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網路小說盧梭

網路小說盧梭

發布時間: 2022-03-21 22:52:07

Ⅰ 盧梭的著作有哪些

1762年,盧梭先後出版了《社會契約論》和《愛彌爾》等書。《社會契約論》提出了一個民主平等的社會原則,認為國家的建立是人們協調一致而訂立契約的結果,因此人民有權掌握國家的政權。盧梭的這個民主精神,徹底地表現了資產階級民主原則,為以後的法國大革命的領袖們提供了主要的政治思想,也影響到美國的資產階級革命。

《愛彌爾》是盧梭半小說體裁的教育名著。在這本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設想的學生愛彌爾的教育,竭力反對封建教育,系統地闡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的觀點。在書中,他不僅盡情地攻擊了封建政權,還盡情地抨擊了教會,因此遭受迫害,他的書被判為禁書並在巴黎廣場當眾焚毀,本人也受到通緝,被迫逃往國外。晚年盧梭懷著悲憤的心情完成了他的自傳《懺悔錄》,坦率地總結了自己一生的經歷和思想抱負。1778年7月2日因中風而與世長辭,終年66歲。

Ⅱ 盧梭的代表作有哪些

1、《社會契約論》

《社會契約論》分為四卷:第一卷論述了社會結構和社會契約,第二卷闡述主權及其權利,第三卷闡述政府及其運作形式,第四卷討論幾種社會組織。《社會契約論》中主權在民的思想,是現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響了歐洲的革命運動和英屬北美殖民地的獨立戰爭。

2、《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該書探討了社會不平等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批判了封建等級關系。作者認為生產的發展和私有制的產生,使人類脫離了「自然狀態」,產生了貧富不均的社會現象。揣測到了矛盾斗爭會發生對立面轉化,以及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認識到私有制是社會不平等的根源,又認為每人有少量私有財產是社會平等的基礎。

3、《懺悔錄》

《懺悔錄》記載了盧梭從出生到1766年被迫離開聖皮埃爾島之間50多年的生活經歷。他歷數了孩提時寄人籬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描寫了他進入社會後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聞目睹的種種黑暗和不平,憤怒地揭露社會的「弱肉強食」、「強權即公理」以及統治階級的丑惡腐朽。

4、《愛彌兒》

是盧梭自認為是「我的所有作品中最好、最重要的一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篇關於人類天性的哲學論文,致力於探討關於個人與社會關系的政治和哲學問題;特別是個人如何在不可避免趨於墮落的社會中保持天性中的善良。此書出版時,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一些國家,影響巨大。

5、《孤獨漫步者的遐想》

此書由十篇漫步組成。前四篇漫步大約寫於1776年春季到1777年春季,隨後四篇完成於1777年,第九和第十篇也許是在1778年1月到4月12日寫的。1778年5月20日,盧梭終於接受吉拉爾丹侯爵邀請,離開巴黎住到埃蒙農維爾時,帶走了《孤獨漫步者的退想》的手稿。盧梭於同年7月2日突然去世,全書戛然而止。

Ⅲ 盧梭的三大代表作品

盧梭沒有「三大代表作品」的說法,盧梭的代表作品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伊絲》、《植物學通信》等。

1、《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是法國思想家盧梭創作的哲學著作,1755年4月初版於荷蘭阿姆斯特丹。

該書探討了社會不平等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批判了封建等級關系。作者認為生產的發展和私有制的產生,使人類脫離了「自然狀態」,產生了貧富不均的社會現象;

揣測到了矛盾斗爭會發生對立面轉化,以及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認識到私有制是社會不平等的根源,又認為每人有少量私有財產是社會平等的基礎。

該書為資產階級政治革命提供了理論依據,可看作是盧梭全部思想的基礎,並可視為《社會契約論》的緒論。

2、《社會契約論》

《社會契約論》(法文:Du Contrat Social,又譯《民約論》,或稱《政治權利原理》)是法國思想家讓-雅克·盧梭於1762年出版的政治著作。

《社會契約論》分為四卷:第一卷論述了社會結構和社會契約,第二卷闡述主權及其權利,第三卷闡述政府及其運作形式,第四卷討論幾種社會組織。

《社會契約論》中主權在民的思想,是現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響了歐洲的革命運動和英屬北美殖民地的獨立戰爭。

3、《愛彌兒》

《愛彌兒》是法國思想家讓-雅克·盧梭創作的教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762年。

該書是一本夾敘夾議的教育小說,書中以富家孤兒愛彌兒為主人公,論述了男子的教育改革,批判英國舊教育的荒謬腐朽,並提出新教育的原則和理想。

並且借愛彌兒未來妻子蘇菲的教育,論證了女子教育的革新。全書反映了自然主義教育思想,闡述性善論。其思想對後世許多教育家都有啟發和影響。

該書在西方教育史上首次系統提出了新的兒童教育觀,從而在教育史上掀起了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

4、《懺悔錄》

《懺悔錄》是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讓-雅克·盧梭在其晚年寫成的自傳。從1766年,他已54歲的時候開始寫作,一直寫到1770年,前後4年方告完成,但直到1782年才出版上卷,1789年出版下卷。

《懺悔錄》記載了盧梭從出生到1766年被迫離開聖皮埃爾島之間50多年的生活經歷。他歷數了孩提時寄人籬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描寫了他進入社會後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聞目睹的種種黑暗和不平,憤怒地揭露社會的「弱肉強食」、「強權即公理」以及統治階級的丑惡腐朽。

該書名為「懺悔」,實則「控訴」、「吶喊」並對被侮辱、被損害的「卑賤者」 傾注了深切

5、《新愛洛伊絲》

這部作品主要用五個朋友相互間的通信這一單純的手法構成,緊緊圍繞朱麗、聖普樂、沃爾瑪三個人物的友誼和婚戀這一中心主題來展開情節,竟將全部內容有機的糅進主人公們的故事中去;

故能多側面多層次的刻畫人物,又讓讀者始終把注意力集中到主人公的感情、心理和命運上,懸念迭出,產生巨大的藝術魅力。

盧梭的文藝創作強調歌頌大自然和突出人的純潔感情的特點。在《新愛洛伊絲》中表現的尤為突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讓-雅克·盧梭

Ⅳ 尋一本小說~~ 主人公名:(何弼、盧梭)

松柏生的《妙絕天下》

Ⅳ 盧梭的主要作品有那些

法國教育家盧梭(1712-1778)是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1755)、《社會契約論》(1762)、《愛彌兒》(1762)等。

(一)教育要順應自然
盧梭認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須遵循自然,順應人的自然本性。他在《愛彌兒》開卷即寫道,"出自造物主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如果你想永遠按照正確的方向前進,你就要始終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因此,盧梭反對那種不顧兒童的特點,干涉並限制兒童自由發展,違背兒童天性的傳統的古典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順應自然的思想。

在盧梭看來,人所受的教育,來源不外3種,或"受之於自然",或"受之於人",或"受之於事物"。他說, "我們的才能和器官的內在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對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良好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聯系的。如果在一個人身上這3種不同的教育互相沖突的話,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如果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趨於同一目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達到他自己的目標,而且生活得很有意義。盧梭還進一步分析:"在這3種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中人在有些方面能夠由我們決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地加以控制的。"因此,應該以自然的教育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從於自然的教育,使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並趨於自然的目標,才能便兒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盧梭所說的"自然"是指人的才能和器官,也就是人的天性。因此,"自然教育"就是服從自然的法則,順應兒童天性發展進程,促進兒童身心自然發展的教育。盧梭強調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在他看來,如果以成人的偏見加以干涉,剝奪兒童應有的權利,結果只會打亂自然的次序,破壞自然的法則,從根本上毀壞兒童。

盧梭認為順應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為人最重要的自然權利就是自由。盧梭聲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只做他喜歡做的事情,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這個原理應用於兒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種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兒童的自由,讓兒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動的可能和條件,並在教學過程中採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學方法以適應兒童的身心發育水平和個別差異。

(二)教育要培養 "自然人"

盧梭認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長、身心調和發達、能自食其力、"不受傳統束縛、能夠適應社會生活的一代新人。這種"自然人",從小就被訓練盡可能地自食其力,既沒有永遠求助於人的習慣,也沒有向人誇耀的習慣;能夠對事物進行觀察、判斷、獨立的思考和分析;從小就以自然為師獲得許多經驗,而不以人為師;身體和頭腦同時都得到鍛煉,不僅身體健壯,而且頭腦聰明,富有見識。這種"自然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自然人,是能夠盡到社會職責的社會成員,而不是回到原始社會的沒有文化的人,也不是脫離現實的野蠻人。

應該看到,盧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徵:第一,不受傳統(等級、階段、職業)的束縛,按本性發展;第二,不依附於他人,能夠自食其力,具有獨立性;第三,具有社會適應性,能夠承當社會責任;第四,體腦發達,身心健康,具有獨立思考能力。

(三)教育要注意人的年齡特性

從教育要"順應自然"的原則和教育要培養"自然人"的目的出發,盧梭強調指出,教育應該要注意兒童的年齡特性。根據年齡階段的分期,盧梭提出,在不同時期所進行的教育是不同的。

1、在嬰兒期,主要是進行體育。這一時期,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促進兒童身體的健康發育。因為健康的體魄是智慧的基礎,是兒童接受自然的教育的條件。盧梭主張應該讓嬰兒在鄉村環境下自然地生長,注意嬰兒對於食物的自然選擇能力。他反對用襁褓去束縛嬰兒,更反對對嬰兒嬌生慣養,指出要 "鍛煉他們的體格,便他們能夠忍受酷烈的季節、氣候和風雨,能夠忍受飢渴和疲勞"。

2、在兒童期,主要是進行感覺教育。這一時期兒童的身體活動能力和語言能力都發展了,他們的感覺能力也發展了,但還不適宜進行抽象的概念和文字知識方面的教育。應該指導兒童鍛煉及發展各種感覺器官,積累豐富的感覺經驗,為下階段的學習打下基礎。在感覺教育上,盧梭指出首先是發展觸覺,其次是發展視覺,最後是發展聽覺。盧梭提出了感覺的具體方法,並把游戲、繪畫、唱歌等活動看作是感覺教育的最好途徑;此外,還提出應加強兒童的體育鍛煉,以促進感覺能力的發展。

由於兒童的理智還處於睡眠狀態,因此,不要強迫兒童去讀書。盧梭認為,在兒童根本不喜歡讀書的時候,讀書對他們是無用的。寧願讓兒童一個字也不識,也不便他們為了學到一些學問而把其他有用的東西都犧牲了。

在紀律教育方面,盧梭反對體罰,也不贊成口頭說教。他提出,當兒童犯了錯誤和過失後,不必直接去制止或處罰他們,而讓兒童在同自然的接觸中,體會到自己所犯的錯誤和過失帶來的自然後果。這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人自然後果法"。

3、在少年期,主要是進行智育和勞動教育。由於兒童已經受到良好的體育和感覺教育,因而己經具備了進行智育和勞動教育的條件。

盧梭認為,智育的任務不在於傳授系統的科學知識,而在於發展兒童獲得知識的能力,激發他們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和熱情。兒童不能學習一切東西,只需要學習應該學習的東西。他說: "真正有益於我們幸福的知識,為數是很少的,但是只有這樣的知識才值得一個聰明的人去尋求,從而也才值得一個孩子去尋求,因為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把他培養成那樣的聰明人。總之,問題不在於他學到的是什麼樣的知識,而在於他所學的知識要有用處。"在智育的方法上,盧梭主張讓兒童通過實地觀察,在大自然中獲得知識;強烈反對讓兒童靠死記硬背去掌握書本知識,甚至提出"以世界為惟一的書本,以事實為惟一的教材"。他還指出,成人對兒童的指導要少,不要教給兒童正確的答案,而應該讓兒童自己去獲得,引導兒童獨立解決問題。

盧梭對勞動和勞動教育也非常重視。他指出,勞動是每個自由人的社會義務,只有靠勞動而生活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勞動教育的任務是使兒童通過勞動學會適應各種工具以及相關技術,鍛煉身體,發展人的心靈。盧梭最推崇手工勞動,認為它最自由,最近於自然狀態,最獨立,不受他人束縛。總之,盧梭希望兒童能夠"像農民那樣勞動,像哲學家那樣思想"

4、在青年期,主要是進行道德教育。由於青年人處於激動和熱情的階段,需要用道德准繩的力量加以調節,指導他們處理好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培養善良的情感、正確的判斷和堅強的意志。盧梭指出,應該通過各種善行練習,即通過道德的實踐來培養兒童堅定的意志。同時,他指出,應把道德教育放在城市中進行。

孟德斯鳩——近代法學的網路全書

簡要評價:他的法的精神論連接了18世紀的理性主義和19世紀的歷史主義,他的政體理論和分權理論是近代憲政的理論基石。

生平概述:18世紀上半葉法國啟蒙思想家,社會學家。資產階級國家學說和法學理論的奠基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先驅之一。1689年1月18日出生於貴族家庭,1755年2月10日卒於巴黎。曾任律師、波爾多議會議長。從1728年起到奧、匈、意、德、荷、英等國作學術旅行,實地考察其社會政治制度和其他情況。1731年回國後專門從事著述。

他是一位網路全書式的學者。在學術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得到了很高的榮譽。曾被選為波爾多科學院院士、法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柏林皇家科學院院士。主要著作有:《波斯人信札》、《羅馬盛衰原因論》、《論法的精神》。

孟德斯鳩是一個自然神論者。他公開承認上帝是世界的始因,認為上帝是世界的「創造者和保養者」,但又認為世界受自然規律的支配,上帝不能改變自然規律,它的活動同樣要受自然規律的制約。他在自然神論外衣的掩蓋下,揭露和批判了天主教會和僧侶的無恥罪行,指出了宗教世界觀對人類社會的危害,猛烈抨擊了宗教裁判所迫害異教徒的殘暴行為,提出了各種宗教之間應該互相寬容、和睦相處、互不幹擾、互相尊敬的主張。

孟德斯鳩在社會歷史觀方面是一個唯心主義者,認為人類歷史的命運歸根結底要以個別政治活動家(主要是立法者)的意志為轉移。他特別強調地理因素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認為地理環境,特別是氣候、土壤和居住地域的大小,對於一個民族的性格、風俗、道德、精神面貌、法律性質和政治制度,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作用。他這種地理環境決定論雖然是錯誤的,但卻具有反宗教神學的性質,它企圖證明: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不是由上帝的意志決定的,而是由自然界本身的原因決定的。

孟德斯鳩站在新興資產階級的立場上,對封建專制主義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主張進行社會改革,建立以「開明君主」為首的君主制即君主立憲制,用三權分立的辦法來限制君主的權力,剝奪君主及其政府幹預司法事務的權力,以保障人民的政治自由和生命財產的安全。

孟德斯鳩的社會政治理論尤其是關於分權和法制的學說,對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及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產生過相當巨大而又深刻的影響,對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派也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霍布斯

國籍:荷蘭
年代:公元1583年至1645年
派別:自然法學
著作:《論海洋自由》、《戰爭與和平法》
主要思想:以自然法和社會契約論為基礎的國家學說;以自然法推演出國際法關系;主張主權在君。

霍布斯的自然法思想建立在「性惡論」基礎上,而自然法是建立在理性之上的普遍法則,用來禁止人們毀滅自身或放棄保存生命的手段。
在主權方面,霍布斯主張主權在君,並認為主權者的權力也不受法律的限制,且不受他自己制定的法律的限制。與孟德斯鳩等人的分權主張不同,霍布斯認為構成主權的各項權力都是統一不可分的,他反對分權的主張,認為主權如果由幾個機構分掌,就會使國家機能失調。他將國家分為三種政體,即君主政體、貴族政體和民主政體,並認為君主政體最好,因為君主政體能避免內亂。霍布斯主張的是一種極端的專制主義,他將布丹的主權至高無上理論發展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以至到了主權者不服從任何權威的地步。霍布斯的著作涉及最多的是刑法,他是從對罪與惡的區別與聯系中得出犯罪的概念的,他把屬於道德范疇的「惡」與屬於法律范疇的罪加以區別。關於犯罪的原因,霍布斯認為一切罪行都是來源於無知、謬誤,來源於仇恨、淫慾和貪婪等激情,虛榮是導致犯罪的主要原因。關於罪行輕重的衡量,他認為應該根據犯罪的原因、犯罪的危害後果及時間、地點和人物的不同,區分各種犯罪程度的輕重,要參考犯罪的原因、後果、時間、地點和人物。他對刑罰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刑罰就是國家的統治者,根據人們對於法律的禁與令的作為與不作為,而對違犯法律的人所施加的一種痛苦,目的在於使他人知道違犯法律必受懲罰而守法。他把刑罰分為神罰和人罰二類。霍布斯是英國新興大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忠實代言人,盡管他有許多反復,但仍不愧為一位資產階級的啟蒙思想家、反封建的鬥士。

洛克

國籍:英國
年代:公元1632-1704
派別:自然法學
著作:《教育漫話》、:《政府論》、《人類理解論》
主要思想:國家權利的唯一合法源泉就是人民。

約翰洛克(Johe-Locke。1632-1704),是17世紀英國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教育思想家,經驗論哲學家、古典自然法學派的代表人物。在分權論思想史上起到承上繼下作用。
洛克認為,國家是人民為了保護其天賦的、不可剝奪的自然權利,而以簽訂契約(實際上就是憲法)的方式成立的,其權利的唯一合法源泉就是人民,其職能是保護人民的天賦權利。任何國家的統治者,一旦破壞了和人民的「契約」,損害了人民的天賦權利,人民就享有革命的權利--推翻現有的國家統治者,訂立新的契約,另立新的統治者。

Ⅵ 盧梭推薦男孩必看的小說

這本書就是—— 英國作家笛福《魯濱孫飄流記》
在西方,有一部小說,18世紀歐洲最傑出的思想家盧梭曾建議每個成長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應該讀讀它。那麼,這是一本怎樣的書呢?
這本書叫《魯濱孫漂流記》。故事並不復雜:出身於商人之家的魯濱孫,不甘於像父輩那樣平庸地過一輩子,一心嚮往著充滿冒險與挑戰的海外生活,於是毅然舍棄安逸舒適的生活,私自離家出海航行,去實現遨遊世界的夢想,但每次都歷盡艱險。有一次,風暴將船隻打翻,魯濱孫一個人被海浪拋到一座荒無人煙的海島上,在那裡度過了28年孤獨的時光。小說的主要部分就是對他這段荒島生活的生動記述。
除了精彩離奇的故事外,小說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魯濱孫的性格。他敢於冒險,勇於追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即使流落荒島,也絕不氣餒。在荒無人煙、缺乏最基本的生存條件的小島上,他孤身一人,克服了許許多多常人無法想像的困難,以驚人的毅力頑強地活了下來。沒有房子,他自己搭建;沒有食物,他嘗試著打獵、種穀子、馴養山羊、曬野葡萄乾;他還自己摸索著做桌椅,做陶器,用圍巾篩面做麵包……在島上的第24年,他還搭救了一個野人,給他取名為「星期五」。在他的教育下,「星期五」成了一個忠實的奴僕。就這樣,魯濱孫在荒島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王國」。面對人生困境,魯濱孫的所作所為,顯示了一個硬漢子的堅毅性格和英雄本色,體現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創造精神和開拓精神。因此小說一出版,就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現在,在西方,「魯濱孫」已經成為冒險家的代名詞和千千萬萬讀者心目中的英雄
《魯濱孫漂流記》之所以成為文學史上不朽的名著,還在於它的真實性和不凡的藝術表現力。在它之前,歐洲的長篇小說大都是以帝王將相的業績或騎士美女的浪漫傳奇為主要內容的。笛福開始嘗試用日常語言來描寫普通人的生活。小說雖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對魯濱孫荒島生活的描寫逼真而自然,表現了作者非凡的想像力和藝術表現力。此外,小說通篇採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情節完全通過人物的自白串聯起來,語言明白曉暢,樸素生動,這一切給作品增添了不少魅力。

Ⅶ 盧梭主要作品有哪些請詳細講解一下。

盧梭主要著作:

* 《論科學與藝術》(1749)
*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1755)
* 《新愛洛伊斯》(1761)
* 《社會契約論》(《民約論》)(1762)
* 《愛彌兒》(1762)
* 《山中書簡》(1763)
* 《懺悔錄》(1788)

Ⅷ 盧梭的作品有哪些

盧梭(1712—1778年)法國思想家
出生於日內瓦一個鍾表匠家庭,幼時家境貧寒,但通過自學掌握了豐富知識。做過僕人、學徒兼雜役。後來,在華倫夫人的幫助下,來到都靈,此後,生活無著,當過雕刻匠、僕役、音樂教師。18世紀30年代,與華倫夫人同居期間,生活才稍稍穩定,安心讀書、思考問題、寫作。18世紀40年代,盧梭非常困難,他在社會和生活的道路上艱難地躑躅,嘗遍人間的辛酸。1749年,他在一篇名為《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於淳化風俗?》的徵文中獲一等獎,並一舉成名。但他決心放棄對財產和聲譽的奢望,永遠保持貧困和獨立。1752年,他的歌劇《鄉村魔術師》在楓丹白露王室演出,獲得巨大成功,他拒絕接受路易十五給予的年金。1754年,回到日內瓦,受到熱烈歡迎,成為日內瓦公民。次年,發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並完成《論政治經濟學》。1758年,由於同狄德羅在宗教等觀點上的不同,與網路全書派決裂。1761年,小說《新哀洛綺絲》發表,猛烈地沖擊了封建專制制度,這部小說給盧梭帶來了巨大聲譽。1762年,《社會契約論》和《愛彌兒》出版,這兩部書既引起了網路全書派的尖銳批評,更激起了新舊教會的極大憤怒和政府當局的譴責。當時,法院下了通緝令,教會也發出聲討書,兩本書在許多地方被教會當眾焚燒。瑞士當局下令逮捕他,他只好逃往普魯士管轄下的訥沙泰爾,宣布放棄日內瓦的公民身份。但是,此時,盧梭的名聲已經傳播到歐洲各地。盧梭同伏爾泰之間的矛盾也加劇。盧梭一度到英國居住,不久又回到法國。晚年時最有名的著作是《仟悔錄》。1778年去世。盧梭是一位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他的思想精華和基本原則是「人民主權」思想。他堅持自然神論,反對無神論,唯心主義是他的哲學思想的主要傾向。

Ⅸ 誰知道最近有什麼新書看吖-網路小說

盧梭的《懺悔錄》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

看了會讓你感覺渙然一新
拒絕浮躁的網路小說

Ⅹ 盧梭的哲理小說是什麼

盧梭的哲理小說是《愛彌兒》

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民主政論家和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啟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伊絲》《植物學通信》等。

盧梭出身於瑞士日內瓦的一貧苦家庭,當過學徒、僕役、私人秘書、樂譜抄寫員。一生顛沛流離,備歷艱辛。1749年曾以《科學與藝術的進步是否有助敦化風俗》一文而聞名。1762年因發表《社會契約論》、《愛彌兒》而遭法國當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魯士、英國,1778年在巴黎逝世。

Heyret

勞於讀書,逸於作文

寫在前面:17年12月份考研,教育學專業,早在考研備戰期間對《愛彌兒》就崇拜不已,考完研後回家看書打發時間首選的也是這本書,越看越喜歡,慶幸在20來歲的年齡找到了自己喜歡的領域,目前考研成績還沒出來,但我想,不論結果怎樣,自己始終會是這些教育思想上的巨匠們最忠實的信徒,始終會是教育學最忠實的信徒。


簡介:歷時兩周,寫了共計三萬多字。我把看書當成個輸入的過程,寫讀書收獲當成個輸出的過程,因字數較多,先介紹一下整本書劃分的邏輯,愛彌兒是盧梭假想的一個學生,整本書就是講盧梭在愛彌兒各個年齡段如何進行的教育以及愛彌兒成年後怎麼步入社會,根據個人對書中內容的理解,按年齡一共劃分了四個教育階段:

0 ~ 2 歲:幼兒時期

2 ~12 歲:兒童時期

12 ~15 歲:少年時期

15 ~20 歲:青年時期


接下來就是分別論述各個階段要注意的教育問題了,每個小標題下都會有加粗的字體,因為三萬多字都看可能會耽誤大家很多時間,建議先看黑體加粗部分,我測試了一下,只看黑體字部分,大致需三分鍾左右,挑感興趣的看一看即可,本來是發在我個人公眾號上的,但幾乎沒有交流的過程,所以寫在知乎上,希望能在這里遇到更多有共同興趣愛好的知友,先提前對那些耐著性子看到最後的人表示感謝。


一、緒論

1.自然教育


從造物主手裡出來的都是好的,但一旦到了人的手裡,就全部變成壞的了。樹木本來長的好好的,人類非要迫使樹木長的奇形怪狀,人類干擾氣候干擾季節,人類喜歡干擾所有東西,毀壞所有東西的本來形貌,非要把天然的事物搞得歪歪扭扭。對物這樣,對人也是如此。盧梭把人的教育分為自然教育、人為教育和事物的教育。這三種教育共同促進人的身心發展,自然教育是指我們器官和才能本質上的發展;人為教育是指別人教我們怎麼利用這種發展;事物教育是指我們從事物中獲得的經驗。假如三種不同的教育都朝著相同的目的,這樣學生才稱得上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其中事物教育和人為教育是可以控制的,自然教育是無法控制的,我們要叫另外兩種教育去配合我們無法控制的教育,事物教育和人為的教育要服從自然的教育。也許,自然這個詞兒太模糊了。什麼是自然呢?有人說自然就是習慣而已,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自由生長的植物,雖然維持著人們逼迫它傾斜生長的方向,可是它們的汁液並不會因此變換原來的方向,而且,這種植物倘若繼續發展的話,它又會筆直地生長。人的習性也是如此,只要人還處在相同的環境,由習慣產生的習性進而就能保持。這樣來看,教育是幫助學生形成一定自然習慣的過程。自然會持續不斷地鍛煉孩子,用各種各樣的考驗來磨練他們的性情,教他們從小就明白什麼是煩惱及痛苦:孩子換新牙的時候,就讓他們體會疼痛;受寒的時候,就讓它們感冒咳嗽;咳嗽厲害的時候,就讓他們喘不過氣來...所以在嬰兒時期,他們幾乎是在危險中度過的,經受住了這些考驗,孩子就獲得了力量,這就是自然的法則。書上有兩句話我覺得說的非常好:生活,才是我想教給他的本領。生活最富有意義的人,絕不是年紀活得最長久的人,而是對生活感受最深的人。

熱點內容
美國種田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08 05:15:18 瀏覽:861
異能病嬌小說推薦 發布:2025-02-08 04:58:20 瀏覽:249
都市種馬完本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08 04:29:29 瀏覽:30
修真後宮爽文小說推薦 發布:2025-02-08 03:03:35 瀏覽:158
有個聽書對叫什麼軟體 發布:2025-02-08 02:59:22 瀏覽:180
現代小說女主叫盛可以 發布:2025-02-08 02:19:48 瀏覽:942
仿寫一則最短科幻小說 發布:2025-02-08 02:03:24 瀏覽:195
2000章以上的玄幻小說 發布:2025-02-08 01:50:59 瀏覽:9
最熱玄幻小說 發布:2025-02-08 01:41:04 瀏覽:931
賭徒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2-08 01:26:30 瀏覽: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