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中國古代小說國際研討會

中國古代小說國際研討會

發布時間: 2022-03-05 06:14:57

『壹』 內江師范學院怎麼樣

簡介:內江師范學院是四川省人民政府舉辦,省教育廳主管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學校所在地內江市位於「天府之國」——四川省的東南部,居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成渝經濟區中心,坐落在風景如畫、人文薈萃的沱江之濱,是四川、重慶、雲南、貴州結合部的重要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素有「大千故里、書畫之鄉」的美譽。 學校前身是始建於1956年經教育部批准創辦的四川省初中師資訓練班,後更名為內江師范專科學校、內江專科學校,1962年停辦後,部分師資分流組建內江地區教師進修學校,與地區教育行政幹部學校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辦學。1978年內江師范專科學校恢復重建,1992年更名為內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2000年內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內江教育學院(含創立於1905年,1998年並入的內江藝體師范學校)合並組建內江師范學院。 舉辦高等教育61年來,特別是2000年升本以來,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服務社會為己任,不斷開拓創新,砥礪前行,逐步發展成為師范教育和非師范教育並存、特色鮮明、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地方性本科高等院校。 學校現設文學院、范長江新聞學院、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物理與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建築工程學院、化學化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地理與資源科學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體育學院、張大千美術學院、音樂學院、計算機科學學院、教育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等18個二級學院,開設58個本科專業,其中師范專業17個,應用型非師范專業41個,涵蓋文學、理學、工學、農學、法學、教育學、管理學、歷史學、經濟學、藝術學等10個學科門類。學校佔地1005畝,現有校舍35萬余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近2億元,圖書資料173.2萬冊,長期訂閱的中外文期刊1379種,電子資源資料庫23個。學校面向全國28個省市區招生,2011年開始與四川師范大學聯合培養研究生。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18000餘人,有在校碩士研究生44人,留學生近100人。 學校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牢固樹立「實踐第一」的教學理念,形成了以「做」為核心、「教、學、做」統一的育人模式。大力推進本科教學工程建設,不斷培育教育教學成果。近年來,學校獲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項,省級卓越人才培養計劃7個,省級教改項目13項,四川省專業(群)轉型發展改革試點項目1項,四川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應用型示範專業2個;獲省級教學成果獎6項;擁有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7門,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門,省級創新創業教育示範課程1門,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3個。 學校始終以人才培養為根本,牢固樹立現代素質教育理念,堅持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並重,第一二三課堂有機結合,不斷深化「以發展為中心,教學做統一」的特色育人模式,深入推進「三分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育人質量不斷提升。近五年來,內師學子在國家級、省部級賽事中有1100餘人次獲獎,其中,在數學建模、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國際設計美術大獎賽等賽事中榮獲國際特等獎1項、一等獎13項、二等獎15項,全國一等獎11項;在「挑戰杯」「創青春」大學生競賽中獲得國家三等獎2項,省級一等獎5項、二等獎15項;在第八屆大學生藝術節、全國第五屆大學生藝術展演中獲得一等獎12項,二等獎8項。廣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和志願服務,獲得社會主流媒體廣泛關注和社會一致好評。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並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發展好」受到用人單位青睞。10餘萬名畢業生活躍在各行各業,以扎實的理論基礎、嚴謹的工作作風和突出的工作業績,為地方基礎教育、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母校贏得了榮譽。 學校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已建成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愛崗敬業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1500餘人,專任教師936人,正、副高級職稱448人,碩、博士646人;國務院政府津貼獲得者1名,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名、後備人選4名,省教學名師1名;內江市首批「三百計劃」創新人才1人,創新人才團隊1個;聘請了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等著名科研院所、高校的院士、教授、專家學者300餘人擔任兼職教授。教師們崇尚真理、一絲不苟,敬業奉獻、甘為人梯,形成了科學嚴謹、誨人不倦的教風,鑄就了良好的師者風范。 學校大力實施科研強校戰略,注重科研平台和團隊建設。現建有四川省重點實驗室「長江上游魚類資源保護與利用實驗室」「數據恢復實驗室」;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張大千研究中心」;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廉潔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峨眉武術文化普及基地」;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數值模擬」「特色農業資源研究與利用」「果類廢棄物資源化」等平台(基地)。擁有四川省省屬高校科研創新團隊6個、省社科聯高水平團隊1個、院士專家工作站1個、市級重點實驗室3個。近5年來,學校獲資助的各級各類科研課題共1400餘項,其中國家級20項,省部級114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作品)6700餘篇,其中核心期刊1860餘篇、被四大檢索機構收錄460餘篇;出版專(編、譯)著近200部;獲授權專利150餘項,軟體著作權100餘件;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25項。 學校依託多學科的優勢和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積極謀求校企、校地、校校合作,延伸科技優勢,促進成果轉化,建立健全產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機制,科技服務地方的能力不斷提升。近五年,與企業共建實驗室3個,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所等30多個學術機構,與亞馬遜、雅馬哈等70多個行業機構和企業,與內江市國家級經濟開發區、涼山州越西縣、自貢市、遂寧市等30多個地方政府或部門,開展科學研究、成果轉化應用等方面的實質性合作。其中,「數值模擬」省高校重點實驗室開發的「人民幣冠字型大小碼及防偽特徵識別演算法」由溫州甌南電子公司在點鈔機生產上投入使用;鐵皮石斛、特色花卉種苗的克隆研發助推四川千草生物科技掛牌上市;「張大千研究中心」和「張大千彩墨藝術研究所」成為支撐內江市「大千故里、文化內江」的重要平台。 學校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努力構建國際交流合作新平台。先後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韓國、匈牙利、馬來西亞、瑞典、泰國、寮國、台灣等國(境)外多所大學與教育機構建立了校級交流與合作關系,開展各類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30餘個,並與美國、韓國、泰國、寮國、新加坡、阿聯酋、尼泊爾等國家構建了國際化的學生實踐、就業平台,每年派出百餘名學生赴美國、英國、泰國等合作單位交流學習。學校先後成功舉辦「紀念趙貞吉誕辰5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古代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海峽兩岸張大千藝術研討會」等國際學術會議,社會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高。 今年,學校在「2018中國最好大學」排名中位列479名,再創新高;學校作為四川唯一一所高校,入圍教育部第四屆「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活動特色展示項目30強。近年來,學校還先後獲得「全國公共機構節能示範單位」「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四川省先進單位」「四川省文明單位」「四川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四川省園林式單位」「四川省衛生先進單位」「四川省依法治校示範學校」等榮譽稱號。 面對百舸爭流的高等教育發展形勢,學校審時度勢,搶抓機遇,積極按照24000人的遠期辦學規模,佔地2280畝、校舍面積約75萬平方米現代化生態園林式智慧校園的宏偉規劃,扎實推進新校區建設,繪就了一幅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的發展藍圖。 沱江黌門,弦歌鏗鏘。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家「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大發展理念」和「雙一流」建設的深入實施,內江師范學院在「十三五」時期,將緊緊圍繞「以人為本、綜合改革、社會合作、錯位發展」辦學思路,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轉型發展為主線,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堅守大學本質,彰顯辦學特色,全面提高育人質量、科研水平、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能力,不斷推進學校科學發展、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努力建設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地方性應用型高水平大學。
成立時間:2004-03-08
企業類型:事業法人

『貳』 孫昌武的翻譯作品

《巴甫連柯的創作道路》(俄譯中)(前蘇聯)別里科夫著新文藝出版社1957年8月
《杜甫的詩論與詩》(日譯中)(日)吉川幸次郎著《唐代文學叢刊》第七輯1986年1月
《中國詩歌原理》(日譯中,合譯)(日)松甫友久著遼寧教育出版社1990年7月;台灣洪葉文華實業有限公司1993年5月
《中國的神話傳說和古小說》(日譯中)(日)小南一郎著中華書局1993.6;2006年11月再版
《鳳凰與菲尼克斯》(法)桀溺作《古典文學知識》1994年1--2期國際學術會議發表論文
日本第三十一屆國際東方學者會議(1986年5月東京·京都)京都會議特別講演《佛教對唐代文學的影響》
唐代文學講演會(系列講演)(1988年4月美國MADISON)主講人
中國學術研究承傳與創新研討會(1989年12月香港)論文《自性的發現與喪失》
日本第三十七屆國際東方學者會議(1992年5月東京·京都)論文《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詰》
國際東方學會第三十四屆會議(1993年8月香港)論文《中國文學中的地獄巡遊》
韓、中、日古籍交流國際學術會議(1995年11月韓國大邱)論文《中國所傳韓中國佛教古文書現狀》
慧能與嶺南文化研討會(1997年1月澳門)論文《「心鏡」考》
第二屆宗教與文學學術研討會(1997年7月香港)論文《唐代文學中的禪與凈土》
國際東方學會第三十五屆會議(1997年8月匈牙利Budapest)論文《中國文人的維摩信仰》
中國佛教藝術研討會(1998年4月台北)論文《六朝小說中的觀音信仰》
慧能與嶺南佛教研討會(2001年9月澳門)論文《王維〈能大師碑〉箋釋》
第四屆宗教與文學學術研討會(2002年5月香港)主題講演《心性之契合與文字之因緣》
美國東方學會西部分會(2002.10美國Tucen)
國際比較文學學會第17次大會(2004年7月香港)論文《中國文學與宗教》
道教與遼金元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4.11香港)籌委會主任主題講演
異民族文化交流講演會(2005年5月日本京都)講演《古代中國與印度的文化交流》
佛教與中國文化系列講演 (2005.10 捷克布拉格) 主講人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 (2009.4 無錫,台北) 論文《中國民眾的觀音信仰》
二十世紀中國傳記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香港 2009.7) 論文《作為傳記文學的僧傳》
文學典範的建立與轉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0.9 台北) 論文《明晰「文學」觀念:佛教的貢獻》
中外宗教與文學里的他界書寫國際學術會議 (2010.12 香港) 論文《中國文學里的地獄巡遊》
「中國東北和日本百年關系史的整理與再編」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1.3) 論文 《中國歷史上的北方民族與佛教:文化交流與融合
宋元佛教與文學國際會議 (2012.4 香港) 主題講演《元代的僧詩:中峰明本的僧格與詩作》
第五屆兩岸四地佛教學術研討會 (2012.10 香港) 主題講演《禪宗「革命」與宗教「復興」

『叄』 譚邦和的學術論文:

學術史系列
1.《二十世紀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學術史初議》(1.25萬字),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在烏魯木齊舉辦的世紀之交中國古典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古典文學學術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11。
2.《跨世紀古典文學研究:呼喚學術的獨立品格》(0.6萬字),《湖北大學學報》1998.2,人民大學《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6期全文轉載。
3.《明清詩文研究述評》(1.5萬字),載作家出版社99年11月版《中國文學年鑒》。
李贄研究:
4.《論李贄對專制社會文化空間的拓展》(1.1萬字),《李贄學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首都師大出版社1994.10。
5.《精神世界的生態平衡與李贄在中國文化史上的意義》,《李贄論叢》,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
明清小說研究系列:
6.《諸葛亮悲劇形象的文化解讀》(1.12萬字)《明清小說研究》1996.1。
7.《亂世英雄的喜劇悲歌--〈三國演義〉的復雜文化蘊涵芻議》(0.7萬字),載《三國演義新論》,華中理工大學版1999.5。
8.《三國演義新校本前言》(1.35萬字),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初版的《三國演義》
9.《潘金蓮的人格心理自我防禦機制及其文化詮釋》,《通俗文學評論》1993年第2期
10.《小說的小字史議》,《古典文學知識》1986年第6期。
11.《說岳全傳論略》,《唐宋元明清文學講座》,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
12.《小說補天論——筆煉閣主人小說觀念初窺》(1.1萬字),《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88年第5期。
13.《幻情濃處態千般——第二十三回賞析=,《紅樓》1989年第1期。
14.《漫論讀法說金瓶》《高師函授學刊》1989年第6期。
15.《貞女神廟的尷尬與自嘲--讀<聊齋志異·金姑夫>》,《語文教學與研究》1998.6。
16.《論清代小說的分類及其演變》,《高師函授學刊》1996.7。
17.《儒林外史二題》,《高師函授學刊》1991年第11期。
詩文研究:
18.《竟陵派詩論的現實土壤與歷史淵源》,載《竟陵派與晚明文學革新思潮》(論文集),1987年5月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
19.《論元代散文的文化境遇--兼釋元代散文的跌落》,《華中師大學報》1999.6,人民大學《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4期全文轉載。
20.《中國書信體文學史論略》,《荊州師院學報》1999.4,人民大學《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2期全文轉載。
21.《論明末清初文化啟蒙思潮中的廖燕散文》,《華中師大學報》2000年第4期, 人民大學《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12期 全文轉載。
22.《元明清散文發展論略》(一),《高師函授學刊》1992年第3期。
23.《元明清散文發展論略》(二),《高師函授學刊》1992年第9期。
24.《元明清散文發展論略》(三),《高師函授學刊》1992年第11期。
25.《明代散文論綱》,《明代文學與地域文化研究》,黃山書社2005年7月。
26.《<歷代名人名簡>(叢書)總序》,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全書5冊。
戲曲曲藝研究:
27.《元雜劇漫論》(上、下);《唐宋元明清文學講座》,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
28.《論夏雨田的相聲創作與中國優語文化》,載《幽默人生效應--夏雨田作品評論集》,1993年11月武漢出版社出版。
29.《死的歷史與活的當代--在通俗文學學科建設座談會上的發言》,《通俗文學評論》1993年第2期。
高陽研究系列:
30.《高陽:一個剛剛打開的話題》,《長江日報》1995.5.3發表時有刪節,後在《中國經營報》1995.9.5全文發表。
31.《高陽歷史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思想芻議》,1998《華中師大學報·高陽研究專集》。
32.《大廈將傾時的鐵腕女性--論高陽<胡雪岩全傳>中螺螄太太的藝術魅力和文化蘊涵》,首發於《通俗文學評論》1995.3,後收入《解讀八面人生》,中國工商聯版1997.2。
33.《決勝豈止在戰場--讀高陽的<大將曹彬>》,首發於《通俗文學評論》1995.4,後收入《解讀八面人生》,中國工商聯版1997.2.
語文新課標及語文課程改革:
34.《關於高中「小說與戲劇」課程目標的問答》,《語文建設》,2004年第5期。
35.《文學研究的新理念與中小學語文課程改革》,載《基礎教育新課程師資培訓指導:初中語文》,東北師大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學術隨筆:
36.談談文學的人格品味(《長江日報·江花》1995.2.8)。
37.賀《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辭典》出版(《文藝報》1995.1.21)。
38.《鐵腕女性螺螄太太》,《中國經營報》1996年1月16日。
39.游記成了流氓(《長江日報·讀書》1996.3.24)。
40.《枯樹吟》(散文),《武漢晚報·白雲閣》2002.4.23。
41.《研究型大學的教師應該成為研究型教師》,《華中師大報》2004年11月30。

『肆』 陳大康的學術論文

1 、論李紈判詞之謎,《社會科學家》 1986 年第 2 期
2 、論榮府的管理機構與制度,《紅樓夢學刊》 1986 年第 3 期
3 、人物性格的數學抽象與定量分析,《當代文藝思潮》 1986 年第 4 期
4 、從數理語言學看後四十回的作者,《紅樓夢學刊》 1987 年第 1 期
5 、論長篇小說結構形態的演變,《社會科學家》 1987 年第 4 期
6 、《紅樓夢》「成書新說」難以成立,《華東師大學報》 1988 年第 1 期
,《高校文科學報文摘》 1988 年第 2 期摘要刊登
7 、「有是理乃有是數,有是數即有是理」,《紅樓夢學刊》 1988 年第 1 期
8 、「眼前無路想回頭」,《紅樓夢學刊》 1988 年第 4 期
9 、文學、數學與電子計算機,《自然雜志》 1988 年第 12 期
10 、論明代通俗小說的發展,《明清小說研究》 1989 年第 1 期
11 、《紅樓夢》不是飛來峰,《紅樓夢學刊》 1989 年第 3 期
12 、《樵史演義》作者非陸應暘,《明清小說研究》 1989 年第 4 期
13 、湯顯祖、虞淳熙序《西湖一集》考,《華東師大學報》 1989 年第 5 期
14 、論賈府經濟體系的崩潰,《紅樓夢學刊》 1990 年第 3 期
15 、明代通俗小說理論的發展脈絡,《文藝理論研究》 1990 年第 3 期
,人大復印資料 ( 古代文學 )1990 年第 12 期轉載
16 、論小說史上的二百年空白,《華東師大學報》 1990 年第 5 期,《文匯報》( 1990 ? 12 ? 2 )發表此文論點摘要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1991年第2 期轉載,《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 1991 年第 1 期發表論點摘要
17 、擬話本二論,《文學遺產》 1991 年第 2 期
18 、漫談小說「識語」,《明清小說研究》 1991 年第 2 期
19 、關於熊大木字、名的辨正及其他,《明清小說研究》 1991 年第 3 期
20 、論通俗小說的雙重品格,《上海文論》 1991 年第 4 期,《新華文摘》 1992 年第 1 期發表論點摘要,人大復印資料(古代文學) 1992 年第 1 期轉載
21 、論明清之際的時事小說,《華東師大學報》 1991 年第 4 期 ,人大復印資料(古代文學)轉載
22 、寶珠?死珠?魚眼睛,──論趙姨娘兼談賈府婢女歸宿 ,《紅樓夢學刊》 1992 年第 2 期
23 、唐寅與「庚黃」,《紅樓夢學刊》 1992 年第 2 期
24 、論《金瓶梅》作者考證熱,《華東師大學報》 1992 年第 3 期 ,人大復印資料(古代文學) 1992 年第 9 期轉載
25 、也是一首《臨江仙》,《紅樓夢學刊》 1992 年第 3 期
26 、魯迅關於歷史遺產的理論和實踐,載《揚棄與發展》,湖南出版社 1993 年 1 月版
27 、從繁榮到蕭條,──論清初小說創作的發展,《學術季刊》 1993 年第 3 期 ,人大復印資料(古代文學) 1994 年第 1 期轉載
28 、宋教仁與《石頭記》,《紅樓夢學刊》 1993 年第 3 期
29 、論明清小說的宏觀研究,台灣《中國文化月刊》 169 期
30 、書生的困惑、憤懣與墮落,──從小說筆記看明代儒賈關系之演變 ,《華東師大學報》 1994 年第 1 期 ,人大復印資料(古代歷史) 1994 年第 5 期轉載
31 、王晫與他的《今世說》,《明清小說研究》 1994 年第 1 期
32 、論古代小說研究中的紛爭及其意義,《明清小說研究》 1994 年第 3 期
33 、明代的商賈與書生,《書城雜志》 1994 年第 3 期
34 、明代的商賈與官僚,《書城雜志》 1994 年第 5 期
35 、關於明清小說研究格局的思考,《明清小說研究》 1995 年第 1 期
36 、應當重視古代小說的史學價值,《中外作品研究》 1995 年第 1 期
37 、讀李延昰《南吳舊話錄》,《書城雜志》 1995 年第 3 期
38 、許筠與中國明代小說(合作),《明清小說研究》 1995 年第 4 期
39 、四部明代小說成書年代之辨正,《社會科學》 1995 年第 6 期
40 、論古代小說的史學價值,《華東師大學報》 1995 年第 5 期
41 、劉烈女本事等六則,《明清小說研究》 1996 年第 1 期
42 、《金瓶梅》傳入朝鮮李朝時間考(合作),《延邊大學學報》 1996 年第 2 期
43 、中國古代小說在朝鮮李朝(合作),《華東師大學報》 1996 年第 4 期
44 、《剪燈新話句解》明嘉靖刻本辨(合作),──兼談該書在朝鮮李朝的流傳與影響 ,《文學遺產》 1996 年第 5 期
45 、「文學史」的評判及其他,《文匯報》 1996 年 9 月 4 日 學林版
46 、洪楩嫁女等四則,《明清小說研究》 1996 年第 4 期
47 、從比較看研究體系的演進,《復旦學報》 1997 年第 1 期 ,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 1997 年第 5 期轉載
48 、中國古代小說理論在異國的再現(合作),《文藝理論研究》 1997 年第 1 期
49 、明清小說研究對象窄空白多,《文匯報》 1997 年 6 月 23 日
50 、異域的反響,──朝鮮李朝士人論《三國演義》摘評 ,《明清小說研究》 1997 年第 3 期
51 、論元明中篇傳奇小說,《文學遺產》 1998 年第 3 期 ,人大復印資料(古代文學) 1998 年第 9 期轉載
52 、明代小說史導言,《明清小說研究》 1998 年第 2 期刊於首篇位置 , 97 ' 武夷山中國小說史國際研討會宣讀,
53 、論朝鮮李朝的小說理論,載《東亞文化論壇》,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8 年
54 、從《熱河日記》看清代通俗文學的傳播(合作) ,載《中韓人文精神》,浙江大學出版社 1998 年 11 月版
55 、論明中葉文言小說創作的復甦,韓國《中國語文論譯叢刊》第二卷, 1998 年 12 月
56 、《樵史演義》作者考證雜談,《學林漫錄》第十四集,中華書局 1999 年 4 月
57 、《熱河日記》與中國明清小說戲曲,《明清小說研究》 1999 年第 2 期 ,人大復印資料 ( 古代文學 )1999 年第 12 期轉載
58 、論明初的文言小說創作,《華東師大學報》 1999 年第 2 期 ,人大復印資料 ( 古代文學 )1999 年第 7 期轉載
59 、沈萬三秀的命運,《解放日報》 1999 年 7 月 3 日
60 、松江明清四五七進士,《文匯讀書周報》 1999 年 12 月 11 日
61 、漫談陸士諤,《文匯讀書周報》 1999 年 12 月 18 日
62 、何良俊的牢騷,《文匯讀書周報》 2000 年 1 月 22 日
63 、「破靴陣」與「打行」,《文匯讀書周報》 2000 年 2 月 19 日
64 、清租界查禁《紅樓夢》,《文匯讀書周報》 2000 年 3 月 18 日
65 、《說郛》與陶宗儀、郁文博,《文匯讀書周報》 2000 年 3 月 25 日
66 、宋懋澄與他的《九龠集》,《文匯讀書周報》 2000 年 4 月 8 日
67 、熊大木現象:古代通俗小說傳播模式及其意義,《文學遺產》 2000 年第 2 期 ,人大復印資料 ( 古代文學 )2000 年第 8 期轉載
獲 2000 - 2001 年《文學遺產》優秀論文獎
68 、屠隆與兩起懸案,《文匯讀書周報》 2000 年 5 月 20 日
69 、張文虎留下一部日記,《文匯讀書周報》 2000 年 7 月 29 日
70 、何日得睹《雲間人物誌》,《解放日報》 2001 年 1 月 12 日
71 、突破小說史研究的傳統模式,《文學報》 2001 年 2 月 15 日
72 、關於近代小說研究的一些思考,《明清小說研究》 2001 年第 1 期
73 、《近代翻譯小說編年》及提交說明
載《中國文學古今演變研究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年 5 月版
74 、近代小說及其研究的數理描述,《華東師大學報》 2002 年第 4 期
75 、一部「紅樓」,半壁江山,《文匯讀書周報》 2002 年 9 月 6 日
76 、研究格局嚴重失衡與高密度重復,《文匯讀書周報》 2002 年 9 月 6 日
77 、關於《明清上海地區稀見文獻五種》,《華東師大學報》 2003 年第 6 期
78 、關於古典文學研究中一些現象的思考,《文學遺產》 2004 年第 1 期
79 、《金瓶梅》作者如何考證,《文匯讀書周報》 2004 年 2 月 6 日
《新華文摘》 2004 年第 9 期轉載
80 、關於《西遊記》的兩次爭辯,《文匯報》 2004 年 2 月 29 日
人大復印資料 (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2004 年第 5 期轉載
81 、關於晚清小說的「標示」,《明清小說研究》 2004 年第 2 期
人大復印資料 (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2004 年第 11 期轉載
82 、「小說史」的體例與重寫,《解放日報》 2004 年 11 月 7 日
《新華文摘》 2005 年第 1 期轉載
人大復印資料 (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2005 年第 2 期轉載
83 、我與小說研究的書目書,《明清小說研究》 2004 年第 3 期
84 、論晚清小說書價,《華東師大學報》 2005 年第 4 期
人大復印資料 (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2005 年第 12 期轉載
Frontiers , of , Literary , Studies , in , China2007 年第 1 期轉載
85 、明代通俗小說概述,載《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遼寧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5 月版
86 、明代文言小說概述,載《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遼寧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5 月版
87 、明代小說文獻,載《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遼寧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5 月版
88 、報刊文學與商業交換法則――以《瀛寰瑣記》的出版史為分析個案
《學術月刊》 2006 年 5 月號
人大復印資料 (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2006 年第 11 期轉載
89 、重建文學史的基礎,《華東師大學報》 2006 年第 3 期
90 、關於魯迅文學活動的最早報道,《文匯報》 2006 年 7 月 16 日
91 、歷史上的小說盜版案,《文匯報》 2006 年 9 月 24 日
92 、晚清《新聞報》有關小說編年( 1893 - 1895 ),《明清小說研究》 2006 年第 3 期
93 、中國近代小說研究史的價值,《華東師大學報》 2007 年第 1 期
94 、晚清《新聞報》有關小說編年( 1896 - 1902 ),《明清小說研究》 2007 年第 1 期
95 、 The , price , of , novels , in , the , Qing , Dynasty
《 Frontiers , of , Literary , Studies , in , China 》 2007 年第 1 期
96 、晚清《新聞報》有關小說編年( 1903 - 1905 ),《明清小說研究》 2007 年第 3 期
97 、晚清《新聞報》有關小說編年( 1906 - 1908 ),《明清小說研究》 2007 年第 4 期
98 、「小說界革命」的預前准備,《華東師大學報》 2007 年第 6 期
人大復印資料 (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2008 年第 2 期轉載
99 、《西遊記》里的挑擔問題,《文匯讀書周報》 2008 年 1 月 18 日
·

『伍』 李建中的個人作品

(一)科研類
1、《漢魏六朝文藝心理學》(獨著),北嶽文藝出版社1992.
2、《瓶中審丑》(獨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3、《心哉美矣——漢魏六朝文心流變史》(獨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4、《東方情結——東方文學與中國》(獨著),海南出版社1993.
5、《非性文化的奇花異果——中國古代性觀念與中國古典美學》(第二作者),巴
蜀書社1995.
6、《愛欲人格》(獨著),長江文藝出版社1996.
7、《臣妾人格》(獨著),長江文藝出版社1996.
8、《生命的光環——中國文化與中國文論》(合著),四川文藝出版社1996.
9、《亂世苦魂——世說新語時代的人格悲劇》(獨著),東方出版社1998.
10、《魏晉文學與魏晉人格》(獨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11、《李建中自選集》(獨著),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
12、《東方文化與現代化》(合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13、《日月清朗,千古風流——〈世說新語〉》(第一作者),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
14、《玄學與魏晉社會》(第一作者),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15、《古代文論的詩性空間》(獨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16、《中國古代文論詩性特徵研究》(武漢大學學術叢書,第一作者),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17、《中國傳統文化人格叢書》(主編),東方出版社2009
18、《陽陰之間:臣妾人格》(獨著),東方出版社2009
19、《中國古代文論范疇發生史叢書》(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20、《魏晉人:弄狂以流悲》(獨著),東方出版社2011
21、《百年龍學的時序與通變》(主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1
22、《龍學檔案》(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
23、《批評文體論綱》(武漢大學學術叢書,第一作者),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
24、《體:中國文論元關鍵詞解詮》(獨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二)教學類
1、《卓有成效的課堂管理》(譯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2、《中國古代文論》(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中國文化概論》(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4、《中國文化與文論經典講演錄》(大學名師講課實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5、《文心雕龍講演錄》(大學名師講課實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6、《湖畔之舞》(散文集),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
7、《中國文學批評史》(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8、《中國文學批評史》(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9、《中國文化概論(修訂版)》(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
10、《中國大網路全書》(參編),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2003
11、《文學理論導引》(參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2、《古代詩歌精萃鑒賞辭典》(參編),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
13、《文心雕龍學綜覽》(參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4、《中國文化概論》(參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15、《中國文化教程》(參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一)科研論文
1、《論靈感的靜態特徵》,《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6.4.
2、《需求與滿足——論文學活動中的拓撲心理學》,《批評家》1987.5.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7.8.全文轉載。
3、《晚清小說理論中的心理學思想》,《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8.3.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8.9.全文轉載
4、《論魏晉六朝作家「人心」與「文心」的分裂》,《文學評論》1989.5.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1989.12.全文轉載;
《文史知識》1990.1.摘要
5、《論魏晉六朝的暢情美學》,《華中師大學報》1989.9.
6、《王充文藝心理學思想初探》,《社會科學研究》1990.2.
7、《「才性」芻議》,《四川大學學報》1990.3.
8、《〈金瓶梅〉性目的論初探》,《江淮論壇》1990.5.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1991.2.全文轉載。
9、《古典文學研究的心理學視角》,《古典文學知識》1990.6.
10、《心物:漢魏六朝文藝心理學之綱》,《學術月刊》1991.1.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1991.7.全文轉載。
11、《論〈金瓶梅〉中的財與色》,《思想戰線》1991.1.
12、《哀樂論──漢魏六朝創作心理研究》,《華中師大學報》1991.2.
13、《從品評才性到精析文心》,《社會科學研究》1991.2.
14、《〈金瓶梅〉「德色」論》,《中國文學研究》1992.1.
15、《〈世說新語〉:魏晉名士心態錄》,《文史知識》1992.1.
16、《〈淮南子〉文藝心理學思想初探》,《漳州師院學報》1992.1.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1992.10全文轉載。
17、《心論與文論》,《學術研究》1992.2.
18、《「聲無哀樂」新解——論嵇康音樂心理思想》,《思想戰線》1992.3.
《中國文學年鑒》1993年號摘要發表
19、《老樹如何放新花──論古代文學研究的現代轉換》,《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3.1.
20、《中國古代文論的藝術心理學價值》,《唐都學刊》1993.3.
21、《學術研究的轉型》,《讀書》1993.4.
22、《晚清小說研究的文化視角》,《第34屆國際東方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大學1993.9.
23、《中國古代美學家的「生存問題」》,《文藝理論研究》1994.1.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1994.4.全文轉載。
24、《從「金瓶梅現象」到「賈寶玉情結」——中國古代性觀念的美學嬗變》,《華中師大學報》1994.4.
25、《中國古代鑒賞心理學論綱》,《學術研究》1994.5.
26、《新潮與傳統——關於儒學文化的現代思考》,《南方文壇》1994.5.
27、《中國文論的世紀性回顧與展望》,《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5.3.
28、《文學史方法的歷史與新方法的誕生》,《河北師大學報》1995.3.
29、《自卑與超越——司馬遷悲劇心理探幽用》,《唐都學刊》1995.4.
30、《文學史研究的拓荒之作》,《民族文學研究》1996.1.
31、《魏晉文學的人格生成》,《文學評論》1996.2.
獲湖北省人民政府第2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32、《轉型時期的才性理論──劉劭〈人物誌〉研究》,《蘇州大學學報》1996.3.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哲學研究》1996.4.全文轉載。
33、《解剖自我》,《當代作家》1996.5.
34、《建安七子論》,《中國文學》1997.3.
35、《試論劉勰的人格境界與〈文心雕龍〉的人格理論》,《學術月刊》1993.3.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1997.8全文轉載。
36、《試論陶詩的人格精神》,《華南師大學報》1997.6.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1998.5.全文轉載。
37、《文心「動靜」論》,《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18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
38、《中國傳統文化人格與現代社會轉型》,《第35屆國際東方學研討會論文集》,布達佩斯1997.8.
39、《試論西晉詩人的人格悲劇》,《社會科學戰線》1998.2.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1998.9.全文轉載。
40、《論魏晉人格的虛靜與躁動》,《湘潭師院學報》1998.4.
41、《〈莊子〉人格理想與魏晉文學的人格起點》,《華中師大學報》1998.5.
42、《中國古文論詩性特徵剖析》,《學術月刊》1998.10.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1999.2.全文轉載。
43、《斷裂與重鑄──漢魏之交的文學與人格》,《中國雅俗文學》第1 輯.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12.
44、《玄學人格與玄言詩》,《江海學刊》1999.1.
45、《魏晉詩人的死亡意識與生命悲歌》,《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9.1.
46、《臣妾人格與文學》,《東方》1999.2.
47、《試論〈文心雕龍〉的思想史價值》,《文心雕龍研究》第4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5.
48、《本世紀魏晉思想研究的兩次高潮》,《東方文化》2000.1.
49、《王國維的人格悲劇與人格理論》,《中南民族學院學報》2000.1.
50、《文果載心,余心有寄》,《理論月刊》2000.1.
51、《魏晉時期儒家人格的玄學化歷程》,《華中師大學報》2000.4.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哲學研究》2000.10.全文轉載。
52、《現代化與都市人格》,《中國現代化與深圳跨世紀發展》,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6.
53、《魏晉文學的人格承擔》,《第36屆國際東方學研討會論文集》,蒙特利爾2000.8.
54、《辨體明性——關於中國古代文論詩性特徵的現代思考》,《華中師大學報》2001.2.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2001.8.全文轉載。
收入《古代文論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8.
55、《詩性傳統的斷裂》,《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19輯.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3.
56、《魏晉玄學在二十世紀中國的命運》,《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國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10.
57、《神女與寡婦——關於魏晉文學女性形象的文化思考》,《中南民族學院學報》2002.2.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2.4.摘要
58、《原始思維與中國古代文論的詩性特徵》,《文藝研究》2002.4.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2.6.「論著精華」選登
獲湖北省人民政府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59、《儒道釋文化的詩性精神與中國古代文論的詩性特徵》,《文藝理論研究》2003.1.
60、《中國文學思想的言說方式》,《中華讀書報》2003.5.7
61、《攝影文學的文學性》,《中國藝術報》2003.11.20
62、《反(返)者道之動》,《文學評論》2004.4
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文學年鑒(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學科發展狀況·文學」專欄收錄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4.5.「論著精華」選登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4.11全文轉載
獲湖北省人民政府第5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63、《高天厚土水長流——古代文論的詩性空間》,《江蘇大學學報》2004.4
64、《從寄生到彌漫——中國文論批評文體原生形態考察》,《華中師大學報》2004.5
65、《論〈文心雕龍〉的詩性智慧》,《長江學術》(第5輯),2004.5
66、《技術理性時代的「泛文學化」回歸》,《襄樊學院院學報》2004.6
67、《思之詩——漢語批評的隱喻性生成》,《文藝爭鳴》2004.6
68、《技術理性時代漢語文學的命運》,《社會科學報》2004.7.22
《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4.9全文轉載
69、《陳寅恪與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承擔》,《江漢論壇》2004.9
70、《一言以蔽之——論古代文論思維方式的整體濃縮性》,《光明日報》2005.2.4
71、《終日言,而未嘗言也——中國詩性文論語言觀芻議》,《鄖陽高等師范專科學報》2005.2
72、《文之為德也大矣——關於「文」的現代思考》,《湛江師院學報》2005.4
73、《周易與中國文論的詩性之源》,《江海學刊》2006.1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6.6全文轉載
74、《中國文論:說什麼與怎麼說》,《長江學術》2006.1
《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6.6全文轉載
75、《二十四詩品:中國文論的詩眼畫境》,《鄖陽高等師范專科學報》2006.1
76、《論中國古代文論詩性與功利性的契合》,《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2
77、《文備眾體:中國古代文論的言說方式》,《文藝研究》2006.3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6.8全文轉載
78、《古代文論批評文體的文學性生成》,《三峽大學學報》2006.4
79、《中國古代文論的敘事性言說》,《福建論壇》2006.10
80、《界域·聲色·體勢——劉勰「文」論的文章性生成》,《復旦大學第二屆中國文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12
81、《借他人主腦走麥城——張藝謀大片批判》,《探索與爭鳴》2007.1
82、《破體:中國文學批評的文體傳統及演變規律》,《襄樊學院學報》2007.3
83、《兩爻之間的詩性訴求——以周易、老莊、孔孟的詩性言說為中心》,《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5
84、《古典批評文體的現代復活》,《中山大學學報》2008.1
《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8.5全文轉載
85、《現代批評文體:在「西就」與「東歸」之間》,《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8.1
86、《文學與批評:怎麼說比說什麼更重要——以幾部經典作品為例》,《文藝爭鳴》2008.3
87、《論中國詩性文論的文字之根》,《社會科學》2008.4
88、《古代文論詩性言說的生成語境和主體用心》,《江漢論壇》2008.4
89、《民間文學中的「誤解」與「話語較量」》,《中州學刊》2008.6
《新華文摘》2009.6全文轉載
90、《尊體·破體·原體——重開古代文論現代轉換的理路和詩徑》,《文藝研究》2009.1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9.5全文轉載
91、《論古代文論批評文體的無體之體》,《文學評論》2009.2
92、《古代批評家的文體》,《光明日報》2009.2.23
93、《劉勰「體乎經」的批評文體意義》,《清華大學學報》2009.4
94、《漢語批評的文體自由》,《江漢論壇》2009.8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0.1全文轉載
95、《筆談:漢語批評的文體問題》(主持人),《江漢論壇》2009.8
96、《依經立義:作為中國文論研究方法的建構》,《思想戰線》2009.6
《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10.4全文轉載
97、《中國文論話語重建的可行性路徑》,《文史哲》2010.1
《高校文科學報文摘》2010.2全文轉載
98、《「忘」生「夢」死——從「莊周夢蝶」看莊子的生死觀》,《武漢科技大學學報》2010.1
99、《劉勰的和聲型話語模式》,《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30輯,華東師大出版社2010.4
100、《娛思的文體:宇文所安批評文體的中國啟示》,《中外文學與文論》第19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6
101、《道可道,如何道——劉勰文學思想的本原之「道」與言說之「道「》,《中國文化研究》2010秋之卷
102、《文體學研究的路徑與前景》,《江海學刊》2011.1
《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11.6全文轉載
103、《中國古代文體學的本體論價值》,《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4
104、《批評文體的「第二形式」》,《文學評論》2011.5
《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12.1全文轉載
105、《中國古代文體學范疇的理論譜系》,《北京大學學報》2011.6
107、《劉永濟與珞珈龍學》,《中國文化研究》2011冬之卷
108、《龍學的困境——由「文心雕龍文體論」論爭引發的方法論反思》,《文藝研究》2012.4
109、《凡客的咆哮:新媒體時代的批評文體》,《學術論壇》2012.4
110、《詞以通道:軸心期中國文化關鍵詞的創生路徑》,《社會科學戰線》2013.4
111、《文學是文體的藝術——漢語文體學理論重構與韋勒克文體學思想》,《學術研究》2013.5
112、《漢語文體學研究的現代西學背景——基於文體與語言之關系的考察》,《社會科學》2013.12
《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14.3全文轉載
113、《經學視域下中國文論關鍵詞之詞根性考察》,《武漢大學學報》2014.1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4.5全文轉載
114、《中華元典關鍵詞的原創意蘊與現代價值——基於詞根性、坐標性和轉義性的語義考察》,《江海學刊》2014.2
《高校文科學報文摘》2014.4全文轉載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4.9全文轉載
115、《關鍵詞研究:困境與出路》,《長江學術》2014.2
《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14.8全文轉載
116、《「觀」之神秘性探源》,《社會科學》2014.10
(二)教學論文
1、《〈琴賦〉一曲盡雅聲》,《名作欣賞》1990.6.
2、《棗肉與橄欖——〈金瓶梅〉鑒賞心理探幽》,《名作欣賞》1991.5.
3、《魏晉人的哭》,《名作欣賞》1993.4.
4、《文藝批評的本土資源》,《文藝報》2003.3.29.
5、《文藝理論教材建設的本土化思考》,《三峽大學學報》2003.5
6、《借石攻玉,依經立論——中國古代文論教學方法新探》,《鄖陽高等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8.2
7、《古代文論教學的當代視野》,《中國大學教學》2009.5
8、《大學講壇上的〈文心雕龍〉傳播》,《中國大學教學》2011.1
9、《論〈文心雕龍〉「青春版」之創造》,《中州學刊》2011.1
10、《新奇考卷:變「三寫」為「三創」》,《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12.1
11、《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評價機制研究(筆談)》,《長江學術》2012.2

『陸』 曹虹的曹虹教授參著書目

《程千帆推薦古代辭賦》遼寧少兒出版社1992年9月版
《古代文化基礎》嶽麓書社1995年8月版
《中華文學通史》華岳文藝出版社1997年9月版
《古文類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版
《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導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曹虹教授發表的主要論文目錄
《李兆洛的學術與文學》載《中國文化研究》1997年春之卷(2月)
《清嘉道以來不拘駢散論的文學史意義》 載《文學評論》1997年第三期
《更端詞在賦體結構中的功能》,載《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版
《「儒宗諸書」與佛教史籍——兼論〈四庫全書〉子部釋家類的選錄標准》載《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四),中華書局,1997年12月版
《論南北朝時期南北文風的初步交融》載《中國語文學》(韓國)第30輯,1997年12月版
《李義山詩的心態》(與張伯偉合作) 載《李商隱研究論集》(1949—1997)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版
《清代婦女文學的成就與女性自主意識》 載《人文科學研究》(韓國)第17輯,誠信女子大學校人文科學研究所,1998年2月版
《白雲浮遠蓋 流彩映長安——讀興膳宏先生〈異域之眼〉》
載《古典文學知識》1999年第一期
《釋慧遠遺命「露骸松下」的意蘊》 載《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年第二期
《「江山雖邈,理契即鄰」——關於慧遠與鳩摩羅什的佛學對話》載《國學研究》第六卷
《慧遠的念佛思想及其對中國人文傳統的貢獻》 載《閩南佛學院學報》1999年第一期
《論序》 《南京大學中文系本科學生論文選集》 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
《從東晉後期沙門拜俗之爭看玄佛關系的新態勢》 載《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9年第三期
《一個期待關注的學術領域》(與吳承學、蔣寅合作) 《文學遺產》1999年第四期
《論〈奈城志〉的結構藝術》 《域外漢文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輯發行 1999年9月
《道安佛學的理性姿態——兼論〈綜理眾經目錄>的學術史意義〉》《古籍研究》1999年第四期
《略論中國賦的感春傳統及其在朝鮮的流衍》 《南京大學學報》2000年第一期
《南朝美文的衍化》 《古籍研究》2000年第一期
《慧遠與廬山》 《中國典籍與文化》2000年第三期
《東晉佛學史上荊州論辯的背景與意義》 《禪學研究》第四輯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
《論慧遠與何無忌沙門袒服之辯》 《中國學術》第四輯 商務印書館2000年10月
《義取春秋 文兼眾制》 《漢學研究》第五集 中華書局2000年9月
《讀〈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 《古籍研究》2000年第二期
《慧遠與廬山教團文學論》 《文學遺產》2001年第六期
《陶淵明〈歸去來辭〉與韓國漢文學》
《南京大學學報》2001年第六期(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2年第四期)
《慧遠大師早期生平尋蹤》 《普門學報》第八期(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2年3月)
《從往生傳看慧遠在凈土信仰史上的地位》 《書品》2002年第一期
《中韓詩文中的三笑題詠》 《南京大學學報》2002年第四期
《從〈北江詩話〉看洪亮吉對婦女德藝的評章》 《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冬之卷
《關於慧遠著作的流傳》(譯文,日本牧田諦亮撰) 《古典文獻研究》第五輯 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版
《蘇軾〈赤壁賦〉與趙纘韓〈反赤壁賦〉》 《古典文獻研究》總第六輯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版
《謝靈運〈辨宗論〉評鑒》 載《諸子百家名篇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9月版
《界標:韓、柳古文成就的文學史意義》(與陳曙雯合作)《柳州師專學報》2004年第一期
所授課程
中國古代文學名著導讀
中國文學史
《洛陽伽藍記》研究
國際漢學(日本部分)
佛藏文獻研究
明清散文研究
中國古代散文流派研究
研究課題
佛藏文獻研究
中國辭賦源流
域外漢文學研究

『柒』 許建平的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研究領域:中國古代小說,明清文學,敘事學,古文獻整理,尤其在王世貞、李贄、《金瓶梅》、經濟生活與文學研究方面用力最勤。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學遺產》等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百餘篇。出版《<金>學考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李贄思想演變史》(人民出版社2005)、《文學研究的新經濟視角與分析方法》(上海古籍2008)、《王世貞與金瓶梅》(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2)、《王世貞書目類纂》(鳳凰出版社2012)等著作17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多項。已參研完成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一項、古委會項目多項,獲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獎、河北省社科優秀成果獎、河北省高校人文社科獎,河北省教學優秀成果獎多項。
2000年7月23日,河北衛視《燕趙之子》節目播出「許建平與中國古代小說研究「專題片」(30分鍾)。
2008年4月5日,中央電視台第10頻道《探索發現》節目播出《金瓶梅與王世貞》專題片,主講人之一。
著作目錄(17部)
專著7部
1、《<金>學考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2、《山情逸魂──中國隱士心態史》東方出版社1999
3、《李卓吾傳》東方出版社2004
4、《李贄思想演變史》人民出版社2005
5、《文學研究的新經濟視角與分析方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許建平解說金瓶梅》東方出版社2010
7、《王世貞與<金瓶梅>》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
兩人合著4部
1、《商風俗韻——<金瓶梅>中的女性》雲南大學出版社2000
2、《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小說卷》東方出版中心2006.1
3、《中國小說研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4、《20世紀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的視角與方法》復旦出版社2008
編著3部
1、《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文精粹·文學史方法論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文精粹·小說戲曲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王世貞書目類纂》鳳凰出版社2012
主編3部
1、《中國傳統文學與經濟生活》(論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2、《去蔽、還原與闡釋——探索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新路徑》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3、《中國傳統文學與經濟生活研究叢書》(5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主持課題
1、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2012(項目號:12&ZD159)
《王世貞全集》整理與研究
2、 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2008,08BZW043
明清小說意圖敘事與意味形式研究
3、 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2005,05JA750.11-44016
李贄思想接受史——以「晚明」至「五四」的文學接受為論述中心
4、上海財經大學211工程項目子項目200
社會經濟發展與文學關系研究
參與完成的課題
1、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史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96AZW007)
2、20世紀中國古代小說研究方法論
(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01JA750.11—44050
3、中國小說研究史(古委會項目)
社科成果獲獎
1、教育部高等學校第五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2009)
《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與黃霖先生等)
2、上海市第9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8):
《貨幣觀念的變異與農耕文學的轉型》(《中國社會科學》2007.2)
3、河北省第七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2000)
《<金>學考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4、上海市第9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8):
《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與黃霖先生等)
5、河北省高校(1994-1997)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1998)
《不失時機地推進建立文學史研究的中國學派》(《中國社會科學》1996.6)
6、河北省第五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1996)
《三國演義的閱讀效應與民族精神》
7、河北省第三屆社科優秀成果青年佳作獎(1994)
《試論<金瓶梅>藝術結構在中國長篇小說發展史上的意義》
8、河北省教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00年):
《世紀之交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實現轉型的理論與方法研究》
9、第三屆中國出版集團圖書獎
《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與黃霖先生等)
主要論文目錄
■不失時機地推進建立文學史研究的中國學派《中國社會科學》 1996.6
■貨幣觀念的變異與農耕文學的轉型——以明代後期市井小說為論述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 2007.2
■「狂怪」和「與世無爭」——論李贄的雙重文化人格《文學評論》 2005.6
■ 貨幣化場景-酒宴-在明清小說中的敘事功能《文學評論》2007.4
《新華文摘》2007.18
■ 《金瓶梅》流通貨幣質態與成書年代補證《文學遺產》2006.5
■ 南宋詞史研究的可喜創獲《文學遺產》 1995.5
■ 李贄非理性主義文學思想論《文藝研究》 2004.6
■ 新時期《金瓶梅》研究述評《新華文摘》 1996.11
■ 文學生成與傳播的經濟動因《學術月刊》2006.5
■中國人學美學思想從理性到非理性的一次異變《學術月刊》2006.11
■A transition of Chinese humanism and aesthetics fromrationalism
to irrationalism-With a focus on the debate between LiZhi and Geng Dingxiang ring the Ming Dynasty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2008年第4期
■《童心說》的義理結構與中國非理性主義文學思想之發軔《河北學刊》2005.2
《新華文摘》 2005.6
■《金瓶梅》的新敘事範式 《河北學刊》 2002.4
■《金瓶梅》作者研究八十年《河北學刊》 2004.1
■《金瓶梅》價值的經濟文化解讀《河北學刊》 2006.2
■ 佛經與李贄思想之啟蒙《河北學刊》 2007.4
■ 李贄思想在周作人接受過程中的演進《河北學刊》2009.2
■ 文學發展動力分析 《江海學刊》 1999.3
■ 文學形式與文學研究的新方法《江海學刊》 2002.2
■ 建立心態文學史學芻議 《江海學刊》 1998.3
■ 經世致用思潮與二十世紀中國古典小說研究的文化沉思《復旦學報》 1998.3
■ 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路徑與方法的新思考《復旦學報》 2002.5
■ 文學評論中文本意義的確定性與非確定性辨析《復旦學報》2005.2
■《焚書》刊刻過程、版本及真偽《復旦學報》2008.5
■《金瓶梅》是一部探討人生的小說《明清小說研究》 1991.4
■《儒林外史》:一部意在言志的詩化小說《明清小說研究》 1997.1
■《臨清州志》與《金瓶梅》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明清小說研究》 2008.4
■《金瓶梅》研究中幾個問題的思考《雲南社會科學》 1998.3
■ 關於實現古代文學研究轉型的方法芻議《雲南社會科學》 2002.2
■ 百年《西遊記》作者研究的回顧與反思《雲南社會科學》2004.2
■《紅樓夢》作者研究的新進展《人民日報》 1994.5.7
■《紅樓夢》作者研究熱點透視《人民日報》副刊《大地》 1994.9
■ 元劇大團圓模式定型時間探考《中國學研究》創刊號(韓國)
■ 二十世紀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的文化悲涼《中語中文學》(韓國) 1997.12
■ 試論《琵琶記》創作的雙層心理意向《河北師范大學學報》1996.1
■ 試論元代南北劇曲的文化特徵及其成因《首屆元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版
■ 百年小說戲曲研究略論《蘇州鐵道學院學報》1999.5
■ 古代小說理論不及曲論發達原因初探《河北師范大學學報》1992.1
■ 二十世紀中國古代小說戲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河北師范大學學報》1997.3
■《金瓶梅》中的近世文化意蘊《文史知識》 2002.7
■ 建立心態文學史學的理論思考《文藝報》(理論版) 1998.11.17
■ 切忌盲信與忙說《文藝報》(理論與爭鳴) 2002.8.6
■《紅樓夢》的原始作者《讀書》 1995.2
■《紅樓夢》作者研究又有新進展《作品與爭鳴》 1994.8
■《三國演義》的閱讀效應與民族精神《河北師范大學學報》1994.1
■ 古代小說研究三十年簡說《蘇州大學學報》1997.2
■ 試論《金瓶梅》的藝術結構在中國長篇小說發展史上的意義《河北師范大學學報》1991.2
■ 從「清空」說到「自然清空「說《中國文學研究》第8輯
■ 論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新經濟視角《中國文學研究》第12輯
■ 王忬「偽畫致禍」真偽考辨——以《清明上河圖》為中心《中國文學研究》第21輯。2013
■ 《金瓶梅》成書新證《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1.3
■ 《金瓶梅詞話》「這五回」情節與作者探原《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2.1
■ 文本分析派的創立與俞平伯在紅學史上地位的重估《社會科學》2004.6
■ 王世貞與《金瓶梅》的著作權《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3.4
■ 經濟生活與文學活動之關系及其研究路徑《社會科學》2008.3
■ 二十世紀《儒林外史》研究的回顧與反思(上)《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4.3
■二十世紀《儒林外史》研究的回顧與反思(下)《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4.4
■ 《金瓶梅》中清河縣地理位置考辯《金瓶梅研究》第五輯
■ 《金瓶梅》中貨幣現象與審美價值的邏輯走向《金瓶梅研究》第八輯2005.12
■ 明清小說人慾表現的特徵及其嬗變《河北師大學報》1999.2
■ 論小說陌生化之生成——從敘事意圖的矛盾邏輯說起《社會科學》2013.3
■ 《金瓶梅》文化反思:因何經濟崛起而文化衰微《東南大學學報》2013.1
■ 論中國小說敘事的神秘性 《河北學刊》2013.3
■ 明清小說敘事聚焦研究的四點新發現 《河北學刊》2012.1
■ 嵌入方式的生成及其在意圖敘事中的功能 《上海大學學報》2012.3
■ 《金瓶梅》文化價值論 《明清小說研究》2013
■ 《敘事的意圖說與意圖敘事的類型 《社會科學》2011.1
■ 中西異質文化嫁接中的新文化生成 《學術月刊》2012.11
■ 意圖力:小說敘事的內驅動力 《求是學刊》2011.6
■ 物慾幻想:文學中不可忽視的另一面 《河北學刊》2010.6
講授課程
1、中國文學研究方法論(碩士課),
2、中國文學史
3、《莊子》選講
4、李贄研究
5、小說經典與中國文化
6、中國小說史(碩士課)
7、中國小說文獻學(碩士課)
11、中國敘事學(博士課)
8、二十世紀中國古代小說研究史(碩士課)
9、《金瓶梅》與《紅樓夢》研究
10、戲曲的文化解讀

『捌』 黃霖的科研成果

主要著作《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合作)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初版,1990.8二版《古小說論概觀》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6《金瓶梅漫話》 學林出版社 1986.12《金瓶梅考論》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10《金瓶梅大辭典》(主編) 巴蜀書社 1991.10《近代文學批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中國歷代小說辭典》宋元明卷(主編)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3《中國古代小說網路全書》小說理論卷(主編)中國大網路出版社1993.4《中國文論選·近代卷》(選注合作)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11《中國文學史》(主編明代部分)第四卷第1 至232 頁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8《原人論》(合作)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0.2《中國小說研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8《文心雕龍匯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6《黃霖說〈金瓶梅〉》 中華書局 2005.9《古代小說鑒賞辭典》(合作)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4《追求科學與創新》 (合作編著)中國文聯出版社 2006《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主編) 東方出版中心 2006《中國歷代文論選新編》(主編)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歸有光與嘉定四先生研究》(主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金瓶梅講演錄》 廣西師大出版社 2008《<文心雕龍>導讀、集評》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金瓶梅鑒賞辭典》(合作)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金瓶梅>與臨清》(編集) 齊魯書社 2008《中國古代小說敘事三維論》(合作)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9《中國歷代小說批評史料匯編校釋》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2009《金瓶梅研究 》(第九輯)(主編) 齊魯書社 2009《雲間文學研究》(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世博夢幻三部曲》(校注) 東方出版中心 2010《微瀾集——黃霖序跋書評選》鳳凰出版社 2011《人間詞話鑒賞辭典》(合作)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2
主要文獻整理《儒林外史選粹》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11《金瓶梅資料匯編》中華書局1987.3《日本研究金瓶梅論文集》(翻譯,合作)齊魯書社1989.10《新刻綉像批評金瓶梅》(校點,合作)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8《金瓶梅詞話注釋》(合作) 香港夢梅館出版社1993.3《水滸傳》(校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10《三國演義》(選評、校點)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4《脂研齋評批紅樓夢》,齊魯書社1994.7
主要論文《詩話雜談》《書林》1979.1《<金瓶梅>原本無穢語說質疑》《復旦學報》1979.4《簡論〈文概〉》《新聞戰線》1979.5《一種值得注目的〈水滸〉古本》《復旦學報》1980.4《談金聖嘆〈沉吟樓詩選〉》《復旦學報》增刊《古典文學論叢》《明清小說理論中的現實主義問題》《學術月刊》1980.11《略談資產階級革命派小說》《書林》1981.2《清末革命小說家瑣記》《復旦學報》1981 5《評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書林》1981.6《略談魏晉志怪小說》《書林》1982.1《〈水滸全傳〉李贄評也屬偽托》《江漢論壇》1982.1《宋末元初人施耐庵及「施耐庵的本」》《復旦學報》1982.4《〈忠義水滸傳〉與〈金瓶梅詞話〉》《水滸爭鳴》第一輯1982.4《姚瑩與桐城派》《江淮論壇》1982.5《新刻綉像批評金瓶梅評點初探》《成都大學學報》1983.1《金瓶梅作者屠隆考》《復旦學報》1983.3《評〈水滸〉研究中的市民說》《水滸爭鳴》第二輯1983.8《有關毛本〈三國演義〉的若干問題》《三國演義研究集》1983《金瓶梅作者屠隆考續》《復旦學報》1984.4《金瓶梅與古代世情小說論》《江漢論壇》1984.6《略談明代的小說理論》《語文學習》1884.11《中國古代小說理論研究芻議》四川《社會科學研究》1985.1《論〈金瓶梅詞話〉的政治性》《學術月刊》1985.1《金聖嘆「庠姓張」辨》《江海學刊》1985.1《論姚門四傑》《江淮論壇》1985.2《金瓶梅作者屠隆考答疑》《杭州大學學報》1985.2《試論晚清革命派的小說觀》1986.6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古典小說戲曲論集》《張竹坡及其〈金瓶梅〉評本》1985.7復旦大學出版社《中國古典文學叢考》第一輯《曾樸》1985.5山東教育出版社《中國古代文學家評傳》第六卷《金瓶梅成書問題三考》《復旦學報》1985.4《〈三國〉與古代歷史小說論》1985.11中州古籍出版社《三國演義論文集》《卓然一家光彩照人--讀朱東潤先生〈中國文學論集〉的感想》 ,《文匯報》1985.12.10.《怎樣閱讀金瓶梅》《文藝學習》1986.2《吳趼人小說論》《明清小說研究》第三輯1986.4《李毛兩本諸葛亮形象比較論》《三國演義學刊》第二輯1986.8《我國暴露文學的傑構〈金瓶梅〉》人民文學出版社《金瓶梅論集》1986.11《〈開卷一笑〉與〈金瓶梅〉作者》《復旦學報》1987.4《金聖嘆》(合作)中州書社《中國古代文論家評傳》《〈金瓶梅〉流變零拾》《中國古典文學叢考》第二輯1987.11《關於上海圖書館藏兩種〈新刻綉像批評金瓶梅〉》,日本《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動態》第二號1988.10《金瓶梅續書三種前言》齊魯書社《金瓶梅續書三種》卷首1988.8《〈儒林外史〉對〈金瓶梅〉的繼承和發展》《儒林外史學刊》第一輯1988.10《略論林昌彝的文學思想》《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十四輯1988.《天下才子必讀書序》《河北師院學報》1989.4《太平天國的文化政策及洪仁玕的文學思想》《復旦學報》1989.5《王國維曲論與梁廷楠曲話》《學術月刊》1990.5《梁啟超》上海古籍出版社《十大散文家》1990. 7《關於〈金瓶梅〉崇禎本的若干問題》《金瓶梅研究》第一輯1990.9《略論黃人的〈中國文學史〉》《復旦學報》1990.9《三國演義前言》齊魯書社《三國演義》卷首1991.1《近代文論史上的桐城派》《中國近代文學研究》第一輯1991.10《近代宋詩派的「不俗論」》《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的現代思考》1991.10《再論笑笑生是屠隆》《復旦學報》1992.2《Motes on A Tangle of Emotions (I-PIEN CHING)》《THE CEST LIBRARY JOURNAL》1992.2《今古奇觀前言》嶽麓書社版卷首1992.11《西遊記前言》上海美術出版社版1993.3《再談「劉金吾」與屠隆及馮夢龍》《文學遺產》1993.2《試論〈一片情〉》《社會科學戰線》1993.2《水滸傳前言》 浙江古籍出版社版1993.10《中國近代文學批評研究的幾個問題》《文學評論》 1994.3《關於明清的艷情小說》 《文匯讀書周報》1994.1.1.《中國近代文學批評研究的幾個問題》《文學評論》 1994年第3期。《說〈二十世紀大舞台〉》 台灣《復興劇藝學刊》第十一期,1995.1.1《〈杜騙新書〉與晚明世風》《文學遺產》1995年第1期。《論中國文學批評的近代化》,《首屆中國近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4.7《清末戲劇改良運動》 台灣《復興劇藝學刊》第十二期 1995.4.1《我國古代文論中的「動心論」》 《中西學術》第一輯《意象系統論》 《學術月刊》1995年第七期《關於〈三國〉鍾惺與李漁評本兩題》,日本《中國古典小說研究》第一號1995.6.30出版《文學創作心境論--虛靜與怨憤》(上),《長沙水電學院社會科學學報》 1996年第一期《文學創作心境論--虛靜與怨憤》(下),《長沙水電學院社會科學學報》 1996年第一期《元代戲曲小說史上的雙璧》《古典文學知識》1996年第二期《中國古代的文學跡化論》《中國文學研究》1996年第3期《關於明清〈三國〉的評點》,「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新刊」本《三國演義》的《前言》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4《古代小說研究的大勢與近觀》春風文藝出版社《稗海新航》 1996.7《關於〈西遊記〉的作者和主要精神》《復旦學報》1998年第2期《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的民族性與現代轉換問題》——二十世紀中國古代文論三人談 陳伯海 黃霖 曹旭《文學遺產》1998年第3期《略談丁耀亢的戲曲觀》 中州古籍書社 《丁耀亢研究》1998.10《〈文心雕龍〉批本評語匯輯》上海遠東出版社《學術集林》第十五卷第132-169頁《關於古小說〈香螺卮〉》,1999年第3期《明清小說研究》第174-180頁(人大復印資料轉載)《日本早期的中國文學史著作》 1999年第5期《古典文學知識》《〈文心雕龍〉批本評語匯輯》(下)上海遠東出版社《學術集林》第十六卷《鹽谷溫對於中國小說史的研究》1999年第6期《復旦學報》《二十世紀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的幾個問題》,1999.12.10《韓國中國小說學會創立10周年紀念國際學術發表會論文集》《〈金瓶梅詞話〉與杭州》 日本《中國古典小說研究》第5號 1999.12.20日《中國古代的文學批評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文化的饋贈——漢學研究國際會議論文集》(語言文學卷) 2000.8《二十世紀起步的是與非——以梁啟起的「文界革命」為中心》,台灣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卷第三期 2000.9《還〈滄浪詩話〉以本來面目》——《滄浪詩話》據「玉屑本」校訂獻疑》,周興陸 朴英順 黃霖 《文學遺產》2001年第3期《追求崇高》 香港《黃世仲與辛亥革命》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1.8《再論〈金瓶梅〉崇禎本各本之間的關系》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從消解走向重構——世紀之初古文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社會科學戰線》2002年第1期《論容與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評西廂記>》 《復旦學報》2002年第2期《20世紀起步的是與非》 《中國大學學術講演錄2002》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4《清末民初的通俗文學與風陵文庫》,日本早稻田大學中國文學會《中國文學研究》第二十七期 2001.12《〈焚書〉原本的幾個問題》,《文學遺產》2002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3年第1期轉載《再論〈金瓶梅〉崇禎本各本之間的關系》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第3期轉載《關於明中葉文學「走向近代化變革」的問題》《文學遺產》2002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3年第4期轉載《笑笑生筆下的女性》 張宏生編《明清文學性別研究》 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10《百餘年來日本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紀略》,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編《中國文學研究》第六輯,2002.2《中國小說現代化的一大關戾——紀念〈新小說〉創刊100周年》《求是學刊》2003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3年第11期《中國小說評點研究》 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學研究集刊》第22期,2003年3月《近百年來的金聖嘆研究》,《明清小說研究》總第68期,2003年第2期;《「演義」辨略》,《文學評論》2003年第6期,《新華文摘》2004年第3期摘載,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4年第2期《時調中的清末民初世界》,《文史新瀾》,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11月。《〈閨艷秦聲〉與「易性文學」》,《文學遺產》2004年第1期。《最早的中國戲曲評點本》,《復旦學報》2004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4年第7期。《20世紀的「中國小說史」編纂》,《東岳論叢》2004年第3期。《談談「三言」「兩拍」》,《上海作家》2004年第2期。《二十八宿研齋、蛾術軒與〈文心雕龍〉》,《藏書家》第9輯,2004年8月《紅樓夢案——棄園紅學論文集》,台灣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4期,2004年3月。《晚明女性主體意識的萌動及其悲劇命運——以〈金瓶梅〉為中心》,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台灣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出版,2004年12月《雜談紅學史的編纂》,《明清小說研究》2004年第4期《徐奮鵬及其〈詩經〉與〈西廂記〉研究》,《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八輯,2005年1月《談談1900年前後的三部〈中國文學史〉著作》,《古典文學知識》2005年第1期,《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5年第4期《中國「寫人論」的古今演變》(合作),《文史哲》2005年第1期,《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5年第7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年第2期《近百年來「中國小說史」的編纂》,台灣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五卷第一期,2005年3月《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百年反思》,《復旦學報》2005年5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5。6摘載,《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6年第1期《〈金瓶梅〉是姓「金」》,《文匯讀書周報》2005年12月23日《一部有特色的近代文學研究史》,《文藝報》2006年1月3日3版。《〈金瓶梅〉詞話本與崇禎本刊印的幾個問題》,《河南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6年第5期《我看〈金瓶梅〉》,《文史知識》2006年第5期《中國與日本:〈金瓶梅〉研究三人談》,《文藝研究》2006.6《「人」在〈金瓶梅〉中》,《上海大學學報》2006.7 第13卷第4期,《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6年第12期《〈萬寶全書〉是座寶庫》,《文匯讀書周報》2006.8.18《中國古代小說與當今世界文學》,《文匯報》2006.8.27,《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6年第11期《作為文學新起點的經濟視角》,《學術月刊》2006年第9期,《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7年第2期《由「史」而「論」 由「論」而「史」——黃霖先生文學批評史研究訪談錄》,《中文自學指導》2006/9/18《辨性質 明角度 趨大流——略談古代小說的分類》,《明清小說研究》2006/9/30《論震川文章的清人評點》,《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1/25《湯顯祖《四書》評語一百五十則》,《中國文學研究(輯刊)》2007/4/30《「笑學」可笑嗎——關於<金瓶梅>作者研究問題的看法》,《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7/6/15《文學地理學的理論創新與體系建構——評梅新林新著<中國古代文學地理形態與演變>》,《文學評論》,2007/9/15《「中國文學批評近現代轉型研究」論綱》,《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9/27《中國古代寫人論中的「態」范疇及其現代意義》,《學術月刊》2007/11/20《李時珍與<金瓶梅>》 ,《文史知識》,2008/6/1中國古代小說研究要追求「化境」——兼評李桂奎<中國小說寫人學>》,《明清小說研究》2008/7/15《<唐僧取經圖冊>探考》,《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1/15《<文心雕龍>:中國第一部寫作心理學論著》,《河北學刊》2009/1/20《清末民初小說話中的幾個理論熱點》,《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25《<張竹坡與《金瓶梅》研究>序》,《昆明學院學報》2009/3/31《大眾國學、世代累作及其他——讀<在書場與案頭之間>有感》,《學術研究》2009/5/20《特約評論人語》,《文史哲》2009/7/15《清末民初時調研究現狀概述》,《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9/7/25《另闢蹊徑論鍾惺——<鍾惺評點研究>序 》,《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9/15《百年前的強國夢與世博會——讀陸士諤的<新中國>》,《文史知識》 2010/1/1《「中國也有今日么!」——世博會前重讀<新石頭記>》, 《天津社會科學》 2010/1/23《評饒龍隼<上古文學制度述考>》,《文學評論》 2010/3/15《明道之要,學術之宗——<中國古代詩文名著提要>窺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20《民國初年「舊派」小說家的聲音》,《文學評論》2010/9/15《關於編寫中國文學學史的幾個問題》,《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5《覃思精研,繼往開來》,《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1/2/20《關於「中國文學古今演變」研究的三點感想》,《河北學刊》2011/3/1《<西廂記>、<琵琶記>、<牡丹亭>匯評述略》,《戲曲研究》 2011/4/30《<西廂>名句為題之八股文的文論價值》,《文藝研究》 2011/7/10《中國文學名著匯評本的價值》,《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25《中國近代文學研究三十年回顧與前瞻》,《中國文學研究》2012/7/31《「金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追念魏子雲先生》,《中國文學研究(輯刊)》2012/12/31《<詩經>評點與<詩經>傳播——以晚明時期為中心》,《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1/24
獲獎情況《金瓶梅漫話》學林出版社1986.12獲全國圖書金鑰匙獎《金瓶梅考論》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10獲第五屆北方十五省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圖書獎《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合作)江西人民出版社 上冊1982,下冊1985.5,541990.8 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獎《金瓶梅大辭典》(主編)巴蜀書社1991.10獲全國古籍優秀圖書三等獎《近代文學批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 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作為 《中國文學批評通史》之一,獲國家圖書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特等獎等。《中國文學史》(明代部分主編)第四卷第1 — 232 頁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8月;獲國家圖書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特等獎、教育部優秀教材一等獎。《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三卷主編,撰寫其中第一卷《原人論》復旦出版社2000年5月,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演義」辨略》,獲2004年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論文三等獎《文心雕龍匯評》,獲2006年華東地區古籍圖書二等獎

『玖』 李鵬飛的刊物論文

學術論文
1、1996 絕望詩人的自我拯救——李賀詩歌與創作心態,《古典文學知識》第2期;
2、1997 論家族傳統對謝脁人生與詩歌創作之影響,《中國文學研究》第1期;
3、1999 漢譯佛典與六朝小說,《中國文學研究》第4期;
4、2000a 從《十二真君傳》看初唐仙傳敘事模式之新變——兼論其與《晉書》、《搜神記》之關聯,《齊魯學刊》第6期;
5、2000b 試論庾信的創作藝術,《學術論叢》第1期;
6、2000c 論唐傳奇中諧隱型精怪小說的淵源與流變,《唐研究》第六卷;
7、2001a 《遊仙窟》的創作背景及文體成因新探,《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
8、2001b 從《梁四公記》看唐前期小說創作的自覺意識——兼論小說主題、創作背景及創作動機,《北京大學學報》第2期;
9、2002 試論唐代人鬼遭遇類型小說的發展與演變,香港浸會大學《人文中國學報》;
10、2004 試論唐代非寫實小說中三大類型的發展與演變,《國學研究》第十三卷;
11、2005 試論唐代哲理性敘夢傳奇的主題及表現手法,《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第一輯;
12、2006 中國古典小說中的騙局,《北京大學學報》第1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古代文學、近代文學》轉載;《文摘報》《文史知識》刊登此文摘要);
13、2007a 古代小說研究與原創性小說理論的提出淺議,《北京大學學報》第1期;
14、2007b 再談《西洲曲》,《文史知識》第9期;
15、2008a 關於多多的三首詩及其他,《新詩評論》總第7期, 2008年第1期;
16、2008b說《無題(颯颯東風細雨來)》,《文史知識》第3期;
17、2008c 古代小說文言語體研究芻議,《北京大學學報》第2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古代文學、近代文學》轉載);
18、2008d 以孤篇壓倒全唐——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文史知識》第7期;
19、2008e 中國古代小說「變形」母題的源流及其文學意義,《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第三輯
20、2009a 唐詩結尾藝術,《古典文學知識》第6期
21、2009b 「宛轉相生,逢原皆給」——析庾信的《燕歌行》《文史知識》第8期
22、2009c 古代小說人物研究方法芻議,《北京大學學報》第3期
23、2009d 析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一《文史知識》第2期,
24、2010a 「名詞語」句法的形成及其詩學意義,《雲南大學學報》第1期
25、2010b 古代詩歌的寫景佳句,《名作欣賞》上旬刊第2期
26、2010c 杜甫《秋興八首》詳析(上),《名作欣賞》上旬刊第3期
27、2010d 「蛇纏水缸(或鍾)致人死命」類型故事的源流及其意義,《民族文學研究》第2期
28、2010e 試論日本古代「變形」題材類型作品的因襲與創造——兼論其與中國古代「變形」題材小說的關聯,《漢語言文學研究》第2期
29、2010f 古代詩詞藝術鑒賞與詩學研究:從黃節到林庚,《人文中國學報》第十六期
30、2010g 古代小說的情節與情節研究,《北京大學學報》第3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2010年第9期轉載)
31、2010h 杜甫《秋興八首》詳析(下),《名作欣賞》上旬刊第4期
32、2010i 論古代詩詞的用典技巧(上),《名作欣賞》上旬刊第6期
33、2010j「求之六朝豈易得,去矣千秋不足論」——論庾信詩文的藝術創新,《文史知識》第7期
34、2010 k論古代詩詞的用典技巧(下),《名作欣賞》上旬刊第7期
35、2010l古代詠物詞的寫作技巧,《古典文學知識》第5期
36、2011a 漢魏六朝隋唐小說在日本的傳播與接受考論,《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第四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2月版
書評及隨筆
2004a 超越形式之美——評顧城《走了一萬一千里路》,《南方都市報·閱讀周刊》12/20
2006a 是非誰定千秋史——戲外的侯方域和李香君,《北京青年報·天天副刊·歷史縱橫》3/13
2006b 歷史終止的地方,小說開始了,《北京青年報·天天副刊·歷史縱橫》4/17
2006c 吃吃喝喝有思想,《北京青年報·天天副刊·歷史縱橫》6/12
2006d 長安一日游,《北京青年報·天天副刊·歷史縱橫》8/28
2007a 像王維一樣生活,《北京青年報·天天副刊·歷史縱橫》1/8
2007b 回唐朝租棟房子,《北京青年報·天天副刊·歷史縱橫》7/16
2007c 唐代神探 片言折獄,《北京青年報·天天副刊·歷史縱橫》10/15
2008a 監考,《北京青年報·天天副刊·歷史縱橫》1/21
2009a 一個故事的亞歐之旅,《北京青年報·天天副刊》2/16
2010a 一種日本妖怪的來龍去脈:天狗振翅,《北京青年報·天天副刊》5/10
2010b 傳統文化的活力與創造力,《文史知識》第9期
會議論文
2009a 魏晉六朝隋唐小說在日本的傳播與演變論考,2009年8月提交「中國古代小說第四屆國際研討會」,在分會場宣讀,並收入大會論文集;
2009b從歷史學家的「文」或「文學」觀念談起——讀章學誠、錢穆論著札記,2009年12月提交「中國文學史學科百年學術研討會」,在分組會上宣讀,並收入大會論文集;
2010a試論古詩的詩意跳躍性與連續性,2010年7月3日在北大中文系主辦的「中國古代詩學與詩歌史」學術研討會上宣讀,並收入大會論文集;
2010b 唐人小說以真實人物為主人公現象考論,提交2010年10月15日至19日在南開大學召開的唐代文學學會第15屆年會暨唐代文學國際研討會,收入大會論文集,並在分組會上宣讀;
2010c 試論古代小說「線索物」的結構、情節與敘事意義,提交2010年11月19日至21日在中央民族大學召開的「民族文化與中國古代敘事文學國際研討會」,收入大會論文集,並在分組會上宣讀;

『拾』 請問謝氏南征記的作者是誰

金萬重,以前常有人把它當作中國小說,是由其子翻譯的,我記得這本書是第一本用韓文書寫的小說.故事假託嚴嵩當朝的明朝,其實是針對李朝肅宗對待仁顯王後的行為。
名門之子劉延壽與 妻子結婚十年,沒有生下一男半女,在妻子的規勸下,娶妾齊氏. 誰知,齊氏過門後卻挑撥劉謝關系,最後謝也生了孩子但是劉聽信讒言最後母子被放逐的故事

熱點內容
黑道總裁小說排行榜完本書 發布:2025-02-13 04:53:51 瀏覽:451
好看的古言歷史小說 發布:2025-02-13 04:07:27 瀏覽:394
喪屍重生有聲小說排行榜前十名 發布:2025-02-13 04:01:17 瀏覽:488
遙遠的彩虹科幻小說 發布:2025-02-13 03:35:31 瀏覽:167
和偏執霸道少年談戀愛小說免費閱讀無彈窗 發布:2025-02-13 03:31:47 瀏覽:50
衛斯理科幻小說73 發布:2025-02-13 03:16:26 瀏覽:548
衛庄穿越現代的小說 發布:2025-02-13 03:13:25 瀏覽:415
蟲類完本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13 02:44:42 瀏覽:923
比較好看的現代都市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13 02:43:16 瀏覽:847
現代都市熱血全本小說 發布:2025-02-13 02:39:24 瀏覽: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