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中國古代小說脈絡論文

中國古代小說脈絡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6-17 03:33:26

❶ 中國古代文學發展脈絡

1、先秦時期:散文(歷史散文、諸子散文)。

3、兩漢時期:辭賦、樂府詩。

4、唐代時期:韓、柳所提倡的古文引起文學語言和文體的革新,宋代的歐陽修等人繼續韓、柳的道路,完成了這次革新。

5、宋代時期:詞。

6、元代時期:曲。

7、明清時期:從元代開始敘事文學占據了文壇的主導地位,從此文學的對象更多地從案頭的讀者轉向勾欄瓦舍里的聽眾和觀眾。

中國古代文學史是中華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寶。中國幾千年來的的封建王朝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學的繁榮發展,唐詩、宋詞、元曲的繁榮發展,配合其他漢樂府、歌賦等百家爭鳴,形成了悠久燦爛的中國古代文學史。

(1)中國古代小說脈絡論文擴展閱讀

每一個時代的文學發展都有歷史的繼承性。馬克思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

文學的發展也是如此。文學遺產是前人根據他們對彼時彼地的生活的審美體驗而創造出來的,它一經產生,就成為一種客觀存在,會對後代的文學發生一定的影響。

後代作家從事文學創作,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從文學遺產中吸取養料,繼承前人的傳統,學習和運用已有的技巧和語言。同時,每一個時代的文學,又應當有所革新,有所創造。

因此,在文學的發展中,繼承與革新應當是辯證的統一。偉大的作家總是在繼承和發揚本民族文學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才能創造出不朽的文學作品來。

❷ 中國古代文學史的論文怎麼寫啊

查看文章
中國古代文學史論文--寶黛愛情的永恆矛盾2007-05-25 12:29紅樓夢》中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帶有其獨特的魅力並且有什麼東西在深深吸引著人們吸引著我...這種魅力可能和他們愛情中存在著的某種永恆的矛盾有關。而要正確看待這種矛盾還要先看他們各自的性格。

寶玉是整個《紅樓夢》的靈魂人物,作者在他的身上寄託了很多東西。小說中寶玉以一個極具叛逆個性的人物形象登場,他的這種叛逆個性取決於他的生長環境和成長的條件——他是一個生於顯赫家世的富貴閑人。在這樣的背景下寶玉逐漸產生了對上流社會生活的排斥感。家庭和社會在他身上寄託的過重的要求更造成了他的叛逆的態度。他一反中國古代社會對女性漠視侮蔑的傳統態度,真心的尊重女性。他認為當時的社會是一個「大染缸」,但在這樣的世態下不必接觸社會的結婚前的女孩子還有純粹的靈性,還保留了一些人的本性和理想,但是她們終究是要嫁人的,接觸了社會後純粹的性情會不可避免的消失,理想和會逐漸被磨滅。所以他認為女人在結婚前是最女人最美好的日子,所以很是珍惜,留戀眼前美好的東西。寶玉的這種思想已經使他徹底擺脫了情慾和佔有欲,成為女孩子的守護神。他愛護,關心每個人,表現出了他的博愛情緒。
黛玉也在守望,不過她與寶玉守望的目標不同,她守望著像童話般的愛情。黛玉是愛情的化身與象徵,他自始至終追求著心靈想契合的愛情模式,但其實心靈相契合的愛情境界卻著是一個永遠達不到的理想中的烏托邦。黛玉本身也知道這一點但還是堅持了她的這份理想和追求,並以生命為代價進行了這種堅持。她不在乎別人的感受,也不去向別人乞求,只關心寶玉與自己是否真的知心相愛。

寶玉的「博愛」與黛玉對愛的偏執的極端的追求形成了一種永恆的矛盾。脂硯齋評價兩個人的愛情矛盾是「情不情——情情」。黛玉的「情情」是只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自己喜歡同時也喜歡自己的人身上,她堅持著一種平等的愛情觀,她同時又對對方的感情有很高的要求;寶玉的「情不情」是把感情寄託在一切美好的事物身上,他不講平等愛情。

而當這兩個人相愛時,就會不斷產生難以化解的矛盾。寶玉一直想讓無法放心的黛玉放心,黛玉無法相信寶玉的那一份愛情。表面上看來兩個人志趣相投,但是實際上卻持有著完全相反的愛情觀。所以他們的所有爭吵都沒有任何喜劇性,也沒有矛盾化解這一說。

黛玉不停地求問,考證寶玉的心思,寶玉則總在被動地答問。黛玉的戀愛心理是:喜歡你,不一定要說出口,但是你應該知道。你喜歡我,也可以不說出口,但應該要讓我知道。

寶玉在守望著一切美好的事物,黛玉卻只守望著那一份要求完美的愛情。黛玉不允許她的愛情有任何的妥協,動搖,猶豫甚至欺騙,必須是原原本本,心心相印。所以她永遠不可能實現她的理想愛情,永遠無法放下一顆心去愛。但她仍會固執的堅持這一份理想。

❸ 20世紀中國小說發展歷程的論文

很簡要
神話傳說(包括寓言,史傳,諸子散文等)——魏晉之前
志怪,志人小說——魏晉南北朝
傳奇——唐
話本——宋
古代現實主義小說——明清

❹ 跪求一篇中國古代文學史的論文(3000字以上)

大哥,我服了你了,這種事沒有人有閑心去做的啊,如果你真的不想自己寫,就到豬八戒威客網貼街招吧,就好像傭兵工會里發布任務一樣,不過要收費的,當然,是你收到作品後才付費。

❺ 以中國小說發展史為線索寫一篇1000字論文

中國古代小說,晚熟於詩歌、散文,略早於戲曲。中國古代小說起於何時,源於何書?我們似不可拘泥於一時一書,因為小說在敘寫技法上,雖不似戲劇那樣要求各種文學藝術的高度融合,但較之詩歌、散文要求卻更多更高,非一時所能形成,更非一書所能標志,只宜概而言之。
「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瀆,守鯢鮒,其於得大魚難矣;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縣」乃古「懸」字,高也;「令」,美也,「干」,追求。是說舉著細小的釣竿釣繩,奔走於灌溉用的溝渠之間,只能釣到泥鰍之類的小魚,而想獲得大魚可就難了。靠修飾瑣屑的言論以求高名美譽,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遠了。春秋戰國時,學派林立,百家爭鳴,許多學人策士為說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學說,往往設譬取喻,徵引史事,巧借神話,多用寓言,以便修飾言說以增強文章效果。莊子認為此皆微不足道,故謂之「小說」,即「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淺識小道」,也就是瑣屑淺薄的言論與小道理之意,正是小說之為小說的本來含義。

東漢桓譚在其所著的《新論》中,對小說如是說:「若其小說家,合叢殘小語,近取譬論,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認為小說仍然是「治身理家」的短書,而不是為政化民的「大道」。
東漢班固編著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在《漢書·藝文志》中寫到:「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這是史家和目錄學家對小說所作的具有權威性的解釋和評價。班固認為小說是「街談巷語、道聽塗(同「途」)說者之所造也」,雖然認為小說仍然是小知、小道,但從另一角度觸及小說講求虛構,植根於生活的特點。

❻ 中國古代史論文

百家爭鳴實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發生的,各自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解 釋 百家:原指先秦時代各種思想流派,後指各種政治、學術派別。另一種說法:所謂「百家」,是泛指,意為數量多,主要分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十家。

鳴:發表見解。指各種學術流派的自由爭論互相批評。

出 處 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凡諸子百家,……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聯合諸侯。

諸子百家:原指先秦時期各種思想的代表人物和各個派別,後用來對先秦至漢初各種流派的總稱。
諸子百家來自於:《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戰國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所謂「諸子百家」,其實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等。「百家爭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激烈和復雜的政治斗爭,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之間的階級斗爭。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百家爭鳴的背景
百家爭鳴的階級基礎: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的時期,各種社會矛盾錯綜復雜,對於復雜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有自已的見解和主張。

百家爭鳴的主體:戰國時期,官府文化教育的局面打破了,屬於知識分子階層的「士」大量出現,由於出身、政治見解和思想方法的不同,他們分別依附於不同的階級和社會集團,充當他們在思想文化領域中的代言人,士構成了百家爭鳴的主體。

百家爭鳴的社會基礎:戰國時期諸侯割據,政治上不統一,就無法在文化上實行專制,各國的國君及貴族、官僚為壯大自己的勢力,紛紛招攬人才,養士成風。士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合則留,不合則去」,有相對而言的自由,受政府幹涉較少,使得各學派有發展的機會,有發表自己主張的場所。
百家爭鳴發啟於春秋末年,興盛於戰國。百家爭鳴的出現,是特定歷史條件的產物。

首先,社會大變革帶來思想大解放。

其次,王室的衰微為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創造了條件。

再次,社會交往的頻繁、促進了思想文化的交流。

最後,講學風氣的盛行,私學的興起,使文化典籍廣為傳播,各種學說廣為流傳,形成了爭鳴氛圍。

意義:在戰國的大變革時期,對打擊奴隸主貴族特權,建立和保護新興地主的中央集權制度,有積極意義。

劉澤華、葛荃主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修訂本),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P27-29:
春秋戰國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大變
動時期。「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運動打破了傳統的生活和觀念。過去的一切怎麼看
?需要人們回答。現在應該怎樣生活?需要人們創造。歷史的車輪要向哪裡轉動?需要
人們預測。數不清的問題擺在了人們面前。一句話,社會歷史需要重新認識!百家爭鳴
便是歷史變動在認識上的表現。
促成百家爭鳴的另一個原因是,各國的政治變革與相互競爭需要理論指導。當時每個諸
侯都面臨著如何解決內政與外交兩大課題,都面臨著生存與死亡的抉擇。……斗爭不僅
是物質力的較量,同時也是智力的較量。……所以各國爭著招攬人才,有的下令求賢,
有的重金收買,百家的興起正是適應了智力競爭。他們中的多數目的也很,那就是「干
世主」。
形成百家爭鳴的再一個原因是,當時的政治空隙比較多,知識分子大有用武之地,可以
自由馳騁。這並不是說當時有什麼開明的政治制度,而是指諸侯國林立,便於知識分子
在各國間迂迴。「朝秦暮楚」不只是形容說客,對思想家也是適用的,著名的思想家幾
乎都周遊列國,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於各國搶著招納智囊,知識分子的地位也較
高。「禮賢下士」雖非君主的本意,而是出於需要,士人「分庭抗禮」也常常使君主惱
火,但是君主為了謀求方略而不得不容忍。……他們著書立說雖然是為了「干世主」,
但大多數人是企圖用自己的學說改造君主,而不是一味阿諛奉承,取悅於君。
從平面上看百家相爭,很有點民主氣氛,但是如果分析一下每家的思想實質,就會發現
絕大多數人在政治上都鼓吹君主專制,思想上都要求罷黜他說,獨尊己見,爭著搞自己
設計的君主專制主義。因此,百家爭鳴的實際結果不可能促進政治走向民主、思想走向
自由,只能是匯集成一股強大力量,促進君主專制主義的完善和強化。把握了這一點,
才能把握百家的政治歸宿。

楊幼炯《中國政治思想史》,商務印書館,1937
頁三一至三二:
古代政治思想之興盛,實以先秦時代為最。先秦時代實為中國政治思想之發達時期。蓋
自春秋、戰國以還,學術勃興,百家爭鳴,思想學說,罔不歸宿於政治。晚周戰國時代
正社會經濟組織,根本變動之時,牽連及於社會一切之關系,實為一空前時代。思想家
受此影響,對於學術上乃為空前之建設。其發達之原因,有可得而言者:先秦時代一方
為中國社會變動最劇之時代,上至國土政治,下及人心風俗,皆與前此截然劃一鴻溝。
他方面又為各民族接觸頻繁之時代,原始諸夏民族思想,因政治進化最早,故發展較為
完備。而儒墨兩家之思想即發源於諸夏民族重實踐之民族性。與此相反者,則有道家與
陰陽家兩派,其源則均出於東夷民族之思想,因之各種思想系統彼此競爭雄長;加之,
周室既衰,其所余虛文儀式之陳言,不足以范圍一世之人心,遂有河出伏流一瀉千里之
概。其次,自春秋之末,以至戰國,兼並盛行,列國之競爭最劇,相率以登進人材,擴
張國勢為務。其雄鷙之主,知僅恃貴族不足以豪於天下,故敬禮處士,招致客卿。自是
閥閱之階級一破,前此為貴族世官所壟斷之學問,一舉而散諸民間,言論思想之自由,
至是而極矣。在政治方面,貴族政治之崩壞,實為當時大勢之所趨,周之一代,實貴族
政治之時代也。周制以家為國,而宗法制度,實為其政治之基礎。王室與諸侯之關系,
賴以維系;諸侯與其境內諸侯之關系亦賴之,乃至國中一切大小團體所以相維持相固結
者皆賴之,周代群治,悉以此為中心。逮至戰國而社會風潮大變,上古之政治及社會制
度乃根本上發生變化。因政權之聚散,而影響於學術思想者至巨,各派政治思想乃紛然
並起。又西周學在王官,故貴族中人,即為知識階級;至春秋之際,王官失守,散在四
方。加以孔老講學,平民讀書之機會益多,貴族不能專知識階級之利,思想尤易發展。

錢穆:謝扶雅《中國政治思想史綱》序
自春秋戰國以來,中國思想界初發奇采,而其時已開士人預政之門。自秦以下,中國正
式有士人政府之組織。

肖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上),
頁五六:故就孔子之行事論,其最大之成就為根據舊聞,樹立一士君子仕進致用之學術
,復以此學術授之平民,而培養一以知識德能為主之新統治階級。然其所以能如此者,
雖由其本人之敏求天縱,半亦由時代之影響。敬非時機成熟,雖有至理名言,其誰能領
悟而接受。孔子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卒於哀公十六年,正當春秋之末葉,由封建天下
轉入專制天下過渡時代之初期。周禮已廢而未泯,階級方壞而猶著。孔子身受舊社會之
薰陶,又於舊制度中發現新意義,即欲以其所發現者為改善及復興舊秩序之具。然當時
之公族世卿既未必能用其言,遂傳其術於平民,使其學成者出仕公卿,取得致用之機會
。當時必有平民之子弟欲自拔於畎畝市進之中而未得其途者,得孔子之施教,自踴躍以
赴之。故孔子學術之主要內容為政理與治術。其行道之方法為教學,其目的則為從政。

頁五七:就盪平階級之功言,孔子不啻陳涉吳廣之發難,而首享其成者反為商、韓、蘇
、張「異端」「邪說」之流亞。

汪大華《中國政治思想史論叢》,帕米爾書店,1969年初版,1982年再版
頁三七:孔子教學以六藝,六藝原是士人從政干祿的本領:知書數可以為冢宰,知禮樂
可以為小相,習射御可以為將士。所以,他所教出來的弟子,多有從政的技能。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都有哪些學派?
派別創始人或者主要人物
儒家孔丘
道家李耳
墨家墨翟
法家李悝
名家惠施
兵家孫臏
陰陽家鄒衍
縱橫家蘇秦
雜家呂不韋
農家許行
小說家屈原
除了這些以外的,就都不太著名,故人們都稱做「九流」,三教九流從此而來
在春秋戰國數百個諸侯國家兵戎相見、弱肉強食之際,卻出現了道家、儒家、兵家、墨家、法家、縱橫家、陰陽家等百家爭鳴的局面,而且《左傳》、《春秋》等詳盡記載當時歷史的著作也相繼誕生。這場「百家爭鳴」的壯觀場面比歐洲的文藝復興早了將近2000年。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前221年)的百家爭鳴。其內容包括:1、「學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學術下到民間,形成諸子百家;2、百家爭鳴從魯國儒墨顯學之爭,到儒墨楊三家鼎立的局面;3、以儒家向法家轉化為特點的魏的西河之學;4、以屬楚文化的陳、宋為中心的老莊學派為道家的右翼;5、齊稷下學宮的黃老之學則是道家的左翼;兼容並包的稷下之學,使百家爭鳴發展到高潮,其中有田齊法家、陰陽家、兵家、名家等;在爭鳴中各家也相互影響,6、《呂氏春秋》的雜家之學,反映了百家趨於融合;秦帝國的建立,標志著百家爭鳴的結束。

春秋是我國奴隸制瓦解和向封建制過渡的時期,戰國是封建社會的開端。春秋戰國經歷著劇烈的社會變革,階級關系有很大的變動。春秋中後期,隨著奴隸制的破壞,新的封建生產關系開始產生,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逐漸形成。到戰國時期,這兩個階級便構成了封建社會的兩個對抗階級。但奴隸主階級還存在,大量官私奴隸也仍然存在。個體手工業者和商人在城鎮有相當大的數量。伴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過去的「官學」變成了私學,有知識有學問的人多起來。他們分屬各階級各階層,以「士」的身份出現,對於天文、地理、數學等各種學術問題爭論不休,對於政治制度,更是各有主張。形成了「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

「諸子」,是指春秋戰國時期思想領域內反映各階級、階層利益的思想家及其著作。《漢書·藝文志》說:「諸子百八十九家」,取其成數叫「諸子百家」。主要的有老子、孔子、墨子、楊朱、許行、商鞅、申不害、孟子、荀子、莊子、韓非子、惠施、公孫龍、田駢、慎到、宋鈃、尹文、關尹、鄒衍、張儀、蘇秦、呂不韋、孫武、吳起、孫臏、尉繚等。

對「諸子百家」,戰國時期的《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書中都有記載。古代的歷史學家,如西漢初期的司馬談認為,「諸子百家」主要是指「陰陽」、「儒」、「墨」、「法」、「名」、「道」六家。西漢末年的劉歆和東漢的班固則認為主要是指:「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十家。有時又略去「小說家」,認為「其可觀者九家而已」。
傳統百家爭鳴研究對百家的劃分,無論是在標准上還是在對百家的具體說法上,都欠妥。百家爭鳴實質上是我國古代各學派因政治思想上的分岐而展開的學術論爭。百家的劃分應以政治思想為標准。百家應劃為德、禮、法、儒、孝、墨、術、義、絕對平等觀、無君論等十家。百家爭鳴的性質是中國古代封建領主制向統一中央集權制的過渡。百家爭鳴始於春秋後期孔子創辦私學,迄於漢武帝採納田蚡的「絀抑黃老,崇尚儒學」。探索百家爭鳴時不要忽略百家合流。
中國古代的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學術史上一個非常重大的事件。它上承夏、商、周三代學術,下開秦、漢、六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兩千多年的思想先河。科學地認識百家爭鳴,不僅對深入研究百家爭鳴本身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整個傳統文化的反思也有重要意義。但是,傳統至今理論界對百家爭鳴的看法,無論是在對百家爭鳴之百家的劃分上,還是在對百家爭鳴的性質、起迄點等問題上,都存在嚴重問題。本文不想對此談新看法。
百家的科學劃分之我見
即然百家的劃分應以政治思想為標准,那麼從政治思想出發,筆者認為,百家爭鳴之百家大致可劃分為儒、孝、德、禮、法、墨、術、義、絕對平等觀、無君論等十家。
儒家:創始人是孔子,其思想核心是「仁」。第二個代表人物是孟子,他將孔子的仁正式完善成了「仁政」,「仁政」是孟子的思想核心。二者的代表性文獻分別是《論語》和《孟子》。
孝家:其代表性文獻是無名氏之《孝經》。《孝經》的中心思想是「孝政」,即「以孝治天下」。過去,理論界有人認為《孝經》是一般講究倫理孝道的著作,不確。
德家:原是西周初期的政治思想,後在西周末期至東周其內涵受到了根本性的改造。東周初期,如臧哀伯有著名的《德論》(5)可證;戰國時期問世的《德道經》、《莊子》是其代表性的文獻。
禮家:是萌芽於西周後期並在東周中前期廣為流行的一種政治思想。東周時期的一些著名政治家如管仲、子犯、曹劌、子產、晏子等都崇尚禮治,特別是子產和晏子,還分別有著名的《禮論》(6)。戰國後期,以禮為思想核心的重要代表是荀子。
法家:是春秋中後期出現的一種政治思想。最先萌芽於鄭,創始人是鄧析,第一個「鑄刑書」的是子產(子產前期是禮家,後期轉向了法家),繼之是晉范宣子、趙鞅等的「鑄刑鼎」。戰國時期法家的重要代表是慎到,其代表作是《慎子》;後無名氏之《經法》亦屬法家文獻等。過去,理論界認為《經法》是道家著作,這是從哲學上著眼的,不確。
墨家:創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墨翟,其思想核心是「義」。過去,理論界有人認為墨子的思想核心是「兼愛」,根據不充分。
術家:創始人是申不害,其思想核心是術,其代表作是《申子》。過去,理論界認為申子屬法家,不確。申子自己宣稱其學術思想是「術」,秦漢人一直都說「申子之術」。
義家:創始人是韓非。韓非的「義」與墨子的「義」區別在哪裡?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墨子的「義」包含經濟利益,如《墨子·經上》說:「義者,利也。」韓非的「義」則完全排斥利。義家的代表作有《韓非子》、《公羊春秋》等。(7)
絕對平等觀:創始人是許行。《孟子·滕文公上》載:許行認為,國君要與人民絕對平等,「先耕後食,先織後衣」,並取消商品經濟等。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絕對平等觀。
無君論:創始人是吳慮。《墨子·魯問》載:「魯之南鄙人有吳慮者,冬陶夏耕,自比於舜。」「自比於舜」就是「我即國君」,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無政府主義。但用中國古代的語言表述,應為「無君論」。
以上十家,嚴格說來,可歸為八家。因為「孝」可並入儒家,「義」可並入術家。「以孝治天下」的思想萌芽於孔子,完善於《孝經》,《孝經》以孔子為先師,其基本思想體系又與「仁」極接近,故可認為「孝」是儒家的思想分支。「義」的創始人是韓非,過去理論界認為他是法家,或法、術、勢集大成者。其實,韓非雖有法家思想,但也有術家思想,他本人認為術大於法,所以韓非思想的基本傾向應是「術」,即屬申子術家。而且,韓非的「義」,原則上是對「術」的脫胎換骨的改造,故可認為「義」是術家的思想分支。

過去,理論界認為百家爭鳴迄於秦統一,值得商榷。秦的統一,雖實現了中國古代封建領主制向郡縣制的過渡,但這一過渡是失敗的,未能使中國古代統一中央集權制進入穩定態。秦亡後,項羽、劉邦都先後恢復了分封制。而且,秦的「焚書坑儒」也不是解決思想問題的有效方式。在漢初,思想界又重新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如陸賈著《新書》;賈誼、王臧、趙綰都先後試圖通過「興禮樂」來改制;晁錯以「術」削藩;轅固生以儒反「黃老」;董仲舒則以「春秋大義」來呼喚「大一統」;文帝「廣游學」,置《孝經》、《孟子》、《爾雅》等博士。一時間再次百花齊放,雖未有新思想的提出,但亦屬百家爭鳴性質。漢初百家爭鳴的復起,是中國古代封建領主制再次向統一中央集權制過渡的輿論准備。因此,將百家爭鳴的終點定在秦統一說不過去。

七、百家爭鳴過程中的百家合流

過去,理論界在探討百家爭鳴時,大都眼於百家爭鳴,很少談及百家合流,這種研究方法亦欠妥。

百家合流是百家爭鳴的一個組成部分。百家爭鳴雖原則上是各家發表自已的看法,批評別人的意見,但也包含了對其他學派某些思想的吸收。如荀子,雖以禮為思想核心,但也重法與推崇孔子,以致有人將其當做法家,還有人將其當做儒家。就是說,百家爭鳴的爭鳴是有保留的克服,爭鳴中有吸收,吸收是為了更好地爭鳴。百家爭鳴本身也說明,爭鳴各家在學術上都有片面性,它們只有相互吸收,才能做到互補,並使自己的學說趨於完善。如墨子在回答程子的「非儒,何故稱於孔子也」時,說:「是亦當而不可易者也。今鳥聞熱旱之憂則高,魚聞熱旱之憂則下,當此雖禹湯為之謀,必不能易矣。鳥魚可謂愚矣,禹湯猶雲因焉。今翟曾無稱於孔子乎?」(13)

百家合流是百家爭鳴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百家爭鳴在前期和中期,主要表現為爭鳴,後期則主要表現為合流。如戰國後期兩個官辦學術中心,齊國的「稷下」與秦國的「呂不韋門客集團」,他們的學術活動,搞的基本都是百家合流。稷下學派的代表作是《管子》,其中既有德家思想,也有禮家思想,還有法家思想等,但是以「禮治」為主;呂不韋門客集團的代表作是《呂氏春秋》其中包含的學術思想更雜:德、禮、法、術、孝、義等均有,以致有人將其誤為雜家。其實,這是對其佔主導地位的思想缺乏認識的緣故,雜家根本就不存在。《呂氏春秋》佔主導地位的思想是「德」,其餘均起輔助作用。

百家合流的形式,一是理論上的合流,二是實踐上的合流。理論上的合流,禮、德、術等三家做得比較好。禮家,如前引《荀子》、《管子》;德家,如前引《呂氏春秋》;術家,如前引《公羊春秋》、《春秋繁露》等。儒家做得較差,但儒家將《五經》及各《傳》都納入到了其經典之中,這樣內容也較豐富,基本上也包括了禮、德、術、義等思想。實踐上的合流,主要指當時的統治者們出於自身的需要,同時立幾種思想不同的著作為經,作為治國的主導以及輔助思想。如漢初的「黃老之治」,曾立法家的《經法》、《稱》、《道原》、《十大經》和老子的《德道經》等為經;武帝時期,置《五經》博士,合《論語》、《孝經》為《七經》等,這些都是在實踐上的百家合流。

百家合流在百家爭鳴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爭鳴只是探討問題,合流才是向解決問題邁進,只有百家的有機合流,才是最後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秦之所以沒能最後解決當時社會的主要問題並結束百家爭鳴,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用「焚書坑儒」來拒絕百家合流,絕對以申、商、韓的術家思想治國,致使其走向了滅亡。漢武帝解決這一問題的關健,就是結合實際進行百家合流。如武帝:在政治思想上雖突出儒家的孝,但其餘《六經》均起輔助作用;體制上的雙軌制,既吸收了術家的郡縣制,也未完全拋棄德、儒、禮、法、孝等家的分封制;主父偃的「推恩令」,既有儒家的仁孝思想,也包含了術家的「術」、「義」等理論;經濟上的重農抑商,既有儒、法、德、禮等家的重農重商,也未完全拋棄術家的「詐農滅商」;意識形態上,既有儒、法、德、禮等家的思想自由,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術家的思想禁錮;教育風化上,既有儒家的興學辦校,也有術家的「以吏為師」,如用「舉孝廉」與「選三老」為民做表率等。這和秦代在政治上只以申、商、韓術家思想治國,體制上絕對行郡縣,經濟上詐農滅商,思想上搞專制,教育上「以吏為師」等截然不同。由此可見,要想解決中國當時社會的主要問題,沒有百家的有機合流,無論如何都是不可能的。

❼ 簡述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史

「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瀆,守鯢鮒,其於得大魚難矣;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縣」乃古「懸」字,高也;「令」,美也,「干」,追求。是說舉著細小的釣竿釣繩,奔走於灌溉用的溝渠之間,只能釣到泥鰍之類的小魚,而想獲得大魚可就難了。

靠修飾瑣屑的言論以求高名美譽,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遠了。春秋戰國時,學派林立,百家爭鳴,許多學人策士為說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學說,往往設譬取喻,徵引史事,巧借神話,多用寓言,以便修飾言說以增強文章效果。

莊子認為此皆微不足道,故謂之「小說」,即「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淺識小道」,也就是瑣屑淺薄的言論與小道理之意,正是小說之為小說的本來含義。

而中國小說最大的特色,便自宋代開始具有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兩種不同的小說系統。文言小說起源於先秦的街談巷語,是一種小知小道的紀錄。在歷經魏晉南北朝及隋唐長期的發展,無論是題材或人物的描寫,文言小說都有明顯的進步,形成筆記與傳奇兩種小說類型。

而白話小說則起源於唐宋時期說話人的話本,故事的取材來自民間,主要表現了百姓的生活及思想意識。但不管文言小說或白話小說都源遠流長,呈現各自不同的藝術特色。

小說的特點

1、價值性

小說的價值本質是以時間為序列、以某一人物或幾個人物為主線的,非常詳細地、全面地反映社會生活中各種角色的價值關系(政治關系、經濟關系和文化關系)的產生、發展與消亡過程。非常細致地、綜合地展示各種價值關系的相互作用。

2、容量性

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說的容量較大,它可以細致地展現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可以表現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同時還可以描述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優勢是可以提供整體的、廣闊的社會生活。

❽ 《先唐古小說的題材演變》1500字論文

華東師范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
中國古典小說中俠士形象的類型及演變
姓名:段紅偉
申請學位級別:碩士
專業:中國古代文學
指導教師:王意如
20070901論文摘要
游俠是中國古代社會中的特殊人群,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曾經對社會政治產
生不同的作用。戰國、西漢時期,游俠盛行,《史記》《漢書》均設《游俠列傳》
記載其事跡。此後,由於帝王的禁止、鎮壓,游俠稍衰,《史記》《漢書》以後的
各朝正史中,史家不再專門為游俠立傳了。有關這一人群的情況,僅散見於史乘、
筆記,缺乏系統的記載,因而人們對西漢以後他們的活動情況,往往知之甚少。
於是形成了這樣一個特殊局面:討論漢以後的俠士,不能再藉助於史書的支持了。
而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則出現了不少以俠士為題材的作品,如唐傳奇中的豪俠小
說,清代的一些俠義小說等。
由歷史現實到文學創作,由兩漢到明清,俠士的特徵產生了異變。那麼,如
果將代表實錄階段的歷史文獻《史記》和文學作品唐傳奇以及以《三俠五義》等
為代表的俠義公案小說作為文本,結合時代特點、文化背景、創作心理、讀者的
接受心理等因素來解讀,我們就可以找出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俠士形象的類型以
及演變線索和演變原因。
本文在對中國古典武俠小說進行梳理的基礎上,擬從古典武俠小說中俠士形
象的類型、俠士形象的演變、俠士形象演變之原因等三方面來考察中國古典武俠
小說中的俠士形象,並對其進行類型分析,揭示其演變軌跡。
全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在對「俠」的含義重新界定的基礎上,歸納中國古典武俠小說中俠士
形象的類型及行俠特徵。第二章從古典武俠小說中俠士形象產生的淵源入手,從
俠士身份、地位的變化,俠士行俠方式的變化,俠士俠義觀念的變化等幾個方面
來分析俠士形象的演變。第三章分析中國古典武俠小說中俠士形象演交之原因,
揭示其發展演變與時代背景、宗教、讀者接受心理之關系。
關鍵詞:武俠小說俠士形象類型分析發展演變Abstract
On the type and evolution of chivalrous swordsman』s
im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Chivalrous swordsman is a special population of the allciCUt Cllinese society.in
different historicat periods,they had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political and the society.
ChivalrOUS SWOrdsmall is popular in Warring States and the Western Hall period.
」Historical Records」.」Han」printed」chivalrous swordsman」Biography to record
their deeds,Afrer that,as the empcrots
7
ban and repression,chivalroan swordsman
slightly declined,after』』Historical Records」,」Han」,history is no longer exclusively
for the historians to write biographies for the chivalrous swordsman.Something about
this crowd is only scattered among Shicheng,notes,because of the lack of records,
people know little about them after the Western Han period,The result is such a
special situation:When people discussed the chivalrous swordsman after Han,they
no longer use」history」to suppoft.While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works appeared in a
number of valiant werk as atheme of chivalrOUS SWOrdsmall,such as the 1'ang
Dynasty Knight novels,and some chivalry Novels of the Qing Dynasty.
From the historical reality to literature,from the Han Dynasty to the Qing"the
features of chivalrous swordsman proced mutation.WeU.if the」Histofical
Records」,and the romances of the Tang Dynasty,」San Xia Wu Yi,」is used as the
representatives of chivalry Detective novels as text,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creative psychology,readers
acceptive psychology,we can find the type,the evolution of clues and reasons of
chivalrous swordsman』s image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observe chivalrous nwordnman。S image of the
Chinese classieal novels,and identify its eVOlUtion orbit.,on the basis of the proposed
classical martial arts from the type of chivalrous swordsman。s image of
Chinese classical hoveIs,the evolution of chivalrous swordsman。n ima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ralrous swordsman『s imag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g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 the origins of
chivalrous nwordsman』s image and conelude the types of chivalrous
swordsman』s imag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the refine of the meaning
of Chivalry.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chivalrous
swordsman。s image from their identity,status changes,valiant distress motives.
distress purpose.distress of changes in the ways of knight of chivalry.nc third
chapter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reasons of classical Chinese martial arts of
chivalrous swordsman』n image,reveal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ir
development,evolution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religion,readers acceptive
psychology.
Key words:martial arts,chivalrous swordsman』n image,type analysis,
evolution學位論文獨創性聲明
本人所呈交的學位論文是我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據我所知,除文中已經註明引用的內容外,
本論文不包含其他個人已經發表或撰寫過的研究成果.對本文的
研究做出重要貢獻的個人和集體,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確說明並表
示謝意.
作者簽名:
陴魄珥堂
學位論文授權使用聲明
本人完全了解華東師范大學有關保留、使用學位論文的規定,學
校有權保留學位論文並向國家主管部門或其指定機構送交論文的電
子版和紙質版.有權將學位論文用於非贏利目的的少量復制並允許論
文進入學校圖書館被查閱.有權將學位論文的內容編入有關資料庫進
行檢索.有權將學位論文的標題和摘要匯編出版.保密的學位論文在
解密後適用本規定.
學位論文作者簽名:Ph千 日期:型皿 導師簽名:參乞移
日期.卿.,,.)t中國古典小說中俠士形象的類型及演變
序言
俠士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的一部分特殊人群,是一種具有傳奇色彩的英雄人
物,是人們仰慕的對象。俠文學就是以俠客義士為主角,以歌頌俠義精神為主旨
的文學作品。它包括傳記、詩歌、戲劇、小說等文學樣式。武俠小說是中國小說
領域一個非常重要的小說類型,是俠文學中最為活躍的一支。但長期以來,中國
武俠小說一般被認為是大眾文學,不登大雅之堂,很少成為學術研究的對象。自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武俠小說尤其是金庸、梁羽生、古龍、溫瑞安等人的「新
派武俠小說」風靡全國,傾倒了無數大眾讀者,這一文化現象才引起了一些有識
學者的關注,並從不同的角度對武俠小說予以專門的研究。
目前,研究武俠小說的大部分論著是從文學史或文化史的角度進行研究,如
陳平原的《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就是從小說類型的角度進行研
究的,其中也涉及人物形象,但不以人物形象為主。曹正文的《中國俠文化史》
主要是對中國俠文化及武俠小說史的研究。韓雲波的《中國俠文化:積淀與承傳》
是從俠文化整體的積淀與承傳方面進行研究的,其中也有研究武俠小說的章節,
如第六章《中國俠文化語境中的武俠小說》,第七章《中國武俠小說與東西方文
化交融》,但也沒有詳細對中國古典小說中俠士的形象進行總體研究。其他著述
間或也有對武俠小說類型研究和人物形象研究,但都不以研究俠士形象為重點。
研究武俠小說的論文也較豐富,如袁良駿的《魯迅與「俠」文化》,王湘華的《清
代俠義小說中的義俠變異現象及其成因探析》,羅嘉慧的《「俠義」的蛻變及歷史
定位》,田勁松的《唐代豪俠小說初探》,劉希欣的《游俠、豪俠、官俠》,汪聚
應的《清代俠義小說中俠客形象主體人格的蛻變》等,都是或從某一角度、或從
某一歷史階段的研究。因此,詳細全面地對中國古典小說中俠士的形象進行總體
的研究還有較大空間。
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旨在全面地對中國古典武俠小說進行梳理,力圖
理清中國古典武俠小說的發展脈絡,考察武俠小說中的俠士形象,並以俠士的行
俠目的為標准對俠士形象進行分類,並探尋其演變軌跡。擬解決的關鍵問題是俠
士是如何從先秦兩漢時期的行俠行為「不軌於正義」演變到清代的俠士與官府合
作,行俠行為符合統治階級的要求,而「必軌於正義」的。
本文的特色與創新之處是:不從文學史或文化史發展的角度,也不從小說類
型的角度來考察中國古典小說中的俠士形象,而是以小說中的俠士人物形象為切
入點,以俠士的行俠目的為劃分標准,為俠士形象歸類,探討俠士的行俠方式的演變,俠士的俠義觀念為何從先秦兩漢時期「其行不軌於正義」的「以武犯禁」
演變到清代與官府合作,「為王前驅」,為朝廷盡忠效命的「軌於正義」而「以武
糾禁」,並詳細分析其演變原因。
第一章 中國古典小說中俠士形象的類型
第一節 「俠」含義的界定
「俠」這一概念,最早見於韓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他給俠下了這樣的定義:「其帶劍者,聚徒屬,立節操,以顯其名,而犯五官之
禁」。並說「群俠以私劍養」。(1)
關於俠的影響,韓非予在另一篇《六反》中作了補充說明:「行劍攻殺,暴
傲之民也,而世尊之日廉勇之士。活賊匿奸,當死之民也,而世尊之曰任譽之士」。
(2)韓非子把中國之俠的一些特徵概括為:目無法紀,聚眾藏奸,好武揚名,擅

❾ 簡述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的文學發展脈絡與主要成就。(限1000字)

國古代文學是一個歷史源遠流長的發展過程,若論歷史悠久,只有古希臘文學、古印度文學可以與之相比。它與中國大歷史、文化緊密相連,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學發展的脈絡,顯示出特有的民族性、傳承性、時代性的特徵。它以漢民族文學為主,同時有兼容了其他少數民族的歷史與文學,構成蔚為大觀的中國古代文學。無論是中國古代的詩歌,還是散文、戲曲、小說都有著明顯的可以追尋的歷史。並且呈現著在創作和理論上的不斷發展,豐富,日臻完善。每種題材的演進都是一部歷史,而且脈絡清晰。充分體現並顯示著它的歷史與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文學深受中國歷史文化的影響,每一時代都有一個時代的代表性的文學樣式,並且與各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密切相關。各種文體互相滲透、影響,互相借鑒,有交融的特點。在文學的內涵中,又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字的特殊魅力,顯示出以中國古代文字為載體的中國古代文學在內涵上極大的豐富和巨大的張力。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無法比擬的。

中國文學各種文體齊備,詩歌、散文、詞、戲曲、小說等無不涵蓋,且各具時代特色。

先秦文學包含著原始社會和夏、商、周三代以來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早期)的三個階段。遠古時期的歌謠和神話是中國文學的源頭。先秦文學以詩歌、散文等為主要文體。詩歌又以《詩經》、《楚辭》為代表。《詩經》以風、雅、頌、賦、比、興之「六義」傳播影響後世。散文以《左傳》、《國語》、《戰國策》、和諸子散文等為最佳。同時先秦文學也孕育著很多其他文學題材的萌芽。其中神話傳說和歷史散文、諸子散文中的寓言散文是小說的源頭,辭賦可以追溯到楚辭。《九歌》中已有戲曲的萌芽。中國文學的思想也孕育在先秦、秦漢時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陰陽家、縱橫家、小說家、雜家、農家等「諸子百家」,流派紛呈,形成百家爭鳴。這些思想對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影響巨大。尤其是儒家、道家的思想觀念對整個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及廣大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物產生著深遠的影響。他們如何生存,以何種態度來對待人生等,都取之於對傳統觀念的取捨。尤其是儒、道兩家思想,被中國讀書人所接受,而且根深蒂固,不可動搖,乃至今日。各家都有自己的學說主張,他們著書立說,大力宣傳各自思想,戰國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和發展,帶來了文學上散文的勃興和繁榮。他們的學說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決定著他們對一切事物的取捨。在詩歌創作方面,戰國後期出現了我國第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他開創了我國古代愛國主義詩歌的題材,並創造了新詩體楚辭,打破了《詩經》以後寂寞了三百年的詩壇,出現了奇文郁起,大放光芒,揭開我國詩歌嶄新的一頁。在文學理論上,諸子散文中已出現一些理論觀點和美學思想。先秦文學是我國文學光輝的起點。

秦漢文學,主要以漢代為主。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始,開創的是歷史的嶄新的一頁,但因思想鉗制嚴酷,秦文學卻是空白。只有秦統一前呂不韋召集門客編寫的《呂氏春秋》和李斯的散文外,再無佳作可言。漢代文學以散文、漢賦和樂府民歌為代表。代表作家有賈誼、晁錯、司馬遷等。司馬遷的《史記》以「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記述了我國上自傳說中的皇帝,下至漢武帝時代的三千年間的歷史。《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一部《史記》,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都很高。漢樂府詩以民間創作和敘事詩形式給詩壇帶來新鮮血液,為文人詩歌創作提供可資借鑒的範例和推動力。漢樂府民歌,在我國詩歌發展史上,是繼《詩經》、「楚辭」之後,第三個重要發展階段。醞釀了五言詩的產生。東漢的文人五言詩,是在東漢樂府民歌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今存無名氏《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文人五言詩的代表作品。它以高度的藝術造詣,開創了我國抒情詩的新風格。兩漢文學在散文和詩歌上取得的成就為建安文學准備了條件。

魏晉南北朝文學是在玄學這種思辨哲學的影響下形成的。但文學走向自覺的時代。文人在作品中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苦悶情感和自我意識。主要文學成就是詩歌,以「三曹」為代表的建安文學所取得的成績。他們以悲涼慷慨、剛健有力的創作風格,被後人稱之為「建安風骨」或「建安風力」。謝靈運是第一個大力寫山水詩的人。東晉末年有傑出的詩人陶淵明,他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最有成就的詩人。他以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和遺世獨立的生活態度,傲然屹立於渾濁的時代,表現出超凡的人格和詩風。鮑照出身寒微,以憤世嫉俗的態度,抒發了懷才不遇的苦悶。駢文曾經風行一時,因為只重視形式而忽略了內容的表達,傳世之作只有孔稚珪的《北山移文》、丘遲的《與陳伯之書》等。小說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興盛起來。主要形式是志怪小說和志人小說。代表作分別是干寶的《搜神記》、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空前繁榮。系統的著作有,曹丕的《典論·論文》,陸機的《文賦》,摯虞的《文章流別論》,劉勰的《文心雕龍》,鍾嶸的《詩品》等,對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還出現了文章選集。如蕭統編的《昭明文選》,徐陵編的《玉台新詠》。文學處在繁盛階段。

❿ 中國古代漢語言文學發展脈絡

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具有漢語言文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能在新聞文藝出版部門、科研機構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文學評論、漢語言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傳方面的實際工作的漢語言文學專門人才。與漢語言文學相對應的專科專業為語文教育,其培養對象是在高等和中等學校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和教學研究的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及其他教育工作等。
本專業是培養具有文藝理論素養和系統的漢語言文學知識,在新聞文藝出版部門、高校、科研機構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文學評論、漢語言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傳方面的實際工作的漢語言文學高級專門人才。漢語言文學專業除了在新聞文藝出版部門、高校、科研機構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外,還可以考取教師資格證成為教師。
漢語言文學的改革是與中國社會特定的變革聯系在一起的,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必然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時代在文學身上打上了鮮明的烙印。這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創作局面,在九十年代興起的全民經商的大潮中,很快土崩瓦解。經濟基礎再一次顯出了強大的生命力,文學也逐漸從過度的繁榮興盛逐漸走向式微。
這表現為文學形式上的探索越來越少,而且也越來越與現實脫節,以往那些繁復的文學形式已經越來越受到讀者的摒棄,甚至在評論界也鮮有喝彩,許多雜志開始轉向,讀者的熱情日漸低迷。
真正在文壇堅守的作家已經越來越少,一些人下海經商,讀者的閱讀興趣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閱讀取向也更趨理性,更加現實。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社會與讀者在生活中也發生了變化,文學也開始讓位於經濟,文學回歸到它本來的位置。具體表現為早期的實驗性的各種風格流派的文學創作漸漸淡出文壇,有的很快銷聲匿跡,一些曾經紅極一時的作家也曇花一現
嗯,是這些吧?望採納

熱點內容
吾讀小說網排行 發布:2024-11-23 07:09:01 瀏覽:602
校園籃球風雲小說免費版 發布:2024-11-23 06:39:00 瀏覽:436
現代小說晚香 發布:2024-11-23 06:25:00 瀏覽:152
書籍網路小說 發布:2024-11-23 05:43:18 瀏覽:558
鄉野高手在都市有聲小說 發布:2024-11-23 05:41:01 瀏覽:290
小說中媽媽叫什麼名字 發布:2024-11-23 05:22:45 瀏覽:107
穿越歷史搞建設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4-11-23 05:12:58 瀏覽:884
校園小說簡介3000字 發布:2024-11-23 05:12:58 瀏覽:653
算命相師類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4-11-23 03:58:38 瀏覽:108
那些科幻小說寫的好處 發布:2024-11-23 03:32:01 瀏覽: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