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拳腳比武器厲害
A. 為什麼練武功的越來越弱
人就是這樣,有些事情總覺得越古的越好,越神秘。這種潛意識無形中就滲透到文學小說裡面去了。而且越古老的東西越無據可查,可以大肆吹噓,大肆渲染,不會有人提出異議。
再還有一點就是古代武器落後,大多靠拳腳,當然武功也比較厲害。而越往後走,科技水平越來越高,武器也越來越發達,再厲害的武功也沒火槍厲害吧,自然武術也越來越失傳了。武俠小說雖然誇張,但也是以現實為基礎來渲染的,有意無意都遵循著這一規律。
B. 為何古龍小說中那麼多冷門兵器是因為他不擅長描寫拳腳武功嗎
俗話說:兵器越怪,死的越快。但是事實如此嗎?古梁鏞認為這個說法有點武斷,相對於金庸武俠小說比較單調的兵器而言,古龍武俠小說中的兵器可謂五花八門,讓人眼花繚亂,但是在古龍武俠世界,我們不能輕視任何古怪的江湖人士,更不能輕視這些使用奇門兵器的人。
何謂“奇門兵器?”顧名思義,這類兵器奇就奇在造型奇特,功能奇特,比如有的兵器專門對付長劍,在與人交手的時候,可以鎖住別人的長劍進而奪取別人的兵器。有的兵器專門以柔克剛,有的兵器主打暗殺,因此在古龍武俠小說中,五花八門的兵器更加真實。
C. 金庸各部武俠小說里牛逼程度好像都不同啊
眾所周知,金庸小說中的武功,按年代的進步成退步趨勢,即:北宋》南宋》元》明
》清。
先溫習一下各個作品的時代背景:
天龍八部——北宋
射鵰英雄傳——南宋
神鵰俠侶—南宋
倚天屠龍記——元末明初
碧血劍——明末
鹿鼎記——清代康熙年間
書劍恩仇錄——清代乾隆年間
飛狐外傳——清代乾隆年間
雪山飛湖——清代乾隆年間
《笑傲江湖》等有意不點明時代背景的作品不在此討論。有人硬將《笑傲》的背景考證
為明或清,已是違背了作者的本意。
根據公認的金庸武功第一定律,武功越高,對於兵器的倚仗程度越低。
在《天龍》(北宋)、《射鵰》(南宋初)中,第一流的高手都是空手過招,只有二
、三流人物(如全真七子,江南七怪)才整天把兵器帶在身邊。到了明末之後, 《碧血劍
》、《飛狐》等書中的第一流高手,手裡有沒有兵器,底氣完全不一樣。胡斐在父母的墓
前本來被田歸農逼到走投無路,突然得到一把冷月寶刀,戰鬥力指數立馬飆升,居然反敗
為勝。這要放到《射鵰》的年代,只怕給郭靖那些人提鞋子都不配。
從這一定律來看,從《倚天》發生的明初到《碧血劍》發生的明末,武學的衰退尤其
嚴重。
再來比較《天龍》的武功和《射鵰》三部曲(指《射鵰》、《神鵰》、《倚天》三部
)的武功。神鵰與射鵰基本在一個年代,以「五絕」的武功為最強(包括新「五絕」中的
郭靖、楊過),而《倚天》中冠絕當時的張三豐,自認為還比不上當初的郭靖大俠,我們
姑且認為老張是在謙虛,他的武功與郭靖為代表的五絕應該在伯仲之間。可見,五絕代表
了《射鵰》三部曲武功的最高水準。
《射鵰》五絕與《天龍》中群星璀璨的高手相比,又如何?
根據公認的金庸武功第二定律,內力為王。內力越高,通常武學的修為越高。第一流
的高手,是無招勝有招。有深厚的內力為基礎,任何平平無奇的招式都能發揮巨大的威力
。《神鵰》末章,西域高手瀟湘子偷襲少林和尚覺遠,覺遠雖不懂武功卻內力深厚,結果
純用內力便將對手反震成重傷。
由於有「北溟神功」這樣神奇武功的存在,《天龍》中的虛竹,一人身兼逍遙派三大
絕頂高手近兩百年的內力,這等修為,試問「五絕」中有哪一個能及?
更不要說那個終極pk王—--少林掃地僧了。他的內力之強,已經強到超過肉體的束縛
,可以在身體周圍構成自動防護的氣場,連穿牆破鐵的電磁脈沖武器(鳩摩智的無相劫指
)都無法穿透。匪夷所思,真正的登峰造極。
可見,金庸小說中的武功,由北宋到南宋,再到元明清,的確是在代代衰退。
金庸武俠世界中的武功,為何會出現這種一代不如一代的違反進化規律的怪現象?
金庸對中國歷史是深有了解的。到了晚年,他還跑到劍橋攻讀博士學位,方向是中國
古代史。其武俠小說的背景,按照上面的排列,實際上是一條線貫穿了自宋到清的中國史
。如果他想在這條線上加進一點自己對歷史的看法,是很可以理解的。我願意穿鑿附會地
解讀一番。在此聲明,這僅是我本人一廂情願的理解。
金庸很喜歡宋代的中國。他曾在一次公開的演講中提到,宋代中國的科技、經濟、文
明都大大超越了當時的歐洲。宋朝在軍事上屢屢不得志,以致有「弱宋」之稱,這是大部
分人對宋朝的直接印象。南宋是受了一次大的外來打擊之後偏安一隅,而北宋主導中原力
抗強敵,是否「弱」就大大值得商榷了。香港中文大學的戰略學專家曾瑞龍先生對北宋的
軍事有著深刻的研究。他認為面對天生善戰並且占據幽雲十六州扼守有利地勢的游牧民族
,北宋盡管有諸多的先天劣勢,依然依靠頑強的彈性防禦在大多數時間讓敵人知難而退。
兩宋所面臨的外敵既多且強,包括人類史上窮凶極惡的蒙古騎兵(想想蒙古人的西征分隊
把中亞和東歐攪成了什麼樣子),仍然堅持了三百年,並且開創了為後世景仰的政治文明。
金庸在演講中同樣提到,中國的落後始於明代的政治專制、思想禁錮和海禁。我們暫
且不論明代的海禁是否真的造成了閉關鎖國的局面。單單注意到他對宋的褒和對明的貶,
這就很有意思了。
從《天龍》到《書劍》,武功代代衰退,主要表現為內力的沒落,而內力的沒落,又
首先表現為精神上的沒落。《天龍》的主人公蕭峰長於北宋,是一個有著契丹人血統卻高
度漢化的「混血兒」,愛恨分明,敢作敢擔,慷慨悲歌,叱吒風雲。《射鵰》中的主人公
郭靖生於南宋,是頂天立地、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到了以明清為背景的《倚天》和《書
劍》,主人公都變成了優柔寡斷的小白臉,哪有前輩的英雄氣慨?
我一直覺得,這樣的安排,有意無意地隱喻了一種歷史觀。如果要比較宋元明清這幾
個朝代的「內力」,那麼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便是這並非虛無縹緲的「內力」的主要組成
部分。鑒於金庸寫小說時有意忽略了元代。我們便以宋、明、清三個大一統王朝為例。
宋朝良好的政治生態一直為後世知識分子追思。開國皇帝宋太祖三條遺訓的其中一條
就是不殺文臣。君臣之間相互信任為兩宋的經濟、文化繁榮奠定了政治基礎。與之形成鮮
明對照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經常污辱打擊文人的氣節,濫殺文武大臣,僅胡、藍兩案,就
牽連誅殺四萬之眾。到了明晚期,政治生態更是惡化到無以復加的地步,皇帝和大臣誰看
誰都不順眼,以致末代皇帝崇禎自殺前留下遺言:文臣個個可殺。崇禎自殺前身邊無一文
臣,僅有一名太監跟隨,這與南宋大批文臣跟隨末代皇帝一同滔海殉國的壯烈情景相比,
反差何其大。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費盡心思,設計了一套看起來萬無一失的政治制度。歷代導致
亡國的因素,如外戚篡權、大臣專制、藩鎮內亂等,在明朝的政治體制設計上都被最大限
度地防範了。就是這樣一個在具體制度的設計上相當詳盡的帝國,卻在後期患上了無葯可
救的癌症,並首先從內部土崩瓦解。
十年砍柴總結,明的覆滅恰恰源於這種控制術太嚴,為了政權的穩定,最大限度地扼
殺了體系內一切可能出現的變數,那麼必然造成整個政治體制的僵化,進而必然會影響到
整個國家機器的運行效率。
然而真正將這種「專制」推上頂峰的,還是滿清。這似乎是一條沒有回頭路的死胡同
,是中國封建時代政治體制--皇帝制度的宿命。朱明的專制已經比趙宋嚴密了許多,然而
滿清卻將明朝政治中專制的因素和自身部落統治的專制因素,雜交在一起發揮得淋漓盡致
,催生出更加專制和等級森嚴的政治體制。明朝直到晚期仍不乏逆龍鱗的大臣,滿清一朝
則皆為奴臣。乾隆大言不慚地直告天下:本朝不需要名臣。宋朝的大臣上朝時是站在皇帝
的面前,明朝時大臣是跪在皇帝的面前,清朝時漢人官員甚至要向同級的滿人官員行下跪
禮。隨著專制制度對社會控製得越來越嚴密,它給中國社會的發展帶來的災難性後果也越
來越嚴重。
趙宋寬厚開明的政治體制開創了有宋一代高度發達的士人政治,並造就了一個中國歷
史上經濟最繁榮、科技最發達、文化最昌盛、藝術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
朱明私天下的氣度和格局造就了一個雖高度成熟卻日漸僵化的政治體制,盡管中途形
成了皇帝與文官集團的動態平衡式「共治」,也曾有過改革中興的名臣時代,卻由於先天
存在的病灶,終於在後期越來越無法應對經濟層面的變化和社會結構的變化,糾錯機制越
來越遲鈍,最後竟然逆向運行,完全無法應付內憂外患。
滿清更加專制和威權的體制使得中國社會萬馬齊喑、死氣沉沉,從上到下,都爛熟而
開始腐朽。清初開疆拓土的輝煌武功與所謂的「康乾盛世」,只不過重復了所有新興王朝
都有過的「前三板」沖勁。當這股沖勁釋放完畢,需要靠後續的內力來維續發展,滿清便
顯得力不從心了。
這是政治文明的衰落,也是王朝「內力」的代代衰落。
作為帝國「內力」的另一方面,我們再來比較一下宋明清的意識形態。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自春秋戰國以來第二個學術自由的時期。 「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
徒」。立國的意識形態—儒家學說汲取佛學的營養,推陳出新,獲得大發展。宋朝的學術
自由帶來的是意識形態的與時俱進,由此釋放了整個民族的創造力。王國維認為:「天水
一朝,人智之活動與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漢唐,後之元明皆所不逮也。」
轉折點出現在理學興起。理學在宋朝興起,但是始終沒有取得統治地位,卻在明朝獲
得獨尊地位。理學具有務虛不務實的致命缺點,自我更新的能力不足,始終未能替政治改
革提供思想資源。到了明後期,張居正改革失敗之後,任何尋求進步的改革都遭到僵化的
儒學意識形態的堅決抵制,大明王朝等於自廢武功,焉有不江河日下的道理?
清朝之初,一道剃發令首先對儒家知識分子從精神上進行了殘暴的集體閹割。明代晚
期民間興起的思想解放嘎然而止,文字獄鬧得人心惶惶,讀書人私人信件中出現的「敏感
詞彙」都可以成為判刑的依據。清朝皇帝通過八股文和文字獄,最大限度地完成了對全民
思想的禁錮。明朝尚能孕育出王陽明這樣的大思想家,滿清則一個都沒有。
宋的弱點,與《天龍》中的段譽類似,內力高強,拳腳功夫卻沒練到家。一碰上打架
的事,六脈神劍時有時無,不免要吃苦頭。明朝練的內功,似乎是《葵花寶典》,練到最
後才發現:倘若自宮,必不成功。滿清孔武鄙陋,領會不到精妙心法,練的內功自然更為
不入流。
穿鑿到此,發現居然也能自圓其說。一位深諳古代歷史、總愛將武俠故事依附到真實
歷史中去的作家,有意無意之間,將武功代代退化的安排,作為其個人歷史觀的隱喻,我
覺得,這樣的解讀,或許歪打正著。
D. 為什麼有人認為武俠小說里厲害的武功都是內功
首先說一下鄙人的對武學的理解:天下武功,無堅不摧,唯快不破。
所謂無堅不摧,是說任何防禦都有一個上限,只要能夠使用出超越這個上限的力量,就能夠將其打破。所謂唯快不破,是說不論對方力量有多麼強大,只要打不著你,那就是瞎子點燈白費蠟。
因此,武俠小說中,修煉過內功的武者往往是有著全方位的增益buff,這也就讓內功在武者心中的地位越來越高。
E. 拳怕少壯,但武俠小說里為什麼越老越厲害
都說拳怕少壯,那是對普通沒有內功的人而言的;因為在平民百姓當中,真正懂內家功夫的人寥寥無幾;而在鄉間孔武有力、五大三粗的年輕人卻成為了武力值最強代表,但是這些人一是天生有力、二是根本沒有窺探的武學的門徑,只能在平民百姓當中逞威風,如果遇到真正的武林高手,只有被秒殺的份。
而元神的煉化亦如嬰兒的狀態,給外界的形象卻如孩童一般,如天山童姥李秋水和極樂真人李靜虛等。
F. 武俠小說中最厲害的心法 劍法 刀法 槍法 拳法 掌法 指法 腿法等名稱
心法:九陰九陽 易筋經 純陽玄功 離合神功 先天功 混元一氣功
劍法:獨孤九劍 東方第一劍 離門劍 太極劍
拳法:七傷拳 太極拳 空明拳 光明拳
掌法:降龍十八掌 金剛般若掌 化骨綿掌 白虹掌力 大力金剛掌 般若掌
指法:天罡指 無相劫指 一陽指 六脈神劍 摩訶指 靈
G. 為何武俠小說中掌法要比拳法厲害
拳這個東西,套路就是格,駕,找到空門一拳打上去,靠沖擊傷人。掌這個東西,可以說掌法里單純的靠掌殺傷的部分很小,通常他都是帶著擒拿,指法的套路在裡面,不是說靠沖擊力把人打趴下。之前跟人聊鐵砂掌這玩意的時候當時那人就跟我說你聽聽就得了,掌再怎麼練也不如拳頭沖擊力大,面大,力量就分散。單純為了沖擊力不如練鐵砂拳。另外說一下,掌打法很多但是論沖擊永遠不如拳,有人說掌應該怎麼發力如何如何,都對。但是問你個事兒,你知道鳳眼拳嗎?實際上掌的用途更多的是拍到身上感覺,應變。比方說我一拳打在肋條上,就是打上了沒法張開手掌,來不及,等你張開對面肘子已經打臉上了。掌拍在肋條上,感覺自己能掐住肋條縫,指頭一伸,扣進去,更疼,對面身子一虛整個就軟了。掌跟對方身體接觸之後,可以順著走。拍在哪,順著找關節,找穴位。比如說拍在胳膊上了,拳頭拍上就是拍上了,掌拍上之後順著捋,捋到手肘,抓內抓外看自己想法,手肘上有一個穴位,叫做清靈穴,這塊是神經交匯的地方。所謂點穴,沒武俠小說那麼神,沒有哪個穴位點上了這人躺那動不了,就是抓這些敏感點,抓住了特疼或者用不上力。捋到手腕,抓手腕,太淵穴。如果膽子大一點,手段高一點,往肩膀上捋,捋到腋下,這塊有一個特別重要的穴位,叫做淵腋穴,就是咯吱窩。只要在這里一把抓牢了,一隻膀子算是廢了。就算沒那麼大的手勁,撐住了往對面身後繞也行。拳法要打到這些穴位是很難的,但是掌法打偏了,還能調整。所謂的高手過招,大致上就是一上來大家互相「點穴」,讓你一個個關節用不上勁。
H. 武俠小說中最厲害的武功和武器
最厲害的武功是:九陽神功!(練過這個武功,連100年功力的張三豐都打的過!)…
。。。最厲害的武器:倚天劍!(倚天一出,誰與爭鋒!)
I. 在金庸的武俠小說里,比較有名的掌法有哪幾個
降龍十八掌,郭靖靠此功夫大敗各路高手,成為據守一方的英雄豪傑。黯然銷魂掌,楊過後期自創的掌法,可以媲美降龍十八掌。
J. 在武俠世界裡,高手都有極其高深的內功,現實中內功是否存在呢
導語: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很多人都曾幻想過,成為那武功高強,身懷武林絕學,拯救黎民百姓的大俠。
喜歡看武俠小說的人,應該都知道,在武俠小說中,有輕功與內功,還有拳腳招式,刀槍劍戟等等的武器絕學。
所以要注重內在氣的休養,在武術中分內家與外家,外家練硬功與氣功,但也是內練,練的是中氣,五穀雜糧之氣,將此轉化為氣血之中,便是所謂中氣十足。
還有就是內家功夫,練得是腎氣,還有五臟六腑的機能,當五臟六腑的機能養好,精氣神便足,力也會足,所以內功便是修身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