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俠小說優秀
1. 金庸武俠小說排名
1.《鹿鼎記》(倪匡稱之為古今中外第一好小說)
2.《天龍八部》
3.《笑傲江湖》
4.《神鵰俠侶》
5.《雪山飛狐》
6.《倚天屠龍記》
7.《射鵰英雄傳》
8.《書劍恩仇錄》
9.《連城訣》
10.《俠客行》
11.《飛狐外傳》
12.《碧血劍》
13.《鴛鴦刀》
14.《白馬嘯西風》
2. 金庸、古龍、梁羽生,你認為最優秀的是哪位的作品
個人認為金庸的作品是這三個人中最好的。金庸,古龍,梁羽生,可謂是近代文壇三座不容忽視的“泰山北斗”。可以說,任何一個對武俠感興趣的朋友,必然聽說過這三大宗師的鼎鼎大名;也必然或多或少的讀過他們三人的作品。從上世紀四十年代,白鶴拳陳可夫與太極拳吳宗儀的那場比賽開始,“武俠小說”這一文學形式,就被梁羽生,金庸等人賦予了嶄新的生命力。“金古梁”三大宗師,他們誰才是武俠小說領域真正的“NO.1”呢?
而金庸,無疑是這三人中,最傑出的一位武俠宗師。金庸本人儒釋道三教皆通,對傳統文學的掌握雖然略遜梁羽生,但也堪稱出色;他出身於亂世,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也明顯優於梁羽生。可以說,他綜合了古龍,梁羽生兩人之長處,是新派武俠毋庸置疑的“巔峰”。
3. 金庸武俠小說里排名前10的是那幾個。說明理由。
張三豐 100 <倚天屠龍記> 太極拳,九陽真經….
2 獨孤求敗 99 < 神鵰俠侶> 獨孤劍法……
3 掃地神僧 99 <天龍八部> 少林72絕技
4 王重陽 98 <射鵰英雄傳> 先天功,一陽指…..
5 張無忌 97 <倚天屠龍記> 九陽真經,乾坤大挪移…..
6 楊過 96 <神鵰俠侶> 黯然銷魂掌,九陰真經……
7 東方不敗 94 <笑傲江湖> 葵花寶典……
8 蕭峰 94 <天龍八部> 降龍十八掌,打狗棒法….
9 周伯通 93 <射鵰英雄傳> 九陰真經,左右互搏……
10 郭靖 92 <射鵰英雄傳> 降龍十八掌,九陰真經…..
4. 金庸武俠小說那部最精彩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最喜歡《笑傲江湖》,其次《鹿鼎記》,曾經看《飛狐外傳》時流過淚,看《神鵰俠侶》時揪過心。
如果想看大英雄豪傑,就看《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雪山飛狐》
如果想看故事,看情感,就看《神鵰》、《倚天屠龍記》、《飛狐外傳》
5. 求金庸武俠小說中人物排行榜
絕頂高手: 達摩祖師,少林無名老僧 逍遙派祖師,黃裳,獨孤求敗(太監文化代表人物1人:《葵花寶典》原作者那位前朝太監;歷史傳說代表人物1人:越女阿青——出自《越女劍》。
6. 金庸都有哪些經典武俠小說
金庸曾把所創作的小說名稱的首字聯成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飛─《飛狐外傳》(1960—1961年)
雪─《雪山飛狐》(1959年)
連─《連城訣》(1963年)
天─《天龍八部》(1963—1966年)
射─《射鵰英雄傳》(1957—1959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白─《白馬嘯西風》(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鹿─《鹿鼎記》(1969—1972年)(封筆之作)金庸巔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
笑─《笑傲江湖》(1967年)
書─《書劍恩仇錄》(1955年)--第一部小說
神─《神鵰俠侶》(1959—1961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金庸作品集
俠─《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龍記》(1961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劍》(1956年)
鴛─《鴛鴦刀》(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7. 金庸各部武俠小說里牛逼程度好像都不同啊
眾所周知,金庸小說中的武功,按年代的進步成退步趨勢,即:北宋》南宋》元》明
》清。
先溫習一下各個作品的時代背景:
天龍八部——北宋
射鵰英雄傳——南宋
神鵰俠侶—南宋
倚天屠龍記——元末明初
碧血劍——明末
鹿鼎記——清代康熙年間
書劍恩仇錄——清代乾隆年間
飛狐外傳——清代乾隆年間
雪山飛湖——清代乾隆年間
《笑傲江湖》等有意不點明時代背景的作品不在此討論。有人硬將《笑傲》的背景考證
為明或清,已是違背了作者的本意。
根據公認的金庸武功第一定律,武功越高,對於兵器的倚仗程度越低。
在《天龍》(北宋)、《射鵰》(南宋初)中,第一流的高手都是空手過招,只有二
、三流人物(如全真七子,江南七怪)才整天把兵器帶在身邊。到了明末之後, 《碧血劍
》、《飛狐》等書中的第一流高手,手裡有沒有兵器,底氣完全不一樣。胡斐在父母的墓
前本來被田歸農逼到走投無路,突然得到一把冷月寶刀,戰鬥力指數立馬飆升,居然反敗
為勝。這要放到《射鵰》的年代,只怕給郭靖那些人提鞋子都不配。
從這一定律來看,從《倚天》發生的明初到《碧血劍》發生的明末,武學的衰退尤其
嚴重。
再來比較《天龍》的武功和《射鵰》三部曲(指《射鵰》、《神鵰》、《倚天》三部
)的武功。神鵰與射鵰基本在一個年代,以「五絕」的武功為最強(包括新「五絕」中的
郭靖、楊過),而《倚天》中冠絕當時的張三豐,自認為還比不上當初的郭靖大俠,我們
姑且認為老張是在謙虛,他的武功與郭靖為代表的五絕應該在伯仲之間。可見,五絕代表
了《射鵰》三部曲武功的最高水準。
《射鵰》五絕與《天龍》中群星璀璨的高手相比,又如何?
根據公認的金庸武功第二定律,內力為王。內力越高,通常武學的修為越高。第一流
的高手,是無招勝有招。有深厚的內力為基礎,任何平平無奇的招式都能發揮巨大的威力
。《神鵰》末章,西域高手瀟湘子偷襲少林和尚覺遠,覺遠雖不懂武功卻內力深厚,結果
純用內力便將對手反震成重傷。
由於有「北溟神功」這樣神奇武功的存在,《天龍》中的虛竹,一人身兼逍遙派三大
絕頂高手近兩百年的內力,這等修為,試問「五絕」中有哪一個能及?
更不要說那個終極pk王—--少林掃地僧了。他的內力之強,已經強到超過肉體的束縛
,可以在身體周圍構成自動防護的氣場,連穿牆破鐵的電磁脈沖武器(鳩摩智的無相劫指
)都無法穿透。匪夷所思,真正的登峰造極。
可見,金庸小說中的武功,由北宋到南宋,再到元明清,的確是在代代衰退。
金庸武俠世界中的武功,為何會出現這種一代不如一代的違反進化規律的怪現象?
金庸對中國歷史是深有了解的。到了晚年,他還跑到劍橋攻讀博士學位,方向是中國
古代史。其武俠小說的背景,按照上面的排列,實際上是一條線貫穿了自宋到清的中國史
。如果他想在這條線上加進一點自己對歷史的看法,是很可以理解的。我願意穿鑿附會地
解讀一番。在此聲明,這僅是我本人一廂情願的理解。
金庸很喜歡宋代的中國。他曾在一次公開的演講中提到,宋代中國的科技、經濟、文
明都大大超越了當時的歐洲。宋朝在軍事上屢屢不得志,以致有「弱宋」之稱,這是大部
分人對宋朝的直接印象。南宋是受了一次大的外來打擊之後偏安一隅,而北宋主導中原力
抗強敵,是否「弱」就大大值得商榷了。香港中文大學的戰略學專家曾瑞龍先生對北宋的
軍事有著深刻的研究。他認為面對天生善戰並且占據幽雲十六州扼守有利地勢的游牧民族
,北宋盡管有諸多的先天劣勢,依然依靠頑強的彈性防禦在大多數時間讓敵人知難而退。
兩宋所面臨的外敵既多且強,包括人類史上窮凶極惡的蒙古騎兵(想想蒙古人的西征分隊
把中亞和東歐攪成了什麼樣子),仍然堅持了三百年,並且開創了為後世景仰的政治文明。
金庸在演講中同樣提到,中國的落後始於明代的政治專制、思想禁錮和海禁。我們暫
且不論明代的海禁是否真的造成了閉關鎖國的局面。單單注意到他對宋的褒和對明的貶,
這就很有意思了。
從《天龍》到《書劍》,武功代代衰退,主要表現為內力的沒落,而內力的沒落,又
首先表現為精神上的沒落。《天龍》的主人公蕭峰長於北宋,是一個有著契丹人血統卻高
度漢化的「混血兒」,愛恨分明,敢作敢擔,慷慨悲歌,叱吒風雲。《射鵰》中的主人公
郭靖生於南宋,是頂天立地、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到了以明清為背景的《倚天》和《書
劍》,主人公都變成了優柔寡斷的小白臉,哪有前輩的英雄氣慨?
我一直覺得,這樣的安排,有意無意地隱喻了一種歷史觀。如果要比較宋元明清這幾
個朝代的「內力」,那麼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便是這並非虛無縹緲的「內力」的主要組成
部分。鑒於金庸寫小說時有意忽略了元代。我們便以宋、明、清三個大一統王朝為例。
宋朝良好的政治生態一直為後世知識分子追思。開國皇帝宋太祖三條遺訓的其中一條
就是不殺文臣。君臣之間相互信任為兩宋的經濟、文化繁榮奠定了政治基礎。與之形成鮮
明對照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經常污辱打擊文人的氣節,濫殺文武大臣,僅胡、藍兩案,就
牽連誅殺四萬之眾。到了明晚期,政治生態更是惡化到無以復加的地步,皇帝和大臣誰看
誰都不順眼,以致末代皇帝崇禎自殺前留下遺言:文臣個個可殺。崇禎自殺前身邊無一文
臣,僅有一名太監跟隨,這與南宋大批文臣跟隨末代皇帝一同滔海殉國的壯烈情景相比,
反差何其大。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費盡心思,設計了一套看起來萬無一失的政治制度。歷代導致
亡國的因素,如外戚篡權、大臣專制、藩鎮內亂等,在明朝的政治體制設計上都被最大限
度地防範了。就是這樣一個在具體制度的設計上相當詳盡的帝國,卻在後期患上了無葯可
救的癌症,並首先從內部土崩瓦解。
十年砍柴總結,明的覆滅恰恰源於這種控制術太嚴,為了政權的穩定,最大限度地扼
殺了體系內一切可能出現的變數,那麼必然造成整個政治體制的僵化,進而必然會影響到
整個國家機器的運行效率。
然而真正將這種「專制」推上頂峰的,還是滿清。這似乎是一條沒有回頭路的死胡同
,是中國封建時代政治體制--皇帝制度的宿命。朱明的專制已經比趙宋嚴密了許多,然而
滿清卻將明朝政治中專制的因素和自身部落統治的專制因素,雜交在一起發揮得淋漓盡致
,催生出更加專制和等級森嚴的政治體制。明朝直到晚期仍不乏逆龍鱗的大臣,滿清一朝
則皆為奴臣。乾隆大言不慚地直告天下:本朝不需要名臣。宋朝的大臣上朝時是站在皇帝
的面前,明朝時大臣是跪在皇帝的面前,清朝時漢人官員甚至要向同級的滿人官員行下跪
禮。隨著專制制度對社會控製得越來越嚴密,它給中國社會的發展帶來的災難性後果也越
來越嚴重。
趙宋寬厚開明的政治體制開創了有宋一代高度發達的士人政治,並造就了一個中國歷
史上經濟最繁榮、科技最發達、文化最昌盛、藝術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
朱明私天下的氣度和格局造就了一個雖高度成熟卻日漸僵化的政治體制,盡管中途形
成了皇帝與文官集團的動態平衡式「共治」,也曾有過改革中興的名臣時代,卻由於先天
存在的病灶,終於在後期越來越無法應對經濟層面的變化和社會結構的變化,糾錯機制越
來越遲鈍,最後竟然逆向運行,完全無法應付內憂外患。
滿清更加專制和威權的體制使得中國社會萬馬齊喑、死氣沉沉,從上到下,都爛熟而
開始腐朽。清初開疆拓土的輝煌武功與所謂的「康乾盛世」,只不過重復了所有新興王朝
都有過的「前三板」沖勁。當這股沖勁釋放完畢,需要靠後續的內力來維續發展,滿清便
顯得力不從心了。
這是政治文明的衰落,也是王朝「內力」的代代衰落。
作為帝國「內力」的另一方面,我們再來比較一下宋明清的意識形態。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自春秋戰國以來第二個學術自由的時期。 「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
徒」。立國的意識形態—儒家學說汲取佛學的營養,推陳出新,獲得大發展。宋朝的學術
自由帶來的是意識形態的與時俱進,由此釋放了整個民族的創造力。王國維認為:「天水
一朝,人智之活動與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漢唐,後之元明皆所不逮也。」
轉折點出現在理學興起。理學在宋朝興起,但是始終沒有取得統治地位,卻在明朝獲
得獨尊地位。理學具有務虛不務實的致命缺點,自我更新的能力不足,始終未能替政治改
革提供思想資源。到了明後期,張居正改革失敗之後,任何尋求進步的改革都遭到僵化的
儒學意識形態的堅決抵制,大明王朝等於自廢武功,焉有不江河日下的道理?
清朝之初,一道剃發令首先對儒家知識分子從精神上進行了殘暴的集體閹割。明代晚
期民間興起的思想解放嘎然而止,文字獄鬧得人心惶惶,讀書人私人信件中出現的「敏感
詞彙」都可以成為判刑的依據。清朝皇帝通過八股文和文字獄,最大限度地完成了對全民
思想的禁錮。明朝尚能孕育出王陽明這樣的大思想家,滿清則一個都沒有。
宋的弱點,與《天龍》中的段譽類似,內力高強,拳腳功夫卻沒練到家。一碰上打架
的事,六脈神劍時有時無,不免要吃苦頭。明朝練的內功,似乎是《葵花寶典》,練到最
後才發現:倘若自宮,必不成功。滿清孔武鄙陋,領會不到精妙心法,練的內功自然更為
不入流。
穿鑿到此,發現居然也能自圓其說。一位深諳古代歷史、總愛將武俠故事依附到真實
歷史中去的作家,有意無意之間,將武功代代退化的安排,作為其個人歷史觀的隱喻,我
覺得,這樣的解讀,或許歪打正著。
8. 在金庸心中,他的武俠小說應該如何排名
金庸先生曾經用一副對聯來概括他創作的十四部武俠小說,道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對於這個排名榜,不知各位意下如何,歡迎各抒己見!
9. 金庸先生所有武俠小說中,最為精彩最為動人心魄的大戰有那幾戰
一、蕭峰聚賢庄之戰金庸小說中還從來沒有哪一場戰役如此生動地向讀者展現了一位英雄,一位不為世人理解但仍然不屈不撓地與命運抗爭的英雄。如果說蕭峰在小說中一出場就名滿天下,那麼經過聚賢庄一役蕭峰就真正在讀者心目中一戰成名。他劍膽琴心,為救一個初識的少女干冒大險;他勇氣十足,面對數百名高手"雖萬千人吾往矣";他本領高強,孤身一人格斃數十名高
手,令武林豪傑聞名落膽;他悲情四溢,仰天長嘯之際誰不同情英雄末路。這樣的英雄誰能不為之心折。二、張無忌光明頂之戰此戰敵我雙方力量對比最為懸殊。張無忌孤身一人,身後是全無戰鬥力的明教教眾,加上小昭和周芷若兩道熱切的目光,這就是他的全部。而他要面對的是六大派的高手,他不能傷及對方,對方卻有很多人慾置他於死地而後快。他可以選擇置身事外,等事畢之後再與武當五俠歡聚;他也可以一走了之,但他還是勇敢地站出來了,因為他有著彌平正邪兩派無謂爭斗的使命感。於是就有了"排難解紛當六強"這場可歌可泣的戰役。崆峒派雖弱但險些被認出真實身份;勝空性固然輕松但在此之前不因圓音的辱罵而失去理智卻著實不易;華山鮮於通毒盅穿腸;四大高手聯手威力無窮;最驚險的還是最後兩戰,滅絕師太劍利心狠,宋青書趁人之危,但無忌還是挺過來了。生死關頭,他說的是"大丈夫急人之難,死而後已。多謝宋兄好意,可是在下……在下……決與明教同存共亡。"他贏了,這是一個敢於承擔責任的青年的勝利,是勇氣的勝利。三、苗人鳳胡一刀滄州之戰這是兩位真正英雄之間的較量。他們連續五天比武激戰,結成至交好友,然而最後的結果卻是一人中毒身亡,一人負疚終身。這似乎更象是兩位英雄在與冥冥之中的命運抗爭,他們輸了,卻贏得了所有讀者的心。我最欣賞的是苗胡二人那種睥睨天下的豪氣。常常想起胡夫人初見苗人鳳的情景:夫人向金面佛凝望了幾眼,嘆了口氣,對胡一刀道:"大哥,並世豪傑之中,除了這位苗大俠,當真再無第二人是你敵手。他對你推心置腹,這副氣概,天下就只你們兩人。" 天下就只這兩個人!四、楊過襄陽之戰楊過似乎天生就是一個明星。他扮像俊美,所識少女無不對他一見傾心,他武功高強,即使在劣勢下也能取得戰斗勝利;他行事獨特,所作所為旁人雖不能理解但也絕難忘懷。他是那種無論在什麼樣的場合,一出場就光彩奪目、令人心折的人物。襄陽之戰打到一半時他還沒有趕到。此時蒙古軍勢大,郭靖黃葯師等人苦心策劃的"二十八星宿"陣法也無法解救郭襄,而且襄陽城也危在旦昔。此刻楊過到了,即使在千軍萬馬他也能以"一聲清嘶鼓風而至"而威壓當場,先是迅速解決了老對手金輪法王,救下郭襄;隨即全力投入主戰場,飛石打死蒙古大汗,扭轉了整個戰局。他一個人就將一場千軍萬馬的戰斗挽狂瀾於既倒,他是當然的明星。五、令狐沖梅庄之戰這是八大精彩戰事中最少血腥而最多文化氣息的一場。黃鍾公、黑白子、禿筆翁、丹青生等江南四友琴棋書畫各有所受,向問天設巧計投其所好,真正出戰的卻是一無所知的令狐沖。除丹青生外,其餘三友的武功都與各自的愛好有關。其中令孤沖用高超劍法逼得禿筆翁滿腹筆意無法渲泄,跳出戰團在牆壁上用葡萄美酒狂書《裴將軍詩》一抒胸懷最為精彩。江湖武人的爭斗竟然逼出了一幅書法佳作,你不能不嘆服金庸的奇才巧思。六、蕭峰等少林寺之戰此戰人物眾多,《天龍八部》中的主要人物幾乎個個到場。蕭峰、虛竹、段譽三兄弟風雲際會,聯手出戰。蕭峰當然光彩奪目,虛竹段譽也大顯身手力挫強敵。此戰前後糾葛甚多:天竺僧盜經、鳩摩智獨挑少林、游坦之對阿紫的痴情、丁春秋為害武林、慕容氏野心復國、逍遙派的恩怨、蕭峰虛竹的身世、幾樁命案的真相、蕭遠山慕容博盜經、蕭氏與慕容氏的深仇,無名老僧現身說法種種事由在金庸的生花妙筆之下娓娓道來、撥雲見日。讀罷此役如同飲了一大瓶美酒,滿室生香、餘味無窮。七、張無忌少林寺之戰此戰主人公張無忌最為風光。他不再象光明頂一役中單槍匹馬,而是擁有左右光明使者、兩大護教法王、五散人、五行旗、天地風雷四門,造反起事、攻城掠地、坐擁百萬之眾的天下第一大教的教主。聲勢之大,真是"天下英雄莫能當"。少林寺大會上五行旗略加操演便震攝群雄,比武雖然小敗,但因一時心軟傷於舊情人之手不算丟人。隨即張教主便在黃衫女子的幫助下揭破成昆陰謀,救出金毛獅王。但此戰的精彩部分還在最後。元軍兩萬人來攻,無忌利用從屠龍刀中得到的"武穆遺書"的兵法,指揮群雄調派軍隊,大破元軍。不僅群雄歸心,而且威震天下。風頭之勁,一時無兩。八、令狐沖嵩山之戰此役情節撲朔、變化叢生,結果卻又出人意料,勝利者不是代表正義的主人公,而是陰險毒辣的岳不群。蒿山派的器張氣焰很快就被盈盈和桃谷六仙壓了下去,桃谷六仙的插科打混使得剛剛才喋血的蒿山絕頂平添了一些喜劇色彩。然而比劍奪帥終於開始了。當讀者期待著令孤沖再次以獨狐九劍橫掃群雄時,岳靈珊卻以詭異的劍法力壓群雄。連令狐沖也因舊情難忘而身受重傷。直到這時,此戰的主角岳不群才飄然下場,以衰兵姿態擊敗基苦心孤詣的左冷禪,一躍成為五嶽派掌門。事實真相直到林平之、岳靈珊中夜談話時方才大白。
10. 哪幾本金庸武俠小說最好看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天龍八部》想像力汪洋恣肆,場面宏大,劇情詭譎,我認為是金書第一
射鵰三部曲,金庸巔峰的開始,使他從當時一眾武俠小說家中脫穎而出,真正的使武俠小說登堂入室,成為小說的一個流派,無論是《射鵰》里互補和諧的郭黃、還是《神鵰》里天殘地缺的楊龍,抑或是《倚天》里的一票明教英雄,都算得上是武俠小說技巧的一個巔峰
《鹿鼎記》,融史於書,金庸的最後一部作品,與其說是武俠小說,毋寧說是一部歷史小說
《笑傲江湖》,金氏三奇峰之一,但我個人不是太喜歡
後面的就不細分了
如滿意請採納,營造良好問答環境,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