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說俠客形象ppt
❶ 古代史書中的俠客形象
俠在古代是個貶義詞,是政府的重點打擊對象。現在俠變成褒意,主要是金庸小說的形象。例如:俠客屬於綠林,而綠林是直接和強人、盜賊、豪強等掛鉤的,好像是資治通鑒中就說了,「俠以武犯禁」,翻譯成現代文就是俠客憑著武力違反法律
❷ 小說中的俠客形象
「俠骨柔腸」是金庸作品中男性英雄的基本素質和人格魅力所存。男性英雄光有沖天的俠客豪情是不夠的,其內心必須同時儲有豐富的情感能量。因而,作者在其生活成長路途中安排了各色各樣的感情經歷,這首先當然是愛情經歷。美女愛英雄,自古而然。但對於這些英雄俠客而言:愛的能力,不是那種繁衍後代,延續種屬的勝利能力,而是作為一個真正的英雄必不可少的心理能力,因為愛和被愛的經歷才使得其英雄形象更加完美。表現出正直無私,見義勇為,利國利民的「金庸俠客」形象。愛是英雄豪情的基礎性構建,「俠」與「情」的完美融合,互相支撐,才能構築起英雄俠士的完美人格。金庸筆下的英雄,社會的始作佣者,他們的愛情常常與對國家、民族、人民、朋友、正義的無限熱愛的高貴品質緊密聯系在一起。情愛與對國家、民族、朋友、正義的熱愛產生沖突才會形成巨大的張力,從更深層次意義上造就了令人敬仰的英雄氣概和光彩奪目的俠客人格魅力。在金庸小說的英雄形象那裡,「愛「這種情感,具有鮮明的道德含義。
❸ 誰能幫我寫個 小說中的俠客形象 2000字以上的論文
舊稱急人之難、出言必信、鋤強扶弱的豪俠之士。《史記·游俠列傳》:「要以功見言信,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1 唐 元稹 《俠客行》:「俠客不怕死,怕死事不成。」 清 許秋垞 《聞見異詞·俠客》:「有一俠客,神劍術。」 鄭振鐸 《論武俠小說》:「於是在他們的幼稚的心理上,乃懸盼著有一類『超人』的俠客出來。」李白有詩雲:「十步...
❹ 古龍筆下的那些俠客們,誰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比較飽滿
不知道,大家都喜不喜歡看武俠小說呢,可以說,我在小學的時候到我大學的時候是看過很多古龍的小說的,古龍的武俠小說還是挺有名的,雖然沒有金庸那麼有名吧,它裡面小說的俠客形象都是非常飽滿的。其實我看到蕭十一郎這個角色多多少少會想到我們現在的生活,因為他刻畫的非常形象生動,我們有時候日常的生活也是這樣的,有時候愛情,因為不是門當戶對的,大人的拒絕或者是反對,所以我覺得兩個人,如果真心相愛的話還是可能打破這些枷鎖的。所以說真的,我是非常羨慕蕭十一郎這個人的,作為一個有情有義的人還是一個江湖大俠
❺ 金庸小說中的俠客形象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❻ 古代的俠客到底是什麼樣的
看多了武俠小說,很多人都羨慕古代的俠士們。但是在實際上,真實的古代俠士過的生活可能並不如我們想像中的,而是充滿了艱辛。
首先在武力方面,武俠小說中各種神奇的武功其實是不存在的,所以俠客們的武力與普通人相比,並不具備多大的優勢,更不用說和正規軍進行對抗了。
當然,在古代,也有一些行為近於俠客的人,比如墨子和李白。
墨子:一位生活清苦的踐行者。當時為了止楚攻宋,他徒步十天十夜來到楚國阻止。想像一下,在白山惡水中,墨子是怎樣走到楚國的?沒有俠客的快馬賓士,沒有大塊吃肉、大塊喝酒的豪氣,只有粗布衣下被磨得露著腳趾頭的鞋子,訴說著俠客的辛酸。
李白:少年的李白就劍術了得,可以在江湖上行走。關鍵他還有文學天賦,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把劍術和詩歌結合的如此完美的人物。不知他是從劍術中悟到了詩意,還是在詩歌中悟到了劍法。
❼ 中國古代俠客形象
古代俠客形象:武藝高強、替天行道,是樂於四處幫助他人的游歷者。
古代俠客多受道家影響忠義等思想為其精神原動力。因為幫助他人多與仗義疏財,主持正義有關.俠字大多人會想到的是武俠(俠不僅只是武俠。仁俠、義俠……所有不求回報地去幫助他人的人都可以稱為俠者)。
歷史上著名俠客:
1、墨子:春秋戰國時期的墨子應該是第一個以俠的形式出現在世人眼前的人了。墨子最著名的觀點是「兼愛非攻」,在戰火紛飛的亂世中,墨子帶著他的學說穿梭於各個國家之間,助弱國抵禦強國,維護和平。墨家便是由墨俠和墨辯一起構成的。
2、郭解:郭解的身世頗為傳奇,他是天下第一女相士許負的外孫,他的父親是漢代游俠,因為行俠而被皇帝誅殺。郭解收留的都是亡命之徒,他還帶著他們犯法搶劫,以私鑄錢幣,盜挖墳墓作為謀生手段。
郭解做了很多不法之事,但總是能幸運的躲過朝廷的追究,不是遇到大赦,就是很多人都冒險幫他脫身,他的名望非常大。就連太史公司馬遷也說:「然天下無賢與不肖,知與不知,皆慕其聲,言俠者皆引以為名。」
3、朱家:朱家是秦漢時期的著名游俠,他藏匿救助天下豪傑和亡命之徒,有數百人之多,受過他恩惠的普通人,更是多不勝數。朱家重義氣,即使自己不富裕,也拼盡全力救助他人,不求回報。
當時劉邦追殺項羽舊部季布,也就是一諾千金的主人公,朱家冒著生命危險收留季布,還幫助他得到劉邦的寬恕,躲過一死。季布尊貴以後,想要報答朱家,但朱家卻躲起來不肯與他相見,不要他的回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俠客 (漢語詞語)
❽ 中國古文中俠客形象的演變
中國武俠階層的正式出現,大約在春秋、戰國之交,從平民分化出特殊的階層「士」,而士之中,文者為儒,武者為俠,作為武士之後又作為國士(國中戰斗之士),充當統治者的精兵。然而,王室衰微,政歸諸侯,地方政權及政治上豪強世家的政治力量急劇膨脹,周平王東遷之後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早已名存實亡,國士與國君的固定關系發生了動搖,形成了「邦無定交」「士之失位」的局面。於是國士可以自由流動,成為游俠的主要成員。春秋戰國諸侯公卿養士之風的興起與熾盛,為俠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活動場所,促進了俠的發展。齊國的孟嘗君田文、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等四君子門下的食客超過千人以上,其中文武兼備。下層社會的俠士們會集於四公子的門下,形成了《韓非子·五蠹》中指出的「養士游俠私劍之屬」的現象。此時所謂的俠,顯然已成為一支獨立的社會力量,出現在政治舞台上。不過,細按司馬遷《史記》的《游俠列傳》、《刺客列傳》,司馬遷已明確指出先秦社會存在三種俠的形態:游俠、刺客,以及以四公子為代表的卿相之俠。
舊稱急人之難、出言必信、鋤強扶弱的豪俠之士。《史記·游俠列傳》:「要以功見言信,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 唐 元稹 《俠客行》:「俠客不怕死,怕死事不成。」 清 許秋垞 《聞見異詞·俠客》:「有一俠客,神劍術。」 鄭振鐸 《論武俠小說》:「於是在他們的幼稚的心理上,乃懸盼著有一類『超人』的俠客出來。」李白有詩雲:「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可見俠客並不是受雇者,不隸屬於統治階級的任何一部門,他們身手不凡,來去無蹤,卻從來沒有企圖用武力控制或者協助控制當時的社會。俠客遵循的不是儒學思想中的「忠」,而是「仁」,這種差別單是從三者所用的武器上便可略窺一二。騎士用長矛,攻擊半徑大,將自己包圍在一個大圓中,以自我為中心;武士用太刀,刃鋒利無比,刀身剛硬不可摧,一刀殺一人,刀一出鞘不是你死便是我亡;俠客用劍,剛中帶柔,舞時游刃有餘,往往點到即止,處處留三分餘地:「大丈夫生於天地間,理宜與國家出力報效。」智化也說:「試問天下至重者莫若君父,大丈夫作事,焉有棄正道,願歸邪黨的道理?」於是就連「鑽天鼠」、「翻江鼠」的「鑽天」、「翻江」的綽號有犯於聖忌,也只好改為「盤桅鼠」、「混江鼠」,可見在清人的眼中,俠客豪傑與綠林人物有很大的區別,區別就在於綠林草莽「不知法紀」、「不顧國家法紀」,未能象展昭那樣成為朝廷的「御貓」,《三俠五義》的俠們已是官化的俠了。
先秦時刺客甘願以性命報恩,實現人格信念和道德理想,重名好義的精神與游俠似無二致,但司馬遷並不認同做游俠。這大約在於刺客是報知己之恩,甘心捨命相報,刺殺政敵,如豫讓刺殺趙襄子,專諸行刺吳王僚,要離刺慶忌,聶政刺韓累,荊軻刺秦王者,皆因報恩而以性命贈人,而不管大是大非,不免淪為政客和豪強的工具。游俠雖然同刺客一樣重然諾、輕生死,但在立身行事的動機上,並不只為了報恩,施恩以仁是游俠與刺客的本質區別。
至於有任俠作風的豪暴之徒,靠「朋黨宗強比周,設財役貧,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俠亦丑之」,不屬於俠之列。
❾ 研究性學習:中國古代客俠形象
游俠 輕生死,重義氣。
先來談談最早的游俠精神,就是先秦兩漢時代俺記性不好,印象里最早把俠提到學術問題的高度上討論的人應該是韓非吧,要是有人比他更早,算我胡說八道.
韓非在五蠹里說:「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擺明了他的態度就是跟俠作對的.
別急,在我們看問題之前,先看看韓非是什麼人歷朝歷代,都說韓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說是這么說,可俺總覺得跟李悝、商鞅、吳起之流相比味道有點不對,洋洋二十二卷《韓非子》從頭到尾好像不是在說要如何建立一個完整有效的法制社會,而是在教當皇帝的要如何把大權都抓在手中,如何控制手下和老百姓們.
韓非以「法、術、勢」為其理論核心,我看得改一個字,改成「權、術、勢」更象回事.
總之他那一套東西,就是給獨裁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理論和手段.
唉,又扯遠了,早說過我文章作的邏輯混亂,說是談俠的,怎麼談起韓非來了.
扯回來,韓非既然是站在獨裁者那一邊的,自然就對唱反調的痛恨不已,「而俠以武犯禁」,好傢伙,手裡有點武力,就敢跟俺獨裁者叫板?該殺.
這么看來,俠的首要條件好像就是得有武功了,可再看看太史公筆下的大俠朱家,無論是游俠列傳裡面還是季布欒布列傳裡面,記載朱家的事都沒提到他身負武功,可此人卻是漢代第一大俠.
怎麼搞的?俠也可以不會武功?
太史公還說,「至如朋黨宗強比周,設財役貧,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與暴豪之徒同類而共笑之也。」「至若北道姚氏,西道諸杜,南道仇景,東道趙他、羽公子、南陽趙調之徒,此盜跖居民間者耳,曷足道哉!此乃鄉者朱家之羞也。」
看來成為俠,最重要的不是武功,而是一種游俠精神.
一種什麼樣的精神?
還是回頭來看看反面教材,韓非的五蠹裡面一共提到五種該殺之人,就是學者(儒者也)、言談者(縱橫家,說客也)、帶劍者(就是我們親愛的大俠們)、患御者(逃避責任的傢伙,,該殺)、商工之民,除了言談者外,其他三種人好像都跟俠不沾邊,我們來看看韓大結巴是怎麼評論這兩種人的.
韓大結巴咬牙切齒地說(唉,也不怕把舌頭咬短一截結巴得更厲害),「其言談者,為設詐稱,借於外力,以成其私,而遺社稷之利,其帶劍者,聚徒屬,立節操,以顯其名,而犯五官之禁」.
原來如此,一個是「以成其私」,一個是「以顯其名」,你們眼裡還有本獨裁者大老爺嗎?.
我們回頭看看太史公筆下的那些說客們,蘇秦、張儀、范雎,以至後來的酈生、陸賈之輩,其言談行事,按今天的說法果然是大有江湖氣,按那個時代的說法,就是大有俠氣.
再看看太史公的四公子列轉,裡面所描寫的另一種人,雖然不是所謂的游俠,但他們身上的俠氣卻更加明顯,就是那個時代極為風行的門客們,有的也許有武功,有的乾脆就是雞鳴狗盜之徒,別說武功大概什麼象樣點的本事也沒有,可他們的行事為人讓人們怎麼也難以把他們和俠分割開來.
還有一種人,也沒把他們當游俠來寫,可提到這種人,人們就自然要把他們和俠聯系起來.
就是刺客
說客、門客、刺客、俠客,這四種人合起來,構成了先秦兩漢那個動盪變革的時代出現的「俠」這種概念.
這四種人有明顯的相同之處,就是他們都是平民出身的人,都是因循守舊的傳統貴族門閥和後來的獨裁者們所不喜歡的人,但把他們真正聯系在一起的是他們身上那種共同的精神氣質
❿ 關於古龍小說中的俠客
一、郭大路 《歡樂英雄》主角。 如果走在人群中,郭大路就是一個非常平凡的人,甚至是一個有點「方腦殼」的平凡人。他相信時間所有的人都是誠實的,所有的事都是美好的,即使他被朱珠騙得幾乎死去,但他最後還是好不猶豫地原諒了她;即使他碰到王動那樣連吃飯都懶得離開那張破床的人,他也能笑著和他生活在一起;做公子,他相信所有前來向他要錢的人都是因為生活所需;做鏢師,他相信前來劫鏢的人的確是因為生活無著才不得已做這一行的,他不假思索地幫助了他們;做朋友,為不出賣林太平,他寧願赴死;做情人,他能經受住種種艱難的考驗,所以他最終憑著自己的真誠贏得了燕七的愛情。 他很窮,但窮得快樂,「他只做自己願意做、而且應該做的事情。」 他也不怕克服困難時所付出的艱苦,卻懂得享受克服困難後的那種成功的歡愉。 他也常常遭受失敗,但絕不氣餒和灰心。他懂得生命是可貴的,也懂得如何去享受生命。 所以,這是一個武俠史上獨一無二的「歡樂之俠」。杜淳版鐵中棠 二、鐵中棠 《大旗英雄傳》主角。 《大旗》是古龍成熟期的作品,當然這一時期的作品還存在著明顯的模仿痕跡,古龍風格還並未完成。但古龍對鐵中棠的喜愛是非同一般的,他多次在後來的作品中提到這個名字。這或許是因為鐵中棠是古龍塑造的第一個血肉豐滿的大俠形象的原因。 鐵中棠沉默寡言,忍辱負重,即使受了冤屈,也從不用言語辯解。他寧願自己流血,也不願別人為他流淚。他為別人作的犧牲,從不去張揚,別人也從不會知道。他有缺點,有時也會受不了打擊,也會痛苦、悲哀和恐懼。 從人物性格來講,這已經是一個不同於以往武俠小說創作所普遍認同的那種俠的形象了。讓古龍都吃醋的鄭少秋版楚留香 三、楚留香 《楚留香》系列主角。 當然不能不提楚留香。當年,楚留香風靡整個東南亞,當飯館的廚師都在談論香帥會和哪個女子結婚的時候,古龍甚至有點吃楚留香扮演者鄭少秋的醋。 楚留香是俠之風流的代表。是古龍塑造的一個非常深入人心的俠客之典型。他甚至不能稱為嚴格意義上的大俠。他是個盜賊。一個非常優雅的盜賊。 「 聞君有白玉美人,妙手雕成,極盡妍態,不勝心嚮往之,今夜子時,將踏月來取。君素豁達,必不致令我徒勞往返也。」 ——如果下邊的署名是別人,那麼大家會認為此人必是瘋子,但如果署名是楚留香,那就不一樣了,他說子時來取,那麼這個白玉美人就不會在原主人家呆到丑時。 當然,他的盜,其實只不過是一種手段而已,一種使人間更公平合理的手段,楚留香將這種手段上升為一種藝術,一種非常優雅的藝術。 其實,整個楚留香系列,寫楚留香行盜的情節幾乎沒有。他更像一個神探,因為這時候,古龍正在試圖將推理破案引進到武俠小說中。他在楚留香這個人物身上開始了嘗試,在陸小鳳身上達到完美的程度。 不出去的時候,楚留香就呆在一艘船上,那裡有溫柔體貼的蘇蓉蓉,有博聞強記的李紅袖,有廚藝精良的宋甜兒。 楚留香身邊從來不缺美人,他好像從來都對這些人沒怎麼認真過,只有《桃花傳奇》中對張潔潔是個例外,他在張潔潔面前表現出了一個男兒對愛情的堅貞,古龍在這個故事了再次證明他「寫情聖手」的稱號並非浪鍀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