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梁羽生為什麼要在武俠小說中講述歷史

梁羽生為什麼要在武俠小說中講述歷史

發布時間: 2022-03-25 03:52:41

① 點評梁羽生小說人物(要盡量全面)

一、梁羽生其人

武俠小說在華人的世界裡爭相傳閱,梁羽生的名字也隨著武俠小說的流傳而廣為人知,梁羽生的名字是和武俠小說緊緊地聯在一起的。

梁羽生的作品為什麼會具有如此巨大的魔力呢?

要闡釋這一問題,還是古人說的:「知人論世」。讓我們從梁羽生的身世談起。

1.梁羽生的生平

梁羽生,原名陳文統,1922 年出生,原籍廣西壯族自治區蒙山縣。梁羽生出身世代書香門第,家中很有一些產業,算得上是一個富戶。他家在鄉下,地近瑤山,是游覽的好地方。在這樣的家庭環境和地理環境的影響下,梁羽生熟讀古文,好弄詞章,經常填詞作賦,一抒情懷。

1943 年,廣州一批學者避難來到蒙山,梁羽生便拜史學家簡又文教授為師,學到了豐富的歷史知識。

抗日戰爭勝利後,梁羽生進廣州嶺南大學讀書,學的專業是國際經濟。畢業後,由於酷愛中國古典詩詞和文史,便在香港《大公報》(一說是《新晚報》)做副刊編輯。1949 年以後定居香港,現僑居澳大利亞悉尼市。他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梁羽生博聞廣識,多才多藝,曾用「梁慧如」、「馮瑜寧」等筆名寫過許多散文、文藝評論和文史隨筆,還曾用「陳魯」的筆名寫中國象棋的評論文章。他的棋評寫得相當精采,公認為一絕,讀來比親臨現場觀棋還有興味。

梁羽生從小愛讀武俠小說,其入迷程度往往廢寢忘食。走入社會後,他仍然愛讀武俠小說,與人評說武俠小說的優劣,更是滔滔不絕,眉飛色舞。深厚的文學功底,豐富的文史知識,加上對武俠小說的喜愛和大量閱讀,為他以後創作新派武俠小說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在眾多的武俠小說作家中,梁羽生最欣賞白羽(宮竹心)的文字功力,據說「梁羽生」的名字就是由「梁慧如」、「白羽」變化而來的。

1954 年,香港武術界太極派和白鶴派發生爭執,先是在報紙上互相攻擊,後來相約在澳門新花園擂台比武,以決雌雄。太極派掌門人吳公儀和白鶴派掌門人陳克夫,為了門派的利益,在擂台上拳腳相爭。這場比武經港澳報刊的大肆渲染而轟動香港。陳文統的朋友《新晚報》總編輯羅孚觸動靈機,為了滿足讀者興趣,在比武第二天就在報上預告將刊登精採的武俠小說以饗讀者。第三天,《新晚報》果然推出了署名「梁羽生」的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隨著《龍虎鬥京華》的問世,梁羽生——梁大俠初露頭角,轟動文壇的「新派武俠小說」已有雛型。

在眾多的香港武俠小說作家中,梁羽生和金庸無疑是兩顆最耀眼的明星。梁羽生是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而金庸則是新派武俠小說最傑出的創作者,人們往往將梁羽生和金庸相互比較。為此,梁羽生用「佟碩之」

的筆名寫了一篇《金庸梁羽生合論》(發表在1966 年香港的《海光文藝》上),詳盡分析二人異同。其中有這樣兩句話:「梁羽生是名士氣味甚濃(中國式)的,而金庸則是現代的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國傳統文化(包括詩詞、小說、歷史等)的影響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藝(包括電影)的影響則較重。」所論頗為中肯。

從1954 年到1984 年,梁羽生在武俠文壇上辛勤筆耕了三十個春秋, 共創作了三十五種武俠小說,總字數達一千餘萬言。1984 年,梁羽生宣布「封刀」,從而結束了「江湖生涯」,金盆洗手,改弦更張,准備撰寫正統歷史小說。

2.梁羽生的武俠小說理論

很多人說,「新派武俠小說」的產生,提高了武俠小說的文化品位。

雖然如此,在文藝理論界仍然有許多人認定武俠小說不能登大雅之堂。針對這一問題,梁羽生在許多場合發表過對武俠小說的看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論。梁羽生的觀點十分精闢、深刻,批評了文藝理論界對武俠小說的偏見,也指出了武俠小說創作中存在的問題,可謂我國小說理論界中的一家之言,很值得我們參考。了解梁羽生的武俠小說理論,對我們閱讀理解和評論武俠小說創作是十分有益的。

首先,梁羽生對武俠小說在文學中的地位及其價值給予明確肯定。他在中國作家協會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發言說:「文學形式本身並無高下之分,所謂高級與低級,只取決於作者本人的見識、才力和藝術手腕。」他的觀點得到與會者的贊同。他認為中國的武俠小說源遠流長,新派武俠小說更表現出進步的思想內容、新的歷史見解和成熟的藝術技巧;無視武俠小說的存在,硬將它排斥在文學殿堂之外,這是很不公平的。對於某些詆毀和否定武俠小說的觀點,梁羽生不無激憤地說:「這只能表示那個人在容納文化方面的心胸不廣。他其實也不了解什麼叫做武俠小說;或者他看過的許多武俠小說是荒誕離奇的,這才造成誤解。其實武俠小說有好有壞,文藝小說亦是。即使是反映現實的寫實小說亦有好有壞,如果作者功力不夠、觀察力不敏銳的話,他盡管寫的是寫實小說,還是不能反映現實的。」他指出,作為一種小說流派,武俠小說無疑是中國文學百花園中一朵奇異的鮮花,「應當允許武俠小說存在」。

關於如何把握武俠小說的主題,以及如何在武俠小說中反映時代精神和創造典型人物,梁羽生也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他認為,武俠小說必須有武有俠,武是一種手段,俠是真正目的,通過武力的手段去達到俠義的目的;所以,俠是重要的,武是次要的,一個人可以完全不懂武功,卻不可以沒有俠氣。「俠」是正義的行為,做對大多數人有利的事就是所謂仗義行俠。他又說:「集中社會下層人物的優良品質於一個具體的個性,使俠士成為正義、智慧、力量的化身,同時揭露反動統治階級的代表人物的腐敗和暴虐,就是所謂的時代精神和典型性。」(參見馮立三《與香港作家一夕談》)

怎樣才能寫好武俠小說?梁羽生也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他說:「寫好武俠小說並不容易,作者只有具備相當的歷史、地理、民俗、宗教等等知識,並有相當的藝術手段、古文底子,而且還要懂得中國武術中的三招兩式,才能期望成功。」梁羽生認為,要寫好武俠小說,撰寫者的創作態度應當端正。他在1977 年應新加坡寫作人協會的邀情作演講時,介紹了自己創作武俠小說所作的努力:一是努力反映某一時代的歷史真實;二是著力塑造人物的性格;三是力求加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梁羽生雖然喜愛武俠小說,竭盡心智地創作武俠小說,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對武俠小說的態度仍是明智的、公允的。他曾對大陸一度興起的盲目的泛濫的「武俠熱」潑過冷水。1985 年,他借《文藝報》一隅表示自己的憂慮:「有的部門作了統計,至少有五十多家小報發表我和他人的武俠小說。不少地方的一些報紙轉載我的武俠小說,有的加以改寫,都未經作者同意。據說有的把兩個回目合並成一個回目,甚至有的不是我寫的武俠小說,卻標上我的名字,以蒙騙讀者。我認為,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應當在文學園地佔主要地位;但最近有些小報,從第一版到最後一版全部刊載我或其他作者的武俠小說,這樣的路不是越走越窄了嗎?」這表明了梁羽生的真知灼見。

二、梁羽生的作品

在梁羽生的文學生涯中,他創作的武俠小說影響最廣。四十多年來,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在海內外讀者中歷久不衰,深受歡迎。從1954 年他的第一部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在香港《新晚報》上連載起,直到他宣布「封筆」而准備轉寫歷史小說,他共創作了三十五種武俠小說,合一百六十多冊(香港版),字數達一千多萬。

1.四大分支

梁羽生的武俠小說雖然卷帙浩繁,但在題材內容上卻有脈絡可尋。從總體上說,梁羽生的武俠小說所反映的時代是封建社會中晚期,書中的俠士們置身於這樣的歷史背景中,在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交匯沖突中,為國為民,仗義行俠,表現出中國傳統的俠義精神和英雄本色。所以,梁羽生的作品政治色彩十分強烈,主題傾向異常鮮明。

我們從題材內容上來分析梁羽生的作品,大致可將其分為唐、宋、明、清四大分支。

反映唐代游俠生活和民族矛盾的作品有《女帝奇英傳》《大唐游俠傳》《龍鳳寶釵緣》和《慧劍心魔》。

反映宋代俠士抗擊遼、金侵犯的作品有《武林天驕》《狂俠·天驕·魔女》《飛鳳潛龍》和《鳴鏑風雲錄》等。

反映明代豪俠領導義軍反抗暴政及表現統治階級內部忠奸斗爭的作品有《萍蹤俠影錄》《散花女俠》《聯劍風雲錄》和《廣陵劍》等。

反映清代俠義之士和各民族人民團結反清斗爭的作品有《塞外奇俠傳》《七劍下天山》《冰魄寒光劍》和《江湖三女俠》等。

在四大分支的作品中,每個分支的作品中的人物和情節之間都有著一定的傳承關系,組成了各自獨立的長長的系列。

在唐代作品分支中,《大唐游俠傳》、《龍風寶釵緣》和《慧劍心魔》是反映唐代游俠生活的三部曲,其故事情節前後關聯,空空兒、鐵磨勒、段克邪、聶隱娘、紅線等人物形象在三部書中都出現過,在前二部作品中還擔任主要角色。

《武林天驕》《狂俠·天驕·魔女》《飛鳳潛龍》《鳴鏑風雲錄》《瀚海雄風》和《風·雲·雷·電》這六部作品在題材內容和故事情節上是前後連接的,都是以宋、金、遼之戰為歷史背景,描寫中原武林志士抗敵衛國的壯舉。檀羽沖、華谷涵、柳清瑤、耿照、完顏長之等人物在各部書中反復出現,使各部作品內容互為關聯。

在明代分支里,故事內容互為相關的作品共有七部,依次為《還劍奇情錄》《萍蹤俠影錄》《散花女俠》《聯劍風雲錄》《武林三絕》《廣陵劍》和《白發魔女傳》。這七部作品,除了《還劍奇情錄》與各部作品略微搭線外,其餘六部作品均關聯密切,雖然各部小說的主人公各不相同,其中的人物關系和小說情節卻聯系較緊,時間順序亦較分明。

反映清代豪俠義士反清斗爭的作品數量最多,共有十七部,佔了梁氏全部作品的二分之一。在這十七部作品中,有十五部小說的故事內容和人物是互相有聯系的,其中有的作品聯系相當緊密,可以說是承上接下的系列作品。這十五部小說按故事發生的時間先後排列如下:

塞外奇俠傳

|

七劍下天山

|

江湖三女俠

|

冰魄寒光劍

|

冰川天女傳

|

雲海玉弓緣

|

冰河洗劍錄

|

風雷震九州

|

俠骨丹心

|

游劍江湖

|

牧野流星

|

彈指驚雷

|

絕塞傳烽錄

.

劍網塵絲

|

幻劍靈旗

十五部作品中的最後二部《劍網塵絲》和《幻劍靈旗》,是姊妹編,故事首尾相連,人物上下貫通,聯系十分緊密,甚至可以合為一部;然而它們與前面的十三部作品關系較為疏遠,只有天山劍派和白駝山兩條線將它們和十三部作品勉強搭上,所以只能用虛線標出。除了上述十五部作品外,還有兩部反映義和團反清滅洋和俠士報仇雪恨的作品,即《龍虎鬥京華》和《草莽龍蛇傳》,這兩部內容銜接的作品與以上十五部小說內容互不相干。

此外,梁羽生還有兩部作品是獨立成篇的,它們的故事情節完全獨立,不與任何作品發生聯系。這兩部作品是《女帝奇英傳》(雖是寫唐代游俠之事,卻與唐代游俠三部曲在內容上毫不相干)和《武當一劍》。《女帝奇英傳》是寫武則天時期,李逸、武玄霜等義俠與突厥入侵者以及武林敗類的殊死搏鬥,其間更有唐代宮廷內部的權力斗爭;《武當一劍》則寫明朝末年,武當派劍俠耿玉京、牟一羽、東方亮等反抗清軍入侵和揭破武林慘案的故事。

2.天山系列

在梁羽生所創立的「紙上江湖」中,武林門派林林總總,梁羽生卻最偏愛「天山劍派」。他在小說里屢次描繪天山風光,景色迷人,令人心醉。

請看《七劍下天山》一書中對天山的描繪:

雄偉壯麗的天山矗立著,絕世的英雄在它的面前,也會覺得自己的渺小。凌未風等站在山腳,只見藍蒙蒙的煙雲彌漫著天際,雪山冰峰矗立在深藍色的空中,像水晶一樣閃閃發光。這時朝陽初出,積雪的高峰受到了陽光的照射,先是紫色的,慢慢地變成紅色,映得峽谷里五光十色,壯麗斑斕,任是最奇妙的畫工,也畫不出這幅「天山日出」的景色。

梁羽生不僅描繪了天山的雄奇壯美,而且還借小說主人公凌未風之口敘述了一個美麗動人的天山神話。天山本來沒有冰,也沒有雪,由於天山仙女為人間真情所感,犯了天條,被罰困鎖天山之巔。天山之冰是她的眼淚,天山之雪是她在苦難中熬白了的頭發。

據說,梁羽生有次來大陸,一定要去觀賞天山。當他到了天山腳下,飽覽天山美景時,竟開懷大笑,說道:「天山和我想像中的一模一樣。」

也許正是這種神奇的想像力和豐富的語言表現力,才使梁羽生作品中的「天山」風光極具魅力。

天山的風景秀麗,天山劍法更是奧妙無窮。一劍在手,萬夫莫敵,劍法施展開,剛柔相濟,攻守兼備,迅捷無倫,變化萬端,真可謂武林獨步,所向披靡!此外,天山上還有堅逾鋼鐵的「天山神芒」,能解百毒的「天山雪蓮」。總之,人傑地靈集於「天山」一處。正如「天山七劍」之一冒浣蓮所感嘆的那樣:「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不到天山不知世界之奇!」

「天山劍派」的創始人是霍天都。霍天都一心練劍,不問世事,想自創一門天下無雙的劍法,以至和妻子凌雲鳳分道揚鑣(事見《聯劍風雲錄》)。霍天都終於在天山練成了獨門劍法。到了晦明禪師(即《白發魔女傳》中的岳鳴珂)這一代,「天山劍法」發揚光大。天山北巔有晦明禪師的天山劍法,天山南峰有白發魔女的獨創劍法,而武當門下的卓一航則在天山一帶游俠,他將本門劍法細心磨練,融入心得,劍術也達到了出神入化之境。此時的「天山劍法」應是三家之合稱。天山劍法經過晦明禪師等人的改進,更加完善,更加實用,以至轟動整個武林,出現了「七劍下天山」的盛事。「天山七劍」之後,唐曉瀾成為天山劍法的傳人,而「天山派」也成為領袖天下武林的萬人敬仰的武林正宗,天山派的內功心法遠勝於各大門派。從唐曉瀾起,中經唐經天,下至唐嘉源,其間別的門派雖出現一二個武林奇才,但天山派的武林盟主的地位卻一直沒有動搖。

追根溯源,天山派創始人霍天都是張丹楓的大弟子,而張丹楓的師祖又是玄機逸士陳玄機。這樣一來,從上至下,多多少少與天山派有關聯的作品竟達二十二部,幾乎佔了梁羽生全部武俠小說的三分之二。我們不妨把所有與天山派產生關聯的作品統稱為「天山系列」。現將「天山系列」

按小說故事的時間順序排列如下:

還劍奇情錄

|

萍蹤俠影錄

散花女俠

|

聯劍風雲錄

|

武林三絕

|

廣陵劍

|

白發魔女傳

|

塞外奇俠傳

|

七劍下天山

|

江湖三女俠

|

冰魄寒光劍

|

冰川天女傳

|

雲海玉弓緣

|

冰河洗劍錄

|

風雷震九州

|

俠骨丹心

|

游劍江湖

|

牧野流星

|彈指驚雷

|

絕塞傳烽錄

.

劍網塵絲

|

幻劍靈旗

「天山系列」包含了梁氏明、清兩大分支的作品,從某種意義上說,「天山系列」代表了梁氏武俠小說的精華。

如果進一步考察梁氏作品的文化內涵,我們不難發現「天山派」在梁氏小說中所具有深層寓意:它是武林中的正義之師,是俠義精神的代表,其武功在武林社會中也具有「帝王之象」。總之,從天山派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中國傳統道德力量對梁氏小說的深深制約。

3.正格變格

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在總體傾向上,可以說是歷史政治童話。梁羽生在創作中執著追求政治主題,他的絕大多數作品都是以特定的歷史時代的激烈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沖突為文化背景,將書中的主人公置身於歷史政治漩渦之中,俠客的行為總是與義軍的反抗異族侵略和推翻暴政的斗爭聯系起來,因而,梁羽生的武俠小說是趨於現實的,是有著濃重的政治色彩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追求歷史的真實性,講現實主義」。這是梁羽生武俠小說創作的主體傾向,我們不妨稱之為「正格」。

屬於「正格」的武俠小說在梁氏作品中占絕大多數。如唐代分支的《大唐游俠傳》,以玄宗天寶年間的安史之亂為歷史背景,著力描寫南霽雲、段圭璋、鐵磨勒等大唐游俠衛國救民、抗擊叛軍的豪俠壯舉,寫實性和政治性都很強。

宋代分支中的《狂俠·天驕·魔女》,則是以宋、金斗爭為歷史背景。

在金兵南侵的危急關頭,柳清瑤、華谷涵、柳元宗等豪俠義士,率領義軍配合南宋愛國將領辛棄疾、虞允文所率官兵聯合抗擊金兵。金國正直俠士「武林天驕」檀羽沖也奮起反抗金主完顏亮的窮兵黷武政策。小說在創作傾向上明顯是講究現實主義的。

在明、清兩大分支中,大部分作品也都屬於「正格」。明代分支中的《聯劍風雲錄》寫義軍北抗韃靼與女真族入侵,南擊倭寇進犯,可是明朝官軍非但不予援助,反而加以圍剿;於是,豪俠、義軍與明朝官兵、武林敗類展開了激烈搏鬥。清代分支中的《江湖三女俠》敘呂四娘、馮瑛、馮琳三位江湖女俠行俠江湖,反抗清朝統治者,以及入皇宮刺殺雍正的故事。這些作品十分注重現實性、歷史性和政治理念。

除了「正格」的作品,梁羽生也有少數武俠小說是不注重寫實性和政治性的。在這些作品中,梁羽生著力描寫的是虛幻怪誕的情節內容,熱心構築的是武林童話世界,精心描繪的是武林內部糾紛。對這部分作品,我們可以稱其為「變格」,即不遵循梁氏創作武俠小說的一貫風格,而有了一些變化。

如《冰魄寒光劍》寫「天山七劍」之一桂仲明之子桂華生立下宏願要自創一派武功。為此他橫跨大漠,遠走異域,搜尋天下奇門武功。他在藏邊「魔鬼城」無意中獲悉了尼泊爾王子額爾都企圖搶佔西藏的陰謀,並在玉女峰下找到了一塊千載玄冰。他得尼泊爾華玉公主之助,將玄冰煉成冰魄寒光劍,並和華玉公主聯手擊敗了額爾都的陰謀。兩人喜結百年之好,同創「冰川劍法」。小說不重寫實,「魔鬼城」的神秘和恐怖,玉女峰下冰窟中的取寶,冰魄寒光劍的威力,都具有濃厚的虛幻色彩,與梁氏作品的主體風格不盡相同。

屬於「變格」的作品,還有《冰川天女傳》、《雲海玉弓緣》、《彈指驚雷》、《還劍奇情錄》、《幻劍靈旗》等。這些作品對歷史背景的依附性較弱,民族矛盾、政治風雲在小說中被淡化而不佔據主導地位,小說著重描寫的是武林恩怨、門派糾紛、正義與邪惡之戰、人性的善與惡。

正格作品與變格作品只是兩種創作風格的不同,所謂「正」與「變」

也是就作者創作的主體傾向而言,並不帶有規律性和普遍性。所以,在「正」與「變」之間,只有作者創作意向和創作手法的不同,並不存在優劣高下之分。寫實性強的作品,如果能很好地處理歷史事件,寫出時代風雲和社會世相,並將其與「武」和「俠」有機融匯,那就不失為好作品。

虛幻性濃的作品,如能把荒誕不經的內容滲入坎坷的人生,表現出文化精神和復雜人性,並且時時提醒讀者於虛幻世界中去追尋人生真諦和哲理情思,那麼,它也是上乘作品。總之,一部作品的好與差,只能從作品本身的水準去衡量,而不能以別的標准為依據。

② 金庸和梁羽生的武俠小說為什麼都喜歡在武俠里設定不少歷史背景寫入不少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

亦真亦幻這是這類武俠小說的魅力所在。
中國讀者本來就有史傳傳統,還有史傳演義情結。新派武俠更是把史實和虛構有機融合,讓讀者如醉如痴。
現在的宮廷戲基本都是這一路數,不過是讓人覺得比武俠「真實」而已。

③ 梁羽生對新派武俠小說有什麼貢獻

首先,梁先生是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這個是公認的;其次,他的作品數量眾多(共有三十五部),其中至少有五部是傑作,創造了至少幾十個有生命力和鮮明特點的人物形象,作為小說家,這是他進入文學史的通行證。

現在看來,梁羽生對中國武俠小說的貢獻,至少以下幾點是他的特點和優點,並構成了他的亮點。

第一,在語體上融和了中國古典詩詞的特點,具備了一定的典雅和風流,讓武俠小說成為文人創作而不是坊間故事會。

第二,讓武俠小說和歷史聯姻,把戲說歷史和武俠風光合為一體,大大地擴展了武俠小說的表現范圍和故事魅力,同時也提升了武俠小說的文化品位。這方面,我覺得梁老在清代歷史和唐代歷史上開拓較多,比如《七劍下天山》《江湖三女俠》《女帝奇英傳》等等。我甚至感覺,後來金庸寫宋、元,似乎也是為了避開梁老的鋒芒,以金庸的聰明,他一定會另闢蹊徑。

④ 梁羽生武俠小說中的疑問

1.是
2.輩分是錯的,但是估計年齡差距,就這么叫了挖
3.不懂
4.他大兒子是碧峰,女兒碧漪,再養個也不是不行
5.貌似是冷冰兒出家,後來又有個七年之約,沒結局,好象是在<絕塞>吧

⑤ 梁羽生武俠小說的故事分別發生在哪個朝代

他可寫了三十多部小說...
去這看,網路貼吧的歸納貼,寫的非常不錯,不僅介紹了每部小說的歷史背景還有個人評價

http://post..com/f?kz=100385954

⑥ 梁羽生的武俠小說按故事時間的順序是怎樣排列的

唐朝:(共4部) 《女帝奇英傳》、《大唐游俠傳》——《龍鳳寶釵緣》——《慧劍心魔》
《大》《龍》《慧》三部為大唐系列
宋朝:(共6部) 《武林天驕》、《飛鳳潛龍》、《狂俠·天驕·魔女》——《瀚海雄風》、《鳴鏑風雲錄》——《風雲雷電》 《武》《狂》有沖突,《狂》《鳴》聯系緊密,《翰》《風》聯系緊密,宋朝年代與情節混亂 明朝:(共8部) 《還劍奇情錄》——《萍蹤俠影錄》——《散花女俠》——《聯劍風雲錄》——《武林三絕》(只是報紙連載,未出版成書)——《廣陵劍》 萍蹤系列(計6部),為天山系列上半支 《武當一劍》 不屬於天山系列,獨立成篇,年代故事和《白發魔女傳》有沖突

正宗天山系列: (計14部) 《白發魔女傳》 (明萬曆年間起,〈白〉為天山系列下半支首篇)清朝:(共17部) 《塞外奇俠傳》——《七劍下天山》——《江湖三女俠》——《冰魄寒光劍》——《冰川天女傳》——《雲海玉弓緣》——《冰河洗劍錄》——《風雷震九州》——《俠骨丹心》——《游劍江湖》——《牧野流星》——《彈指驚雷》——《絕塞傳烽錄》 《劍網塵絲》——《幻劍靈旗》 為姊妹篇,與天山派無關,但有部分人物在《絕塞》中出現過 《草莽龍蛇傳》——《龍虎鬥京華》 為姊妹篇,太極篇,講述義和團年間故事

註:梁羽生武俠小說存在部分聯系 ①「萍蹤」系列:《還劍奇情錄》《萍蹤俠影錄》《散花女俠》《聯劍風雲錄》《廣陵劍》 ②「天山」系列:《白發魔女傳》《塞外奇俠傳》《七劍下天山》《江湖三女俠》《冰魄寒光劍》《冰川天女傳》《雲海玉弓緣》《冰河洗劍錄》《風雷震九州》《俠骨丹心》 ①②系列也可以合在一起 ③「大唐游俠」系列:《大唐游俠傳》《龍鳳寶釵緣》《慧劍心魔》 此系列融合一些唐人傳奇及歷史,為梁氏武俠上乘佳作 ④「天驕」系列:《武林天驕》《飛鳳潛龍》《狂俠天驕魔女》《瀚海雄風》《鳴鏑風雲錄》《風雲雷電》 ⑤「牧野流星」系列:《游劍江湖》《牧野流星》《彈指驚雷》《絕塞傳烽錄》 ⑥《武林三絕》前後涉及自唐到清近千年歷史,幾乎涉及整個梁氏武俠世界、江湖派系及人物,為梁學總結性著作。

⑦ 對於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大家都有什麼看法

相對於金庸的通俗豪放。梁羽生的小說更充滿一種詩意。梁羽生曾評價自己與金庸作品,「金庸寫『惡』、寫壞人比寫好人成功,寫邪派比寫正派成功,《書劍恩仇錄》中寫得最精彩的是張召重,寫四大惡人,一個比一個精彩,但寫好人君子,段譽啊,不夠精彩。我自己寫邪派怎麽樣寫,都不夠金庸那麽精彩,我寫名士風流比較有一手。」梁羽生是虛構人物和事件,置入背景中,以此來強化歷史氛圍; 金庸則直接取來歷史人物和事件敷衍成武俠小說,其歷史人物、事件,金庸寫來煞有介事,常能以假亂真。

⑧ 梁羽生的小說為什麼不如金庸出名

無非3點,人氣,文筆,宣傳面

金庸的優點如下
1、小說中吸收了大量的古典文化的精髓也兼容吸納了西方小說的一些思想與流派;其對武俠小說最大的貢獻是將中國的古典文化完全融入了武俠小說中,其中最出色的是金庸先生所創造的武功招數,在金庸之前武功的名稱單調而重復,但是在金庸的手下卻一改舊風,將琴(笑傲江湖),棋(天龍八部的逍遙子)、書(神鵰俠侶的朱子柳)、畫(笑傲江湖的丹青子),甚至創造了例如百花錯拳,黯然銷魂掌這些心情武功套路,而且對於過招的描述更是讓我等看的如痴如醉。

2、故事情節盤枝錯節,神來之筆層出不窮,往往金庸的小說起首皆看似普通,平平無奇,越是到後面越是紛繁復雜,情節變幻莫測,峰迴路轉,看得不忍釋卷。代表作木莫過於射鵰三部曲以及天龍八部。

3、對於情感的描寫與心理的描寫登峰造極,金庸的小說中有不少的古文詩詞,其中也有一些是金庸個人自己填詞之類的,這些輔助的運用對於情感的描寫與烘托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神鵰中的「問世間情為何物」這句詞也恰恰是因為金庸的小說而廣為流傳。如果留心的話,應該讀讀天龍八部的四十回目,金庸的寫情之老到與毒辣,無人能比。

4、不斷的求新求變,許多人對古龍,溫瑞安的求新求變頗為肯定與贊賞並視為對武俠的最大貢獻,而實際上我對此觀點不以為然,真正對武俠小說的求新求變功勞最大者乃金庸,須知道,古龍與溫瑞安對於武俠的求新求變只是流於文字的寫法上,而對武俠這個主題並無多少實質性的貢獻,這點從兩位的小說中的人物性格大量雷同可以看出,而今用對於武俠的求新求變確實從武俠這個詞語本身來入手並經入佳境的,如果把金庸的作品從頭到尾瀏覽一遍的話,應該有這樣的印象,從早期的《書劍恩仇錄》的正邪對立並以漢族的代表人物陳家洛作為主線的情節,到中期的《天龍八部》的契丹族的蕭峰作為歌頌並贊揚的對象,到後期的封筆之作《鹿鼎記》中的雜種韋小寶這個絕世大英雄作為主角,金庸不斷的在摒棄狹隘的民族觀,從《飛狐外傳》中的江湖恩仇到《射鵰》中的民族抵抗,今庸在不斷的詮釋與修正「何為武俠」這個詞語的概念與范圍,而這兩點正是金庸書最大的魅力所在。而早期的一些武俠小說對於武俠的定義就是江湖恩仇與廝殺,而金庸向我們展示了武俠世界不僅僅是血腥的廝殺,更多的是一些讓我們為之振奮,為之心動的元素。

5、對於武俠故事的定位,早期的武俠小說對於主人公的武功總是這么幾個套路,要麼誤服千年靈芝,要麼被退隱江湖的武林怪傑輸入一身內力而猛然傲視武林,更有多個美女投懷送抱,最終大仇得報,美女得抱,爽哉爽哉,此類小說看得最多的是「幾甲子功力」「俊朗」這類的單詞,而在金庸梁羽生時代對這個情況一掃而空,尤以金庸作品中對於愛情堅貞的這個定義最為催人淚下,唯一例外的是韋小寶這個傢伙,得到了七個美女老婆。

梁羽生可以用一個「四平八穩」來形容他在武俠中的地位,不可否認,梁羽生對於新派武俠的貢獻功不可沒,他的龍虎鬥京華的問世開始改寫了武俠小說從環珠樓主,平江不肖生時代所締造的武俠神化,把武俠小說的人物平民化,真實華,這點影響了後來的金庸以及所有的武俠小說作家,這點上樑羽生功勞是很大的。
梁羽生的作品在早期的人們讀來賞心悅目,但是對於我這樣年齡的人讀來卻不是很吸引,我認為的主要缺陷有:

1、梁羽生作品中的人物正邪十分明顯,不管是名字,擅長的武功都一眼可以看出這個人物的正邪。

2、故事情節的拖沓性,梁羽生的故事往往大量的延續並展開,從爺爺寫到父親寫到兒子寫道孫子寫到重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初看還覺得新鮮,看到兒子輩的時候就有點忍不住了,看到重孫子都出來的話更是怒火攻心了,梁羽生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其父輩或者師傅大多在上一個故事都是作為主角來寫的,這點上早就了梁羽生小說的永遠無法大氣的一個缺陷。

3、敘述的歷史化,同樣的借鑒歷史作為武俠的輔助,金庸對於歷史的借鑒總是採用一分實,九分虛,卻讓人讀來頗為相信,但是梁羽生對於歷史的借鑒卻採用的是五分實五分虛甚至更多的實更少的虛,讓人讀得時間長了覺得像在看歷史小說一樣,這點正是梁羽生小說致命的缺陷。

4、寫外過多,寫內過少,在梁羽生的小說中,很少能看到大段大段的內心描寫,而對主人公的行為以及語言卻傾注了大量的筆墨,要知道,缺乏內心描寫的文字遠遠沒有內心豐富的來得更能感染讀者,這點上與金庸對比起來,差距十分的遠。這也是梁羽生雖然成名早於金庸但是盛名遠遠不及金庸的原因。
梁羽生像一個武夫,而金庸如同一位儒者,兩者區別可見一斑。

⑨ 為什麼古龍梁羽生武俠小說的地位遠不如金庸

這三位當年鼎足而三,號稱三劍客,都是新派武俠小說的奠基人。

應該說這三個人代表不同風格,各有所長,金庸古龍一正一奇,恍若梁書中的霍天都與凌雲鳳
金庸出身書香世家,家學淵源,文學功底深厚,武俠作品不多,卻幾乎都挺耐看,沒有明顯的劣質產品,而且他極力想要爭取武俠小說在文學界的地位,自然對作品著意雕琢,而且他的作品多有家國情懷,符合主流價值觀,加上之後的影視傳播,幾乎家喻戶曉
梁羽生是最早寫新派武俠小說的人,他和金庸最初都是香港大公報的同事,後來先後開始寫武俠,他的風格雖然也象金庸一樣有些歷史背景和民族情懷,但是他的作品對人物的刻畫卻顯得過於單純,好人就是好人,壞人就是壞人,好人練的是好武功,壞人練的是壞武功,涇渭分明,幾乎沒有交叉和融合的可能,朝廷當政者幾乎都是壞的,當然武則天是個例外,而且他的情節很多時候看來都似曾相識,重復的太多
古龍這個人呢,因為身世的原因,多有些玩世不恭,江湖浪子的感覺,這深深的影響了他的作品,這個影響有好的也有壞的,好的方面他的作品很多都有他自己的影子在裡面,很多都是真性情,容易打動人,壞的方面,他對作品不太認真,很多書都沒寫完找人代筆,更別說修改了,但是他的文筆極佳,而且他在作品中大量借鑒了西方偵探小說的寫法,比如楚留香和陸小鳳的系列,
綜合來說個人覺得金庸古龍地位相若,古龍看起來地位差一些的原因,一個是他的風格所代表的奇必然落入小眾,受眾不如金庸所代表的正那麼多,就像霍天都開天山一派,流傳後世,影響極大,而凌雲鳳門下卻很快式微,再一個就是影視劇的影響了,說到金庸小說,我們可以找到很多經典影視劇,而古龍的就比較少,為什麼呢?因為古龍作品意念的東西太多,這個意念的東西往往你只能讀書後慢慢體會,影視劇是不大好表現的,而且古龍的好的作品幾乎沒有精彩的武功招式,比如小李飛刀,他強調的是精神的力量,刀如閃電,一擊斃命,你按書來拍電視的話,多無聊?你再看看喬幫主和郭大俠的降龍十八掌,一招神龍擺尾,再接一招亢龍有悔,和對手大戰幾十回合,視覺上的表現力要精彩多了,是吧?

⑩ 為什麼都說金庸、梁羽生、古龍之後再無武俠小說作家了呢

因為這三位作家的歷史地位,文學功底和駕馭文字的能力,都無出其右者,在這三大武俠宗匠之後,真正能重現當年武俠小說輝煌的人,就再也找不到了!我們都知道, 對中國近代文壇來說,武俠小說永遠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武俠,是中國人的幻想鄉,是無數人心中的英雄冢!誰沒有幻想過,那些長袖飄飄,白衣仗劍的豪俠行走江湖的樣子?但是,金庸,古龍,梁羽生這些大師的故去,“武俠”似乎已經失去了它的精髓!

但是,那些人們為武俠心潮澎湃,魂牽夢繞的時代,已經不在了!因此,金庸,古龍,梁羽生故去之後,江湖已經終結!武俠小說,註定成為歷史!

熱點內容
6世界科幻小說之父是 發布:2025-02-07 15:11:18 瀏覽:710
校園修真種馬的小說完本推薦 發布:2025-02-07 15:02:44 瀏覽:738
同性腹黑小說推薦 發布:2025-02-07 14:44:01 瀏覽:971
小說青梅竹馬現代文 發布:2025-02-07 14:21:10 瀏覽:935
歡夜又名一姐小說閱讀 發布:2025-02-07 14:20:16 瀏覽:761
女主最後跳井的現代小說 發布:2025-02-07 13:48:44 瀏覽:871
蘇婠央小說名字 發布:2025-02-07 13:31:15 瀏覽:763
玄幻異世穿越女主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07 13:28:42 瀏覽:123
女主名字叫什麼妖小說 發布:2025-02-07 13:04:51 瀏覽:606
重生軍婚小說1v1完結 發布:2025-02-07 12:56:41 瀏覽: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