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長篇小說多是什麼體小說
① 古代長篇小說大多是什麼小說這些小說有什麼或什麼組成的一個小故事啊。
古代長篇小說多數是章回體小說,這些小說由
"一回"或"若干回"組成的小故事,最終串聯成一個完整的長篇故事。讀章回體,小說,要注意每一項的題目及。讀章回體,小說,要注意每一項的題目即回目。從中我們能夠猜出這一回主要講了什麼事。
② 水滸傳長篇什麼體小說
水滸傳長篇章回體小說?
③ 古代長篇小說多數是什麼小說這些小說有什麼或什麼組成的小故事最終串聯成一個
長篇小說多數是通過小一個主人公,然後把所有的事情都串聯出來的
④ 中國古代長篇小說多採用()體
章回小說
中國古代小說的分期
根據中國社會發展的階段和古代小說的發展情況,我們把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分為六個時期:
1、准備期(從遠古至先秦兩漢):我國最早的敘事文學,如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史傳文學等,雖然不是小說,但從思想上、題材上、語言藝術的表現方法上為古代小說的發展做了多方面的准備。
2、成熟期(魏晉至唐):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志怪志人小說是中國小說的雛型。但他們仍然沒有擺脫依附歷史著作的狀態,作家也不是有意為小說,形式較簡單,只是「粗陳梗概」而已。
唐代古代小說開始成熟,形成獨立的文學形式——傳奇體小說,作家開始有意為小說。唐傳奇是我國文言小說的一座高峰,對後代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3、轉變期(宋元):宋元話本在中國小說史上承前啟後,標志著中國古代小說從文言向白話、從短篇向長篇、由史傳體向說唱體的發展和轉變。小說創作群體擴大,題材增加,《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這兩部經典的長篇小說就是在宋元話本的基礎上、經過世代積累由文人加工而成的。
4、繁榮期(明代):明初,古代小說發展處於停滯階段。明嘉靖、萬曆年間到明末,小說創作出現了繁榮的局面,代表作是《西遊記》、《金瓶梅》和「三言」、「二拍」等白話短篇小說集。神魔小說、人情小說成為小說的主潮。這一時期,小說作家主體意識明顯增強,小說從描寫歷史、英雄轉向描寫市井細民;人物塑造由類型化向典型化過渡。長篇小說從線性結構向網狀結構發展。作品風格鮮明,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繁榮階段。
5、高峰期(清初至清中葉):清初,《聊齋志異》異峰突起,成為文言小說的又一座豐碑。接著《儒林外史》和《紅樓夢》的出現,把中國古代小說發展推向了高峰,達到前所未有的成就。小說作家把自己的生命熔鑄在藝術作品中,從對封建政治黑暗的揭露,轉向對封建意識形態的認真反思;人物形象達到高度個性化。出現了反映個性解放思想的新人物,對封建社會的失望,使作家作品帶有更濃重的感傷和困惑情緒。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近代小說尚未出現,這一時期興盛的公案俠義小說和狹邪小說是古代小說的餘波,所以也在高峰期介紹。
6、演進期(1895-1911):是近代小說時期,也是古代小說終結演進為近代小說時期。
⑤ 中國古代的長篇小說的體裁有什麼不同特點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上古到先秦兩漢,這是我國古代小說的醞釀和萌生時期。主要是先秦的「神話」、「寓言」。如《精衛填海》、《誇父逐日》、《女媧補天》等。
2、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志怪」、「志人」小說,統稱為筆記小說。這一時期,小說初具規模。其作品主要有張華的《博物志》,干寶的《搜神記》等。
3、唐代出現了唐傳奇。唐傳奇的出現,標志古典小說的成熟。著名傳奇有蔣防《霍小玉傳》、元稹《鶯鶯傳》、李朝威《柳毅傳》、白行簡《李娃傳》。
4、宋代出現了白話小說——「話本」。至此,才以小說作為故事性文體的專稱。話本的出現是「小說史上一大變遷」,它對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代表作有《三國志平話》。
5、明代出現了「擬話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話本的體制、形式進行創作的小說。如《玉堂春落難逢夫》、《杜十娘怒深百寶箱》、《沈小霞相會出師表》。
6、明清出現了章回體小說。此時期,古代小說發展到了頂峰,產生了一批偉大不朽的名著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等。
按著不同標准,小說可分為不同種類:
按篇幅及容量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及微型小說。
按寫作體制分為章回體、日記體、書信體、仙傳體。
按內容分為歷史小說,公案小說、武俠小說,言情小說、傳奇小說。
按語言形式分為文言文小說和白話小說。
我國古代小說注意人物行動、語言和細節描寫,在矛盾沖突中展示人物形象。情節曲折,故事完整。語言准確簡煉,生動流暢、富於個性化。敘述方式明顯帶有說書人的印記。
⑥ 章回體是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唯一體裁嗎
古代小說大體可劃分為筆記體、傳奇體、話本體、章回體四種文體類型,各文體類型之間既有一定的傳承性,同時又有相對的獨立性。它們各自的淵源和發展演變過程不同,從而形成了各自相對獨立的小說文體特徵。
對於四種小說文體類型,古人也分別持有不同的認識,形成了各自相對獨立的文體觀念與理論。每一種文體類型都包含著一系列相關的概念術語,昭示著古人對其文體價值、特徵、源流的認識。
如筆記體的「筆記」、「世說」、「小錄」、「異聞」、「逸事」、「瑣言」、「地理書」、「雜史」、「雜俎」、「雜錄」、「雜記」、「雜家」、「故事」、「叢談」、「辨訂」、「箴規」
傳奇體的「別傳」、「外傳」、「雜傳」、「雜傳記」、「行卷」、「幻設」
話本體的「俳優小說」、「市人小說」、「變文」、「俗講」、「話本」、「詩話」、「詞話」、「說話」、「說話人」、「舌辯」、「銀字兒」、「煙粉」、「靈怪」、「神仙」、「妖術」、「傳奇」、「公案」、「朴刀」、「桿棒」、「說參請」、「說諢經」、「說諢話」、「合生」
章回體的「講史」、「演史」、「章回」、「按鑒」等。
上述文體概念術語中,一部分與小說文體直接相關,如筆記體之「筆記」、「世說」、「異聞」、「逸事」、「瑣言」等,但也有一些卻屬間接相關的鄰近概念,如「小錄」、「地理書」、「雜史」、「雜家」、「故事」等。
⑦ 古代產古代長篇小說多的是什麼小說,這些作品中每一回題目稱為什麼
章回小說是我國古代長篇小說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體裁。它的特點是分回標目、分章敘事、首尾完整、故事連接、段落整齊。章回小說是在宋元長篇講史平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它與講史有直接的關系:章回小說作為相對獨立的單元的「回」來自於講史的次或段;章回小說的回目來自於講史開宗明義的題旨;章回小說由「話說」、「看官」等構成的虛擬的說書場景來自於講史的敘述方式。我國章回小說的內容十分豐富,至少包括五種類型:講史型、神魔型、公案型、世情型、武俠型等。
《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
《三國演義》的成書、作者與版本
「歷史演義」,是用通俗的語言,將歷史上興廢爭戰、朝代更替等為基乾的歷史題材,組織、敷衍成完整的故事,並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美學理想。《三國演義》是《三國志通俗演義》的簡稱,描寫的是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興起與滅亡的歷史過程。《三國演義》的形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有一個漫長的成書過程。三國結束後不久,就有了陳壽的《三國志》,劉宋裴松之為之作注。裴松之引用魏晉人的著作達二百一十餘種,資料詳實,極大地充實了《三國志》的內容。與此同時,關於三國的各種傳說、故事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到元代時,便形成了一部《全相三國志平話》,這是迄今所能見到的關於三國故事的第一部小說定本。羅貫中正是綜合《三國志》、民間傳說和《全相三國志平話》等最終寫成了《三國演義》。可見《三國演義》是在長期的、眾多的群眾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的基礎上,由作家加工整理完成的。即所謂「世代累積型」小說。關於《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的生平資料,目前知之甚少。明代無名氏的《錄鬼簿續編》記載說:「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據此可見他籍貫太原,大約生活在1310至1385年之間。相傳他頗有政治抱負,而且是施耐庵的「門人」。其材料如果可靠,他的這些經歷對他的創作是有一定影響的。他寫的作品很多,除《三國演義》外,今傳世的還有長篇小說《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三遂平妖傳》;雜劇《宋太祖龍虎風雲會》等。一說《水滸傳》是他和施耐庵合寫而成。《三國演義》的版本較多,其中明代的嘉靖本,是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的《三國演義》版本。書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共二十四卷、二百四十節。每節有七言回目一句。而《三國演義》最通行的版本是清代毛綸、毛宗崗父子的一百二十回修改本。
《三國演義》的思想內容
《三國演義》雖然是一部歷史小說,也可以說是一部英雄傳奇,但它的思想內容十分復雜,融合了傳統、官方、民間與作者個人的各種思想。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這樣幾種思想傾向:第一,極力突出擁劉反曹傾向。在《三國演義》中,以劉關張及諸葛亮為代表的蜀漢方面,是正義的代表。而曹魏集團則代表了邪惡。這種傾向並不是羅貫中首創,而是早已存在於民間,羅貫中只不過是繼承了民間的觀念。這樣的傾向對於吸引讀者的感情投入是必需的。這種傾向固然沿襲了傳統的道德標准,但另一方面,擁劉也表現了對仁政和明君的嚮往,反曹則是對暴君和暴政的痛恨。也就是說,作者是從儒家的政治道德觀念出發,糅合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群眾的心理,來表現對昏君賊臣及黑暗統治的痛恨,對聖君賢相和清平社會的渴望。所以,生活於元末明初的羅貫中奉蜀為正統,不僅因為對否定蒙元正統地位,在「人心思漢」的當時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反映了人民的政治道德理想。因此,不能簡單地視之為封建觀念而加以否定。第二,強調建立在「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基礎上的「義」。所謂「義」,本來是一個含混的概念,在《三國演義》中,簡單地說就是友誼。《三國演義》中「義」的觀念特別突出,「桃園三結義」、「義釋曹操」等成了「義」的經典表現。「義」,其實是一種民間觀念,作者是用民間的想像來描寫三國時期的某些人物,並將這種觀念作為一種道德品質集中地表現在劉備、關羽、張飛身上。「義」,使他們變君臣為兄弟,平等相待;「義」,令他們相互救困扶危、同心協力;「義」,讓他們捨己救人、知恩圖報。特別是關羽成了「義」的化身,雖然關羽身上的「義」被絕對化,而產生了重私情忘大義的弱點,但總的來說,並不損害他忠肝義膽、光明磊落的形象塑造。這在高層政治斗爭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它雖然未必符合事實,但切合民間心理。第三,十分崇尚智慧。就寫人而言,小說中,諸葛亮是一個充滿智慧的傳奇人物,他懂政治、精軍事、通外交,是典型的智慧的象徵,另外,周瑜、司馬懿等人身上也突出地表現了這種觀念。作者突出這些智者,使小說在某種程度上成了智力的競賽與角逐,因而具有廣泛而持久的吸引力。就敘事而言,《三國演義》以描寫戰爭為主,包容了這一歷史時期所有重大的戰役,被人們稱為全景性軍事文學。其中不僅寫出了兩軍相鬥勇者勝,而且,還寫出了兩勇相鬥智者勝。突出智斗,是這一作品的特色。作品寫戰役,將錯綜復雜的政治斗爭、外交關系交織在一起,重點表現統帥人員的運籌帷幄、分析決策,給予讀者許多啟示。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
《三國演義》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這表現在許多方面。
首先,「七分實事,三分虛構」的史料處理原則,使小說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三國演義》大體按照歷史真實來寫,但又虛構了大量細節和一些情節,使小說虛實結合。實使讀者產生真實感,虛使小說更生動、人物形象更豐滿。
其次,在人物塑造方面,採用類型化的寫法,專門突出人物的某一個特點,並通過誇張、對比、烘托等手法,把這一特點發展到極端。比如曹操的奸詐、諸葛亮的智慧、劉備的仁厚、關羽的忠義、張飛的勇猛等,性格鮮明,形象生動,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所以《三國演義》中,有名有姓的人物達400人,給人印象深刻的也不下數十。毫無疑問,這是《三國演義》最突出的成就。
第三,敘事結構上,以蜀漢為中心,以三國矛盾斗爭為主線,精心結構無數的故事,雖事件復雜,卻不瑣碎支離,有曲折變化,然脈絡分明,構成了一個基本完美的藝術整體。
第四,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語言特色。《三國演義》的語言與《水滸傳》等小說是不同的,它是文言,但又夾雜著白話;是白話,但又有不少文言成分。可謂雅而不澀,俗而不俚。這種別具一格的語言風格使它既能發揮白話之長,又能避免純粹的文言之短。
《三國演義》不僅對中國古代小說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在亞洲的其他國家廣泛流傳。
⑧ 我國四大古典名著都屬於長篇回體小說嗎
《紅樓夢》
中國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簡稱四大名著,是指《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這四部巨著。四大名著是中國文學史中的經典作品,是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
⑨ 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主要形式是什麼
中國古代小說在形成發展的過程中,深受神話傳說、史傳文學、詩歌及儒、佛、道三教思想的影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獨特的文化內涵。
中國古代小說中,表現山妖水怪、花精狐魅、神魔鬥法的作品,可以說是代不絕篇。這些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奇特的藝術幻想力,都可以追蹤到古代的神話傳說中,在其中找到它們最古老的初始形態。如明代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對「截教」與「闡教」的鬥法場面的想像,就類似於古代神話中黃帝與蚩尤之戰的描述。清代小說《鏡花緣》,對海外奇方異國的想像,也可在古代神話《山海經》描述的遠國異民中,找到相似的朦朧影像。
《左傳》、《史記》和《三國志》等史傳文學,具有無可比擬的權威性和極高的文學性,它們或為古代小說積累了敘事的藝術經驗,或為其提供人物或故事的創作題材,很自然地成為古代小說可資仿效的榜樣。從作品題名來看,古代小說常以「傳」、「記」、「紀」、「志」、「錄」題名,這些本是史書文體。在結構形態上,古代小說常以史傳文學中的列傳為藍本,並由此演化出合傳體式。著名的古代短篇小說,如唐宋傳奇、宋元話本及「三言」、「二拍」、《聊齋志異》等,多用為主人公立傳的寫法,先交代主人公是何時何方人氏,然後依時序敘述其經歷和結局。古代長篇小說「雖一部,前後必有數篇,一篇之中,凡有數事,然但有一人,必為一人立傳,若有十人,必為十人立傳」(金聖嘆《水滸傳》第三十三回評語),然後將眾多人物列傳按照不同的方式,組成合傳式的整體結構。
中國古代小說對歷史題材高度重視。如《西京雜記》、《神仙傳》等,內容多取自歷史故事和傳聞;唐代傳奇《長恨歌傳》和俗講變文《伍子胥變文》、《王昭君變文》等,也是以歷史人物和傳說為題材。宋代說話,則專有「講史」一家。明代以後,長篇章回體小說興起,不管是歷史演義如《東周列國志》,還是英雄傳奇如《說岳全傳》,甚至神魔小說如《封神演義》等,無不從歷史故事和傳說中演化而來。白話小說多以故事情節為結構的核心。這一特點,主要是受宋元「說話」的影響。宋元說話的聽眾,大多是來書場聽故事取樂的下層民眾。因此,為讓故事講得有頭有尾,讓聽眾聽得清楚明白,說話藝人按故事發生的自然過程,連貫講述。這種以故事為敘事中心,按自然時序順敘的方式,被小說繼承過來,成為一以貫之的創作傳統。如《三國演義》從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寫起,到晉受魏禪、司馬氏統一中國結束;《水滸傳》從洪太尉誤走妖魔講起,到梁山義軍最後失敗、宋江等人魂聚蓼兒窪告終;《西遊記》以石猴出世作為開頭,以西天取經歸來,孫悟空封為斗戰勝佛為結局。不僅是這些長篇名著,還有大量的短篇白話小說,也都是採用按時序講故事的結構和敘事方式。
古代詩歌以歷史悠久、成就輝煌而居文學盟主地位。古代小說十分自然地受到了古代詩歌(包括賦、詞和小曲等)的重大影響。運用詩詞作為一種特殊的描述表達方法,是古代小說常見的寫作手段。在章回小說中,每一回正文的開頭,常用「回前詩(或詞)」作為引子,而每一回正文的結尾,也常用「回後詩(或詞)」作結。有研究者統計,《遊仙窟》中有詩77首,《水滸傳》中有詩556首、詞54首;《三國演義》中有詩157首、詞2首;《紅樓夢》中有詩124首、曲35首、詞8首。小說中融入的詩詞,或坦露小說人物的性情,或抒發人物誌向,或渲染氣氛,或描寫場景,或揭示作品的內涵,成為小說意境和形象構成的有機組成部分,可以說,小說中引入詩詞,使得二者珠聯璧合、相映生輝,成為中國古代小說的一大特色。
中國封建社會思想文化的主體,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由儒、釋(佛教)、道三教共同構成的共同體。儒、釋、道三教思想不僅是形成中國民族文化的主要元素,而且也是塑造民族性格和心理的重要基因。因此,包括古代小說的中國古代文學藝術各門類,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儒、釋、道三教思想的深刻影響。
儒家思想對古代小說影響最深,集中於正統倫理道德的思想價值觀念和教化至上的文學功用觀念兩大方面。古代小說中的正面人物形象,多具有忠、孝、仁、義、禮、信、智、勇、貞、節等等為儒家思想所褒揚的倫理道德,而反面人物形象則具有奸詐、殘忍、忤逆、淫佚、背信棄義、忘恩負義、見利忘義等等為儒家思想所貶斥的悖倫理無道德的低劣品性。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言小說故事中,賣身葬父的董永、投水尋父屍的叔先雄、埋兒養親的郭巨等等,是孝子的形象;與朋友千里約會不爽時日的範式、為替弱者復仇而甘願與楚王同歸於盡的楚客等等,是信士義士的形象;刎頸誓不從盜的樂羊子妻、為宋康王所掠而與丈夫同死的韓憑之妻等等,是節婦貞婦的形象。唐宋傳奇小說中,為報殺父殺夫之仇而女扮男裝智殺強盜的謝小娥,被丈夫拋棄而持志彌堅的從良官譚意哥,棄惡從善、大義凜然的倡女李娃等等女性人物形象,無不持有重義、行孝、守貞的品性。「三言」一百二十篇作品的人物多是「為忠臣,為孝子,為賢牧,為良友,為義夫,為節婦,為樹德之士,為積善之家」。在長篇小說中,《三國演義》、《水滸傳》,以「忠義」為整個作品的思想內核。《三國演義》中的正面人物,如效忠漢室、寬厚待下的劉備可說是「忠」與「仁」的化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諸葛亮則是「智」的典範,而關羽的「義」,張飛的「勇」等等,都是符合儒家倫理道德規范的;而反面人物的曹操、高俅、蔡京等,或是性格奸詐殘暴的亂世奸雄,或是欺君罔民的奸臣。《水滸傳》的起義軍領袖宋江,就是兼忠臣、義士、孝子於一身;桀驁不馴的英雄好漢李逵,也時時事事以「忠義」作為自己行事為人的行為標准。
佛教和道教具有十分豐富的宗教想像,它們構建的規模宏大、結構完整的天神、菩薩系統和神仙譜系,及種種奇詭怪異的宗教意象、宗教故事和人物,是中國古代小說創作思路、題材和形象的重要藝術資源庫之一。一些帶有極強虛幻色彩的宗教故事和人物,甚至直接進入了小說作品之中。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志怪小說,記錄了不少虛幻的宗教故事和人物,《搜神記》、《幽明錄》中都有大量的神仙術士及其法術變幻之事。唐傳奇的人物形象中,有凌空而飛、剪紙為驢、「開腦後」藏匕首,化昆蟲入人腹的聶隱娘,有變成美娘子與俊俏書生糾纏的白蛇精。《西遊記》的石猴變成「齊天大聖」的孫悟空,天蓬元帥投錯胎而出生的豬八戒,《封神演義》的三頭六臂、荷葉蓮花身的哪吒,《三國演義》的呼風喚雨的「活神仙」諸葛亮,《水滸傳》的洪太尉誤走妖魔、宋公明遇九天玄女……等等。凡此種種,莫不與宗教想像所構建的菩薩、神仙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受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影響,古代小說中某些形象的構成具有玄秘性和哲理性。《紅樓夢》用「無材補天」、「木石前盟」與「太虛幻境」等三個神話,構成一個統御小說整體內涵的神秘的象徵系統。來自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的通靈寶玉,是現實世界中賈府公子賈寶玉身不可離的命根子;西方靈河岸上的「木石前盟」,是現實世界中寶黛愛情的因緣;而大觀園女兒國中眾姐妹的人生命運,卻早已在「太虛幻境」記錄入冊。《西遊記補》打破時、空的自然程序,讓孫悟空通過「青青世界」、「古人世界」及「未來世界」,「走入情內」,鑒識富貴帝王、廷對秀才、風流兒女、英雄名士等種種世相,最終揭示的是「總見世界情緣,多是浮雲夢幻」這樣的源自佛教的哲理。
⑩ 中國四大名著什麼體長篇古典小說
中國四大名著是章回體長篇古典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