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說如何判斷
⑴ 古代文學中如何分辨疑問代詞
你好,在文言文中,常常採用一些疑問代詞,來避免句子內部的重復,使語句簡潔,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閱讀的難度。
文言文中常見的疑問代詞有:誰、孰、何、曷、胡、安、焉、奚、惡、盍(蓋)等。
根據疑問代詞指代的詢問對象,疑問代詞可分三類:
指人的有:誰、孰。
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
指處所的有:安、惡、焉」。
舉幾個例子:
1、何
詢問原因或方法,如:「許子何不為陶冶?」譯為「什麼」「為什麼」。
詢問處所,如「子欲何之?」譯為「哪裡」。譯為:你要去哪裡?
2、胡
詢問原因,「田園將蕪胡不歸?」,「胡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譯為「為什麼」。
3、安
詢問處所,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在哪裡」。還可用於反問句,作狀語,加強反問語氣。「沛公安在?」,「安」充當「在」的前置賓語。「安在」即「在哪裡」。
4、孰
表示「哪一個」,如:
「吾與徐公孰美?」譯為:我和徐公相比哪一個更美?
「惟坐待亡,孰與伐之。」譯為:與其坐著等待被滅亡,哪裡比得上去進攻它呢?
5、奚
表示原因,「為什麼,憑什麼」,如:
「子奚乘是車也?」,「奚」問原因,相當於「為什麼」。譯為:你為什麼乘這輛車呢?
那麼如何分辨古文中的疑問代詞呢?
靠語法分析。
疑問代詞作賓語時必須放在動詞之後,介詞之前。
判斷疑問代詞在句中的作用的成分,以及具有的意義是不能從句式上而定的,因為它同樣可以做主語、狀語、賓語使用(有時會導致結構上的相似)。
凡是句中位置靠前的句子,都可以稱為「疑問代詞作動詞賓語前置。
疑問代詞在這個類句子之中並不直接充當賓語,沒有疑問代詞作它後面中心詞的賓語,也可以作賓語前置,只是需要具備代詞復指的條件。
總而言之,古漢語中的疑問代詞的位置及成分的判斷要在句中的句法作用和成分,及代表的意義判斷,不能僅憑形式上的而簡單的去分辨。
⑵ 中國古代小說的總體特徵
很貼近古代人們的生活
我覺得古人不大愛想像自己
愛想像一些動物什麼的
所以寫自己的文章
都很符合生活實際
⑶ 關於古代小說的問題【急!!】
如果是女主角帶來的下人,那下人就喊:小姐
如果是王爺府的就算是偏妃可以喊:福晉、
⑷ 古代小說靈力是如何劃分的
你可以去看看魔天至尊,都可以為你詳細的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
⑸ 演義是一種文體么如果是怎麼區分一個古代小說是否為演義小說
古代的小說也可以按內容分為歷史(演義),武俠,神魔,社會等
歷史類作品中「演義小說」是其大宗。他的內容主要是講敘王朝的興替。作品是以一定的歷史事跡為背景,以史書及傳說的材料為基礎、增添一些細節,用章回體寫成的小說。有《三國演義》《隋唐演義》《西漢演義》《清宮十三朝演義》等。(當然《說岳全傳》等也是歷史小說)
其他神魔小說有《西遊記》,社會小說有《紅樓夢》,武俠小說有《水滸傳》。
所以,沒有這個所謂的「文體」。
⑹ 如何判斷是不是小說
小說是文學體裁四分法中的一大樣式。它是通過塑造人物、敘述故事、描寫環境來反映生活、表達思想的一種文學體裁。
小說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 或人物(主要要素),故事情節,環境(簡寫)。判斷是不是小說,主要看這三點
⑺ 寫古代小說需要了解哪些知識,看什麼書有沒有寫古代小說的,進!
金庸十四部小說
看的時候看仔細點,裡面有許多古代禮儀、道上規矩、高等詞彙、秘籍招式。
把需要的知識單獨累積下來。
皇帝不殺人是因為那個人還有利用價值,殺了難以找到替代者;
仙俠可以去看蜀山劍俠傳,裡面的設定很豐富,你可以借鑒,
誅仙也可以看看,學學裡面的抒情手法;
⑻ 寫古代小說要注意哪些問題以及古代怎麼稱呼
以我看小說德經驗看、1.請切合古代實際。2.古代如若虛構背景、需前後歷史相搭。3.如若想些宮心斗請最好不要寫清朝、因為寫清史的人太多、創新難。4.古代穿越文…應寫德傳奇、曲折。這樣吸引讀者注意。5.最好在剛出生的時候穿越、否則後面有點不切合實際。古代的醫生不是你傻子!6.如果就是古代本身的、應多講背景。以實為主。選朝代和男主角最好在歷史上、少人細知。6.告訴讀者本書虛構、這很重要!希望你能堅持下來、寫本好書。動筆之前最好不要看別人的書、容易無創新。就這些!加油!
⑼ 古代小說的小說特點
合是觀之,古代小說概念的特點:
一、來自民間。所謂的「街談巷語」,「芻蕘狂夫之議」。
二、內容龐雜。民間所議,包羅萬象。
三、形式短小。不單是篇幅短小,多為殘叢小語式, 而且內容也是多見於「小道」、「小知」,於經世治國
的「大道」、「大知」相對。
四、雅俗共賞。「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內容大抵或托古諷時,或記古託事。托古的仿百家而淺薄,記古的近史典而謬誤,包羅萬象而不足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