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武俠小說裡面的中原是指哪裡

武俠小說裡面的中原是指哪裡

發布時間: 2022-04-04 01:18:24

A. 武俠小說中經常會提到中原,請問那些地方屬於中原

一般是指以洛陽為中心向四周放射的地區,因古時多以洛陽為都,故多以洛陽左右為中國和中原稱呼的所在。大概包括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部分,江蘇部分,安徽部分湖北部分,北京部分,天津。例如,南北朝時期就將當時三國分為中原(東魏),關中(西魏),江南(梁)

B. 古代所說的中原是指哪裡為什麼叫中原

中原 是現在(河南省以及河北邯鄲\山東聊城.濟寧\山西晉城地區)

另:
江南 是在封建社會後期指江淮地區(含)以南的蘇浙皖地區.
關中 是指陝西潼關以西地區.要和關內(主要制山海關以南)分清楚.
關外 是指山海關以北的東北地區.

中原
維中原,在中國古語和漢語的史料和典籍中有以下含義:

一是平原、原野。《詩·小雅·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相對於邊疆地區的對應區域的稱呼即中土、中州。
俠義上,指河南一帶。先秦時期已有雒邑(今洛陽)、陶(今山東定陶縣)為天下中心的說法;隨著華夏族向周圍遷移,其活動范圍擴大,古代豫州被視為天下中心。《明實錄·永樂十四年》:「伏維北京,南俯中原。」
廣義上,指黃河中下游一帶大片地區,或指黃河流域。《宋史·李綱傳》:「自古中興之主,起於西北則足以據中原而有東南」之「中原」即指黃河中下游流域,諸葛亮《出師表》:「當獎率三千,北定中原」之「中原」即指黃河流域。
古人常將「中國」、「中州」用作中原的同義語。一般認為,古代中原系指黃河中下游地區,華夏族部落集中分布的區域,中心是古豫州。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華夏文化或周文化的擴展而有所漫延。居住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文化較先進的華夏族自視文明,自稱中國,以別於四夷。一些夏、商時期尚屬夷蠻狄的周邊地區,隨著華夏文化的傳播,成康之世的分封,也納入中原文化區。實際上兩周時期的中原地區除了今河南省外,主要還包括陝西、山西、河北、山東等省的部分地區。

一般認為,古代中原系指黃河中下游地區,華夏族部落集中分布的區域,中心是古豫州。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華夏文化或周文化的擴展而有所漫延。居住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文化較先進的華夏族自視文明,自稱中國,以別於四夷
豫,晉南,冀南,魯西,陝之關中,另外皖北,蘇北,鄂北部分也是.
中原之南為蠻,東為夷,西為戎,北為狄.

C. 武俠小說中的 江南,中原.大漠.是指那些地方

江南 是在封建社會後期指江淮地區(含)以南的蘇浙皖地區. 另江南在地理上廣義上是指江蘇、浙江,更廣一點指長江中下游地區(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狹義一般是指浙江(太湖一帶)
中原 是現在(河南省以及河北邯鄲\山東聊城.濟寧\山西晉城地區)
大漠 現在的騰格里沙漠.

D. 中原武林的「中原」是哪裡

「中原」有狹義與廣義之分。一般狹義的中原,指的就是河南省。廣義的「中原」是指以河南為中心,向河南臨近省份的部分地區滲透的一個廣闊區域。武俠小說里的「中原武林」一般就是指的廣義的這個區域。武俠小說里,一般也把它和「西域、塞北、滇南」等地區別開。

E. 中原指的是哪裡

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

中原,又稱華夏、中土、中州,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中原地區的人類活動可以追溯到有巢氏時代。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後演變為指黃河中下游地區。黃河中下游地區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

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民族以別於四夷而稱中華。

地理范圍

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別諸山環抱,中部和東部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被譽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黃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長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經此地。中原自古為咽喉要地,被視為「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

F. 武俠小說里,」中原」指現在的哪些地方

中原地區的概念形成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中原」一詞由過去沒有特殊意義的原野之意,轉向了專指黃河中下游的一段地區。究竟什麼時候開始出現了中原一詞專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根據現存的史料分析,大概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經過兩漢時期的發展,到六朝時期中原一詞已經成為一個專有的地區名詞。因為從相關的史書中,我們可以發現中原一詞在這一時間開始,有時指原野,有時指中原地區,而到後期已經是專指中原地區了。
我們先來看先秦古籍中非地域概念的「中原」詞語。《詩經·小雅·吉日》曰:「瞻彼中原,其祁孔有。」這里的「中原」是指「原中」,作者在這里描述原野之中野獸的數量之多。《詩經·小雅·小宛》曰:「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是描寫民眾在原野中採摘豆子。春秋時期,中原一詞仍有原野之意,越王句踐在會稽之圍解除後,向百姓謝罪時說:「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讎,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國語·越語上》)這里是說因戰爭使百姓死後屍骨暴露在原野。經過數十年的休養生息以後,越國逐漸強大起來,在與吳國作戰時,面對吳軍一日五次挑戰,越王准備答應時,范蠡進諫曰:「夫謀之廊廟,失之中原,其可乎?王姑勿許也。」這里的中原仍然有野外之意。戰國末年的儒家代表人物荀況在《荀子·王制》中有「兵革器械者,彼將日日暴露毀折之中原,我今將修飾之,拊循之,掩蓋之於府庫」之語。這里雖然是教統治者如何治國,但觀作者之意「中原」在這里顯然是原野之意。《孫子兵法·作戰篇》雲:「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胄矢弩,戟楯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這里的中原也不是指中原地區,中是中心之意,原是原野之意,泛指國內農業發達的中心地區。《呂氏春秋·孟冬紀·安死》雲:「以寶玉收,譬之猶暴骸中原也。」意即人死後用寶玉殮死者,就像是把屍體暴露在原野上一樣。《楚辭·九思·悼亂》中有「便旋兮中原,仰天兮增嘆」之句,所指也是在原野中盤桓。
也就是在春秋時期,中原一詞開始有中原地區的意思出現。《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載,晉公子重耳流亡到了楚國,受到楚成王的厚待,當問及如何報答楚國時,重耳回答:「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這里的中原就有地區的含義在內。《國語·晉語三》記載,在是否納晉君問題上,有人主張殺之,公孫枝曰:「不可。恥大國之士於中原,又殺其君以重之,子思報父之仇,臣思報君之讎。雖微秦國,天下孰弗患?」這里的中原有中原諸侯國之意。公元482年,吳王夫差與晉、魯、周在黃池盟會後,吳王取得了諸侯國的霸主地位,吳王令「王孫苟告勞於周」,其中有一句話說「昔者楚人為不道,不承共王事。以遠我一二兄弟之國。吾先君闔廬不貰不忍,被甲帶劍,挺鈹搢鐸,以與楚昭王毒逐於中原柏舉。天舍其衷,楚師敗績,王去其國,遂至於郢」。追述先人事跡中所提到的中原,是地理意義上的概念。
大約到漢代,中原一詞較多指中原地區。漢景帝時期所發生的七國之亂,主父偃評價說:「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為禽於中原者」,是因為「先帝之德澤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眾,故諸侯無境外之助」。(《史記》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傳》)這里的中原是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徐樂在上書漢武帝時曾經對「瓦解」作解釋時提到中原,「何謂瓦解?吳、楚、齊、趙之兵是也。七國謀為大逆,號皆稱萬乘之君,帶甲數十萬,威足以嚴其境內,財足以勸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為禽於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權輕於匹夫而兵弱於陳涉也。當是之時先帝之德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眾,故諸侯無竟外之助。此之謂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漢書》卷六十四上《徐樂傳》)這里是說吳楚諸王在中原被擒。
當然漢代及其以後,中原一詞指原野者史書中也仍然存在,如司馬相如出使西南夷時曾說:為了傳土於子孫,名揚後世,「是以賢人君子,肝腦塗中原,膏液潤野草而不辭也」。(《史記》卷一百一十七《司馬相如列傳》)漢武帝在進攻南越之前,嚴助勸解說:「今方內無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沾漬山谷,邊境之民為之早閉晏開,晁不及夕,臣安竊為陛下重之。」(《漢書》卷六十四上《嚴助傳》)新莽末年,王莽命令廉丹進攻山東的赤眉軍,廉丹徵求馮衍的意見時,馮衍要他靜觀時變,並勸說:「何與軍覆於中原,身膏於草野,功敗名喪,恥及先祖哉?」(《後漢書》卷二十八《馮衍傳》)在《後漢書》卷六十上《馬融傳》、《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規傳》等卷中所提到的中原還保留著原始的意義。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里中原就是指中原地區。當孫權將稱尊號告知蜀漢時,有人認為應當與其絕交,諸葛亮認為「今若加顯絕,讎我必深,便當移兵東伐,與之角力,須並其土,乃議中原」。(《漢晉春秋》)陳壽評價諸葛亮說:「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盪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諸葛亮傳》)寶鼎二年夏,孫皓建造宮室,「農守並廢」,華核上疏勸諫雲:「今當角力中原,以定強弱,正於際會,彼益我損,加以勞困,此乃雄夫智士所以深憂。」(《三國志》卷六十五《吳書·華核傳》)到了晉朝特別是東晉時期,中原地區作為一個地理概念開始為人們廣泛接受。據不完全統計,《晉書》中涉及「中原」一詞就有55卷,出現了92次,其中《紀》出現2次,《志》出現了12次,《載記》出現30次,《傳》48次,而以東晉時期出現的頻率最高,且大多與晉朝君臣光復中原的志向有關,茲略舉數例,在《晉書》志中的詞語「中原淪沒」、「中原亂離」、「中原覆沒」、「死亡漫於中原」、「中原喪亂」、「中原大亂」、「克復中原」、「中原向化」、「中原無所請命」等等,這些詞語既透露出東晉人的中原情結,也反映了東晉時期中原已經作為一個相對固定的地理單元。是後,偏居江南地區的宋、齊、梁、陳等王朝都沿用了東晉以來關於中原的地理概念,其中自然包括著濃厚的中原情結。
即使當時從北方大漠地區興起的北魏王朝,也仍然繼承了關於中原地區的理念,將黃河中游地區稱為中原,這在《魏書》中頻頻見諸記載,《魏書》卷一《序紀·平文帝紀》記載,當平文帝聞聽劉曜殺晉愍帝,對屬下說:「今中原無主,天其資我乎?」道武帝廣泛吸納漢人進入統治群體,史稱「帝初拓中原,留心慰納,諸士大夫詣軍門者,無少長,皆引入賜見,存問周悉,人得自盡,苟有微能,咸蒙敘用」。(《魏書》卷二《太祖紀》)孝文帝太和七年十二月下詔禁止同姓為婚,他在總結以前諸帝之所以沒有禁止這一現象時說:「皇運初基,中原未混,撥亂經綸,日不暇給,古風遺朴,未遑厘改,後遂因循,迄茲莫變。」太和八年六月在班行俸祿制時,他總結當時北魏社會的狀況是「自中原喪亂,茲制中絕,先朝因循,未遑厘改」。(《魏書》卷七上《高祖紀上》)孝明帝在孝昌二年十一月閏月下詔雲:「頃舊京淪覆,中原喪亂,宗室子女,屬籍在七廟之內,為雜戶濫門所拘辱者,悉聽離絕。」(《魏書》卷八《肅宗紀》)這幾條材料說明北魏統治者對中原作為一個地區的認識是非常清楚的。在《魏書》的傳中多次出現「中原崩否」、「中原喪亂」、「仍亂中原」、「中原盪然」、「中原作戰斗之場」、「中原無主」和「平中原」、「定中原」、「征中原」、「中原既平」、「中原稍定」、「光宅中原」、「移宅中原」、「光化中原」、「經營中原」、「中原始平」、「跨據中原」、「中原兆建」以及「中原冠帶」等說法,均已證明北魏人的心目中,中原已經是一個地區。在《周書》、《北齊書》中也都把中原作為一個地區看待。
上述論證表明從東晉南北朝以來,中原地區已經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地理概念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後來的每一個朝代都沿用了中原地區的地理范疇。如宋代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作為千古流傳的名句,就蘊含了南宋人對中原念念不忘的情結,可以與六朝人相比。中華書局影印1936年版的《辭海》釋「中原」一詞雲:「古稱河南及其附近之地為中原,至東晉南宋亦有統指黃河下游為中原者。」(P84)可能就是根據上述歷史事實而得出的。《辭源》解釋「中原」雲:「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
綜合上文所論,我們認為,中原地區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它的提出和最終被人們認可和接受,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大約在春秋時期開始出現中原地區作為地理意義上的概念,但是並沒有被人們所接受。經過兩漢時期的發展,中原一詞仍然是原野和地理概念相互出現,這就是兩漢時期的史書中,中原一詞不能完全指中原地區的原因。到了六朝時期,由於西晉王朝覆亡,黃河流域被少數民族佔領,大批居民南遷,這些離鄉背井的人雖然漂泊在異鄉,但仍然時時刻刻不忘故土,因而過去不被人們提起或看重的「中原」開始作為一個地區頻頻出現在人們的口頭上來。

G. 中原指哪些地方

1、廣義上來講,按照省行政規劃,中原地區為: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

具體來講指包括河南省大部分地區以及河南鄰近的安徽北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陝西省東部及山東省西部各一部分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這里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

2、狹義來講「中原」專指河南。通常所說的「中原」是指狹義的「中原」,即代指河南。

中原適合農作物生長,能夠帶來糧食的產量豐厚,有利於養人,對軍隊糧食的補給提 供可靠的保障。

中原廣義上就是指黃河流域,而黃河流域使我們華夏人的發源地,既然是發源地 就相對其他地區人口密集程度就大,人口多就有利於部隊人員的補充。人口多還能帶來不 同民族人員的貿易文化交流,人類文明程度進化相對就快。

(7)武俠小說裡面的中原是指哪裡擴展閱讀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

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民族以別於四夷而稱中華。

在中華文明肇始時期,「天下之中」和「河洛」的地域稱呼專指河洛一帶,這里因夏商周三代奠基,河洛文化的繁盛而成為中原地區的心臟地帶。先秦時期已有雒邑(今洛陽)為天下中心的說法。

H. 武俠小說中的"大遼""大宋""中原""西域""土蕃""女真族"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遼朝的疆域主要在今天的東北三省,河北省北部,山西省北部,內蒙古中部地區

北宋:因為比較大,省份比較多,我上傳一張圖,樓主可以看看.

中原指的就是現在的河北省南部,山東,河南全部,山西南部,安徽北部,山西的關中地區.

吐蕃.大致地理位子就是現在的西藏與青海地區.

女真族.就是現在的滿族,和清朝的統治者是同一個民族,只是不同時代叫的名字不相同.大致分布遍是在今天的東北三省和內蒙古的中東部

I. 古時候的中原是指現在的哪裡

中原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民族以別於四夷而稱中華。


(9)武俠小說裡面的中原是指哪裡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8000年前左右的裴李崗文化的賈湖遺址,出土了新石器時代文物近5000件,說明中原已經有了發達農業、畜牧業和制陶等手工業。

5000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發現了相當豐富的陶器動物浮雕及鼎、罐、壺等文化遺存,都充分表明中原在整個史前文明時期都處於領先地位,也足以說明中原大地是中華民族文明最早起步的地方之一。

到了4000多年前的二里頭文化,中原進入了石、銅器並用時代,產生了私有制和階級的萌芽,進而出現了中國史書記載的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洛陽一帶是夏後氏建邦立國的腹地。

西晉建立後繼續建都洛陽。西晉末年,「中原陸沉」,大批中原人「衣冠南渡」,也把中原的先進的技術與文化傳播了中國南方地區。

J. 古代中國所說的中原指的是什麼范圍呀

中原是一個地域概念,是指以河南省為核心延及黃河中下游的廣大地區,這一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被華夏民族視為天下中心。中國中心主義天朝的中心,而華夏之外的民族被稱為「化外之民」或者「蠻夷」(史稱「四夷」,即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古人常將「中國」、「中土」、「中州」用作中原的同義語。一般認為,古代中原系華夏族部落集中分布的區域,中心是古豫州。中原地域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有所蔓延。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族自視文明,自稱中國,以別於四夷。一些夏、商時期尚屬夷蠻狄的周邊地區,隨著中原文化的傳播,成康之治的分封,也納入中原文化區。

熱點內容
超甜帶污的小說現代言情 發布:2025-02-05 14:57:01 瀏覽:447
小說女主李楚楚古代 發布:2025-02-05 13:59:12 瀏覽:435
冥王冥婚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2-05 13:55:20 瀏覽:667
枕美有聲小說在線聽書吧 發布:2025-02-05 13:36:05 瀏覽:638
都市全技能類型的小說 發布:2025-02-05 13:30:56 瀏覽:604
好看虐心言情都市小說 發布:2025-02-05 13:13:51 瀏覽:433
反派親媽的搶戲日常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2-05 13:13:50 瀏覽:377
經典原始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05 12:45:11 瀏覽:396
知否網路小說版權費 發布:2025-02-05 12:26:53 瀏覽:664
關於福爾摩斯言情小說 發布:2025-02-05 12:05:01 瀏覽: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