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金庸武俠小說的大俠精神

金庸武俠小說的大俠精神

發布時間: 2021-06-17 09:42:12

『壹』 金庸小說真正堪稱大俠的十位

1 蕭峰
原名喬峰,契丹人,因為莫容博的陰謀淪為孤兒,從小跟少林大師練功,氣勢雄猛,身-體矯健,內功扎實。後繼承丐幫學得"降龍廿八掌",蕭峰去繁就簡,改為十八掌,更顯精要。但他主要強在一股越戰越勇的戰意,讓他反而能擊潰強他一籌的強敵們。後身世暴露,依然大義凜然,為丐幫脫出困境,後和阿朱相愛,可惜最後造化弄人。結局時,為了阻止戰爭自殺,而阿紫隨其而去,令人唏噓。
2 郭靖
忠烈之後,性格敦厚,從小和江南七怪習武,重點是奇遇全真教馬道長習得上等全真內功,打實了基礎(七怪太廢...)後來遇黃蓉,黃蓉為了情郎巧設美食計,令洪七公傳授十八掌於郭靖,從此脫胎換骨,外拙內秀,駑實又有一股血性的性格和蕭峰所改良後的十八掌相匹配,自此經歷種種事情成長為一代大俠,最後戰死襄陽城,詮釋了金庸最重要的「俠」的價值觀: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個精神,讓身為「毒草」的武俠小說邁向了主流價值觀的跑道。
3王重陽
全真派創派者,天下五絕之首「中神通」,是周伯通的師兄,「全真七子」的師父。武功造詣深不可測「天下第一」。早年是位抗金英雄,事敗後出家修道,在終南山創立全真教,在武林中享有「天下武學正宗」的美譽。臨終前更以「一陽指」重創「西毒」讓其不敢入中原。但也是個性格固執的傳統封建男子,令美人懷怨死於古墓,險些殺死周伯通,有些人格缺陷。
4 丘處機
王真人弟子中武藝第一,脾氣暴躁,愛國愛民,俠義心腸。先刺殺漢奸,尋忠臣之後和江南七怪打賭,甚至敢做詩抵觸成吉思汗,直接抨擊敵國國王,一股悲天憫人之心,躍然而出。他對郭靖的影響也很大,可以說郭靖能成為一代大俠和丘道長的教導有很大的關系。但性格封建頑固,要郭靖和穆念慈結婚,性格暴躁有時盲目,教出了楊康,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家長形象。
但這些紅塵過去後,丘處機終於獲得了無為道心,成為了歷史留名,大名鼎鼎的長春真人
5 陳近南
天地會總舵主,大義凜然,忠骨忠魂,把一生都奉獻給了反清復明的大義上面,讓人肅然起敬,而且組織能力,指揮能力也很強,堪稱將軍也不為過。「生平不識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算的上「大俠精神」但有很強的愚忠桎梏,缺乏時代進步性,韋小寶都看的出老百姓不想打仗了,他卻一定程度上忽視,並依然想死後如何面對國姓爺,令人唏噓。
6 洪七公
丐幫幫主,五絕中的北丐,自稱到了射鵰末為止洪七公一共殺了二百三十一名大奸大惡之人,為社會造福不小,神鵰中也四處行俠仗義,可見其熱誠。可正如他自己所說,他貪食貪飲,又懶,雖身具武功,卻沒傳授給更多的俠士繼續造福社會,著實可惜。但他有社會責任感,卻也是個俠之大者
7 張三豐
武當派開山鼻祖,武當七俠之師,被推為當時的天下第一高手。以天賦卓絕,悟性超然自創武當派,弟子個個俠義凜然,為社會做出巨大貢獻。正氣凜然,寬和從容,仙風道骨,年輕時也曾懵懵懂懂,初戀郭襄,也曾仗劍行俠打出莫大家業,也能想出他和師傅不容於少林的憤怒,放棄佛法學習道法建立武當也許也有稍許對抗之意.....但都是過眼雲煙,而且我們都無從可知,只能以其弟子的成就令其屈尊於此,沉湎一會我們完全不可知的故事。
8 苗人鳳
「打敗天下無敵手金面佛苗人鳳」就是這么diao,武功既高,又嫉惡如仇,若是有誰幹了不端行徑,只要給他聽到,定上門理會,苗大俠早已經超出了「路見不平一聲吼」,原文上已經清楚的表達出來了。更難得的是苗人鳳不把武功傳給女兒,甘願讓名滿天下的苗家劍法失傳,以了解和胡家的恩怨,讓人著實佩服。作死過激,缺乏思考算是個不小的扣分項目,但敢作敢當,正邪分明,配的上這里!
9 楊過
出身漢奸楊康之後(第一版還是母親被強b出生...),學藝過程坎坷,亦正亦邪,但最後受郭靖影響十六年後的楊過博得了神鵰大俠的稱號,為國家做了重大貢獻,為百姓造福不淺,不愧為「大俠」二字。但楊過生活的主體和重心,還是小龍女。神鵰結束,楊過也隨之隱居開始和小龍女經營自己的日子.....
10 張無忌
張翠山之後,外慧內呆,天賦極高堪稱所有金學小說里第一高,學什麼高等武學基本都是一學就會,開掛啊!但軟弱的性格常令金粉批評。他是呼風喚雨的明教教主,甚至有機會做皇帝。但他心慈仁厚對待任何人都以誠相待,為此吃虧不小也讓心愛的人神傷。他有俠之大者的熱心,但缺乏行俠仗義的激情,也沒有惡必除的信念。觀其一生,是一個善人隨波逐流終於葉落歸根。排名第十很公正。

『貳』 評價金庸武俠精神

武俠小說誕生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中。作為封閉的農業社會的產物,眾多武俠小說在褒揚俠義精神的同時,也留下了諸如熱衷仕途、嫉仇嗜殺、迷信果報乃至奴才意識之類特殊印記。「五四」以來的新文學家,像茅盾、鄭振鋒、翟秋白,都從武俠小說的圈外寫過嚴厲批評(卻也不無偏頗)的文章,寄託了對這類文學加以改造的願望。
五十年代出現的梁羽生、金庸、古龍等新派武俠小說家,則可以說進入到圈內對這類作品進行了改造。他們運用西方近代文學和中國五四新文學的經驗,在保持武俠小說傳統型範的同時,通過自己的藝術筆墨,體現出現代人應有的時代意識,成功地實現了武俠小說從思想到藝術的多方面革新,使作品呈現出許多嶄新的質素。金庸作品尤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金庸是一位自覺追求思想性的武俠小說家,他自己說過:「武俠小說本身是娛樂性的東西,但是我希望它多少有一點人生哲理或個人的思想,通過小說可以表現一些自己對社會的看法。」①金庸作品中的現代意識,便是作者對傳統武俠小說一系列觀念實行變革、改造的體現,也是新派武俠小說之所以為「新」的重要標志。

舊式武俠小說的一個普遍觀念是「快意恩仇」。為了報仇,而且要「快意」,殺人就不算一回事。惡徒固然任意行凶,殺人如麻,即使俠士,殺得性起,竟也殃及無辜。《水滸傳)就寫武松為了報仇,血濺鴛鴦樓,殺了張都監一家老少十餘口,連兒童、馬夫。」丫環、廚師也不能倖免。李逢江州劫法場,更是「不問軍官百姓,殺得屍橫遍野」。《無雙傳》中的古押衙行俠,「冤死者十餘人」。好像英雄們一朝正義在握,就有權對邪派徒眾殺個干凈。我們暫且不論武俠小說及其流行能否像有的學者所說,證明中國人有潛在的嗜血慾望;但舊武俠小說中這類描述的大量存在,無論從道德角度或法律角度看,無疑代表了古代社會留下的一種不健全心理。
金庸小說卻從根本上批評和否定了「快意思仇」。任性殺戮這種觀念。《射鵬英雄傳》里的郭靖,懷著家國雙重悲痛對完顏洪烈完成了復仇,後來卻引出一場思想危機:他「一想到『復仇』二字,花刺子模屠城的慘狀立即湧上心頭。自忖父仇雖復,卻害死了這許多無辜百姓,心下如何能安?看來這報仇之事,未必就是對了。」②甚至一度對學武產生懷疑。《神鵰俠侶》寫楊過為其父楊康報仇,卻一次又一次被郭靖夫婦「國事為先」的精神所感動,深責「自己念念不忘父仇私怨」③後來知道了父親的為人和死因,更是慚愧無地,徹底放棄復仇的念頭。《雪山飛狐》通過苗若蘭之口,道出其父苗人鳳的想法:「百餘年來,胡苗范田四家子孫怨怨相報,沒一代能得善終。……所以我爹立下一條家訓,自他以後,苗門的子孫不許學武。他也決不收一個弟子。我爹說道:縱然他將來給仇人殺了,苗家子弟不會武藝自然無法為他報仇。那麼這百餘年來愈積愈重的血債,愈來愈是糾纏不清的冤孽,或許就可一筆勾銷了。」④到《笑做江湖》,金庸更帶有貶義地寫了林平之這個復仇狂。他在為父母報仇這天,居然穿上錦綉衣服,衣衫上薰了香,好像過一個盛大的節日一般。不但把和仇敵有瓜葛的人一概殺死,而且像貓戲弄老鼠似地只顧自己戲弄青城派頭頭余滄海以達到復仇的快意,卻將處於危險中的妻子岳靈珊置於不顧。最後為了報復岳不群父女,竟然又動手刺殺了岳靈珊。作者在字里行間不加掩飾地流露出對這一人物的厭惡之情。金庸並不反對殺那些作惡多端的人,卻反對睚眥必報和濫殺無辜。《天龍八部)中的喬峰就說:「咱們學武之人,第一不可濫殺無辜。」⑤這一切,不禁令人想起新文學奠基人魯迅對復讎問題的意見。在魯迅編錄的《會稽郡故書雜集》一書中,《會稽典錄卷下》收有「朱朗」一條,正文是:朱朗,字恭明,父為道士,淫祀不法,游在諸縣,為烏傷長陳君頁所殺。朗陰圖報怨,而未有便。會君頁以病亡,朗乃刺殺君頁子。事發,奔魏。魏聞其孝勇,擢以為將。針對文中所載朱朗其人其事,魯迅寫了這樣一段案語:案:《春秋》之義,當罪而誅不言於報,匹夫之怨止於其身。今朗父不法,誅當其辜。而朗之復仇,乃及胤嗣。漢季大亂,教法廢壞,離經獲譽,有慚德已。豈其猶有美行,足以稱紀?⑥
魯迅在小說《鑄劍》中,曾贊頌了眉間尺、黑色人於專制統治下不得已而求諸法外向暴君復仇的正義行動。但在這里,他卻嚴厲指斥朱朗的所謂「復仇」。魯迅認為:第一,朱朗之父「淫祀不法」,「誅當其辜」,「當罪而誅不言於報」,這種行動已無正義性可言,決不可肯定。第二,即使勉強說到報仇,「匹夫之怨止於其身」,豈可像朱朗那樣殺人之子!魯迅這種態度,大體代表了現代人對「復仇」的看法。金庸小說有關復仇的一系列筆墨,都證明作者的思想和魯迅等新文學家是相當一致,而和傳統武俠小說卻大相徑庭。

在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裡,怎樣看待歷史上的民族關系,能否掙脫傳統的狹隘民族觀念的束縛,也是檢驗作品有無現代精神的標尺。
民國時期的武俠小說,寫了很多「反清復明」的故事。作者站在漢族立場上,反對滿族統治,書中俠士代表正義方面,而「韃子」皇帝則一概為好邪。這種民族關繫上的簡單觀念,既與當時的反清革命思潮有關,也是儒家傳統思想具有某種狹隘封閉性的反映。在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繫上,儒家歷來講究「夷夏之辨」,尊夏貶夷,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⑦主張「用夏變夷」,截然反對「變於夷」,表現出排斥其他民族長處的傾向,用孟子的話叫做:「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民連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在一些人眼裡,也都是異常出格的事。武俠小說也深受這種傳統觀念的影響。
金庸最早的小說《書劍恩仇錄》採用漢族一個民間傳說的素材,或許還潛在地留有這類痕跡。
但稍後的小說,隨著作者歷史視野越來越寬廣,思想。藝術越來越成熟,也就越發突破儒家漢族本位的狹隘觀念,肯定中華許多兄弟民族在歷史發展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贊美漢族與少數民族相互平等、和睦共處、互助共榮的思想,而把各族間曾有過的征戰、掠奪、蹂躪視為歷史上不幸的一頁。金庸的傑作《天龍八部》,就不限於寫一個宋朝,而以當時中國版圖內的宋、遼、西夏、大理、吐著五個區域為背景,讓段譽、喬峰、虛竹三位主角的足跡幾乎遍及中華全境。其中喬峰的悲劇,尤其強烈地震撼讀者,迫人深省。這位主人公一出場,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杏子林平定了丐幫內部的嚴重叛亂,令人信服地展示了傑出的領袖才能和在群眾中的崇高威望。他從小受的是北宋年間以儒家為主的漢人文化教育,這使他確立了一套「正統」的道德規范:講究「夷夏之辨」,忠於國家民族,孝敬父母師長,對弱小者仁愛,處事正直公平,反對濫殺無辜。但命運跟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最後證明他是一個契丹人,並在辯誣自衛過程中不得已殺傷他人。作者通過喬峰的經歷和走向自殺的悲劇結局,不僅控訴了遼宋統治集團對異族百姓的殘殺掠奪,而且向傳統的儒家思想提出質疑:夷夏之分真的就等於區分了正和邪、善和惡、敵和友么?不間是非曲直,漢人一定得站在漢族一邊,契丹人一定得忠於契丹,這種觀念真的對么?小說通過智光大師有佛學色彩的揭語:「萬物一般,眾生平等。聖賢畜生,一視同仁。漢人契丹,亦幻亦真。恩怨榮辱,俱在灰塵。」曲折地作了回答,告訴讀者應該對漢人契丹「一視同仁」,平等相待。
《天龍八部》第19章寫蒙冤受屈的喬峰在聚賢庄英雄會上與少林寺玄寂、玄難二僧對打時,有一段文字頗有意思:玄寂見玄難左支右繼,抵敵不住,叫道:「你這契丹胡狗,這手法太也卑鄙!」喬峰凜然道:「我使的是本朝太祖的拳法,你如何敢說上『卑鄙』二字?」 群雄一聽,登時明白了他所以要使「太祖長拳」的用意。倘若他以別種拳法擊敗「太祖長拳」,別人不會說他功力深湛,只有怪他有意侮辱本朝開國太祖的武功,這夷夏之防、華胡之異,更加深了眾人的敵意。此刻大家都使,『太祖長拳」,除了較量武功之外,便拉扯不上別的名目。
玄寂眼見玄難轉瞬便臨生死關頭,更不打話,嗤的一指,點向喬峰的「璇璣穴」,使的是少林派的點穴絕技「天竺佛指」。
喬峰聽他一指點出,挾著極輕微的嗤嗤聲響,側身避過,說道:「久仰『天竺佛指』的名頭,果然甚是了得。你以天竺胡人的武功,來攻我本朝太祖的拳法。倘若你打勝了我,豈不是通番賣國,有辱堂堂中華上國?」
玄寂一聽,不禁一怔。他少林派的武功得自達摩老祖,而達摩老祖是天竺胡人。今日群雄為了喬峰是契丹胡人而群相圍攻,可是少林武功傳入中土已久,中國各家各派的功夫,多多少少都和少林派沾得上一些牽連,大家都已忘了少林派與胡人的干係。這時聽喬峰一說,誰都心中一動。⑨被群雄罵為「契丹胡狗」的喬峰,使用的倒是本朝開國皇帝的「太祖拳」;而口口聲聲以中華武術正宗自居的少林拳指,其實卻是天竺胡僧達摩祖師傳下來的,這豈不是一種莫大的諷刺!金庸有意設計這一情節,目的就在提醒人們:嚴守夷夏之防,拒絕學習外族的長處,將會使自己陷入多麼荒唐可笑的境地!
如果說《天龍八部》中金庸已經提出了儒家文化存在的狹隘民族主義問題,那麼,到幾年以後寫《鹿鼎記》中康熙皇帝時,這種思想又有了進一步的深化和發展。
康熙是《鹿鼎記》中有血有肉的正面人物,是真正稱得上有作為、有遠見的明君。小說從他與「小桂子」相處時一個聰明頑強的少年起,寫他經過擊殺權臣鰲拜而逐漸成長。成熟,這一過程顯得頗為細致親切。他體恤民情,治國有方。當台灣遭遇嚴重災情時,讀奏章的康熙竟至「淚光瑩然」,決定縮減宮中開支五十萬兩銀子去賑災。浙江巡撫誣告黃宗羲,想陷之於文字獄,康熙為之辯誣,反而稱贊了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史可法抗清而死,康熙為之設忠烈詞。他兼用儒法兩家之術,有效地控制其臣僚下屬,決不受下屬的控制。小說中反清復明的故事背景,不但沒有構成一種相應的思想傾向,反而襯托出康熙的英明有為。康熙後來曾對韋小寶說過這樣一番話:「我做中國皇帝,雖然說不上什麼堯舜禹湯,可是愛惜百姓,勵精圖治,明朝的皇帝中,有哪一個比我更加好的?現下三藩已平,台灣已取,羅剎國又不敢來犯疆界,從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天地會的反賊定要規復朱明,難道百姓在姓朱的皇帝統治下,日子會過得比今日好些嗎?」⑩如果跳出狹隘的漢族立場,改用全國百姓利益來衡量,應該承認康熙的話並不是自我吹噓,而是大體符合實際的。康熙雖是滿族,卻符合儒法兩家所定「聖君」的標准。完全可以說,《鹿鼎記》是一部歌頌康熙的作品。
金庸在1975年修改《碧血劍》時,特意增加了袁承志行刺皇太極的情節,顯然也是為了把他在民族問題上的思想貫徹到底。袁承志伏在屋脊之上,聽到皇太極與範文程等大臣的談話。皇太極說:「南朝所以流寇四起,說來說去,也只一個道理,就是老百姓沒飯吃。咱們得了南朝江山,第一件大事,就是要讓天下百姓人人有飯吃……」還商量入關後輕搖薄賦,解民之困厄。這使袁承志深受震動,覺得「這韃子皇帝當真厲害,崇偵和他相比可是天差地遠了。我非殺他不可,此人不除,我大漢江山不穩。就算闖王得了天下,只怕……只怕……」隱隱感到闖王的才具與此人相較,似乎也頗有不及。這就合理地寫出清王朝能打敗明軍和闖軍,維持近三百年統治,決非出於偶然,而是和當時許多歷史條件包括滿族一些傑出領袖人物的作用分不開的。
在武俠小說中承認並寫出中國少數民族及其領袖的地位和作用,用平等開放的態度處理各民族間的關系,金庸是第一人。即使他的第一部作品《書劍恩仇錄》,也已寫了新疆回部富有民族色彩的熱烈動人的生活場景,塑造了霍青桐等女傑的成功形象。《天龍八部》寫了喬峰(蕭峰)這樣感天動地的契丹英雄。到最後一部《鹿鼎記》,更塑造出有道明君康熙這個傑出人物。可見,他的思想是一以貫之的。這是金庸的一個重要貢獻,是金庸小說富有現代精神的生動體現。

對於江湖上正與邪、俠義道與黑道、名門正派與魔教之間的斗爭,金庸顯然也有過很多思考。傳統武俠小說出於舊式正統觀念,在正邪一類問題上採取黑白分明的簡單二分法:正則全正,邪則極邪。金庸則在小說里寫了許多極復雜的正邪斗爭,其中有部分確實存在著是和非、正義和邪惡的嚴重對立,但也有不少只是某些人為達到某種私利而借用堂而皇之的名義挑動的。(笑做江湖)里衡山派高手劉正風想要金盆洗手,這件事並沒有觸犯誰的利益,不料所謂「正派」里的嵩山派站出來堅決阻撓和干預,不許他舉行金盆洗手典禮。他們硬給劉正風按上了「結交魔教長老曲洋」的罪名,殺了劉正風全部家屬,最後連身受重傷、逃出來隱居的劉正風,以及曲洋的十二三歲的孫女都不放過。真是殘忍毒辣之至!令狐沖曾經這樣責間嵩山派的費彬:「咱們自居俠義道,與邪魔外道誓不兩立,這『俠義』二字,是什麼意思?欺辱身負重傷之人,算不算俠義?殘殺無辜幼女,算不算俠義?要是這種種事情都幹得出,跟邪魔外道又有什麼分別?」恆山派掌門人定逸師太在吃盡嵩山派一再化裝偷襲的苦頭之後,也對令狐沖說:「像嵩山派這樣狼子野心,卻比魔教更加不如了。哼,正教中人,就一定比魔教好些嗎?」小說通過具體情節告訴讀者:是和非,正義和邪惡,不能只按表面名稱來劃分,應該作具體分析。事實上,俠義道和魔教兩方面都有正派人,也都有惡勢力。青城派掌門人余滄海,嵩山派掌門人左冷禪,都在俠義道,卻都是陰險狠毒、作惡多端的人物;更不用提華山派掌門人岳不群這類偽君子了。正像《倚天屠龍記》中張三豐說的那樣:「這正邪兩字,原本難分。正派弟子若是心術不正,便是邪徒,邪派中人只要一心向善,便是正人君子。」也許金庸對中國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而造成的分裂不斷、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的歷史狀況實在感受太深,所以他的小說里一再寫到了武林中層出不窮的門派斗爭。《倚天屠龍記》不但寫了明教與正教的矛盾,而且寫到了明教內部各種勢力你爭我奪所造成的分崩離析,也寫到了正教各派有時聯合有時爭奪而帶來的相互屠殺和被人利用。《鹿鼎記》中,天地會、沐王府等各種反清勢力只要聚會在一起,總是爭吵誰算正統——究竟南明的唐王是真命天子,還是桂王是真命天子,甚至為此而動起武來。在這些復雜的斗爭中,張無忌出任明教教主後協調各派,盈盈接任日月教教主後與正教各派握手言和,化干戈為玉帛,無疑代表著作者的理想,其中實際上也包含了中國人民近百年在各派紛爭中吃盡苦頭、付出血的代價所得來的教訓。
金庸對正與邪、英雄與罪人等問題,顯然有他自己的答案。
在《射鵰英雄傳》將結束時,郭靖和成吉思汗之間有過一場爭論。年邁的成吉思汗回顧一生,意得志滿,認為他所建的國家,大到無與倫比,古今英雄,沒有誰及得上他。郭靖卻表示不同意,他說:「自來英雄而為當世欽仰、後人追慕,必是為民造福、愛護百姓之人。以我之見,殺得人多卻未必算是英雄。」
郭靖在這里所說的意見,當然代表了金庸的想法。「為民造福,愛護百姓」,才是金庸所肯定的英雄。作者在《射鵰英雄傳》附錄的《成吉思汗家族》一文中,對成吉思汗表示過這樣的評價:「他是人類歷史中位居第一的軍事大天才。他的西征南伐雖然也有溝通東西文化的功勞,但對於整個人類,恐怕終究還是罪大於功。《射鵰英雄傳》所頌揚的英雄,是質樸厚道的平民郭靖,而不是滅國無數的成吉思汗。」
金庸提出的以大多數群眾的利益為尺度考察各派斗爭的主張,使正邪的鑒別有了客觀標准。這一思想是富有歷史和現實的深度的,雖然它表面上通過武俠小說這種遠離現實的形態呈現出來。

舊式武俠小說有一個重要的情節模式:行俠——報國——封蔭。所謂「斬得名王獻桂宮,封侯起第一日中」。其人生理想是六個字:「威福、子女、玉帛」。到清代的俠義小說,主人公都是「忠義官俠」,實際成為清官家奴,更沒有獨立的人格,用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的話來說:「終必為一大僚隸卒」。金庸小說雖也寫古代,思想傾向
卻與舊式武俠小說大不相同,根本告別了「威福、子女、玉帛」的封建性價值觀念,滲透著個性解放與人格獨立的精神。金庸寫了許多至情至性的人物,他們率性而為,行俠仗義,生命可以犧牲,卻絕不做官府的鷹犬;他們我行我素,不但反抗官府的黑暗腐敗,而且反抗幾千年來形成的不合理的禮法習俗,具有濃重的個性主義色彩。楊過便是其中突出的一位。
在世俗人物眼裡,師徒名分不可逾越,楊過和小龍女卻無視周圍社會的壓力,偏要拋開這名分不管,由師徒變成夫妻。面對武林群雄的紛紛指責,楊過斬釘截鐵地回答:「你們斬我一千刀,我還是要她做妻子。」即使知道小龍女被人姦汙後,楊過仍不以為意,堅決要和小龍女結合,可見封建貞節觀念在他心目中根本沒有地位。楊過是禮教習俗的自覺的叛逆者。
不僅楊過一人如此,其他小說人物像「九指神丐」洪七公的豪爽熱誠,全無偽飾;「東邪」黃葯師的灑脫超逸,偏於乖戾;「老頑童」周怕通的了無機心,天真率性;令狐沖的狂放不羈,笑做江湖;狄雲、張無忌的躲開污濁,遁世而居;他們都是獨立的樹,而不是依附的藤蘿。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擯棄「權勢」、「威福」、「玉帛」之類世俗舊觀念,追求自由自在、合於天性的生活。令狐沖說:「人生在世,會當暢情適意,連酒也不能喝,女人也不能想,人家欺到頭上不能還手,還做什麼人?不如及早死了,來得爽快。」這正是個性主義精神的體現。在金庸筆下,連已經繼承了帝位的段譽、段智興,最後也都走上出家之路。
金庸筆下男女主人公的愛情,也已拋開一切社會經濟利害的因素,成為一種脫俗的純情的也是理想的性愛。郭靖完全不考慮華箏的公主地位而決心與黃蓉相好。趙敏為了張無忌,毅然拋開郡主的家門。胡一刀選擇妻子時,置大筆財富於不顧,他說:「世上最寶貴之物,乃是兩心相悅的真正情愛,決非價值連城的寶藏。」凡此種種,無不寄託了作者的感情傾向。
金庸在個人與社會總體的關繫上,主張要為多數民眾的利益著想。贊美喬峰、郭靖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生態度;而在個人與個人的關繫上,主張尊重個性、保持獨立人格,同情和肯定上述一大批具有真性情的人物:這正代表了現代意識的兩個重要側面。人,總是既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又要保持獨立的個體人格的,兩個方面不可偏廢。像近代西方有些人那樣只講個性自由,以至自我膨脹,人慾橫流,社會公眾利益受到侵害,這個社會就會發生種種問題。可是像古代中國有些思想家那樣,只肯定群體或王權利益,過分抑制甚至無視個體利益,犧牲人的個性,這個社會也會死氣沉沉,令人窒息,造成許多悲劇。只有將社會責任和個性自由兩者兼顧,才真正是人類現代社會所應有的健全意識。才真正是金庸所要表達的現代意識。

最能說明金庸小說富有現代意識的,也許還是他作品中潛藏的那種獨立批判精神。
表面上看,武俠小說註定要遠離現實。但究其實,並不可一概而論。金庸小說的有些內容,是作者在當代生活中有所感受而發,它們不但不脫離現實,反而應該說是深入現實的筆墨。作為政論家同時又是小說家的金庸,對諸多的社會現象和歷史事件,常常保持著客觀、清醒、獨立思考的態度。創作過程中,他把得自現實的這些感受連同自己的某些真知的見,融匯入小說,轉化成形象。這是金庸武俠小說富有思想性的一個重要原因。
只要讀讀《射鵰英雄傳》的第一回,我們就知道金庸不但相當熟悉南宋時期的政治軍事斗爭,而且對那段歷史很有自己的見解。這一回的文字浸透著一種悲憤的激情,為全書奠定了基調。一般人都知道,是秦檜害死了岳飛。《射鵰英雄傳》卻通過曲三和說書人張十五之口,揭露了「真正害死岳爺爺的罪魁禍首,只怕不是秦檜,而是高宗皇帝」,他為了坐穩他的皇帝寶座,寧可把一心一意抗金、想要迎回徽欽二帝的岳飛害死,向金國一再退讓,甚至竟然向金國皇帝上降表稱臣。這就使讀者很容易聯想到「九一八」事變後中國發生的一系列事情,包括大片土地淪喪,主張抗日的張學良被囚禁,楊虎城被殺害,等等。台灣在五六十年代禁止《射鵬英雄傳》出版,除了作者金庸原先屬於香港《大公報》系統這個政治因素外,上述小說內容方面的問題可能也是一個緣由(直到1979年,台灣初次印這部作品時,還要改個名字,叫做《大漠英雄傳》。
在中國大陸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讀者,當他們讀到《笑做江湖》中寫日月神教和《鹿鼎記》中寫神龍教的那些筆墨時,一定會聯想到「文革」時期林彪、「四人幫」強制推行的所謂「早請示」、「晚匯報」、「三忠於」、「四無限」那套極端個人迷信的活動。小說中的日月神教,在東方不敗和楊蓮亭一夥把持下,強令徒眾服有毒葯物而自己則壟斷解葯,以維持教主的個人權威。部屬每人說話,一開口就是:「教主千秋萬載,一統江湖」;「教主令旨英明,算無遺策,燭照天下,造福人民,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又說什麼:「教主指示聖明,歷百年而常新,垂萬世而不替,如日月之光,布於天下」,「屬下謹奉令旨,忠心為主,萬世不辭。」荒誕的情節形式,呈現著發人深思的現實內容。有關神龍教的描寫也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筆墨並不是出現在「文革」結束。中共中央作出否定這場動亂的決議之後,而是早在1967至1970年間「文革」正在進行,林彪、「四人幫」氣焰如日中天的時候就寫出的。這就真正顯示出作者辨別復雜事物的可貴眼力和敢於堅持真理的無畏勇氣。即使在香港這樣的環境中,由於「左」傾思潮的一度猖撅,要做到這一點也非常不容易,同樣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一位名叫林彬的香港電台廣播員,就因為批評「文革」中的個人迷信現象而在1967年那場「紅色風暴」中被人以汽油澆身活活燒死。金庸也曾被列入要殺的「五人黑名單」,一度被迫離港出走。事情就曾這樣十分荒唐而又尖銳得血淋淋地擺在人們面前。只有了解這些,我們對金庸小說的評價才能從某些俗見中解脫出來。
不妨舉《笑做江湖》中一段描寫作為金庸小說富有獨立批判精神的例證。東方不敗被殺,任我行恢復教主地位之後,日月神教的骨幹們當著現任教主的面,紛紛揭發批判起東方不敗的罪行。有的說東方不敗「武功低微,全仗裝腔作勢嚇人,其實沒半分真實本領」。有的說「東方不敗荒淫好色,強搶民女,淫辱教眾妻女,生下私生子無數」。如此這般。真是意味深長!事實上,當初東方不敗是被任我行。向問天、令狐沖三人合力殺死的。小說寫東方不敗一人抵擋三位高手,仍游刃有餘,接連施放暗器射傷他們;只在盈盈用計刺傷其男寵楊蓮亭並使之大叫一聲之後,東方不敗才因心神紛亂而中了雙劍。這能叫做「武功低微」、「沒半分真實本領」么?再有,小說早已寫明:東方不敗因練《葵花寶典》(據說乃太監傳下的絕世武功)而先行「自宮」,失去了性能力,他怎麼可能再去「強搶民女,淫辱教眾妻女,生下私生子無數」呢?這豈不是眼見對方已經垮台反正不能再為自己辯護而展開的胡亂批判么!而這類所謂勢如破竹式的「揭發批判」,在「文革」中乃至「文革」前,人們見到的難道還少么!小說在這方面顯示的諷刺意味,堪稱入木三分,沒有深刻的觀察和鋒銳的見解,這些筆墨絕對寫不出來!金庸最後兩部小說——《笑做江湖》與《鹿鼎記》中確有不少寓言成分,而這,正是金庸發揮政論家的洞察力與小說家的想像力並使二者得到較好結合的生動證明。
金庸在自己的小說中,常常提出一些令人感到意外而確又十分獨到的見地。一部《俠客行》,可以說就是反教條主義、反煩瑣哲學、充滿現代批判精神的作品。小說通過不識字的石破天居然能破譯石壁上那首詩里包藏的絕頂武功,給人豐富的啟示。它的矛頭旨在批判中國傳統經學那種煩瑣解讀模式的錯誤。漢代開始的經學,雖然不是一點貢獻也沒有,但牽強附會地尋找微言大義(如把愛情詩《關雎》硬解釋成歌頌「後妃之德」的作品),大篇考證而不得要領,抓住細枝未節卻忘記事情的根本方面,這種迂闊固執的書獃子態度,無論如何總是不可取的。唐詩已經對此有所概括:「魯史談五經,白發死章句。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這是傳統經學誤國誤民的生動寫照。金庸小說通過石破天參悟武功過程合情合理的描寫,以現代人的態度,點示了傳統經學教條主義煩瑣解讀的根本弱點,它的意義又遠遠超出了批判經學本身。金庸自己在1977年寫的《俠客行·後記》中說:「各種牽強附會的注釋,往往會損害原作者的本意,反而造成嚴重障礙。《俠客行》寫於十二年前,於此意有所發揮。近年多讀佛經,於此更深有所感。」

最後,金庸小說的現代意識,還表現在作者用現代心理學眼光來分析人物解剖人物。金庸對弗洛伊德、榮格的精神分析學顯然相當熟悉,他把精神分析學的合理方面加以運用,滲透到人物刻畫之中,揭示出變態人物之所以變態的社會原因和心理原因,相當有深度地寫出他們的性格。

『叄』 金庸小說武俠精神畢業論文

如果要我寫的話 首先是俠的起源,這要從墨家思想開始談起. 然後是俠的定義 金庸對俠的認識及其轉變 金庸筆下人物的俠之表現 俠之大者 武俠精神在日本及西方的發展 武俠精神與自我滿足心理的論述. 書目的話,有一本《十家論墨》很不錯。討論金庸的書和文章就太多了。另外百家講壇之類的節目討論武俠的也很多。

記得採納啊

『肆』 你認為金庸武俠小說中哪個人物最具有俠義精神

虛竹。《天龍八部》三大男主之一,但三大男主中屬後期的虛竹武功為最高,雖然虛竹的內力可能沒有段譽高,但虛竹身兼逍遙三老合計近兩百年內力,加之逍遙派的小無相功、天山折梅手等妙武學,整體武學較之大哥蕭峰和三弟段譽高了許多。

『伍』 外國人對金庸武俠小說中的大俠怎麼理解

這個可以說外國人的理解是和中國的想像是有不同的,俠,國外是沒有對應的單詞的。。

神馬蜘蛛俠、蝙蝠俠,雖然帶個俠字,但是跟中國的大俠沒有一毛錢關系,只是翻譯的問題,蜘蛛俠的英文是SPIDER MAN,直譯就是蜘蛛人,蝙蝠俠大體也是這樣,看起來名字太搓了,所以才譯成XXX俠。。

外國人可以說是完全不能理解中國的俠義精神,所以很有意思的事,金庸的小說英文譯名如下

  1. The Book and the Sword - 書劍恩仇錄 ,翻譯過來就是 書和劍
    2. Sword Stained with Royal Blood - 碧血劍 ,帶血的劍
    3. The Legend of the Condor Heroes - 射鵰英雄傳 ,神鵰英雄的傳說
    4. Flying Fox of Snowy Mountain - 雪山飛狐 ,雪山上的飛狐
    5. The Return of the Condor Heroes -神鵰俠侶 ,神鵰英雄的回歸
    6. Other Tales of the Flying Fox - 飛狐外傳 飛,狐的其他傳說
    7. Swordswoman Riding West on White Horse 白馬嘯西風, 女劍士騎著白馬
    8. Blade-dance of the Two Lovers 鴛鴦刀, 兩個相愛人的刀舞
    9. Heaven Sword and Dragon Sabre - 倚天屠龍記 ,天堂劍和龍刀
    10. A Deadly Secret - 連城訣 ,一個死秘密
    11. Demi-Gods and Semi-Devils - 天龍八部 ,民眾的神和民眾的魔
    12. Ode to Gallantry -俠客行 勇敢的頌歌
    13. The Smiling, Proud Wanderer - 笑傲江湖, 笑著流浪
    14. 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 - 鹿鼎記,鹿和鼎
    15. Sword of the Yue Maiden -越女劍 越女的劍

直譯回來,原來的意味沒了,因為很多名字都是一個字一個字對應單詞翻譯,所以可見中西文化在這方面有很多區別,至於外國人會不會把俠當成他們心目中的騎士。。

答案是肯定不會,騎士和大俠最大的區別就是,騎士是有實權的,而大俠除了武功高,人家或許會給你面子。

西方的騎士其實就是他們的統治階級,相當於我國的官吏。。。

『陸』 金庸先生留給國人永遠的武俠精神,像他這樣的大師還有誰

在我國的武俠小說作家中,能夠與“武俠巨匠”金庸先生媲美的人有同樣優秀的古龍先生。金庸先生和古龍先生幾乎是代表了中國武俠小說的最高水準,金庸先生和古龍先生也常常被書迷們拿出來比較,但是比拼了這么多年也沒有得到一個令所有人心服口服的結論,但是無論怎樣,金庸先生和古龍先生帶給我們的武俠精神都是永恆的。

總而言之,金庸先生和古龍先生各有各的好處,但是他們二人帶給國人的武俠精神卻永遠都是豐滿的、不朽的。如今金庸先生和古龍先生都已經離我們而去,但是他們留下的一個個精彩紛呈的武俠世界卻永遠留在每一位讀者心中了。

『柒』 金庸老先生的武俠小說想傳達怎樣的俠義精神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不僅僅關注於“武”與“俠”,同樣在其中融入了自身對於社會的探討,讓整個武俠世界的意蘊更為豐富,《連城訣》對人性的刻畫深入人心;《笑傲江湖》又表現出對於政治的關注;而最後的《鹿鼎記》又將社會百態展現得淋漓盡致。而在俠義精神的流露之中,金庸先生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具體為:責任精神、寬恕精神以及自由精神。

一、責任精神

俠客在文化的演變之中逐漸被賦予了關懷天下的責任精神,脫離了單純為了兒女情仇的“小俠”,而貫徹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精神。

三、自由精神

最後的一種俠客精神與其本身極為契合,這種對於自由的嚮往正是俠客的一種重要表現,也是俠客的終極追求。它是一種與封建禮教的對抗,是一種對思想禁錮的反叛,是一種個性人格的高揚,楊過、令狐沖......都蘊含著這樣一種理念。

『捌』 金庸的武俠作品傳達的是一種什麼思想哪些精神值得學習

我曾經讀過一句非常神奇的話,金庸的書中沒有真正的大俠精神。但你想想,他是有原因的。什麼是真正的大俠精神?是懲惡揚善,應該更貼近水滸英雄。但這一部分在金庸小說中較少出現。歸根結底,金庸本人是一位受過良好傳統教育的社會精英,其小說的核心應該是儒家思想。後來,一些佛教可能會混雜在一起。「俠為國,民為本」是一種非常明顯的儒家思想,而「憐我為世,憂我為世」則是一種非常明顯的佛教思想。

看完後,我總在想像自己在他們的環境里學習武術後做出的一個選擇。最後,我發現他們比我學識淵博,比我心胸開闊,正直而憤憤不平。讀完後,我總是掩面嘆息。當我回首當時的情景,我可以猜到他們寧死也不投降。

金庸小說帶給我的精神世界,就是教會我在內心堅持正確的道路,不被外界所感動,不被愛情所束縛。做自己世界的大俠,也可以做世界的大俠。

『玖』 金庸小說里的哪些大俠讓你很敬佩為什麼

郭大俠 喬峰 "俠之大者 為國為民 ; 英雄豪傑 光明正大 頂天立地 浩氣長存「令人心生敬佩

『拾』 金庸有哪些精神

金庸武俠小說的現代意識(前期思想) 出於對戰神阿瑞斯和愛神阿芙羅狄蒂的迷戀,我對金庸的作品久讀不厭。但形而上的思考卻使我不得不暫時對他們告別,沉浸在思想的一抹陰影之中。對於金庸的評論已越來越多,作為一個和大家一樣的享樂主義讀者,我憂慮的並不是能否給「金學」的孔雀尾巴上添一根華麗羽毛,而是擔心我的觀點不同於讀者的想像,給人以一種不切實際、影響文本閱讀快感的荒謬。因為大多數的金庸小說讀者和評論者都認為金庸作品的思想來自於傳統文化,僅在寫作技巧上表現了一定的現代意識,且這些現代意識也基本消彌在文本中不斷出現的「蝶戀花」詞調和「山坡羊」曲律中;我卻認為正是現代意識給了金庸的想像力以最大的啟發,並使其作品的深層意蘊表現出一種鮮明的反傳統傾向。這個貌似虛假的看法可能在本質上是真實的。



公元五世紀初,陶淵明從他自己的經歷中提煉出的桃花源情結,可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富誘惑力的烏托邦理想。如果說鮑照和庾信在他們著名的作品中把世間的不幸詩意化了,那麼陶淵明則詩意化了世間的幸福。在中國文學的漫長歷史中,桃花源情結成了一代代文人渴望獨善其身的那種普遍而又古老的幻想。也許正是這種幻想在金庸作品中的屢次出現,才使人覺得他始終和傳統保持一致。然而,這種幻想的實質在金庸那裡卻是似是而非的。

大多數讀者可能都會認為《射鵰英雄傳》中的桃花島和《神鵰俠侶》中的古墓是桃花源情結在金庸作品中的典型。的確,桃花島和古墓在地理位置上正如同桃花源一樣與世隔絕,人間的痛苦和變幻在桃花島迷宮般的道路和古墓穴口的千鈞巨石外悄然流逝著,但此間的居者卻並不是為了逃避客觀世界的痛苦,而是為了逃避主觀的憂郁消沉的深淵。黃葯師在傷心之際引賈誼的文章說:「且夫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這正說明了處在世界上任何位置的人,都不過是帶著肉體和心靈的寂寞絕望與萬物一同日日夜夜地忍受煎熬。桃花島和古墓對於黃葯師和林朝英等人來說不過是覆蓋在深淵口上的一層稀薄物質,只能勉強支撐體重罷了。這種屬於現代人意識的絕望感盡管被金庸落實在愛情主題上,但桃花源情結的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思想內核卻因此打破了。

如果說桃花源的居住者是被環境賦予了其存在的意義,桃花島和古墓則幾乎對於所有的居住者來說都是只有被動性。而以黃葯師和楊過這兩個反傳統的個人主義者作為桃花島和古墓精神上的主人,正是在深層意義上對指向過去的烏托邦的桃花源情結的解構。金庸在黃葯師和楊過這兩個號稱東邪西狂的人身上突出地表現了他嘲弄傳統觀念的愛好。「每非湯武而薄周孔」的黃葯師對傳統觀念所持的態度一直是永不減退的憤怒攻擊。他為陸冠英和程遙迦完婚的一幕是《射鵰英雄傳》所能給予讀者的最好的禮物之一,不能欣賞這一幕也即意味著肯定禁慾主義;楊過與小龍女的戀情本央就超越了一切的傳統價值觀念,其意義正在於表現個人主義精神對傳統秩序的反叛,他們最終的成功既是愛情的勝利,也是現代意義上的昂揚精神的勝利和意志的勝利。

熱點內容
小說同行好看嗎 發布:2024-09-20 19:29:54 瀏覽:229
我有百倍升級速度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4-09-20 18:47:19 瀏覽:771
古代小說子情 發布:2024-09-20 18:27:35 瀏覽:901
長篇異世後宮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4-09-20 18:18:42 瀏覽:268
分身x女主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4-09-20 18:02:50 瀏覽:48
都市小說主角有姐姐 發布:2024-09-20 16:47:29 瀏覽:484
顏值系統類都市小說 發布:2024-09-20 15:58:48 瀏覽:716
文藝小說名字大全 發布:2024-09-20 08:14:23 瀏覽:861
科幻小說改良基因 發布:2024-09-20 06:18:06 瀏覽:492
免費小說全本閱讀為你抹去一世塵埃 發布:2024-09-20 06:02:39 瀏覽: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