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的敘事語法
❶ 金庸武俠愛情敘事特點
金庸的筆下,描寫了許多不同類型的愛情。仔細分析,會發現其中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意義,表達了作者對於愛情本質的深刻認識,也表達了作者心目中的愛情觀念。(1)「最理想的愛情」,以楊過與小龍女、丁典與凌霜華、郭靖與黃蓉、胡一刀夫婦等為代表。在金庸看來,真正的愛情是純潔和高尚的,它與財富、門第、權勢無關,只是兩情相悅,情投意合,相互理解,互相支持。楊過與小龍女傾心相愛,勇敢地反抗禮教習俗(師徒不能成婚);胡一刀夫婦不貪圖寶藏錢財,肝膽相照,同生共死;丁典與凌霜華不畏權勢,真誠相愛,生死相依……這些愛情故事充滿了理想主義色彩,是崇高的、堅貞的愛情,是令人嚮往的愛情,也是作者的愛情理想。(2)「最感人的愛情」,以胡逸之對陳圓圓、程靈素對胡斐、儀琳對令狐沖、小昭對張無忌等為代表。程靈素為了救胡斐的性命,不惜用嘴吸出毒素,犧牲自己的生命;儀琳雖然痴戀著令狐沖,卻並不強求與之結合,只是虔誠地析求菩薩保佑令狐沖一生快樂逍遙;小昭一片芳心全在張無忌身上,她不慕名利權勢,只要能在張無忌身邊做一個「丫頭」,她就心滿意足了……這些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傳達出一個共同的信息:真正的愛情是為對方著想,只求奉獻,不求回報。正如「百勝刀王」胡逸之所說的那樣:「你喜歡一個女子,那是要讓她心裡高興,為的是她,不是為你自己。」(3)「最可怕的愛情」,以李莫愁對陸展元、李秋水和天山童姥對逍遙子、梅芳姑對石清、何紅葯對夏雪宜等為代表。這些女性原本溫柔美麗,因為得不到想要的愛情,或者被心上人拋棄,以致心理變態,亂施報復,成為可怕的瘋魔。這類女性形象,在古典文學中是不多見的。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講究「發乎情,止乎禮」,追求雅而含蓄的審美效果,所以,女性即使有很深的怨棄之情,也不會採取過激的行動。因此,金庸筆下的「情痴」、「情魔」形象,很大程度上是源於西方文化的影響;同時,這些藝術形象也喻示著作者對愛情的深刻的理解,即:愛情可以是靈葯,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愛情也可以是毒素,扭曲人性,貽害他人。(4)「最不可理解的愛情」,以馬春花與福康安、岳靈珊與林平之、紀曉芙與楊逍、溫儀與夏雪宜、殷離與張無忌等為代表。馬春花被父親許配給了師兄徐錚以後,卻愛上了皇族貴人福康安,不僅為他生育了兩個孩子,還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可是臨死之際,她的要求竟然是再見一見害死他的「心上人」。岳靈珊與林平之相愛成婚,一心希望夫婦相偕,不料林平之心胸狹隘,陰險殘忍,他為了報復岳不群,親手刺殺了自己的妻子,而岳靈珊毫無怨蔥之情,臨死之前還囑托令狐沖好好照顧林平之。這些凄滲的愛情故事看起來難以置信,實際上卻揭示了愛情的真實本質。愛情是盲目的,是非理性的,是說不清、道不明的,它讓人們身不由己,難以自拔,也讓人們失去理智,至死不悟。關於愛情與性的關系,也一直是人們爭論不休的話題。那麼,金庸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我們在他的小說中,看到了這樣一些奇妙的現象:峨嵋派女弟子紀曉芙不幸被明教的光明左使楊逍強奸,卻出人意料地愛上了楊逍,還為他們的女兒取名楊不悔。小和尚虛竹和西夏公主因為被天山童姥所制,在黑暗的冰窖中發生了性關系,雖然他們互相並不認識,卻從此深深地愛上了對方。相似的情節,暗示著作者對愛情的本質的理解,即:性愛是愛情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對純粹的精神之戀的嘲笑,也是對東方傳統的愛情觀念的大膽反叛。(5)「最無緣的愛情」,以袁紫衣和程靈素與胡斐、王重陽與林朝音、南蘭與苗人鳳等為代表。愛情的成敗得失,與具體的人生際遇、人物性格密切相關。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青年男女一見傾心,互相愛慕,卻因為個性不合或機緣不巧導致了愛情悲劇。這種「無緣」的愛情悲劇,在金庸的小說中得到了廣泛的表現。《飛狐外傳》中的程靈素愛上了胡斐,胡斐卻愛上了袁紫衣,可是袁紫衣偏偏是一個尼姑,這難道不是命運的安排嗎?《雪山飛狐》中胡斐與苗若蘭兩情相悅,私訂鴛盟,不料苗人鳳卻要與胡斐決一死戰,這場打鬥不論結果如何,都將造成胡斐與苗若蘭的終身遺憾。(神鵰俠侶》中王重陽與林朝音的愛情悲劇更是讓人扼腕嘆息。他們原本是一對天造地設的佳偶,結果卻落得情天長恨,鬱郁而終,究其原因,在於兩人的個性太過要強自負。由此說來,「無緣」二字看似簡單,實際上卻是有關人生與人性,而金庸的不凡之處,正是在「無緣」的愛情悲劇中,反映不幸的現實人生的真相,表達自己的人生體驗與感悟;展現人物個性的差異,挖掘人性的普遍弱點。
❷ 論文題目是 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歷史敘事 要從哪幾個角度著手寫求教、、
建議,先對比金庸武俠小說與真實歷史的差異,知名金庸武俠並非真正的歷史
然後對具體與歷史不符合的金庸小說 情節進行分析,說明金庸先生這樣設置的主要原因
歷史對於金庸小說的意義,更有時代的代入感,更有歷史的積淀感,更可以體現作者的歷史情懷,更強化對於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❸ 金庸的小說具體寫作技巧是
本論文以結構主義敘事學分析金庸小說,採用的敘事學理論計有俄國普羅普的敘事功能說、法國托多羅夫的敘事句法、布雷蒙的敘事邏輯及格雷瑪斯的語義方陣。 論文的第二章著眼於金庸小說的故事情節,化繁為簡,歸納出四個類別合共九種的敘事功能。四個類別分別是「初始形態」、「轉變的不同方式」、「從危機到逆轉」和「逆轉的終點」。九種功能分別是「父親缺席」、「身份低微、武功不高」、「離開現況」、「好管閑事」、「計設陷害」、「談情說愛」、「學武」、「解困」,以及最終的「歸隱」。金庸小說重在把一個身份低微武功不高的小夥子塑造成一時無兩的武林神話,而當神話完成後,就會歸隱。 論文的第三章以托多羅夫的敘事句法為理論基礎,著重分析金庸小說的敘事語法,並以《倚天屠龍記》為例,把故事劃分為七個命題,從而探討《倚天屠龍記》的主題。論文的第四章以格雷瑪斯的行動元及語意方陣為理論基礎,並以《天龍八部》為例,著重指出三個主人公個別的故事發展模式及語意方陣,從而探討《天龍八部》的主題。
❹ 小說的描寫和敘事知識有哪些
敘述和描寫都是寫人記事的一種基本表現手法。
敘述是作者對人物經歷、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的表述和交待。敘述的手法有順敘、倒敘、插敘。描寫是作者對人物、事件、景物作具體生動的摹寫。從描寫對象上看,有肖像、心理、語言、行動等人物描寫,還有社會、自然等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由於敘述和描寫都是交錯在作品中運用的,都是一種記敘性的陳述,因而閱讀時二者不易分清,具體是敘述還是描寫,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來區別。 (1)應用對象的不同。敘述的作用,一般用於對人物身世、地位、經歷等的介紹,對事物的發生、發展、變化的經過的交待。描寫主要用於對美的風景、人物的形象、人物的內心世界以及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物體的狀態等方面進行刻畫、描摹。
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那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背影》) 在這次參加考試的二百多名考生中,有一個二十歲的考生陳伊玲,初試時成績十分優秀,聲樂、視唱、練聲和樂理都列入優等,尤其是她的音色美麗,音域寬廣,令人贊嘆。(《第二次考試》) 第一段話是對父親動作的描寫。第二段話是陳伊玲第一次考試經過的概括性交待,是敘述。
(2)形象感不同。描寫,是對人和事物的描摹,重視原來的模樣、狀態、情景,常常要繪聲繪色,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形象感強。敘述只是交待人和事物的經歷,缺乏描寫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形象感。試比較:
風忽然大了,柳條吹動起來。
風忽然大了,那半天沒動的柳條象猛地得到什麼可喜的事,飄灑的搖擺,枝條象長出一截兒來。(《駱駝祥子》)
第一段話只是告訴人們,柳條在風中被吹動,到底怎麼動,末作具體介紹,沒有形象感,是敘述。第二段用了擬人、想像的手法,把柳條的動態再現了出來,給人的形象感非常強,是描寫。
(3)線條粗細不同。描寫是用細致的筆法構圖,用的是細線條,猶如電影的特寫鏡頭。
敘述是用簡練的語言、明快的節奏來概述事情的經過,所交待的人和事是粗線條的。如:
主席也舉起手來,舉起他那頂深灰色的盔式帽,但是舉得很慢,象是在舉起一件十分沉重的東西。一點一點的,一點一點的,等到舉過頭頂,忽然用力一揮,便停在空中,一動不動了。(《揮手之間》) 母親把飯煮了,還要種田,種菜,喂豬,養蠶,紡棉花,因為她身體高大結實,還能挑水挑糞。(《回憶我的母親》)
第一段,對舉手的動作用了形容詞和重疊詞,既寫了所舉帽子的顏色、式樣,又寫了舉帽的速度、力度,用的是細線條,是描寫。第二段對母親辛勤勞動所作的農活的簡單介紹,是粗線條,是敘述,而不是描寫。
(4)是否推動情節的發展。敘述對情節的發展起推動作用,包括時間、場面等大幅度的推進。長時間、多場面的變化,可用幾句話敘述過去。描寫,只是局部、片斷上的變化,一般不能推進情節,即使有推進,也只是很小的推進。試比較:
普之仁領著我穿看茶花走,指點著告訴我這叫大瑪瑙,那叫雪獅子,這是蝶翅翹,那是大紫袍……名目花色多得很。(《茶花賦》)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星羅棋布、玉立婷婷的荷花。紅荷垂露,盈盈欲滴,白荷帶雨,皎皎無瑕。怒放的,嫩蕊艷黃;含苞的,嬌羞欲語。再加上綠蓋疊翠,青盤滾珠,好一幅迷人景色。(《荷葉詠》)
第一段話是寫普之仁領「我」看茶花,轉到寫各種茶花。有「我」所看茶花的場景變化推動情節發展。第二段用描寫,寫荷花是寫同一時間內各種荷花的形貌、狀態等,不能推動情節的發展。
(5)是否使用修辭手法。描寫,要突出描寫對象。用比喻、對偶、擬人、反復、排比等修辭手法較多。敘述,一般不用修辭手法。如下面一段描寫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大家注視著陳伊玲,嫩綠的絨線上衣,咖啡色的西褲,宛如春天早晨一株婷婷玉立的小樹。(《第二次考試》)
❺ 求 金庸武俠小說的俠義敘事 的寫作框架
1、時代背景(如笑傲江湖、連城訣等就缺少)
2、人物立場鮮明
3、學武情節(樹立主人公性格)
4、出現矛盾、激發矛盾、樹立對手
5、解決問題,故事主線回歸歷史。
❻ 求論文 金庸小說的敘事藝術
金庸小說是當代文學中的一朵奇葩.作為小說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其敘事結構呈現出獨特的藝術景觀.它不拘泥於現成的敘事模式,而是不斷地進行創新改造.本文從固定模式的創新運用、"建築框架式"的敘事結構、設置懸念的結構藝術和演繹人性的情節驅動模式四個層面入手,對金庸小說的情節結構藝術作一粗略的探索.
討論金庸小說的與眾不同之處,武非武、俠非俠、奇非奇,這是金庸小說的藝術特點,當然也涉及了金庸小說的藝術成就。為什麼王一川博士會將金庸列入「20世紀文學大師」之四?為什麼北大嚴家炎教授說金庸小說標志著「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這問題值得我們深究的。我們還必須說明,金庸小說是怎樣將俗文學的形式提升到高雅而又精深的境界;金庸小說又是怎樣突破了武俠小說的固有模式及文類的局限,而獲得創造性的藝術成就?我們還要說明,金庸小說是怎樣超越了武俠小說及其通俗文學的極限,從而看是武俠小說,而從更深的層次上看卻又不是武俠小說——別的作家,包括武俠小說的另兩位大師梁羽生和古龍,他們的小說僅僅是寫得好的武俠小說而已;只有金庸的小說不能在武俠小說的概念范疇內獲得充分的解釋,必須突破這一概念的局限,才能真正地理解金庸小說。——也正是在這一意義上,金庸才有可能與魯迅、沈從文、巴金等文學大師並列。
金庸小說的敘事方法及其作品的結構形式的與眾不同,不僅與所有的武俠小說作家作品不同,而且對非武俠類型的小說作家也大有啟發。
金庸小說除少數幾部如《連城訣》、《白馬嘯西風》、《俠客行》及《笑傲江湖》等外,其餘都有或深或淺的歷史背景。——《書劍恩仇錄》、《雪山飛狐》、《飛狐外傳》寫的是清乾隆年間事;《鹿鼎記》寫的是清康熙年間事;《鴛鴦刀》的時代背景也是在清代;《碧血劍》寫的是明末清初事;《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寫的是南宋末年間事;《倚天屠龍記》寫元末年間事;《天龍八部》寫的是北宋年間事;《越女劍》寫的是春秋時期事。這些小說的歷史背景、看上去各不相同,其實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多為民族矛盾沖突激烈,或諸侯爭霸、或改朝換代的「動亂時代」。金庸的小說取宋末元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以及宋遼矛盾、宋金矛盾、元明矛盾、明清矛盾、漢滿矛盾這樣的分裂、動盪與民族矛盾激化的時代為小說的背景,這不難理解。一是「亂世出英雄」;二是沖突出奇聞;三是可以寫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的主題;這些之外,還有,四是金庸不想寫純粹的江湖——武林故事,而是要想辦法提升小說的主題意義,並施展作者獨特的藝術才華。之所以要這樣寫,表面的原因是要使讀者感到可信;再是要改變武俠小說的傳統模式,開拓新的路子。
金庸達到了真正的文學層次及美學層次。這也說明了,為什麼金庸的《射鵰英雄傳》一出,不僅轟動一時,而且被認為是「真命天子已出世。」是因為,金庸正是從這一部小說開始,完全找到了自己獨特的敘事方法及結構,即上述的三維世界。——《射鵰英雄傳》不僅寫了,(1)江南七怪、全真七子、乾坤五絕及其徒子徒孫的江湖世界中的奇人奇事;(2)宋金對峙時代,南宋君臣苟且偷安、卑恭屈膝及昏庸無能;金國君臣的狼子野心、傲慢橫行;以及蒙古大草原上成吉思汗逐步統一蒙古部落,並東征西討,又試圖滅金伐宋;(3)前兩種背景交織,目的是寫小說主人公郭靖的成長:他的父母從山東移居臨安,未「安」多日,又被金國王爺弄得家破人亡,母親懷著郭靖逃到蒙古苦苦掙扎,這才使孩子出生,並一天一天地長大,這些都是「歷史」造成的;而丘處機與江南七怪打一場賭,又決定了郭靖此後的人生道路,這又是「江湖」造成的:郭靖從一個訥、遲鈍、憨直的小孩,成長為一個勇敢、剛毅、正直、淳厚的大英雄,成長為一個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這才是本書當中最為人稱道、讓人激動的因素。也正是小說中最獨特的東西。值得注意的是他的特殊的身世,及他的極為特殊的形象,他甚至連平凡的孩子也比不上,怎麼能成為一個蓋世英雄、俠之大者?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筆,令人信服地敘述了這一奇特的、激動人心的人生歷程。他的成長——成才(練武)——成功(保國)的每一步,都充滿了玄機巧妙而又真實可信,都牽動了讀者的心。
《射鵰英雄傳》成了一部經典性的作品。它不僅是武俠故事的經典,也是小說藝術的經典,因為它開創了一種新的敘事方法及結構形式。《射鵰英雄傳》當然也成了金庸小說創作的一個新的起點,一個分界線。以前的《書劍恩仇錄》還沒有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陳家洛這個人上,而是集中到傳奇情節上;《碧血劍》稍好一些,寫了袁承志的童年、學藝的一些經歷,但也仍是匆匆而過;《雪山飛狐》則又回到說故事及其「怎樣說」(這當然也很重要)上面去了,直至《射鵰英雄傳》才將敘事重點真正地轉移到人上來。圍繞人物的成長來結構小說、發展情節,這就像高爾基所說:情節是人物性格的展開形式。《神鵰俠侶》敘述了楊康之子楊過的人生故事,比《射鵰英雄傳》更為精彩生動、曲折動人。《倚天屠龍記》敘述了張無忌這一人物的不幸經歷,我們已經說過張無忌的父親是武當派的弟子,而母親則是魔教的殷素素,正邪結合,非災即禍,因為正邪不兩立,仇怨極難消。所以在回到武當山不久,張翠山、殷素素便雙雙自殺,張無忌從此成為孤兒。更不幸的是他還身中寒冰毒掌,祖師爺張三豐束手無策,張無忌生命危在旦夕,只得讓他到當地名醫胡青牛那兒去碰運氣……此後張無忌便開始了他孤苦飄零的人生,當然少不了一次又一次的奇遇,一次又一次的磨練和考驗。這些,不僅能滿足讀者的好奇心,而且還能深深地打動我們。有時我們會覺得「張無忌就是我」,或者是我們極親近的朋友,我們可以在他的人生故事中受到更多的啟迪。這樣的三維結構,不僅提高了武俠小說的檔次,而且也使小說的結構形
式更加嚴密,因為它圍繞主人公的人生來寫,既可保證「人學」的重點,又可保證「小說」的完整嚴謹。而利用這樣的三維結構,在敘事操作上,也有了極大的自由度,可以充分地發揮作者的想像力、創造性;而另一方面卻又有「法」可依,那就是以人為主。可以簡單地說:它比一般武俠小說多了藝術品味;而比純文學創作多了傳奇性及其想像與創造的自由度;它比歷史小說更神奇;而又比一般的武俠故事更深厚。
❼ 小說敘述方式
1、小說的敘述方式很靈活,有正敘,倒敘,穿插,意識流等。
2、敘述的角度常用的有以下三種:
(1)即以第一人稱方式記敘,有身臨其境之感,令人感到親切,感情真摯。
(2)他敘方式。即以第三人稱方式記敘,令人感覺客觀,夾敘夾議體裁不受拘束。特別是穿插歷史過往的故事。
(3)交互方式。即客觀敘述為主,其間某一段故事以第一人稱方式敘述,整體運用更靈活。
(7)武俠小說的敘事語法擴展閱讀
小說敘述視角淺探
講到視角我們會想到熱拉爾·熱奈特的說法:「敘事投影(即視角)在所有關繫到敘事技巧的問題中,是十九世紀以來人們經常研究的問題。」也會想起雷班的說法:「我認為,在整個復雜的小說寫作技巧中,視角起著決定作用———所謂視角即敘述者與他講的故事間的關系。」
「視角」原出於繪畫透視學中一術語。畫家寫生要善於選擇「最佳視角」。所謂「最佳視角」就是指畫家觀察生活、描寫人物、揭示人物的精神特徵,掌握人物與景物的准確對比度和調整光線明暗關系的一個最恰當的角度。
視角選擇不當,便會影響畫稿的藝術質量。作家創作小說一樣要選擇最佳敘述視角,否則也會影響小說的創作質量。小說的敘述視角與人稱有密切關系,本文試從這個問題入手,對小說的敘述視角作簡略的探討。
❽ 常見的小說敘事模式有哪些
http://www.doc88.com/p-786446364832.html
❾ 小說的敘述方式有哪幾種各有什麼作用
小說的敘述方式有順敘、倒敘、插敘、平敘。
順敘或正敘:按時間發展先後依次敘述情節;
倒敘:把某些發生較晚的情節或結尾先行交代,再回過頭來敘述來龍去脈、前因後果和發展過程;
插敘在順敘中暫時中斷主要情節的進展,而插入相關事件;
平敘介紹同一時間內不同處所發生的兩件或幾件事。
另外還有補敘、追敘、分敘、合敘等多種。
(9)武俠小說的敘事語法擴展閱讀
小說的三要素: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環境描寫。
1、人物形象
人物的核心是思想性格,人物描寫的角度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正面描寫包括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側面描寫通常以他人或事物來反映該人物,又叫側面烘托。
小說塑造人物,可以以某一真人為模特兒,綜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跡,任何一部優秀的小說,總有使人難忘的典型人物。人們可以通過這些藝術典型的鏡子,看到、理解許多人的面目。
2、故事情節
指作品所描寫的事件發展,演變的全過程,故事情節的一般結構:(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故事情節來源於生活,它是現實生活的提煉,它比現實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現實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終,有起有伏,並有一定發展過程的,因而小說情節的展開,也是有段落,有過程的。
這個過程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有時還有序幕和尾聲。在作品中,情節的安排決定於作者的藝術構思,並不一定按照現實生活中的事件發生、發展的自然順序,有時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時也可顛倒或交錯。
3、環境描寫
指對人物活動的環境和事情發生的背景作描寫。一部好的小說總能讓人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而不像科學報告那樣枯燥乏味。作者總是能以優美的文筆、生動的描寫和不可思議的想像把這個故事牢牢地刻印在讀者的腦海里。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自然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季節、氣候及花草鳥蟲的描寫,作用是渲染故事氣氛、烘託人物形象、推動情節發展、暗示社會環境、深化作品主題;社會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活動的具體背景、處所、氛圍以及人際關系等作描寫,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環境、交代人物的社會關系、交代作品的時代背景。
❿ 《水滸傳》研究 有哪些主要的、主流的、重要的著作呢
品讀水滸傳,段啟明;金聖嘆批評本水滸傳,施耐庵,羅德榮,金聖嘆;水滸傳源流考論,陳松柏著;名家評點《水滸傳》,羅貫中,施耐庵,詹紅旗;胡適魯迅解讀<水滸傳>,以及《水滸傳》資料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