚴守華夷之辨的正統觀念。金庸在其作品三聯版序中如此說:「我初期所寫的小說,漢人王朝的正統觀念很強。到了後期,中華民族各族一視同仁的觀念成為基調,那是我的歷史觀比較有了進步之故。這在《天龍八部》、《白馬嘯西風》、《鹿鼎記》中特別明顯。」史學家持此觀點不足為怪,作為小說家,能做到這一點,實屬難能可貴,而這恰恰可說是金庸小說成功的一大關鍵。因此,在描寫國家、社會、歷史時,金庸用現代意識突破狹隘的民族———國家界限,消解了大漢族主義,質疑了通行的本質化了的「中國人」定義,使得金庸的小說成為全球華人的共同語言和共同夢想。四缺少自由精神是中國傳統寫作中的痼疾,無論是古代、近代還是現代,作家大都受「文以載道」觀念的制約。多了救世之心,少了創作真文學之意,無怪乎陳寅恪當年為精神的淪亡而感嘆。縱觀歷史,包括文學史,可見精神的獨立、思想的自由乃是大學問形成、大作品出現的先決條件。金庸保持了文學的自由精神,他如同自己筆下的大俠一樣,無拘無束,敢愛敢恨,堂堂正正做事,本本色色做人。他頂住了商業利益、大眾趣味的誘惑,寧願放棄巨大的商業利益,在創作的鼎盛時期時毅然封筆,繼而費時十年,全面修訂已發表的作品,此舉在武俠小說史上可說是前無古人,金庸對文學執著的信念可見一斑。還有一點不能不提的是,金庸本人以武俠小說的創作為副業,主業是為《明報》撰寫政論文章,對中國大陸六十年代因三年自然災害發生的難民潮,文革中的左翼思潮與作法等,他均逆流而上,持批評態度,而成為眾矢之的,可見其勇氣。此種勇氣,不僅體現於行事,也體現在他的小說寫作之中,作家的作品總是與其人格緊密聯系的。金庸的自由精神,使他獲得了創作心態的鬆弛,從而達到了心理境界和藝術創作中的本質回歸。使其於有意無意之間,兼具了雅文學與俗文學的共同性,綜合了兩者之長,揚棄了兩者之短,在雅俗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金庸小說中的許多人物和情節,在一般人看來是匪夷所思的,所謂的雅文學作家更是難以想像。他的小說有時比現實主義更講究細節的真實與可信,有時比浪漫主義更講究虛構與誇張,有時比古典主義更加古典,有時比現代主義更加現代。故事、傳奇、神話、歷史、寓言,他的小說兼而備之,令人耳目一新,擺脫了傳統中國文學平庸乏味的局面。在審美內涵上,突破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只有國家、社會、歷史的單維現象,增加了神奇世界的內容。同時,在沖破了前人規范和禁忌之後,金庸並未忘乎所以,而是注意了探尋和創造自己的藝術規則,把握住藝術分寸。金庸的小說是傳奇的故事,但並非一味的為奇而奇,恰恰是奇而求真,他的奇幻荒誕的情節構成了一種藝術與哲學的本真的世界,成為現實世界的藝術寓言。以自由心態看待藝術,以嚴肅的態度從事創作,將游戲與藝術真正統一起來,將游戲的自由愉悅與藝術的求真求美結合起來,於是,便造就了金庸小說。

7. 金庸小說的故事背景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飛狐外傳》《雪山飛狐》,清朝乾隆年間。這兩本書主角都是一個人,所以時代背景是一樣的。依據是書中出現了紅花會和福康安,與《書劍恩仇錄》算是一脈相承的。
《連城訣》,書中沒有明確指出年代。不過書中提及寶藏是南北朝時梁武帝留下來的,且據當時有幾百年,梁朝侯景之亂是550年-552年,那麼應是在明朝中葉(1554)前,且書中的「知縣、知府」等官名和「荊州府、江陵縣」等建置,都是明清兩朝所有的。所以應是明朝前葉。
《天龍八部》,北宋末年。書中提到喬峰就任幫主的時間是"大宋元豐六年五月初七日",而他又說自己繼任幫主已有八年.元豐六年即1083年,若這樣看來,當年為1091年.且後來喬峰救了遼道宗耶律洪基,所以應是北宋末年。
《射鵰英雄傳》,南宋中期,書中提到成吉思汗,並且書的末尾成吉思汗病逝(1227),南宋是1127年—1279年。
《白馬嘯西風》,書中沒有明確提及。不過書中提到高昌國在唐代貞觀十四年滅亡,且據當時已經千餘年,所以當時應是清代。又提及「中原的花花世界,比這里繁華百倍,那才是人過的日子」,可見正是盛世,所以應為清代中前期。
《鹿鼎記》,清代康熙年間。很明顯,書中康熙和韋小寶是好朋友。
《笑傲江湖》,書中沒有明確提及。書中已有武當派,且掌門不是張三豐。可見是元朝以後,非明即清。而書中劉正風以當朝庭官員為名提出金盆洗手,武林中人並沒有恥笑於他,可見是明朝。
《書劍恩仇錄》,清代乾隆年間。很明顯,乾隆本人都出來了。
《神鵰俠侶》,南宋末年。依據是元軍攻襄陽。
《俠客行》,書中沒有明確提及。書中提到峨嵋派,而峨嵋派是郭襄所創。可見應是明清時代。
《倚天屠龍記》,元朝。朱元璋出來當了個配角,是張無忌的手下。
《碧血劍》,明末。有崇禎,皇太極,多爾袞出現。主角袁承志還是明末大將袁崇煥的兒子。
《鴛鴦刀》,書中沒有明確提及。線索太少,我也看不出來。不過如果書中所說的鴛鴦刀是駱冰的那把的話,那就應該是清朝了。
就這樣吧,考證了一下午,腰酸背疼的,抗不住了。

8. 金庸筆下的這部武俠小說取材於怎樣的歷史背景

基本從北宋末年到清朝初期,笑傲江湖除外
中短篇不好說。越女劍是戰國時期的

9. 金庸的所有武俠小說都是以什麼作為歷史背景的

幾乎每一部書都有不同的時代背景。
飛狐外傳/雪山飛狐:乾隆年間,沒有重大歷史事件。
連城訣/笑傲江湖/白馬嘯西風/俠客行/鴛鴦刀:沒有明顯時代背景
天龍八部:宋,沒有明顯歷史事件。
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宋。前兩部主要是講宋朝末年,愛國志士奮力抵抗元朝入侵。射鵰英雄傳中講到了成吉思汗一生的偉大功勛。後面一部的重大歷史事件是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建立大明。
鹿鼎記:康熙年間。涉及到的歷史事件有傳說中的順治為董萼妃之死傷心在五台山出家,康熙智擒鰲拜扭轉局勢,康熙平定三藩之亂。
書劍恩仇錄:乾隆年間。主要涉及的是民間傳說,乾隆是漢人的孩子,被調換入宮,最後登基。還有回族的香香公主(香妃)的傳說。
碧血劍:明末清初。涉及到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忠臣袁崇煥,紅顏禍水的天下第一美女陳圓圓,崇禎皇帝煤山上吊,崇禎斬斷親生女兒長平公主左手,長平公主出家名為九難。
越女劍:吳越相爭時期。主要涉及到卧薪嘗膽的典故,西子捧心的傳說。

在金庸所有的武俠小說之中,綜合評價最高的(同意的人居多的)應該是天龍八部。氣勢宏偉,人物涉及范圍廣,蕭峰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無處不體現佛的思想,是一部意義非常深遠的偉大的作品。天龍八部雖好,我個人最喜歡的一部卻是笑傲江湖。

我覺得沒有修改之前的金庸小說值得買一套收藏,可能是從小就看得是這樣的武俠小說,記住的人物情節也是未修訂以前的,深入我心到不能抹去。所以我推薦三聯版的金庸全集!

10. 金庸武俠小說創作時,中國大陸的社會背景

解放後到文革

笑傲江湖 就是 影射 中國大陸文革時期的權力斗爭

熱點內容
晉江小說網站校園 發布:2025-02-05 06:27:25 瀏覽:921
虐心催淚的校園小說完結 發布:2025-02-05 06:21:52 瀏覽:793
羈絆小說俞免費聽 發布:2025-02-05 06:05:18 瀏覽:654
共情力在線聽書 發布:2025-02-05 05:38:12 瀏覽:172
藍雪韓亦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2-05 05:26:06 瀏覽:833
武俠小說姓高的 發布:2025-02-05 05:20:14 瀏覽:752
都市學校修真小說 發布:2025-02-05 04:26:06 瀏覽:913
關於計算機想控制人類的科幻小說 發布:2025-02-05 04:14:03 瀏覽:174
白鹿小說全文免費 發布:2025-02-05 03:56:26 瀏覽:287
武俠言情小說投稿去哪裡 發布:2025-02-05 03:39:44 瀏覽: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