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最早的長篇小說題材類型是
① 中國古代長篇小說有哪些類型
根據中國社會發展的階段和古代小說的發展情況,我們把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分為六個時期:
1、准備期(從遠古至先秦兩漢):我國最早的敘事文學,如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史傳文學等,雖然不是小說,但從思想上、題材上、語言藝術的表現方法上為古代小說的發展做了多方面的准備。
2、成熟期(魏晉至唐):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志怪志人小說是中國小說的雛型。但他們仍然沒有擺脫依附歷史著作的狀態,作家也不是有意為小說,形式較簡單,只是「粗陳梗概」而已。
唐代古代小說開始成熟,形成獨立的文學形式——傳奇體小說,作家開始有意為小說。唐傳奇是我國文言小說的一座高峰,對後代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3、轉變期(宋元):宋元話本在中國小說史上承前啟後,標志著中國古代小說從文言向白話、從短篇向長篇、由史傳體向說唱體的發展和轉變。小說創作群體擴大,題材增加,《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這兩部經典的長篇小說就是在宋元話本的基礎上、經過世代積累由文人加工而成的。
4、繁榮期(明代):明初,古代小說發展處於停滯階段。明嘉靖、萬曆年間到明末,小說創作出現了繁榮的局面,代表作是《西遊記》、《金瓶梅》和「三言」、「二拍」等白話短篇小說集。神魔小說、人情小說成為小說的主潮。這一時期,小說作家主體意識明顯增強,小說從描寫歷史、英雄轉向描寫市井細民;人物塑造由類型化向典型化過渡。長篇小說從線性結構向網狀結構發展。作品風格鮮明,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繁榮階段。
5、高峰期(清初至清中葉):清初,《聊齋志異》異峰突起,成為文言小說的又一座豐碑。接著《儒林外史》和《紅樓夢》的出現,把中國古代小說發展推向了高峰,達到前所未有的成就。小說作家把自己的生命熔鑄在藝術作品中,從對封建政治黑暗的揭露,轉向對封建意識形態的認真反思;人物形象達到高度個性化。出現了反映個性解放思想的新人物,對封建社會的失望,使作家作品帶有更濃重的感傷和困惑情緒。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近代小說尚未出現,這一時期興盛的公案俠義小說和狹邪小說是古代小說的餘波,所以也在高峰期介紹。
6、演進期(1895-1911):是近代小說時期,也是古代小說終結演進為近代小說時期。小說成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戰斗號角,大量繁榮,近代小說從內容上反映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提倡改良主義或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藝術上在繼承古代小說傳統的同時,逐漸接受西方小說的影響,人物、結構、語言方面都有重大的變化。
② 我國第一部長篇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是什麼
章回小說是我國古代長篇小說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體裁。它的特點是分回標目、分章敘事、首尾完整、故事連接、段落整齊。章回小說是在宋元長篇講史平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它與講史有直接的關系:章回小說作為相對獨立的單元的「回」來自於講史的次或段;章回小說的回目來自於講史開宗明義的題旨;章回小說由「話說」、「看官」等構成的虛擬的說書場景來自於講史的敘述方式。我國章回小說的內容十分豐富,至少包括五種類型:講史型、神魔型、公案型、世情型、武俠型等。 《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 《三國演義》的成書、作者與版本 「歷史演義」,是用通俗的語言,將歷史上興廢爭戰、朝代更替等為基乾的歷史題材,組織、敷衍成完整的故事,並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美學理想。《三國演義》是《三國志通俗演義》的簡稱,描寫的是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興起與滅亡的歷史過程。《三國演義》的形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有一個漫長的成書過程。三國結束後不久,就有了陳壽的《三國志》,劉宋裴松之為之作注。裴松之引用魏晉人的著作達二百一十餘種,資料詳實,極大地充實了《三國志》的內容。與此同時,關於三國的各種傳說、故事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到元代時,便形成了一部《全相三國志平話》,這是迄今所能見到的關於三國故事的第一部小說定本。羅貫中正是綜合《三國志》、民間傳說和《全相三國志平話》等最終寫成了《三國演義》。可見《三國演義》是在長期的、眾多的群眾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的基礎上,由作家加工整理完成的。即所謂「世代累積型」小說。關於《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的生平資料,目前知之甚少。明代無名氏的《錄鬼簿續編》記載說:「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據此可見他籍貫太原,大約生活在1310至1385年之間。相傳他頗有政治抱負,而且是施耐庵的「門人」。其材料如果可靠,他的這些經歷對他的創作是有一定影響的。他寫的作品很多,除《三國演義》外,今傳世的還有長篇小說《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三遂平妖傳》;雜劇《宋太祖龍虎風雲會》等。一說《水滸傳》是他和施耐庵合寫而成。《三國演義》的版本較多,其中明代的嘉靖本,是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的《三國演義》版本。書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共二十四卷、二百四十節。每節有七言回目一句。而《三國演義》最通行的版本是清代毛綸、毛宗崗父子的一百二十回修改本。 《三國演義》的思想內容 《三國演義》雖然是一部歷史小說,也可以說是一部英雄傳奇,但它的思想內容十分復雜,融合了傳統、官方、民間與作者個人的各種思想。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這樣幾種思想傾向:第一,極力突出擁劉反曹傾向。在《三國演義》中,以劉關張及諸葛亮為代表的蜀漢方面,是正義的代表。而曹魏集團則代表了邪惡。這種傾向並不是羅貫中首創,而是早已存在於民間,羅貫中只不過是繼承了民間的觀念。這樣的傾向對於吸引讀者的感情投入是必需的。這種傾向固然沿襲了傳統的道德標准,但另一方面,擁劉也表現了對仁政和明君的嚮往,反曹則是對暴君和暴政的痛恨。也就是說,作者是從儒家的政治道德觀念出發,糅合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群眾的心理,來表現對昏君賊臣及黑暗統治的痛恨,對聖君賢相和清平社會的渴望。所以,生活於元末明初的羅貫中奉蜀為正統,不僅因為對否定蒙元正統地位,在「人心思漢」的當時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反映了人民的政治道德理想。因此,不能簡單地視之為封建觀念而加以否定。第二,強調建立在「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基礎上的「義」。所謂「義」,本來是一個含混的概念,在《三國演義》中,簡單地說就是友誼。《三國演義》中「義」的觀念特別突出,「桃園三結義」、「義釋曹操」等成了「義」的經典表現。「義」,其實是一種民間觀念,作者是用民間的想像來描寫三國時期的某些人物,並將這種觀念作為一種道德品質集中地表現在劉備、關羽、張飛身上。「義」,使他們變君臣為兄弟,平等相待;「義」,令他們相互救困扶危、同心協力;「義」,讓他們捨己救人、知恩圖報。特別是關羽成了「義」的化身,雖然關羽身上的「義」被絕對化,而產生了重私情忘大義的弱點,但總的來說,並不損害他忠肝義膽、光明磊落的形象塑造。這在高層政治斗爭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它雖然未必符合事實,但切合民間心理。第三,十分崇尚智慧。就寫人而言,小說中,諸葛亮是一個充滿智慧的傳奇人物,他懂政治、精軍事、通外交,是典型的智慧的象徵,另外,周瑜、司馬懿等人身上也突出地表現了這種觀念。作者突出這些智者,使小說在某種程度上成了智力的競賽與角逐,因而具有廣泛而持久的吸引力。就敘事而言,《三國演義》以描寫戰爭為主,包容了這一歷史時期所有重大的戰役,被人們稱為全景性軍事文學。其中不僅寫出了兩軍相鬥勇者勝,而且,還寫出了兩勇相鬥智者勝。突出智斗,是這一作品的特色。作品寫戰役,將錯綜復雜的政治斗爭、外交關系交織在一起,重點表現統帥人員的運籌帷幄、分析決策,給予讀者許多啟示。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 《三國演義》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這表現在許多方面。 首先,「七分實事,三分虛構」的史料處理原則,使小說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三國演義》大體按照歷史真實來寫,但又虛構了大量細節和一些情節,使小說虛實結合。實使讀者產生真實感,虛使小說更生動、人物形象更豐滿。 其次,在人物塑造方面,採用類型化的寫法,專門突出人物的某一個特點,並通過誇張、對比、烘托等手法,把這一特點發展到極端。比如曹操的奸詐、諸葛亮的智慧、劉備的仁厚、關羽的忠義、張飛的勇猛等,性格鮮明,形象生動,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所以《三國演義》中,有名有姓的人物達400人,給人印象深刻的也不下數十。毫無疑問,這是《三國演義》最突出的成就。 第三,敘事結構上,以蜀漢為中心,以三國矛盾斗爭為主線,精心結構無數的故事,雖事件復雜,卻不瑣碎支離,有曲折變化,然脈絡分明,構成了一個基本完美的藝術整體。 第四,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語言特色。《三國演義》的語言與《水滸傳》等小說是不同的,它是文言,但又夾雜著白話;是白話,但又有不少文言成分。可謂雅而不澀,俗而不俚。這種別具一格的語言風格使它既能發揮白話之長,又能避免純粹的文言之短。 《三國演義》不僅對中國古代小說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在亞洲的其他國家廣泛流傳。
③ 我國第一部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是什麼
章回小說是我國古代長篇小說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體裁.它的特點是分回標目.分章敘事.首尾完整.故事連接.段落整齊.章回小說是在宋元長篇講史平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它與講史有直接的關系:章回小說作為相對獨立的單元的[回"來自於講史的次或段,章回小說的回目來自於講史開宗明義的題旨,章回小說由[話說".[看官"等構成的虛擬的說書場景來自於講史的敘述方式.我國章回小說的內容十分豐富.至少包括五種類型:講史型.神魔型.公案型.世情型.武俠型等.
<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
<三國演義>的成書.作者與版本
[歷史演義".是用通俗的語言.將歷史上興廢爭戰.朝代更替等為基乾的歷史題材.組織.敷衍成完整的故事.並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美學理想.<三國演義>是<三國志通俗演義>的簡稱.描寫的是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興起與滅亡的歷史過程.<三國演義>的形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有一個漫長的成書過程.三國結束後不久.就有了陳壽的<三國志>.劉宋裴松之為之作注.裴松之引用魏晉人的著作達二百一十餘種.資料詳實.極大地充實了<三國志>的內容.與此同時.關於三國的各種傳說.故事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到元代時.便形成了一部<全相三國志平話>.這是迄今所能見到的關於三國故事的第一部小說定本.羅貫中正是綜合<三國志>.民間傳說和<全相三國志平話>等最終寫成了<三國演義>.可見<三國演義>是在長期的.眾多的群眾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的基礎上.由作家加工整理完成的.即所謂[世代累積型"小說.關於<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的生平資料.目前知之甚少.明代無名氏的<錄鬼簿續編>記載說:[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據此可見他籍貫太原.大約生活在1310至1385年之間.相傳他頗有政治抱負.而且是施耐庵的[門人".其材料如果可靠.他的這些經歷對他的創作是有一定影響的.他寫的作品很多.除<三國演義>外.今傳世的還有長篇小說<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三遂平妖傳>,雜劇<宋太祖龍虎風雲會>等.一說<水滸傳>是他和施耐庵合寫而成.<三國演義>的版本較多.其中明代的嘉靖本.是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的<三國演義>版本.書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共二十四卷.二百四十節.每節有七言回目一句.而<三國演義>最通行的版本是清代毛綸.毛宗崗父子的一百二十回修改本.
<三國演義>的思想內容
<三國演義>雖然是一部歷史小說.也可以說是一部英雄傳奇.但它的思想內容十分復雜.融合了傳統.官方.民間與作者個人的各種思想.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這樣幾種思想傾向:第一.極力突出擁劉反曹傾向.在<三國演義>中.以劉關張及諸葛亮為代表的蜀漢方面.是正義的代表.而曹魏集團則代表了邪惡.這種傾向並不是羅貫中首創.而是早已存在於民間.羅貫中只不過是繼承了民間的觀念.這樣的傾向對於吸引讀者的感情投入是必需的.這種傾向固然沿襲了傳統的道德標准.但另一方面.擁劉也表現了對仁政和明君的嚮往.反曹則是對暴君和暴政的痛恨.也就是說.作者是從儒家的政治道德觀念出發.糅合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群眾的心理.來表現對昏君賊臣及黑暗統治的痛恨.對聖君賢相和清平社會的渴望.所以.生活於元末明初的羅貫中奉蜀為正統.不僅因為對否定蒙元正統地位.在[人心思漢"的當時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反映了人民的政治道德理想.因此.不能簡單地視之為封建觀念而加以否定.第二.強調建立在[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基礎上的[義".所謂[義".本來是一個含混的概念.在<三國演義>中.簡單地說就是友誼.<三國演義>中[義"的觀念特別突出.[桃園三結義".[義釋曹操"等成了[義"的經典表現.[義".其實是一種民間觀念.作者是用民間的想像來描寫三國時期的某些人物.並將這種觀念作為一種道德品質集中地表現在劉備.關羽.張飛身上.[義".使他們變君臣為兄弟.平等相待,[義".令他們相互救困扶危.同心協力,[義".讓他們捨己救人.知恩圖報.特別是關羽成了[義"的化身.雖然關羽身上的[義"被絕對化.而產生了重私情忘大義的弱點.但總的來說.並不損害他忠肝義膽.光明磊落的形象塑造.這在高層政治斗爭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它雖然未必符合事實.但切合民間心理.第三.十分崇尚智慧.就寫人而言.小說中.諸葛亮是一個充滿智慧的傳奇人物.他懂政治.精軍事.通外交.是典型的智慧的象徵.另外.周瑜.司馬懿等人身上也突出地表現了這種觀念.作者突出這些智者.使小說在某種程度上成了智力的競賽與角逐.因而具有廣泛而持久的吸引力.就敘事而言.<三國演義>以描寫戰爭為主.包容了這一歷史時期所有重大的戰役.被人們稱為全景性軍事文學.其中不僅寫出了兩軍相鬥勇者勝.而且.還寫出了兩勇相鬥智者勝.突出智斗.是這一作品的特色.作品寫戰役.將錯綜復雜的政治斗爭.外交關系交織在一起.重點表現統帥人員的運籌帷幄.分析決策.給予讀者許多啟示.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
<三國演義>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這表現在許多方面.
首先.[七分實事.三分虛構"的史料處理原則.使小說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三國演義>大體按照歷史真實來寫.但又虛構了大量細節和一些情節.使小說虛實結合.實使讀者產生真實感.虛使小說更生動.人物形象更豐滿.
其次.在人物塑造方面.採用類型化的寫法.專門突出人物的某一個特點.並通過誇張.對比.烘托等手法.把這一特點發展到極端.比如曹操的奸詐.諸葛亮的智慧.劉備的仁厚.關羽的忠義.張飛的勇猛等.性格鮮明.形象生動.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所以<三國演義>中.有名有姓的人物達400人.給人印象深刻的也不下數十.毫無疑問.這是<三國演義>最突出的成就.
第三.敘事結構上.以蜀漢為中心.以三國矛盾斗爭為主線.精心結構無數的故事.雖事件復雜.卻不瑣碎支離.有曲折變化.然脈絡分明.構成了一個基本完美的藝術整體.
第四.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語言特色.<三國演義>的語言與<水滸傳>等小說是不同的.它是文言.但又夾雜著白話,是白話.但又有不少文言成分.可謂雅而不澀.俗而不俚.這種別具一格的語言風格使它既能發揮白話之長.又能避免純粹的文言之短.
<三國演義>不僅對中國古代小說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在亞洲的其他國家廣泛流傳.
④ 中國四大古典名著
中國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簡稱四大名著,是指《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按照成書順序)這四部巨著。
1、《水滸傳》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
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投降朝廷以及投降朝廷後鎮壓田虎,王慶,方臘等。
各路反抗宋朝政府的政治勢力,最終走向悲慘失敗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
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斗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水滸傳》問世後,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了後世中國小說創作的典範。
《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之一,流傳極廣,膾炙人口;同時也是漢語文學中具備史詩特徵的作品之一,對中國乃至東亞的敘事文學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2、《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
《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
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3、《西遊記》
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
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4、《紅樓夢》
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說,又名《石頭記》《金玉緣》。此書分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兩種版本系統。
《紅樓夢》新版通行本前80回據脂本匯校,後40回據程本匯校,署名「曹雪芹著,無名氏續,程偉元、高鶚整理」。後40回作者尚有爭議。
小說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賈府的家庭瑣事、閨閣閑情為脈絡,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故事為主線。
刻畫了以賈寶玉和金陵十二釵為中心的正邪兩賦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劇美。通過家族悲劇、女兒悲劇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劇,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機。
《紅樓夢》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情小說作品,舉世公認的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中國封建社會的網路全書,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
小說以「大旨談情,實錄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體情理,按跡循蹤,擺脫舊套,新鮮別致,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成就。
(4)中國古代最早的長篇小說題材類型是擴展閱讀:
「四大名著」名稱來源
「四大名著」的最初提法是「四大奇書」,中國在明末清初最先有了這種說法。李漁曾在醉田堂刊本《三國志演義》序中稱:「馮夢龍亦有四大奇書之目,曰三國也,水滸也。
西遊與金瓶梅也……」當時已有「明代四大奇書」的說法,即《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金瓶梅》明末清初之際,「四大奇書」的提法已得到相當的固定和流行。
後來,清乾隆年間問世的《紅樓夢》(原名《石頭記》)逐步取代了《金瓶梅》,形成了新的「四大奇書」的說法。
「四大名著」全稱「四大古典文學名著」是「四大奇書」的現代說法,時間自然也不會早了。因此,「四大名著」(四大奇書)的提法一定是出現在《紅樓夢》成書之後。
相較於「奇書」,「名著」的稱呼更有文化意味,更強調在文化上的成就,四大名著不是某個人定下來的,而是在流傳過程中廣大讀者研究、解讀、衡量後評定出來的。
四大名著承載了許多文化精華,在潛移默化中對許多人的思維智慧、為人處世方式產生了影響,對往後社會思潮、社會風氣、政治生態變化有著深遠影響。
中國的四大名著公認為:《三國演義》(羅貫中)、《水滸傳》(施耐庵)、《西遊記》(吳承恩)、《紅樓夢》(曹雪芹);(是上世紀50年代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四部名著的時候定名為「四大名著」,從此定名)。
四大名著是中國名著之一現乃至全人類共同歷史悠久的寶貴文化遺產,在整個華人世界中有著深遠的影響。在中國文化史上也是一大創舉。
研讀中國四大名著,是瀏覽中國古典文學的智能之海,也是閱歷中國傳統人文、社會、倫理、歷史、地理、民俗、心理、處事策略的知識之庫。
⑤ 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
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5)中國古代最早的長篇小說題材類型是擴展閱讀:
時代背景
元末明初,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群雄割據,多年戰亂後朱元璋剿滅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
期間人民流離失所,羅貫中作為一名雜劇和話本作者,生活在社會底層,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作為底層的知識分子思考,並希望結束動盪造成的悲慘局面。由此就東漢末年的歷史創作了《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