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與地理
① 武俠小說里,」中原」指現在的哪些地方
中原地區的概念形成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中原」一詞由過去沒有特殊意義的原野之意,轉向了專指黃河中下游的一段地區。究竟什麼時候開始出現了中原一詞專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根據現存的史料分析,大概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經過兩漢時期的發展,到六朝時期中原一詞已經成為一個專有的地區名詞。因為從相關的史書中,我們可以發現中原一詞在這一時間開始,有時指原野,有時指中原地區,而到後期已經是專指中原地區了。
我們先來看先秦古籍中非地域概念的「中原」詞語。《詩經·小雅·吉日》曰:「瞻彼中原,其祁孔有。」這里的「中原」是指「原中」,作者在這里描述原野之中野獸的數量之多。《詩經·小雅·小宛》曰:「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是描寫民眾在原野中採摘豆子。春秋時期,中原一詞仍有原野之意,越王句踐在會稽之圍解除後,向百姓謝罪時說:「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讎,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國語·越語上》)這里是說因戰爭使百姓死後屍骨暴露在原野。經過數十年的休養生息以後,越國逐漸強大起來,在與吳國作戰時,面對吳軍一日五次挑戰,越王准備答應時,范蠡進諫曰:「夫謀之廊廟,失之中原,其可乎?王姑勿許也。」這里的中原仍然有野外之意。戰國末年的儒家代表人物荀況在《荀子·王制》中有「兵革器械者,彼將日日暴露毀折之中原,我今將修飾之,拊循之,掩蓋之於府庫」之語。這里雖然是教統治者如何治國,但觀作者之意「中原」在這里顯然是原野之意。《孫子兵法·作戰篇》雲:「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胄矢弩,戟楯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這里的中原也不是指中原地區,中是中心之意,原是原野之意,泛指國內農業發達的中心地區。《呂氏春秋·孟冬紀·安死》雲:「以寶玉收,譬之猶暴骸中原也。」意即人死後用寶玉殮死者,就像是把屍體暴露在原野上一樣。《楚辭·九思·悼亂》中有「便旋兮中原,仰天兮增嘆」之句,所指也是在原野中盤桓。
也就是在春秋時期,中原一詞開始有中原地區的意思出現。《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載,晉公子重耳流亡到了楚國,受到楚成王的厚待,當問及如何報答楚國時,重耳回答:「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這里的中原就有地區的含義在內。《國語·晉語三》記載,在是否納晉君問題上,有人主張殺之,公孫枝曰:「不可。恥大國之士於中原,又殺其君以重之,子思報父之仇,臣思報君之讎。雖微秦國,天下孰弗患?」這里的中原有中原諸侯國之意。公元482年,吳王夫差與晉、魯、周在黃池盟會後,吳王取得了諸侯國的霸主地位,吳王令「王孫苟告勞於周」,其中有一句話說「昔者楚人為不道,不承共王事。以遠我一二兄弟之國。吾先君闔廬不貰不忍,被甲帶劍,挺鈹搢鐸,以與楚昭王毒逐於中原柏舉。天舍其衷,楚師敗績,王去其國,遂至於郢」。追述先人事跡中所提到的中原,是地理意義上的概念。
大約到漢代,中原一詞較多指中原地區。漢景帝時期所發生的七國之亂,主父偃評價說:「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為禽於中原者」,是因為「先帝之德澤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眾,故諸侯無境外之助」。(《史記》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傳》)這里的中原是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徐樂在上書漢武帝時曾經對「瓦解」作解釋時提到中原,「何謂瓦解?吳、楚、齊、趙之兵是也。七國謀為大逆,號皆稱萬乘之君,帶甲數十萬,威足以嚴其境內,財足以勸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為禽於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權輕於匹夫而兵弱於陳涉也。當是之時先帝之德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眾,故諸侯無竟外之助。此之謂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漢書》卷六十四上《徐樂傳》)這里是說吳楚諸王在中原被擒。
當然漢代及其以後,中原一詞指原野者史書中也仍然存在,如司馬相如出使西南夷時曾說:為了傳土於子孫,名揚後世,「是以賢人君子,肝腦塗中原,膏液潤野草而不辭也」。(《史記》卷一百一十七《司馬相如列傳》)漢武帝在進攻南越之前,嚴助勸解說:「今方內無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沾漬山谷,邊境之民為之早閉晏開,晁不及夕,臣安竊為陛下重之。」(《漢書》卷六十四上《嚴助傳》)新莽末年,王莽命令廉丹進攻山東的赤眉軍,廉丹徵求馮衍的意見時,馮衍要他靜觀時變,並勸說:「何與軍覆於中原,身膏於草野,功敗名喪,恥及先祖哉?」(《後漢書》卷二十八《馮衍傳》)在《後漢書》卷六十上《馬融傳》、《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規傳》等卷中所提到的中原還保留著原始的意義。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里中原就是指中原地區。當孫權將稱尊號告知蜀漢時,有人認為應當與其絕交,諸葛亮認為「今若加顯絕,讎我必深,便當移兵東伐,與之角力,須並其土,乃議中原」。(《漢晉春秋》)陳壽評價諸葛亮說:「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盪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諸葛亮傳》)寶鼎二年夏,孫皓建造宮室,「農守並廢」,華核上疏勸諫雲:「今當角力中原,以定強弱,正於際會,彼益我損,加以勞困,此乃雄夫智士所以深憂。」(《三國志》卷六十五《吳書·華核傳》)到了晉朝特別是東晉時期,中原地區作為一個地理概念開始為人們廣泛接受。據不完全統計,《晉書》中涉及「中原」一詞就有55卷,出現了92次,其中《紀》出現2次,《志》出現了12次,《載記》出現30次,《傳》48次,而以東晉時期出現的頻率最高,且大多與晉朝君臣光復中原的志向有關,茲略舉數例,在《晉書》志中的詞語「中原淪沒」、「中原亂離」、「中原覆沒」、「死亡漫於中原」、「中原喪亂」、「中原大亂」、「克復中原」、「中原向化」、「中原無所請命」等等,這些詞語既透露出東晉人的中原情結,也反映了東晉時期中原已經作為一個相對固定的地理單元。是後,偏居江南地區的宋、齊、梁、陳等王朝都沿用了東晉以來關於中原的地理概念,其中自然包括著濃厚的中原情結。
即使當時從北方大漠地區興起的北魏王朝,也仍然繼承了關於中原地區的理念,將黃河中游地區稱為中原,這在《魏書》中頻頻見諸記載,《魏書》卷一《序紀·平文帝紀》記載,當平文帝聞聽劉曜殺晉愍帝,對屬下說:「今中原無主,天其資我乎?」道武帝廣泛吸納漢人進入統治群體,史稱「帝初拓中原,留心慰納,諸士大夫詣軍門者,無少長,皆引入賜見,存問周悉,人得自盡,苟有微能,咸蒙敘用」。(《魏書》卷二《太祖紀》)孝文帝太和七年十二月下詔禁止同姓為婚,他在總結以前諸帝之所以沒有禁止這一現象時說:「皇運初基,中原未混,撥亂經綸,日不暇給,古風遺朴,未遑厘改,後遂因循,迄茲莫變。」太和八年六月在班行俸祿制時,他總結當時北魏社會的狀況是「自中原喪亂,茲制中絕,先朝因循,未遑厘改」。(《魏書》卷七上《高祖紀上》)孝明帝在孝昌二年十一月閏月下詔雲:「頃舊京淪覆,中原喪亂,宗室子女,屬籍在七廟之內,為雜戶濫門所拘辱者,悉聽離絕。」(《魏書》卷八《肅宗紀》)這幾條材料說明北魏統治者對中原作為一個地區的認識是非常清楚的。在《魏書》的傳中多次出現「中原崩否」、「中原喪亂」、「仍亂中原」、「中原盪然」、「中原作戰斗之場」、「中原無主」和「平中原」、「定中原」、「征中原」、「中原既平」、「中原稍定」、「光宅中原」、「移宅中原」、「光化中原」、「經營中原」、「中原始平」、「跨據中原」、「中原兆建」以及「中原冠帶」等說法,均已證明北魏人的心目中,中原已經是一個地區。在《周書》、《北齊書》中也都把中原作為一個地區看待。
上述論證表明從東晉南北朝以來,中原地區已經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地理概念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後來的每一個朝代都沿用了中原地區的地理范疇。如宋代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作為千古流傳的名句,就蘊含了南宋人對中原念念不忘的情結,可以與六朝人相比。中華書局影印1936年版的《辭海》釋「中原」一詞雲:「古稱河南及其附近之地為中原,至東晉南宋亦有統指黃河下游為中原者。」(P84)可能就是根據上述歷史事實而得出的。《辭源》解釋「中原」雲:「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
綜合上文所論,我們認為,中原地區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它的提出和最終被人們認可和接受,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大約在春秋時期開始出現中原地區作為地理意義上的概念,但是並沒有被人們所接受。經過兩漢時期的發展,中原一詞仍然是原野和地理概念相互出現,這就是兩漢時期的史書中,中原一詞不能完全指中原地區的原因。到了六朝時期,由於西晉王朝覆亡,黃河流域被少數民族佔領,大批居民南遷,這些離鄉背井的人雖然漂泊在異鄉,但仍然時時刻刻不忘故土,因而過去不被人們提起或看重的「中原」開始作為一個地區頻頻出現在人們的口頭上來。
② 有沒有喜歡金庸小說和地理,整理出金庸中地理的
嵩山
嵩山北依黃河,南臨穎水,東西橫卧,故有嵩山如卧之說。《笑傲江湖》有嵩山派,嵩山掌門左冷禪是金庸筆下比較有名的主人公。《天龍八部》中,喬鋒幼時在嵩山少林寺受業於玄苦大師。少林寺武功號稱天下武學正宗,有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說法。《倚天屠龍記》第一回,小東邪郭襄到達少林寺後,有一段風景的描寫:「這時置身處已高於少林寺所有屋宇,但見少林寺層崖刺天,橫若列屏,崖下風煙飄洌,寺中鍾聲隨風送上,令人一洗風俗之氣。」
武當山
武當山北通秦嶺,南接巴山,連綿起伏,是著名的道教聖地。武當山建築群共有殿堂廟宇兩萬多間,四百多處,佔地面積超過故宮一倍以上,有「山上的故宮」之說。武當武術在江湖上非常有名,有北宗少林,南尊武當之稱。《飛狐外傳》寫到了武當派的威名,武當為內家拳劍之主。《倚天屠龍記》中,少年張三豐在武當山創立門派,最後成為中國武術史上的不世奇才,金庸把這一回題擬為武當山頂松柏長,就是比喻張三豐開創的武當基業。
桃花島
桃花島是以海島自然風光為主體的風景旅遊區。沙灘、礁石洞崖、溪潭、峰岩、花鳥、 林木等幾十處自然景觀和寺、廟、軍事遺址、歷史紀念地、名人碑刻、漁鄉民俗風情等眾多人文景觀相得益彰,並伴隨著一個個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構成桃花山所獨具的島嶼風光。夏秋季,每當星辰消失,旭日鑽出海面,海天、沙地渾然一體,形成「金沙日出」天象景觀。桃花影落飛神劍,碧海潮聲按玉蕭。在《射鵰英雄傳》中,桃花島在東海中,離舟山島不遠。在《神鵰俠侶》中,桃花島又是楊過、武氏兄弟和郭芙共度童年的地方。黃葯師、周伯通、洪七公、歐陽鋒、江南七怪、楊過、郭靖、黃蓉等一大批主人公都與桃花島有關系。桃花島成為金庸文化中點擊率最高的詞之一。怎麼樣?靖哥哥和蓉妹妹的桃花島讓你心動了吧?游避暑勝地桃花島,伴你清涼一下!
華山
華山有東南西北中五峰環峙危立,高擎天空,遠望若一朵盛開的蓮花,故名華(花)山。金庸江湖中,華山的地位一直非常顯赫。「射鵰三部曲」更是把華山當作小說故事展開的大背景。《射鵰英雄傳》中,兩次論劍都在華山絕頂。《神鵰俠侶》最後一回中,舉行最後一次華山論劍,英雄本色盡顯。《笑傲江湖》中有華山派。古人說華山如立,以五嶽比喻五經,華山如同《春秋》,主威嚴肅殺,最是奇險無比,有華山自古一條路的說法。華山絕壁巍峙,奇峰聳立,山路險峻,攝人魂魄。
錢塘潮
錢塘潮與亞馬孫河入海口的涌潮齊名,為世界少有的自然奇觀。《射鵰英雄傳》從牛家村開始,牛家村就在錢塘潮邊。《倚天屠龍記》借武當七俠之一的俞岱岩之眼寫到了錢塘潮。不過,《書劍恩仇錄》描寫錢塘潮最為細致了:「只見遠處一條白線,在月光下緩緩移來。驀然間寒意迫人,白線越移越近,聲若雷震,大潮有如玉城雪嶺,天際而來,聲勢雄偉已極。潮水越近,聲音越響,真似百萬大軍沖烽,於金鼓齊鳴中一往直前。月影銀濤,光搖噴雪,雲移玉岸,浪卷轟雷,海潮勢若萬馬奔騰,奮蹄疾馳,霎時之間已將白振全身淹沒波濤之下。但潮來得快,退得也快,頃刻間,塘上潮水退得乾乾凈凈。」
洞庭湖(岳陽樓)
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譽。金庸小說多次寫到洞庭湖,《射鵰英雄傳》中,郭靖、黃蓉去鐵掌山途經洞庭湖,有一段景色描寫:「上得樓來,二人叫了酒菜,觀看洞庭湖風景。放眼浩浩盪盪,一碧萬頃,四周群山環列拱屹,真是渺渺崢嶸,巍乎大觀。」在七月十五丐幫大會上,由於一連串誤解,郭靖、黃蓉也被擒到了湖中的君山之頂。《神鵰俠侶》中,黃葯師隱身江湖,自得其樂,曾在洞庭湖賞月。金庸江湖中「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很好地體現了《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句名言。
恆山
恆山如行很好地概括了恆山的氣勢。雄距塞北,群臨曠野,恆山地處塞北高原之上,天氣多晴朗之日,少雲蒸霧繚之時,登高遠眺,俯瞰近看,均能給人雄曠崇高之感。古人由此贊嘆恆山「危峰過雁來秋色,萬里黃沙散夕陽。」《笑傲江湖》中有恆山派,見性峰為恆山派總部所在。在令狐沖做恆山掌門前,恆山和峨眉山一樣,也是女人山。懸空寺是恆山最為奇妙的建築,令狐沖就是被啞婆婆綁在懸空寺。懸空寺靠西面東,儼若精巧、別致、玲瓏剔透的玉雕懸於一幅巨大的屏風上。寺內共有殿宇樓閣40間。南北有三檐歇山頂危樓聳起,對峙而立,由低向高三層疊起,離地百餘尺,附於絕壁上,三面環廊國抱、六座殿閣,相互交叉,飛架棧道相連,高低錯落,木製樓梯溝通,遷回曲折,構思布局妙不可言、整個寺面似虛而實,似危而安,實中生巧,危里見俏,能讓你體會到一種在國內其它寺廟體會不到的奇險感。
峨眉山
峨眉山在金庸江湖中是一座女人山。自《倚天屠龍記》開篇小東邪郭襄創建峨眉派後,峨眉山的尼姑女子和武術都堪稱一絕。滅絕師太、周芷若都是金庸筆下非常有個性的女性。峨眉派與少林、武當齊名,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派。峨眉山作為普賢菩薩的道場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峨眉主峰金頂絕壁高插雲霄,氣勢雄奇;其他諸峰含煙凝翠,重巒疊嶂,飛瀑流泉,澗深谷幽,草木茂盛,故有峨眉天下秀的美譽。
雁門關
《天龍八部》中,雁門關是一個發生悲劇的地方。蕭鋒的父母在此被中原群豪阻殺。這一事件是全書重要的邏輯起點,蕭鋒的人生悲劇由雁門關這次意外開始,以雁門關懸崖自殺而結束。蕭鋒眼中的雁門關:但見東西山岩峭拔,中路盤旋崎嶇,果然是個絕險的所在,心道:「雁兒南遊北歸,難以飛越高峰,皆從兩峰之間穿過,是以稱為雁門。」當下從關西的高嶺繞道而行。來到絕嶺,放眼四顧,但見繁峙、五台東聳,寧武諸山西帶,正陽、石鼓挺於南,其北則為朔州、馬邑,長坡峻阪,茫然無際,寒林漠漠,景象蕭索。山道數步之外,下臨深俗,但見雲霧封谷,下不見底。顧嚴武曾寫道:雁門重關,山巒在(yan音演),霞飛雲舉,兩山對峙,其形如門,而飛雁出於其間。
泰山
泰山號為五嶽獨尊,古人說泰山如坐。在金庸江湖中,泰山大多是一處武俠門派或草莽強梁盤踞之處。《俠客行》中提到了泰山掌門盧十八,《天龍八部》寫到了泰山五雄,《笑傲江湖》中有泰山派。而描寫泰山最詳細的要數《碧血劍》第十一回,借群豪之眼觀泰山日出:「這時山谷間忽吐白雲一縷,扶搖直升。良久,東邊一片黑暗中隱隱朱霞炫晃,顏色變幻不定,或白或橙,緩緩地血線四映,一噴一耀,轉瞬間太陽如一大赤盤踴躍而出。下面雲影被日光一照,奇麗變幻,白虹蜿蜒。」
③ 金庸武俠小說的成功和不足之處
金庸這個名字,在華人世界中可謂是家喻戶曉。他不僅開創了中國第三代武俠小說,而且把中國近現代武俠小說推上了頂峰,對中國近現代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為武俠小說創作的大家,作為與古龍、梁羽生齊名的第三代武俠小說創作者中的代表人物,金庸先生出手不凡,從創作《書劍恩仇錄》開始,在前後的二十年時間里,他接連創作了十四部武俠小說,幾乎每部小說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作品在華人世界中普及程度之高,其藝術成就之高,可以說是無與倫比的。
為什麼金庸先生能屢獲成功,為什麼他的武俠小說如此受歡迎,我想個中原因應該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作為金庸先生的擁躉之一,作為武俠小說迷之一,我想就我個人的體會淺談一下金庸先生武俠小說成功之謎。
第一,金庸先生的博學多才,是他的武俠小說獲得成功的基礎。眾所周知,金庸先生於中國古代文學、歷史、地理、人文風俗等無一不通,於儒家、道家、佛家學說也有精湛的研究,正因為如此,金庸先生再創作武俠小說時才會得心應手,顯得如魚得水。
且看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大多與中國古代的歷史有著緊密的聯系,其武俠小說中的某些人物在歷史上也是確有其人的。金庸先生巧妙的把武俠小說的創作與中國古代歷史融合起來,而且幾乎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比如,在《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金庸先生就是把人物置身於宋末的亂世之中,詳細的描繪了宋、金、元之間的民族矛盾,描繪了宋與元之間長達幾十年的戰爭,彷彿把我們每一位讀者都帶到了宋末的中國,在我們面前展示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中,他的博學還體現在很多方面。在金庸的筆下,琴、棋、書、畫皆可練就絕世神功,如《笑傲江湖》中的江南四友,他在《倚天屠龍記》中對銀鉤鐵劃張翠山那一套書法武功的刻畫,讓人驚嘆於他對中國書法的精深的研究,而他在《天龍八部》中對於「珍瓏」棋局的構想,更讓讀者對於他的奇思妙想和對圍棋的研究驚嘆不已。
而金庸對於中國古代陰陽五行八卦的理解也深深地融入了武俠小說中,小說中高深的武功往往是與五行八卦結合在一起的。另外,在金庸的小說中,高深的佛法,精深的佛理,在人物口中往往脫口而出,不能不讓人嘆服於金大俠對佛教研究之深。
總之,金庸先生的博學多才,不僅為他的創作提供了源泉,也豐富了他創作的手法和類型,更為重要的是,小說中涉及的歷史、地理、人文科學等等知識,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位讀者,讓讀者如飢似渴的吸取著書中的營養。
第二,深刻的矛盾沖突是引人入勝的關鍵。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伴隨著故事情節發展的,是一個又一個的矛盾沖突。比如,在《射鵰英雄傳》中,一開始作者就安排了包惜弱救完顏洪烈,而完顏洪烈為了霸佔她,竟然殺了包氏的丈夫和其義兄,卻善待了包氏和其子,從此,包惜弱就陷入了家仇國恨和個人感情的糾葛之中,也為楊康認賊做父作了鋪墊。而在郭靖的身上,更糾纏著數不清的矛盾沖突——郭靖從小被成吉思汗撫養長大,和拖雷結為安答,和華箏公主青梅竹馬,到最後卻不得不為了民族大義和成吉思汗反目成仇,甚至於去刺殺拖雷,為了和黃蓉而舍棄華箏;他從小受江南七怪傳道授業,情同父子,後來,為了替自己的幾個師父報仇,情急之下,差點錯怪了黃蓉,等等。
又如在《神鵰俠侶》中,主人公楊過的身上,也體現著種種矛盾沖突。楊過很小的時候就沒爹沒娘,一個人流落江湖,好不容易遇到了郭靖、黃蓉夫婦,可是黃蓉對他始終心存戒心,郭芙、武家兄弟也總是欺負於他;在桃花島實在混不下去了,被憨厚的郭靖送到了全真教,卻遇到了人面獸心、唯利是圖的趙志敬做老師;天天被師父和師兄弟欺負,終於爆發了一次,卻打傷了人,闖了禍;逃到了古墓派,總算是有了容身之處,而且小龍女也對他漸生情愫,可是兩人剛打算出墓闖盪江湖之際,卻因為尹志平暗中施惡而產生誤會,小龍女也離開了楊過;之後兩個人雖然復又相聚,但卻因為種種誤會,總是聚而又分,甚至為了讓楊過安心治療情花之毒,小龍女又再次離開楊過,直到十六年後再相聚才永世不分離;為人風流倜儻、儀表人才,卻被郭芙斬斷了右臂,成為了殘疾人;郭靖對他疼愛有加,如同己出,他卻為報父仇,欲除之而後快。一言而蔽之,激烈的矛盾沖突在楊過身上時時糾葛在一起,不僅把他放到了沖突的漩渦,也讓他比一般的人更為成熟。
正如金庸先生自己所說,激烈的矛盾沖突更能引人入勝,更能增加作品的感染力,讓每一位讀者在欣賞武俠小說的過程中,不自覺的隨著主人公的喜而喜,隨著主人公的悲而悲,也更加能融入到小說所描繪的武林世界中。
第三,對人物有血有肉的描寫,是金庸武俠小說成功的關鍵。作為武俠小說,刻畫英雄人物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內容。而金庸武俠小說對人物成功的刻畫,更是有其獨到之處。
金庸先生對人物的刻畫重在從人物的內心深處、從人物的品質來進行。比如,在《射鵰英雄傳》中,金庸先生刻畫郭靖這么一個人物,就有不同凡響之處。郭靖能威震武林、人人敬仰,不是單憑自己有著一身震爍古今的武功就能做到的,更是靠著他扶危濟困、主持正義的俠義精神,靠著他義守襄陽,抵禦外侮的實際行動。正如郭靖自己所說,「為國為民,俠之大者。」正因為「為國為民」,因此,郭靖這個人物的形象在讀者心目中必然是高大的、光輝的,也比一般的武俠小說中單靠武功取勝的武俠高出了一個檔次。
又如,在《天龍八部》中,金庸先生刻畫了簫峰這個深入人心的人物。小說起初,喬峰作為丐幫幫主,屢次率眾抵禦遼兵入侵,殺傷遼兵甚重,立下赫赫大功,後來,他被人陷害,與中原武林反目成仇,投靠遼國作了高官,人生的巨變,特殊的遭遇,使他終於認識到,遼國也有好人,大宋也有奸賊,遼國與大宋相爭,死傷的都是無辜百姓,因此,他才多次力主遼、宋和平相處,直至最後以死相諫。簫峰這個人物,到最後無疑已經成了一個維護國際和平的國際主義戰士,其精神境界之高,可以說已經超越了當時封建社會人們狹隘的民族主義精神,在讀者心中,簫峰的高大形象簡直就是空前絕後的。
總之,金庸先生武俠小說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是金庸先生高超創作水平的體現。研究金庸先生成功的原因,不僅能幫助創作者提高自己的創作水平,更能提高我國通俗文學的整體水平,使我們能欣賞到更多、更好的文學作平!
④ 武俠小說中
江湖,詞語含義較多,在古時指江河湖海、江西·湖南等,從抽象的角度來理解的話。江湖應該是一定的社會歷史環境。江湖是很險峻的人生旅途。所以就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說法。較為熟知的是武俠小說中豪傑俠客所闖盪的社會,也指有人的地方(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莊子》),現今大家脫口而出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語出古龍)」。另外有同名的小說、電影、游戲等。
釋義
1。江西湖南:
唐朝時,禪宗馬祖道一住在江西。各地學禪的人,都風起雲擁到江西去訪道。湖南石頭和尚-------希遷,唐朝比丘,禪宗大德高僧之一。曹洞宗的創始人,著有《草庵歌》,《參同契》流傳於世,在海內外享有極高聲譽,兩人都是當時眾望所歸的大禪師。由於天下僧侶不是到江西參訪馬祖道一,就是湖南參訪石頭希遷,社會上就稱參禪的人叫作『走江湖』。『江湖』這兩個字,古代本是指的江西馬祖和湖南石頭,沿用到後來,也稱那些浪跡四方以雜技謀食者為『走江湖』,其實,『走江湖』指的就是過去禪者的雲游參訪。
2.江河湖海:
《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漢書·貨殖傳·范蠡》:「﹝ 范蠡﹞乃乘扁舟,浮江湖,變姓名,適 齊 為 鴟夷子皮 ,之 陶 為 朱公 。」 宋· 姜夔《白石詩說》:「波瀾開闔,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 清 葉燮《原詩·外篇上》:「大之則江湖,小之則池沼,微風鼓動而為波為瀾,此天地間自然之文也。」
3.泛指四方各地:
《漢書·王莽傳下》:「太傅犧叔 士孫喜 清潔江湖之盜賊。」 三國 魏 曹操 《讓縣自明本志令》:「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辭。」 宋 蘇轍《次韻劉貢父省上示同會》之一:「流落江湖東復西,歸來未洗足間泥。」 清 鈕琇《觚賸·雪遘》:「祗以早失父兄,性好博進,遂致落拓江湖,流轉至此。」
4.指民間: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九:「今江湖間俗語,謂錢之薄惡者曰慳錢。」
5.舊時指隱士的居處:
東晉·陶潛《與殷晉安別》詩:「良才不隱世,江湖多賤貧。」《南史·隱逸傳序》:「或遁跡江湖之上,或藏名巖石之下。」 清 方文《寄懷魯孺發天門》詩:「江湖常有廟廊憂,逢人好談天下事。」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動中的第一次大失敗》:「他盡可以把這首詩拿去給 唐玄宗看,說 李白 十分清高,身在魏闕而心在江湖。」
6.引申為退隱:
唐· 賈島《過唐校書書齋》詩:「江湖心自切,未可掛頭巾。」 宋 王安石《和王勝之雪霽借馬入省》:「超然遂有江湖意,滿紙為我書窮愁。」
7.黑社會秩序:
在現代的年代,江湖兩個字遠遠不是表達俠義的地方了。現代人說的江湖,往往是說的黑社會秩序。
8.有人的地方: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
出處
江湖一詞出自《莊子.大宗師篇》:泉涸,魚雙與處於陸。相掬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原文意思是:泉水乾涸後,兩條魚未及時離開,受困於陸地的小窪,兩條魚動彈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潤對方,使對方保持濕潤。此時,兩條魚便緬懷起往日在江河湖水裡自由自在,彼此不相識的生活。
引申
江湖兩字拆開各自可指地理上的三江五湖,但「江湖」兩字成一對詞。在中國文化中另有指涉的意涵,如《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中的江湖指的即是廣闊逍遙的適性之處;北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江湖則用來指民間社會,有與朝廷相對的意思。也因為高人隱士不甘於受朝廷指揮控制,鄙棄仕途,以睥睨傲然之情,逍遙於適性之所,所以江湖也被近代武俠小說,引為豪傑俠客所闖盪的社會。因為武俠小說里的那種刀光劍影的生活並非正常的生活秩序,現今社會也唯有以暴力沖突為常態的黑道生態貼近所謂的江湖,也因此,江湖一詞已演變成較為負面或特定的用語,如「混江湖」,意指混黑道;「老江湖」,喻見多識廣之負面人物;「江湖險惡」,指是非紛擾之地等。而那句大家耳熟能詳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此話語出古龍)意指人身處在特定環境中,因顧及周遭人事的壓力,常做出非出於己願的事。
武俠小說中的概念什麼是江湖?人即是江湖。什麼是江湖?恩怨即是江湖。江湖是美麗的,在深夜的街頭獨自揮舞著刻著自己名字的劍,像風一樣瀟灑;江湖是無奈的,看著自己的師友至愛喋血黃沙,為報仇也只能十年面壁。這就是江湖。在江湖裡,你可以和你的愛侶雙劍合璧,共奏一曲「笑傲江湖」。也可以憑著自己的絕頂聰明,找尋傳說中的秘籍,練就絕世的武功。或者開山收徒,成為受人景仰的宗師。也可以打一把自己的劍,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成為傳說中的孤獨劍客。
而後古龍在一本武俠書中借殺手燕十三之口說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更成為驚世之言,至此,江湖的稱謂為更多的人接受,也有了更深更廣的內涵。最終,還是由古龍先生為江湖的稱謂做了總結: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誠如斯言,記得徐克版的《笑傲江湖Ⅱ東方不敗》,那個令人難以忘懷的水墨山水、純真作品,因為任我行「只要有人,就會有恩怨」變得沉重。 人之悲哀,就在於江湖。
如果以較為直白易懂的描述來說的話,武俠小說中的江湖,其實就是以小說中的有武功的人以及與他們相關的人所組成的關系網,一個小型社會;在這個社會里,人們不必擔心衣食住行,不必擔心法律制裁,可以說是一個完全以實力(主要是武功強弱)說話的世界,但就像它脫去了惡人身上的枷鎖一般,它同樣也解放了正義之士思想的束縛,使之可以快意恩仇,以暴制暴,在這個設定之下,反面角色雖多,但俠義之士出現的概率也要遠大於現實社會。這也是為什麼武俠小說被稱為「成年人的童話」。
⑤ 中國古代什麼地理位置適合寫武俠小說
東南沿海+海上島嶼
京城
中部重鎮比如襄陽、衡陽。。
北方與其他民族交界戰爭地帶
⑥ 武俠小說中是如何處理不熟悉地理問題
你真細心,一般讀者都不會特別注重這些的。
⑦ 寫武俠小說大概應該往什麼方向寫比如以對話來平鋪整個故事,這樣可以嗎還有,武俠小說要寫多少字最好
先寫大綱 先別上傳自己先搌幾萬字 別沒寫就TJ了!! 首先,你要寫小說要具備四個基本功:表達能力、文字功底、基本的學術知識(歷史地理宗教醫學等)、想像力。個人建議:如果你是初次寫小說,四個基本功不求樣樣精,起碼不能太差。 然後寫武俠...
⑧ 推薦幾本網路武俠小說
長刀無痕 作者:狂沙
這是絢爛瑰麗江湖中熱血少年的神話!這是絕代梟雄輝煌悲壯的慘烈篇章!趙烈性格復雜,心機深沉,性子暴烈但帶著淡淡的憂郁!趙烈不但用詩辭歌賦留下無數文才風流!更造就了後人無法超越的千古鐵血傳奇!殺一是為罪,屠萬是為雄,屠得九百萬,即為雄中雄!
浪子江湖 作者:舒志琪
靖難之役方過未久,天下大亂而後治,正是風雨飄搖。蒙古王室重入中原之心未滅,扶桑高麗又蠢蠢欲動,而朝中亂黨紛生,新生的大明朝勢如危卵。 清荷劍派、天魔聖教正為武林霸主之位而斗個你死我…
⑨ 武俠小說中的 江南,中原.大漠.是指那些地方
江南 是在封建社會後期指江淮地區(含)以南的蘇浙皖地區. 另江南在地理上廣義上是指江蘇、浙江,更廣一點指長江中下游地區(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狹義一般是指浙江(太湖一帶)
中原 是現在(河南省以及河北邯鄲\山東聊城.濟寧\山西晉城地區)
大漠 現在的騰格里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