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讀金庸武俠小說經驗

讀金庸武俠小說經驗

發布時間: 2021-06-17 07:14:40

A. 一次讀書演講 我只讀完過金庸的全部武俠小說 別的幾乎沒看過 我該從哪些方面說呀 要七八分鍾

首先舉出現實中的例子論證說明我們缺乏俠的精神(見死不救的悲劇,如小悅悅事件),其次提出金庸小說中俠的精神在當代的意義,然後結合自身談一下小說給你的啟迪和幫助,最後提升主題思想。
俠也許不是身懷絕技的超級英雄的專利,但一定是有血有肉、有愛和奉獻的人,我們每個普通人也可以通過努力來成為俠,去踐行自己心中的俠義精神,在我們心中,俠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一種責任、擔當、犧牲和奉獻的精神,其代表著人的正義和良知。在當今功利橫行的時代,俠拒絕墮落和逐流會被多數人所遺棄和冷落,但他還潛意識的存在我們的心中,他還依舊是熱的,因為我們的血是熱的。
本人原創,還請多加採納,感謝不盡啦。

B. 本人想讀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不知應按什麼順序讀啊

《飛狐外傳》《雪山飛狐》《書劍恩仇錄》有關聯
《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朝代順序
《連城訣》《白馬嘯西風》《鴛鴦刀》沒背景
《碧血劍》是明末清初,《鹿鼎記》《書劍恩仇錄》是清

C. 一生經歷三次婚姻,武俠小說泰斗金庸的感情經歷有多坎坷

武俠小說泰斗金庸的感情經歷的確非常坎坷。

金庸的第三任妻子是林樂怡。林樂怡認識金庸之時才十六歲,比金庸整整小了二十歲,林樂怡什麼都遷就金庸,兩人的婚姻一直非常穩固,雖然偶爾也會發生爭吵,但是終歸是「床頭吵架床尾和」,沒有影響正常的婚姻關系。後來,金庸先生在接受采訪時也曾表示,他與林樂怡的關系不算是特別成功,也不算是很失敗,就是普通的夫妻。林樂怡也一直留在金庸的身邊,陪伴他走完了後半生。

總而言之,金庸先生的感情經歷相當坎坷。

D. 簡單概括金庸武俠小說

金庸曾把所創作的小說名稱的首字聯成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E. 金庸的人生經歷對他的小說創作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盡量有條理且不繁瑣,要考試用的)

金庸的15部小說我都看過,盡管熟悉程度不同,但總體上都有個印象吧。談下我個人的看法。

1 金庸有的小說是根據真事改編的,比如,連城訣是根據和他家一個很有淵源的人的經歷改編的,那個人算是他家的僕人吧。所以說,金庸的小說有的情節是他自己或者他身邊的人經歷的再現或是一種借鑒。

2 眾所周知,金庸信仰佛教。因此,他的作品受佛教的影響很大。他的很多作品都可以看到佛教的痕跡。例如,天龍八部這個名字本身就是一個佛教的用語,意思有「世間眾生」的意思,寓意象徵著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背後籠罩著佛法的無邊與超脫。又如倚天屠龍記里也借謝遜之口,宣揚了很多佛教普度眾生,大徹大悟的思想。

3 金庸的個人綜合修養。金庸的知識很豐富,也很雜。其中涉及了文學,地理,醫葯,風俗等各個方面。這些在他的作品中都有體現。文學方面的點綴使他的作品給人感覺很優美,深邃。地理方面,由於金庸是浙江海寧人,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也經常涉及浙江的地名。如餘姚,台州等。這都是家鄉的痕跡。

4 金庸對人生的感悟。從他的作品中就能體會到,金庸是個感情很豐富,細膩的人。他對感情的描寫很細致,也給人感覺很真實。例如,倚天屠龍記里描寫周芷若通過張無忌隨身帶的手帕認出他那一段,以及殷離在昏迷中唱歌,小昭痴痴的望著張無忌的描寫。

隨筆寫了一段,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F. 金庸的武俠小說與他本人的經歷有什麼聯系

金庸的小說,很多都隱隱與他的自己的生活經歷相關:《書劍恩仇錄》寫的是金庸家鄉(海寧)流傳最廣的一個傳說(據說乾隆是海寧陳世倌的兒子);如《連城訣》,作者把自己老家一個長工的親身經歷寫了進去;寫《笑傲江湖》是因為當時的社會大環境,這個可以網路;至於《鹿鼎記》有美化康熙的嫌疑,是因為據說金庸比較欣賞康熙。。。

而且,很多人都說,金庸小說中的女主角有香港大明星夏夢的影子(那時候金庸暗戀夏夢,可惜羅敷有夫)

G. 請問關於金庸武俠小說的問題

當然,你說的很對。這里是金前輩筆下八大門派的真實來歷,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少林、形意、太極、八卦、武當、峨眉、南拳、青城八大門派盤點:

少林:少林是中原武術中范圍最廣、歷史最長、拳種最多的武術門派,以出於中嶽嵩山少林寺而得名。自古有稱「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派不只是少林寺的功夫,而是以少林寺武術為代表的整個外家功夫的集大成。少林武術的要旨,傳說當日達摩祖師見眾憎坐禪,萎靡不振,難以入定,有礙佛法,細究其由,乃因軀體衰弱所致,於此悟到修習佛事必先強健體魄,因效鳥獸神態創立拳法,因此,少林武功的特點,首要之點即為調呼吸,練百骸,進退敏捷,剛柔兼濟而尤以剛為主,以攻架為主,以長手為主,成為各類外家拳法之集大成者。

形意:形意拳又名心意拳或心意六合拳,與武當、太極、八卦並稱內家四大拳派。但是,形意拳的風格卻是硬打硬進,幾如電閃雷鳴,在內家拳中獨樹一幟。形意拳出現於明末清初,為山西蒲州(今永濟)人姬際可(字龍峰)所創。相傳姬際可早年曾到嵩山少林寺學藝十年,頗得少林秘傳,尤精槍術。當時正值天下大亂,姬際可考慮到處於亂世可執槍護身,倘若處於太平之世,不帶兵刃,一旦遇到不測,將何以自衛?於是他變槍為拳,取「以意為始,以形為終」之意,創編出迅猛雄悍的形意拳。

太極:說太極拳創於明朝丹士張三豐,更有吳圖南先生在20世紀初就考證出了太極拳最早始於南朝的韓拱月,可惜在南北朝之後的一千多年的時間里卻找不出有關流傳的記載,在明朝武術家戚斷光的《紀效新書》中歷數了「古今拳家」,卻不見太極拳的蹤跡。甚至楊露禪在陳家溝學成後,逢人問所學何拳,答曰:綿拳。伊仍不知太極為何物。咸豐年間,武氏推薦楊露禪雲京城教拳時,有拳師請楊一試身手,楊仍自稱所學綿拳,除石人、木人、鐵人不能打外,余者皆不在話下。在號稱中國太極拳發祥地的河北永年也有很多人稱太極拳為「綿拳」或「沾拳」。太極拳內功修煉法博大精深,有人說「太極十年不出門」,其實「十年」並不算太長,如果沒有掌握太極拳的正確修煉方法,就算是練幾十年也出不了門。「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這兩句話道出了練功的要旨。

八卦:明末清初,中國山東吳定府海豐縣楊家莊,有一位武師楊吉興,自幼得各派武林高手傳藝,內外家武功均有所習,尤以內家陰陽八卦掌和外家鐵砂掌最精。經過多年苦心研習,形成自己的風格和特點,這便是楊氏武藝原始之雛形。後來,經過世代傳習修正,形成楊氏武藝體系,並記錄於《詔世拳術訓譜》手抄本中,可惜毀於「文革」。其中,譜上關於《楊氏武藝》之八卦掌和鐵砂掌的記載列為首卷,文中記有「詔世訓,世傳之八卦掌,亦喚『陰陽八卦掌』也。鐵砂掌者,出少林,祖吉興合習。後裔楊景繼承祖訓,隱傳天理教為將,相互授受,交流拳法,各習其所長……」。至於楊吉興的師承,譜中並無記載。卷中還列有三大絕手、五大解手、七星點手、九龍盤手、十二反手、二十四奪命手等絕技。

武當:武當為內家之宗。據明末清初黃宗羲的《王征南墓誌銘》,武當派為宋人張三豐所創。據說張三豐是北宋未年武當山的丹士(道士),徽宗召他入京,道遇賊人,夢中元帝授其拳法,次日張三豐孤身殺賊百餘人,遂創立內家拳派。少林出自佛家,有天竺文化的色彩。武當出自玄門道教,中華本上的色彩極濃。少林功夫蘊藏著佛家的慈悲之理。武當功夫源於道家、老子講「一」講「道」,莊子講「廣莫之野」講「逍遙游」,使武當功夫有較濃的想像色彩和審美意蘊,招式的表現也很有詩意。

峨眉:峨眉派與少林、武當共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也是一個范圍很廣泛的門派,尤其在西南一帶很有勢力,可說是獨占鱉頭。峨眉派之得名,是以佛教四大名山之峨眉山而起的,它與洪門天地會之「峨眉山」不同,洪門的「峨眉山」是山堂而出於虛構,峨眉派的「峨眉」是地名,是實指。從宗教淵源上看,峨眉亦僧亦道,而以道姑為主。在武俠小說中,金庸《倚天屠龍記》說是郭靖幼女郭襄,因為心中愛慕楊過,而又尊敬楊過與小龍女的愛情,所以雲游天下,藉此暢解胸中塊壘。後得機會聽覺遠念涌《九陽真經》,創立峨眉派,後來傳至滅絕師太,其弟子紀曉芙、周芷若等,皆為道姑,此外,峨眉派的許多招式,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如拳法中的一面花、斜插一枝梅、裙里腿、倒踩蓮等,又如劍法中的文姬揮筆、索女撣塵、西子洗面、越女追魂等,簪法中的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等,都完全是女子的姿態。

南拳:南拳是明代以來流行於南方的一大類拳種的總稱。南拳據說最初是出於南少林,在明代逐漸形成獨立拳系。南拳總的特點是步穩、拳剛、勢烈,少跳躍、多短拳、擅剽手,以聲、氣修力。 南拳在廣東、福建沿海一帶形成獨有的南方特色,尤其是清代以來,以「反清復明」始,以「行俠仗義」終,在武俠傳奇小說和影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比如福建南少林,傳說中是一個反清的大本營,在那裡集結了洪門子弟和三山五嶽的俠雄豪客。清兵火燒南少林,洪熙官來到廣州,隱居在大佛寺,與佛緣和尚共開武館。又如方世玉,為廣東「少林十虎」第二人(第一人為洪熙官),其母苗翠花是「少林五老」中的苗顯之女,有「一代女俠」之稱。

青城:青城派劍術被譽為全國四大劍派之一,歷代青城道士中均有習劍術者。近代,青城山還流傳有七星劍,飛劍十三劍,二十四劍等。青城拳術深受劍術影響,有「劍拳」之稱。青城派武術常有的器械,除劍器外,還有青龍大刀,乾坤圈,鐵鞭等。青城拳術因師承不同而有多種,其中以青城洪拳最為知名。清代道光庚子年(1840)灌縣(現都江堰市)還出現過全國武科榜眼(亞軍)王萬壽。

H. 求金庸武俠小說研究性學習的心得八個和論文1篇

從金庸小說的流行現象看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性

如果說有水的地方一定有華人,那麼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俠小說。這句話並非是金庸小說愛好者的誇誇其談,而是鐵一般的事實。自從金庸在 1955年創作《書劍恩仇錄》至1972年寫完《鹿鼎記》為止,他總共創作了14部武俠小說(不包括短篇小說《越女劍》)。在近50年中,這14部武俠小說一直在華人世界流行不衰,並且是通過小說、漫畫、電影、電視劇等多種媒體流行開來。進入90年代以後,金庸小說更因互聯網技術的面世而上了網,使全球懂得中文的網民得以「一睹尊容」,其流行面之廣、其影響力之大,令人嘆為觀止。金庸小說為什麼會如此得到全世界華人讀者的垂青和喜愛?根據金庸本人的看法,這是因為「中國近代新文學的小說,其實是和中國的文學傳統相當脫節的,很難說是中國小說,無論是巴金、茅盾或魯迅所寫的,其實都是用中文寫的外國小說。實際上,真正流傳下來的中國藝術傳統,就好像國畫那樣,是根據唐、宋、元、明、清一個系統流傳下來,和外國畫完全不同……在中國小說方面,自五四以來的小說都不是傳統的中國小說。常有人問我,為什麼武俠小說會這么受歡迎?當然其中原因很多,不過,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武俠小說是中國形式的小說,而中國人當然喜歡看中國形式的東西」。如果純粹從文學的角度來理解,金庸的解釋是有一定的合理性,頗能令人接受。問題在於,金庸小說在華人世界的長期流行不僅是一個單純的文學現象,同時還是一個復雜的文化現象。

為什麼說這是一個文化現象呢?試想,金庸小說從問世以來,先是在香港、台灣和東南亞及歐美的華人世界流行開來,接著又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後挾雷霆萬鈞之勢打入大陸市場,俘虜了億萬中國讀者的心靈。90年代後,歐美華人移民日益增加,金庸小說在他們當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並且從流行小說的層次晉升到學術殿堂討論的嚴肅課題--1998年5月17至19日,美國洛磯山麓的科羅拉多大學就以「金庸小說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為題,舉行了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收獲頗豐。這恐怕也是美國大學首次為一位仍然健在的中國作家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

與會學者在這次學術會議上,從方方面面觸及了與金庸小說有關的多個課題。盡管眾說紛紜,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幾乎所有的學者都認同金庸小說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佔有顯赫的地位。例如,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客席研究教授劉再復就認為,「我們有理由相信,缺少充分評說金庸作品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是殘缺不全的文學史。如果我們能夠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變遷史的大背景下看金庸的作品,如果我們不囿於對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的一般解釋去看金庸,如果我們能夠不帶偏見看問題,就會看到金庸對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作出了獨特的貢獻。他真正繼承並光大了文學劇變時代的本土文學傳統;在一個僵硬的意識形態教條的無孔不入的時代保持了文學的自由精神;在民族語文被歐化傾向嚴重侵蝕的情形下創造了不失時代韻味又深具中國風格和氣派的白話文;從而將源遠流長的武俠小說傳統帶進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另一位與會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錢理群則認為,金庸小說之所以有吸引力,在於「金庸武俠小說里的江湖世界包含兩個成分:一是為了補償現實的遺缺,而在想像中創造(幻化)出彼岸的、超越的、理想的烏托邦境界;另一組充滿殺機(危機)的世界,這是現實世界的折射,是此岸世界對彼岸世界的侵入。兩者互相對立又相互依存,從而在世俗社會與理想境界之間,在此岸與彼岸的聯結中,實現了文學的審美作用,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類似宗教的作用』」

從劉再復和錢理群的發言內容可以看出,他們都給與金庸小說極大的評價,都認為金庸小說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奇葩,而且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文學現象和文化現象。其他學者也有類似看法,例如中國電影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墨就主張「重寫一部『破除偏見,樹立正見』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讓金庸在文學史中佔有他應有的地位。

問題在於,他們都沒有解答一個問題:為什麼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洗禮的現代中國人(包括世界各地的華人),無論是處在什麼社會發展階段--前現代(中國農村和鄉鎮)、現代(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或者是後現代(新加坡、香港、台灣和歐美),竟然都會迷上在形式上和古典的章回小說無甚差別,在內容上也不脫志怪傳奇、才子佳人的巢臼的金庸小說?從西方文學的發展史看,現實主義藝術、現代主義藝術和後現代主義藝術之間,是有明確的分界線的。不同時期的藝術,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截然不同,一目瞭然。套句盧卡契的話說,這是一個「要托馬斯·曼還是卡夫卡」的問題。事實上,二十世紀的西方美學理論,就是建立在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這一對矛盾的基礎上的。無論是作為西方現代美學先驅者的斯賓格勒和齊美爾,還是法蘭克福學派的巨匠大家如盧卡契、阿多諾、本雅明等,或者是其他的現代主義理論家,盡管理論出發點不一,學術派別也不同,都認為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是一對不可通約,也無法協調的矛盾。但是,從辨證法的角度來看,任何矛盾都是會轉化的。因此,美國文藝批評家菲德才會在五十年代現代主義強弩之末時,高呼「跨越邊界,填平鴻溝」,預示著後現代主義時代的到來。

可是,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甚至二十世紀的中國美學,走的卻不是同一條道路。盡管在本世紀初,中國文化界的精英們,如胡適、陳獨秀、李大釗、傅斯年、錢玄同等,也曾經痛心疾首地聲討過傳統文化,其語氣之激烈實不亞於西方現代主義理論家。不過,他們當時提倡的卻不是現代主義,而是為當時西方學界所唾棄的現實主義。陳獨秀在《文學革命論》中所說的「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實際上就是一紙倡導建設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宣言。

與此同時,當時的另一批新文化運動巨匠,如魯迅、茅盾、巴金、曹禺、郭沫若、沈從文等,也開始創作了一大批現實主義文學作品,把中國文學史帶進了嶄新的、有別於以文言創作的古典文學的以白話文為文字載體的現代文學階段。

可是,這批五四新文化運動巨匠所創作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品,卻沒有強大的生命力。如今,它們除了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經典而被供奉在文學殿堂內,讓中文系學生 「瞻仰遺容」以外,恐怕已經沒有多少讀者了。然而,應運而興的卻不是現代主義或後現代主義的文學藝術--它們至今仍然打不進中國文化精英的圈子,也沒有產生過任何足以誇耀的經典作品。

相反的,像金庸、張愛玲等接著明清舊白話文學傳統創作的作品,卻越來越受到中國讀者的歡迎,成為九十年代中國文學界的一個奇特現象。無獨有偶,唐浩明的《曾國藩》三部曲、二月河的《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等章回小說體的歷史小說,也開始大行其道。其中,《雍正皇帝》還被改編成電視系列片,據悉這也是九十年代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劇。

不僅是小說,即使是其他文學形式如詩歌,五四新文學運動所建立的新詩傳統,也始終無法在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壇蔚為大觀。北師大教授鄭敏就持這種看法:語言主要是武斷的、繼承的、不容選擇的符號系統,其改革也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對此缺乏知識的後果是延遲了白話文從原來僅是古代口頭語向全功能的現代語言的成長。只強調口語的易懂,加上對西方語法的偏愛,杜絕白話文對古典文學語言的豐富內涵,包括杜絕對其中所沉澱的中華幾千年文化精髓的學習和吸收的機會,白話文創作遲遲得不到成熟是必然的事。事實已證明,胡適、陳獨秀以及魯迅、周作人在創作實踐上,每逢要表達深刻的內容或追求藝術效果時,總是仍然求助於他們在理論上痛斥的古典文和詩體。

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五四以來,不加思索、囫圇吞棗地把西方文學形式強行移植在中國文學園地上的做法,是根本行不通的。同樣的,任何嘗試把西方現代文藝美學理論生搬硬套地用來解釋中國文學現象的努力,恐怕也會是徒然無功的。換句話說,中國文學的現代化有它自己的模式,也有其獨特的現代性。金庸小說的流行就是實證。

筆者認為,金庸小說的流行及有如此堅韌的生命力,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武俠小說才是真正的中國傳統俗文學的延續。中國的傳統俗文學世界,原本就是以志怪類、公案類、傳奇類和俠義類為主流的。自六朝志怪開始,到唐代傳奇,到宋元話本,到明清小說,無不按照這個脈絡發展著。到了五四時期,由於種種時代原因,這個主流遭受到了一批在當時來說是進步的知識分子給攔腰截斷了。這些知識分子以西方的小說理論和創作方法為經典,批判甚至否定了傳統俗文學的價值。可是,這畢竟是知識分子們一廂情願的想法,群眾所喜聞樂道的畢竟還是在傳統俗文學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新本土文學。

二、武俠小說是民族精神的支柱。自五四以來,知識分子們出於時代要求的緣故,拼了老命的反傳統,結果矯枉過正,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出現了斷層,造成了民族虛無主義的惡性循環,也就產生了民族精神普遍失落感。整個民族缺乏了一種統攝族魂的維系力量。武俠小說塑造了一些「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英雄形象,如王重陽、洪七公、郭靖、凌未風、呂四娘等,自然而然就會成為炎黃子孫心儀的英雄人物。大陸開放之後,武俠小說就成為了當地再版了又再版甚至盜版再盜版的暢銷書,恐怕就和上述的民族精神普遍失落感有關。

三、武俠小說是現代仙話。人類的心靈是需要彼岸的,民族心靈也不例外。中國人的傳統彼岸就是道教的神仙世界。傳統中國人習慣於通過對虛幻神仙世界的追求,來超越現實人間世界的苦難。這就是所謂的儒道互補心態。現代社會的大工業生產形式,已經把人淪為機器的婢女。在這樣的情況下,武俠世界自然就會成為了缺乏宗教精神的現代炎黃子孫的彼岸世界。

總的來說,筆者認為九十年代是中國人正式跨入現代化社會門檻的時代。這個時代的中國人,也面對了本世紀初西方人的精神困境,因此急需一個精神烏托邦來調劑出於極度緊張狀態的心靈。不過,肩負起這個重任的卻不是像西方先鋒派類型的那種現代藝術,而是立足於傳統又有別於傳統的,以金庸小說為代表的新本土文學。

進一步地說,中國的現代性也是有別於西方的。無以名之,就稱之為「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性」,而這個「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性」,也必定是立足於傳統同時又有別於傳統的。也許金庸所創作的武俠世界,就是此種獨特的現代性在文學彼岸世界中的折射。

限於篇幅,本文不準備展開討論這個課題。僅以兩位新儒家學者杜維明和林安梧對傳統和現代的精闢見解,作為本文的終結:尋根意願和全球意識表面是兩種決然不同的思潮。一種是因工業文明發展到了某一極點以後,因人類面臨了毀滅邊緣而引發的反思;另一種是原來認為經過現代化洗禮後便逐漸消失的傳統積淀,但面向二十一世紀,傳統的生命力不僅沒有被消解,反而在現代化的後期、工業文明達到高峰的社會里發揮了非常大的力量。

傳統是在時間的賡續性所成的歷史之流逐漸刷汰累積而成的,當它作為一個與啟蒙相對的詞來看,特別強調的是以往的累積已難以消融而逐漸僵化成教條,並從而使自身喪失了生機力,生命變得暗淡無光,衰頹破敗。但果真傳統就是這樣的嗎?啟蒙者往往重新點燃了自己生命的亮光,重新去審視傳統,掘發傳統的生機,再造新局。當然啟蒙者或許揮刀斬亂麻的想告別傳統,但可能傳統之水仍就浩浩盪盪望前流去。啟蒙,或如康德所說「是人之超脫與他自己原先的未成年狀態」,但並不意味得毀棄其自己未成年的身軀。啟蒙是生命力之再現,是生命之成長而不是告別。亦惟有在其賡續性(Continuity)中才能護守住自己的同一性(identity),才能吸收、融化、望前邁進。

I. 金庸對武俠小說有哪些貢獻

武俠小說的發展,按理來說到了梁羽生就是頂點了,其後要開始走下坡路。
金庸古龍是武俠小說的兩個異類。

金庸的小說將武俠小說鑄就成了「純文學」。
金庸為人博覽群書,在他小說中經常可見「酒文化」、「字文化」等雜學。可以說金庸的小說不再是武俠小說,而是一門藝術。

熱點內容
文藝小說名字大全 發布:2024-09-20 08:14:23 瀏覽:861
科幻小說改良基因 發布:2024-09-20 06:18:06 瀏覽:492
免費小說全本閱讀為你抹去一世塵埃 發布:2024-09-20 06:02:39 瀏覽:460
校園少男同志小說 發布:2024-09-20 04:49:44 瀏覽:585
好看校園青春小說高幹文 發布:2024-09-20 04:37:08 瀏覽:275
穿越玄幻當皇帝的小說 發布:2024-09-20 03:39:25 瀏覽:580
劉慈欣長篇科幻小說代表作 發布:2024-09-20 03:30:51 瀏覽:762
大唐龍牙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4-09-20 02:50:41 瀏覽:582
科幻小說青少年中國 發布:2024-09-20 02:30:22 瀏覽:189
近代寫武俠小說的大師 發布:2024-09-20 02:15:30 瀏覽: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