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古代筆記小說大觀

古代筆記小說大觀

發布時間: 2022-03-05 11:31:11

⑴ 說說看想了解古代的有趣故事,可以看什麼書

《呂氏春秋》《韓非子》這兩部作品,主要是說理文章,為了說理,文章舉了很多例證,這些例證大都是很有趣的故事。

⑵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歷代筆記小說大觀》共多少本

《歷代筆記小說大觀》精裝全套共19冊。16開單行本《歷代筆記小說大觀》,已知道目錄的有78種。(在豆瓣讀書中列了目錄76種,加豆瓣讀書中漏了的《容齋隨筆》和《四友齋叢說》2種)

⑶ 購買中國古代經典書籍,中華書局、嶽麓書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哪個最好

得看哪一方面的。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總體要比嶽麓好一些,不過嶽麓的很多書相對價位低,適合學生。
另外每個出版社都有自己的精品圖書和系列,比如中華書局的「新編諸子集成系列」是很好的一套書,學術水平比較高;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這一套比較適合初學者,選篇不錯,但是翻譯水平參差不齊;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這套書總體不錯,但是印刷質量參差不齊。
上海古籍的」中國古典文學叢書「很不錯,這套書中的三匯本聊齋算是目前聊齋中很出色的本子了,但是印刷質量也是參差不齊的,還有它的呂思勉文集、明清小品叢書、歷代筆記小說大觀都不錯。
嶽麓有一套」民國學術文化名著「,這套書還是不錯的,不過有書友發現這套書中新出的幾本書在審核上比較差勁,內容有重大疏漏。
此外,像是三聯的」陳寅恪全集「,九州的」錢穆先生文集「都是很不錯的。
你得具體來說想買哪本書,然後選版本,再定出版社。

⑷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歷代筆記小說大觀)的電子書版或者類似的電子書

SOSO可以找到 上海古籍出版社,但找不著你所需的歷代筆記小說大觀。也許網路文庫可以幫助你;還有你可登錄中國智網試試,祝你成功!請採納!

⑸ 有沒有關於古代宮廷的書

1、《禮記》: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書中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如天道觀、宇宙觀、人生觀)、教育思想(如個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學方法、學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會、禮制與刑律)、美學思想(如物動心感說、禮樂中和說)。

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

2、《通典》:

《通典》書名,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體例政書。

專敘歷代典章制度的沿革變遷,為唐代政治家、史學家杜佑所撰,共二百卷。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體例完備的政書,「十通」之一。

《通典》中記述了唐天寶以前歷代經濟、政治、禮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誌、民族的專書。

唐杜佑撰,共二百卷,內分九門,子目一千五百餘條,約一百九十萬字。

北宋時就有刊本,以後元明清各代有多種刻本流傳,其中以清朝乾隆武英殿刻「九通本」最為流行。

3、《文獻通考》:

《文獻通考》記載上古至宋寧宗時的典章制度的沿革門類較杜佑《通典》分析為詳。

計有田賦考、錢幣考、戶口考、職役考、征榷考、市糴考、土貢考、國用考、選舉考、學校考、職官考、郊社考、宗廟考、王禮考、樂考、兵考、刑考、經籍考、帝糸考、封建考、象緯考、物異考、輿地考、四裔考等24門。

(5)古代筆記小說大觀擴展閱讀

宮廷,是封建帝王居住的地方,為了顯示皇家至高無上的地位和統領天下的威嚴,中國古代宮廷的設計、建築都特別追求雄偉壯觀和富麗華貴。

古代宮廷的設計,一般分為前後兩部分:前面是皇帝處理朝政的地方,後面是帝王、後妃們居住的地方。

皇宮中的主要宮殿都建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兩側的建築整齊而對稱。重重院落,層層殿堂,展示了皇宮的齊整、庄嚴和浩大。



⑹ 為什麼古代文人偏愛小腳

在古代殘害女性手段排行榜中,纏足應該可以名列前三了。這一畸形的社會風俗,大約出現於宋代,一直延續到清末,曾令無數女性同胞飽受其苦。

纏足又稱裹腳、裹小腳,是一種畸形的文化心理和社會風俗。在《歷代筆記小說大觀》中稱講到“女生五六歲,以布纏其足,令小”。纏足在女童五六歲時進行,用布把腳緊緊地纏繞包裹起來,為的就是讓她們的腳看起來小。

因此,纏足的陋俗大約形成於宋代,至南宋後開始流行,是一種畸形的文化心理和社會風俗,也使得無數女性飽受荼毒。事實上,畸形的三寸金蓮,哪裡比得上一雙美麗的大腳呢?

⑺ 有沒有比較精悍短小的古代典籍讀物

《閱微草堂筆記》

⑻ 古代纏足這一畸形文化為什麼可以流傳那麼久的時間

看過《水滸傳》的朋友都知道,潘金蓮的三寸金蓮讓西門慶為之著迷。由此可見,在宋朝的時候纏足就已經開始,而且對於女性的審美評判之一便是月下越上等。這一陋習殘害了很多的女性的身體,這是一種畸形的審美,然而卻被盛行了那麼久,為什麼會讓這種迫害女性身體的習俗會延續這么久?二纏足文化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據有學者研究,其實在北宋初年,裹腳這一風尚也不怎麼明顯,其范圍也往往限於後宮和舞女,對腳的包裹也沒有那麼嚴苛。直至南宋時,纏足之風開始流行全國。在這一時期,人們已經開始用「小腳」來指稱女性。

因此,纏足的陋俗大約形成於宋代,至南宋後開始流行,是一種畸形的文化心理和社會風俗,使得無數女性飽受荼毒。事實上,畸形的三寸金蓮,哪裡比得上一雙美麗的大腳呢?

⑼ 筆記小說集中的筆記是指

劉葉秋先生的《歷代筆記概述》把筆記分為3大類:小說故事類、歷史瑣聞類和考據辨證類。也就是說,小說故事類的筆記就是筆記小說。周勛初先生的《唐代筆記小說敘錄》則只講歷史瑣聞類的筆記,似乎把筆記小說只限於古人所說的雜史筆記或「雜事小說」。按「筆記」一詞本指散文的一體,如劉勰《文心雕龍·才略》篇說:「路粹楊修,頗懷筆記之工。」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傳》說:「筆記尤盡典實。」以筆記為名的書大概始於宋祁的《筆記》(原名為《景文筆錄》,又稱《宋景文筆記》),繼而出現了《老學庵筆記》、《芥隱筆記》等。到了清代以筆記命名的書更多,如記志怪故事的《閱微草堂筆記》,也有談考據辨證的如《雙硯齋筆記》,還有內容很雜的《庸閑齋筆記》等,可以說筆記的內容包羅萬象,無所不容。而筆記和小說連稱,大概始見於宋人史繩祖的《學齋占畢》卷二,他舉的例子是《〖EA5E〗真子》,那是一本考據辨證性的書。「筆記小說」作為一種小說的類目,似乎興起於清末,民國初年進步書局編印了《筆記小說大觀》之後,更是大為流行。《筆記小說大觀》收書很寬,收到了《能改齋漫錄》、《武林舊事》、《九國志》乃至《畫墁集》(大概因誤認為《畫墁錄》而誤收)等,似乎絕大多數的筆記都能說是小說。嗣後「筆記小說」的名稱被人用得越來越濫,如近年台灣新興書局編印的《筆記小說大觀叢刊》,收到了《韓詩外傳》、《獨斷》乃至《曲海總目提要》等書,簡直是泛濫無邊了。
「筆記小說」最初宋人史繩祖用以指考據辨證性的筆記,到了清末民初才擴大到無所不包的各種筆記。《筆記小說大觀》起了無限擴展的影響,對目錄學造成了一些混亂。
http://www.guoxue.com/gjzl/gj385/gj385_01.htm

筆記小說
qiou.com 大陸作家作品集 更新時間:2005-8-22
中國的所謂筆記小說,由來已久,漢晉已有,就是先秦經籍中,也有類似的斷片。至唐、宋而大興,推演至明清,這種書籍,可以說是浩如煙海,雜列並陳,在中國文化遺產中,佔有很大的部分。在寒齋的藏書中,也占很大的比重,幾幾乎有三分之一。
這原因是,我學習小說寫作,初以為筆記小說,與這一學問有關。後來才知道,雖然歷代相沿這樣一個題目,其實是兩回事:筆記是筆記,小說是小說,不能混為一談。就是合編在一本書里,也應有所區別。古時,把這種文章是稱為筆記的,如《西京雜記》、《太平廣記》,後人才加上小說二字。
再後又有人匯刊為《小說大觀》、《說郛》、《類說》、《稗海》等書,就以為其中都是小說了。古時既以街談巷議為小說,因此類似街談巷議的筆記,也定為小說,自無不可。但從此筆記和小說含義也就混同起來了。筆記小說的含義,和後來小說的含義,有很大不同。
我們按照今天小說的含義,去分析古代的筆記小說,其中大部分是筆記,但也有一小部分,可以稱為小說。例如《西京雜記》、《酉陽雜俎》這些古書,裡面就包含一部分小說。
中國小說史,把《世說新語》列為小說。因為這部書主要記的是人物的言行,有所剪裁、取捨,也有所渲染、抑揚。
而且文采斐然,語言生動,意境玄遠。至於後來這一體系的書,如《續世說》、《今世說》、《新世說》、《唐語林》、《何氏語林》等,因既無創造,亦無文采,就只能稱之為筆記,不能再稱為小說了。
亦有雖標筆記之名,而實為小說者。如紀昀之《閱微草堂筆記》。乍看也可算是筆記,然所記中,既有作者的主觀寓意,又多想像描寫,文采副之,實是文學作品,不是零碎材料。流風所至,清朝末年產生了一批仍以筆記相稱,而實際已脫離筆記軌道的小說,如《淞隱漫錄》等。其中上乘者少,下乘者多,內容與形式,都流於膚淺無聊。
所以,今天中華書局等出版部門,整理這類書籍,都已經正其名曰「筆記」,如唐宋筆記、明清筆記,不再稱「小說」。
筆記主要是記載一朝一代的軍國大事,朝政得失,典章文物。或是記述一代人物的思想言行。其目的都標榜是為補正史之不足,或是以世道人心為念,記述前事,作為借鑒,教育後人。文字都是簡短的,每條自成起訖。
我的唐人筆記,有十幾種。宋人筆記有數十種。宋人的筆記,流傳下來的這樣多,是因為印刷術的進步。也因為有很長時期,國家太平無事。
這些書,有些是過去商務編印的叢書集成的零種,有些是涵芬樓校印的線裝宋元筆記,有些是近年古籍出版社和中華書局的新印本。元、明、清的筆記,也有幾十種。其中石印本的清人筆記,多已送人。但重要的著作,近年新整理的本子,還有不少。還有一些木版的筆記,大都是過去木版叢書的零種。其中知不足齋叢書零本最多。
既然購置了如許多的筆記,當然也看過一部分。我的印象是:唐人的筆記,多系名家作品,文筆好,內容也扎實,有意義,最可讀。宋人的筆記,多出自名公臣卿,內容也充實,有史料價值。但有些已經雜亂起來,因此有高下之分。要之如司馬光之《涑水紀聞》,歐陽修之《歸田錄》,識見,文筆,取材,都高人一等。因為這些大人物既能見聞大事,所記能存真,又有修養,對材料能取捨,有判斷。不像後來明、清的一些筆記,以山野草茅,妄談朝堂宮苑之事,輾轉傳聞,致有千里之失。筆記也像其他著作一樣,越古老越可觀,因所記材料寶貴也。明清筆記雖多,沒有經過時間的淘汰,還處在一種糠米不分的狀態。
有筆記式的小說,有小說式的筆記。如《夷堅志》,筆記式的小說也。如《東軒筆錄》,則有很多條目,是小說式的筆記。
筆記以記載史實,一代文獻典故為主,如宋之《東齋紀事》、《國老談苑》、《澠水燕談錄》,所記史料翔實,為人稱道。
如《夢溪筆談》、《容齋隨筆》,則以科學研究學術成績,及作者之見解修養為人重視。
筆記,常常也有所謂秘本、抄本的新發見,然不一定都有多大價值。有價值之書,按一般規律,應該早有刊刻,已經廣為流傳,雖遭禁止,亦不能遏其通行。遲遲無刻本,只有抄本,自有其行之不遠的原因。我向來對什麼秘籍、孤本、抄本,興趣不大。過去涵芬樓陸續印行之秘籍,實無多少佳作。
有的筆記,名聲赫赫,印刷亦精,但也不一定就證明其傑出。如清之《兩般秋雨庵隨筆》,各種印本,一再發行,只為其文字淺近,內容亦為淺識者所喜而已。亦有雖系名家所記,然內容雜亂無章,比較零碎,如《隨園隨筆》。
元明筆記,就其內容規模而言,仍以《南村輟耕錄》及《萬曆野獲編》為佳。
筆記以內容真實客觀,作者態度端正為主。文勝於質,不如質勝於文。金劉祁《歸潛志》中,載《錄崔立碑事》一則,對自己參與為叛將撰寫碑記,詳敘經過,自我反省。人以為誠信,推重其著作,所記史實,多為正史所收取。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多文過飾非之作,正與其處世為人同。然此等書,不可因人廢言,認真察看,亦有可取之處。
清代的筆記雖然多,我認真地即是通篇讀過的,有《嘯亭雜錄》、《永憲錄》、《郎潛紀聞》等。《郎潛紀聞》共「三筆」,作者陳康祺。文字流暢,敘述亦生動,能讀下去。但在第一部,發見兩處墨筆眉批。一處記作者經歷,眉批曰:「毫不知恥,抑何厚顏!」一處記他人事跡,眉批曰:「閣下愧此多矣,何仍作欺人語耶?」這恐怕是同時代人閱讀時批註的,憤憤之情,溢於言表。當然不能根據兩處眉批,就否定這部書的價值,但也不能懷疑,這種看來深知作者底細,推敲文字並揭瘡疤的人,是出於「嫉妒」或是報復。總之,著述要修辭立誠,立身尤其要謹慎端正。
以上所談,當然都是古道,會被時髦文士,看作四舊陳言。時髦文士,專攻時文,聞雞起舞,舉一反三。他們在「四人幫」時代,初露角刺,已經寫下不少造謠生事,傷天害理的文章。有人至今秉性不改,仍以善觀風向氣色自居。對過去文字,不只無劉祁的良心發見,悔恨之辭,別人偶有觸發,仍慣於結幫連伙,加以反噬。不怕雲山罩,就怕老鄉親。
難得有知其老底之人,將其前前後後文字,匯編成冊,批註點明。如此一來,或將使其通體虛偽善變之情狀,暴露於讀者眼前。
http://www.qiou.com/quan/w/w9/200508/37527_2.html

⑽ 急求中國古代哪些小說典籍中出現過灶王爺這一人物

隋杜台卿《玉燭寶典》引《灶書》稱,「灶神,姓蘇,名 利,婦名搏頰」。唐李賢注引《雜五行書》又稱,「灶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披發,從灶中出」。灶神初為女神,或稱是老婦,或稱是美女,說法諸多。大約出於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姓張,名單,字子郭,當屬男神

詳細解釋:
灶神
即東廚司命定福灶君,俗稱灶君、灶王、灶王爺,主管人間的飲食。

中國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魏晉以後,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燭寶典》引《灶書》稱,「灶神,姓蘇,名 利,婦名搏頰」。唐李賢注引《雜五行書》又稱,「灶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披發,從灶中出」。灶神初為女神,或稱是老婦,或稱是美女,說法諸多。大約出於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姓張,名單,字子郭,當屬男神。現在民間供奉的東廚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對老夫婦並坐,或是一男兩女並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畫像。

灶神又稱灶君、灶王,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飲食之神。晉以後則列為督察人間善惡的司命之神。自人類脫離茹毛飲血,發明火食以後,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灶就逐漸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崇拜灶神也就成為諸多拜神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了。故《禮記·祭法》中「王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

①自是承襲古俗而來。先秦兩漢典籍,對灶神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將火神與灶神合二為一。《淮南子·汜論》曰:「炎帝於火,而死為灶。」高誘注曰:「炎帝神農,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於灶神。」

②許慎《五經異義》曰:「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火正也,祀以為灶神。」

③皆以火神為灶神。二是以灶神為先炊。《史記·封禪書》有「先炊之屬」語,唐張守節「正義」曰;「先炊,古炊母神也。」

④《禮記·禮器》曰:「燔柴於奧,夫奧者,老婦之祭也。盛於盆,尊於瓶。」注曰:「其神則先炊也,故謂之老婦。惟盛食於盆,盛酒於瓶,卑賤之祭耳。雖卑賤而必祭之者,以其有功於飲食,故報之也。」

⑤灶神的姓名,也各說不一。許慎《五經異義》稱灶神姓蘇名吉利。《藝文類聚》卷八十和《後漢書·陰識傳》注引《雜五行書》曰:「灶君名禪,字子郭,衣黃衣」;

⑥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十四則曰:「灶神名隗,……又姓張名單,字子郭。……一曰灶神名壤子也。」

⑦灶神是男是女?古時也有不同說法。一般經學家以灶神為老婦,《莊子·達生篇》司馬彪注稱「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

⑧其餘諸書皆以灶神為男,且有婦有女。隋杜台卿《玉燭寶典》卷十二引《灶書》曰:「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摶頰。」

⑨許慎《五經異義》雲:「灶神婦姓王,名摶頰。」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十四雲:灶神「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一作『祭』)冾。」《太上感應篇》注引《傳》曰:「灶神狀如美人貌,有六女,即六癸玉女也。」灶神的職責,最初以為管人間之飲食,其後則稱其代天監察人間善惡,按時向天帝上報。《太平御覽》卷一百八十六引《萬畢術》曰:「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此《萬畢術》當為《淮南萬畢術》,茆泮林輯《淮南萬畢術》即輯有此條。葛洪《抱朴子內篇·微旨》曰:「又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因此,至遲從魏晉起,人們即認為灶神負有代天監察人間善惡的使命,有給人禍福的大權,故皆謹慎祀之。其後,《太上感應篇》注引《傳》曰:「灶之為神,號曰司命,司人一家良賤之命。過無隱露,纖悉皆言。……月晦日詣天曹白人罪,大者奪紀,小者奪算。一雲:灶有三十六神,能轉禍為福,除死定生,驅逐妖邪,遷官益祿。」據此,灶神竟成為掌管人間禍福生死的大神了。以後某些道書又進一步加以發揮。《東廚司命燈儀》曰:「灶神職重,秉下民倚伏之權。……在天為七元之使者,遞日奉萬事於宸庭。一灶各立一名,五方或稱五帝,群分部屬,迭主陰陽,雖善善惡惡,均在修為,然是是非非,必恭紀錄。」《太上靈寶補謝灶玉經》又稱灶神為「種火老母」,是奉元始天尊之命,下界監察人間的。曰:「昆侖之山,有一老母,獨處其中。……天尊曰:惟此老母是名種火之母,能上通天界,下統五行,達於神明,觀乎二氣,在天則為天帝,在人間乃為司命。又為北斗七元使者,主人壽命長短、富貴貧賤,掌人職祿。又為五帝灶君,管人住宅,十二時辰,普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日,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悉是此母也。」AH正因灶神有那樣大的權威,歸時人們都勤加祭祀。祭祀的日子多,名目亦不少。清顧鐵卿《清嘉錄》卷六雲:「(六月)初四、十四、念四(即二十四)日,比戶祀司灶,謂之謝灶。諺雲:『三番謝灶,勝做一壇醮。祀時,以米粉作團,素羞四簋,俗稱謝灶素菜。』」AI據稱,六月祀灶,是合乎古禮的,《禮記·月令》即有孟夏之月、仲夏之月「其祀灶」的記述。但是多數地區祭灶皆不在五六月。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和隋杜台卿《玉燭寶典》皆謂十二月初八,「並以豚酒祭灶神」。證明南北朝至隋祭灶已不是六月,而在臘月初八。唐宋以後,多數地區又移於十二月二十四日(少數地區為十二月二十三日)。明沈榜《宛署雜記》、明劉侗等《帝城景物略》、明田汝成《熙朝樂事》、清於敏中《日下舊聞考》等,皆謂十二月二十四日祭灶,名曰「送灶上天」。即謂該日是灶神上天白人罪狀的日子,因此都於當日設獻禮祭之。所獻祭品,古時曾用黃羊或豚酒,明清時,多以「糖劑餅、黍糕、棗、栗、胡桃、炒豆」,或以「膠牙餳、糯米花糖、豆粉湯」 等祭之。祭時祝曰:「好多說,不好少說。」LC或祝曰:「辛甘臭辣,灶君莫言。」可見送灶上天是比較重要的祭祀。除夕夜或正月初一(也有延至上元夜者),又設祭如前,迎灶君下界,名曰「接灶」或「迎新灶」。除送灶、迎灶外,一些地區又於八月初三「灶君生日」舉行祭祀。送灶、迎灶皆在家宅灶前,祭灶君生日則在廟中。清顧鐵卿《清嘉錄》卷八雲:「(八)月初三日,為灶君生日,家戶具香蠟素羞,以祀天王堂及福濟觀之灶君殿。進香者絡繹終日。有集男、婦嗜齋為會者,謂之灶君素。」
註:①⑤ 《禮記》254~255頁,136頁,88~8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②⑦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8冊663頁,第1047冊721頁,721頁,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③ 《筆記小說大觀》第4編2冊1142頁,第1編9冊5671頁,5746頁,5699頁,

台灣新興書局,1984年

④ 《史記》第4冊第1378、1379頁,中華書局,1959年

⑥ 《藝文類聚》第3冊137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

⑧ 《叢書集成初編》原擬出司馬彪《莊子注》,後未出,此從《癸巳存稿》卷十

三轉引

⑨ 《叢書集成初編》第1339冊420頁,中華書局,1985年

ACAFAGAH 《道藏》第27冊11頁,11頁,第3冊581頁,第6冊248頁,文物出版社、

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

AD 《太平御覽》第1冊903頁,中華書局,1959年

AE 《抱朴子內篇校釋》(增訂本)第125頁,中華書局,1985年

AKLBLC 《說郛續》卷二十八:清順治三年,宛委山堂刊本

灶神,也稱灶王、灶君、灶王爺、灶公灶母、東廚司命等,是中國民間信仰最普遍的神只,幾乎各民族都有供奉。據記載,祭灶習俗在先秦時已經流行。但灶神究竟為何物,是一個不容易搞清楚的問題。由於可供參考的說法實在太多,大致可分四種"流派"。

一,上古帝王或後裔說。《事物原會》稱,黃帝作灶,死為灶神。《淮南子·氾論篇》:"炎帝作火而死為灶。"高誘註:炎帝以火德為管理天下,死後以灶神的身分享受祭祀。《周禮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國語·鄭語》:"夫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呂氏春秋·孟秋》"其神祝融"高誘註:"祝融,顓頊氏後,老童之子,吳回也,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官之神。"有人據此認為灶神就是火神,是這一自然力崇拜的產物進入人類居住空間後的變體。由於炎帝為"火德之帝",祝融為"火官之神",所以都被奉為灶神。

二,鬼神或精變說。《禮記·禮器》"奧者,老婦之祭也"鄭玄註:"老婦,先炊者也。"《儀禮·特牲饋食禮》"卒食而祭〓爨、雍爨"孔穎達疏:"爨者,老婦之祭也。……此祭先炊,非祭火神。"是說灶神既非火神,亦非灶的發明者,而是一位主司廚房烹調事務的女神--先炊,因為烹調須在灶上操作,所以對她的祭祀表現為祭灶。《文獻通考· 郊社一九》釋灶神的"司命"名號:"司命則司命星下食人間,司譴過小神。"《莊子·達生篇》記齊桓公問皇子告敖:"到底有沒有鬼?"皇子告敖答曰:"有。水下有鬼叫'履',灶中有鬼叫'髻'。"西晉司馬彪註:"灶神,其狀如美女,著赤衣,名髻也。"也有稱灶神為火精宋無忌的。《三國志·魏志·管輅傳》:王基家賤婦生一子,墮地便走人灶中。輅曰:"直宋無忌之妖,將其入灶也。"《史記·封禪書》"宋毋忌"司馬貞索隱:"《白澤圖》:'火之精曰宋無忌。'"關於灶神是一對夫婦(即"灶公灶母")的俗信,也有所本。《荊楚歲時記》:"灶神名蘇吉利。"《玉燭寶典》十二引《灶書》:"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博頰。" 《灶王經》說天下灶君,以種火老母為尊。有人認為,這是俗信"灶君奶奶"的由來。

三,人死變神說。《酉陽雜俎·諾皋記》雲,灶神姓張名單,又名隗,字子郭,貌如美女。其妻小字卿忌。生有六女,都取名察洽。傳說張單是一個負情浪子,因羞見休妻而鑽入灶內,成為灶神。一說,古時候有一貪官,生性最饞,每天須找美味食用,百姓不堪其擾。後一位神仙幻變的民女將他摑到鍋台上,變成"灶王",只能看人家吃美食。

四,窮蟬演變說。此說為當代學者袁珂的見解。他從前引《莊子·達生篇》"灶有髻"人手分析。"髻"是"蛣"的異體字或假借字,《廣雅·釋蟲》:"〓,蛣,蟬也。"《大戴禮·帝系篇》:"顓頊產窮蟬。""這就說到點子上了:顓頊之子名窮蟬,蟬又是'灶有髻(蛣)'的'髻(蛣)',而'髻 (蛣)'又說是灶神,是"窮蟬"與灶神之間有了一定的"聯系"。但此"蟬"並非"知了",而是灶上常見的一種蟬狀的小生物,俗稱蟑螂,有的地方稱為"灶馬 "。正是這種常見於灶上的小生物,古人以為是神物(或鬼物),祀為灶神。殷周鼎彝,多以蟬紋為飾,所刻繪的就是這么一種東西。《史記·五帝本紀》"顓頊生子曰窮蟬"司馬貞索隱:"《系(世)本》,作窮系。"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十三"灶神"條引《許慎異義》:"灶神,古《周禮》說,顓頊有子曰犁,為祝融,祀以為灶神。"犁、系、髻(蛣)音皆相近,而窮系又作窮蟬,是窮蟬即犁,也就是古代傳說中的灶神。《後漢書·陰識傳》"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李賢注引《雜五行書》:"灶神名禪,字子郭。"《酉陽雜俎·諾皋記上》:"灶神姓張名單。"可見"單"或"禪"其實都是"窮蟬"一名的演變。進一步推測,"蘇吉利"該是"宋無忌"的音變,而"吉"、"忌"的聲音又都近於髻(蛣)。至此"豁然貫通":窮蟬既然又名窮系,而系、髻(蛣)、吉、忌的聲音又如此相近,則後世傳說的灶神,無論名叫"禪"的,名叫"單"的,名叫"宋無忌"的,名叫"蘇吉利"的,都是顓頊的兒子"窮蟬(窮系)"一名的演變。而窮蟬的本來面目,實際上又只不過是灶上常見的那種蟬樣的紅殼蟲--蟑螂(《漫話灶神和祭灶》,原載《散文》1980年第二期)。

此外,民間傳說中關於灶神由來還有多種"版本",而少數民族有關灶神的傳說更為豐富.

灶神的由來:灶神,即東廚司命定福灶君,俗稱灶君、灶王、灶王爺。中國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禮記》的《祭法》篇稱,「王為群姓立七祀」,在七祀中有一祀就是祀灶。但是普通百姓只能祀一鍾,或者祀戶,或者祀灶。灶要生火,因此,兩漢時期,有稱火神炎帝神農,死後托祀於灶;也有稱祝融祿回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神,托祀於灶。上灶還要洗刷鍋盆,因此《禮記》的《禮器》篇又稱祭灶是「老婦之祭」,「惟盛食於盆,盛酒於瓶,卑賤之祭耳。雖卑賤而必祭之者,以其有功於飲食,故報之也」。魏晉以後,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燭寶典》引《灶書》稱,「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搏頰」。唐李賢注引《雜五行書》又稱,「灶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披發,從灶中出」。灶神初為女神,或稱是老婦,或稱是美女,說法諸多。大約出於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姓張,名單,字子郭。當屬男神。現在民間供奉的東廚司命定福灶君的紙馬,往往是一對老夫婦並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畫像。

職能:灶神之職原是主管人間的飲食製作。約在東晉前,灶神又有了監察人間罪惡,掌握一家壽夭禍福的職能。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的《微旨》稱:「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大約成書於元明之際的《東廚司命燈儀》中有句稱,「灶神職重,秉下民倚伏之權」,「在天為七元之使者,遞日奉萬事於宸庭」,「迭主陰陽,雖善善惡惡,均在修為;然是是非非,必恭記錄」。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終月則算。功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福壽;過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災殃。

奉祀: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報告人間功過,定人禍福。因此,南北習俗均於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舊時亦有士紳家於二十三日送灶,百姓家二十四日送灶之別。奉祀灶君多用糖元寶、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和糯米團子之類,以冀塞住灶神之口,不講人間罪惡,世稱「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畢,即將奉祀經年的灶君舊紙馬從灶上揭下,連同紙錠等一起焚化,以示灶神上天。除夕接神時,再行接灶神之禮,奉祀灶神後,再在灶上粘貼新的灶君紙馬。

熱點內容
衛斯理科幻小說73 發布:2025-02-13 03:16:26 瀏覽:548
衛庄穿越現代的小說 發布:2025-02-13 03:13:25 瀏覽:415
蟲類完本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13 02:44:42 瀏覽:923
比較好看的現代都市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13 02:43:16 瀏覽:847
現代都市熱血全本小說 發布:2025-02-13 02:39:24 瀏覽:718
女主是神棍的現代小說 發布:2025-02-13 02:32:48 瀏覽:142
有漫畫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2-13 02:17:23 瀏覽:106
搞事業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2-13 02:11:22 瀏覽:972
小說在線閱讀52庫 發布:2025-02-13 02:10:34 瀏覽:168
穿越用現代軍事小說 發布:2025-02-13 01:58:39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