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說男子向女子告白
① 跪求一首古代男子和女子表白的情詩,就像上邪一類的,要注意是表白的…咳咳除了君子好求的那個…
老伙,不需要賞那麼多!你上網查不出來許多!在說,如果你感情豐富,對他思念的很,你看多了情詩,那時自然自己就寫出了!還有,不需要非是古代情詩,現代也行啊!不僅流行,而且意思直觀,你弄個古詩,能說出意思不能。如果現代情詩我能給你弄來,包括一些好的情句。純浪漫類的(即表白的)。不過需要你的郵箱地址。
② 古代男子表達對女子愛意的詩句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三五七言》李白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長恨歌》白居易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錦瑟》李商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無題》李商隱
一寸相思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蝶戀花》李冠
重疊淚痕緘錦字,人生只有情難死。《蝶戀花》文廷式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綺懷詩二首其一》黃景仁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離思五首其四》元稹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摸魚兒二首其一》元好問
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訴衷情》顧夏
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千秋歲》張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雨霖鈴》柳永
有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鳳求凰 . 琴歌》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 . 周南 . 關雎》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 . 邶風 . 擊鼓》
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讓我們結一段塵緣。《一棵開花的樹》席慕蓉
③ 古代男子對女子表白的語句有哪些,越多越好。。。
1、清淺流年,唯愛相依,唯你相依。褪盡風華,我依然在紅塵深處守望你。
2、若你能許我一個未來。我定會為你。長袖翩翩,舞盡錦瑟年華。
3、看那天地日月,恆靜無言;青山長河,世代綿延;就像在我心中,你從未離去。
4、一筆一劃訴春秋,一撇一捺綉溫柔,一動一靜情無限,一生一世牽你手。
5、臨水而立,波光淋漓。此刻只想把你擁在懷中,與你靜聽流水清風的歡歌。
6、如若你我只是一場戲,我願只演繹這一次與你邂逅的劇集,不離不棄。
7、千年的回望,換來今生的一點愁,你落在我的眉間,讓我從此笑容難舒。
8、黃泉路上,忘川河中,三生石旁,奈何橋上,我可能喜歡著你。
④ 古代女子向男子表達愛意的情詩
1,《卜運算元·我住長江頭》宋代:李之儀
原文: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白話文釋義:我居住在長江上游,你居住在長江下游。 天天想念你卻見不到你,共同喝著長江的水。長江之水,悠悠東流,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離別之恨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停歇。只希望你的心思像我的意念一樣, 就一定不會辜負這互相思念的心意。
2,《越人歌》先秦:佚名
原文: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白話文釋義:今晚是怎樣的晚上啊河中漫遊。今天是什麼日子啊與王子同舟。承蒙王子看的起,不因為我是舟子的身份而嫌棄我,責罵我。心緒紛亂不止啊能結識王子。山上有樹木啊樹木有丫枝,心中喜歡你啊你卻不知此事。
李之儀這首《卜運算元》深得民歌的神情風味,明白如話,復疊回環,同時又具有文人詞構思新巧、深婉含蓄的特點,可以說是一種提高和凈化了的通俗詞。
此詞以長江起興。開頭兩句,「我」「君」對起,而一住江頭,一住江尾,見雙方空間距離之懸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長。重疊復沓的句式,加強了詠嘆的情味,彷彿可以感觸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與嘆息,在閣中翹首思念的女子形象於此江山萬里的悠廣背景下凸現出來。
三、四兩句,從前兩句直接引出。江頭江尾的萬里遙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見君」這一全詞的主幹;而同住長江之濱,則引出了「共飲長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來看,每一句都不見出色,但聯起來吟味,便覺筆墨之外別具一段深情妙理。這就是兩句之間含而未宣、任人體味的那層轉折。字面意思淺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見,卻又共飲一江之水。
深味之下,似可知盡管思而不見,畢竟還能共飲長江之水。這「共飲」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離隔之恨。詞人只淡淡道出「不見」與「共飲」的事實,隱去它們之間的轉折關系的內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詞情分外深婉含蘊。
⑤ 跪求一段古代男子對著昏迷的女子告白的一段話,要感人的!情感真實的,謝謝啦!
我真的很愛你,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會對那個人說一句話 我愛你
⑥ 跪求:小說中男生向女生表白的情節(越多越好)
男:你以後只能是我孫子的奶奶!
女:。。。。。
男:我希望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跟你說早安!
女:。。。。。。
⑦ 求古代男子對女子示愛的詩詞歌賦!
子衿 <<詩經>>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離思 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⑧ 在古代男子向女子戀愛表白的方式一般為什麼
依人而定了,有的時候是靠父母與媒人,所以中國古人說"父母之約,媒人之言"也有例外的,如漢朝的司馬相如就和桌文君私定中生,兩個人一起從長安跑到了成都結婚去了.
中國古人素以含蓄著稱,幃幄秘事於外人是萬萬不能講的。於是,關於此類問題的探討也就顯得尤其少。所幸的是,開放的大唐帝國為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史料,足以填補我們的某種欲求。
在敦煌唐人中,由於**習俗的泛濫,產生了一系列奇異的男女求愛的新方法。《攮女子婚人述秘法》就是奇異的求愛法之反映。所謂「攮」,通「禳」。即祈禳,意為祈求福祥,祛除災變。「婚人」指結過婚的男人。
已婚女子在得不到丈夫的愛情時,有許多方法向丈夫求愛。譬如用赤著的腳放在丈夫肚臍處抓癢;譬如把丈夫的大拇指甲燒作灰,用來飲酒,表示對丈夫極為尊敬,以贏得丈夫的憐愛;譬如取自己下眼睫毛14根燒作灰,用來飲酒,用這種輕微的苦肉計贏得丈夫的憐愛;譬如將自家門戶下方五寸范圍的泥土取出得到魔力,表示對自己丈夫極度的愛,以贏得丈夫的畏敬與愛情。
男子求愛方法並沒有比女子高明多少,然而,其使用率卻遠遠超出女子。
桃枝求愛「凡欲令婦人愛敬,子日取東南引桃枝,則作木人,書名,安廁上,驗。」男人得不到妻子的愛,便以為是有鬼將自己妻子的魂勾跑了。於是在某月第一天取東南桃枝做一個木人,上面寫上所愛女子的名字,將它安放在廁所上,就可得到這個女人的愛情了。
這邊還有一個古代奇特求愛故事的網站,真想了解的話就看看嘍,希望可以幫到你哦!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c5d0cd0100i2fb.html
⑨ 古代男子向女子表達愛情忠貞
1.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2.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3.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4.玲瓏骰子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5.相思墳上種紅豆,豆熟打墳知不知?
6.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7.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名詞解釋
古代女子的信物是指是古代男子與女子雙方在確定婚姻關系時,男子送給女子的當作憑證的物品,估計信物的歷史早於情書,如果終止的話,也比情書晚。
戒指的意義
古代未婚姻女子均不戴戒指,因為戒指是定親或定情信物,所以這個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卻是最重的。到今天也是如此,伸出手讓對面的人為自己戴上,而後,或者幸福的戴一輩子,或者早晚有一天對著它哭到心碎。到了晚唐時,戒指漸漸由男女互贈變為只由男子贈予女子。
戒指既然是定親之物,所以古代未婚女子都不戴戒指。隋代丁六娘《十索詩》所寫「欲呈纖纖手,從郎索指環」。或許可以說明古代,甚至是現代女子對戒指的那一份難言的情懷,這個信物最小,在女子心中的份量卻最重。滿懷著希望,伸出手來讓心愛的人為自己戴上,而後,或許幸福地戴上一輩子,或許有一天對著它哭到心碎。
定情物信種類
相思豆
相思豆
相思紅豆芳名遠播,得益於唐代大詩人王維的四言絕句《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這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原本是王維寫給他的好友李龜年的。李龜年因安史之亂流落江南,王維將此詩贈與他,寄託了對友人深深的眷念之情。後來,人們用紅豆色艷如血,質堅如鑽的特質去詮釋堅貞不渝的愛情。於是,紅豆便成了愛情的象徵、相思的載體。「中有蘭膏漬紅豆,每回拈著相思憶」的愛意;「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的痴情;「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的沉重;「紅豆尚可盡,相思無已時」的長久。紅豆,隱蘊著愛的純真與深切,承載著人們遙遠的相憶思。
梳子
梳子
細數常見的愛情信物,最具浪漫意義的莫過於木梳。除了帶給頭皮保健,使頭發健康美麗的實用功效之外,梳子代表相思,代表很想念很掛念對方;梳子還寓意把心結打開,讓煩惱一掃而過;送梳子有私訂終身、欲與她(他)白頭偕老的意思,每天用愛人送的梳子梳理頭發,代表著雙方的親密關系。「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古人對頭發的重視使木梳成為重要隨身物品,有了七夕傳說以後,木梳逐漸成為必須贈送的愛情信物,千百年來,傳承不斷。
玉佩
古人愛玉,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古語。《古詩箋》中釋說:「以玉綴纓,向恩情之結。」「羅纓」是古代女子出嫁時系於腰間的彩色絲帶,以示人有所屬。使「結縭」成為古時成婚的代稱。《詩經》中:「親結其縭,九十其儀」,描述女兒出嫁時,母親一面殷殷地叮囑女兒些私語,一面戀戀不舍地與其束結羅纓。是古人最常用的信物這一。
荷包香囊
香囊的歷史由來已久,古時又稱香包、香纓、香袋、香球、佩偉、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據《禮記.內則》:「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就是說青年人去見父母長輩時要佩戴「衿纓」即編織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為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
《紅樓夢》里林妹妹也曾給寶哥哥做過香囊,一針一線都凝結著她的情思。
有一回寫黛玉誤會寶玉把她送他的香囊送了人,賭氣把正在做的另一個剪了,香囊卻是寶玉貼身戴著,怎麼會送人?當芳華不再、紅雨落盡的時候,見香囊猶見伊人,卻只怕寶玉已是不忍再看了。 「成泥做土香如故,卻為誰?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手鐲
手鐲在古代有很多的稱謂,「跳脫」就是其中一種,宋計有功所著《唐詩紀事》
手鐲
中有個故事,唐文宗有一天
考問群臣:「古詩里有『輕衫襯跳脫』句,你們有誰知道「跳脫」是什麼東西?」大家都答不上來。文宗告訴他們:「跳脫即今之腕釧也。」 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常見女子以手鐲相贈戀人的情節。梁陶弘景在《真浩》中記述了仙女萼綠華曾贈羊權金和玉的跳脫。蒲松齡《聊齋志異.白於玉》中寫書生吳生偶入仙境與一個紫衣仙女歡好,臨別時,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釧送給吳生留念。
同心結
《詩源》里說文胄與鄰婦姜氏相愛,並送姜氏一枚百煉水晶針為信物,姜氏啟履
箱,取連理線,貫雙針,織同心結回贈文胄。素縷表示純潔,而針諧音同貞。
將那絲絲縷縷的錦帶編成連環迴文式的同心結來贈與對方,綿綿思戀與萬千情愫也都蘊含其中。梁武帝蕭衍詩有「腰間雙綺帶,夢為同心結」。宋代林逋有「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的詞。
戒指
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為戒指是定親或定情信物,所以這個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卻是最重的,到今天也是如此。伸出手讓對面的人為自己戴上,而後,或者幸福的戴一輩子,或者早晚有一天對著它哭到心碎。
《太平廣記》里說書生李章武與華州王氏子婦相愛,臨別時王氏子婦贈李章武白玉指環,並贈詩曰:「捻指環相思,見環重相憶。願君永持玩,循環無終極」。後來李章武再去華州,王氏子婦已憂思而死,二人遂神會於王氏宅中。
簪
簪,古人用來插定發髻或連冠於發的一種長針,後來專指婦女插髻的首飾。《史記·滑稽列傳》里說:「前有墮珥,後有遺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之句。
中國少數民族有傳統的用簪來固發、美發之俗,其發簪種類繁多,歷史悠久,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釵
釵為珠翠和金銀合製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發鈿,連綴著固定發髻的雙股或多股長針,使用時安插在雙鬢。
釵不僅是一種飾物,它還是一種寄情的表物。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辛棄疾詞《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即在表述這種離情。納蘭性德詞中「寶釵攏各兩分心,定緣何事濕蘭襟」也飽含與自己所愛分離的痛楚。
裙
「何以答歡忻?紈素三條裙」
古時將絹稱為紈素,「紈素三條裙」指的是絹做的裙子。漢劉熙《釋名·釋衣服》:裙,群也,連接群幅也。古時布帛門幅狹窄,一條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而有「裙」的名稱。歷史上曾出現過各式各樣的裙子,如:彈墨裙、鳳尾裙、月華裙、真珠裙、鬱金裙、石榴裙等等。《新唐書·五行志》記載:「安樂公主使尚方合百鳥毛織二裙,正視為一色,傍視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而百鳥之狀皆見。」這種以百鳥之羽織成百鳥之狀的裙子, 由唐中宗之女安樂公主創制,並在當時貴族女性中廣為流行,致使山林中的珍禽瑞鳥被捕殺殆盡,後被朝廷下令禁止。奢華的貴婦畢竟是少數,古代的平民女子都是樸素的戴荊釵、著布裙。因此,「釵裙」也是千百年來我國普通女性的代稱。
關於裙子的情愫最讓人感慨的莫過於武則天一首《如意曲》:
裙子的圖片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這詩是她為誰寫下的呢?一樣身處於千丈紅塵與茫茫人海,人世間的女子哪怕豪氣干雲如武則天,看到月光里的桂樹,仍舊沒逃得過夜夜綿長的思念,又有誰能躲得過?
魏晉南北朝以前的情詩,處處都可見到不加掩飾的真摯與熾烈,三國詩人繁欽的《定情詩》也是如此,詩里一對戀人用各種信物來見證他們的愛情,每一信物都被賦予了對愛情忠貞不渝的信念。詩中提到的信物有一些已經遠離了我們今天的生活,有一些直到現在還在相愛的人之間傳遞。
如果說在古代,男子還有接觸外界世界的自由,那麼,對那些大多數禁錮在家的女性來說,信物幾乎代表了她們的身心伴著所愛的人神遊外界,讓所愛之人隨身攜帶的信物就起到了使情人睹物思人的作用。
纏臂金
「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
纏臂金
「綰臂雙金環」指臂釧,又稱纏臂金,這是一種我國古代女性的纏繞於臂的裝飾,是用金銀帶條盤繞成螺旋圈狀,所盤圈數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纏臂金的奧妙在於戴上之後無論從什麼角度看,所見都為數道圓環,而相互不關聯,宛如佩戴著幾個手鐲般美麗。蘇東坡《寒具》詩雖然是寫一種叫饊子的食物,但詩中「夜來春睡濃於酒,壓褊佳人纏臂金。」的句子更讓人聯想到一個戴著纏臂金的女子於濃睡未醒中,帶出幾許醉意的嫵媚,由此也可見臂釧為古代女性容色增輝的效果。
耳環
「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
我國女性從很早以前就開始用各種耳飾打扮自己了。最早的記錄見於《山海經》「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齒,穿耳以鎼」,《三國志》中諸葛恪說:「穿耳貫珠,蓋古尚也。」可知穿耳從三代時起至今不衰的時尚。耳飾又分為耳丁、耳璫、耳環、耳墜等樣式。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閑情偶記 生容》里將耳飾里小巧簡潔的耳環稱為「丁香」,將繁復華麗的耳墜稱為「絡索」。他說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見耳環在古人審美觀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汗巾
《紅樓夢》里花襲人與蔣玉菡的定情信物就是花襲人原替寶玉做的汗巾,被轉送給蔣玉菡。
花椒
花椒是香料作物,因為多籽粒,含婚後「多子」的寓意,因此春秋時的男女有用花椒來作為定情物的習俗。
花椒
<<詩經·陳風·東門》中,就講到一個男子在舞會上收到姑娘送的一束花椒作為定情物的故事。定情時就說好將來要生很多小朋友,古人在愛情上其實很直白。
瓜果
《詩經·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瓜果
……」講一個男子得到心愛的女子所贈送的木瓜、香瓜、木桃、木李後決定回贈以各種佩玉,表達永結同心的意願。
頭發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古人對身體部位十分看重,認為這也是「孝」的一部分。所以
三國里夏侯惇眼睛被箭射中後,才大呼「父精母血,不可棄也!」一口將眼睛又吃回去。將自己身體的一部分送給心上人,表達無以復加的愛意,頭發自然最合適不過。所以古時候,女子經常會剪落一束青絲贈送給情郎做定情物。
定情詩
編輯
原文
我出東門游,邂逅承清塵。思君即幽房,侍寢執衣巾。
時無桑中契,迫此路側人。我既媚君姿,君亦悅我顏。
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何以道殷勤?約指一雙銀。
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
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何以結恩情?美玉綴羅纓。
何以結中心?素縷連雙針。何以結相於?金薄畫搔頭。
何以慰別離?耳後玳瑁釵。何以答歡忻?紈素三條裙。
何以結愁悲?白絹雙中衣。何以消滯憂,足下雙遠游。
釋義
1 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 (明:金花釧 )古代女子的臂釧又稱「纏臂金「,如蘇東坡《寒具》詩:「夜來春睡濃於酒,壓褊佳人纏臂金。」
早期臂釧實物多出現於北方地區,通常將金銀條錘扁,盤繞成螺旋圈狀。所盤圈數多少不等,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八圈,並有花、素之分:鏤刻有花紋的,稱「花釧「,素而無紋的,稱「素釧"無論從什麼角度觀察,所見都為數道圓環,宛如佩戴著幾個手鐲。「釧「字的造形從「金「,從「川「,其中的「川「字即象形而來。
2 何以道殷勤?約指一雙銀。
《雲溪友議》寫韋皋與玉簫相戀,依依惜別時韋皋送給玉簫一枚玉指環,發誓五至七年後來娶玉簫。但後來韋皋違約不至,玉簫絕食而死。再後來韋皋成為西川節度使,知此事後悔恨不已,遂「廣修佛像」以贖罪,最後玉簫托生為歌姬,又回到了韋皋的身旁,再續一世的情緣。
3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漢:鎏金點翠花籃耳墜)
最早的耳環以青銅製成,造型也比較簡單。耳墜是在耳環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它的上部是一個圓環,環上綴一組墜飾,因形得名,故曰耳墜。李笠翁在他的《生容》里說,耳飾里小巧簡潔的耳環為「丁香」,繁復華麗的耳環為「絡索」
4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 (宋:金鑲玉跳脫 )
古代手鐲稱為「跳脫」,《唐詩紀事》中有個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他的宰臣:古詩里有「輕衫襯跳脫「句,你們有誰知道「跳脫「是什麼東西?宰臣都答不上來。文宗告訴他們說:「跳脫即今之腕釧也。「梁代陶弘景在《真浩》中也記述了仙女萼綠華贈羊權金、玉跳脫的故事。 跳脫的名字在明清以後就漸漸被鐲、釧取代了。
5 何以結恩情?美玉綴羅纓。
古人愛玉,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古語。《古詩箋》中釋說:「以玉綴纓,向恩情之結。」 「羅纓」是古代女子出嫁時系於腰間的彩色絲帶,以示人有所屬。使「結縭」成為古時成婚的代稱。《詩經》中:「親結其縭,九十其儀」,描述女兒出嫁時 ,母親一面殷殷地叮囑女兒些私語,一面戀戀不舍地與其束結羅纓。
6何以結中心?素縷連雙針。
唐長孫佐轉妻子的詩《答外》寫她為給戍邊的丈夫做同心結,以傾訴相思和離情:徵人去 年戍邊水,夜得邊書字盈紙。揮刀就燭裁紅綺,結作同心答千里。君寄邊書書莫絕,妾答同心心自結。同心再解不心離,離字頻看字愁滅。結成一衣和淚封,封書只在懷袖中。莫如書故字難久,願學同心長可同。言為心聲,所謂「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結」這個漢字就象是一張「不舍心懷、情用牢結」的網,卻網不盡天下痴兒女故事的萬一,目睹神傷。
7 何以結相於?金薄畫搔頭。
搔頭是簪的別稱,《西京雜記》中記載:漢武帝寵愛李夫人,曾有一次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搔頭,搔頭之名即由此而來。《鼓吹曲詞.有所思》中寫一個女子在「聞君有他心」後,傷心欲絕的把情人相贈的玳瑁簪「拉雜催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哀莫大於心死了,何必如此自苦?
8何以答歡忻?紈素三條裙。
古代的絹稱為紈素,而裙是從「裳」演變而來。古時布帛門幅狹窄,一條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有「裙「的名稱。古代「裙、群「二字同源,漢劉熙《釋名·釋衣服》:裙,群也,連接群幅也。「漢辛延年《羽林郎》詩:「長裙連理帶,廣袖合歡襦。」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9何以結愁悲?白絹雙中衣。
「中」同「衷」,白絹是一分纖塵不染的戀戀情懷……
10何以消滯憂,足下雙遠游。
曹植《洛神賦》中有「遠游之文履」,指綉花的鞋子,《後漢書.五行志》中記載漢代婦女出嫁時穿木屐,屐上施以彩畫,並以五彩絲帶系之,以示吉祥。在南朝時,凡娶婦之家須先下絹絲新鞋一雙為聘禮。陶淵明在《閑情賦》里願意做愛人腳下的鞋子「願在絲而為履,附素足以周旋。」 疼惜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