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存在的地方
『壹』 誰能告訴我中國各著名武俠小說是以什麼地點為背景的
經常涉及四川的武俠概念,主要有四川唐門、峨嵋派等,大部分武俠小說里都會涉及這兩個概念,那可都是武林名門;只要出自這兩家的俠客,都和四川脫不開關系;
江蘇比較少。
談到山東,不說其他的武俠小說,《水滸傳》、《隋唐演義》中的主要人物,就有不少人是山東人;
廣東的主要有廣東十虎,主要是因為在清代以前廣東在中國的地位不夠重要,它是因為和外國人打交道,才變得重要起來;
十虎多有名氣啊,雖然以他們為題材的武俠小說不多,但他們個個名聲在外,比如黃麟英、鐵橋三、蘇燦、黃飛鴻等。
『貳』 武俠小說里的地方名都是真的嗎
金庸、梁羽生的地名基本都靠譜,有些還真是考察過專門的資料才寫出來的,畢竟這兩人的書大部分都是歷史性的,與真實歷史主線有關聯,但也有例外,比方說《笑傲江湖》之類較為架空背景的,就不能說完全真實,那個日月神教總壇黑木崖就未必存在,俠客島也同理,順便桃花島也難說得很。
溫瑞安和古龍的風格就飄渺一點,沒仔細統計過。
葯方和穴道的話,這幾位都沒說過什麼外行的話,金庸在《倚天屠龍記》里張無忌學醫那一章有大段的介紹人體經絡知識的文字,是完全符合醫書的。本格派武俠小說里穴道作用基本都是不錯的,當然點穴效用也許略有誇張。葯方方面,凡是可以在現實醫書里查到的都沒什麼問題,有一些明顯架空的效用過為神奇的就難說了。比方說前面有人提到的黑玉斷續膏。
『叄』 武俠小說中經常會提到中原,請問那些地方屬於中原
一般是指以洛陽為中心向四周放射的地區,因古時多以洛陽為都,故多以洛陽左右為中國和中原稱呼的所在。大概包括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部分,江蘇部分,安徽部分湖北部分,北京部分,天津。例如,南北朝時期就將當時三國分為中原(東魏),關中(西魏),江南(梁)
『肆』 金庸武俠小說裡面有好多門派,它們分別位於今天的哪些地方
金庸大師寫了很多著名的武俠小說,讓人們對江湖世界有了很多的憧憬,金庸大師筆下的武俠小說中,有很多武功高強的門派,比如武當派,峨眉派,還有丐幫之類的,這些幫派的地理位置如今依然存在,武當山位於湖北十堰市,丐幫在湖南省岳陽市的洞庭湖上等等,如今都是很著名的風景名勝區。
金庸小說中的第一大幫派丐幫,當時在武林當中明氣很大,人數眾多,有很大的影響力,洪七公,喬峰,黃蓉都曾是丐幫的幫主。武功都十分了得,是武林中數一數二的高手。據說丐幫現在的地理位置,是在湖南省岳陽市的洞庭湖上,現在也是有名的風景區。
『伍』 武俠小說的經典之處體現在哪些地方
很多人都在疑惑,為什麼金庸的小說會成為經典的武俠小說,明明在我們現在寫武俠小說的人非常多,但是很難再見到像金庸那麼經典的小說。那麼到底為什麼金庸的武俠小說會成為經典,而現在的武俠小說卻沒有成為經典呢?
金庸的武俠小說之所以會成為經典,是因為,他不是為了描繪武俠而寫武俠,花哨的機遇、招式以及武器,不是一本武俠小說必備的,只是點綴,錦上添花的用途,一本武俠小說的必備的應該還是他的武俠魂,表達的思想與內涵。
『陸』 武俠小說里,」中原」指現在的哪些地方
中原地區的概念形成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中原」一詞由過去沒有特殊意義的原野之意,轉向了專指黃河中下游的一段地區。究竟什麼時候開始出現了中原一詞專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根據現存的史料分析,大概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經過兩漢時期的發展,到六朝時期中原一詞已經成為一個專有的地區名詞。因為從相關的史書中,我們可以發現中原一詞在這一時間開始,有時指原野,有時指中原地區,而到後期已經是專指中原地區了。
我們先來看先秦古籍中非地域概念的「中原」詞語。《詩經·小雅·吉日》曰:「瞻彼中原,其祁孔有。」這里的「中原」是指「原中」,作者在這里描述原野之中野獸的數量之多。《詩經·小雅·小宛》曰:「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是描寫民眾在原野中採摘豆子。春秋時期,中原一詞仍有原野之意,越王句踐在會稽之圍解除後,向百姓謝罪時說:「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讎,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國語·越語上》)這里是說因戰爭使百姓死後屍骨暴露在原野。經過數十年的休養生息以後,越國逐漸強大起來,在與吳國作戰時,面對吳軍一日五次挑戰,越王准備答應時,范蠡進諫曰:「夫謀之廊廟,失之中原,其可乎?王姑勿許也。」這里的中原仍然有野外之意。戰國末年的儒家代表人物荀況在《荀子·王制》中有「兵革器械者,彼將日日暴露毀折之中原,我今將修飾之,拊循之,掩蓋之於府庫」之語。這里雖然是教統治者如何治國,但觀作者之意「中原」在這里顯然是原野之意。《孫子兵法·作戰篇》雲:「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胄矢弩,戟楯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這里的中原也不是指中原地區,中是中心之意,原是原野之意,泛指國內農業發達的中心地區。《呂氏春秋·孟冬紀·安死》雲:「以寶玉收,譬之猶暴骸中原也。」意即人死後用寶玉殮死者,就像是把屍體暴露在原野上一樣。《楚辭·九思·悼亂》中有「便旋兮中原,仰天兮增嘆」之句,所指也是在原野中盤桓。
也就是在春秋時期,中原一詞開始有中原地區的意思出現。《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載,晉公子重耳流亡到了楚國,受到楚成王的厚待,當問及如何報答楚國時,重耳回答:「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這里的中原就有地區的含義在內。《國語·晉語三》記載,在是否納晉君問題上,有人主張殺之,公孫枝曰:「不可。恥大國之士於中原,又殺其君以重之,子思報父之仇,臣思報君之讎。雖微秦國,天下孰弗患?」這里的中原有中原諸侯國之意。公元482年,吳王夫差與晉、魯、周在黃池盟會後,吳王取得了諸侯國的霸主地位,吳王令「王孫苟告勞於周」,其中有一句話說「昔者楚人為不道,不承共王事。以遠我一二兄弟之國。吾先君闔廬不貰不忍,被甲帶劍,挺鈹搢鐸,以與楚昭王毒逐於中原柏舉。天舍其衷,楚師敗績,王去其國,遂至於郢」。追述先人事跡中所提到的中原,是地理意義上的概念。
大約到漢代,中原一詞較多指中原地區。漢景帝時期所發生的七國之亂,主父偃評價說:「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為禽於中原者」,是因為「先帝之德澤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眾,故諸侯無境外之助」。(《史記》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傳》)這里的中原是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徐樂在上書漢武帝時曾經對「瓦解」作解釋時提到中原,「何謂瓦解?吳、楚、齊、趙之兵是也。七國謀為大逆,號皆稱萬乘之君,帶甲數十萬,威足以嚴其境內,財足以勸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為禽於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權輕於匹夫而兵弱於陳涉也。當是之時先帝之德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眾,故諸侯無竟外之助。此之謂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漢書》卷六十四上《徐樂傳》)這里是說吳楚諸王在中原被擒。
當然漢代及其以後,中原一詞指原野者史書中也仍然存在,如司馬相如出使西南夷時曾說:為了傳土於子孫,名揚後世,「是以賢人君子,肝腦塗中原,膏液潤野草而不辭也」。(《史記》卷一百一十七《司馬相如列傳》)漢武帝在進攻南越之前,嚴助勸解說:「今方內無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沾漬山谷,邊境之民為之早閉晏開,晁不及夕,臣安竊為陛下重之。」(《漢書》卷六十四上《嚴助傳》)新莽末年,王莽命令廉丹進攻山東的赤眉軍,廉丹徵求馮衍的意見時,馮衍要他靜觀時變,並勸說:「何與軍覆於中原,身膏於草野,功敗名喪,恥及先祖哉?」(《後漢書》卷二十八《馮衍傳》)在《後漢書》卷六十上《馬融傳》、《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規傳》等卷中所提到的中原還保留著原始的意義。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里中原就是指中原地區。當孫權將稱尊號告知蜀漢時,有人認為應當與其絕交,諸葛亮認為「今若加顯絕,讎我必深,便當移兵東伐,與之角力,須並其土,乃議中原」。(《漢晉春秋》)陳壽評價諸葛亮說:「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盪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諸葛亮傳》)寶鼎二年夏,孫皓建造宮室,「農守並廢」,華核上疏勸諫雲:「今當角力中原,以定強弱,正於際會,彼益我損,加以勞困,此乃雄夫智士所以深憂。」(《三國志》卷六十五《吳書·華核傳》)到了晉朝特別是東晉時期,中原地區作為一個地理概念開始為人們廣泛接受。據不完全統計,《晉書》中涉及「中原」一詞就有55卷,出現了92次,其中《紀》出現2次,《志》出現了12次,《載記》出現30次,《傳》48次,而以東晉時期出現的頻率最高,且大多與晉朝君臣光復中原的志向有關,茲略舉數例,在《晉書》志中的詞語「中原淪沒」、「中原亂離」、「中原覆沒」、「死亡漫於中原」、「中原喪亂」、「中原大亂」、「克復中原」、「中原向化」、「中原無所請命」等等,這些詞語既透露出東晉人的中原情結,也反映了東晉時期中原已經作為一個相對固定的地理單元。是後,偏居江南地區的宋、齊、梁、陳等王朝都沿用了東晉以來關於中原的地理概念,其中自然包括著濃厚的中原情結。
即使當時從北方大漠地區興起的北魏王朝,也仍然繼承了關於中原地區的理念,將黃河中游地區稱為中原,這在《魏書》中頻頻見諸記載,《魏書》卷一《序紀·平文帝紀》記載,當平文帝聞聽劉曜殺晉愍帝,對屬下說:「今中原無主,天其資我乎?」道武帝廣泛吸納漢人進入統治群體,史稱「帝初拓中原,留心慰納,諸士大夫詣軍門者,無少長,皆引入賜見,存問周悉,人得自盡,苟有微能,咸蒙敘用」。(《魏書》卷二《太祖紀》)孝文帝太和七年十二月下詔禁止同姓為婚,他在總結以前諸帝之所以沒有禁止這一現象時說:「皇運初基,中原未混,撥亂經綸,日不暇給,古風遺朴,未遑厘改,後遂因循,迄茲莫變。」太和八年六月在班行俸祿制時,他總結當時北魏社會的狀況是「自中原喪亂,茲制中絕,先朝因循,未遑厘改」。(《魏書》卷七上《高祖紀上》)孝明帝在孝昌二年十一月閏月下詔雲:「頃舊京淪覆,中原喪亂,宗室子女,屬籍在七廟之內,為雜戶濫門所拘辱者,悉聽離絕。」(《魏書》卷八《肅宗紀》)這幾條材料說明北魏統治者對中原作為一個地區的認識是非常清楚的。在《魏書》的傳中多次出現「中原崩否」、「中原喪亂」、「仍亂中原」、「中原盪然」、「中原作戰斗之場」、「中原無主」和「平中原」、「定中原」、「征中原」、「中原既平」、「中原稍定」、「光宅中原」、「移宅中原」、「光化中原」、「經營中原」、「中原始平」、「跨據中原」、「中原兆建」以及「中原冠帶」等說法,均已證明北魏人的心目中,中原已經是一個地區。在《周書》、《北齊書》中也都把中原作為一個地區看待。
上述論證表明從東晉南北朝以來,中原地區已經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地理概念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後來的每一個朝代都沿用了中原地區的地理范疇。如宋代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作為千古流傳的名句,就蘊含了南宋人對中原念念不忘的情結,可以與六朝人相比。中華書局影印1936年版的《辭海》釋「中原」一詞雲:「古稱河南及其附近之地為中原,至東晉南宋亦有統指黃河下游為中原者。」(P84)可能就是根據上述歷史事實而得出的。《辭源》解釋「中原」雲:「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
綜合上文所論,我們認為,中原地區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它的提出和最終被人們認可和接受,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大約在春秋時期開始出現中原地區作為地理意義上的概念,但是並沒有被人們所接受。經過兩漢時期的發展,中原一詞仍然是原野和地理概念相互出現,這就是兩漢時期的史書中,中原一詞不能完全指中原地區的原因。到了六朝時期,由於西晉王朝覆亡,黃河流域被少數民族佔領,大批居民南遷,這些離鄉背井的人雖然漂泊在異鄉,但仍然時時刻刻不忘故土,因而過去不被人們提起或看重的「中原」開始作為一個地區頻頻出現在人們的口頭上來。
『柒』 武俠小說里的地名,是否真實存在
當然沒有.
小說,虛構的.
編的可能性更大.但有些又是真實地名..
原因也是與作者有緊密關系的.
『捌』 提問!武俠小說中最經典的10大地點!
1,山莊。在各種山莊之內必定會有大事發生,如血洗,疑案等等。
2,懸崖。被逼無路必定掉崖,
3,山洞。大難不死之後,發現山洞,或遇高人,或見遺物,因禍得福,習得上乘武功。
4,怪湖。怪湖之中必有怪獸,食其內丹功力暴漲。
5,客棧或酒樓。繁雜之地,消息流通之所。要想打探消息新聞之類的,必定要到這類地方。
6,反派的老巢。如魔教總壇。說不定會遇上個美女教主垂青,為男主棄暗投明,助男主成名。或者男主一舉攻破老巢,殲滅魔頭,替天行道。
7,……10。暫時想不起來了,想出來了再告訴你!呵呵
『玖』 武俠小說中最經典的10大地點!
懸崖
少林寺
湖
沙漠
密室(墓)
皇宮
客棧
竹林(樹林)
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