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情節特點
『壹』 請問當今比較著名的武俠作家各自的特點是什麼
以作品內容而論,梁羽生、金庸的武俠小說注重歷史環境表現,依附歷史,從此生發開去,演述出一連串虛構的故事。但從攝用歷史材料來看,兩人又有明顯差別:梁羽生是虛構人物和事件,置入背景中,以此來強化歷史氛圍;金庸則直接取來歷史人物和事件敷衍成武俠小說,其歷史人物、事件,金庸寫來煞有介事,常能以假亂真。兩者都對歷史進行了再認識、再評價,從作品含有的歷史厚度論,金庸比梁羽生更高一層,其寫作技巧也高明得多。古龍的小說則根本拋開歷史背景,不受任何拘束,而憑感性筆觸,直探現實人生。古龍的小說不是注重於對歷史的反思、回顧,而是著重在對現實人生的感受。現代人的情感、觀念,使古龍武俠小說意境開闊、深沉。
就小說人物的主流傾向而言,梁羽生武俠小說中的人物道德色彩濃烈,正邪嚴格區分,人物的社會內涵豐富,但人物性格單一,有概念化、公式化的缺陷。金庸武俠小說人物性格復雜,具有一種反傳統精神,小說人物亦正亦邪,危步於道德的懸索之上而能不失其墜,具有「一半是野獸,一半是天使」的復雜、矛盾性格,而人物思想性格的復雜、矛盾又是奠基在生活本身的復雜、矛盾之上,這樣,人性的發掘就有了深刻而廣泛的社會意義。古龍小說最注重的是人性的體驗,他常用細膩的筆觸去描寫人物微妙而復雜的情感,常用生與死、幸福與痛苦這樣尖銳對立的矛盾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高貴獨立的人格,以此來揭示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真諦。在古龍小說中,多寫變態人格,追求外化怪異人物性格的刻畫,其作品主人公大多怪誕、神秘、孤僻、行事固執,自尊心強,又是性情中人,多情種子。這種情況可能與古龍的身世、心情、經歷有關。
談到小說情節,古龍武俠小說也和梁羽生、金庸小說有明顯不同。三位大家都善於編織故事,他們的小說情節都十分曲折,構置巧妙,懸念層出不窮,伏線引出千里,環環相扣,此呼彼應。梁羽生武俠小說情節前工後拙,開篇十分吸引人,以後的情節則漸趨平淡,顯得有點才氣不足。金庸武俠小說恰恰相反,往往開局平平,隨著情節的展開,人物紛紛涌現,情節盤根錯節,主幹巍峨,枝葉繁茂,宏大縝密的構思,詭異莫測的布局,奇跡聯翩,回環波動,攝魂奪魄,回腸盪氣。金庸的才思如同一爐火,小說情節猶如爐火上的一壺水,火越燒越旺,水越來越滾。古龍武俠小說的情節又不相同。他的小說從頭至尾都跳動著最強的音符,情節奇中有奇,巧中含巧,偶然中有著必然,事事不可料,事事又得宜,計中套計,真中套假,假中存真,真真假假,變幻莫測。小說情節的發展根本無法預料,驚險頻出,令人喘不過氣來,而全書的縝密無隙又讓人口服心服。古龍武俠小說的情節營構的確堪稱一絕。
至於小說武功的描寫,梁、金、古三大家也有各自的風格。梁羽生武俠小說中的「武功」,虛幻中寫實性很強,一招一式,清清楚楚,細膩而又逼真,緊張激烈,誇節有致。梁羽生的「武功」也具備道德傾向性,有正派武功,也有邪派武功;正派武功力道柔和,象徵著善良、仁慈,既利於攻敵防衛,又有益於修心養性,而邪派武功則非常霸道,歹毒殘忍,意味著邪惡,如修羅陰煞功、雷神掌、毒掌等。正派武功循序漸進,發展緩慢,但根基扎實,邪派武功進展神速,卻容易走火入魔,貽害終身。凡此種種,造成了梁羽生「武功」的既精彩又單調。比起梁羽生來,金庸的「武功」更令人神往。金庸將武功描寫與中華民族的文學藝術和傳統文化精神融合在一起,琴棋書畫,九宮八卦,醫道,用毒,皆可化為絕世神功,並將中國傳統的儒、釋、道精神作為「武功」
的最高境界。金庸還著力描寫人物練功的艱難歷程和堅韌性格,並有聲有色、恰如其分地描述出主人公因禍得福、置之而後生的必然寓於偶然之中的哲理意境,使金庸「武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庸「武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詼諧有趣,在激烈的打鬥中插入笑料,令人捧腹。古龍的「武功」風格與眾不同,他是以「怪招」取勝的。他的「武功」重精神不重招式,如《邊城刀聲》中寫葉飛的「飛刀」絕技,「天上地下從來也沒有人知道他的「飛刀」在哪裡,也沒有人知道刀是怎麼發出來的。
刀未出手前,誰也想像不到它的速度和力量……刀一定在它應該在的地方!……天上地下,你絕對找不到任何人能代替它。若不能了解他那種偉大的精神,就絕不能發出那種足以驚天動地的刀!飛刀!飛刀還未在手,可是刀的精神已在!那並不是殺氣,但卻比殺氣更令人膽怯。」
這里所寫的「飛刀」,已不是一種純粹的武功,而是一種高尚的人格,偉大的精神,即葉飛老師李尋歡那種「仁慈、博愛」的精神,它表明的是「正義必定戰勝邪惡」!古龍的「武功」又強調「攻心為上」,舉凡人物的性情、情緒、脾氣、衣飾、環境,乃至肌肉的顫動、松緊等,都會對武功的發揮產生影響,而高手決戰是不容有絲毫的錯誤的,「他們的心情,他們的神態,他們站著的姿勢,都是絕對完美的。」在這種情境中,「武功」已不需套路,一招之間,生死立判。古龍的「武功」還表現出一種境界——禪的境界。它以徹心見性為宗旨,對敵手的體察靠的是忘我和物我合一的境界,因為只有忘我才能消除認識的局限性,才能迅速而准確地體察敵手武功的弱點。這種忘我境界是一種經過長期訓練後達到的隨心所欲的自如狀態,在這種忘我狀態中,戰斗者已成為「無意識的人」,心中已不存在作為觀察者的「我」,有的只是手中的武器和對面的敵人;在這種狀態中,身劍合一,戰斗者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武功的威力,一擊之下,毀滅敵手。正因為古龍「武功」有這些「怪招」,所以他「武功」的風格別具特色:無招無式,簡短有力,重在精神,一擊見效。
古龍小說在語言、技巧上,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獨家風格。梁羽生小說的語言文采飛揚,字里行間透出濃郁的書卷氣,故事中又常常用詩詞歌賦、民歌俗語點綴其間,以創造優美的意境、氣氛,烘託人物的內心世界。他的小說技法以傳統繼承為主,多用章回小說的形式鋪張故事,敘事中有著明顯的說書人的口氣,表現出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金庸才如大海,浩瀚奔騰,文筆俊爽、瀟灑、詼諧逗趣而又富於變化,他的小說既有詩情畫意,柔綺委婉的情境,又如西方小說直探人生、命運的真諦。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地吸收西方小說的創作技巧,中西結合,使小說結構既精巧、繁復,又謹嚴、完整。古龍小說的語言句式短,敘事力避平鋪直敘,行文多跳躍抖動,情節驚險蹊蹺而又不違情悖理,辟境造意,刻意求新。如果說梁羽生是恪守典雅,不失武林大家風度的話,那麼金庸就是博採百家,融合中西技法,既典雅古樸、慷慨多氣,又詼諧幽默、妙語解頤,揮灑肆縱,多樣統一地開創了一代武林新風,是「武壇」的絕頂人物!至於古龍,則是大膽恣肆,不守成規,逞才離藻,笑傲「江湖」,力求新穎變化而又意蘊深邃的武林怪傑。
『貳』 武俠小說情節
金庸說通篇都比較平淡越往確越精彩且男主往往奇遇連連致使故事精彩斷樓主試試至於男主相遇比較巧合比較奇像楊與龍段譽與王語嫣俠客行石破遇阿綉更離奇
另外金庸主角零起沒家勢沒銀兩
社底層士像韋寶楊石破基本跟乞丐差連城訣狄雲農夫
說都金庸說些特點接我樓主想情節吧既樓主問男相遇我隨便說相遇吧
1首先主角錢家十二三歲富少爺父母家省親料途遇劫父母殺其倖免於難富爺啥都身僅值錢物事城騙騙騙賭檔家賭注自知幸遇闖賭檔尋父紅衣少所救(啥紅衣我喜歡紅色)
紅衣少十八眼鼻高姿容俏麗性情朗潑平素喜抱打平惡賭徒其父嗜賭命賭徒富爺見暗親近意偏嬌慣養少爺口非主喜歡表面死要裝討厭--------
至於續樓主自想吧
2,2意思第二情節我想樓主說第二段面我所說情節能與我所說金庸說幾特點略入請樓主要介意我想寫已僅僅讓樓主參考吧
希望樓主能加油寫說我算半金庸迷希望看類似金庸風格說自曾想寫惜往往整體構思想精彩處想物性格想寫寫想寫沒毅力碼字希望樓主能堅持底寫本說聽些網路作家說與讀者交流能增加寫書力樓主試試
『叄』 寫個武俠小說的情節
樓主最好自己寫,別人寫的拿來用,也不會心安理得的。其實寫文章有時很難,但有時又思如泉湧。只要想寫就一定會有人欣賞,樓主不如自己先試試寫寫!!!!
『肆』 武俠小說的常見情節
中國武俠片的50條經典定律
1. 悅來客棧是古代最大的連鎖客棧。……
2. 超級巨毒,解葯,暗器都產自西域。
3. 平時朝夕相處的人,只要穿上夜行衣,再蒙個面紗,對方就不認識了。
4. 沒用的小角色用的武功名字有很強的文學性和動物性,就是不大好用。
5. 長著超長白發+鬍子的絕對是曠世高人,和他要拉好關系。
6. 英雄配一把好兵器,好到從不用去保養修理。
7. 在亂箭中,英雄要是不想死,就決不會死;萬一中了箭,那也是因為一旁有大惡人挾持其親人導致英雄分心。
8. 一定要象徵性的打幾下,才出絕招,並噴著口水大叫:去死吧!!
9. 使出必殺技要做很花哨的動作,還要做上一兩分鍾,但敵人決不會乘機偷襲,盡管這是個好機會……
10. 高手都無視萬有引力,到處亂飛且飛得飛快。不過要是趕遠路,卻會騎馬。
11. 大俠套餐:2斤熟牛肉+上等女兒紅。(悅來客棧長期供應……)
12. 好人從不下毒,壞人從不不下毒;但好人從不下毒卻老被誣陷下毒,壞人從不不下毒卻沒人懷疑他。
13. 大俠想顯示自己的修為,往往會撿起一根樹枝將不知天高地厚的小角色打敗,後來悅來客棧開始供應樹枝……
14. 在一條筆直的街道被人追殺,盡管有很多事要做,但弄翻兩旁的小攤是最重要的!
15. 好人用暗器是形式所逼,多才多藝,一擊必中;壞人用暗器是卑鄙無恥,旁門左道,扔死了都扔不中……
16. 壞人千心萬苦扔中了,還會被好人忍著巨痛放倒,並噴著口水大叫:卑鄙!
17. 會有絕世佳人救起中暗器的英雄,日不久也生情……
18. 當時社會治安不好,人人佩帶危險器械……
19. 菜市場殺豬的絕對是一胖子!!!!!
20. 絕世神兵被麻布一層一層裹緊,絕世神人也被麻布一層一層裹緊……
21. 主角一生坎坷或是一帆風順,一生坎坷的會坎坷到死,一帆風順的從不買彩票……
22. 所有人都很有錢,銅板很少出現,一張一張的銀票比草紙還便宜。
23. (悅來客棧的)店小二知識淵博,有問(+錢)必答!
24. 有錢人姓金,錢;窮人叫二狗。好人壞人偽君子一聽名字就知道。
25. 少林寺就1個方丈(老和尚那種8算)和1個徒弟厲害,其他都很菜。
26. 練秘籍要分性別,別如男的,女的,男女混合的,不男不女的……
27. 很喜歡在酒樓(悅來客棧)里鬧事,先掀桌子,再摔椅子,最後才火拚。
28. 有時候可以一劍劈掉巨石,有時候卻劈不掉一張八仙桌。
29. 英雄都很帥,大反派也很帥,龍套長相鮮明~
30. 經典台詞:A:在下***,江湖人稱****。
B:原來是***,久仰久仰。
A:不敢當不敢當……
31.單挑是, 「 正義 」 一方支撐不住了,就會喊人幫忙: 「 對付這種魔頭,不用和他講什麼江湖道義,大家一起上! 」
32.打擂時,一定是翻個跟頭上去的,再用30條的經典台詞……
33.螳螂拳經久不衰,太極拳只有2個人會……
34.少林圖書館經常失竊……
35.盡管高手可以用鼻子聞到敵人的氣息,但在被偷聽時,只有對方碰翻了什麼東西才能察覺。
36.被察覺的人往往在快被追上時扔閃光彈,並在這一段時間逃的比平時快10倍。
37.都喜歡假死。
38.一個人喝完悶酒一定會下暴雨。
39.一下暴雨就會打並且只打一個雷。
40.團體組合流行:四大?#,四大%¥,四大*(……
41.拔劍時,有時會有劍氣,有時會拔不出來……
42.朝廷的大將軍是坨屎,公公才是高手。
43.總有那麼一本書,劍,玉讓人搶。
44.擁有比網路更快的傳播方式――嘴!
45.沒見過有誰上廁所,要是有的話,那是因為被下了瀉葯……
46.妓院都是怡紅院(我懷疑是悅來集團的子公司……)。
47.發型高度定型,甩一甩就> 恢復(用潘婷的?)
48.要麼從小習武,要麼從不習武,否則是成不了大器的。
49.大俠勝利的方式只有2種:一招搞定或100,200,300招搞定……
50.美女到處都是,這是最郁悶的……
『伍』 簡單說說金庸武俠小說特點
首先,金庸小說作為武俠小說,它承襲了武俠小說這一文類的特點,即金庸在創作過程中保持了武俠小說復雜的文學、文化、社會、歷史內涵,典型的創作了繁復多變的武俠文學。
其次,金庸小說襲用了舊小說在行文時夾用詩詞、歌賦、聯句,在回目中使用對聯、詩詞,在語言上使用白話、夾用韻文等特點。
再次,金庸小說潛移默化的借鑒了一些中國式的傳統手法,如說書藝術、插科打諢角色的引入、全知敘述和次知敘述的運用、戲劇舞台的架設、假全知狀態下的視覺與心覺的堂皇運用等。
金庸作為武俠小說這一「項目」的「奧運冠軍」,其超凡的功力在於他通過浪漫敘事構造的俠譜。傑出的武俠小說家,寫武俠,寫出的是人世的眾生相;敏銳的讀者,讀武俠,讀出的是人間的滄桑和百態。
『陸』 武俠小說的特點
梁羽生:歷史性較強,人物性格較清晰,正就是正,邪就是邪
金庸:歷史性一般,但故事較精彩,有些人亦正亦邪
古龍:基本沒有歷史性,有些天馬行空,還有些虎頭蛇尾
『柒』 中華武俠小說特點及其文化分析
中國武俠和外國的武俠小說在本質上的區別是中國武俠小說注重社會關系的建立,道德水準在特定歷史階段的被認可,而外國武俠小說的內容建立在對帝王的尊重和純粹力量的對比上。在《史記·刺客列傳》(不好意思,我一直將這部分當武俠看)以及我們所知道的《虯髯客》、《大鐵錐傳》(這兩部出自那裡我忘記了)還有《七俠五義》等等都比較注重當時的特定歷史時期被公眾認可的道德准則,這種狀況在可能一直延續到了上個世紀5、60年代,從司馬麟的武俠小說就可以看出來。外國武俠小說從《奧賽羅》、《三個火槍手》(在以前的我沒有看過了)那樣的作品來看,大多比較注重力量的對比,純粹是一種為貴族服務的小說和戲劇,可以認為它們是文字角斗場,但是隨著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偵探小說、科幻小說在商業上價值激增在19世紀、20世紀的歐美武俠(甚至於不能叫武俠只能叫俠客小說)小說最具代表性的我看要屬《佐羅》了,《佐羅》的受歡迎是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殖民主義的衰落使得象美國那樣的文化逐漸占據了美洲大陸的主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文化逐漸走向一個多元化發展的局面,東方的文化受到了很多西方文化的影響(《天龍八部》中的蕭峰活托托的一個奧賽羅)。西方偵探小說的影響,使得中國的武俠小說的作者逐步將在西方小說中的邏輯推理等人所眾知的具有商業價值的因素加入到小說當中(如古龍的《陸小鳳》、溫瑞安的《四大名捕》),更有甚者看到了由於美蘇太空爭霸而引發的太空爭奪戰在商業上的利用價值,在國外他們著重探險,在中國我們著重和外星生物的爭奪,或者根本就把戰場開辟到太空上去。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武俠的概念已經很廣泛了,特別是中國的武俠的概念。
中國的武俠有三層含義:一是孔武有力,身手敏捷,格鬥技術高超;二是在某一特定的道德標准下被廣泛接受的道德體現的精華(如郭靖之守襄陽不若文天祥乎?);三是,個人修養達到一個相當高的層次,這比較符合中國近5000年的文化的遺傳,這一點在武俠小說中不是以某一個主角體現出來的,而是由一部書中的一個群體體現出來的——個人認為這一點個人認為梁雨生做的很不錯——所以中國的武俠是一個廣泛的概念。 個人認為廣義上講武俠小說應該包涵所有那些反映通過武技來體現人類潛能的小說,不知大家是否同意。 抽空我會看看有網友所說的那部《獰皇武霸》的,但是就中國的文化含義來說,最孔武有力的人並非是武功最強的人:) 另外,小李飛刀,我一直認為那是暗器:)所以在刀的評論裡面我沒有考慮他,有句話我很贊同就是「刀的好壞還是在於用刀的人」(燕南天之劍可比倚天、青虹更利乎?)
武學至上境界,乃即武學而超武學之境界,武學與非武學,本性一如之境界。如此境界,無佛家武學,無道家武學,亦無俗家武學,無佛家、道家、俗家分別之相,乃至亦無無分別之相,佛陀所言離一切分別無分別是也,亦可謂真如自性,大道之實性,此為一切武學非武學之源,不可思議,妙不可言之境界也。此不可言說,假而言之,曰武學之無極境界可也。對應於非陰非陽或無劍境界。
此無上妙境自性起用,自體自然生發而分別生出三相,即通常所謂佛家武學、道家武學與俗家武學是也。此三相初生,故尚未分離,分而未分。三相即一相,一相即三相,三而一,一而三,介於無與有之間,武學之太乙境界也。具體而言,九陽真經、九陰真經、獨孤九劍[木劍境界(草木竹石皆可為劍)的系統化]即此境界也。九陽真經是佛而非佛:佛,是因為此武學聖典乃從佛學至上大乘禪宗正宗真傳達摩祖師所傳之無上佛法而化來,故一切佛門武功皆歸於九陽真經;非佛,是因為此武學聖典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佛家武學也。九陰真經乃道而非道:道,乃由於此武學聖典為道家大宗師黃裳由道學淵藪道藏中化來,故一切道家武功皆歸於九陰真經;非道,乃由於此武學聖典亦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道家武學也。獨孤九劍則是俗而非俗:俗,是因為此武林絕學乃俗家千古奇人獨孤求敗以易經為總根源而化來,故一切俗家武功皆歸於獨孤九劍;非俗,是因為此武林絕學亦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俗家武學也。故天下一切武功皆以萬流歸宗之勢融匯於以上三大武學,此三大武學又以九九歸一之勢歸於自然無為的絕頂境界。故三大宗師,達摩祖師、黃裳真人和獨孤大俠,雖假借佛門武學、道家武學和俗家武學之方便,而實際心中並無佛家、道家和俗家武學之分也。
三大宗師之分別:就最終意義而言,獨孤大俠,黃裳真人,達摩祖師三大宗師當究竟無別,皆可稱絕頂境界,然細論仍可分出高下:達摩祖師當下直承,純以自心為源而生無上武學,武學只是明心見性之方便,也就是說, 達摩祖師對武學的境界是本來超越,本來無武;黃裳真人是假借道藏為緣,以自心為因而生至上武學之果,終究有所憑借,故雖最終超越了武學,尚非本來超越之境界,不過極其接近此境界,獨孤大俠則經過一生極其艱苦的修習之後,直到最後才超越了武學,踏入武學和人生乃至天道證悟的至上境界,比之於以上兩位稍遜一籌.達摩祖師乃無為境界,黃裳真人乃類於無為境界,獨孤大俠則是由有為而歸於無為的境界.達摩祖師是當下無極,黃裳真人是由太乙而無極,獨孤大俠是遍歷一切有形而無極[基本上經歷了劍道修習過程中的所有階段,經歷最全],不過最終無異,都是體用一如之境界:達摩祖師以真如為體,以博大無邊的無量武學為用;黃裳真人九陰真經上卷明大道微妙本體,下卷為破盡天下一切武學之法門;獨孤大俠的無劍境界,既是內力的無所施而不可,又是劍招的變化無窮。
『捌』 武俠小說的情節
殺一個人都敢了,還怕虐屍?照我說殺人算是最壞的一步了。既然他壞到該殺,虐屍不算什麼。不過我在想另一個問題:一旦主角接受了他的眼睛,主角的性格會不會隨之改變呢?因為接受器官移植的人會在某些方面像原來那個人。
『玖』 武俠小說最常見,最濫用的情節有哪些
天賦神功。在很多武俠片中,主人公當然理所當然擁有絕世武功,但是這精深的武力值不是一開始就獲得的。某一次機緣巧合,骨骼精奇的主人公突然獲得了一本武功秘籍,然後練就絕世神功。
比如在《天龍八部》中,段譽誤入琅環玉洞,練就凌波微步。再比如《倚天屠龍記》中,原本身中寒毒的張無忌,在光明頂習得了九陽神功、乾坤大挪移,隨後又在冰火島學會了聖火令上的武功。
巨無敵的老爹。即使是一些前期看起來不受人待見的男主,其背後都有一個巨無敵的老爹為他撐腰。比如張無忌老爹張翠山,曾經就引誘了天鷹教主女人殷素素,本人也是武當七俠之一。更不要說段譽乃堂堂大理世子,而蕭峰雖是契丹人,其父卻也是契丹顯赫。
『拾』 傳統武俠小說的特點,分類,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傳統武俠時期】
一、港台武俠時期
即所謂的「新武俠」時期或者大武俠時代。20世紀50年代,武俠在港台的商品化和通俗化潮流中形成。它是以梁羽生和金庸為代表的寫虛構的歷史上的武俠故事為內容的一個文學流派,指新文化運動後,武俠小說在新文學的影響下,開始白話創作後新一種的文學樣式。這個時代名家輩出,梁羽生為開端,金庸為高潮,溫瑞安為第二次高潮。金庸、古龍、梁羽生還並稱為「新武俠三大家」。
關於此時武俠中「俠」的定義,梁羽生講「舊武俠小說中的俠,多屬統治階級的鷹犬,新武俠小說中的俠,是為社會除害的英雄;俠指的是正義行為--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的行為就是俠的行為,所謂『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此時武俠大多突破了民國武俠小說的劍仙鬥法、門派紛爭、鏢師與綠林仇殺的題材范圍,較多表現人民群眾的斗爭。著重人物性格描寫,兼用中西技法,突破了舊武俠小說的窠臼,剔除了舊武俠的鬼神色彩,要求故事中的奇跡嚴格限制在「人體潛能」的范圍內。新武俠的缺陷在於俠客英雄超人化,他們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包打天下。缺乏現實主義的深度,屈從於商業需要,稗出贅附,故事套路化。
1、第一時期,梁金時期
梁羽生(原名陳文統,1922年生,廣西蒙山人)在1954年發表的《龍虎鬥京華》,以口語寫作,所述史實,所繪山川,均經嚴格考據,人生性格與心理活動刻劃入微,文筆細膩而有文采,舊武俠小說難以與其比肩,從此奠定聲名,成為新派武俠小說的發動之作。梁羽生國學根底深厚,他的武俠小說帶有許多自己作的詩詞,每每傳誦一時。他的小說每一部都有明確的歷史背景。1956年,梁羽生開始寫《七劍下天山》。梁羽生一直寫作到八十年代初,他的最後一部小說《武當一劍》初刊於1980年5月9日的《大公報》上,完結於1983年8月2日。代表作《萍蹤俠影錄》、《七劍下天山》、《塞外奇俠傳》、《龍虎鬥京華》、《雲海玉弓緣》、《白發魔女傳》。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3年生,原籍浙江海寧)的《書劍恩仇錄》開始寫作於1955年中。《射鵰英雄傳》寫於1957年至1958年之間,是金庸的第四部武俠小說。「射鵰」奠定了金庸的武林盟主地位,是公認的經典名著。金庸用十七年寫完他的十五部武俠小說,又用十年把這十五部小說全部重新修訂了一遍。金庸寫作至1972年文革未結束封筆。
2、第二時期,古龍時期
古龍1960年開始嘗試寫武俠小說,初期的《蒼穹神劍》等都十分幼稚,及至1964年才以《浣花洗劍錄》等聲名鵲起。1965至1966年間是他創作的豐收期,他寫作了《大旗英雄傳》、《名劍風流》、《武林外史》、《絕代雙驕》等名著。1967年創作的《鐵血傳奇》(即楚留香系列)及以後一直寫了六十一部共計28冊。古龍其人才華橫溢但用心不專,從他的小說就可以看出來。但他妙在有急智,每在關節處突出奇兵。早年古龍並沒有自己特出的風格,在台灣的武俠圈子裡不算太耀眼;至於他在七十年代的晚期作品,那已明顯是江郎才盡、力不從心了。
3、第三時期,溫黃時期
溫瑞安(出生於馬來西亞),1973年作《四大名捕會京師》,1981年作《神州奇俠》、《血河車》等重要作品。八十年代初金庸、梁羽生相繼封筆,1985年古龍去世之後,港台武俠小說一片凋零。出於「求新、求變、求突破」的心理,溫瑞安從1986年底開始大力倡行「超新派武俠」,或稱「現代派武俠」,把大量主流文學的東西引入了武俠小說。曹正文在1989年將其列為第三代新武俠小說的代表,而與第一代的金庸、梁羽生,第二代的古龍並稱。
黃易,本名黃祖強,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1989年黃易辭去高職厚薪,隱居離島深山、藏風聚水之地,專心從事創作。至90年代,旋即以獨樹一幟的武俠作品,席捲港、台兩地。1991年成立黃易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了大唐雙龍傳等作品。黃易的作品場面宏大、人物眾多,讓人嘆為觀止。只是在武打招式的描寫上顯得過於草率,說服力不足。另外,黃易作品往往直接融入一個歷史大時代,而不是將歷史作為背景。這是其優點,但也受到了歷史的限制。
港台武俠時期港台的其他作家於香港方面有:蹄風、金鋒、張夢還、牟松庭、江一明、避秦樓主、風雨樓主、高峰、石沖等;台灣方面,有:郎紅浣、成鐵吾、海上擊築生、伴霞樓主、卧龍生、司馬翎(即吳樓居士)、諸葛青雲、孫玉鑫、龍井天、墨餘生、天風樓主、醉仙樓主、獨抱樓主、蠱上九、陸魚、上官鼎、東方玉、曹若冰、南湘野叟、武陵樵子、慕容美、蕭逸、古如風、向夢葵、陳青雲、柳殘陽、司馬紫煙、獨孤紅、奇儒、秋夢痕、於東樓、東方英、雪雁、秦紅、墨餘生、丁情等。但其中具有代表性與影響力的武俠作家極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