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楊過
A. 楊過的同人武俠小說!完本!謝謝!
女主同人,男主是楊過的,切莫辜負好韶光、春草年年綠、馬口奪食、郭家有芙蓉、芙面桃花。有的完結了
B. 找一本主人公叫楊絕的武俠小說他是楊過的後人
這本書呢,好像是叫《絕地驚艷》,
楊過與小龍女在抗元的大戰前,把他們未滿周歲的兒子託付給一個老道,那老道好象很厲害,當時說了句「待看百年之後……」
後來把他兒子託付給了個在福建沿海的一個農家
楊續很平庸,取了個民婦,最後還是死在出海打魚的暴風雨中
周伯通在那本書中還沒死呢,不過他覺得倒練9陰真經很有趣,結果走活入魔,最後被人救好,卻喪失記憶和武功,只會擺陣
楊過的孫子楊絕,才是後來的武林好手
是在雁盪山中的一個洞穴中,被周逼著吃了朱陽果,功力徒增,但是就不能跟女人ooxx了。後面忘記了,我也沒看全當時。現在找不到了…………
C. 楊過這個人物出自金庸筆下哪部武俠名著
楊過,字改之,去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之意。名字是郭靖所取(廣州版金庸修改為:楊過的名字由黃蓉所取)。金庸小說《神鵰俠侶》內人物,是楊康與穆念慈之子;十三歲時拜為因逆練《九陰真經》走火入魔而發狂的西毒歐陽鋒為義父,又曾拜全真派門下。幾年之後,因打傷同門師兄逃走,被住在終南山古墓的孫婆婆救出,並拜古墓派的小龍女為師,同住古墓之內。逐漸與小龍女漸生情愫,卻因二人為師徒關系,加上種種原因而生重重波折。
楊過在書中外貌俊俏,倜儻不羈,受眾女子所傾慕,郭芙、公孫綠萼、郭襄、陸無雙、程英等都在不知不覺間對其傾心;但楊過對小龍女卻始終如一。楊過被任性的郭芙斷去右臂,卻能在武功上更上層樓。後來小龍女墮入絕情谷,楊過苦候十六年。其間與一神鵰行走江湖,憑玄鐵重劍、黯然銷魂掌行俠仗義,被稱為神鵰大俠。在最後的華山論劍中,取代歐陽鋒,稱為「西狂」。
在小說第一版中,秦南琴是楊過之母。
在金庸的《射鵰三部曲》中,郭靖重【禮】,楊過重【情】,張無忌重【義】;但是相較之下,楊過的情只限於小龍女一人,不像郭靖和張無忌一般有著大仁大義的胸懷;但是楊過卻是這三部曲中,最有個性的一個主角。
D. 武俠小說楊過的女兒叫什麼名
楊過的兒子叫楊羽帆,那個黃杉女子叫楊思怡,是楊羽帆和史萍萍的女兒,萍萍是我的右邊史火龍的大女兒,早就死了,後面史火龍又有了史紅石這個小女兒。
E. 關於金庸武俠楊過的評價
一、楊過的「狂」是金庸對人物的塑造
金庸曾經說過:「中國古典傳統小說大致是以人物為主。我個人寫武俠小說的理想是塑造人物。武俠小說的情節都是很離奇的、很長的,要讀者把這些情節記得很清楚不大容易。我希望寫出的人物能夠生動,他們有自己的個性,讀者看了印象深刻。同時我構思的時候,亦是以主角為中心,先想幾個主要人物的性格是如何,情節也是配合主角的人性,這個有怎麼樣的性情,才會發生怎麼樣的事情。」
因此,楊過的性格很可能在金庸寫小說之前就已經基本確定下來,那就是「狂」。楊過叫「西狂」,跟「東邪」「北俠」「南僧」齊名。這四絕之中只有「西狂」「東邪」兩個是依據性格命名的。而「北俠(丐)」「南僧(帝)」卻是依據身份來命名。而一個人物的稱號體現他的性格的,做這本書的主角,必然是性格十分的鮮明飽滿。
《神鵰俠侶》是的主線是楊過從一個小頑童成長為神鵰大俠。無論楊過的性格在成長中發生的哪些變化,但是都脫離不了一個主旋律,那就是狂!
二、楊過的「狂」既是他的優點又是他的缺點
「狂」在字典裡面有很多種不同的解釋。有積極的有消極的,有褒的有貶的,有好的有不好的。正好一一對應楊過的優點缺點在不同環境時的表現。「狂」的豐富含義直接體現在楊過的性格鮮明飽滿。因為楊過的狂,讓他成為武功高強的一代大俠,同樣也因為楊過的狂讓他飽受挫折大悲大苦。「狂」是形容程度強的形容詞。如果優點是正數,缺點是負數,「狂」是一個大於一的正數。如果一個人性格中帶有狂的因子,優點缺點都乘以「狂」這樣這個人的優點缺點都會變得相當突出。
孔子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與狂相對的就是狷,兩者之間就是中庸。真正能夠中庸之道的人在現實中是很少的。所以孔子才說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與狂者、狷者相交往了。奉行中庸之道就能消除人性的很多缺點,卻連很多優點也一並讓其消失了。變成了一個既沒有什麼突出優點又沒有什麼突出缺點的一個人,完完全全就把人平庸化了。有突出優點的人必然有突出缺點,常常突出優點在換一個環境換一個場合換一種情況就會變成突出缺點。金庸在塑造郭靖這樣理想化的大俠之後其塑造人物變得更成熟塑造出一個優點缺點都相當鮮明突出的大俠楊過。
無論是歷史上還是文學作品上,我們都常常為那些性格優點缺點非常明顯的人物所吸引所打動。他們都是性情中人,堅持自己獨立的個性,不為時移世易。這樣的人最能吸引人打動人。他們的性格中的優點使得他們埋向成功,同樣,因為時世的改變,他們原本的優點已經不適應時世的變化發展,而變成缺點,使得他們面臨失敗。項羽就是這樣的例子:「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的個性成敗深深打動了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為他寫下這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
同樣,楊過也是性格鮮明,優點缺點非常突出的人,楊過的優點使他練就了一身高強的武功,使他在逆境中自強不息不斷進取成為一代大俠。同樣,楊過性格中的缺點使他飽受辛酸大悲大苦,回想起來不禁為年少狂妄胡鬧差點誤入歧路而暗自心驚。
優點缺點都突出的人更能讓人對其產生愛憐,愛其優點憐其缺點。這正是楊過與小龍女之間的愛情天殘地缺感天動地的重要原因。
三、「狂」的豐富含義決定楊過豐滿性格表現
「狂」有很多種不同的含義,但是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有所作為。結合在楊過性格方面就是有所表現。狂首先是指「人的精神失常」,「瘋癲」。 有些喜歡楊過的人不能接受楊過的狂其中有「精神失常」是「瘋癲」的。很簡單,想像一下,你深愛著的人突然離開你了或者遭遇難以面對的現實問題,你會不會精神失常或者發瘋發狂?「狂妄」 ,楊過的性格帶有狂妄好理解。楊過從小就性格剛烈爭強好勝,當他的武功越強本事越大,有了狂妄的資本,又怎能不狂妄一回呢?「你既知我是神鵰俠,怎地對我的說話不加理睬?」這種狂妄,更多的是體現的是楊過的霸氣。「狂放」楊過是狂放不羈、任性放盪。他自小愛逗人為樂,生性頗有幾分流氣,對於男女大防,楊過並沒有任何理會。陸無雙初遇楊過是一個「骯臟猥瑣的一個牧童」,楊過裝瘋賣傻,多次輕薄於她,使得她賭咒發誓:「明日待我穴道鬆了,定要在這傻蛋身上斬他十七八刀。」郭芙當初問過楊過,武家兄弟究竟是誰比較好,楊過笑道:「倘若他二人好了,我楊過還有指望幺?」郭芙從來沒有聽到過有人對她說過一句輕薄之言,她受不了別人對她輕薄。楊過此言一出,就為他日後被砍斷右臂埋下了伏筆。
狂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意思,就是猛烈、強烈。因此,楊過的笑是狂笑;楊過的哭是狂哭;楊過的怒是狂怒;楊過的喊叫是狂叫狂喊;楊過的嘯是狂嘯;楊過的奔跑是狂奔.......楊過的情感是:愛是狂的,情是深的,正因為有狂,楊過大悲大喜大苦大樂。
楊過的「狂」更是突顯其保護女子的男兒本色,楊過拜師的時候發誓要保護小龍女足見其狂。正是因為楊過的「狂」促使他對小龍女的身份認同的變化,練玉女心經的時候就「只覺小龍女是個依賴自己保護的小妹子,更不當她是姑姑師父」。更加令到小龍女「不自禁生出依賴順從之情,師尊的架子尊嚴忽然盡去,兩人目光偶爾相對,一個憐惜回護,一個仰賴求助,突然間心靈相通。」
楊過的「狂」更加體現在他的武功修為方面。楊過的性格是「狂」,而武功是跟心境緊密相關的,楊過的「狂」也是跟武功一脈相成的。書裡面有這樣的描寫:楊過想把他所學的各家門派武功結合成一門自己獨創的武功,「心中如亂絲般絞成一團,再難支持,仰天摔倒,昏了過去。 達爾巴遙遙望見他瘋瘋癲癲,指手劃腳,不知幹些甚幺,突然見他摔倒,大吃一驚,要去相救。」金輪國師笑道:「別去拂亂他心思。只可惜你才智平庸,難明其中道理。」更是交代了楊過修煉武功常人難以理解的瘋狂。
楊過的「狂」還體現在長嘯上。「一人內功練到一定境界,往往會不知不覺的大發異聲。後來明朝之時,大儒王陽明夜半在兵營練氣,突然縱聲長嘯,一軍皆驚,這是史有明文之事。此時楊過中氣充沛,突然間難以抑制,作嘯聲聞數里。」
楊過集百家之長結合自己悲苦人生自創的黯然銷魂掌更是只有在狂悲的心境中才能發揮最大的威力,必須在悲痛欲絕的時候才能發揮驚人的威力。
「狂」在古代是指不拘一格,氣勢猛烈,蔑俗輕規。古代有作為的文人大多是狂士。「狂」同智者相聯,是種可貴的精神力量。沒有「狂」,就沒有突破常規的勇氣。 文武雖然不同,但是在精神境界方面是統一的。「狂」同勇者相聯,是種創造歷史改變歷史的力量。楊過智勇雙全武功高強,正是因為他的「狂」使得他有一種開拓進取的冒險精神,先是出奇制勝帶領眾豪傑把蒙古兵左右兩翼前鋒全軍覆沒,再把郭靖曾數次遣兵襲擊始終無功的蒙古大軍的南陽糧草一夕之間放火將它燒了。在襄陽大戰中楊過更是勇猛果敢,沖進敵方千軍萬馬,擊斃蒙古大汗蒙哥挽救了襄陽。是「狂」成就了楊過神鵰大俠的美名。
可見楊過的「狂」是有很豐富的表現的,曾經有人問過我:「難道瘋瘋癲癲就是楊過的狂嗎?」我想,我現在可以回答他,「瘋瘋癲癲」不是楊過的「狂」,而是其中一方面的表現而已!楊過是立體的,不是平面的。
四、為什麼大家叫楊過做西「狂」
西「狂」,這個「西」就不必討論了。關鍵就在於這個「狂」字。
在華山之顛,黃蓉贈楊過一個「狂」字。黃葯師首先叫好,說道:「東邪西狂,一老一少,咱兩個正是一對兒。」 楊過道:「小子年幼,修為日淺,豈敢和各位前輩比肩。」 黃葯師道:「啊哈,小兄弟,這個你可就不對了。你既居了一個『狂』字,便狂一下又有何妨?再說以你今日聲名之盛、武功之強,難道還勝不過老頑童嗎?」黃葯師知道女兒故意不提周伯通,是要使他心癢難搔,索性擠他一擠。楊過也明白他父女的心意,和小龍女相視一笑,心想:這個「狂」字,果然說得好。
黃蓉贈楊過一個「狂」字一下子就得到黃葯師叫好,緊接著楊過夫婦二人都覺得這個「狂」字,果然說得好。 首先從黃蓉的角度看,為什麼叫楊過做「狂」。「狂」首先有「邪」。黃蓉在在教楊過讀書寫字的時候就覺得楊過跟她父親很像。楊過記誦極速,對書中經義卻往往不以為然,不住提出疑難。黃蓉常自覺得:「這孩子讀聖賢書,有些想法跟我爹爹十分相似,如我爹爹教他,二人談起來倒必投機。」「狂」跟「邪」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離經叛道厭惡世俗禮教的條條框框。而「狂」更體現的是激進的反抗。禮教大防那章楊過要娶師父小龍女而跟郭靖發生的激烈沖撞把楊過的「狂」表現到了極致。「狂」會讓一個人失去理智,不辯利害,幾乎完全受自己的情感控制著行動。當郭靖用死亡來威迫楊過認錯的時候,楊過寧願死也不認錯,激烈的情感沖擊,這就是「狂」。絕請谷斷腸崖前,黃蓉看到楊過知道小龍女又一次離去後,是如此的痛不欲生,失去小龍女後的發狂......這讓黃蓉覺得楊過的性格就是「狂」,而金庸正是通過黃蓉之口點出楊過的性格就是「狂」。
黃葯師眼中楊過的「狂」:當聽到楊過說「偏要她既做我師父,又做我妻子。」黃葯師鼓掌笑道:「好啊!你這幺想,可又比我高出一籌。」楊過不但邪得可以,狂也狂得可以。楊過提出傳揚邪名不一定要做黃老邪的徒弟,結拜兄弟也可以。著實讓黃葯師見識了楊過少年的狂妄。如果說黃葯師的邪隱藏得深不可測,而楊過的狂卻是鋒芒畢露表露無遺,卻有無法猜測。當知道世上並沒有南海神尼這個人時,楊過臉色大變呆立不動,一顆心便似欲從胸腔中跳將出來,仰天一聲長嘯,震動屋瓦,雙目中珠淚滾滾而下。也難怪黃蓉猜不透楊過的心思,楊過的「狂」是不完全遵循常規的。黃蓉就是覺得沒有小龍女在身邊,楊過發狂起來,誰也猜不到他會干出什麼事情來。
從小龍女的角度看楊過的「狂」,楊過的「狂」是狂熱,熱情如火。也只有楊過火熱的性格火一般的情感沖擊之下才令到小龍女那冷若冰霜的外表徹底融化,沉睡的情感在楊過的活潑的童心呼喚下蘇醒。
「狂」是楊過的無悔選擇,正是因為「狂」,才有大苦大甜,楊過認為:「大苦大甜遠勝於不苦不甜。我只能發痴發顛,可不能太太平平的日子。」
五、「狂」的變化發展
幼而狂,楊過從小就很「狂」。從他跟完顏萍談起父仇就可以可看出,楊過從小就有強烈的復仇意識,對於一個從小沒有爹的孩子,受盡歧視,是多麼渴望自己能有一個爹爹。當楊過的媽媽臨死之前勸楊過不要為爹爹報仇,少年楊過大聲喊道:「我不答應!我不答應!」這是楊過少年的「狂躁」「沖動」,少年人有點沖動是很正常的。書裡面有楊過跟郭芙都蟋蟀的情節:郭芙見自己的無敵大將軍一戰即死,很不高興,轉念一想,道:「楊哥哥,你這頭小黑鬼給了我罷。」楊過道:「給你幺,本來沒甚幺大不了,但你為甚幺罵它小黑鬼?」郭芙小嘴一撇,悻悻的道:「不給就不給,希罕嗎?」拿起瓦盆一抖,將小黑蟀倒在地上,右腳踹落,登時踏死。楊過又驚又怒,氣血上涌,滿臉脹得通紅,登時按捺不住,反手一掌,重重打了她個耳光。 郭芙也有不對的地方,但也不可否認,少年時期的楊過的確是沖動暴躁了點。
當楊過長大了點,這種少年的沖動暴躁才漸漸地消除。原著中有這樣的描寫:小龍女但覺如此安穩過活,世上更無別事能及得上,但想他嚮往紅塵,終難長羈他在荒山之中,說道:「過兒,咱倆的武功雖已大非昔比,但跟你郭伯父、郭伯母相較,又怎地?」楊過道:「我自然還遠遠及不上,但你跟他們大概各有所長。」小龍女道:「你郭伯父將功夫傳了他女兒,又傳了武氏兄弟,他日相遇,咱們仍會受他們欺侮。」 一聽此言,楊過跳了起來,怒道:「他們若再欺侮我,豈能跟他們干休?」小龍女冷冷的道:「你打他們不過,那也枉然。」楊過道:「那你幫我。」小龍女道:「我打不贏你郭伯母,仍然無用。」楊過低頭不語,籌思對策。沉吟了一會,說道:「瞧在郭伯伯的份上,我不跟他們爭鬧就是。」小龍女心想:「他在墓中住了兩年多,練了古墓派內功,居然火性大減,倒也難得。」其實楊過不過年紀長了,多明事理,想起郭靖相待自己確是一片真情,心下感激,甘願為他而退讓一步,何況與郭芙、武氏兄弟也無深仇大恨,只不過兒時為了蟋蟀而爭鬧揪打而已,此時回想,早已淡然。
因此,從楊過成長來看,「狂躁」「沖動」不能就說是楊過的「狂」,而是楊過的「狂」在某一成長時期內的表現。
隨著楊過的不斷成長變化,「狂」也在變化。在絕情谷劍房裡面,楊過接過君子劍笑稱自己是「浪子」而非「君子」。浪子是無所約束的,而君子卻是有所約束。楊過那時的確不能算是君子,可是自從楊過得到那君子劍以後就在自己的腦裡面形成了一個君子准則。小龍女叫他抱郭襄去換解葯為他所拒絕,理由就是如果這樣做了,又怎麼能配得上用這把君子劍呢?這正是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楊過的成長也包含了從浪子向君子轉變的過程。但是楊過絕對不是孔子提出的「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楊過的君子更多地體現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所以到後面我們看到一個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楊過。英雄大俠都給人一個好印象就是不近女色,楊過也的確是做到了這點。書裡面這樣說道:楊過少年時風流倜儻,言笑無忌,但自小龍女離去之後,他鬱郁寡歡,深自收斂,十餘年來行走江湖,遇到年輕女子,他竟比道學先生還更守禮自持,生怕再惹起風流罪過,對人不住。在女色方面,楊過從「狂」到「狷」,狷者潔身自守,反映出了楊過成長為無論從武功還是人品都同樣優秀的一代大俠。
六、「狂」的爆發
人們常認為悲劇結局更能賺眼淚,可是有時候喜劇結局也能賺取眼淚。十六年後,楊過跟小龍女終於在絕情谷底重逢了。
楊過到後來熱血如沸,拉著小龍女的手,奔到屋外,說道:「龍兒,我好快活。」猛地躍起,跳到一棵大樹之上,連翻了七八個斤斗。
這一下喜極忘形的連翻斤斗,乃楊過幼時在終南山和小龍女共居時的頑童作為,十多年來他對此事從來沒想起過,那料到今日人近中年,突然又來這幺露了一手。此時他輕功精湛,身子在半空中嬌夭騰挪,使出小龍女當年所教的「夭嬌碧空勢」。小龍女縱聲大笑,甚幺「少語、少笑、少喜、少樂」的禁條全都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這是楊過跟小龍女重逢後楊過喜極忘形翻斤斗表達自己心中狂喜的描寫。這個細節我以前看小說的時候忽略掉的感動情節。後來看了電視劇後才提醒了我重新注意一下這個細節。正是金庸寫情最傳神的地方。一切能夠表達情感的動作都可以稱為舞蹈,這是廣義上的舞蹈。古人說,言之不足當歌詠,詠歌不足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切言語都無法表現楊過此時的狂喜,惟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當想想為什麼楊過會如此地喜極忘形的連翻斤斗的時候,不禁想起那十六年零一日的漫長煎熬,漫長等待。這是一種苦盡甘來,最後雖然以喜劇收場,可是讓我覺得比悲劇更要來得打動人。一想到楊過這一朝狂喜是那十六年零一日的漫長悲苦累積的噴發,不禁潸然淚下......
F. 求金庸小說中楊過這一人物的賞析1000字,不要百度的。謝謝
我不是金庸迷,也不怎麼看武俠小說,但金庸先生最具代表性的三部曲《笑傲江湖》、《天龍八部》和《神鵰俠侶》我卻都仔細地拜讀過,都說金庸的書,此三本足矣,猶如神助,我正好讀的是它們!很慚愧,我發現自己竟然庸俗到不愛天龍,不愛笑傲,偏最愛神鵰,難道就因為它所代表的缺憾美,因為它滿足了我對大義與愛情的幻想!
我想那隻是一個方面罷,因為在我們這代人身上,多少都有些楊過情節的。眾所周知,楊過絕非傳統意義上的武俠少年,也絕非十全十美的英雄人物,更不是人們單一理解下的「邪狂」青年,說形象點,他其實是一個情感極端的人,永遠與中庸無緣分,永遠都是那麼愛憎分明,非常時刻甚至不擇手段。但他同時也是個擁有自由靈魂的大俠,敢於挑戰傳統道教,為義赴湯蹈火,為情而走天涯……
楊過一直認為自己擔不起「大俠」這兩個字,可他的所作所為正是大俠的風范——古來忠臣將相有之,但真心痴情者少;俠之大者可求,至情至性難得,「真心痴情、至情至性」也許才真正體現了金庸先生的武俠觀,於是他才造就了楊過這樣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成就了《神鵰》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楊過的精神實質即使是放在今天,放在這個浮躁的年代,也具有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的。
所以,一直想系統的總結一下這個人物,在這過程中,看過許多分析楊過的好文章,實在感覺精彩的觀點就直接引用過來,也許見解十分膚淺,只是一葉障目,還請各位一笑而過,只當是茶餘飯後的無聊消遣罷。
(一)楊過的人格基調
首先,其實楊過談不上是位俠,反倒是在一般印象中更像一個普通的、具有強烈逆反心理和叛逆性格(主要是少年和青年時期)的人。這是楊過的基本人格基調,而正是這種色彩使得楊過具有一種中國文學史上罕有的光輝的人格形象。
楊過的三個人格基調:
一、恩仇:他最開始是嫉恨郭靖身懷絕技而不肯親自教他武功,包括嫉恨黃蓉始終以心機對他,在這里最關鍵的地方在於他所要求的不是是否存在不公平,而是「我」想要做什麼而「他們」不讓「我」做,這於「我」是不能接受的。
二、父仇:他後來實際上已經不太相信郭靖與他有什麼「殺父之仇」,他之所以要殺郭靖,竟然是有很多細小的側面原因在刺激他,而他心底里最想要做的竟然是像郭靖那樣的與他有「殺父之仇」的人,這令他極度困惑,而同時郭靖一再表現出他的宏大胸襟氣度,令他自慚形穢,這於他是一種極大的恩惠,他很清楚。
三、禮法觀念阻撓他與小龍女的結合:這使他再一次強烈感覺到「我想要做的事情為什麼不讓我去做」的情緒,而另一方面郭靖又要斬斷郭芙的手臂來補償他的手臂,又一次令這個敢想敢做的狂妄小子不知所措。在這些過程當中,「我想做什麼」和「我應該做什麼」這兩個題目形成了一對強烈的矛盾,而事實上是後者站了上風,是郭靖對他的影響站了上風,使他後來在人格上逐步接近於另一個郭靖。
(二)楊過的處世哲學
一、楊過與道義
楊過自幼父母雙亡,他只有對其父的英雄式幻想(而這一幻想也最終被打破)和回憶中母親的一張淚盈盈的臉。他無以為生,只得行乞,過偷雞摸狗的日子。在他的心裡,善惡、公理不是有人教的,而是他在人生的坎坷中一步步感受而來。
再說說他的成長。他上了桃花島,以為可以有人疼有人教了,可不成想,他父親的罪過也要他來承擔。黃蓉對他的排斥,只教他念書而不教武功,害他受盡欺負,讓他的自卑感日益深重,在這樣的境遇下,要他去學習什麼是道義,我不認為楊過的智商有夠高到這種程度!也難怪他會認為瘋顛的歐陽鋒才是好人,他也不會單一的憑什麼道義去區分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可是楊過天生的傲骨,少有的赤子情懷,你對他壞,他便偏不在你面前示弱,你對他好,便掏心窩子的對你好。這樣的孩子遭受不公平的對待,當然是偏激得要命,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楊過從來不曾自以為多了不起,從來不曾自以為孤高絕世,他在世上要尋找的,只不過是別人平等、坦誠的相對。
我礙著誰了,我又害了誰了?這種質問便是楊過的處世基礎;我既沒害人,我做什麼都是我的自由,這就是他狂的所在。楊過對小龍女的至情至性不僅來源於他本性,更是他的際遇造成的,諾大的世界,只有姑姑一人對他是真正的好,而且跟姑姑的結合還意味著跟拋棄他,鄙視他的那個世界作徹底對立,狂傲如楊過,當然要至死堅持。
二、楊過的「自私」
楊過沒有一個形成他憂國憂民大俠胸懷的環境,而他自小也不曾感受到國家的存在,祖國是個什麼概念,他很難理解,十六年的行俠仗義和最後的襄陽血戰,於他而言,他對社會的責任也到此為止,單以貢獻索取來講,他既不曾從這社會得到多少關愛,他做多做少也就無可非議。
楊過的經歷使他的心裡始終有一個念頭,那就是「沒有人憐惜我們,關心我們,那我們幹嘛還要顧及世人?」於是,他對於世俗中的人自有一種距離感,他沒有什麼民族觀念,他不認為各個民族有什麼不同,所以對於戰爭,他沒有什麼與自己有關的感覺。
大宋朝何其有幸,最後有了一個「神鵰大俠」,楊過終於認識到了愛國勝於愛家,他的這種胸懷的最後的形成是因為在襄陽親眼看到雙方交戰的現實而萌發的,他的猶豫,在於是舍「情」還是舍「俠」。其實,以楊過的經歷與由此而產生的性格與人生觀,他能在襄陽萌發出那種胸懷已屬不易。相對於郭靖的俠義而言,楊過的俠義其實更加難能可貴。因為前者是從小就有的環境造成的,而楊過卻是自發的,而且是在生命與俠義的選擇中選擇了後者,以他這種從小一切是非標准與人情事故均靠自己學習和體會而形成的性格與人生觀而言,他的選擇無疑是更難得的。
(三)楊過與自由主義
一、楊過是個自由主義者者
楊過天生是個自由主義者,自由主義的含義是尊重個體自由,以一種理智的態度對待社會問題。「在沒有英雄的時代,我只想做一個人」,如果楊過會寫詩,這就是他的心裡話。亂世出英雄,可楊過不想做什麼英雄,他只想做一個人,一個普普通通的人,能夠在世上自由的活著的人。然而,他不知道,適合英雄生長的年代,並不適合做人。
所以與人生與社會與專制的抗爭,充滿了楊過的一生。楊過有一腔悲楚,是個孤臣孽子的形象,追逐自由而自由不可得,追逐個性解放而被世人當成狂悖。他的人生在悲苦中度過。楊過有兩把大刀,這兩把大刀也是他能夠活下去的兩大精神支柱,一把叫做復仇,一把叫做愛情。這是作為一個「人」的所具有「天賦的人權」,是他最充分也是唯一的個人權利。
二、復仇的那把刀斷了
無論是復仇還是愛情,郭靖始終是楊過心理上的最大障礙。郭靖這個形象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他思想上專制保守,但是富有捨生取義的俠義精神。自由主義者楊過內心深處受到震撼以後,放棄了復仇的理念。在耳聞目睹「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行為後,產生了第二次轉變,可以說完成了一次人格上的涅槃,但這讓他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斷臂,他的一把大刀斷了。精神上的代價和肉體上的代價都付出了。天地間留給楊過的,只有愛情了。
三、楊過回歸傳統
楊過曾經是個「反復無常的小人」,是個性情中人,是個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別人的人,從山谷裡面出來以後,徹底變了。神鵰大俠放棄了自己曾經追求的自由和不受約束,與此同時,開始利用自己的權力干涉他人的「自由」。因為他老人家最恨負心薄倖之人,所以煞神鬼多娶了幾個老婆,就被他老人家割了耳朵。
所以到了這個時候,楊過已經變了成了神鵰俠,如同專制的郭靖一樣,不但一定要別人容忍自己獨特的價值觀,還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別人,這其實是一種妥協,妥協之後楊過獲得了社會的認可,還有強大的武力支持。由此可見,楊過徹底放棄了樸素的自由主義立場,回歸了傳統。
(四)為什麼喜歡楊過
女孩喜歡楊過,是因為楊過是她浪漫的夢想。男孩喜歡楊過,卻是因為楊過是他逃避的借口。
當你脖子上暴起青筋和老師吵架的時候,你自以為是楊過;當你的父母反對你和女朋友談戀愛的時候,你自以為是楊過;當別人看不起你的時候,你自以為是楊過;當你不想承擔你對社會和家庭應盡的責任的時候,你自以為是楊過;當你的生活充滿了楊過一樣的苦難的時候,你自以為是……等一下,你真的承受過那樣的苦難嗎? 所以,楊過叛逆、真誠的性格和成長際遇容易引起年輕人共鳴,這跟青年人處於思想發育期很有關系,他們同楊過一樣尋求歸屬感,尋求屬於自己的路。
金庸小說寫的雖然都是成長故事,但時光流逝的痕跡,從來也不曾有哪個人像在楊過那裡,烙印得這樣深。喜歡看十六年後,那個居然變得「比道學先生持重守禮」的楊過。不是因為這樣的楊過才可愛,而是為了這種性格的變化,讓人甚至感覺到一種恍如隔世般的凝重感。有人說,金庸先生本來的意思,是要寫楊過與小龍女同喪於谷底,這才是悲劇的精神。我覺得其實沒這個必要。人生的滄桑變化到了這一步,悲愴的況味實在已經是過於濃了。就算是重逢,那時的楊過,也如月光下的雪峰,看起來孤獨而冷清。
刻意的給一個死亡的結局,只是煽情的故事。怕的是在似乎美滿的此刻,心中卻滿是前塵的不堪,前途的空虛,然而我們只有作幸福的笑。
G. 誰知道 有一本武俠小說 寫的是關於楊過和小龍女後代的事,開頭記的是 寫兩個小孩子的 或許是別的
可能是旁人冒名金庸寫的《風流老頑童》,寫的是楊過的義子楊思望的事。
H. 金庸筆下的楊過,有誰知多少
楊過,字改之。名字是郭靖所取,因為楊過的父親楊康,認賊作父,賣國求榮,不是好人。楊過自「……左手提著一隻公雞,口中唱著俚曲,跳跳躍躍走過來……臉上賊忒嘻嘻,說話油腔滑調」出場以來,一直是楊過,沒有改什麼。當然楊過有改變,他的改變,是為了對付加在他身上的種種壓力,在一次又一次的反抗過程中,他變得更成熟,反抗的決心也更強。楊過的一生,是對抗壓力的一生。
楊過在出現之前生活如何,不得而知,但是看他住在窯洞時,日子自然不會好到哪裡去,他手裡提的那隻雞,多半是偷來的。
作為一個孤兒,和生活的壓力對抗,已足以養成他日後對抗其他壓力的本能。楊過在被郭靖收留之後,日子不會比自己住窯洞更好。武氏兄弟和郭芙欺負他,黃蓉歧視他,人家習武,他要學子曰詩雲。郭靖的性格和楊過根本格格不入,而且一副要楊過作聖人的期望,使得楊過幾乎無時無刻都要反抗,才能生存下去。楊過在這時候,雖然遇到過歐陽鋒,教他「蛤蟆功」,但歐陽鋒是一個失心瘋,楊過在他那裡,絕對得不到什麼感情上的慰藉。接下來,楊過到了全真教之中,遭遇更是苦不堪言,受盡了欺負,終於逼得楊過,從心理上的反抗到行動上的反抗,出手傷了鹿清篤。
楊過在全真教中的那段日子是他一生中極慘痛的日子,一個生性高傲的少年,處身於一群不知所雲的道士之中,受到歧視,其慘痛可知。所以後來楊過有了揚眉吐氣的機會,孫不二想借劍給他用,楊過連看也不看,便自拒絕。多少年以前的一口氣,到今日才得吐出來。楊過可以借這個機會和全真教修好,但稍有個性的人,必不肖為,寧願得罪到底,而楊過正是天下第一有個性之人!何況其中還有孫婆婆的恩怨。
楊過一生之中,直到見到了孫婆婆,才知道什麼叫著人類的溫情,而孫婆婆偏又死在郝大通之手,這對楊過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打擊。孫婆婆是一個極度熱心的人,小龍女是極度冰冷的人,但是楊過在她們處得到了溫暖,孫婆婆死後,楊過心目中只有小龍女一人,在感情的發展上,完全可以理 解。
楊過日後,在神鵰處得到了溫暖,在郭襄處又得到了溫暖,終其一生,和小龍女是分不開的。小龍女的恬淡和楊過的激烈,恰成對比,小龍女的不通世務和楊過 的洞察世情,也成對比。
正因為兩人性格上有這樣大的距離,所以當兩人攜手對抗社會壓迫努力之際,也格外驚心動魄,精彩紛呈。楊過和小龍女的名分是師徒,但他們硬是非結成夫妻不可。在楊過的心中是這樣想:你們不讓我這樣做,我偏要這樣做。在小龍女的心中是這樣想:這又沒有什麼不對,為什麼不能這樣做?兩人要做一件事的目的相同,但是想法各異。小龍女只是迷惑,楊過卻是有意識的反抗,但卻又配合無間,終於使得各色人等,全敗下陣來。小龍女幾乎不食人間煙火,但是她和香香公主截然不同。在未曾遇見楊過之前,她已經不動心,決不是「天真純情」,她另有自己在古墓生活的一套觀念。小龍女的這種形象,是接近神仙境界,而不是接近白痴。這其間的分別,十分微妙,所差也不過一線而已。
I. 無限武俠小說中收了楊過與陸無雙為徒得劍仙稱號的小說
沒收楊過只收陸無雙的有漫步在武俠世界,挺贊的一部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