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說文體獨立PPT
1. 誰知道書這種古代文體
書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一種是公文,可以記敘,也可以議論。著名的書有李斯的《諫逐客書》還有一種書其實就是信,如《與朱元思書》《答謝中書書》至於《史記》中的「書」則是記載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
2. 中國古代小說有幾種體裁
中國古代小說有7種體裁,分別為志怪小說、軼事小說、傳奇小說、話本小說、章回小說、譴責小說和演義小說。
志怪小說指我國漢魏六朝的談鬼神怪異的一種舊小說。起源於古代神話和傳說。軼事小說用於記敘魏晉以來崇尚清談的知識分子的狂放傳聞和軼事是一種小說。傳奇小說是一種情節多奇、神異的古典小說。一般指唐、宋人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
話本小說指宋元說話藝人所用的底本。用通俗的語言把小說、講史的內容記錄下來自己備忘或為傳授別人。章回小說是在講史、話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分章敘事的小說。譴責小說以揭露社會弊病,並對封建官場和社會的種種病態進行鞭笞與譴責的一類小說的總稱。
(2)古代小說文體獨立PPT擴展閱讀
古代志怪小說的發展:
志怪小說來自漢魏六朝時期帶有神怪色彩的小說,多數來源於巫和方士的奇談怪論。
漢代以後,道教和佛教逐漸盛行,鬼神迷信的說教廣為流布,所以志怪的書特別多。六朝作品中就有不少以「志怪」命名的,如祖台之的《志怪》、曹毗的《志怪》等。
明朝時期,志怪小說可以舉干寶的《搜神記》作為代表,該書收集了許多晉朝以前的神怪故事,成為一部匯編性質的小說集。其中一些優美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如《董永》、《三王墓》、《韓憑妻》等,長期在民間流傳,有的還曾編成戲曲和白話小說。
東晉時期,志怪小說比較完整的還有相傳是陶淵明作的《搜神後記》、王嘉的《拾遺記》、劉敬叔的《異苑》、吳均的《續奇諧記》等,其他的書大部分都散失了。
3. 古代文體有哪幾種
古代文體有論,銘,記,賦,表。
1、論是一種論文文體,按《韻術》:「論者,議也」。《昭明文選》所載:「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忠臣於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如《史記》後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論,則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史之言,正其謬誤。」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2、銘是一種文體,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字,後來發展為一種文體,用來記述事實、功德的文字,述公記行、有時也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體,這種文體有用韻的特點。
3、古代一種散文體裁,可敘事、寫景、狀物,抒發情懷抱負,闡述某些觀點。。它可以記人和事,可以記山川名勝,可以記器物建築,故又稱「雜記」。在寫法上大多以記述為主而兼有議論、抒情成分。"記"是一種古代文體,可以通過記人、記事、記物、記景,來抒發作者感情和主張。
4、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究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曹植的《洛神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庾信的《哀江南賦》等。
5、「表」是中國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特殊文體,也是封建社會下臣對皇帝有所陳述、請求、建議時用的一種文體。在古代,臣子寫給君王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
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統觀眾多表文,盡管具體內容不同,但都離不開抒情手法的運用,因此,「動之以情」也可以說是這種文體的一個基本特徵。
4. 古代小說語體上分為哪些類型
1、古代小說大體可劃分為筆記體、傳奇體、話本體、章回體四種文體類型,各文體類型之間既有一定的傳承性,同時又有相對的獨立性。它們各自的淵源和發展演變過程不同,從而形成了各自相對獨立的小說文體特徵。
2、對於四種小說文體類型,古人也分別持有不同的認識,形成了各自相對獨立的文體觀念與理論。每一種文體類型都包含著一系列相關的概念術語,昭示著古人對其文體價值、特徵、源流的認識。
3、如筆記體的「筆記」、「世說」、「小錄」、「異聞」、「逸事」、「瑣言」、「地理書」、「雜史」、「雜俎」、「雜錄」、「雜記」、「雜家」、「故事」、「叢談」、「辨訂」、「箴規」
4、傳奇體的「別傳」、「外傳」、「雜傳」、「雜傳記」、「行卷」、「幻設」
5、話本體的「俳優小說」、「市人小說」、「變文」、「俗講」、「話本」、「詩話」、「詞話」、「說話」、「說話人」、「舌辯」、「銀字兒」、「煙粉」、「靈怪」、「神仙」、「妖術」、「傳奇」、「公案」、「朴刀」、「桿棒」、「說參請」、「說諢經」、「說諢話」、「合生」
6、章回體的「講史」、「演史」、「章回」、「按鑒」等。
7、上述文體概念術語中,一部分與小說文體直接相關,如筆記體之「筆記」、「世說」、「異聞」、「逸事」、「瑣言」等,但也有一些卻屬間接相關的鄰近概念,如「小錄」、「地理書」、「雜史」、「雜家」、「故事」等。
8、通常,這些鄰近概念與小說文體概念既相聯系、交叉又相區別,只有全面系統地將兩者之間的區分辨析清楚,才能在相互比較中對小說文體有一準確的把握。
5. 書的古代文體
古文體是一種古文文體。姚鼐《古文辭類篹》把文章分為論辨、序跋、奏議、書說(shuì)、贈序、詔令、傳(zhuàn)狀、碑誌、雜記、箴銘、頌贊、辭賦、哀祭十三類。
作品類別:哲學論文、政治論文、史論、文論。
作品體例:表、說、記、銘、序、辯、傳。
1、表:(議論文)奏議的一種。奏議。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
2、說:(議論文)是一種議論性的古代文體,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象抒發作者的感想,寫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潑,有波瀾起伏,篇幅一般不長,跟現代雜文頗為相似。
3、記:(記敘文)雜記。包括: 山川、景物、人事雜記。描寫山川、景物和人事的。
筆記文。以記事為主,它的特點是篇幅短小,長的千字左右;內容豐富,有歷史掌故、遺文遺事、文藝隨筆、人物短論、科學小說、文字考證、讀書雜記等五花八門。
4、銘:(稱頌功德,記敘文)用於述功紀行或警戒勸勉,文辭精練,有韻,讀來鏗鏘有力;體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與格言頗相似。
5、序:(記敘文)贈序。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
6、辯:「辯」即辯是非,別真偽,這種文體的特點是批駁一個錯誤論點,或辨析某些事實。
7、傳:(記敘文)記述個人生平事跡的文章。一般來說多為記述那些在歷史上較有影響而事跡突出的已死的人物生平事跡。多採取敘述、描寫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風貌。這種文體,貫用於史書。
(5)古代小說文體獨立PPT擴展閱讀:
書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一種是公文,可以記敘,也可以議論。著名的書有李斯的《諫逐客書》還有一種書其實就是信,如《與朱元思書》《答謝中書書》。
文學體裁包括古代文體常識和現代文體常識兩點。古代文體:古代文體大致上可以分為韻文、駢文、散文,包括史傳文。
韻文,即講究押韻的文體,包括詩、詞、賦、銘.散文,包括史傳文、議論文、雜記文、應用文等。駢文是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下面擇其重點予以說明。
1、古體詩、近體詩唐朝人把唐朝時盛行的格律很嚴的律詩、絕句稱為近體詩,把唐以前的格律不嚴、形式較為自由的詩稱為古體詩.現在一般把律詩和絕句稱為近體詩,而把其他的統稱為古體詩。
古體詩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詩經》、《樂府》也屬於古體詩.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兩種,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別。
律詩共八句,分四聯:一二句為首聯,三四句為頷聯,五六句為頸聯,七八句為尾聯,偶句押平聲韻,中間兩聯的上下兩句要講究對仗。絕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體上與律詩相同,只是上下兩句的對仗要求不是很嚴。
2、辭、賦、駢文
辭即楚辭,屬詩歌.篇幅、句子較長,句式參差錯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為主,有濃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離騷》為其代表。
賦:源於戰國後期,句子大體整齊押韻,間雜散文句式,著力鋪陳事物,是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代表人物為司馬相如。
駢文,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對偶句構成,講究用典,詞藻華麗,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稱「四六文」,也是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高中學過的《朱元思書》、《阿房宮賦》便是此種文體。
3、詞、曲
詞萌芽於南朝,形成於唐,盛行於宋.是詩歌的發展,故稱之為「詩余」.它有多種詞牌,各種詞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韻等.其句式長短不一,又稱為長短句。按字數的多少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曲,盛行於元代,故稱「元曲」,也是配樂的詩.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是清唱曲。雜劇是演出曲。散曲又可分為小令和套曲兩類,其中小令由一支曲子組成,套曲也叫套數,由多支曲組成。
雜劇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其結構是四折(相當於四幕)加一個楔子(序幕),其構成有科(人物動作、舞台效果的說明)賓白(人物對話、獨白等)、唱詞,角色有旦(女角)、末(男角)、凈(花臉)、外(老年男子)、丑(丑角)等。
曲有曲牌,規定其字數,句數、平仄、押韻的固定格式.宮調表示曲調聲音的高低。
4、史傳文屬歷史散文,包括編年體(如《左傳》、《資治通鑒》)、國別體(如《國語》、《戰國策》)、紀傳體(如《史記》、《漢書》、「二十四史」)、斷代體(如《漢書》、《後漢書》)、通史體(如《史記》、《資治通鑒》)。
5、論說文
古代的論說文是從諸子論學語錄發展形成的,它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若干種:「論」議理;「說」申說事理。
6、雜記文
包括名勝游記、山水游記.書畫雜物記、人事雜記四類.雜記文范圍很廣,在部分題目有「記」字。記載歷史掌故,遺聞軼事、科學資料、文字考證等文章均包括在內。
7、應用文
包括奏疏類、碑誌類、祭文、贈序四大類。
6. 古代文學文體都有什麼
行《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岑參楚辭《九歌》屈原樂府《木蘭詩》《孔雀東南飛》《陌上桑》駢文唐詩宋詞對聯元曲至於文體格式,十分復雜,中華文化是十分博大精深的
7. 古代文體章的介紹
古代散文體裁
又叫「四六文」,這種文體,四字、六字句相間,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盛行於隋唐。句式遷就,文中堆砌辭藻,常影響內容表達。唐朝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運動後,駢文逐漸衰落。其中也不泛名篇佳作。著名的有南朝吳均寫的《與朱元思書》,唐王勃寫的《滕王閣序》、劉禹錫寫的《陋室銘》。
8. 中國古代文體有哪些
古代八大文體為:表、說、記、銘、序、辯、傳、詔
1、表
(議論文)奏議的一種。
表,古代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中國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國時期統稱為「書」,如李斯《諫逐客書》。到了漢代,這類文字分成章、奏、表、議四小類。此外,還有一種專議朝政的文章,又統稱「表」。「表」的基本特徵是「動之以情」。
2、說
(議論文)是一種議論性的古代文體,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象抒發作者的感想,寫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潑,有波瀾起伏,篇幅一般不長,跟現代雜文頗為相似。
3、記
(記敘文)雜記。
包括:
山川、景物、人事雜記。描寫山川、景物和人事的。
筆記文。以記事為主,它的特點是篇幅短小,長的千字左右;內容豐富,有歷史掌故、遺文遺事、文藝隨筆、人物短論、科學小說、文字考證、讀書雜記等五花八門。
4、銘
(稱頌功德,記敘文)用於述功紀行或警戒勸勉,文辭精練,有韻,讀來鏗鏘有力;體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與格言頗相似。
銘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字,後來發展為一種文體,用來記述事實、功德的文字,述公記行、有時也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體。
5、序
(記敘文)贈序。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
序(敘)是一般的序言,放在書的前面;跋則放在書的後面,即後序。
上古時代的序都是放在後面的。有人認為《莊子·天下》篇就是《莊子》的序。至於《淮南子·要略》篇,《論衡·自紀》篇,《史記·太史公自序》,《漢書·敘傳》等,更顯然都是序言,它們都是在書的後面。《說文解字》的序也在後面。後來像蕭統《文選》等書,序文才移到前面。
6、辯
「辯」即辯是非,別真偽,這種文體的特點是批駁一個錯誤論點,或辨析某些事實。
論辨類就是論說文,包括哲學論文、政治論文、史論、文論等。先秦諸子書,一般都可認為論文集(通常都以政治為主)。單篇論文則以賈誼《過秦論》為最早。
論辨類或者是發表自己的主張,闡明一個道理(論):或者是辨別事理的是非,駁斥別人的言論(辨)。舉例來說,《淮南子》是論,而《論衡》則是辨;《過秦論》是論,而《神滅論》則是辨。
7、傳
(記敘文)記述個人生平事跡的文章。一般來說多為記述那些在歷史上較有影響而事跡突出的已死的人物生平事跡。多採取敘述、描寫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風貌。這種文體,貫用於史書。
8、詔
詔令類是皇帝對臣下的書信。詔令和奏議本來都是書信,但因封建時代最高統治者被認為與一般人不同,所以臣子給皇帝的書信叫奏議,皇帝給臣下的書信叫詔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