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中國古代小說的主題

中國古代小說的主題

發布時間: 2021-06-17 14:46:40

① 中國古典小說的特徵的主題;情節;人物;語言;形式;

一、政治特徵

中國文學有著關心政治的傳統,文學家在文學作品中表達對政治的關心成為心理定勢。古代文人的政治理想不亞於政治家的理想,因此,古代文學特別注重文學與時代、與政教的關系,強調「詩言志」、「文以載道」、 「教以化之」等重大社會功用,強調政治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並由此形成一個鮮明地主張「有為而作」、「有補世用」的優良傳統。如王充就說過:「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世用者,一章無補。」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要「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蘇東坡也提出文學創作要「有為而作」,「言必中當時之過」。[1]這是因為中國古代的文學家其主體是政治家和准政治家,他們都是致力在政治方面有所作為,當政治之路走不通或者走的坎坷時,才開始搞文學,成為文學家的,而文學在這些文學家手中主要是用來為政治服務的工具或者派遣政治郁悶的消遣品。這是由中國古代文人「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理想模式決定的,「立言」是最低層次的人生理想,搞文學是讀書人不得已而求其次的選擇。因此可以說,文學一方面是屈原、司馬遷、曹植、陶淵明、李白、孟浩然、陸游等政治失意者的事業[2],一方面是政治得意者的消遣,形成了文學史上的上官體、花間集,台閣體、西昆酬唱集和玉樓春、金縷曲、玉樹後庭花等。

二、補史特徵

每個作家的作品,大多是作家自己的親身履歷事件和某種情感歷程的記錄。這是由文學的功利性決定的,在中國古代,還沒有專業文學作家,人們或者是把文學當作言志、詠物、抒懷的工具和消遣手段,或者是把它作為「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工具。從屈原的作品裡可以找到他的出生、發展、理想、政治遭遇,以及他的被流放和思想上的矛盾斗爭直至最後的自殺;從李白的作品裡可以再現他少年時代如何心高氣傲,喜歡旅遊「五嶽尋山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中年時代如何可以政治進取、自信恃才、堅持「天生我材必有用」,以及政治失意後的苦悶和惆悵,晚年時如何在超脫和苦悶中度過。[3]杜甫不僅用詩歌記錄了他自己的生平大事,而且也記錄了他所處的時代的戰亂和苦難,因此他的詩被稱為「詩史」。中國古代小說也是如此,明代商業繁榮,人們的價值觀發生了變化,便有了反映市民生活情趣和人生價值觀念的小說,「三言」、「二拍」等作品對於好貨逐利的肯定、對於金錢的崇拜、對於商業道德的推崇都是那一時代的縮影。

三、地域特徵

古典文學的語體是極具地域特色的。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文學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呈現出明顯的南北差異。對此,歷代不少學者都曾論及。中國古代文學「北雄南秀」的風格差異,與地域文化的影響和滲透有著密切的關系。北方文學雄渾剛貞藝術風格的形成,得力於本地區多種文化基因的母育和熏陶,而這種藝術風格又在地域文化的互補中呈現出既守恆又轉換的趨勢。有中國古典文學閱讀經驗的人,常能指認出所讀作品中或濃或淡的地域民俗特徵。就詩歌而言,《詩經》和《楚辭》分別是先秦時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輝煌結晶。讀中國古代小說的文言筆記小說,便可窺見北派南派的分野。最出名的北派風格的筆記小說要推《聊齋志異》和《閱微草堂筆記》。《閱微草堂筆記》的作者紀曉嵐有流徙新疆的經歷,因此他書中故事的發生地就最遠到達了伊犁、烏魯木齊。袁枚的《子不語》、《續子不語》,朱梅叔的《埋憂集》中的人物,多出入無錫、杭州、江陰、吳江、廣東、義烏等地方。在上海墨海書館混過事的王韜的《淞濱瑣話》,也基本都寫江南的故事,最遠的寫到了閩、桂、湘。這三位作者的文言小說集,可看做是南派筆記小說的代表。

四、哲理特徵

天地人心,精理為文。理趣美是古典文學的一種最高境界。它是情感美、畫幅美和氣韻美的大融合、大升華。其表現形態可以歸納為思接千載,探求常理;內省外視,揭示奧秘;定格瞬間,顯示永恆等。這種理趣美的形成,源於作者對世界外物的整體性感悟,對人生意義的普遍性揭示和哲理性思考。而且還與作者藉以承載這種思考而展示的景、事、物、場面所呈現出的審美特質密切相關。《周易》居於六經之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活水源頭。它對中國古代文學思想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其哲學體繫上。《周易》試圖對包括自然、社會、人類的歷史發展等等范圍極其廣泛的問題作一總括和說明,由此而呈現的《易》道精神,如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陰陽互動的建構方式與通變致久的發展觀點等,均對古代文學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此特別指出的是,宋代的詩文的哲理性特徵尤為明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如蘇軾的《題西林壁》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王安石的散文游記《游褒禪山記》記褒禪山後洞之游,因受「怠而欲出者」的影響,『不得極夫游之樂』,回來以後,自悔之情不能已,同時悟治學之道,庶幾類此,因以作文,勸喻人們在學習中必須深入思考,謹慎選取,而不可淺嘗輒止,人雲亦雲。

五、教育特徵

中國有文學教化的傳統,包括「詩言志」傳統、「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傳統、諸子散文說理傳統、漢大賦和政論文諷諫傳統等。為此,中國古代歷來就要求文藝要起到「勸善懲惡」的作用,講究美刺諷諫,歌頌光明正義,批評黑暗腐朽,要求文藝有鮮明的思想傾向性,其實便蘊含有教育傾向,即作家在其文本創作、文學批評家在其理論主張中所體現和提出來的人文知識、勸導生活方式、勸戒人生不良、倡導道德倫理等所形成的具有教育指向和意義的思想內容傾向,包括地理教育、歷史教育、人格教育、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婚姻愛情教育、政治理想教育等方面。[4]這是身為士人的文學家和文學理論家,為了表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文關懷,熱衷並致力於以文學來實施人文教育的方式來吐露自己的政治情懷與人文情懷的結果。

六、情感特徵

中國古代古典文學具有強烈的情感特徵。對於詩文的評價,文人也總喜歡首先從「性情」或「性靈」來著眼,把有無強烈的抒情的感動,提高為衡量文學的價值、區別文學與非文學的首要標識,這在蕭繹的《金樓子•立言》中說得非常明確。在具體創作中所表現的情感內容和作者的人生觀念、生活經驗、社會地位密切相聯。如梁代文學最為引人注目的,一是宮體詩,一是邊塞詩。如果簡單地以傳統倫理標准來衡量,很容易把這兩種內容看作是截然對立的東西,而給以完全不同的評價。但實際上它們都是當代文人竭力追求文學的美感與抒情性的結果。因為這兩種題材在他們看來,都具有能夠引起興奮和感動的抒情強度,符合於「情靈搖盪」的文學標准(宮體詩人大都也寫邊塞詩,甚或將兩種內容寫入一篇之中,就是一個直接的證明)。古典文學偏重抒情的傾向隨著文學的發展不斷得到了增強,詩歌從詩經、楚辭(或稱「騷體」)開始就是感情熱烈的抒情詩,散文至唐代韓、柳豎立起了一道明確的界碑,此前,文多平庸、蒼白,較少感染力;至韓、柳而面目為之一變,於渾厚堅實中寓有一氣貫注的精神氣脈和情感力量,展現出來異常鮮明的抒情特徵。

七、道德特徵

更為可貴的是古典文學通常具有強烈的道德感。中國文化是一種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化,尤為注重人文領域內的問題。倫理道德與現實政治成為中國文化關注的兩大核心,從而使中國文化呈現出道德型文化與政治型文化的特徵。中國古代特別強調文學創作要表現進步的思想、正義的事業、崇高的理想,對現實的黑暗、政治的腐朽、道德的墮落、不良的風尚,要進行尖銳的揭露和批判,早在先秦時代的孔子就說過:「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漢代的司馬譴責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發憤著書」的思想,後來唐代的韓愈則進一步提出了著名的「不平則鳴」主張,要求文學為受封建專制主義迫害的人鳴不平。如明清小說就非常重視人物的德行節操,總是傾盡全力贊揚那些大忠大孝、品行高潔之士,人物形象的善惡良莠,有如涇渭之水,分明易辨。《三國演義》推崇諸葛亮、關羽,就因為他們忠義赤誠,肝膽照人。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關羽的「拚將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義名」,都足以讓人們領悟到這種道德文化精神的魅力。

八、宗教特徵

佛教、道教對作家思想上的影響和創作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佛教鄙視現實、尊重自然、保持自然本性的思想,道教鄙視權貴、憤世嫉俗的思想都對作家起過作用,由李白、杜甫、王維、李商隱、柳宗元、韓愈、白居易、蘇東坡這類大家及其作品為證。更有賈島、寒山、皎然、拾得、貫休、齊已、靈一等著名詩僧以他們的作品給中國古代文學大上了宗教的烙印。由於受道家和佛家對言意認識關系認識影響,古典文學創作講究要創造象外有象,景外有景,具有文生文外的特點,做到「言有盡而意無窮」,使作品富有含蓄的韻味。文學作品要做到其美在「言意之表」,是中國古代文學創作和西方很不同的民族傳統特點。古典文學追求豐厚的審美意蘊、顯示強烈的時代意識和表現出深刻獨到的人性思考,追求一種豐厚、新穎和深刻的思想內蘊。這種立意意識,對適應時代要求,繁榮文學創作,促進古典文學的蓬勃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九、志異特徵

因尚怪奇而志異也是古典文學的以給顯著特徵。詩歌以為晉南北朝時期的玄言詩和遊仙詩為代表,小說則表現得尤為突出,從產生之日起,就或者願意用小說來發明神鬼之不誣,或者致力於用小說來記述人們的奇異言行,如魏晉時張華作《博物志》,干寶寫《搜神記》,劉義慶著《世說新語》,唐代是中國小說的自覺時代,乾脆出現了《任氏傳》、《柳毅傳》、《南柯太守傳》等一大批傳奇,最早的白話短篇小說集「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二拍」(《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更使志異之大成,長篇小說則有《封神演義》、《西遊記》,甚至像《紅樓夢》也將神話故事作為小說情節的起因和外在線索。[5]

十、美感特徵

對於文學的美感特徵,很早就為人們所注意了。《論語•雍也》講「文質彬彬」,雖然原本是就「君子」的人格修養而言,但一直以來都被看作是重要的文論思想,其含義就是在重視「質」——質朴自然的內容表達方式的同時,也看重「文」——華美有文採的形式。在這個意義上,文學真正獲得了自身的價值。我國古代諸種文體如詩、詞、曲、賦、散文、戲曲、小說都因其各具的節奏、旋律、韻調、藻飾、意境、趣味等而表現出獨特的美感特徵。蕭統《文選序》指出,文學作品就是要成為「入耳之娛」、「悅目之玩」,文學創作就是要「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而他所確立的選文標准就是「綜輯辭采」、「錯比文華」。蕭統文論代表了我國古代文藝思想中「騁辭尚麗」的一端,稍有些過,但卻十分鮮明地表達了我國古代文學對於美感效應的特別注視與追求。

中國古典文學是一個跨時漫長、覆蓋極廣,而且有著深厚傳統的文學存在。中國文學史上往往將「風」、「騷」並稱,「風」指《國風》,代表《詩經》,「騷」指《離騷》,代表《楚辭》。[6]後世文人,一般說來,或主要接受了《詩經》的影響,或主要接受了《楚辭》的影響,由此發展形成兩種不同的優良傳統——「風」詩傳統即現實主義精神的世代相傳,「騷」詩傳統即積極浪漫主義的創作精神代代相傳,也就是西方文學理論講的現實主義風格和浪漫主義風格。前者在內容上的主要特徵是正視現實,描寫現實,揭露現實,批判現實,由此出現了文學史上的兩漢樂府民歌、建安風骨、唐代新樂府運動以及宋代王禹偁、金元之際的元好問、元代的關漢卿、清代曹雪芹等文學現象和傑出作家。後者的主要特徵是充滿激情和幻想的積極浪漫主義,並由此出現了文學史上漢代的賈誼、曹植、阮籍、,兩晉南北朝時的左思、鮑照,唐代的李白、李賀,宋代的蘇東坡、辛棄疾,明代的吳承恩,清代的蒲松齡等優秀作家。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在一定意義上是個類似於「儒道互補」的命題,以致雅俗之辨成為中國古典文學思想史的一個重要命題。

② 中國古典小說有什麼特色

總之,小說是內容小,形式也小,是為治國理政的政治家們所瞧不起的。
小說的三要素:
1、必須是寫人的,以人為中心,比較注意刻畫人物形象;
2、必須有簡單的故事情節,反映社會生活中的一定矛盾;
3、具有非紀實性的特徵,就是說作品在反映生活時有選擇、有提煉、有虛構,有藝術的概括和集中。
一、中國古代神話是小說的萌芽階段。
1、神話,產生於民間,是原始人類與大自然作斗爭的勞動實踐的產物。是人類藉助想像解釋自然現象,征服自然力,把與自然作斗爭的人力加以理想化。
中國古典小說發源於神話,但神話並不就是小說,而只是小說的萌芽。六朝時期的志怪小說,唐傳奇小說,明代的長篇神魔小說《西遊記》、《封神演義》,再到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無論題材、創作方法、表現手法,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古代神話的影響。
2、先秦諸子中的寓言故事,對小說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寓言是通過一個故事來暗寓一種道理,以達到說服人、教育人的目的。
3、史傳文學也對古典小說的發展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史傳文學,是指歷史著作中帶有文學色彩的傳記文,也可以包括歷史著作中生動形象的敘事文字。
寓言主要是說理;史傳文學主要是寫史。但是後來的小說作品,都借鑒過神話中的故事,寓言中的比喻,歷史作品中的事件作為內容。
二、中國古典小說從雛形走向成熟
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小說是中國古典小說的雛形。代表作品是干寶的《搜神記》。
這時的小說分為「志怪」、「志人」兩大類:
「志怪」記神鬼怪異之事;
「志人」記社會的人事,最主要的是記錄貴族官僚和士大夫知識分子的言行軼事。
所謂「志」,就是記錄的意思,這說明這個時期中國古典小說還沒有脫離「史」的性質。
《搜神記》的缺點,是缺乏自覺的小說創作意識;優點,是有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和願望要求。
「志人」小說的代表是劉義慶的《世說新語》。這類小說的產生,跟當時士大夫中品評人物和清談的風氣有關。志人小說與志怪小說不同,是只記社會人事,不記神鬼,所以能更直接地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生活風貌。
詼諧幽默、講笑話的作品,以《笑林》為代表。這本書是魏初的邯鄲淳所著。
志人、志怪小說的共同特點是:短小,語言精煉,有簡單的故事情節,注意描寫人物。這些都對後來的小說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這些書創作目的主要是為了賞心而作。因此只能說成是從「叢殘小語」到成熟的短篇小說的過渡。
2、唐傳奇的出現才使中國古典小說真正走向了成熟。
唐傳奇小說是在前代的的志怪小說和史傳文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包括軼事小說、志怪小說和傳奇小說三類。是文言的短篇。
成熟的標志:
是作者這時有了自覺的小說創作意識和由此而決定的小說新的審美特徵:敘述宛轉,文辭華艷。
所謂傳奇,就是傳寫奇事的意思。
從神怪走向現實,這是唐代傳奇小說的發展,因此作品往往關注並且反映現實人生。
唐傳奇小說的題材廣、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較之六朝的志怪、志人小說,有很大的提高。一般篇幅都大大加長,描寫細膩生動有文彩。
成就最高的題材:
1、愛情婚姻,如《霍小玉》《鶯鶯傳》《李娃傳》;
2、歌頌俠義精神和英雄,如《紅線傳》《聶隱娘》《虯髯客傳》;
3、夢幻作品,《枕中記》《南柯太守傳》是借夢幻反映現實,反映作者對現實的認識,對人生的感悟。
三、說話藝術是中國古典小說的開拓階段
宋元時期,話本小說大放異彩。話本來自民間,產生於口頭文學的「說話」藝術。這里的「話」是故事的意思,「說話」就是講故事。話本的出現,是中國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和開拓。通俗的白話小說,萌芽於唐而繁榮於宋。宋元以後,中國古典小說的發展,就出現了文言和白話兩條道路。
1、話本(一般是白話短篇)。在宋代分為四家:
小說—有說有唱;
說經—包括滑稽詼諧的內容;
講史—一般是長篇歷史故事;
合生—大概是兩人表演,對答式。
重要的是小說和講史兩部分。
2、話本小說引起中國古典小說創作的幾點變化:
a、小說創作的目的有很大的不同,為了滿足聽眾文化娛樂需要。
b、題材內容上反映現實生活,主要是城市的下層人民。
c、適用於口頭講唱文學的需要,通俗性強。
d、故事性強,線索清楚,善於布置懸念。
e、特別注意展示人物的命運,感情和性格。
f、在開頭、中間和結尾,常穿插引入詩詞。
3、重要的話本小說題材有三類。
愛情、公案、英雄好漢。
4、話本小說的意義:
a、為明代長篇章回小說的創作積累了初步的經驗。
b、能一定程度的反應人民群眾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認識與評價。
四、明清小說的繁榮
小說繁榮標志有三個:
1、中國古典小說的各種形式體制都已經完備、成熟,出現了全面繁榮的局面。
a、話本(民間流傳而成的短篇白話小說)、擬話本(文人模擬而成的);
b、古典長篇的章回小說、文言小說中的志怪體和傳記體等,各種形式體制都已成熟並固定下來。
2、作家輩出、名作如林。號稱明代的四大奇書,三國、水滸、西遊、金瓶梅,清代的儒林外史、紅樓、聊齋志異等等。
3、表現手法上豐富、細膩、深刻、成熟。 23
明清小說發展的傾向和特點:
1、從無名的廣大群眾與文人作家相結合的集體創作,發展為文人作家的獨立創作。如《三國演義》等。到了明代中葉以後,產生了文人獨立創作的《金瓶梅》。
2、在內容題材上,通過平凡的現實生活的描繪,反映重大的社會主題。《水滸傳》等。
3、在藝術表現上,重視人物性格的刻畫,以更貼近現實。
4、長篇小說的題材,產生了幾種最具特色的小說類型(教材21頁第4段)。
5、出現了兩部帶總結性的作品:《紅樓夢》、《聊齋志異》。
五、近代是中國小說的轉型階段(1840~1919)
這一時期表現出了中國古典小說的衰落。同時也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
1、數量多,單行本約上千種;
2、小說與現實的社會政治斗爭結合緊密。近代小說的主流,反映了中國社會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以後,在政治經濟思想上的基本特徵,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和黑暗;
3、藝術上提煉不夠,顯得比較粗糙;
4、受西方小說的影響,形式和敘事都有了新的特點,但保留了章回小說的形式,是古典小說向現代小說的轉型。 25
形成以上特點的原因:
1、社會和時代變化是主要的。
2、小說理論的興起,對小說社會作用的認識有了極大地提高。
3、報紙連載小說成為普遍風氣。
4、翻譯小說的大量出現。
近代較有影響的是晚清的譴責小說,代表作品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劉鶚的《老殘游記》
《三俠五義》等等。
六、中國古典小說的思想傳統
1、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和要求。
2、古典小說有勸誡的傳統,又強調寓教於樂,注意藝術感染力。
3、強調作家要有真情實感,強調首先感動自己然後感動他人。
七、中國古典小說的藝術傳統
1、重視寫人的思想性格。《水滸傳》一百零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
2、早期的文言小說作者,在寫作時講求全局在胸,注意謀篇布局,主次詳略得當,前有伏筆後有照應……
3、講究語言的精煉,追求一種簡約的美。
4、與民間傳說有著深厚的血緣關系,因而形成了講故事的傳統,情節曲折生動,首尾完整。
5、受史傳文學的影響,文言小說多紀傳體,實錄。尊重生活而又講究含蓄,有深刻的現實主義藝術傳統 。 6、受中國古典詩歌的影響,在敘事中穿插詩詞韻語,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都是如此。
7、中國古典小說還受到古典繪畫的影響,講究傳神寫意,在人物創造中追求神似,有時候甚至略貌而取神。

③ 中國古代志怪小說中的恐怖主題的內容可以歸納成那幾大類

古代的志怪小說之中的恐怖在今天看來並無多少恐怖之感,如干寶的《搜神記》,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還有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等等都屬於志怪小說的范疇。就主題而言一般有一下幾個成分:1.仙神(如神話故事中的仙女神將等)2.精怪(如植物或動物修煉成精代表的有狐狸山魈)3.鬼魂(為人死後所留下的怨氣所化)。系統的分可歸納為:仙神臨凡,精怪報恩,鬼魂復仇等這幾大類主題,當然也有個別不是,但絕大多數就是這樣了。

④ 不同時期中國文學的主題

書名:20世紀中國文學主題研究
ISBN:780230127
作者:劉忠 著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定價:28
頁數:326
出版日期:2006-6-1
版次:
開本:32開
包裝:平裝
簡介:20世紀中國文學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不得不面對著一系列復雜的矛盾,從晚清到「五四」,從抗戰到新中國,啟蒙、專制、救亡、翻身一直是中國文學的核心話題,它們之間互有隱顯的結構形式決定了20世紀中國文學發展的基本格局與面貌,路徑選擇的不同既能夠使它們同步實現,也能夠使它們相互拆解。進入新時期,時代主題和文學格局發生很大變化,但是,啟蒙、現代、後現代以及與之相關聯的新歷史主義、文化保守主義等衍生主題,或呈多重並置狀態,或呈分離對抗狀態,共同織就了一幅色調豐饒駁雜的文學圖譜。本書分為主義與文學、文化與文學上、下兩編,展現了20世紀中國文學發展的基本格局和面貌。
目錄:
導論 20世紀中國文學的主題形構
一 啟蒙與專制
二 救亡與翻身
三 英雄與民粹
上編 主義與文學
第一章 啟蒙主義的西來與中國化
第一節 「前五四」時期:中西文化碰撞中的啟蒙選擇
第二節 「五四」時期:啟蒙的理性認同與現實展開
第三節 新時期:啟蒙與新啟蒙的雙重並置
第二章 專制主義與民主意緒
第一節 梁啟超的「開明專制」與蔣廷黼等人的「獨裁論」
第二節 「五四」文學的唯意志論傾向
第三節 「戰國策派」錯開的救國葯方
第四節 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
第三章 民粹主義與工農兵文學
第一節 民粹主義:一個與啟蒙主義相對立的話題
第二節 勞工神聖:到農村去、到工廠去、到民間去
第三節 與工農兵相結合的祈願:從信念到精神
第四節 啟蒙角色轉換與主流話語生產
第四章 英雄主義的範式演進與精神向度
第一節 現代化訴求的急迫和英雄品格的營構
第二節 英雄範式的演進與轉換
第三節 告別英雄:小人物的出場與狂歡
下編 文化與文學
第五章 20世紀中國文學的文化語境
第一節 危機背景下的文化心態和中西之爭
第二節 「五四」前後文化論爭的三個關鍵詞
第三節 從西方化到本土化再到第三條道路
第四節 既定性還是創造性:文化轉型的另一形態
第六章 新時期詩歌的思想生成與先鋒走向
第一節 「文化大革命」期間的地下詩歌寫作
第二節 思想生成:朦朧詩與主體意識的覺醒
第三節 先鋒走向:實驗詩與詩歌中的行為主義
第四節 知識分子、純詩與敘事性
第七章 新時期歷史小說的現代性及其走向
第一節 歷史小說:政治激情與人格信仰的投射
第二節 新歷史小說:現實迷惘與精神無奈的感喟
第三節 作家的主體認知與審美心態
第四節 文的解放及其現代性歷程
第五節 歷史敘事中的審美與審丑
第六節 史詩文體的建構與消解
第七節 革命歷史小說的文體策略及闡釋程式
第八章 尋根文學的精神譜系與文化屬性
第一節 尋根文學的命名與知青作家群體
第二節 尋根文學的精神主旨與審美屬性
第三節 尋根文學的現代視野與啟蒙悖論
第四節 未完成的民族形式話語
第五節 文化保守主義與山野精神
附錄一 90年代的詩學命題
附錄二 90年代文學的生存狀態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⑤ 中國傳統小說主題經歷過哪三個變遷

有很多種說法史部雜傳類——志怪小說與志人小說何謂「小說」?這是難以下定義的。西方學者普遍認為小說是一種虛構性的敘事作品,如韋勒克、沃倫認為:「想像性的文學就是小說(fiction),也就是謊言」,[9](P237)巴爾扎克也把小說稱為「庄嚴的謊話」。[10](P68)都指出了小說文體的虛構性;而作為敘事作品,通常認為「情節」是小說不可或缺的要素,如劉安海、孫文憲等學者就認為小說「必須有完整、復雜、曲折、生動、典型的情節」,[11](P148)如果持這樣的小說觀念,很顯然,《世說新語》不適合列入小說類,胡適就批評《世說新語》:「雖有剪裁卻無結構,故不能稱作短篇小說」。[7](P174)
但這些都是今人的小說觀念,而不是中國古代傳統的小說觀念。在中國古代,「小說」一詞,最早由《莊子·外物》道出:「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小說之名,昔者見於莊周之雲『飾小說以干縣令』,然案其實際,乃謂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與後來所謂小說者固不同。」[1](P3)這里的「小說」是與「大達」即大道、大言相對的瑣屑淺識之言,還未具備文體性質。此後,小說逐漸演變成一種「記瑣屑之言」的文體。東漢桓譚在《桓子新論》中說:「若夫小說家合叢殘小語,近取譬論,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叢殘」即聚集瑣屑之事,「小語」即小言、小道,小說家採摭「叢殘小語」以為「譬論」,而成「可觀之辭」,這里的「小說」始有文體性質,其文體特徵仍是一脈相承的一個「小」字。
2009-5-5 13:57 回復 段元妃 5樓其後班固作《漢書》,在《藝文志》中著錄「小說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但同時指出:「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認為小說家無甚可觀,
2009-5-5 13:58 回復 段元妃 6樓評價不高。班固對小說的認識是這樣的:
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
班固這段話從兩個方面對小說進行了界定,首先從成書過程來看,小說是市井鄉野、街頭巷尾的談資、閑話、雜說或異聞被知識分子(「稗官」)記錄加工而成的一種文體,小說的材料取自日常生活的談資之類;其次從小說的價值定位來看,它無異於「君子弗為」的「小道」,是游離於正統政教文藝觀的,但因它是采綴「閭里小知者之所及」、「芻蕘狂夫之議」而成,保存了來自民間的材料,所以也不應廢而不存(所謂「弗滅」也)。
分析莊子、桓譚、班固對「小說」的認識,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古代的小說文體,在它形成、發展的初期,就是指那種集(空格)合瑣屑之言而成的、與高品大雅相對的文學樣式;它的題材多為日常瑣屑雜談,不講求虛構;它的篇制短小,不重視故事情節;它采綴民間談資異聞,不追求文以載道的功能。正如顧青所言:「我國最初的小說不但形制簡短,而且內容在當時被認為是淺薄的小道,具言之,於史則為民間流傳的不可盡信的傳說,如《伊尹》、《黃帝》、《周考》;於禮則為流行於平民口中或生活中的禮法風俗;於子則為偏於耳目所及的譬喻雜談,與治國安邦的大道自然無涉。」[12](P3)
如前所述,《世說新語》篇幅短小,一般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可謂「瑣屑之言」;它也不重視「道」的承載,遠實用而近娛樂,可謂「非道術所在」;所寫皆為人事,少有虛構與想像,記載魏晉士人的瑣事名言,材料來源是談資、笑柄。按中國早期的小說觀念考量,《世說新語》正是典型的小說文本。《隋志》以《世說新語》入小說類而棄《搜神記》不取,意味著《世說新語》的文體特徵切合《隋志》編撰者對小說文體的認識,這就表明《隋志》編撰者對小說文體的認識與中國早期的小說觀念一脈相承。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唐代至少是到《隋志》成書之時,人們還是秉承傳統的小說觀念,也就是說,作品的體式篇幅、材料來源、文學趣味、價值取向幾個方面體現出來的那個「小」字,是衡量其是否為小說的主要標准。在中國小說史上,文言筆記小說在六朝就涌現出了《世說新語》等一批志人小說,無疑是中國小說的正宗,但宋元以後隨著白話通俗小說的興起與繁榮,它最終失去了小說的主導地位。與之相應,中國傳統的小說觀念也就為講求情節、虛構、敘事等要素的小說觀所取代了。

⑥ 中國古代列 舉題文化明清四大小說及其主題

西遊記:廣泛地揭露和批判了黑暗的封建社會,歌頌了對天宮、地獄統治者及危害人民的妖魔鬼怪的反抗斗爭。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到西晉初年三國歸晉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反映了蜀魏吳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以及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在對三國態度上,尊劉反曹鄙吳是民間的主要傾向,而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和皇室正統思想.

水滸傳:作為中國第一部歌頌農民起義的長篇章回體小說,《水滸》生動的描寫了梁山好漢們從起義到興盛再到最終失敗的全過程,特別是通過寫眾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經歷和反抗道路,鮮明的表現了「官逼民反」的主題。

紅樓夢:以寶黛愛情悲劇為主線,,以金陵貴族名門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歷史為暗線,揭示現實社會、宮廷、官場的黑暗,封建貴族階級及其家庭的腐朽,對封建的科舉、婚姻、奴婢等級制度及社會統治思想等都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並且提出了朦朧的帶有初步民主主義性質的理想和主張。展現了窮途末路的封建社會終將走向滅亡的必然趨勢。

⑦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___小說,作者是____。書中講述了________的故事,表現了__的主題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作者是吳承恩。
講述詳細版——全書講述了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沙僧和白龍馬,西行取經,一路上歷經艱險、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講述簡略版——講述了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的故事

表現了(歷經磨難,取得真經)的古老主題.

⑧ 中國古代小說中有與鳥的主題類似的嗎

其實你將你的問題直接用網路搜索就能找到答案了。〈精衛填海〉〈牡丹亭〉…

⑨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

1、《山海經》

《山海經》是中國一部記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

該書作者不詳,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雜錄《庄》、《列》 、《離騷》 、《周書》、《晉乘》以成者」 。現代學者也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餘篇章內容早佚。原共22篇約32650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

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葯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誇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2、《戰國策》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又稱《國策》。記載了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各國之事。記事年代起於戰國初年,止於秦滅六國,約有240年的歷史。

《戰國策》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游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也可說是游說之士的實戰演習手冊。

該書亦展示了東周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戰國策》一書的思想傾向,因其與儒家正統思想相悖,受到歷代學者的貶斥。

《戰國策》曾被斥之為「邪說」、「離經叛道之書」。「《戰國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學觀多取道家,社會政治觀接近法家,獨與儒家抵牾不合,因而為後世學者所詬病。」

作者並非一人,成書並非一時,書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誰。西漢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書名亦為劉向所擬定。宋時已有缺失,由曾鞏作了訂補。

有東漢高誘注,今殘缺。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注。吳師道作《戰國策校注》,近代人金正煒有《戰國策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新校注》。

3、《漢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後唐朝顏師古為之釋注。

《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漢書》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全書共八十萬字。

4、《牡丹亭》

《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劇本),刊行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

該劇描寫了官家千金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為魂魄尋找現實中的愛人,人鬼相戀,最後起死回生,終於與柳夢梅永結同心的故事。該劇文辭典雅,語言秀麗。

該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傑出的作品之一,與《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感天動地竇娥冤》、 《長生殿》合稱中國四大古典戲劇。

5、《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

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張友鶴《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朱其鎧《全本新注聊齋志異》為494篇)。

它們或者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或者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

描寫愛情主題的作品,在全書中數量最多,它們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禮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過花妖狐魅和人的戀愛,表現了作者理想的愛情。

⑩ 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各自反映的主題是什麼

第一次看《三國演義》的時候,還是在外公家的書架上,當時也是偶然的機會就看下去了,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其全稱為《三國志通俗演義》該小說描寫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故事起自黃巾起義,終於西晉統一。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復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沖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之一。

熱點內容
怎樣才能更好的閱讀一篇小說 發布:2024-11-28 21:38:41 瀏覽:154
超寵短篇小說完結免費閱讀全文 發布:2024-11-28 21:11:57 瀏覽:728
多看閱讀附帶聽書 發布:2024-11-28 21:02:52 瀏覽:148
閱讀小說中使用對比 發布:2024-11-28 19:43:33 瀏覽:785
女主穿越到科幻小說 發布:2024-11-28 19:13:27 瀏覽:59
類似回到恐龍時代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4-11-28 19:08:51 瀏覽:68
言情美母同系列小說閱讀 發布:2024-11-28 18:12:55 瀏覽:55
科幻小說tx下載 發布:2024-11-28 18:05:21 瀏覽:425
完本都市yy爽文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4-11-28 18:02:25 瀏覽:118
類似查理九世的科幻小說 發布:2024-11-28 17:56:26 瀏覽: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