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武俠小說金庸作品讀後感

武俠小說金庸作品讀後感

發布時間: 2022-03-26 05:45:31

『壹』 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 讀後感 800+(要是自己寫的)

讀《倚天屠龍記》有感
老師你說讓我們讀一本好書,只是這個「好書」的定義范圍實在是太廣了,在這里我想說金庸武俠其實也很有魅力。在金庸大師這么多作品中,我對《倚天屠龍記》可謂情有獨鍾。
《倚天》是《射鵰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創作於1961年,曾經做過三次修改,我看的便是最新版的了。大眾通常覺得武俠小說擺不上桌面,純粹是人們無聊時的慰藉品,僅供娛樂。可是但當你無聊時看過之後,還會有這樣的感覺?我想感觸大多來自書中了吧!
金庸的作品不像古龍那麼空靈,總是很難讓人理解其中的精髓;他的作品有血有肉,兒女情長。金庸作品著重刻畫人物性格,不管是英雄氣概,還是刁蠻任性,邪惡歹毒,他都將人物刻畫的很到位。古龍作品更多的是美女與美酒,就像他本人。而看金庸,則更不會想起魯迅、曹禺等大家的難以理解的文字!不是我有意貶低他們,相比之下,我倒覺得讀金庸更是一種享受,更有價值。在我看來,金庸的文學造詣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他的小說豈止可用「武俠」兩字可以概括,不喜歡武俠的人去看金庸,完全可以當做藝術去欣賞,他的文字、語言、人物關系像舞動的精靈,鮮活優美令人折服!
張無忌是整本書的靈魂,此次的英雄與以往不同,他沒有強烈的主見以及對江山社稷的雄才大略,像蕭峰為了兩國和平而捐軀,郭靖則為了大宋日夜鎮守邊關抗金,張無忌不具領導才能但卻憑個人魅力將明教帶入正軌。他性格有些軟弱,做事猶豫不決,但他並非沒有主見,而是願意傾聽別人的意見。綜合一下,他是一個老實、厚道、隨和、軟弱,易受環境影響,做事優柔寡斷.但是能堅持武林大義的人.而他身上還有除強扶弱、救死扶傷、正義凜然、真摯孝順的這些天性。他心愛的人趙敏的失蹤,在他眼裡卻明顯比天下任何戰事都重要的多.他可以做事絕不「有違俠義道精神」,但是他也缺少俠之大者之氣魄,他是可救一人之急,卻不可救一城之急,救天下的人之急。這些便註定了他只能成為一個仁慈的大俠,而不是一個王者。他的武功天下的一,醫術高明,長相帥氣瀟灑,這么優越的條件卻沒有爭強好勝之心,因為在他內心善惡早有定義,他為了平靜的生活放棄了權力欲和爭霸欲。他對於愛情總是不知道如何選擇和拒絕,總是逆來順受。圍繞在他身邊的女子,他總是難以取捨,不忍傷害任一個,就算心有所屬卻還會接受別的女孩子的投懷送抱,若不是謝遜逼他娶周芷若,他還不知道會選誰呢?至於最後他選擇了趙敏,大概是因為趙敏為他犧牲太多太多了。不過我倒希望他對趙敏確實是刻骨銘心的愛。
一個本身普通的人從平凡中而來,經歷過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件後,又在平凡中而去.這便是太極功夫中陰陽變化、剛柔相濟的圓轉之意和哲學道理啊!也許他們最後的選擇才是最適合他們的道路。張無忌算是金庸筆下最貼切真實生活的人。他給我們一種親切感,讓我們覺得除了那身絕世武功之外,就徹底是一個普通的人。
趙敏這個形象我更加佩服,眾所周知黃蓉的聰慧伶俐,但都只是小聰明小把戲。趙敏則不同,同樣聰明機智,但還刁鑽任性,敢愛敢恨,做事考慮周全且行事果斷。本是郡主,刁蠻是肯定要有的,但她的聰明機智卻是完完全全體現在她的政治領導才能上。汝陽王將朝廷派發的鏟除魔教此等重任放心交給他的小女兒,並派玄冥二老等高人追隨,由此可見她的能力並非一般。在綠柳山莊與明教等人交手之後,不給敵人留下機會,自己一把火將自家宅院燒個精光,以及之後張無忌費盡千辛萬苦卻得不到的黑玉斷續膏竟早在趙敏的安排下藏於珠簪內並跟隨張無忌多時了,他還渾然不知,這種種事情無不顯示出這個奇女子無人能比的機智。還有她的愛憎分明和女子氣魄是我所欣賞的。她喜歡張無忌,但卻因兩人地位及社會關系的特殊無法順利在一起,一邊是親情與國家,一邊是深愛的人與正義。在當她接到張無忌與周芷若的結婚請柬時,她知道這意味著將要永遠失去所愛的人了,婚期前一晚,趙敏在伴著月光的湖中亭里撫琴一曲,曲罷她便在親情與愛情間做出了選擇。她無論何時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她認為值得的一定會努力得到,她了解張無忌的性格,有些軟弱有些受人牽制,所以就自己去改變兩個人的命運。當她知道家裡發生變故迫使她不得不放棄自己的事情時不巧卻讓她發現這只是一個騙局,只是一個丑惡嘴臉的無恥強迫時,她不管對方勢力多大,狠狠地給了回擊。她永遠是這么的個性!他感謝爹爹對她的養育之恩,親人的恩情是無法回報的,看著父親離去的背影她流下了復雜的淚水,從此便放棄郡主的名分隨張無忌去了冰火島這世外桃源安享兩人的甜蜜生活。這就是趙敏!
周芷若想必是大家憎恨的一個人物了吧!我以前也是如此認為,只是多看了幾遍之後,便覺得她其實挺可憐,只是境遇弄人啊!在古代那個時候,師命不可違,更何況是在當時那個情況下,只能許下極不甘願的惡毒誓言,但隨後卻因為愛情違背了誓言,自此便一直在恐懼與罪惡中做不真實的自己,直至被拋棄後將愛演變成恨,性格大變,心中沒有了正義的天平。這到底是誰的錯?周芷若?還好她到最後終於找到了自我。這是一個悲情角色,越思考越有味道!
這本書讓我真的很有感觸。它不光是兒女情長,更有師徒之義,兄弟之情,無一不讓我感嘆和佩服。它並不只是金庸先生的幻想,相反,而是金庸先生在那個年代的遭遇和獨特思想結合出來的一種必然產物,它有著大量的武學信息和歷史資料,可見作者本身的學識極其淵博。我佩服金庸大師的內涵及他的作品,更加喜歡他的文字和兩位虛構的主人公。他們並不完美,但貼近現實。
一本好書,回味無窮。

『貳』 你看金庸的武俠小說嗎你最喜歡他的哪一部作品讀後感者請留言……!

要說最好,非《鹿鼎記》莫屬。但是作為一部標準的武俠小說來講,我覺得《笑傲江湖》最好。鹿鼎記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水平,的確是過癮,但缺少了一些精深的武學。而笑傲也是金庸比較靠後的作品,結構嚴謹而又不失風趣,既繼承了射鵰三步曲的優點,又克服了天龍八部的缺點,同時還具有鹿鼎記的雛形,可以說是金大俠承上啟下的一部作品。從射鵰三步到笑傲再到鹿鼎,可以清晰的看到金大俠的武學修為漸入化境。

『叄』 金庸武俠小說(任意一本)讀後感600字

穆念慈...楊康...
樓主這個問題有點難度哈....
我只聽說過楊康的兒子楊過....
<神鵰俠侶>啦....
至於以穆念慈和楊康為主要人物...還真的沒有聽說過....
樓主沒看神鵰俠侶?穆念慈生完楊康以後過了幾年就病死了...
至於楊康....在射鵰英雄傳裡面已經中毒身亡了哈....
或許真的是有,我孤陋寡聞了..或許是真的沒有..額。。。其實我一直覺得郭靖和楊康有點那個還有托雷安達。。但是從沒看到過這方面的耽美文,我落伍啦。。。
《射鵰英雄傳》的前傳嘛,小說沒有,電視劇有以下三部比較經典:

《中神通王重陽》,主演是鄭伊健和梁佩齡,講王重陽和林朝英的一些往事

《射鵰英雄傳之九陰真經》,主演是姜大衛和梁佩齡,衍生的是黃葯師和妻子阿蘅的故事

《南帝北丐》,主演是鄭伊健和魏駿傑,演繹了段智興和洪七公年輕時的恩怨情仇

這三部雖然老一點,但都是得到金迷公認的相對正統的前傳

總結:笑傲就是浪子歷程,射鵰告訴大家的是傻子有傻福,天龍告訴大家對感情不要太認真了

『肆』 求金庸的武俠小說(一套小說)的讀後感 要兩個 謝謝

------讀金庸《神鵰俠侶》有感

余自幼愛讀書,尤酷愛武俠圖書。只是年少,記住的全都是些刀光劍影、行俠仗義之故事。而書里的兒女情懷、纏綿愛情,我倒沒深的印象,記憶里的領域一片空白。惟一例外的是:年少的心對金庸作品《神鵰俠侶》里的主人公楊過及其神仙伴侶小龍女留下了深刻的影子,許對年來揮之不去。

近年來,各大電視劇頻道竟相熱播有金庸原作改拍的電視劇《神鵰俠侶》。我沒有去看過那些電視劇。余竊以為電視劇不及原作來得精彩。看書更能給人以啟示、思考。近日閑來無事,又一次拜讀了早已爛在心裡頭的故事《神鵰俠侶》。

掩卷沉思,早已感動得淚流滿面。神往、羨慕、感慨之餘,我不禁輕聲地問自己:情為何物?竟讓人生死相許!情又為何價?卻讓人如此刻骨斷腸,願以一生去收藏,願用一切去追求!

楊過與小龍女的愛情是驚世駭俗地,為當時的社會倫理道德所不恥。他們註定了成為別人眼中的異類,除了中原五大高手之一的東邪黃葯師外,再沒有人能夠容忍、理解。

真愛的路程經歷了太多的艱辛、磨難。合卷之時,我唯一的是祝福,由衷的祝福,欣慰他們終成了武林中人人羨慕的神仙伴侶。欣慰有情人終成眷屬。

楊過的愛:至純至深、至情至性、至死不逾。他愛著小龍女,這愛是天底下最純真的愛,沒有雜夾著一絲除了愛以外的東西。這愛是可以不顧一切的,什麼名利、地位、金錢,所有的一切在揚過面前都是不值一提的,除了他對小龍女的愛。

在武林大會上,當時的楊過還只不過是個無名之輩,可當著天下群雄的面,面對當世第一大俠郭靖的許婚,他竟考慮都沒考慮一下,就斷然拒絕了郭家的厚愛。要知道以郭靖黃蓉夫婦在武林中的地位,名望,換作他人,能夠成為郭家的女婿是恐怕想都不敢想的事,現在郭靖主動提婚,有誰會如此拒絕這樁婚事。只要成為了郭家的乘龍快婿,那就什麼都會擁有了,包括無敵天下的上乘武功。可在楊過的心裡,他根本不需要那些, 他只想著他的姑姑小龍女。只要能和她在一起。什麼都可以放棄,為她做任何事情都心甘情願。

事實上,小龍女是他名符其實的師傅,不僅傳授了他武功,還把他養大。在封建社會,封建倫理道德是維系社會穩定的基石。那時的倫理道德觀是絕對不允許長輩與晚輩相愛結婚,如果誰違背了,誰就會成為人們眼中大逆不道之徒。

可想而知,有著師徒名份的他們想愛會遇到多大的阻力。這股力量不是來自某一個人,它是整個社會。然而揚過的愛,是可以經受得住任何挫折打擊的。他根本不管他人是怎麼想的,對他來說那不重要。他只是困惑:為什麼每一個人都阻止他和小龍女在一起?為什麼他就不能愛他的姑姑!楊過不再理會,他不需要別人的理解。他決定和小龍女回到古墓或者去一個沒有人可以打擾、沒有人認識他們的地方去隱居起來。只要他和小龍女在一起,無論去哪裡,他都願意。

記得有句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要做到如此的境界,卻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決心。「積銷毀骨,眾口鑠金」,畢竟人言可畏。但楊過他們做到了,因為相愛!

有一首歌是這樣唱來的:「我的眼裡只有你。。。。。。」小龍女的眼裡永遠只有她的過兒,她甚至連笑都不肯對別人笑一下,只因為他們不是過兒!

讀至文中此處,我不禁莞爾:好一個如此情深的女子。她要把所有的愛都給她心裡的過兒,哪怕一個笑臉。試問世間,又該從何處再得第二人!
+++++++++++++++++
《射鵰英雄傳》有感:
《射鵰英雄傳》是金庸先生的第三部作品,金庸至此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比較之前的《書劍》與《碧血》,宛如秋水時至之江湖與浩瀚磅礴之大海。書中刻畫了郭靖『剛毅木訥』『可親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殺而不可辱』的『剛儒』形象,金庸後期的《笑傲》《天龍》《鹿鼎》雖明顯高於《射鵰》,但《射鵰》之精神魅力更能激勵出世,故其放射的光芒亦更璀璨。主人公郭靖從一個朴質忠厚的少年,通過艱辛的奮斗,堅韌不屈,不斷成長,終成為俠之大者。從射鵰到復仇,從少年將軍到功成名就,再到積極奔赴國難,完成了人生使命與價值之升華,使後來者望塵莫及。這部小說歷史背景突出,場景紛繁,氣勢宏偉,具有鮮明的「英雄史詩」風格;在人物創造與情節安排上,它打破了傳統武俠小說一味傳奇,將人物作為情節附庸的模式,堅持以創造個性化的人物形象為中心,堅持人物統帥故事,使這部小說達到了事雖奇人卻真的妙境。
書中刻畫的人物各具特色,個個呼之欲出:郭靖的淳樸仁厚,黃蓉的玲瓏百變,黃葯師的率性孤傲,歐陽鋒的心狠手辣,一燈大師的慈悲為懷,洪七公的正義寬厚,周伯通的天真爛漫……就連段天德、張阿生、拖累這樣的出場不多的人物也刻畫得惟妙惟肖。
主人公的愛情,正如三毛所說:「至拙配至巧,竟也天成!」
黃蓉說:「生你背著我,死你背著我」不是在說誓同生死的承諾,她是想說郭靖就是她的全部,包括他的理想,他把他的理想視為自己的理想。抗金救國,是與她毫不相乾的,可是黃蓉知道那是郭靖的責任,從此小燕再也不是無憂無慮的在柳檐下低飛了,她開始嘗試向雲霄中沖入,因為她背上了雄鷹的保負和理想。所以她周旋於江湖之中,而軍國大事他都由他最主,武林大事都是有他決策。她聽他的話,甚至以大局為重,險些喪了郭襄的性命,那是一個女人,一個母親最為悲哀,最為心痛的決定。被罵作妖女她無所顧忌,可不能有人說他有半點瑕疵。他注重他的名,他的節,讓他去蒙古成親不是讓他留下的軟語而是發自肺腑的忠告,當他說留下時她還是第一想到了華箏,當他說[即使全天下的人都讓我殺你,我都不會殺你]時她沒有欣喜。可郭靖就是黃蓉的全部,她千辛尋他,追隨他。她甘願在郭靖帷幄對面的蒙古包中,遠遠望著他,她此生便知足。我想她是金庸筆下最受眷戀的女子,她貌勝施嬙,韻若仙子,她事無不精,事無不通,她不如郭襄在於她沒有理想,沒有抱負。因為愛已是她的全部。
或許金庸先生也覺得他們的故事太多,總寫不完整,誓要給他們一個有始有終。他們的故事從射鵰到神鵰再到倚天,他們在不段的成長,也不斷地向他們的誓言靠近——————生你背著我,死你背著我。

『伍』 .. 金庸小說 讀後感。

如何寫讀後感!
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陸』 求金庸武俠小說任意一篇讀後感600字 急需~求幫助需原創

關於因果報應:
天龍八部中以三個人的武功最強:大哥蕭鋒,二弟虛竹,三弟段譽;鼎足而立,而真正武功最高的是大哥蕭鋒,完全是自己練得,而其他倆位則是各種機緣巧合得到的;外來的。
三十年前,蕭遠山,玄慈,段延慶;一是之瑜亮,武功最高巔峰;蕭遠山當時的武功應該排名最前,玄慈帶領一群中原武林高手,伏擊蕭遠山;尚且差點全軍覆滅,自己也穴道被治;所以很是可以看出 蕭遠山武功很高於玄慈的。當時的蕭遠山應該24~~30歲之間,武功如此之好,天分之高不難想像;而蕭鋒的天分也來自如此,所以也不用分說。蕭遠山少年高才遭遇如此大禍,一心報仇,所作倒行逆施,殺了很多人,蕭鋒養父養母, 授業恩師玄苦,智光大師等等,
蕭鋒得到了丐幫幫主的職位,而且聲名鵲起;即使被丐幫驅逐出幫,而得到和大遼皇帝結義成兄弟,且出任南院大王,應達到了蕭遠山當年最好的意願了吧。這個是命運蕭遠山的所失去的作為補報給蕭鋒,而惡報是蕭鋒的橫死;蕭氏斷子絕孫。
二虛竹,名如其人,空空的竹子:無心,無內容;無過去,無結局,無將來。小和尚沒有什麼核心內容,名如其人,相得益彰。玄慈老和尚,當年率領中原武林群豪,伏擊蕭遠山,造成蕭遠山夫婦喪命(蕭遠山未死,但是玄慈一直不知);他率領的中原武林群豪,也絕大部分的人死在雁門關蕭遠山之手,內心愧疚;所以他的內心肯定每一次想到於此,肯定傷感不已,內心不安,可以想像,每次聽到蕭鋒在江湖上英雄事跡,就多一份的愧疚,多一絲安慰;同時當年和葉二娘的一段情,也深深地折磨著他,當葉二娘,每當聽說四大惡人中的葉二娘又作惡了,內心能安么?三十年前,他的武功不如蕭遠山,三十年後更是連游坦之也略遜半籌;而蕭鋒是三下五除二的搞定了游坦之,蕭遠山的武功和蕭鋒的武功基本持平,所以三十年內,玄慈的武功進展比蕭遠山遠遠不如。即便如此,玄慈也是一流高手,所以玄慈的天分和天資都是一流的,只是內心有愧,耽誤了個人武功修為。三十年起玄慈老方丈為了民族大義,而率領中原武林伏擊契丹高手,知錯了後,毅然絕然的將蕭鋒撫養成人,派玄苦大師授蕭鋒武功,培養成為武林領袖;應該說還是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但是玄慈老方丈也為自己所作的事情,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是付出和得到的不成比例,於是玄慈種的善果,在虛竹身上得到了補報。虛竹一心向佛,無欲無求,估計他的天分不足夠強,沒有在少林寺中脫穎而出,武功沒有脫穎而出,佛法沒有脫穎而出,也許是少林寺高手如雲,也許是時間還未到;應該是時間還沒有到的緣故,畢竟後來天山童姥傳他天山折梅手的時候,那麼難得東西,他沒有怎麼費力就學成了;天資不錯,而他的不同事故,慈悲為懷(這個是發自內心的),不講如何條件,不為任何利益,直截了當的將三十六島島主,七十二洞洞主解了生死符,也直接徹底的,百分百的收服了他們的心,估計有生之年,不會有人背叛虛竹;人做事有三個境界,第一令人怕,不如令人敬;令人敬不如令人服;虛竹就是令人服了。相較之下,童姥的境界只是令人怕而以,檔次低了好多;童姥作為紅娘,將西夏公主促成虛竹和公主成婚。玄慈老方丈所種善果,開出善果。
段譽,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他這樣子的應該就是王子的代表吧,首先,博學,易經,威武不屈(生命受威脅次數;無量山中,南海惡神逼迫拜師;鳩摩智),富貴不驕(無紈絝子弟的惡習);學習能力超強(凌波微步和百冥神功,六脈神劍等皆自學成材)當世最厲害的武功,全是不經意間就學會了;天分之高,不做第二人想;段譽的生父,段延慶武功應該是很高的.

『柒』 求金庸小說讀後感或者評論

《笑傲江湖》浪漫與殘酷的寓言 暫時抹開素所擅長的大歷史環境,金庸先生筆鋒所至,就象他的令狐沖一樣「歪歪斜斜地刺出一劍」,成就了一部奇書----《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是金著中真正意義上成功的寫人之作。在此之前,《書劍恩仇錄》大致是群像描寫;射鵰三部曲的歷史背景帶來的沖突太過強烈,更多的思索於誰是大英雄(雖然金庸先生在楊過身上大施筆墨,但最初性格崢嶸的過兒隨著年齡增長成為一代大俠後,卻讓不少讀者略感失望,究竟褒貶何從,日後當細論之);《天龍八部》有三個主角,基本上平攤戲份,加之場面宏大,情節錯綜,又有倪匡先生的代筆,核心似又在於人生哲學的揭示,因此對主角性格的深化難免著力不多;《飛狐外傳》和《碧血劍》走傳統大俠成長路線,和讀者多少保持著距離;只有在《笑傲江湖》中,金先生竭力呈獻了一個血肉極為豐滿的人,或者說,一個平民英雄,一個你最願意進行角色替代的瀟灑人物。而後來的《鹿鼎記》更象是部《官場現形記》,金庸先生已經在試圖解析由於邦國紛爭、社會進化、宿命、倫理等交織在歷史中帶來的無序,韋小寶固然少不得,但已非先生嘔心瀝血塑造給讀者的偶像。 刻意造人的小說,其中往往蘊含著作者的某種強烈寄託,忽略特定歷史背景,其優勢在於可以展現某些亘古永恆的理念。《笑傲江湖》正是這樣一個典型的寓言體小說,種種的浪漫和殘酷交織,這就是生活,這就是社會,幾千年來便是如此。令狐沖第二章起被岳靈珊和華山派弟子們提及,到第五章才露面,在此之間儀琳對他的描述一直為讀者們津津樂道。金先生用這一欲陳先抑的曲筆手發,從一個天真無邪又情竇初開的少女嘴中來描述主人公,便已是在鑿打浪漫的烙印。在此之後,全書就被布下了不少浪漫的場景:衡陽城外儀琳為令狐沖禱告、互相講故事,曲洋、劉正風的琴簫合奏,洛陽學琴,黃河上祖千秋論杯,盈盈烤青蛙,梅庄的琴棋書畫,令狐沖和盈盈洞房外莫大先生的一曲《鳳求凰》,直到盈盈最後一句經典的「大馬猴」之喻。而殘酷似乎比浪漫更多更觸目驚心,從開篇起的滅門,似乎就在給整本書塗抹血腥;令狐沖和儀琳在夜空下的交流雖然浪漫,但當時令狐沖已被傷得奄奄一息;曲、劉二人的琴簫合奏雖然浪漫,但隨即音滅人亡;山澗中盈盈和令狐沖生死相依雖然浪漫,但在此不久前盈盈卻很冷酷地殺了少林弟子;梅庄四友的高雅情致雖然浪漫,但他們再也無法繼續世外桃園的生活;最後令狐沖和盈盈總算得以曲諧,該是為一份浪漫找到了歸宿,但窗外便是因罪有應得而遭折磨的勞德諾。 以上這些雖然只是些片段場景,但似乎有隱隱的昭示:浪漫和殘酷在相生相剋,卻都是追逐過程中的產物。令狐沖從不追逐什麼特定的目標,如果沒有辟邪劍譜和林平之的出現,他日後和岳靈珊成親,當上華山派掌門,一生也就足夠了。而令狐沖確確實實地在追逐一種自由,一種在他所處的位置上很難得到的自由,於是他處處碰壁,卻善果終嘗,構成全篇寓言的核心。然而令狐沖最傾心情願的事都未能成就,無法得到岳靈珊,無法重歸華山派,雖然他有了更美好的盈盈,做了恆山派掌門。因此他的終嘗善果是無奈的,盡管是喜悅的。即便如此,這種結局還是比曲洋、劉正風和梅庄四友的下場更令人欣慰,後者的地位已相對固定成型,他們自然成為追逐自由的犧牲。左冷禪、岳不群的下場更是可悲,是瘋狂追逐權力的必然;至於任我行,有人批評說將他寫成暴病身亡是因為無法展開情節的下策,其實他的結局和整個《笑傲江湖》的寓意有著高度的統一。 笑傲江湖的寓意該是離開江湖。 金庸先生似乎並不一味鼓勵歸隱,令狐沖捲入激烈紛爭後並未顯出首領之才,但利用特殊的位置和較高的武功做了良性的努力;任盈盈在東方不敗、楊蓮亭的「黑暗統治」下也保護了不少無辜者。但他強調「功成身退」,任我行復奪教主後便一心「一統江湖」,結果就是暴死。做為一個有進取心的人,向好的方向努力是應該褒獎的,但如何完美退場,卻是需要更深的思考。對「功成身退」這一點,金庸先生該算是身體力行,這就是為什麼港台諸武俠大家中金著數量最少,但影響卻最大。另外從他報人和從政生涯中也能窺出此節。 《笑傲江湖》做寓言讀,收獲最大。

『捌』 求:金庸隨便一部作品的讀後感

金老小說讀後感
我讀金庸作品部。。「金庸作品本本名著」雖不盡然,然而一半為名著,也不是誇大的。由於愛他的作品,不禁對他也敬佩起來。金庸辦《明報》成功,這是眾所周知,至於他中學時就出書供自己念大學,更令我駭然,然而我覺得他最成功之處還是小說的成就。
我有很多同學對金庸作品都愛不釋手,有的甚至著了迷。金庸作品無論男女,很多人已看過,因為他的作品大都搬上電視,有的甚至重播了好幾次,幾乎人人都認識金庸,近年似乎更受歡迎。他的作品歷幾十年風靡一時,可見他作品受歡迎的程度。至於他的作品為什麼這樣受歡迎呢?原因有二:一是故事好看;二是文學價值。前者是一般用來消遣的人認為的,後者是愛好文學的人認為的。而我屬於後者。我認為看金庸作品不要只看裡面的內容,還應細心地琢磨。所謂,要尋字中字,須得百年思。
武俠小說雖是通俗小說,但金庸作品卻在通俗中見不平凡。他的文筆新,介乎於古文與白話之間,這不但使人容易明了,還可以使讀者由此而奠下古文的基礎。
除此外,金庸作品的布局結構也經一番細心思慮過,往往個故事的前因後果綿延了全本書,令人看了毫無夜裡捉蒼蠅——不著邊兒的感覺。因此「金庸作品自成一個武俠世界」。《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是他作品中的三部曲。《雪山飛狐外傳》又是相連的兩個故事。此外還有許多的作品如《書劍恩仇錄》、《鴛鴦刀》和《飛狐外傳》兩部又有關連。金庸的作品雖都獨立成書,但都是互有聯系的,恰似「藕斷絲連」。因此金庸的武俠世界綿延千年。
金庸的精心傑作我們無不贊嘆,然而他的真情更動人心弦。金庸常在作品中予以自己的真情實感,由愛、恨、憎、厭而起,有憎恨,有喜愛,有同情。憎恨的是誰?是那些追名逐利,殘殺同門,為害世界的人,如岳不群、左冷禪、任我行、東方不敗等;喜愛的是什麼?是隱逸,與世無爭,知足的人,像張無忌、令狐沖等;同情的是誰?是狄雲、是林平之、是慕容復。他的作品反映時世,描寫人性——一個爾虞我詐,互相殘殺,互相利用的武林世界。
金庸的寫作手法多變,不拘於一格,或倒敘、或插敘、或補敘、或布懸念等等,使得奇峰迭起,引人入勝,復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俠客行》中就運用了很多懸念,特別是石破天與石中玉對換角色一事,最易使人「頭暈眼花」,若非看完全書,讀者可能始終會「糊塗不醒」。�
他的作品有很多伏筆。其中最突出的是獨孤求敗,此人從未出現,不知年代,不知何人,武林中從未傳聞,但他卻佔了金庸作品一個重要的席位。在《神鵰俠侶》中,楊過所得的玄鐵劍和劍法就是間接受益於獨孤求敗,而他找到玄鐵劍時所不見的「獨孤九劍」劍譜,卻原來早已被人拿去,誰知卻到了《笑傲江湖》的風清揚那處。金庸的伏筆足見他思慮遠到,在小地方創新天地,可見非凡之功,難怪有「金學」,「金庸作品是個寶藏」這句話果然不虛。
對於那些輕視武俠小說的文人,不看金庸小說是他們的一個損失

『玖』 關於金庸武俠小說的讀後感

從小就喜歡看金庸的武俠劇,從82版的《天龍八部》和83版的《射鵰英雄傳》到95版的《神鵰俠侶》和97版的《天龍八部》,再到初中追金庸小說,十幾年幾乎是一直追著這樣的一個武俠夢。在金庸筆下的角色中也曾有很多讓我喜歡的,比如最開始的段譽,韋小寶。後來又偏向於喜歡一些亦正亦邪的悲情人物,如楊康,慕容復等等。不過喜歡歸喜歡,很多角色為人所喜歡,為人所欣賞,但真正令人敬佩的並不多。現在說起來,金庸筆下讓我肅然起敬的人只有三個:《天龍八部》中的蕭峰,《神鵰俠侶》中的郭靖,《鹿鼎記》里的陳近南。

這三人筆墨花得最多,最為人所知的當然就是郭靖了。從《射鵰英雄傳》開始,一個尚未出生起名字里就銘刻著國恥,整個家庭又經歷了滅頂之災的孩子。背負著國仇家恨,生長在異國他鄉。開始的郭靖幾乎是一個普通人,一個忠厚老實的傻小子。無論從天資,相貌,還是做事風度,他都遠遠不及他的義弟楊康。在《射鵰》里對楊康的變化還是花了很多筆墨,從養尊處優的金國小王爺到一貧如洗的漢族百姓,再遭受挫折與凌辱後,他放棄了自己本身的漢族身份,再次做回了金國小王爺,最後又因自己的不擇手段而使得自己年輕的生命走向毀滅之路。確實,他比郭靖更多了一份矛盾與悲情,確實惹人同情令人惋惜。如果真的站在楊康的角度上去想,面對那樣的痛苦抉擇,面對那樣的經歷,他做的很多事無非也是人之本能,是命運與性格將他帶上了一條不歸之路,看到這我們實在很難再去責怪他什麼。但也正因如此,才顯出了郭靖的令人敬佩之處。相比之下,同樣是身世悲慘,同樣是生在異土的郭靖卻從頭到尾都保留著一份單純,保留著最初的那顆赤子之心。

如果只看《射鵰英雄傳》,郭靖大概也只會是我比較喜歡的角色之一。不過到了《神鵰俠侶》里對這個角色的感情卻開始由開始的喜歡達到了敬佩。《神鵰俠侶》里我看見了一個已為人夫,已為人父的中年郭靖。他的品行如往的正直謙虛,卻比以前更加的成熟穩重。他被人們稱之為大俠,並非他已有高強的武功,高深的武學。更為重要的,是他能夠真正做到「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八個字。以郭靖的性格,他絕對不是一個貪圖功名之人。如果是在太平盛世,他應該更有可能與蓉兒隱居桃花島,過著神仙般的生活吧。但面對著一個山河破碎,社稷累卵的時代,郭靖挺身而出,全家到襄陽守城,這一守就是幾十年。而這期間他的作為讓我從中隱隱約約看見了民族英雄岳飛的影子。一身正氣,大義凌然,還有那顆始終未曾改變的赤子之心。

我曾看見常有人批評郭靖,陳近南這些人是愚忠。理由是他們的勇氣固然可敬,而他們卻拚命的去忠於一個氣數已盡的破敗王朝,不懂順應時勢,與時俱進。這樣的評語大概是對他們最大的污衊與侮辱吧?!仔細讀郭靖的對白,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他鎮守襄陽,多年抗元,並非是效忠於趙送王朝。其中最為精彩的一段便是郭靖與楊過一同來到蒙古軍營中與忽必烈的一番談話了。其間忽必烈很尖銳的指出了趙宋王朝的腐朽與無可救葯,稱蒙古大軍揮師南下是在順應天意。郭靖立即拍案而起怒斥忽必烈大言不慚,歷數元軍南下伐宋破城後對無辜漢族百姓殺戮的罪惡。這一番怒斥義正言辭,振聾發聵。在歷史上有著無數像忽必烈君王,野心家,打著順應天意,為國為民的旗號窮兵黷武,使得天下烽煙四起,生靈塗炭。但亦不乏郭靖這樣的反抗者,他們反抗暴政,反抗侵略,反抗慘無人道的屠殺。元末之常州,明末之江陰,抗戰之衡陽······他們又豈是在為一朝一家的王朝再戰?這樣的反抗者是華夏之脊樑,是一個真正儒者俠者所具備的精神與品性。正是有了這樣的他們,華夏方能屹立風雨千年而不倒,這片土地的子民才不至被奴役,被滅絕。捨身取義方顯正氣浩盪,碧血丹心永明青史輝煌!「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他們當之無愧!

在《神鵰俠侶》的最後一戰,楊過與郭靖聯手力抗蒙古大軍,擊斃敵酋蒙哥後,楊過與小龍女有情人終成眷屬,去過神仙眷侶般的生活了。此時我再一次為郭靖的命運展開猜想,會不會經過此次一戰,蒙古大汗被殺,全軍撤退。那郭靖會不會從此帶著家人離開襄陽,從此隱居桃花島呢?出於對郭靖這個角色的喜歡,我真希望他會做這樣的選擇。因為歷史的殘酷,在1273年,襄陽城將被蒙古軍攻陷,如果他留在襄陽城,以他的性格定會選擇力戰到底,最後壯烈犧牲。可是郭靖還是郭靖,他沒有選擇隱居,而是繼續留守在襄陽城。《神鵰俠侶》結束了,沒有對他們之後的命運做過多的交待,但聯系著歷史,我心中卻已經隱隱有著一種不祥的預感。終於,到了《倚天屠龍記》里,通過百年後人們的口中得知當年襄陽城破,郭靖一家除了小女兒郭襄外,全部殉國。這樣的結局沒有讓我感到意外,盡管我們沒有看到如血的殘陽下烽火連天的襄陽城,年過六旬的老郭靖是怎樣譜寫了他人生中最壯烈的一幕。但可以想像,在那樣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為國家為百姓而死大概也是郭靖這位英雄最終的宿命吧。

縱觀他的一生,經歷坎坷波折,為人正直無私,品行高尚,用情專一,謙虛與淳樸,剛烈與隨和,正氣浩然,為武俠世界裡一顆璀璨奪目的明星。他是一位真俠者,真英雄,他無愧於「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八個字。那首寫給岳元帥的《精忠報國》也正如郭靖一生的寫照:

狼煙起
江山北望
龍起卷 馬長嘶 劍氣如霜
心似黃河水茫茫
二十年 縱橫間 誰能相抗
恨欲狂 長刀所向
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鄉
何惜百死報家國
忍嘆惜 更無語 血淚滿眶
馬蹄南去 人北望
人北望 草青黃 塵飛揚
我願守土復開疆
堂堂中國要讓四方
來賀
------------------------------------
以上系轉載,你可以到金庸貼吧去看看,那有許多書評。

『拾』 急!!!一篇任意金庸小說讀後感,一篇我的假期生活

金庸先生是當今武俠小說的集大成者,其武俠小說在思想上融入「儒、道、佛、縱橫……」幾家,並將自己對國家、民族、歷史、政治、人性、愛情之深刻體會貫穿於作品之中,構思奇巧,雅俗共賞,深受讀者喜愛。正因為如此,其《天龍八部》入選了高中語文讀本。

金庸的每一部小說均透露出他深厚文化造詣與對中國歷史的熟知.《天龍八部》取名源與佛家八部眾,以宋遼戰爭後期為背景,反映出當時宋朝廷的腐敗,以及完顏部落的逐漸強大,預示金國的形成及遼的滅亡.\\\"葡萄美酒夜光杯...\\\"\\\"西湖歌舞幾時休...\\\"「靖康恥,由未雪,臣子恨,何時滅...」甚至人名都有\\\"黑白子\\\"武功有\\\"北冥神功\\\"等等無一不是說明了金庸先生是以中華民族5000年的歷史與文化作為小說的背景。雖然寫的只是某一段歷史,但給人感覺的卻是整個中國歷史的濃縮。在他的書中某一時期的江湖就是某一時期的政治的翻版,武林中人最為渴望的東西是天下無敵的劍法,密笈,因為這象徵著權力,除了小說中的主人公,所有的人在練成了絕世武功後,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千秋萬代一統江湖,在射鵰,天龍,神鵰,倚天這幾部小說中,江湖上的血腥仇殺和現實中殘酷的戰爭交織在一起,共同構築了一副內憂外患並存的歷史畫卷。

金庸小說中武打情節想像豐富,引人入勝,發人深思。荒郊野嶺,深溝狹谷,幽洞墓窖,大漠風雪,海島仙山,無不活躍著俠士豪傑的身影。琴棋書畫,九宮八卦,醫道,用毒,皆化為絕世神功,並將中國傳統的儒、釋、道精神作為「武功」的最高境界。於是刀光劍影中閃耀著「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向善之心,即使是寫邪派人物,也是為了反對疾仇嗜殺,迷信武力。因此,他往往在對人物的描寫中表現出自己的價值取向。他最喜歡寫的人物就是在艱苦的環境下仍不屈不撓,忍辱負重,排除萬難,繼續奮斗的人物。他們大抵生性仁厚,或傲骨多情。而最主要的是,他們都是在重重夾縫中做人,身處重重矛盾之中,但都保持著自己的信念和尊嚴。他們幾乎都籠罩在一種無處不在的歷史悲劇的陰影中,而且無法逃脫這種陰影下的宿命。從陳家洛,袁承志這樣的單純以反抗民族壓迫和暴政為己任的單一英雄形象,到郭靖,蕭峰這樣的大俠,再到張無忌,令狐沖似的走在道德的懸崖邊,徘徊於善惡之間的邊緣人,到非武非俠的政治怪胎韋小寶,都說明了這一點。,

金庸善言情,尤以小兒女之情最為傳神,如郭靖與黃蓉。金庸寫情,受《紅樓夢》影響頗深。小說中存在著大量的「婚姻自生、戀愛自由」等現象,這是中國古人所難以完全做到的,而金庸在他的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便顯示了他的非凡的言情功夫。小說的主線便是陳家洛與霍青桐、喀絲麗之間的愛情悲劇,顯示出愛情與個性、宿命、社(會、事業、心理等多方面的不同層次、不同程度的復雜的悲劇沖突。而一部《神鵰俠女》更是楊過與小龍女抗爭世俗禮教的的斗爭史。

興酣落筆動五嶽。作為武俠小說,金庸所寫的江湖是現實與歷史中均不存在的幻境,是歷史深度下隱藏的某種狀態,是我們無處不在的無意識心理,同時也是一種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模擬,盡管他是虛幻的,但人們或多或少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因而,金庸雖然寫的是武俠小說,卻又遠遠超越了武俠,從中我們能品味出更多有意蘊的東西。

當然,金庸的小說也有不少缺點,如有的作品結構鬆散、內容蕪雜、啰嗦重復、文筆隨意。特別是那一幅幅奇峰異谷,美人加鬥士打鬥的畫面,處處刀槍相見,處處血雨腥風。這在客觀上張揚了暴力,在閱讀時應引起我們的注意

熱點內容
銬住了她的雙手武俠小說 發布:2025-02-07 10:52:25 瀏覽:962
網路致郁小說推薦 發布:2025-02-07 10:30:23 瀏覽:324
在現代有金手指類小說 發布:2025-02-07 10:23:25 瀏覽:471
經典言情小說完結宅鬥文 發布:2025-02-07 10:19:28 瀏覽:788
時嵐言琛一愛傾心免費小說 發布:2025-02-07 10:10:29 瀏覽:950
2016最好看的熱門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07 09:44:08 瀏覽:227
傭兵王在都市有聲小說 發布:2025-02-07 09:27:42 瀏覽:932
類似角色傾城言情的小說 發布:2025-02-07 09:17:36 瀏覽:535
經典穿越的小說完本推薦 發布:2025-02-07 08:59:59 瀏覽:378
校園籃球小說 發布:2025-02-07 08:39:27 瀏覽: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