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1000讀後感
1. 求1000字左右的金庸武俠小說賞析
在杜南發的訪談錄《長風萬里撼江湖——與金庸一席談》里有幾段被人引用過多次的對話,金庸在里邊提到了兩個很耐人咀嚼的話題:「中國近代新文學的小說,其實是和中國的文學傳統相當脫節的,無論是巴金、茅盾或是魯迅寫的,其實都是用中文寫的外國小說……中國的藝術有自己獨特的表現手法……有人常問我,為什麼武俠小說會那麼受歡迎?當然其中原因很多,不過,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武俠小說是中國形式的小說,而中國人當然喜歡看中國形式的小說。」「不管是武俠小說還是愛情小說、偵探小說或什麼小說,只要是好的小說就是好的小說,它是用什麼形式表現那完全沒有關系。武俠小說寫得好的,有文學意義的,就是好的小說,其它小說也如此。畢竟,武俠小說中的武俠,只是它的形式而已。」①這是兩個多麼矛盾的話題,但卻同時存在於一個對話錄里,還被許多大師級的人物當成文藝理論一般引用!於是,文學的形式問題便成為了一個焦點,到底該如何看待文學的形式?又該如何理解這兩個話題所傳達的意思呢? 文學形式在某種意義上即寫作傳統,通常包括文學創作中常規手法的體系和與此相連的讀者的視野期待。目前通俗文學作品中的文學形式問題的解決者中的集大成者,恰恰不是別人,而是金庸。 金庸
首先,金庸小說作為武俠小說,它承襲了武俠小說這一文類的特點,即金庸在創作過程中保持了武俠小說復雜的文學、文化、社會、歷史內涵,典型的創作了繁復多變的武俠文學。武俠小說在舊中國小說里是文學流派的一個大的分支,它與傳統小說一樣也是由評話、彈詞、說書等演變而來的。在內容方面,與武俠有關聯的單四大名著中就牽扯到三部;在形式方面,新派武俠小說與舊派武俠小說並沒有多大區別,江湖恩怨、門派斗爭、武林紛爭、男女愛恨、兄弟情義照例還是新派武俠常用的模式和顯揚的主題,它的復雜變化反映在小說的思想上。正如金庸所說:「武俠小說所繼承的,是中國傳統小說的表現形式,就內容而言,武俠小說和《水滸傳》差不了多少,當然寫的好不好是一回事,但形式是中國的形式,是繼承了中國小說的傳統。」②所以,魯迅在寫《中國小說史略》時也得提到《七俠五義》和《兒女英雄傳》,而魯迅若再生,他也必須得提到金庸小說、古龍小說、梁羽生小說。一個真正的思想的巨人在評價文學作品時是不帶任何功利色彩的。 其次,金庸小說襲用了舊小說在行文時夾用詩詞、歌賦、聯句,在回目中使用對聯、詩詞,在語言上使用白話、夾用韻文等特點。金庸在行文時很會玩「花樣」,像元好問的《摸魚兒》、丘處機的《無俗念》、岳飛的《滿江紅》、李白的《俠客行》等都運用得渾然天成,毫無斧鑿之痕。金庸在回目上為了小說的古典意境所做的裝潢更是心機用盡,他在1978年10月《天龍八部》修訂本的後記中寫道:「曾學柏梁體而寫了四十句古體詩,作為《倚天屠龍記》的回目,在本書中學填了五首詞作回目。」③他還頗費周章的在先祖查慎行的七律中選了五十行對句作為《鹿鼎記》的回目。不過,金庸也在幾本書中沒有堅持這種通俗文學固有的思維慣性,殊為恨事。盡管如此,金庸在回目上的成就還是鶴立雞群,試看《天龍八部》四十一——五十回的回目:「燕雲十八飛騎/奔騰如虎風煙舉/老鷹小丑/豈堪一擊/勝之不武/王霸雄圖/血海深仇/盡歸塵土/念枉求美眷/良緣安在/枯井底/污泥處/酒罷問君三語/為誰開/茶花滿路/王孫落魄/怎生消得/楊枝玉霞/敝履榮華/浮雲生死/此身何懼/教單於折箭/六軍辟易/奮英雄怒。」這一曲氣吞萬里如虎的《水龍吟》於細微處峰迴路轉,英雄俠義與兒女情長互為映襯,真是「虎嘯龍吟,換巢鸞鳳,劍氣碧煙橫!」④ 再次,金庸小說潛移默化的借鑒了一些中國式的傳統手法,如說書藝術、插科打諢角色的引入、全知敘述和次知敘述的運用、戲劇舞台的架設、假全知狀態下的視覺與心覺的堂皇運用等。如在人物的塑造上,金庸依靠視覺與心覺的運用,半明半暗地描寫人物和事件在客觀視覺中留下的意味深長的空白點,輕易地迷惑住了讀者,加上精細的心理刻畫,終使岳不群成為武俠小說史上最成功的「虛偽家」。又如周伯通、桃谷六仙、岳老三、華山二老等插科打諢一類角色的引入,更令金庸小說錦上添花,對於減低小說的沉悶氣氛大有裨益。李漁的《閑情偶寄》就說了「插科打諢、填詞之末技也。然欲雅俗同歡、智愚共賞,則當全在此處留神。文字佳、情節佳,而科諢不佳,非特俗人怕看,即雅人韻士,亦有瞌睡之時。作傳奇者,全要善驅睡魔,睡魔一至,則後乎此者雖有《均天》之樂,《霓裳羽衣》之舞,皆付之不見不聞,如對尼人作揖,土佛談經矣。」⑤但即使是如此「末技」,也是多少文人夢寐難求的啊! 到了這里,真相才清晰起來:中國形式的寫作傳統處於作品中整體藝術構架中較符合傳統欣賞習慣,較易為大眾所感知的位置,它們較早地隨著說書、評話、彈詞等藝術形式深入民間,成為影響讀者審美心理的重要因素。類型化或程式化的寫作傳統也並不意味著貶義,還有可能是某些藝術形式的重要特徵的中性表述,只有「胸中大有丘壑」的「裝載家」才是最後的贏家。優秀的作家總是會想方設法去豐富作品的內涵和藝術表現手法,如錘煉語言、增添新的類型或亞類型、將中西相形式結合等等。而金庸小說的成功也就在於它大俗大雅,至幻至真,超越俗雅,充分的繼承了中國傳統形式的衣缽,發揚了其武俠小說的特質,成為了20世紀最中國形式的小說。金庸是矛盾的,但這並不一定是缺陷,一個真正意義的作家總是生活在矛盾中並探索著人間百態
2. 1000字讀後感5篇,急需
1.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一書,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接著引入正文。第一句話這樣說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周末七國分爭,並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並入於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借著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干,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封建統治時期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為給後人很深的印象。
現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篡了漢。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瓮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曹操還是個實幹家,曾經行刺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
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2.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在烽火連天的世界裡,卻引發一個又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
那正是在羅貫中筆下的著作――《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內容豐富,成語眾多,雖然看起來比較麻煩,但是能讓我們真正領會作者的藝術才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講張角,張梁,張寶黃巾起義,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之後,三兄弟開始打天下,以及當中發生的事.我讀了這本書真是受益非淺,看,諸葛亮的出現使三國變得更有意義,真是進入白熱化階段.火燒新野,草船借箭,智取漢中,七擒孟獲,智取三城等都是諸葛亮的"傑作",就連他死了的時候也機關算盡.
我總想著,若無諸葛亮,劉備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蜀國,諸葛亮的才華可謂是深不可測.他考慮周到,而且不講私情.他最喜歡用火攻,想當初,諸葛亮的隆中對,巧借東風,寫出師表,六齣祁山,七擒孟獲,智退司馬懿無不體現了諸葛亮的機智才華.正是因為如此,我深深的敬佩這一位先生.
在《三國演義》里還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團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勢不兩立,明天卻又杯酒言歡.而且這種斗爭滲透到生活的許多方面,連家庭,朋友等,都毫無例外地被捲入了斗爭的漩渦,甚至成為斗爭的工具.他們為了滿足自己權利,財產的慾望,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爭奪戰中不被消滅,總是玩弄各種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鬥角.
總之,《三國演義》除了給人以閱讀的愉悅與歷史的啟迪以外,它更是給有志王天下者聽的英雄史詩.正因為如此,《三國演義》在雄渾悲壯的格調中彌漫與滲透著的是一種深沉的歷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讀《三國演義》有感
今年寒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本彩圖本的《三國演義》,這本書的內容真是太精彩了,我一連看了三遍,還覺得不過癮.現在,你只要任意指出書中的一幅插圖,我就能馬上說出這是描寫哪一場戰爭的或是描寫哪個英雄人物的.
這本書人物描寫栩栩如生,故事敘述有聲有色.有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周瑜,有陰險狡詐的董卓,曹操,還有英勇善戰的關羽和趙雲.其中,我最喜歡,最佩服的人物是諸葛亮.雖然周瑜和諸葛亮一樣聰明過人,足智多謀,但是,他心胸狹窄,處處為難諸葛亮,想盡辦法加害於他.竟然讓諸葛亮在三天之內造十萬枝箭,還要他立下軍令狀,完不成任務就按軍法處置.而諸葛亮卻以國家大事為重,顧全大局,從容應對,既巧妙地避開了周瑜的無端加害,又順利地完成了任務,他才是一個真正的,充滿智慧的了不起的人物.
讀完了這本書,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開闊,做事要顧全大局,只有這樣,才能成就大事,才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三(4)班 孫澤宇
讀《三國演義》有感
今天,我讀完了《三國演義》一書,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諸葛亮是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他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空城計,七星燈,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書中描繪的諸葛亮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為給後人很深的印象.
最後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篡了漢.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目光短淺,氣量狹小,不是雄.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曹操還是個實幹家,曾經行刺了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
3.1000字的:http://lwcool.com/zw/newsfile/2006/8/7/200687_lwcool_9955.html
800字的:
http://lwcool.com/zw/newsfile/2006/8/7/200687_lwcool_9956.html
三國演義每回讀後感-草船借箭
http://lwcool.com/zw/newsfile/2006/8/7/200687_lwcool_9960.html
《三國演義》人物讀後感之為魏延鳴不平
http://lwcool.com/zw/newsfile/2006/8/7/200687_lwcool_9958.html
三國演義每回讀後感-「三顧茅廬」
http://lwcool.com/zw/newsfile/2006/8/7/200687_lwcool_9961.html
4.看完電影《赤壁》之後,我又一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是詭詐狡猾的,劉備是謙遜低調的,孔明是聰明謹慎的,周瑜則有勇有謀但心胸狹窄。總之每一個人物都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得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我有揣摩的決心。
最仁慈的君主是劉備。他受將臣、百姓之愛戴。劉備的能力總是體現在用人上,拜訪水鏡先生司馬徽,進而幸得忠實的徐庶,最後受此二人指點風雪之中三顧茅廬,成功請到天下奇才諸葛亮出山。而後又收服數位博學多才的謀士助他抗東吳,戰曹操。他愛民如子,寧失性命也決不丟棄漢室百姓;愛將勝子,看著子龍大將一人抱著阿斗殺出長坂坡曹兵的圍追堵截,心疼得將親生骨肉棄之於地。一個做草鞋的能從一無所有到三分天下得其一,正是因為這些高尚而善良的品質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和將臣的忠心。
最忠義的是關羽。他過關斬將殺敵無數,沒有不懼雲長之人。百姓的家裡懸掛著他的畫像,魏國兵將見了竟毛骨悚然,威震四海,名傳八方,連曹操都無比敬重這位將軍。如此有能力之人始終銘記桃園三結義時對劉備許下的忠心,因失劉備音訊而保護二位嫂夫人屈住與曹操帳下,依舊堅持約法三章一心向漢。呂布是有勇無謀,而關羽則是有勇有謀。孫劉聯合抗曹時,周瑜不懷好心假意邀請劉備赴帳,實際上是想在酒席上布置埋伏殺害劉備。諸葛亮聽後著急了,恐主公性命難保,但一聽有關羽護駕,便如釋重負放了一百二十個心。由此可見關羽為人謹慎,很有頭腦,料到周瑜居心叵測所以堅持護駕。
最大智的人是孔明。劉備若沒有了諸葛亮,如何識破吳、魏之奸計?又如何運用各種各樣的妙計令敵軍身陷重圍?嘔心瀝血的忠臣不如足智多謀的忠臣,而足智多謀的忠臣又不如能未卜先知的忠臣。諸葛亮,這個自比管仲、樂毅的奇才乃是集以上三點於一身,鐵齒鋼牙,舌戰群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蜀國立下汗馬功勞,可謂功蓋千秋!敢問誰不喜歡這個祭東風,氣周瑜,草船借箭,料事如神,智料華容道,識破魏延反骨的諸葛亮呢?
5.1----------------讀<三國演義>有感》
看了某本書後,有不少感觸。
相信大家一定知道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與秦穆公爭霸的故事吧,但在此置一千年後的「五胡入華」時代還有另一次更有名的秦晉「淝水之戰」。
秦王苻堅,它是各有眼光有氣度的君王。可惜他不幸輸了,加上其又是個胡人,所以被那些正統漢人史學家忽略、抹黑得十分難堪。若比較當時的前秦與東晉,就可以發現其實在苻堅統治的秦國,可以說是朝氣蓬勃,與唐太宗的氣度和架勢有得比。只不過在「淝水之戰」離奇失敗,就被人說胡人是敗類。
類似的是曹操,他被人稱為「*雄」,似乎略帶貶義,的確,它是詭計多了點。而它南征失敗,又被人說成很不堪的樣子,在《三國演義》中就有不少這樣的觀點。
如今有些心思不息的人讀了《三國演義》之後,卻自然而然地把曹操當成了壞人,我認為,曹操不會如小說中所說的沒用,只不過書中的英雄差不多都在蜀國,且次書以劉備開頭,讀者很自然的就把他當成主人翁,加上現在對劉備的仁慈之類的贊美太多,當然就把曹操發動的戰爭說成不仁不義的侵略。
仔細想想,武侯諸葛孔明幾次出征攻打魏國,不也是在侵略嗎?他以先帝遺命為由,討伐曹操收復中原,就成了愛國愛民的英雄了。難道魏國的人民都不是人?難道魏國的人民都人人得以誅之?他可能並不想發動戰爭,但1.不出祁山,發展困難。2.先帝遺命,怎敢不從?書中雖把諸葛亮神化了,卻不能改變歷史:卧龍、鳳雛,二者皆得,卻安不了天下。
希望大家不要太過相信權威,不要被那些落後的思想觀念所蒙騙,有時該好好重思一下某些問題。
2-------------------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第三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蟬,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笑逐言開)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拚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弔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雲:大勇無謀,禍福占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么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時年盡二十六歲。
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的)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當我們羨慕地看著別人成功時,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艱辛。就像冰心說的:成功的花。人們只驚幕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一
遠略高瞻屬武侯,奈何壽盡命天收。 煩將三顧茅廬義,便起獨滅漢室憂。
赤壁敗操引明策,成都扶備獻良謀。 至今提念仍心泣,雲雨翩翩空自流。
二
將星秋夜已收藏,魑魅紛紛蹈亂狂。 生不逢時難享受,命徒隨古怎憂傷。
池魚駁躍攪池暗,海日初升伴海光。 事主兩朝人贊譽,英雄從此姓名彰。
3----------------讀三國的時候,覺得人物形象很生動鮮明,有很多讓我覺得喜歡的人物,其中有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劉備.關羽……但是在這些人物中最喜歡的還是諸葛亮和曹操.
被稱為是儒家倫理型的理想人物,他的"才"."學"."識"都注入了"仁政"的道德內容,他有獨特的人格,擇梧而棲,擇主而事,他盡忠於劉備,盡忠於蜀漢,最後中獻身於統一的大業中."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隨著蜀漢的衰亡悲劇,他也成了悲劇人物!
"尖絕"曹操是個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的藝術典型家,作為一個陰謀家,他具有無窮的權勢和貪欲,與"仁義"的劉備形成鮮明的對照.他交織在陰險.奸詐.暴虐.多疑的性格中,大權在握,則為所欲為 ,與諸葛等人的形象是鮮明的反叛,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汗獻帝成了他的傀儡,故此被對手罵為"名為汗將,實為汗賊".但他有自己的雄才大略,其形象雖不為人喜愛,但也深刻的體現出當時的歷史環境!
(此書中也有不少的戰役,其中赤壁之戰是最重要的戰役,也是小說的最精彩的戰役,戰線長,場面大,也最為突現作者藝術功力的筆墨,你們看了我的讀後感後可以將此書好好閱讀一下哦,真的,會讓人受益匪淺哦,一朝一代故事,頃刻間提破!)
4-------------《三國演義》讀後感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群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
群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乾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准,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鑒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復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乾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6.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第三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禪,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拚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弔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雲:大勇無謀,禍福占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么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正中年時。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的)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
回答完畢,謝謝。
3. 1000字名著讀後感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寫給傅聰、傅敏等的家信摘編,寫信時間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教子篇,傅雷夫婦是中國父母的典範,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是他們先做人、後成「家」,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輯印在這本小書里,不是普通的家書。傅雷在給傅聰的信里這樣說:「長篇累犢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布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種,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於字里行間,給天下父母子女強烈的感染啟迪. 傅雷和傅聰的家書給了我許多啟示。我們很多家長忽視了同孩子的朋友關系,養了十幾年,卻沒有真正地享受過為人父母的樂趣,他們因為迫切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待孩子的心態扭曲了,各種揠苗助長的措施出籠了。有些家長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們想過沒有,他們有傅雷那種身教重於言傳的品質嗎?光學傅雷一個「打」字,打得出一個好結果嗎?於是孩子嘗到了辱罵、拳頭的滋味嘗到壓力和恐懼下學習的苦頭,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雖然由於政治運動的原因飽受折磨,但在這一點上他是幸福的,因為他和兒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現在,很多家長也爭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這就成了親子教育的典範。 說到父子家信,當然,那是本教子為人處世,精研琴藝的凝血之作。記憶中是本薄薄的簡冊,清新素雅。雖屢次再版,但依舊朴實無華,簡練的近文中溢露出濃濃的嚴父之愛。而手中的這本《摩根信札》,風景則大不相同。精明書尚採用了誘人的紙草色書皮,印上醒目的燙銀書名,封面,封底,扉葉多方引用了格林斯潘,韋爾奇,巴菲特等人的讀後感加以感染,富有時代特色的卡通漫畫也穿插其間,「商業忠告」的商業氣息撲面而來。 然而剝去華彩的外衣,書內的鉛字卻顯出另一種人性化的溫存。通讀這三十二封家信,提到的問題有大有小;創新與突破;用人之道;看好你的錢包,讓你的演講充滿魅力......有宏觀指導亦有不勞其累,不厭其煩的細微關懷,這豈止是一本大資本家的「商業忠告」呢? 「一個父親勝過百個教師」。老摩根諄諄教導,語重心長地從生活,工作,處世,為人,管理,經營等多個方面富有策略性的操作性地對兒子言傳身教,循循善誘。縱然社會制度不同,但我們能從不同時代不同要求中談懂相同的渴望。不僅僅是書信,這也是一札普適性很強的睿智佳作。他雖然立足於商業投資運作理念,但絕不僅囿與此。在現代經濟社會中,沒有經濟頭腦是行不通的,有經濟頭腦並非意味?「你死我活」,「爾虞我詐」。這本書在最大程度地積累財富和最大可能性地養性修身,愉悅生活之間找到了絕佳的契蝦合點。 不一樣的父親,相同的父愛。盡管這札家信的作者和最初的閱者都與我們有幾重世紀之遙,盡管不同時代社會制度下,道德標准和價值觀念實有迥異,盡管如今的出版業為其綴加了更多的商業炒作,但是今天的讀者應該做到的是摒棄這些外在的隔閡和枷鎖,靜讀字里行間的文字深情,一定會受益匪淺。 弗蘭西斯.培根曾說:「人類的命運,操縱在自己的手裡。」我們都渴望成功,希望做一番大事業,這就需要智慧的指引。那麼,就從這本書開始吧!它將告訴你所有邁向成功的方法和技巧,幫助你打開財富的智慧 之門,開創你輝煌的人生!
被埋藏了的美女--薛寶釵
春夢隨雲散,花飛逐水流;寄言眾兒女,何必覓閑愁。
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襲人等是《紅樓夢》主線人物,寶、黛二人的悲劇貫穿始終。薛寶釵雖不是此愛情悲劇的當事人,但也有著相當高的地位。
對於《紅樓夢》的結局,我有甚多不滿,可有人對我說,「既然你不滿,林黛玉最終抱憾而亡,賈寶玉出家為僧,那你覺得,什麼樣的結局是完美的。」的確,我對甚為不滿顰兒之死,顰兒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終日只想一展才華,違反了古時「女兒無才便是德」之說。顰兒在文中的才華是不容置疑的,我實是欽佩,也為她那種叛逆而佩服。可她為何不能叛逆至底?賈母素日疼她,更疼寶玉,他倆二人想要結為連理枝,賈母也未必反對,她竟不去爭取,偏自尋苦惱,氣死了。可細細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於寶玉,也難免會被氣死。她又不似鳳姐會借酒撒潑,怎生向賈母開得了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賈府她畢竟不像寶釵那樣得人心。寶玉,最後看破紅塵,做了和尚。難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結局嗎?若是如此,世人都改為僧。我的想法太極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預示著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無法改變。我不滿的是寶、黛二人最終仍是無法逃出命運的束縛。那人又對我說,「寶玉,做和尚已不是為黛玉而做。寶玉不做和尚,還能做什麼?去追求功名利祿嗎?」是啊,細度之,對於寶玉而言,這不失為最好的結局。他已淡薄名利,對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讓歷史重演,看著自己的後代再來上演這「紅樓夢」嗎?他看似沒有擺脫命運的束縛,但命運業已不能束縛住他了,他既不是為顰兒去做和尚,那就是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無牽掛,看盡紅塵。只可惜寶釵為人圓滑,討人喜歡,她最終最終獨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覺得有些惋惜。
寶釵也是封建禮教的犧牲品,她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賈家,也深知寶、黛二人心意相通,卻無力抵抗。薛母再疼她,也無能為力,賈母如此有誠意,自己又怎生婉言拒絕?何況,薛蟠之事,賈家也盡了不少力,寶釵也不想為難母親。嫁於寶玉後,雖說黛玉已死,寶玉待她也不薄,可寶玉仍是對黛玉念念不忘。最後,她已懷身孕,寶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為僧,留她獨守空房。說來,得人心又如何?最終也未得幸福。
我始終覺得寶釵是全劇中真正的強者,她從不再人前為難他人,不與人正面起沖突。她的才華絕不在顰兒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說話從不造次,不該說的話絕不多說,即使是頑話,也是極為小心,甚至是無懈可擊。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鳳姐無話不說,說話好似毫不諱忌,潑辣來形容也不足為過,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絕差不了鳳姐許多。
就拿此二事做分析。她時而勸戒寶玉,寶玉無悔改之意,她也不勉強,一她是姨娘家的,不便多說;二襲人如此勸慰,仍不見起效,多說也無效。就此打住,多說無意。再拿她與寶玉結婚之時,伺機將顰兒的死訊告訴他,也顯示了她的才智。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在來說說我自己的見解,我自認為對寶釵的為人,性格,想法都不夠了解。我只是以一個常人的角度來思考。
寶釵處理世事甚是圓滑,幾乎是人見人愛,可難免會有點虛偽感。她對何人都是如此,也不輕易像他人傾吐心聲,她就好似將自己藏起一般,在我看來沒有人自願,將自己埋藏,她也許是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這么做的。在母親面前,她是貼心,在外人面前,她是懂事,薛姨媽臉上也有光。也許她是招人喜歡,可同時她將真正的薛寶釵埋葬。在整部書中,表面上她也許是最完美的,可我總覺得她出賣了自己的心,自己的靈魂,那還有什麼完美可言?也許是家境關系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薛蟠這酒囊飯袋,雖有薛蝌,可畢竟不是親哥哥。她可能想忍得一時,時機成熟後,便可尋回自己,可到時到何處尋回自己?雖然她是強者,我個人認為將自己埋藏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這不是一個弱者做的來的,可最後她卻不是真正的贏家。
美夢終究一場空。韶華散盡,容顏衰。獨坐燭前痴痴嘆,才覺淚痕爬滿容。過往如雲不可及,鏡中雙鬢已成霜。膝下遺腹已成人,房空冷清如往昔。閑來無事仰望月,無語能訴,唯有淚空流!
常聽人討論,寶釵凄慘還是黛玉凄慘?可縱觀全文,細細評之,你便會覺得這個問題已不重要了。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
玉黛林中掛,金簪雪裡埋。
4. 關於武俠小說的讀後感
[關於武俠小說的讀後感]很小的時候就看開始看武俠小說了,關於武俠小說的讀後感。先後讀過金庸,古龍,滄月等人的作品。各有千秋,首先金庸先生定下了江湖的基本格局:少林,武當,雁盪,昆侖…………後來的作家無論怎樣寫,基本上都跳不出這個大體框架。無非再加些門派勢力而已。其實能說的很多,我今天只簡單的談一下女性角色。其實就女性角色而言,我個人覺得寫的最好的是滄月,可能因為她是女人的緣故,筆下的女性角色大都感情十分豐富,情感描寫細膩,滄月的作品我基本拜讀過,從第一部《七夜雪》開始(插一句,七夜雪真是神作啊#^_^#),上面的女主薛紫夜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其實不但正面角色連反面女主妙水也是描寫細膩。其後的作品裡,如《鼎劍閣》系列,《聽雪樓》系列,《鏡》系列裡,我最喜歡的是《破軍》中的空桑女劍聖——慕,讀後感《關於武俠小說的讀後感》。也說不出為什麼,就是覺得這個故事和金庸《神鵰俠侶》的故事太像了:同是永不衰老的女子,都是常住古墓,都收留了一個男徒弟,最後相愛……(尼瑪太感人了←_←)。古龍筆下的女主……老實講,比較乾巴巴的……沒啥意思。最後就是金庸的了,金庸的作品其實非常好,好多作品比如《笑傲江湖》,《神鵰俠侶》,《鹿鼎記》都前前後後讀過好幾遍了,每次讀都有不同的感覺,其中的女主各種各樣,我最喜歡的是《笑傲江湖》的任盈盈,任盈盈是日月神教的聖女,出場的時候是這樣描寫的「顯然容貌秀麗絕倫,不過十八,九歲年紀」,但是她卻愛上了當時的無名小卒令狐沖,為了她不惜赴湯蹈火,我最感動的就是她為了治令狐沖的病不顧一切,明知他心裡有個小師妹,但是還是一如既往的對他。金庸曾把盈盈列為理想妻子對象之一。這次就說這么多,下次再寫。
5. 求一篇名著(小說類)的讀後感。。。大約1000字的。。。
哈克貝里·芬歷險記:作者:(美)馬克·吐溫。類型:兒童。本文作者:願咸與恆。
有很多名著有著自己的續集,不管是作者本人寫的還是他人續寫的,然後這種續集往往難以達到和前作一樣的高度,甚至落得一個「狗尾續貂」的下場,但是這部作品雖然是續集,但是不僅僅可以媲美湯姆·索亞歷險記,甚至超越了前作,可謂是難能可貴。
話說哈克還是在寡婦家裡呆不下去,恰巧此時,他的酒鬼爸爸偏偏又回來了,他爭奪哈克的撫養權。哈克覺得脫離了那種規矩的生活很是自在,可問題是,他爸爸喝醉了之後經常發酒瘋,經常毒打哈克,哈克決定逃走。
與湯姆一樣,哈克也偽造了一番(異曲同工),他偽裝成自己被謀殺了,然後乘坐小船順著密西西比河漂流,後來遇到了逃跑出來的黑奴吉姆,兩人結伴而行。
一開始哈克對於幫助逃跑的黑奴有些良心不安,但是吉姆真心地對待他,哈克也越來越受到感動。
兩個人在路上有了很多奇遇,其中也可看到那個時代美國西部地區的風貌。後來他們遇到了兩個江湖騙子,一個自稱是公爵,另一個官更大,是「路易十七」。
然後他們四個人就一路走江湖,賣藝,兩個騙子招搖撞騙。一個偶然的機會,兩個騙子冒充一位財主的弟弟,准備霸佔他留下來的遺產。
哈克覺得良心不安,於是告發了這兩個騙子。騙局被揭穿,兩個騙子很狼狽地逃走了,還好他們起了內訌,沒有人懷疑到哈克身上。
可是接下來發生了一件更要命的事請,吉姆被當作逃跑的黑人給關了起來。此時哈克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是想盡各種辦法把吉姆救出來,第二種是寫信告訴吉姆以前的主人,讓吉姆再次成為奴隸,又是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回憶起一路上種種吉姆對自己的好處,哈克決定一個人把吉姆救出來,哪怕下地獄也在所不惜(此時作者面對的比哈克更艱難,因為有種族歧視,因為有3K黨)!
哈克來到了那座關押吉姆的人家,結果被那戶人家發現了,可是他們非但沒有審問哈克,反而對哈克的到來表現出極大的歡喜。原來他們把哈克當成了自己的外甥,而這個外甥,就是湯姆·索亞……
假裝成湯姆並不是一件特別難的事情,而很快真的湯姆也來到了,但是沒有讓他們知道,湯姆也同意了把吉姆救出來,這讓哈克大吃一驚(這相當於小偷),兩個人串通好了身份,開始了他們的計劃。
本來救出吉姆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是湯姆非要把這件事情弄得轟轟烈烈,坎坷曲折,因為傳奇類型的小說看多了,湯姆想出了很多花樣,讓他們三個人吃盡了苦頭。比如在關押的地方刻字啦,寫血書啦,用刀子來挖地道啦,簡直讓人噴飯……
不過總算,吉姆是被救出來了,可是由於大張旗鼓,湯姆的腿上中彈了。為了救湯姆,吉姆情願再次被關押。蘇醒後的湯姆總算說出了那個秘密,就是吉姆死去的主人已經在遺囑當中解放了吉姆(原來如此啊),吉姆成為了一個自由人。
與此同時,湯姆的姨媽也來到了自己妹妹的家裡,拆穿了兩個小鬼的把戲,皆大歡喜。哈克又要面臨自己去哪裡的問題了,不過他的錢並沒有被他爸爸霸佔,因為他爸爸已經死了。湯姆的姨媽又想收養哈克,不過哈克已經再也受不了那種規規矩矩的生活啦,於是決定繼續出去冒險……
主題上面感覺比湯姆歷險記更深了一步,不過情節上沒有湯姆歷險記好看。畢竟是過了八年之後的作品。在寫作技巧上面更成熟了,湯姆歷險記更偏重於兒童,哈克歷險記則對於現實有著非常深刻的刻畫,感覺「長大了」一樣。尤其是哈克和吉姆之間的友誼很讓人感動。
6. 1000字的讀後感
從地球到月球/環游月球:作者:(法)儒勒·凡爾納。類型:科幻/冒險。本文作者:願咸與恆。
其實這本書科幻小說在現在看來已經不是科幻了,但是我總是會從這本書上找出阿波羅登月的影子來。
美國的南北戰爭剛結束的時候,一群以製造大炮為生的人們,一個「大炮俱樂部」陷入了無所事事的困境當中。這個俱樂部裡面有好多殘疾人……都是在戰爭中負傷的,他們恨不能再度挑起一場戰爭來,但是必然不可能了。
結果就在這個時候,俱樂部的主席巴比康找到了一個新的目標,就是發射一顆炮彈到月球上面去,報告引起了熱烈反響。全世界為之矚目(語言真的好幽默啊)。隨後便開始了緊張的籌備工作。與此同時,巴比康的死對頭尼切爾也在不斷地潑冷水,並且下了很大的讀書說巴比康不可能成功。
這項工作需要很多很多的錢,但是錢不是問題,因為這是人類的進步,所以不管捐多捐少,全世界都為之奉獻了。作者在這里還小小地調侃了一下英國人的自大,說英國人嫉妒美國人,結果沒有捐錢。
資金也到位了,計劃也訂好了。恰在此時,發來了一封來自法國的電報,一位法國的冒險家米歇爾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就是把炮彈做成空心的,他要乘坐炮彈登上月球。所有的人為這個新的提議興奮不已,米歇爾很快來到了美國。
他發表了在美國的演說,結果會上有一個人與他針鋒相對,質疑整個計劃。那麼這個人是誰呢?當然就是尼切爾了,因為尼切爾當眾侮辱了巴比康,巴比康和他決定決斗。
為了舉止這場悲劇的發生,米歇爾和俱樂部的秘書馬斯頓來到了決斗地點,並讓兩個人停止決斗,米歇爾還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提議:既然尼切爾不相信炮彈可以發射到月球上去,那麼就請尼切爾一起乘坐炮彈來見證這一次的旅行。
尼切爾同意了,時間不多了,炮彈、火葯等等都准備好了(這一段很刺激),地點定在了佛羅里達,為此德克薩斯非常非常地憤怒。那一天終於到來了,成千上萬的人來到了發射地點,見證這個歷史的時刻。
我不得不說凡爾納真的很會寫啊,很詼諧啊(這樣說很諧音哦)。情節緊張刺激,裡面還有好多科學上的知識,而且絕對不是杜撰的,不禁讓人欽佩他的學識之淵博。
炮彈如期發射,但是巨大的煙塵籠罩了整個天空,一連好幾天。望遠鏡都無法使用,留在地球上的馬斯頓望眼欲穿……
最後總算天文台有了消息,炮彈不知為何偏離了軌道,沒有到達月球,而是成為了一顆「月球」的衛星。只有兩種結果,一種是永遠這樣(那麼炮彈中的人無疑就犧牲了,在食物和水都耗盡了之後〉,另一種是月球引力促使他們在月球上登陸。
下面開始環游月球。
呆在炮彈中的三個人開始了一次奇幻的旅行。在經歷了最初的撞擊之後,他們終於相信自己已經到達了太空,不久就會到達月球了。只是有一個問題使他們迷惑不解,就是如果炮彈真的發射了,那麼他們為什麼沒有聽到那聲巨響呢?巴比康最後想明白了,就是因為他們炮彈的速度比音速快得多!
然後米歇爾是個數學白痴,巴比康和船長詳細地給他講解了代數問題來計算炮彈速度。但是得出的結果讓他們大吃一驚,劍橋天文台的結果錯誤了,他們的初始速度根本達不到到達月球,所幸他們已經脫離了地球,所以還是有可能到達月球的(好有懸念啊)。
但是他們很快就發現,事情變得似乎很復雜。他們開始了環繞月球的旅行。
環游月球之中,他們見識了好多月球上的奇特景觀。……
我真懷疑凡爾納真的到過月球,不然怎麼可能會把月球描述得那麼栩栩如生呢?真的就像你身臨其境一樣,盡管我明白在凡爾納的時代連登月衛星都沒有,甚至連月球的照片都沒有。我不的不贊嘆凡爾納的科學素養,因為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必須閱讀大量的專業著作才可以。
在他們環遊了月球一周之後,又回到引力平衡點。這個時候,他們想利用火箭降落到月球上去,但是方向弄反了,他們迅速地向地球墜落……
與此同時,馬斯頓依舊望眼欲穿,但是事實上他看到的從來都不是炮彈。一封電報傳來,炮彈可能回到了地球,人們震驚了,迅速開展了搜救的工作……
一晃十多天過去了,沒有任何蹤跡,下到海底深處,也遍尋不見(是不是有點古文風?)。人們只能放棄了,但是在返航的路上,他們在海上看到了一面美國國旗。馬斯頓突然想到,因為炮彈是用鋁做的,所以它是不會沉入海底的。而當他們終於打開炮彈的時候,發現三個人正在開心地玩著多米諾骨牌……(我是該說他們沒心沒肺還是勇敢堅強呢……)。
雖然他們沒有降落到月球上去,但是帶回了很多珍貴的資料。舉國沸騰了。他們開始了全美國的巡遊(真光榮啊),像英雄一樣地被崇拜,說錯了,他們的確是英雄啊。
最後,他們成立了一個星際交通公司,標志著人們對於未知的探索,遠沒有結束……
7. 關於金庸武俠小說的讀後感
從小就喜歡看金庸的武俠劇,從82版的《天龍八部》和83版的《射鵰英雄傳》到95版的《神鵰俠侶》和97版的《天龍八部》,再到初中追金庸小說,十幾年幾乎是一直追著這樣的一個武俠夢。在金庸筆下的角色中也曾有很多讓我喜歡的,比如最開始的段譽,韋小寶。後來又偏向於喜歡一些亦正亦邪的悲情人物,如楊康,慕容復等等。不過喜歡歸喜歡,很多角色為人所喜歡,為人所欣賞,但真正令人敬佩的並不多。現在說起來,金庸筆下讓我肅然起敬的人只有三個:《天龍八部》中的蕭峰,《神鵰俠侶》中的郭靖,《鹿鼎記》里的陳近南。
這三人筆墨花得最多,最為人所知的當然就是郭靖了。從《射鵰英雄傳》開始,一個尚未出生起名字里就銘刻著國恥,整個家庭又經歷了滅頂之災的孩子。背負著國仇家恨,生長在異國他鄉。開始的郭靖幾乎是一個普通人,一個忠厚老實的傻小子。無論從天資,相貌,還是做事風度,他都遠遠不及他的義弟楊康。在《射鵰》里對楊康的變化還是花了很多筆墨,從養尊處優的金國小王爺到一貧如洗的漢族百姓,再遭受挫折與凌辱後,他放棄了自己本身的漢族身份,再次做回了金國小王爺,最後又因自己的不擇手段而使得自己年輕的生命走向毀滅之路。確實,他比郭靖更多了一份矛盾與悲情,確實惹人同情令人惋惜。如果真的站在楊康的角度上去想,面對那樣的痛苦抉擇,面對那樣的經歷,他做的很多事無非也是人之本能,是命運與性格將他帶上了一條不歸之路,看到這我們實在很難再去責怪他什麼。但也正因如此,才顯出了郭靖的令人敬佩之處。相比之下,同樣是身世悲慘,同樣是生在異土的郭靖卻從頭到尾都保留著一份單純,保留著最初的那顆赤子之心。
如果只看《射鵰英雄傳》,郭靖大概也只會是我比較喜歡的角色之一。不過到了《神鵰俠侶》里對這個角色的感情卻開始由開始的喜歡達到了敬佩。《神鵰俠侶》里我看見了一個已為人夫,已為人父的中年郭靖。他的品行如往的正直謙虛,卻比以前更加的成熟穩重。他被人們稱之為大俠,並非他已有高強的武功,高深的武學。更為重要的,是他能夠真正做到「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八個字。以郭靖的性格,他絕對不是一個貪圖功名之人。如果是在太平盛世,他應該更有可能與蓉兒隱居桃花島,過著神仙般的生活吧。但面對著一個山河破碎,社稷累卵的時代,郭靖挺身而出,全家到襄陽守城,這一守就是幾十年。而這期間他的作為讓我從中隱隱約約看見了民族英雄岳飛的影子。一身正氣,大義凌然,還有那顆始終未曾改變的赤子之心。
我曾看見常有人批評郭靖,陳近南這些人是愚忠。理由是他們的勇氣固然可敬,而他們卻拚命的去忠於一個氣數已盡的破敗王朝,不懂順應時勢,與時俱進。這樣的評語大概是對他們最大的污衊與侮辱吧?!仔細讀郭靖的對白,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他鎮守襄陽,多年抗元,並非是效忠於趙送王朝。其中最為精彩的一段便是郭靖與楊過一同來到蒙古軍營中與忽必烈的一番談話了。其間忽必烈很尖銳的指出了趙宋王朝的腐朽與無可救葯,稱蒙古大軍揮師南下是在順應天意。郭靖立即拍案而起怒斥忽必烈大言不慚,歷數元軍南下伐宋破城後對無辜漢族百姓殺戮的罪惡。這一番怒斥義正言辭,振聾發聵。在歷史上有著無數像忽必烈君王,野心家,打著順應天意,為國為民的旗號窮兵黷武,使得天下烽煙四起,生靈塗炭。但亦不乏郭靖這樣的反抗者,他們反抗暴政,反抗侵略,反抗慘無人道的屠殺。元末之常州,明末之江陰,抗戰之衡陽······他們又豈是在為一朝一家的王朝再戰?這樣的反抗者是華夏之脊樑,是一個真正儒者俠者所具備的精神與品性。正是有了這樣的他們,華夏方能屹立風雨千年而不倒,這片土地的子民才不至被奴役,被滅絕。捨身取義方顯正氣浩盪,碧血丹心永明青史輝煌!「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他們當之無愧!
在《神鵰俠侶》的最後一戰,楊過與郭靖聯手力抗蒙古大軍,擊斃敵酋蒙哥後,楊過與小龍女有情人終成眷屬,去過神仙眷侶般的生活了。此時我再一次為郭靖的命運展開猜想,會不會經過此次一戰,蒙古大汗被殺,全軍撤退。那郭靖會不會從此帶著家人離開襄陽,從此隱居桃花島呢?出於對郭靖這個角色的喜歡,我真希望他會做這樣的選擇。因為歷史的殘酷,在1273年,襄陽城將被蒙古軍攻陷,如果他留在襄陽城,以他的性格定會選擇力戰到底,最後壯烈犧牲。可是郭靖還是郭靖,他沒有選擇隱居,而是繼續留守在襄陽城。《神鵰俠侶》結束了,沒有對他們之後的命運做過多的交待,但聯系著歷史,我心中卻已經隱隱有著一種不祥的預感。終於,到了《倚天屠龍記》里,通過百年後人們的口中得知當年襄陽城破,郭靖一家除了小女兒郭襄外,全部殉國。這樣的結局沒有讓我感到意外,盡管我們沒有看到如血的殘陽下烽火連天的襄陽城,年過六旬的老郭靖是怎樣譜寫了他人生中最壯烈的一幕。但可以想像,在那樣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為國家為百姓而死大概也是郭靖這位英雄最終的宿命吧。
縱觀他的一生,經歷坎坷波折,為人正直無私,品行高尚,用情專一,謙虛與淳樸,剛烈與隨和,正氣浩然,為武俠世界裡一顆璀璨奪目的明星。他是一位真俠者,真英雄,他無愧於「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八個字。那首寫給岳元帥的《精忠報國》也正如郭靖一生的寫照:
狼煙起
江山北望
龍起卷 馬長嘶 劍氣如霜
心似黃河水茫茫
二十年 縱橫間 誰能相抗
恨欲狂 長刀所向
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鄉
何惜百死報家國
忍嘆惜 更無語 血淚滿眶
馬蹄南去 人北望
人北望 草青黃 塵飛揚
我願守土復開疆
堂堂中國要讓四方
來賀
------------------------------------
以上系轉載,你可以到金庸貼吧去看看,那有許多書評。
8. 1000讀後感
讀《昆蟲記》有感
看了《昆蟲記》後,這本書使我十分著迷, 原來昆蟲世界有這么多的奧秘,我知道了:凌晨,蟬是怎樣脫殼;屎殼螂是如何滾糞球的;螞蟻是怎樣去吃蚜蟲的分泌物。還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錯誤的,蜂抓青蟲不是當成自己的兒子養,而是為自己的後代安排食物。
第一次讀《昆蟲記》,不知怎麼的它就吸引了我。這是一部描述昆蟲們生育、勞作、狩獵與死亡的科普書,平實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敘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蟲子們翩然登場,多麼奇異、有趣的故事啊!法布爾的《昆蟲記》,讓我沒有夢幻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放大鏡、潮濕、星辰,還有蟲子氣味的存在,彷彿置身於現場一樣。被我忽視太久了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來,我屏住呼吸,然後,憑它們穿透了我心靈的幽暗。是法布爾,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人類在生與死,勞動與掠奪等許多問題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昆蟲記》不是作家創造出來的世界,它不同於小說,它們是最基本的事實!是法布爾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獨自的,安靜的,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與艱辛。我仰起了頭,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頭,像仰望星空一樣,來對待昆蟲們存在的奧秘。它使我第一次進入了一個生動的昆蟲世界。
於是,我接著往下看《昆蟲記》。
接著往下看,《昆蟲記》是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種十分兇殘的動物,然而在它剛剛擁有生命的初期,也會犧牲在個頭兒最小的螞蟻的魔爪下。」蜘蛛織網,「即使用了圓規、尺子之類的工具,也沒有一個設計家能畫出一個比這更規范的網來」, 豐富的故事情節使我浮想聯翩。 看著看著,這些蟲子們漸漸地清晰起來,我思考著:如果我們保護環境,不污染環境,這些蟲子是不是還會在呢?現在的環境惡化,又是不是在以後還會有呢?我仔細地想著這彼此之間的關系,這一次的閱讀,《昆蟲記》為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門。
當我繼續閱讀《昆蟲記》時,我看到法布爾細致入微地觀察毛蟲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顧危險捕捉黃蜂,我看到他大膽假設、謹慎實驗、反復推敲實驗過程與數據,一步一步推斷高鼻蜂毒針的作用時間與效果,螢的捕食過程,捕蠅蜂處理獵物的方法,孔雀蛾的遠距離聯絡……一次實驗失敗了,他收集數據、分析原因,轉身又設計下一次。嚴謹的實驗方法,大膽的質疑精神,勤勉的作風。這一次,我感覺到了 「科學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內涵。
昆蟲學家法布爾以人性關照蟲性,千辛萬苦寫出傳世巨著《昆蟲記》,為人間留下一座富含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寶藏。它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松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筆下,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後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餵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多麼可愛的小生靈!難怪魯迅把《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我嘆服法布爾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讓我感受到了昆蟲與環境息息相關,又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昆蟲記》讓我眼界開闊了,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了,理解問題的深度也將超越以往。我覺得 《昆蟲記》是值得一生閱讀的好書, 我想無論是誰,只要認真地閱讀一下 《昆蟲記》,讀出滋味,讀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得更多。
9. 射鵰英雄傳讀後感1000字
原本我對武俠小說一點也不感興趣,可聽很多人說金庸的武俠小說寫得很好,我也讓爸爸買了幾本。讀過之後,我覺得金庸的頭腦真棒,竟可以想出那麼多武俠故事,那麼多武功名稱,真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書中處處都是機關,等真相大白的時候,往往出乎你的意料,往往讓你大吃一驚,但最後還是為圓滿的結局而高興。金庸的書中在一個故事之前,總是先作下一個鋪墊,而你卻注意不到,在故事快結束時,你這時才會注意到,原來前面這樣寫是這個意思啊!這樣才會吊起讀者的胃口,讓他繼續往下讀。而這正是我寫作中所欠缺的。
先來說說《射鵰英雄傳》這部書。它巧妙地利用了宋朝時宋、金、蒙古三國的微妙關系,為我們講述了一代英雄-----郭靖的成長過程,以及江湖上的恩怨情仇。
郭靖的父親是水滸英雄-----郭盛的後代,他的母親李萍與楊康的母親包惜弱在混亂中不幸失散,而他的父親郭嘯天也被一名投靠金國的宋官-----段天德所害。李萍逃到大漠,生下郭靖;而包惜弱卻無奈嫁給了金國六王子-----完顏洪烈,楊康也改名為完顏康。
郭靖拜江南七怪為師,但他的五師傅張阿生卻被梅超風害死,郭靖也無意中殺死了梅超風的丈夫陳玄風。不久,郭靖為了報殺父之仇而來到江南,遇到了東邪之女-----聰明漂亮的黃蓉,兩人一見鍾情。但西毒歐陽峰的兒子-----歐陽克卻暗暗喜歡黃蓉,千方百計要殺掉郭靖,而郭靖卻發現義弟楊康認賊作父,好心想幫他;而楊康卻怕郭靖多事,使自己失去榮華富貴,不但不改,還想法設法害郭靖黃蓉,梅超風和歐陽峰父子也從中插事。故事由此展開......…
在書中,我最佩服的人就是郭靖和他的師傅-----北丐洪七公了。你也許會問:黃蓉不也很好嗎?再說她那麼聰明。一開始我也這么想,就連做夢中都羨慕黃蓉的聰明伶俐。當時武林中武功蓋世的主要有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五個,而黃蓉既是東邪之女,又是北丐洪七公的得意徒弟,還是丐幫幫主,簡直是於眾人寵愛於一身,但我卻不喜歡她。為什麼呢?因為在書中,黃蓉處處都要耍小心眼兒,而郭靖卻純朴老實。郭靖十分講信用,說一是一,說二是二,而黃蓉卻老喜歡出爾反爾,這樣就失去了誠信,就像「狼來了」的故事一樣。
郭靖雖然笨,但他卻努力用功,不也照樣練就了一身蓋世的武功嗎?洪七公小時候曾作過奴隸,後來不也成為了蓋世的大英雄嗎?這就充分說明了,不管你有什麼缺陷,只要刻苦用功,一定能夠成功的!在這里,我同樣想說一點,那也就是認真。郭靖不光努力,還具有認真這個優秀品質。光這兩點,即使他再笨,也可以學會一身蓋世武功了。雖然有點誇張,但認真是人必須具備的品質。你想想,如果工程師不認真,飛機少了一個零件,這可不只是寫錯了一個數那麼簡單的事情呀!郭靖也就是因為在練功時專心致志,不三心二意才有所成就的。在這點上,我和郭靖比起來,真是自行慚穢啊!雖然我聰明,但總是學習沒有進步,這不就是因為我不努力認真嗎?一次數學測驗中,我因為不認真,竟將3看成2,才沒得到滿分的。在這點上,我真應該向郭靖學習。
還有一點,在書中,桃花島黃島主樣樣精通,無所不能。而她的女兒黃蓉卻對什麼都一知半解,沒一樣做得非常好的,這也是她武功不如人的緣故。如果她好好跟她的父親東邪學武功或者天文、數學等,這時她一定可以笑傲江湖,或當一名天文家、數學家了。但她卻拖泥帶水,哪個都會,但哪個都不是完全懂,所以這還不如踏踏實實專心學一樣學科呢!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毛病,比如我:常常還沒學會那個,就要學這個,最後弄得哪個都沒學好,哪個都不會。
這就是金庸書中的好處,不僅寫了精彩的故事,還寫了很多人生中的道理。《射鵰英雄傳》是金庸作品中被普遍接受的一部,最多人提及的一部。自《射鵰》之後,再也無人懷疑金庸的小說巨匠的地位。這是一部結構完整得天衣無縫的小說,是金庸成熟的象徵。
《射鵰》是金庸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小說,是絕對毋庸置疑的。
在《射鵰》中,歷史人物和虛構人物的揉合,又有了新的發展。虛構人物不再擔任小角色,而是可以和歷史人物分庭抗禮了。郭靖自小就和成吉思汗在一起生活,後來更曾統率蒙古大軍西征。
從此開始,金庸筆下對創作人物的處置,更加隨心所欲,有時甚至可以凌駕於歷史人物之上了。
這樣的安排,足以證明金庸對他所寫的小說的歷史背景,有了更深刻的研究和心得。
讀者當可以發現,在歷史和創作的揉合之中,是極度的水乳交融,不著痕跡的。
也有人認為金庸的這樣寫法,會有誤導讀者錯誤認識歷史之可能。這種說法,當然不值一笑,也不值一駁。持這種想法的人,只怕要比一座高樓之下張上安全網,以防有人跳樓。
《射鵰》最成功之處,是在人物的創造。《射鵰》的故事,甚至可以說是平鋪直敘的,所有精彩的部分,全來自所創造出來的、活龍活現、無時無刻不在讀者眼前跳躍的人物。金庸寫人物,成功始自《射鵰》,而在《射鵰》之後,更趨成熟。
《射鵰》在金庸的作品中,是比較「淺」的一部作品,流傳最廣,最易為讀者接受,也在於這一點。
《射鵰》中「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有傳統武俠小說的影子,但也成了無數武俠小說競相仿效的寫法。《射鵰》可以說是一部武俠小說的曲范,在武俠小說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射鵰》中,金庸還在強調群眾力量,強調集體,盡在個人力量之上,這種觀念,集中在君山之會,郭靖、黃蓉被丐幫逼得面臨失敗這一情節上。但是這種觀念在一再強調中,實際上已出現了崩潰的跡兆,實在無法再堅持下去。個體的力量在前頭,金庸用一種無可奈何的心情,接著又寫了郭、黃二人,打敗了丐幫的大批人。英雄人物,畢竟是個體的、獨立的。和群眾的盲目、沖動,大不相同。
這種群體觀念崩潰的跡兆,始於《射鵰》,而到了《神鵰俠侶》,楊過在百萬軍中,擊斃蒙古皇帝,已徹底轉變完成。自此之後,金庸的小說中,始終是個體觀念為主了。
愛情上的觀念,一直到《射鵰》金庸還是堅持「一男一女」的「正確戀愛」,這種觀念,一直維持到最後一部《鹿鼎記》,才來了一個大突破,在輪到《鹿鼎記》,自會詳敘。所以,在《射鵰》中,郭靖盡管和蒙古公主有婚約,可是在遇見了黃蓉之後,他只好在兩者之中擇其一,當然,感情上的挫折,也變成了故事的豐富情節。
《射鵰》熱鬧、情節曲折動人、人物生動豐富,是雅俗共賞的成功作品。
10. 1000字讀後感
、
《蘇東坡傳》讀後感
《蘇軾傳》是蘇軾研究專家王水照和崔銘合著的一部書,四十五萬字,去年才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書寫得很好,但這卻是一部不好寫的書。蘇軾一生經歷豐富復雜,著作多,面廣,這是難點之一。還有,就是有林語堂的名著《蘇東坡傳》在前面比著,那書寫得那麼精采。
我讀《蘇軾傳》,覺得全書對蘇軾的評價,大體與《蘇東坡傳》相似,林氏的概括即所謂:「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等等。《蘇軾傳》大體是以這種評價展開的。不過書的副題《智者在苦難中的超越》又表明作者們是極力從蘇軾生活經歷來理解和描寫他的。因此這書自有它的不容忽視的特點。一,它嚴格按編年敘事,而且強調蘇軾作為作家的一個方面。全書將蘇軾的詩詞文章貫穿它的一生,對比看起來,《蘇東坡傳》就不是這樣,它要照顧英美讀者的理解力和趣味,詩文不能多引;它使用的傳說故事更多,也占更重要的位置。因此,這本《蘇軾傳》對讀者從蘇軾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了解他的生平,是更有益的。在敘事中展開對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的闡釋,而且闡釋得極好。在此,就表現出王水照先生對蘇軾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研究的功底非凡,在傳記里應用隨心自如。蘇軾的心事、文思,與天下的政事,交織一起,所以合了「在苦難中的超越」,而且是一位「智者」的超越。沒讀過蘇集的讀者,從《傳》中引用的大量詩、詞、文中,特別是從並不常見的隨筆、短箋中,能領略的,真是不少。二,林語堂酷愛蘇東坡。林寫的是文學性更強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散文創作。當然林氏有他充分的歷史材料證明,而我總覺其著眼點在於蘇東坡的人格,而且是作者喜愛的人格。而《蘇軾傳》則更帶有學術性。它更全面,更講究論證。的確,蘇軾的風流瀟灑,幾乎是天成。但是,環境也造就它。不論從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看生平,還是從生平看小說詩歌文學作品,都不單有瀟灑風流,而且有個人的痛苦和人民的苦難。烏台詩案中國最可笑的文字獄之一後被貶黃州,是蘇軾生活的關鍵一步。在林、王二傳中,都重點寫。余秋雨重要散文《蘇東坡突圍》也選這一段來寫。蘇軾的人生和他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在此都是一個高峰。對這一段生活,《蘇軾傳》無疑寫得更豐富。它把痛苦和苦難展示得更充分,以至於驚心動魄。苦難充分,「超越」才有力。林氏過分地渲染了蘇東坡在苦難中的樂天、快活,甚至把他在「烏台詩案」里受審時的屈辱與痛苦也說成「有趣」。《蘇軾傳》則把黃州生活寫得更令人可信。比如當時蘇軾在許多信里反復叮囑友人「看訖,火之」,「傳聞京師,非細事也」。他是驚弓之鳥了。他在黃州又看到生平所未見的民間疾苦,苦日子也嘗到。在此有一點不可不提。蘇軾在黃州時寫過許多信,其中有一封是給他的朋友也是政敵章忄享的信中對已往表示悔過。林傳說,是「一封非常貼切的回信,悔過之意,溢於言表」,是「再得體不過」,簡直可請皇帝過目;言外之意是應付,巧於周旋而已。而王著則以為「可能夾雜著個人求助的動機」。我以為寫得較真。王著此是全面反對新法了。這似乎順理成章。王著寫出的詩人,更復雜、真實些。三,關於王安石變法,林氏的否定也許太簡單化。而王著則更客觀些。關於蘇、王二人,當然都是大作家,蘇比王高。此書提到變法時,曾對比蘇、王的見解說:「無論是思想的高度,還是目光的遠大,蘇軾都無法與一代名相王安石相提並論」。這也是客觀的。此書在王安石身上著墨不少,而且是從王安石與蘇軾的交往中寫的,重頭文章在王安石罷相以後。蘇軾在金陵訪王,政敵又成文友,舊懷盡釋,論文極樂。那一大段就寫出北宋文人的大度風雅,更寫出兩位大作家的可愛。
3、.
《紅樓夢》讀後感
我倒認為《紅樓夢》並不是一部愛情小說,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悲劇也不是中心故事,但這一敗塗地的悲劇確實是整部書的主要線索,無論怎樣我們也都曾經為這兩人的結局深深地感到遺憾。
寫了一個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悲劇故事。
中國有四大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和《紅樓夢》,部部皆是精彩絕倫,而作為一個女孩子,前三部對我而言沒有多大興趣,它們涉及到了軍事、政治、神話,所以最吸引我的非《紅樓夢》莫屬了。
《紅樓夢》帶著憂傷、凄涼的氣氛,讓人常常想落淚,而裡面的詩詞之多又讓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麼多的人在研究《紅樓夢》呢。
故事講的是一個家族的興衰,一個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為賈寶玉,他應該說來是一個柔中稍稍帶剛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為環境所致,他們家上上下下幾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應了一句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們的家族是因為家中一女子進宮當了皇帝的寵妃而盛起,於是他們天天吟詩作樂,而其中又有兩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寶釵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賈寶玉偏偏就是喜歡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騙賈寶玉與薛寶釵成親,林黛玉聞訊氣死,而當賈寶玉揭開喜帕發現並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絕,出家當了和尚。
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斷,理還亂」,讓人看到古時婚姻的紕漏,它們往往全有父母處理,什麼「指腹為婚」,更為可笑的是,他們有時從未見過面便稀里糊塗地成親了。而且古時女子爭著要進宮,因為那樣可以使家族富貴,可皇帝有上千嬪妃,得寵一時,沒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們又何苦進宮呢?皇帝姥兒們飲酒作樂,衣食無憂,而老百姓則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生活之苦讓人難以想像,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義「造反」了,禍害之緣還是在於皇帝身上啊。這一出出的悲劇讓人心寒而又憤怒,讓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時的苛捐雜稅,它們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邊上推,真讓人深惡痛疾。
《紅樓夢》一書讓我時而高興時而憂傷,時而憤怒時而感慨萬千,也讓我想了很多,或許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丟棄了不離不棄黃金瑣,忘記了莫失莫忘通靈玉」,好一個多情瀟灑的賈寶玉,嬌嫩多病的林黛玉,塑造了一個發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動人愛情悲劇。
作者曹雪芹通過《紅樓夢》,揭示了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也表達了他的不滿與憤怒。故事講述的是從小體弱多病的林黛玉來到了榮國府,漸漸與賈政之與生俱來通靈玉而性格頑劣的公子賈寶玉相戀,又因鳳姐從中使用掉包計,使得賈寶玉娶帶有黃金瑣的薛寶釵,讓林黛玉吐血身亡,賈寶玉從此心灰意冷,看破紅塵,遁入空門的故事。
我實在是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為他們悲慘的命運而惋惜。但追究人物本身並沒有過錯,讓人憎恨卻是那種封建的傳統觀念。什麼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麼門當戶對,這種思想真是害人不淺。這不,賈寶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陰陽相隔,想而見不著的痛楚。還要讓賈寶玉受這樣的欺騙。唉,就是石頭心腸的人也會被他倆的真情所感動的。
一部《紅樓夢》,讓多少人為它垂淚,讓多少人為它感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