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武俠小說心得

武俠小說心得

發布時間: 2022-03-30 21:49:28

⑴ 用四個字概括總結金庸武俠小說的本質!!!

成人童話

⑵ 不同的年齡讀金庸的武俠小說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嗎

確實是不一樣。

再後來,大學畢業步入了社會,逐漸發現社會就是金庸筆下的江湖,又對武俠小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甚至將其當做我人生成長,步入職場的教科書。

金庸先生的偉大,在於他的小說有很多面,而無論你讀到的是哪一面都會對你的人生你的成長有所啟迪。我們雖然都在學校中學習,但是坦白來講,課本上的知識無法教會我們怎麼做人,但是金庸的很多小說能夠教會。

⑶ 我要幾本書的讀書心得!

四大名著比較好

⑷ 小說最好怎樣開頭 武俠的 長的 就說怎樣引出故事也行 別抄 各抒己見

可以先寫一首詩或詞,再開始描畫四周的風景,風景中出現主人公。比如梁羽生《武林天驕》風景中有一位山野村婦打扮的女子正背柴走在山路上,突然竄出一隻斑斕猛虎,然後一個男子和女子一齊將猛虎打退……
可以簡單一兩句交代一下季節、天氣,再進入事件。比如金庸《笑傲江湖》,先說江南,在開始福威鏢局大門外是什麼樣子,再就是林平之和鏢頭打獵……
也可以倒敘,直接寫出主人公最終的結局,這個好像更適合悲劇
不過最好是提一下風景之後開始一件令人好奇的事件,丟包袱一樣慢慢講開

⑸ 語文武俠小說人物心理鑒賞研究性學習學習心得

研究性學習?這得要多少字的論文。。。
建議研究人物:
小李飛刀--阿飛
性情中人,智商、情商都極高,這從他年紀輕輕就能玩弄各大江湖高手於手中即可看出。情商,他不低,不要因為他被女人欺騙就認為他情商低。阿飛的特點:簡單而直接。簡單但不愚笨,簡單是一門學問,美國品牌蘋果就是這一學問的代表。簡約而不簡單,只因已做到極致,便可找出事物最重要的點,並把這一點發揮到極致。阿飛的武學、蘋果的理念就是這么樣的。

天涯明月刀--傅紅雪
對武功的修煉可以用粗糙來形容,因為他只練一招,拔刀。他的拔刀任何人都看不見,看見的人都死了。把一招練到極致,破會百招的高手。但傅紅雪又是個矛盾的人,他賴以生存的拔刀技是他母親從小用鞭子把他逼出來的,因此他還得了怪病,也許他只想過最平常的生活,可惜他不能。

⑹ 讀武俠小說的感受

像古龍說的,他的小說是:「 在我們這些故事發生的時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代。
在這個非常特殊的時代里,有一個非常特殊的階層。
在這個特殊的階層里,有一些非常特殊的人。
這個時代,這個階層,這些人,便造成了我們這個武俠世界。
在我們這個世界裡,充滿了浪漫與激情。
充滿了鐵與血、情與恨,在暴力中的溫柔,以及優雅的暴力。
鐵血相擊,情仇糾結,便成了一些令人心動神馳的傳奇故事。」
其實好的武俠小說,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希望自己就也能夠成為小說里的人。看見大奸大惡之徒時,巴不得自己能夠進入小說里幫助主角將他打敗。
我們看武俠小說不應該只注意情節,而應該注意人性。同樣,作者也應該這樣,古龍的《七種武器》就做的很好,梁羽生的小說也不錯,不過金庸的小說有些YY的味道,裡面的人物可望而不可即。
讀過武俠小說後,總是會有一種新的人生體驗。
武俠小說的感人也不是哭哭啼啼的,就像梁羽生的《萍蹤俠影錄》里,張丹楓因傷心而失憶時,並沒有怎麼大哭大鬧,卻讓讀者心酸,這就是武俠小說與言情小說的不同。

⑺ 求金庸武俠小說研究性學習的心得八個和論文1篇

從金庸小說的流行現象看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性

如果說有水的地方一定有華人,那麼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俠小說。這句話並非是金庸小說愛好者的誇誇其談,而是鐵一般的事實。自從金庸在 1955年創作《書劍恩仇錄》至1972年寫完《鹿鼎記》為止,他總共創作了14部武俠小說(不包括短篇小說《越女劍》)。在近50年中,這14部武俠小說一直在華人世界流行不衰,並且是通過小說、漫畫、電影、電視劇等多種媒體流行開來。進入90年代以後,金庸小說更因互聯網技術的面世而上了網,使全球懂得中文的網民得以「一睹尊容」,其流行面之廣、其影響力之大,令人嘆為觀止。金庸小說為什麼會如此得到全世界華人讀者的垂青和喜愛?根據金庸本人的看法,這是因為「中國近代新文學的小說,其實是和中國的文學傳統相當脫節的,很難說是中國小說,無論是巴金、茅盾或魯迅所寫的,其實都是用中文寫的外國小說。實際上,真正流傳下來的中國藝術傳統,就好像國畫那樣,是根據唐、宋、元、明、清一個系統流傳下來,和外國畫完全不同……在中國小說方面,自五四以來的小說都不是傳統的中國小說。常有人問我,為什麼武俠小說會這么受歡迎?當然其中原因很多,不過,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武俠小說是中國形式的小說,而中國人當然喜歡看中國形式的東西」。如果純粹從文學的角度來理解,金庸的解釋是有一定的合理性,頗能令人接受。問題在於,金庸小說在華人世界的長期流行不僅是一個單純的文學現象,同時還是一個復雜的文化現象。

為什麼說這是一個文化現象呢?試想,金庸小說從問世以來,先是在香港、台灣和東南亞及歐美的華人世界流行開來,接著又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後挾雷霆萬鈞之勢打入大陸市場,俘虜了億萬中國讀者的心靈。90年代後,歐美華人移民日益增加,金庸小說在他們當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並且從流行小說的層次晉升到學術殿堂討論的嚴肅課題--1998年5月17至19日,美國洛磯山麓的科羅拉多大學就以「金庸小說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為題,舉行了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收獲頗豐。這恐怕也是美國大學首次為一位仍然健在的中國作家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

與會學者在這次學術會議上,從方方面面觸及了與金庸小說有關的多個課題。盡管眾說紛紜,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幾乎所有的學者都認同金庸小說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佔有顯赫的地位。例如,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客席研究教授劉再復就認為,「我們有理由相信,缺少充分評說金庸作品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是殘缺不全的文學史。如果我們能夠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變遷史的大背景下看金庸的作品,如果我們不囿於對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的一般解釋去看金庸,如果我們能夠不帶偏見看問題,就會看到金庸對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作出了獨特的貢獻。他真正繼承並光大了文學劇變時代的本土文學傳統;在一個僵硬的意識形態教條的無孔不入的時代保持了文學的自由精神;在民族語文被歐化傾向嚴重侵蝕的情形下創造了不失時代韻味又深具中國風格和氣派的白話文;從而將源遠流長的武俠小說傳統帶進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另一位與會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錢理群則認為,金庸小說之所以有吸引力,在於「金庸武俠小說里的江湖世界包含兩個成分:一是為了補償現實的遺缺,而在想像中創造(幻化)出彼岸的、超越的、理想的烏托邦境界;另一組充滿殺機(危機)的世界,這是現實世界的折射,是此岸世界對彼岸世界的侵入。兩者互相對立又相互依存,從而在世俗社會與理想境界之間,在此岸與彼岸的聯結中,實現了文學的審美作用,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類似宗教的作用』」

從劉再復和錢理群的發言內容可以看出,他們都給與金庸小說極大的評價,都認為金庸小說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奇葩,而且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文學現象和文化現象。其他學者也有類似看法,例如中國電影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墨就主張「重寫一部『破除偏見,樹立正見』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讓金庸在文學史中佔有他應有的地位。

問題在於,他們都沒有解答一個問題:為什麼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洗禮的現代中國人(包括世界各地的華人),無論是處在什麼社會發展階段--前現代(中國農村和鄉鎮)、現代(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或者是後現代(新加坡、香港、台灣和歐美),竟然都會迷上在形式上和古典的章回小說無甚差別,在內容上也不脫志怪傳奇、才子佳人的巢臼的金庸小說?從西方文學的發展史看,現實主義藝術、現代主義藝術和後現代主義藝術之間,是有明確的分界線的。不同時期的藝術,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截然不同,一目瞭然。套句盧卡契的話說,這是一個「要托馬斯·曼還是卡夫卡」的問題。事實上,二十世紀的西方美學理論,就是建立在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這一對矛盾的基礎上的。無論是作為西方現代美學先驅者的斯賓格勒和齊美爾,還是法蘭克福學派的巨匠大家如盧卡契、阿多諾、本雅明等,或者是其他的現代主義理論家,盡管理論出發點不一,學術派別也不同,都認為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是一對不可通約,也無法協調的矛盾。但是,從辨證法的角度來看,任何矛盾都是會轉化的。因此,美國文藝批評家菲德才會在五十年代現代主義強弩之末時,高呼「跨越邊界,填平鴻溝」,預示著後現代主義時代的到來。

可是,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甚至二十世紀的中國美學,走的卻不是同一條道路。盡管在本世紀初,中國文化界的精英們,如胡適、陳獨秀、李大釗、傅斯年、錢玄同等,也曾經痛心疾首地聲討過傳統文化,其語氣之激烈實不亞於西方現代主義理論家。不過,他們當時提倡的卻不是現代主義,而是為當時西方學界所唾棄的現實主義。陳獨秀在《文學革命論》中所說的「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實際上就是一紙倡導建設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宣言。

與此同時,當時的另一批新文化運動巨匠,如魯迅、茅盾、巴金、曹禺、郭沫若、沈從文等,也開始創作了一大批現實主義文學作品,把中國文學史帶進了嶄新的、有別於以文言創作的古典文學的以白話文為文字載體的現代文學階段。

可是,這批五四新文化運動巨匠所創作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品,卻沒有強大的生命力。如今,它們除了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經典而被供奉在文學殿堂內,讓中文系學生 「瞻仰遺容」以外,恐怕已經沒有多少讀者了。然而,應運而興的卻不是現代主義或後現代主義的文學藝術--它們至今仍然打不進中國文化精英的圈子,也沒有產生過任何足以誇耀的經典作品。

相反的,像金庸、張愛玲等接著明清舊白話文學傳統創作的作品,卻越來越受到中國讀者的歡迎,成為九十年代中國文學界的一個奇特現象。無獨有偶,唐浩明的《曾國藩》三部曲、二月河的《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等章回小說體的歷史小說,也開始大行其道。其中,《雍正皇帝》還被改編成電視系列片,據悉這也是九十年代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劇。

不僅是小說,即使是其他文學形式如詩歌,五四新文學運動所建立的新詩傳統,也始終無法在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壇蔚為大觀。北師大教授鄭敏就持這種看法:語言主要是武斷的、繼承的、不容選擇的符號系統,其改革也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對此缺乏知識的後果是延遲了白話文從原來僅是古代口頭語向全功能的現代語言的成長。只強調口語的易懂,加上對西方語法的偏愛,杜絕白話文對古典文學語言的豐富內涵,包括杜絕對其中所沉澱的中華幾千年文化精髓的學習和吸收的機會,白話文創作遲遲得不到成熟是必然的事。事實已證明,胡適、陳獨秀以及魯迅、周作人在創作實踐上,每逢要表達深刻的內容或追求藝術效果時,總是仍然求助於他們在理論上痛斥的古典文和詩體。

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五四以來,不加思索、囫圇吞棗地把西方文學形式強行移植在中國文學園地上的做法,是根本行不通的。同樣的,任何嘗試把西方現代文藝美學理論生搬硬套地用來解釋中國文學現象的努力,恐怕也會是徒然無功的。換句話說,中國文學的現代化有它自己的模式,也有其獨特的現代性。金庸小說的流行就是實證。

筆者認為,金庸小說的流行及有如此堅韌的生命力,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武俠小說才是真正的中國傳統俗文學的延續。中國的傳統俗文學世界,原本就是以志怪類、公案類、傳奇類和俠義類為主流的。自六朝志怪開始,到唐代傳奇,到宋元話本,到明清小說,無不按照這個脈絡發展著。到了五四時期,由於種種時代原因,這個主流遭受到了一批在當時來說是進步的知識分子給攔腰截斷了。這些知識分子以西方的小說理論和創作方法為經典,批判甚至否定了傳統俗文學的價值。可是,這畢竟是知識分子們一廂情願的想法,群眾所喜聞樂道的畢竟還是在傳統俗文學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新本土文學。

二、武俠小說是民族精神的支柱。自五四以來,知識分子們出於時代要求的緣故,拼了老命的反傳統,結果矯枉過正,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出現了斷層,造成了民族虛無主義的惡性循環,也就產生了民族精神普遍失落感。整個民族缺乏了一種統攝族魂的維系力量。武俠小說塑造了一些「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英雄形象,如王重陽、洪七公、郭靖、凌未風、呂四娘等,自然而然就會成為炎黃子孫心儀的英雄人物。大陸開放之後,武俠小說就成為了當地再版了又再版甚至盜版再盜版的暢銷書,恐怕就和上述的民族精神普遍失落感有關。

三、武俠小說是現代仙話。人類的心靈是需要彼岸的,民族心靈也不例外。中國人的傳統彼岸就是道教的神仙世界。傳統中國人習慣於通過對虛幻神仙世界的追求,來超越現實人間世界的苦難。這就是所謂的儒道互補心態。現代社會的大工業生產形式,已經把人淪為機器的婢女。在這樣的情況下,武俠世界自然就會成為了缺乏宗教精神的現代炎黃子孫的彼岸世界。

總的來說,筆者認為九十年代是中國人正式跨入現代化社會門檻的時代。這個時代的中國人,也面對了本世紀初西方人的精神困境,因此急需一個精神烏托邦來調劑出於極度緊張狀態的心靈。不過,肩負起這個重任的卻不是像西方先鋒派類型的那種現代藝術,而是立足於傳統又有別於傳統的,以金庸小說為代表的新本土文學。

進一步地說,中國的現代性也是有別於西方的。無以名之,就稱之為「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性」,而這個「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性」,也必定是立足於傳統同時又有別於傳統的。也許金庸所創作的武俠世界,就是此種獨特的現代性在文學彼岸世界中的折射。

限於篇幅,本文不準備展開討論這個課題。僅以兩位新儒家學者杜維明和林安梧對傳統和現代的精闢見解,作為本文的終結:尋根意願和全球意識表面是兩種決然不同的思潮。一種是因工業文明發展到了某一極點以後,因人類面臨了毀滅邊緣而引發的反思;另一種是原來認為經過現代化洗禮後便逐漸消失的傳統積淀,但面向二十一世紀,傳統的生命力不僅沒有被消解,反而在現代化的後期、工業文明達到高峰的社會里發揮了非常大的力量。

傳統是在時間的賡續性所成的歷史之流逐漸刷汰累積而成的,當它作為一個與啟蒙相對的詞來看,特別強調的是以往的累積已難以消融而逐漸僵化成教條,並從而使自身喪失了生機力,生命變得暗淡無光,衰頹破敗。但果真傳統就是這樣的嗎?啟蒙者往往重新點燃了自己生命的亮光,重新去審視傳統,掘發傳統的生機,再造新局。當然啟蒙者或許揮刀斬亂麻的想告別傳統,但可能傳統之水仍就浩浩盪盪望前流去。啟蒙,或如康德所說「是人之超脫與他自己原先的未成年狀態」,但並不意味得毀棄其自己未成年的身軀。啟蒙是生命力之再現,是生命之成長而不是告別。亦惟有在其賡續性(Continuity)中才能護守住自己的同一性(identity),才能吸收、融化、望前邁進。

⑻ 求寫作心得,關於武俠小說與玄幻小說方面的。謝謝!

先想好題材,決定小說的主題,現在各種類型的小說很多,仙俠武俠類的側重修仙升級、都市文都是官場居多、網游類的最好寫也最難寫、科幻類的基本被無限流和末日壟斷,類型大概就這些,看你想寫什麼了,關鍵是故事情節要安排得當,跌宕起伏,這樣的書有價值。
多說無益,給幾點意見。
第一,故事人物要豐滿,現在小說主角的性格太成問題了,幾乎千篇一律,要麼是天才,要麼是廢材,再不就是扮豬吃老虎,像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性格太單一,看多了反胃,我覺得可以從這方面入手來塑造人物主角,性格一定要突出,但是不要走老路,這個做好了,小說會很吸引人的。
第二,就是情節安排了,也就是文章的賣點,比如文章開頭,是平淡鋪墊,還是一開始就引人入勝,其實各有各的好處,關鍵是後續情節要安排合理,在讀者意料之中,卻又出乎意料之外,每個章節結尾情節跌宕起伏,留下懸念,適當留有伏筆,這樣是最好的。
第三,女主和配角也很重要,如果寫好的話,也會吸引很多讀者的,有時甚至比主角還要受歡迎。
第四,就是文筆,這個其實現在不是最重要的,能說清楚故事就好,但是有好的文筆當然還是必要的,會為你文章增色不少,吸引許多老讀者。
最後,就是堅持了,這個不用說,沒有持之以恆的精神,就算擁有以上的全部優勢也是不行的,慢慢寫,堅持寫,總能成功,預祝你成功,加油!

⑼ 讀書感想

讀書感悟
讀書是一種享受生活的藝術。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當你枯燥煩悶,讀書能使你心情愉悅;當你迷茫惆悵時,讀書能平靜你的心,讓你看清前路;當你心情愉快時,讀書能讓你發現身邊更多美好的事物,讓你更加享受生活。讀書是一種最美麗的享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讀書是一種提升自我的藝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讀書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一本書有一個故事,一個故事敘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個世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的正是這個道理。讀詩使人高雅,讀史使人明智。讀每一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收獲。「懸梁刺股」、「螢窗映雪」,自古以來,勤奮讀書,提升自我是每一個人的畢生追求。讀書是一種最優雅的素質,能塑造人的精神,升華人的思想。
讀書是一種充實人生的藝術。沒有書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樣,空洞無物。書本是人生最大的財富。猶太人讓孩子們親吻塗有蜂蜜的書本,是為了讓他們記住:書本是甜的,要讓甜蜜充滿人生就要讀書。讀書是一本人生最難得的存摺,一點一滴地積累,你會發現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讀書是一種感悟人生的藝術。讀杜甫的詩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讀李白的詩使人領悟官場的腐敗,讀魯迅的文章使人認清社會的黑暗,讀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來的希望。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朋友,教會我們如何去看待人生。讀書是人生的一門最不缺少的功課,閱讀書籍,感悟人生,助我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書是燈,讀書照亮了前面的路;書是橋,讀書接通了彼此的岸;書是帆,讀書推動了人生的船。讀書是一門人生的藝術,因為讀書,人生才更精彩!

熱點內容
中國小說作家排行榜前十 發布:2025-02-06 14:51:38 瀏覽:654
古代小說對女主神態的描寫 發布:2025-02-06 14:40:35 瀏覽:680
小說閱讀網秘愛之夜 發布:2025-02-06 14:36:12 瀏覽:332
雙主角的科幻小說 發布:2025-02-06 14:32:33 瀏覽:496
星際爭霸同人無敵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06 14:20:40 瀏覽:602
經典紅三代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06 14:14:04 瀏覽:811
寫科幻小說熱門嗎 發布:2025-02-06 13:55:39 瀏覽:303
我的絕色總裁老婆老婆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2-06 13:45:45 瀏覽:696
兩本小說推薦理由 發布:2025-02-06 13:29:42 瀏覽:790
言情劇好看小說 發布:2025-02-06 13:10:30 瀏覽: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