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用燧發槍武俠小說
⑴ 主角穿越武俠世界,成為太子擁有系統,系統贈送了一把手槍主角用這把手槍在草地上殺了人的小說
書名《我老婆是東方不敗》
⑵ 美國獨立戰爭的易落魁和土著為什麼能在叢林中用燧發槍野戰 裝子彈那麽快 火槍那麼麻煩
因為是這樣的,美國人之前的作戰是和英國等政府軍交戰,作戰的方式往往的都是秘籍的線列戰(就是士兵排成3排輪著射擊),之類的正規戰。
後來,美軍開拓中部的時候,需要穿過叢林(或者叫森林)地帶的時候,受到了土著游牧軍隊式的襲擾。
由於土著在長期殖民時代中,和西方各國長期接觸,通過貿易也有裝備大量火槍(燧發槍)。
在森林中,美軍正規軍往往也喜歡採取線列的方式站成一排作戰暴露在槍口之下,但是聰明的土著流竄的躲在大樹身後,從容的裝彈射擊。所以在一定時期被游擊隊式的土著造成極大的困擾。
⑶ 17世紀英軍使用的燧發槍是怎麼樣的有沒有個特定的名字
17世紀英軍使用的燧發槍
17世紀狗鎖式火槍- 1620年至1690年(17th Century Doglock Musket - 1620-1690)
這個所謂的"Doglock" 直譯是狗鎖,名稱由來是因為那個槍機閉鎖制動(Lock)組件中,用螺絲旋紐鎖住燧石的擊發錘很像狗模樣而得名,這是燧發槍最初的英文名稱,也有引義為鎖簧火簾的意思,說白了就是燧發槍。這跟那個簧輪制動火槍(Wheellock)是不一樣的槍種,請勿搞混。槍款一樣是仿瑞典風格樣式,與上一個17世紀火繩槍款樣式類似,八角型槍身。是非常早期的燧發式火槍,首先在英國內戰中引入,被英國人稱為首款狗鎖式槍或稱為英國鎖槍。原英國北美洲殖民地維吉尼亞州的詹姆斯敦一處17世紀早期哨所遺址,經考古發現了一些"Doglock" 的殘存零件,也就是說,可以證明類似於燧發槍的機構很早就已經發展成功並配備於英國軍隊及殖民地民團。
原始燧發槍的槍機構造與後來槍款不相同,狗鎖式的槍機是用帶彈簧的阻鐵而非制輪楔,是在擊
錘的後邊開一個小洞,小洞裡面是一片有阻鐵彈簧的阻鐵與扳機聯動,當擊錘往上扳動到阻鐵制
動器位置後扣住擊錘成為待射狀態時,然後扣下扳機聯動阻鐵縮進去放開擊錘,擊錘釋放主彈簧
動能向下捶擊火簾片產生炙熱的鐵屑引發引葯鍋里的黑火葯燃燒,並點燃引葯鍋旁邊的引火口裡
的黑火葯傳導至爆炸室爆炸膨脹而射出彈丸。
軍用狗鎖式火槍(Military Doglock Musket )
這是一款不折不扣的英國制式軍用燧發式火槍,是英軍最基本的燧發式火槍樣式,往後一百多年
的漫長時間都是以這個基本槍款發展及改良。英國皇家軍械局於1714年9月15日簽署的第一份槍械製造合約就是這槍款,合約目的並非批准製造更多的武器,而是要制定一個制式化系統的製造和控制,這是英國軍方第一次要把槍械制式化以便大量製造的設計案。
17世紀開始,英國逐漸的成為一個軍事強國,不斷的參與眾多的軍事行動,急需要一款火力強大性能可靠槍體堅固的步兵武器,此時所謂的鎖簧火簾火槍技術與製作工藝發展成熟,於是英國逐漸的開始在軍中小批量的配發給部隊使用,但仍不是官方頒布的真正制式軍用武器,1720年代褐貝絲火槍發展成熟後取代這款槍成為英軍第一代制式步槍,但仍然有許多英軍單位持續的使用。
此槍款也是英軍第一款大量使用黃銅用來製作槍管以及槍身配件加強火槍堅固度的槍款,往後依此槍款發展出來的褐貝絲火槍以及1778年式火槍都是如此。而軍用狗鎖式火槍設計上有幾個特點,這些設計大致都延用於後續的槍款上。
本文部分抄自"網路文庫"中的《1600年至1814年英國軍用步槍發展》。
⑷ 誰有 詳細的 槍械資料 寫 小說用 精細一點的
早在1259年,中國就發明了以黑火葯發射彈丸、竹管為槍管的第一枝「槍」—「突火槍」。其基本形狀為: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脹的部分是火葯室,外壁上有一點火小孔;後段是手持的木棍。其發射時以木棍拄地,左手扶住鐵管,右手點火,發出一聲巨響,射出石塊或者彈丸,未燃盡的火葯氣體噴出槍口達兩三米。這種原始的火槍真正所能起到的,
比利時FN SCAR步槍
也只有心理威懾作用,首先,由於火葯的原料配比問題,其推力相當有限,射程大概不到一百米,又因為射擊方式很僵硬,根本不可能運用現代的「三點一線」式瞄準方式,再因為其槍管為竹管,在射擊了大約四到五次之後,槍管末段的竹質就會因為火葯爆炸時的灼燒而變得十分脆弱,摔在地上就會折斷,更有甚者,射擊的時候因為膛壓過高乾脆炸膛,竹子哪裡撐的住那樣的爆炸,很少能成功開火,所以只有心理威懾作用。
到了元朝,先是火葯的配比被重新調整,導致同樣體積的火葯,其在相同空間內所引發的爆炸氣流壓強比原來的壓強提高了約三倍,即是說,彈丸的加速度變為了原來的三倍,出膛速度變為了原來的1.732倍;而與此相對的,竹管制的槍管被換成了生鐵管,能承受的膛壓大幅度提高,這樣一來,火槍的使用價值由於威力、射程和耐久度的提高而大有提高,因其子彈,主要以石塊和鉛彈為主,所以這種新式的火槍被命名為「石火矢」。不過,由於它的體積大,且十分的重,並不是替代弓箭的優秀裝備。同時代,元朝也製造出了早期的手槍,其雖然便於攜帶,但威力和射程都低的可憐,基本上沒有戰術上的價值。
火繩槍至於西歐方面,出現同類武器是在十四世紀中葉的義大利,其名叫「火門槍」,其實基本類似以後的「火繩槍」,但體積和重量都遠勝後者,而殺傷力似乎和火繩槍差不
大口徑狙擊步槍
多,所以,這種武器主要是用於城堡要塞的防禦。當時騎兵也裝備了火槍,德意志的槍騎兵們就曾用「火門槍」把法軍打得驚恐萬分。騎兵用的火槍要短一些,小一些,射擊時先用繩子把槍拴在脖子上,在馬鞍上支一個「Y」形的架子架住槍管,後部的木棍抵住胸前的鐵甲,右手點火。
到了十五世紀初期,戰場上出現了更小型的手持火炮,原先的「火門槍」的木製握柄被重新設計過,射擊時能夠倚靠在士兵的肩膀上,而不再是架在支架或者地上,從而,步槍的定義被正式確定為:單兵肩射的長管槍械。而且,工匠們在新式火槍的槍膛內裝進了一種能夠控制點火的機械裝置。但是,這種武器只有在近距離,亂槍齊射的情況下才能發揮出較大的威力。
到了十五世紀中葉,在日本戰場上小放異彩的「火繩槍(Arquebus)終於出現。最初的火繩槍的點火機構是一個簡單的呈「C」型的彎鉤,其一端固定在槍托一側,另一端夾著一根緩燃的火繩。火繩是經過硝酸鉀或其它化學葯物處理的麻繩捻成的,到了後期,也有用火棉(纖維素硝酸酯)拉成絲與浸過蓖麻油的麻繩捻在一起,阿拉伯地區甚至使用「燃水」(石油)浸泡麻繩製作火繩。彈丸採用鐵或者鉛做成,一般來說,因為鉛軟且易變形,所以在裝填時和命中目標時,都有相當的好處,否則的話,裝填彈丸時,需將鐵彈丸放到膛口,用木鎯頭打送彈棍,推鐵彈進膛,非常的浪費時間。火繩槍發射時,可用手指將金屬彎鉤往火門里推壓,使火繩引燃點火葯,繼續點燃發射葯。這樣,射手可以一邊
德國G36步槍
瞄準一邊推火繩點火。火繩槍使用了滑膛技術。不過,由於其是前膛單發填裝且彈丸與推進葯分裝,所以其射速非常之慢,大約為30秒一發,而且是經過訓練的高級火槍手。再者,暴露在外的火繩非常容易被風吹滅或者雨澆滅,射擊非常容易失敗,槍手還需要用火摺子直接去點火繩,所以射擊失敗之後的重新射擊也非常的麻煩。
隨著技術的發展,需要火摺子直接去點火的問題被圓滿解決,西歐的工匠們在槍的後部增加了一個由扳機所帶動的小火炬,這個小火炬在戰斗的時候一直燃燒著,當需要開槍的時候,就扣動扳機使小火炬向前運動,接觸到前面插著的火繩,而小火炬是用浸泡了蓖麻油的布團揉成,上面燃燒著的火不易熄滅。這樣一來,火繩槍手在射擊失敗之後就不必再重新打火摺子,射程起來方便了許多。這種新式的扳機擊發式火繩槍的口徑一般為15至20毫米,管徑比一般為40到45毫米,而最大射程一般為60至80米,它在1543年傳入了日本。「Musket」火槍——於1500年前後誕生於德國紐倫寶地區的螺旋式線膛的扳機擊發火繩槍,也稱「步槍」(Rifle),由於內刻的膛線有效的加強了槍的准確度,槍管的長度也有所提高,能對彈葯受力後的運動進行較好的導引,也就是說,其最大射程有所提高,到達了200米之多!而且,這種火繩槍還具備了由準星和照門組成的瞄準裝置,所以,准確度大大提高。總之,可謂是槍界一大革命也,不過,很可惜,由於種種原因,這種線膛火繩槍並沒有能夠廣泛的被採用,只有德意志聯邦中的普魯士,奧地利和巴伐利亞三個比較強大的邦國把它正式裝備了部隊,這也是德意志聯邦內這三個邦國能夠充分壓制漢諾威等小國,以及"威懾"義大利,法蘭西等大國的原因之一。不過很顯然,這種線膛式火繩槍並沒有傳入日本,直到以後的燧發槍誕生,日本才進行了火槍的換代。之後,火槍技術又在兩個領域中不斷的發生著革命,一是擊發技術,另一則是彈葯技術。前者的發展,先是在16世紀後期,歐洲發明了一種「****請健康聊天****點火」的方式。技術原理是,在一個小管里放一個「****請健康聊天****」或一節短火繩,槍手只是在用槍時才點燃****請健康聊天****,不至於因槍上都帶一條點燃的火繩而在夜間暴露目標。「****請健康聊天****」式火繩槍就是後來隧發槍的先驅。而燧發槍則在不久後的十
XM8步槍槍族
七世紀由是法國人發明。它的基本結構如同打火槍,即利用擊錘上的燧石撞擊產生火花,引燃火葯。燧發槍的平均口徑大約為13.7毫米,由於還沒有發明後裝彈式火槍,所以這對當時的彈葯裝填技術做了很高的要求,按以前的裝填方法,裝填彈丸時,需將彈丸放到槍口,用木鎯頭打送彈棍,推槍彈進膛,這是非常費時間的,在戰場上,就意味著浪費生命。
後來,美國賓夕法尼亞周的槍械師創造了一種加快裝填法,使用浸蘸油脂的亞麻布或鹿皮片包著彈丸,裝入膛口,減少了摩擦。這種方法不僅加快了裝填速度,而且起到了閉氣作用,精度隨之提高,射程也提高了。如果說燧發槍的出現標志著純機械式點火時代技術的結束,那麼隨之而來的爆炸式點火技術就是瞬間點火時代的開始。首先進行爆炸式點火技術激發試驗的是一個名叫亞歷山大·福希斯的蘇格蘭牧師。福希斯開始用的是器皿裝雷汞粉。後來把雷汞粉鋪在兩張紙之間。在進一步製作了紙卷「火帽」,這種發明大大加快了槍械的發射速度。
[編輯本段]19世紀
1808年,法國機械工包利應用紙火帽,並使用了針尖發火,1821年,伯明翰的理查斯發明了一種使用紙火帽的「引爆彈」。後來,有人在長紙條或亞麻布上壓裝「爆彈」自動供彈,由擊錘擊發。這樣一來,擊發槍就更完善了,到了19世紀,針刺擊發槍也誕生了。其最早出現在1840年,是德國人德萊賽發明的,故又稱為德萊賽針刺擊發槍。其技術特徵是:彈葯從槍管後端裝入,並用針擊發火。這種武器首先由普魯士軍隊裝備,在普魯士的三次王國統一戰爭中,其大放異彩,令丹奧法三國騎兵聞槍色變。與擊發技術的發展同步的是裝彈技術的發展。
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中,英軍標准配備的是著名的BROWNBESS前膛裝葯的滑膛燧石火槍,並非英軍上尉派垂克·佛格森於1776年就發明成功的後膛裝彈來福槍,該「佛格森」後膛裝彈來福槍是佛格森上尉在參加英軍鎮壓1776年的美國獨立戰爭中,在美國的前膛裝葯的肯塔基式線膛來福火繩槍的基礎之上研製成功的,英軍曾生產了100支這種新槍,裝備了由他本人率領的一支百人隊伍,有效射程提高到200米,最高射速每分鍾六發,但因他本人戰死,這種槍一直到1853年也沒有在英軍中推廣。而後來,1860年,美國首先設計成功了13.2毫米機械式連珠槍,開創了彈夾的先河。此槍槍托里有一個彈簧供彈艙直通槍膛。子彈可以由此一發一發裝進,自動輸送入膛。連珠槍的出現,使步槍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⑸ 求歷史軍事小說(或架空歷史),必須有火器(鳥銃,燧發槍之類的吧)
晚明。涉及近代火器和線列步兵戰術寫得最詳細最好的小說,尤其是中後期主角發展起來以後對於近代火槍線列步兵戰爭場面的描寫尤為詳細。配合愛國者、戰爭與和平、滑鐵盧戰役等近代戰爭電影食用更佳。雙穿,明末,無金手指。
明末風暴。重生明末。攀科技樹種田文,無金手指。在廣西沿海種田,進行工業革命,用鋼鐵和火器拯救中華。
我的大明新帝國。重生為朱棣在位時的朱瞻基,目前正在某點連載,人氣很高。
血薦中華。穿越到南宋末年,無金手指,也沒有突然爆炸的科技,火器發展很符合時代。寫的非常熱血
⑹ 求推薦一些「排隊槍斃」的戰爭電影,就是用燧發槍打仗的那些,多推薦幾部
也就是《勇敢的心》
《滑鐵盧戰役》、《君主的奴僕》、《亂世兒女》、《戰爭與和平》、 《光榮戰役》 、《蓋茨堡戰役》、《 眾神與將軍》、《1805征戰法蘭西》、《庫圖佐夫將軍》、《最後的武士》
⑺ 排槍時代的燧發槍和火繩槍在暴雨和大雨天氣可以正常使用嗎會不會因為下雨導致不能點燃火葯。
會的,電影林則徐里一個場景,八國聯軍在廣東登陸,遭到當地百姓奮起還擊,大雨里,八國聯軍士兵的搶,因被雨淋,火葯受潮無法開火,被百姓的大刀長矛打回船上。
⑻ 誰能推薦幾個游戲,都是用火繩槍,或是燧發槍射擊的第一人稱射擊的游戲
這種游戲做成第一人稱的沒必要吧,火繩槍或是燧發槍射擊不是依靠的射擊精度,也就是說不是個人的射擊水平,是靠團隊協作能打出相對的火力密度來殺敵,做成第一人稱意義不大吧
⑼ 有沒有穿越到古代發展軍事的小說
《工業大明》作者:小酒淺酌
張雷是機床公司經理,意外穿越到明朝末年,面對整個世界都被改變的大航海時代,和正處於中華文明徹底淪落的前夜的復雜境況,為了保證自己和親友能夠好好的活下……
《漢風1276》作者:貓跳
你有怯薛軍,我有太平洋;
你有射鵰弓,我有燧發槍。
若想留性命,快投降!
――楚風致元朝皇帝勃兒支斤·忽必烈的一封信
當忽必烈在汗八里審視蒙古帝國從烏蘇里江的胡里改萬戶府到愛琴海的小亞細亞,從貝加爾湖的八剌忽里到雲南行省的平緬路,這樣遼闊廣大的疆域時,他絕不會想到,一股埋葬帝國的力量,正在東海之濱的荒島上生根發芽。琉球寶島——大元帝國的阿喀琉斯之踵!
「磨劍劍石石鼎裂,飲馬長江江水竭。我軍百萬戰袍紅,盡是江南兒女血。」手上沾滿同胞鮮血的張弘范,想在南海之濱勒石紀功:張弘范滅宋於此。崖山,古老文明的民族,將在此進行懸崖邊的最後一搏!
蒙古帝國的鐵騎踏遍了歐亞大陸,忽必烈汗拔劍四顧、江山無數,羊毛大纛蘇錄定戰旗覆蓋著蒼天之下的平原和山嶺;與此同時,大漢帝國的金底蒼龍旗則在東瀛、高麗、中南半島、南洋諸島和印度洋上肆意飛揚,海權帝國的巨艦大炮,比蒙古鐵騎征服的范圍更加遼闊!
《迷失在一九二九》作者:陸雙鶴
你!
沒錯,就是你,看看你自己,你能做什麼?你會做什麼?
迷失在一六二九
把你丟到公元1629年,大明崇禎二年,那個李自成和皇太極的年代,你能生存嗎?
沒有金手指,沒有主角命,完全靠自己的專業和知識,你能生存嗎?
唯一幸運的是,你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你的背後,有一個集體,一個現代人的集體。
來,試試看吧。
《化工大唐》作者:殷揚
化工大唐描述的是一現代人穿越到唐朝,利用現代知識改變唐朝的發展史,然,臣,終究是臣,現代的一隻螻蟻,回到古代依舊是任人擺布的棋子,只不過有著些許自由,有著些許權利罷了,鳥盡弓藏,不管在任何時候都是至理名言。郭大帥一代名將雪藏,有名為培養新帥之說,實避功高震主之嫌,隆基直說睿智英明,實皇帝御下之方略,悉聞曰:陳晚榮計略一說,李隆基打手一拍,大笑道:「正合孤意。」;李隆基明知群臣大拍馬屁卻莞爾一笑,大為受用等等。
語其明,必言其兩袖清風,睿智英明,目光高原,雄才偉略等等;說其奸,必含有笑面虎,皮笑肉不笑,笑裡藏刀等等等等。這樣的描寫是英雄化的,是誇張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個人,不是聖人,他必有不足之處(不管是物外還是事物本身都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是有兩面性的,因此才有知人知面不知心之說。
小說中陳晚榮樂不思後,盡數感激知遇之意,其結果想必或榮譽戰死,或屈辱而亡,或隱世逃避而去,再或者獨立稱王,想善終而終不成啊
⑽ 歐洲人使用火繩槍,燧發槍幾百年,下雨時怎麼辦。
當然是無法使用的!
火繩槍的結構是,槍上有一金屬彎鉤,彎鉤的一端固定在槍上,並可繞軸旋轉,另一端夾持一燃燒的火繩,士兵發射時,用手將金屬彎鉤往火門里推壓,使火繩點燃黑火葯,進而將槍膛內裝的彈丸發射出去。由於火繩是一根麻繩或捻緊的布條,放在硝酸鉀或其他鹽類溶液中浸泡後晾乾的,能緩慢燃燒,燃速大約每小時80毫米~120 毫米,這樣,士兵將金屬彎鉤壓進火門後,便可單手或雙手持槍,眼睛始終盯准目標。據史料記載,訓練有素的射手每3 分鍾可發射2發子彈,長管槍射程大約100 米~200 米。
燧發槍,由1547年(16世紀中葉)出生在槍炮工匠、鎖匠和鍾表匠家庭的法國人馬漢發明,在轉輪火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取掉了發條鋼輪,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傳火孔邊設有一擊砧,射擊時,扣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葯擊發。大大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較低,便於大量生產。17世紀中葉,很多歐洲軍隊普遍裝備燧發槍,一直1848年,足足裝備了200多年。
可以看出這種槍都要靠火葯引燃發射子彈,一旦潮濕了就不行了,中國在鴉片戰爭中不是出現過「三元里」抗英的事件嗎,其實就是英軍的火葯潮濕了,就只能和民軍肉搏了,所以吃了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