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體制特點與藝術風貌

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體制特點與藝術風貌

發布時間: 2024-09-13 07:56:39

① 中國評書研究的現狀與思考是什麼

評書是中國民間優秀的口頭文學形式之一,深受老百姓的喜愛。但學術界對評書的研究相當有限。相對於詩歌、小說、戲曲的研究,評書研究顯得更加寥落。正統的學術界和藝術界並沒有給它應有的地位,偶有學者涉及,也是在研究小說、戲曲、曲藝時順便提及。如倪鍾之的《中國曲藝史》①,蔡源莉、吳文科的《中國曲藝史》②,姜昆等主編的《中國曲藝通史》③、《中國曲藝概論》④,他們在梳理源遠流長而又紛雜旁亂的曲藝的起源、發展、流變、分類時,是在不可避免的情況下,才不得不涉及曲藝中的評書這一較大的門類。

早在20世紀30年代,連闊如發表了《評書的起源》一文,引發了一場學術爭鳴。1934年8月9日《新北平報》文藝版刊登了署名金禪雨的文章《與闊如先生研討「評書」的發源》,在一個月內分五次連載,連闊如又以《答禪雨先生研討的「評書發源」》為題,也分五次在報紙上連載,給予回應。他們的辯論,使評書藝術的起源研究走向深入。「這是距今整整70年前,媒體上第一次公開探討、爭論評書理論問題,可以說開了中國評書理論研究、探討之先河。」⑤但這種良好的開端並沒有引發評書研究的熱潮,之後,學術界對評書的理論研究依然冷寂。

筆者搜羅各種和評書有關的研究,發現只有幾部專著:

孫楷第在1953年《論中國短篇白話小說》一文的基礎上補充修訂而成的《俗講、說話與白話小說》⑥,收入了五篇論文,其中《中國短篇白話小說的發展與藝術上的特點》對從唐代「轉變」、宋代「說話」到明代「短篇小說」的演變軌跡及其藝術特點作了系統的論述與分析;《宋朝說話人的家數問題》討論了宋代說話四家的門類;《說話考》、《詞話考》論述了宋代說話、元明詞話的淵源、沿革以及因承關系,點明元明詞話即宋代說話,並論述了詞話的體制和詞話之「詞」的三種解釋。《唐代俗講軌范與其本之體裁》主要探討了唐代講唱經文中的唱經、吟詞、吟唱與說解之人、押座文與開題、表白等諸多方面的問題。此書對後人研究中國古代說唱文學的發展、沿革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鄭振鐸在此書第一版《論中國短篇白話小說》的序言中稱贊此書:「許多見解是很精闢的,許多材料是第一手的,足以供研究者作為依據的。」⑦

葉德均《宋元明講唱文學》⑧,1957年出版。宋元明講唱文學在曲藝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上承唐代的俗講,下開近代說唱藝術的先河。該書對宋元明講唱文學的系統論述,受到後代曲藝研究者的高度重視。全文分「講唱文學的一般情形」、「樂曲系講唱文學」、「詩贊系講唱文學」三個大部分。「講唱文學的一般情形」說明了樂曲系和詩贊系講唱文學的特點,論述了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樂曲系講唱文學》論述了樂曲系講唱文學的發展和流變,介紹了宋元以來的小說、敘事鼓子詞、覆賺和諸宮調、馭說、說唱貨郎兒的情況,也分析了當時流行的陶真、敘事樂曲道情、敘事蓮花落等的特殊情況。《詩贊系講唱文學》論述了詩贊系講唱文學的發展和流變,介紹了宋代的涯詞和陶真,並以主要篇幅論述了詞話的體裁特點,以及從詞話到彈詞、鼓詞的發展過程,指出明代詩贊系講唱文學主要是南北通行的詞話和流行於南方的陶真,陶真一系嘉靖年間改名為彈詞,詞話一系在明清之際的北方稱為鼓詞。

陳汝衡早在1936年用文言文寫過《說書小史》⑨,1958年在《說書小史》的基礎上用現代漢語寫成《說書史話》⑩,本書和《說書小史》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和提高。陳汝衡的主要貢獻在於詳盡地描述了說書藝術的歷史軌跡,從先秦到隋代做了簡要的勾勒,但對於「唐代說書」、「北宋說書」、「南宋說書」、「元明說書」、「清代說書」則有較為詳盡的說明,脈絡清楚,論證嚴密,在很多地方都有獨到的見解,後世學者凡要闡述說唱藝術的歷史和發展軌跡的,大都要參照此書。不過這里的說書不單包含現代意義上只說不唱的評書,更包含只唱不說或又說又唱的彈詞、鼓詞、子弟書、快書、河南墜子、道情、四川竹琴、廣東的龍舟和南音等。1979年陳汝衡又出版了《宋代說書史》B11,按照《說書史話》劃分的幾個階段「斷代」去寫,原計劃分別寫成《宋代說書史》、《元明說書史》、《清代說書史》之類,可惜只完成了《宋代說書史》。陳汝衡還關注說書藝人,寫成《大說書家柳敬亭》B12、《說書藝人柳敬亭》B13兩書。作為幾十年來一直對說書藝術傾心研究的理論家,陳汝衡的成就是不言而喻的。

程毅中於1964年出版了《宋元話本》B14一書,該書介紹了說話的淵源、宋元的說話、話本的編寫和流傳;對「講史」的名目、體制、題材、主題思想、講史的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小說」的題材、篇目、本制、思想性、藝術性,以及「說經」的諸多問題作了精當的分析,本書還從話本的歷史意義、話本在小說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話本對其他文學作品的影響諸方面來強調宋元話本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1980年出版的胡士瑩的《話本小說概論》B15追溯了說話的起源和演變,辨析了「話」、「說話」、「話本」的概念,說明了話本與小說、話本與平話、話本與詩話、話本與詞話的關系,唐傳奇、通俗文學與話本的關系,元、明的說書與話本的關系,清代說書與擬話本的關系。該書也考證了宋代說話的家數,點明了宋代話本的政治傾向和藝術特色,對公案小說和講史也有專章論述。該書作者從六十年代起四易其稿,至1980年才出版,可謂精心結撰。全書十八章,作者旁搜博引,資料翔實,研究透徹,使得內容非常豐厚,趙景深先生曾評價此書是「研究話本的網路全書」。

以上介紹的幾位學人在評書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然而,就其研究的對象來說,基本上是「古代說書」,用廣義的說唱文學的標准來衡量,還不是對現代意義上的評書的研究。嚴格地說,現代意義上的「評書」研究只有以下三部專著:

一是譚達先的《中國評書(評話)研究》B16。

譚達先是著名的民間文學專家,他自1953年開始研究中國民間文學,1982年出版了《中國評書(評話)研究》。他一生出版專著40餘部,《中國評書(評話)研究》一書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探討「評書的特點」,「評書的作用」,「評書的產生、發展」,「評書的種類」,「評書的傳統藝術形式:無韻評書」,「評書的新創藝術形式:有韻評書」,「評書的情節結構」,「評書的人物描寫」,「評書的語言特色」,「評書的表現手法」,「評書的套語、贊賦、韻語」共11個部分;下篇收有中國近代評書傳統作品選:《武松大鬧石家莊》(山西有韻評書)、《李太白趕考》(四川評書)、《古城相會》(蘇州評話《三國志》的一回)、《打黃蓋》(揚州長篇評話《三國》的一回)、《天波府比武》(蘇州長篇評話《楊家將》的一回)、《武松打虎》(揚州評話)、《西門豹治鄴》(吉林評書)等,讓我們了解了中國南北方評書、評話作品的基本面貌。書中還附錄了八個城市評書(評話)的活動資料選:1914年北平的書館和藝人簡況、20年代北平的評書和唱曲、20年代的江蘇無錫書場、20年代蘇州書場和名家一覽、30年代上海說書場、30年代的福州說書場、30年代的山西太原說書場、30年代安徽蕪湖說書簡況、20年代以來廣州粵語說書簡介等。這些資料雖為一鱗半爪,但勾勒了當時書場說書的概況,有助於我們了解南北評書和南方評書的演出狀況。作者還介紹了揚州評話的流派,廣州粵語說書的「十忌」、「十要」、「八法」、「七情」。作者用功甚勤,搜集頗細,資料翔實,這是非常可貴的。但把評書歸為有韻評書和無韻評書兩大類似有不當。比如狄來珍是著名的竹板書演員,他的《武松大鬧石家莊》乃是竹板書作品,竹板書和評書乃是兩個不同的曲藝曲種,不宜把竹板書和評書混為一談。

二是汪景壽、王決、曾惠傑於1997年出版的《中國評書藝術論》B17。

該書側重於北方評書,對於南方評書和南方評話則不作論述。全書用十二章——「歷史源流」、「發展過程」、「美學意蘊」、「藝術特色」、「龍蛇筆法」、「結構手段」、「表演手段」、「傑作賞析」、「書目評介」、「名家評點」、「新人點將」、「前景展望」——來論述北方評書藝術。全書最有分量的是對「梁子」、「柁子」、「扣子」、「開臉」、「賦贊」、「擺砌末子」、「撥口」、「定場、收場」的結構手段的具體論述,對「說」、「演」、「評」、「噱」、「學」等表演手段也有具體分析。此書還挖掘了評書的美學意蘊,把評書的藝術特色歸結為細膩、逼真、傳神、幽默。對《岳飛傳》、《三國演義》、《興唐傳》、《三俠五義》、《聊齋》等著名書目也有全面的分析和評價。此書是迄今為止評書研究中比較有分量的著作。

三是張嘯濤於2008年出版的《評書——中國國粹藝術讀本》。

全書分為「可溯之源長——評書溯源篇」、「遺失的龍票——形成發展篇」、「江山代有才人出——繁榮興盛篇」、「吐故納新——改革創新篇」、「評書界的新生代——晨光熹微篇」、「評書藝術的傳播與發展——歷久彌新篇」六大部分,以時代發展為線索,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評書藝術的形成、發展、繁榮、革新和現狀,線索清晰,簡單明了;以說書藝人為重點,介紹了莫後光、柳敬亭、雙厚坪、石玉昆、潘誠立、連闊如、王少堂、王傑魁、陳士和、袁傑英、品正三、固桐晟、陳蔭榮、馬連登、袁闊成、李鑫荃、單田芳、劉蘭芳、田連元、連麗如、何祚歡、田戰義、劉朝、張少佐等各個時代傑出的評書藝人。「中國國粹藝術讀本」旨在「向國人、尤其是青少年傳播我們傳統的民族藝術,也向全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精粹」B18,因此,該書也就帶有介紹性、描述性和普及性的特點,學術性不足。

相隔十年甚至二十年才出一本專著,可見評書研究的寥落。這種局面相對於詩文、戲曲、小說的研究不能不令人慨嘆。

近年來有關評書的論著很少有對評書的本質特徵、評書的文本文學、評書的表演技巧等內部規律進行探討,研究者的目光集中在對評書藝術家的關註上,成果則多為傳記,如宮欽科的《劉蘭芳說書的故事》B19、李微的《劉蘭芳評傳——中國說唱藝術叢書》B20、薩仁圖婭的《聲貫九州田連元》B21、徐勍的《口舌人生:評書藝術家徐勍自述》B22、單田芳口述、奚青汶編的《單田芳說單田芳:磨難篇》B23、邢紹忠、王成祿的《單田芳評書藝術研究》B24、簔笠翁的《醒木驚天連闊如》B25、張繼合的《且聽下回分解•單田芳傳》B26和《評書大師單田芳的傳奇一生》B27等。

專著如此,有關評書的單篇論文也集中在對評書藝術家的生平介紹或藝術評價上,如王滿倉、牛雙喜的《叛逆者——訪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田連元》B28、郝衛群的《連氏父女的評書緣》B29、李小娟的《著名評書家何祚歡笑說人生》B30、徐勍的《評書少年闖江湖》B31、崔金生的《評書大家連闊如》B32、陳連升的《獻身曲藝無怨無悔——憶恩師王決》B33、蘇運生的《劉蘭芳:曲藝幽蘭聲名流芳》B34、馬岐的《憶恩師——評書藝術家陳榮啟》B35、程汪紅的《獻身評書痴情不悔——徐勍從藝60周年研討會綜述》B36、王池良的《南北評書評話交流的使者——我的老師劉蘭芳》B37等。當然,對評書演員本身的關注是應該的,對他們的研究有助於讓我們了解他們如何成長為著名的評書藝術家。他們的出身、經歷、對人生磨難的正確對待等,都對後人有著重要的啟示;他們對評書事業的執著追求、在藝術上的轉益多師、精益求精,更值得後人學習。不過,對評書藝術本身研究的缺乏卻是不應該的。

對評書作品本身、評書的內容和風格的研究比較少,只有下列論文有所涉及:楊佩琴的《單田芳評書的藝術風格》B38從干凈利落的快節奏、融匯情理的知識、跌宕起伏的情節、通俗簡練的語言四個方面高度評價了單田芳的藝術才華。方珍平、詹秀華的《單田芳說書藝術風格——兼談評書的特徵》B39從語言藝術獨具的魅力、聲情並茂的現場表演、借今說古的時代色彩三個方面細致分析了單田芳說書的高超的藝術造詣。潘伊川的《民本思想與民族意識是傳統評書的底色——與曲藝專家戴宏森一席談》B40以對話的形式探討了評書的起源、評書題材的變化、怎樣看待傳統評書「臉譜化」、評書怎樣表現老百姓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追求、評書中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以及評書對國民價值體系的建構的影響等,雖然涉及問題很多,但因是談話形式,顯得不夠深入和透徹。吳文科的《劉蘭芳評書說演的聲韻美及其當下意義》B41多方面分析了劉蘭芳激情洋溢、豪邁雄渾的聲韻美特點,認為這種特點對目前不夠重視聲韻美的曲藝舞台是一個啟示,並能給更多從事評書表演的女評書演員增添信心。

2000年後,探討評書傳播的文章逐漸增多。史艷芳的《電視評書的形式開拓》B42以大型電視評書《遼沈戰役》為例,說明「三說一評」和聲畫結合的形式使得電視和評書達到了雙贏,這是拓展電視評書表現功能的一次新的探索和嘗試。蔡連衛的《「楊家將」故事傳播情況綜述》B43從歷史上的楊家將到正史、野史中的楊家將,從通俗小說中的楊家將到戲曲、評書中的楊家將,再到電視、電影乃至網路中的楊家將故事的傳播資料作了系統的搜集和整理,並認為目前楊家將故事的傳播相對蕭條的主要原因在於,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並張揚個性的功利時代,使得人們不再關注楊家將故事承載的傳統思想文化和道德觀念。李春瑜的《單田芳「三賣」評書與商業模式》B44雖然是站在經濟管理的立場上談商業模式,但對評書如何與市場經濟掛鉤、評書如何適應現代傳媒手段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在評書表面「火爆」的背後,評書藝術的瀕危,引起了一些人的關注,他們把評書藝術的保護和發展提上了議事日程。王晨波的《當評書成為往事》B45描述了評書危機的現狀,現在的評書演員都不願意讓自己的子女從事評書工作,有的評書演員甚至改行,沖進影視圈,評書的斷層不只斷了一代,而且在藝術上精益求精的執著態度也很罕見。王晨波的另一篇文章《田連元:「評書不會死」》B46則讓人稍微有點樂觀,田連元認為評書主要通過一個人、一人多角的形式講述故事,這是其它藝術形式所沒有的,因而評書具有不可取代性,評書自有它固定的受眾群,只要人類存在,評書就會存在,因為人不能不聽故事。吳文科的《中國曲藝——當下困境與發展對策》B47認為缺少具有經典品格的新節目、缺少高素質的創演人才、藝術傳承的傳統機制被破壞、對曲藝傳統的誤讀和專業知識的缺失、對曲藝基礎知識的普及和教育不夠、曲藝理論和評論的薄弱等是包括評書在內的曲藝目前面臨的大問題,並提出了國家政策扶持、興辦各級各類曲藝學校、營造正確輿論等一系列的措施。吳文科的《按照文化事象的自身規律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以曲藝曲種的保護為例》B48、慶遂增的《學會念曲藝生意經——曲藝走向市場之我見》B49、馮光鈺《曲藝學學科建設與曲藝音樂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成立20周年感言》B50、蔣慧明的《傳播與傳承——略談如何有效利用現代傳媒促進傳統曲藝的保護與發展》B51都在為曲藝的保護和發展出謀劃策,不過這大多是就整個曲藝而言,並非針對評書。

至於評書與姊妹藝術之間的關系,更是少有人關注。翁偶虹的《北京話舊》B52一書中有《評書與戲曲》一文,認為評書的「最忠實的聽眾,當屬戲曲演員。他們對於聽書的愛好,不僅是娛樂消遣,而是汲取營養、解疑求知。」B53他還用大量的事實證明:「評書與戲曲,可以說是血緣相依的姊妹藝術。戲曲演員能於評書中吸取營養,而評書藝人也能於戲曲中吸取營養。」B54這是目前筆者所見唯一一篇把戲曲和評書相提並論的文章。作者本身是戲曲劇作家,所述之事均為自己親身經歷,此文有很重要的價值。蔣方才的《論評書與小說的聯系及區別》B55認為:小說與評書有相同的淵源,小說在發展過程中孕育了評書藝術,評書從明末清初的小說中分離出來;小說與評書又是兩個不同的藝術概念,它們在欣賞方式、講述故事、塑造人物的方法、環境描寫、語言等方面都有區別。無論他的論述是否准確,都是難能可貴的,因為這樣的文章數量極少。

總之,曲藝理論的研究非常薄弱,全國只有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所一個專門研究曲藝的機構,曲藝所的研究人員長期以來只有蔡源莉和吳文科兩個人,況且蔡源莉已經退休。專門發表曲藝文章的刊物也只有《曲藝》一家。大學校園里也很少有開設曲藝課的。曲藝如此,評書更是如此。評書作為曲藝中比較大的曲種之一,雖然依然活躍,但面臨很多困境。對它的研究,除了評書演員的傳記之外,專著只有三部,單篇論文也不很多,這種現象值得我們深思。不過,這種局面也讓我們後學者的研究有了很大的空間。

在我們對評書的研究現狀有了清楚的了解之後,才能進一步深刻認識到評書研究的意義和價值:

(一)可以增進對社會史、文化史、曲藝史的認識和了解。

評書的孕育、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當時的社會條件,對評書的研究,自然有助於對社會史的了解。在人類文化史的演進過程中,「雅」與「俗」始終扭結在一起,既對立又互相滲透,雅文化經常接納俗文化中的雅化部分,俗文化時時轉化為雅文化。評書是通俗文學,小說是被雅化了的俗文學,但它們一開始是扭結在一起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小說大多由文人在「說書」的基礎上加工而成,而這些小說形成之後,又影響著「說書」藝術的發展。它們之間的關系,反應著雅文化與俗文化的關系。評書作為曲藝中的一個大的門類,它的發展、變遷反映著曲藝史的發展變遷。因此,研究評書有助於對社會史、文化史、曲藝史的認識和了解。

(二)有助於推動評書藝術理論的建設。

目前,導致評書低迷的原因很多,其中學術界對評書藝術關注不夠,是重要原因之一。學術領域的「缺席」和「失語」使得評書理論自身建設不足。評書藝術發展的不自覺和理論的不自覺不無關系。筆者希望自己的研究,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使學界高度關注評書理論的建設。

(三)有助於評書藝術優秀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評書長時間以來吸引著眾多的聽眾,讓人們如痴如醉,這和評書自身的優秀藝術傳統是分不開的。但是,目前評書卻遭遇了寒流。通過對評書的研究,盡可能多地發現評書藝術的優長,尋找它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對於評書的保護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四)可以樹立並堅定評書藝術在未來社會繼續存在和發展的信心。

現代社會,日新月異,新的科學技術不斷產生,也不斷催生新的藝術樣式,人們的審美情趣也有變化和提高。作為傳統文化的評書藝術在客觀上受到嚴峻的挑戰,評書目前的低迷狀態,讓人們懷疑它的生命力。評書是否可以長期存在,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成了人們心頭揮之不去的疑問。評書要想生存,就必須認識到時代的特徵和自身的不足。評書如何充分表現自身的審美內涵,如何更好地跟上時代的發展,是值得深思的問題。口頭文學是評書最本質的特徵,它以講故事為己任,通過對評書本質特徵的挖掘,我們應該堅定評書可以繼續存在的信心。評書是口頭語言,只要人們用以交流和交際的口頭語言不消失,評書就不會消失;只要人們還有聽故事的願望,評書就有存在的必要。

(五)可持續開發的研究項目。

對評書以及評書研究的現狀有了全面的認識和了解以後,可以拓展研究的視野,並進一步深化研究。

一個時代的評書有一個時代的面貌,如「清末民初的評書研究」、「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評書研究」、「20世紀50年代的評書研究」、「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評書研究」等,都可以結合當時的社會大背景做深刻的挖掘。對具有代表性的評書作品本身也可以作深入、細致、具體、系統的探討,如對《聊齋志異》、《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可以對比評書和小說的關系,發現它們的相同和差異,在對比中揭示評書與小說兩種文學樣式的內部特徵以及它們的本質區別。而對《三俠五義》、《岳飛傳》、《楊家將》等評書可以結合它們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當時人們的審美情趣,探討它們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對評書演員的研究、對戲曲和曲藝的關系等問題,也有必要繼續深入。

注釋:

①倪鍾之《中國曲藝史》,春風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

②蔡源莉、吳文科《中國曲藝史》,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版。

③姜昆、倪鍾之(主編)《中國曲藝通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

④姜昆、戴宏森(主編)《中國曲藝概論》,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

⑤簑笠翁《醒目驚天連闊如》,當代中國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頁。

⑥孫楷第《俗講、說話與白話小說》,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

⑦孫楷第《俗講、說話與白話小說》,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第2頁。

⑧葉德均《宋元明講唱文學》,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後又被葉德均《戲曲小說叢考》收入,中華書局,1979年版。

⑨陳汝衡《說書小史》,中華書局,1936年版。

⑩陳汝衡《說書史話》,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B11陳汝衡《宋代說書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年版。

B12陳汝衡《大說書家柳敬亭》,上海四聯書店,1954年版。

B13陳汝衡《說書藝人柳敬亭》,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年版。

B14程毅中《宋元話本》,中華書局,1964年版。

B15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中華書局,1980年版。

B16譚達先《中國評書(評話)研究》,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82年版。

B17汪景壽、王決、曾惠傑《中國評書藝術論》,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版。

B18白庚勝(主編)、張嘯濤(編著)《評書——中國國粹藝術讀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年版,第2頁。

B19花山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

B20新華出版社,1993年版。

B21春風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

B22重慶出版社,1998年版。

B23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0年版。

B24中國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B25當代中國出版社,2005年版。

B2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B27當代中國出版社,2008年版。

B28《當代電視》,1996年第5期。

B29《中華兒女》(海外版),1997年第7期。

B30《今日湖北》,1999年9月號。

B31《紅岩春秋》,2002年第5期。

B32《北京檔案》,2005年第11期。

B33《曲藝》,2007年第11期。

B34《黨員幹部之友》,2007年第12期。

B35《曲藝》,2008年第2期。

B36《曲藝》,2008年第2期。

B37《曲藝》,2009年第2期。

B38《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95年第3期。

B39《閱讀與寫作》,1997年第2期。

B40《曲藝》,2008年第3期。

B41《曲藝》,2009年第3期。

B42《中國電視》,2000年第8期。

B43《民俗研究》,2005年第2期。

B44《中外管理》,2005年第8期。

B45《新聞周刊》,2002年11月4日。

B46《新聞周刊》,2002年11月4日。

B47《北京觀察》,2004年第3期。

B48《重慶文理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

B49《曲藝》,2007年第1期。

B50《曲藝》,2007年第2期。

B51《曲藝》,2008年第4期。

B52翁偶虹《北京話舊》,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

B53翁偶虹《北京話舊》,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頁。

B54翁偶虹《北京話舊》,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頁。

B55《湖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5期。

作者:李小紅 來源:《藝術百家》

② 唐人用文言文寫的短篇小說指的是什麼

唐傳奇:傳奇本是傳述奇聞異事的意思,唐傳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說。它遠繼神話傳說和史傳文學,近承魏晉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說,發展成為一種以史傳筆法寫奇聞異事的小說體式。唐傳奇內容更加豐富,題材更為廣泛,藝術上也更成熟。唐傳奇「始有意為小說」,標志著中國古代小說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創作階段。

主要作品:
初、盛唐是唐傳奇的發軔時期,也是由六朝志怪到成熟的唐傳奇的過渡。作品數量不多,現存有王度的《古鏡記》、無名氏的《補江總白猿傳》、張鷟的《遊仙窟》,內容近於志怪,藝術上也不夠成熟。

中唐是唐傳奇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不僅作家和作品數量最多,而且頗有名家名作涌現。如陳玄佑的《離魂記》、沈既濟的《任氏傳》、李朝威的《柳毅傳》、元稹的《鶯鶯傳》、白行簡的《李娃傳》、蔣防的《霍小玉傳》、陳鴻的《長恨歌傳》等。內容題材涉及到愛情、歷史、政治、豪俠、志怪、神仙等,但大多作品體現了較強的現實精神,創作方法與藝術技巧更加成熟。

晚唐是唐傳奇的衰落事情。雖然作品數量不少,並出現了專集,如牛僧孺的《玄怪錄》、皇甫枚的《三水小牘》、裴鉶的《傳奇》等,但內容較為單薄,藝術上也較為粗俗。唯有豪俠題材的作品成就較高,如傳為杜光庭的《虯髯客傳》就是最著名的作品。

其他介紹:

唐傳奇的思想與藝術成就

一、唐傳奇的思想內容唐傳奇題材廣泛,大多取材於現實生活。

其中數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描寫婚姻愛情題材的作品,如《柳毅傳》、《鶯鶯傳》、《李娃傳》、《霍小玉傳》等。
這類作品表現了對婚姻愛情生活自由的嚮往和追求,抨擊了封建禮教、婚姻制度和門第等級觀念。其次有諷刺批評社會的一些現象的作品,如《枕中記》、《南柯太守傳》等,體現了一定的現實批判精神。還有政治歷史題材的作品,如《高力士外傳》、《長恨歌傳》、《東城父老傳》等,往往借歷史表達思想情感。此外,描寫義俠刺客的題材的作品也不少,如《聶隱娘》、《紅線》、《昆侖奴》、《虯髯客傳》、《謝小娥傳》等,反映了反抗強暴和俠義的思想精神。另外還有一些描寫神仙鬼怪的作品,如《古鏡記》、《補江總白猿記》等。
二、唐傳奇的藝術成就唐傳奇的創作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
首先,唐傳奇在小說發展史上擺脫了六朝小說粗陳梗概的寫法,對生活的描寫和人物的刻畫走向了細致化的藝術境地,注重生活細節的描寫和人物的精神心理的展現,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具有性格化的人物形象,並且開始注意小說的審美價值和娛樂功能。
其次,唐傳奇是「有意為小說」,因此在創作手法上較六朝志人的偏重寫實增強了虛構性,較六朝志怪的偏重記述傳聞增加了再創作性,作家真正開始自覺地進行藝術想像和藝術創造,而且在藝術構思、情節結構上,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此外,唐傳奇的細節描寫、心理描寫以及語言、詞采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採用散體古文,適當吸取了民間口語,也常插入詩詞,提高了小說的表現力。唐傳奇的地位和影響
唐傳奇作為文學史上開始進入成熟階段的短篇小說,難免還存在一定的缺陷。譬如史傳為傳奇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營養,但同時傳奇也就往往採用史傳的簡潔筆法,而省略必要的交代和細致的描述,有時更用歸納的方法寫人物,這對小說而言,其實是不合適的。又譬如《雲麓漫鈔》說士子欲以傳奇顯"史才、詩筆、議論」,確實唐傳奇作品中普遍存在議論成分,有的還夾有眾多詩篇,這也造成小說文體的不純。
但盡管如此,唐傳奇畢竟展開了一片嶄新的藝術天地。通過虛構的故事和虛構的人物,它比以往的任何文學樣式,能夠更自由更方便更具體地反映人們的生存狀態和生活理想,從而影響人們的生活趣味,由此而言,它在文學史上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傳奇這種文言小說樣式在宋代一度衰落,到元、明又出現了不少優秀的、較唐傳奇在各方面都有所發展的創作,並被改寫為白話小說。事實上,中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在藝術上的成熟,與傳奇體有很大關系。
由於唐傳奇的興起本身與民間文學有一定關系,在其發展過程中又不斷吸收民間的素材,這使得文人創作同大眾的愛好有所接近,這對於文學的發展也是很重要的。在眾多的傳奇作品中,我們看到追求自由的愛情成為中心主題,而妓女、婢妾這類低賤的社會成員成為作品歌頌的物件,這裡面就反映著大眾的心理。所以它為後世面向市井民眾的文藝所吸收。
最顯著的是在元明戲曲中,大量移植唐傳奇的人物故事進行創作,諸如王實甫《西廂記》源於《鶯鶯傳》,鄭德輝《倩女離魂》取材於《離魂記》,石君寶《李亞仙詩酒麴江池》取材於《李娃傳》,湯顯祖《紫荊記》取材於《霍小玉傳》等等,不下於數十種。可以說,唐傳奇為中國古代一大批優秀的戲曲提供了基本素材。
唐傳奇也形成了獨特的散文體式。較之六朝駢文,它是自由的文體;較之唐代"古文」,它又多一些駢麗成分和華美的辭藻。這些特點從小說的要求來看未免過於於文章化,但對後代散文卻不無有益的影響。唐傳奇的興起
以"傳奇」為小說作品之名,當始於元稹,他的名作《鶯鶯傳》,原名"傳奇」,今名是宋人將此篇收入《太平廣記》時改題。後來裴鉶所著小說集,也叫《傳奇》。但這時"傳奇」只是用為單篇作品或單部書的題目。大概是受了元稹《傳奇》即《鶯鶯傳》的影響,宋代說話及諸宮調等曲藝中,把寫人世愛情的題材稱為"傳奇」,這是故事題材分類的名稱。
至於把"傳奇」明確地用為唐人文言小說的專稱,現存資料中最早見於元末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稗官廢而傳奇作,傳奇作而戲曲繼。」以後就這樣沿用下來。順帶說明,"傳奇」一名,應用的范圍很廣,不但後代說話、講唱中有"傳奇」一類,南戲在明以後也叫"傳奇」。
唐傳奇源於六朝志怪,但兩者又有根本的區別。盡管六朝志怪並不完全是為宣揚神道而作,它也有娛樂的目的,但總體來說,受神道意識的影響畢竟很深,作為文學創作的意識反而不明確;其中(特別是後期)雖然也有一些情節較為曲折的作品,但基本上還是粗陳梗概而缺乏深入細致的描繪。
到了唐傳奇,情況才有根本的改變。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說:"凡變異之談,盛於六朝,然多是傳錄舛訛,未必盡設幻語,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說以寄筆端。」他已經注意到兩者之間寫作態度的不同。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更明確地指出,傳奇與志怪相比,"其尤顯者乃在是時則始有意為小說」。正因如此,在唐傳奇中出現了較六朝志怪更為宏大的篇制,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小說結構,其情節更為復雜,內容更偏於反映人情世態,而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心理的刻劃,也有了顯著的提高。由此,唐傳奇宣告中國古典小說開始進入成熟階段。
唐傳奇的興起有多方面的原因,同時,在其成長的過程中,也受到除六朝志怪以外許多因素的影響。
在六朝存在"文」、"筆」之分,而志怪雖然在今日看來荒誕無稽,當時人卻是當作實有之事來記載的,它作為史部的旁支,屬於"紀事直達」的"筆」而不屬"沉思翰藻」的"文」,所以其文字風格偏向於簡潔質朴。到唐代,文、筆區分的意識已經淡化,因而文人在寫作野史及傳聞雜錄一類東西時,也往往馳騁文采。劉知幾批評當時之史,"其立言也,或虛加煉飾,輕事雕彩;或體兼賦頌,詞類俳優。」(《史通·敍事》)這對於嚴格的歷史著作當然不妥,但各種傳聞雜錄,本來就不是嚴格的歷史著作,它經過有意識的"虛飾雕彩」,反而更向文學靠攏了。
唐代城市繁榮、商業經濟發達,因而產生了多種面向市井民眾的俗文學形式,如說話、變文等,都是以虛構故事來吸引聽眾的。它們不僅受到普通民眾的歡迎,也引起文人士大夫的興趣。如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他弟弟生日時請來的"雜戲」表演中,就有"市人小說」即民間說話。又元稿《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在「光陰聽話移」一句下自注雲:「嘗於新昌宅說《一枝花話》,自寅至巳,猶未畢詞。」
這條注有些含糊,應該是指元稹與白居易二人一起聽藝人說話吧。這一類新興的俗文學,必然會給文人創作帶來刺激,並提供新鮮的素材,而唐代貴族文化意識逐漸衰退,盡管士大夫中輕視小說的態度沒有完全改變,但許多文人已經把注意力投入到這種比詩文辭賦更富有趣味性的創作中來了。
唐傳奇最興盛的時期是在中唐,這裡面也有社會心理的因素。唐代總體上說來,是富有浪漫精神的時代,這種浪漫精神曾經以充滿激情、充滿自信和進取意識的特點出現在初盛唐的詩歌中。而到了中唐,文人士大夫對社會對人生都不再那麼抱有期望,他們的心靈需要在現實以外的世界中求寄託。而小說正是提供了一種虛構的世界,可以讓人們在其中幻想人生、解釋人生,表達對於人生的種種願望。
另外,據宋趙彥衛《雲麓漫鈔》說,傳奇還常常被唐代舉子用作「行卷」(「溫卷」)—考試前投獻給有關官員,顯示自己在「史才、詩筆、議論」等多方面的才能。
在從志怪到傳奇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史傳文學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以前我們就說到:中國古代的歷史著作,主體雖非虛構,但作者為了追求鮮明生動的效果,往往有意無意地在細節描寫中採用虛構手段。以《史記》為代表的歷史人物傳記,在敍述故事和刻畫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早已為後人提供了良好的榜樣。唐傳奇的重要作家中,有不少人是歷史學家,他們很容易繼承這一傳統,而更自由地運用於小說創作。唐傳奇中凡以寫人物為主的,幾乎一概題為「○○傳」,這也是來自史傳的明顯痕跡。
還有故事化的辭賦也值得注意。辭賦最早就是在虛構的框架中展開輔陳描述的,即劉知幾所謂「偽立客主,假相酬答。」(《史通》外篇《雜說》)到東漢,有些辭賦的基本內容也採用虛構的故事,如杜篤《首陽山賦》,寫自己在首陽山同伯夷、叔齊的鬼魂相遇,而後來蔡邕《青衣賦》、曹植《洛神賦》等,故事更加曲折、完整。在民間,俗賦的故事化更加徹底,以六朝殘存的《龐郎賦》尾段來看,那時的民間俗賦已經完全故事化。唐代也有不少這樣的俗賦,至今在敦煌文獻中還保存了好幾篇。辭賦的故事化、通俗化,使它和小說相互溝通,並影響了小說的發展。如俗賦中每以駢文與詩歌交錯成篇,這一特點在《遊仙窟》一類傳奇作品中仍保存著。
至於大多數傳奇語言偏向於華麗、在人物外貌及景物的描寫上常用輔排手法,則和整個辭賦文學的傳統都有一定關系。唐人傳奇-武俠小說的始祖唐代國力強盛,經濟發達,文學領域出現了極其繁榮的局面。不但詩歌發展進入了黃金時代,而且古文運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與此同時,隨著唐代都市繁榮和適應市民需要而發展起來的傳奇小說,大量產生,這些傳記小說,文采華茂,情致宛曲,為後世短篇小說開了先河,成為唐代文學中又一葉鮮麗的奇花。唐代初期及中期的傳奇小說,以神怪及愛情的題材為主,作品甚多,成就極大,其最著者有《古鏡記》、《枕中記》、《南柯太守傳》、《霍小玉傳》等篇。後期的傳奇小說,則以表現豪士俠客的內容最為出色,其中最突出的當推《虯髯客傳》、《紅線傳》、《聶隱娘》、《昆侖奴》等篇。
豪俠故事的大量出現,與唐代中葉以後藩鎮割據的混亂局面有關。當時各地藩鎮勢大,互相仇視,彼此各蓄刺客以牽制和威攝對方。刺客成了爭權奪利的工具,因此社會上盛行游俠之風。而神仙方術的盛行,又賦予這些俠客以超現實的神秘主義色彩。人們在動湯的社會中對現實不滿,又找不到出路,便寄希望於那些鋤強扶弱、伸張正義的俠客身上。不畏強暴、本領非凡的俠客,成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在這種情況下,反映豪士俠客的傳奇故事,便得以大量產生。
杜光庭的《虯髯客傳》是這類武俠傳奇中的一篇重要作品。作品寫隋朝末年天下將亂,群雄競起,俠士虯髯客見李世民神清氣朗,顧盼生輝,大為折服,便不與他爭奪天下,跑到海外去開辟了另一個王國。文中的三個主要人物虯髯客、紅拂、李靖,個性鮮明,俠義豪爽,被後世稱為「風塵三俠」。
此篇故事雖沒用寫武俠打鬥,但全篇俠氣縱橫,寫得虎虎有生氣,為現代武俠小說開了許多道路。正如新派武俠小說大家金庸所說,這篇故事,「有歷史的背景而有不完全依照歷史;有男女青年的戀愛:男的是豪傑,而女的是美人;有深夜的化裝逃亡;有權相的追捕;有小客棧的借宿和奇遇;有意氣相投的一見如故;有尋仇十年而終食其心肝的虯髯漢子,有神秘而見識高超的道人;有酒樓上的約會和坊曲小宅中的秘謀大事;有大量財物和慷慨的贈送;有神氣清朗的少年英雄;有帝王和公卿;有驢子、馬匹、匕首和人頭;有弈棋和盛宴;有海船千艘甲兵十萬的大戰等等,所有這些內容,在現代武俠小說都是可以時時見到的。」金庸稱《虯髯客傳》是中國武俠小說的鼻祖是很有道理的。http://ke..com/view/337683.htm

③ 中國古典小說在藝術上有哪些特點

1
、中國古典小說在藝術上有哪些特點?


1
)重視寫人,尤其重視寫人的思想性格,這是中國古典小說的藝術傳統。


2
)受古典散文的影響,精於藝術構思。


3
)講究語言精練,追求簡約美。


4
)受民間傳說和「說話「藝術的影響,形成了講故事的傳統。


5
)受史傳文學的影響,形成紀傳體的傳統和現實主義的藝術傳統。


6
)受古典詩詞的影響,多在敘事中穿插詩詞韻語。


7
)受古典繪畫的影響,講究傳神寫意,在人物塑造中追求神似。

2
、我國古代小說有如下特點:

⑴注意人物行動、語言和細節的描寫,在矛盾沖突中展示人物形象。


情節曲折,故事完整,這是我國古代小說獨特的藝術傳統。


語言准確簡練,生動流暢,富於個性化。這是古代小說吸收民間口語、繼承古代散文的傳統而形成的又
一重要特點。


敘述方式明顯帶有說書人的印記。敘述是表述小說生活內容的一種方式。

3
、簡述明代白話短篇小說反映了哪些時代特徵
?
⑴反映了明代社會生活的新特點,主要是市民(特別是商人)的生活的思想感情。如《施潤澤灘闕遇友》
中小手工業者依靠勞動發家致富的故事,生動地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區絲織業的繁榮情況,以及小手工業者
如何依靠自己的勞動發家致富的具體情景。

⑵愛情婚姻小說中表現出的新思想、新觀念。這主要有兩類。一類從正面表現市民階層在愛情婚姻問題上
的新觀念、新追求,如《賣油郎獨占花魁》。另一類是描寫情與禮的矛盾,或以悲劇結局來揭露和控訴封
建禮教對婦女的迫害,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或以喜劇結局來否定禮而肯定情,如《宿香亭張浩遇鶯
鶯》。

⑶揭露社會的黑暗和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這也可分為兩類。一類直接描寫惡霸壓迫人民,如《灌園叟晚
逢仙女》,另一類通過統治階級的內部斗爭揭露其兇殘陰險的本性,如《沈小霞相會出師表》。

4
、在確立中國古代文言小說的范圍時,應該考慮的三個小說文體的基本要素是:

⑴必須是寫人的,以人為中心,比較著意於刻畫人物形象;

⑵必須有故事,有情節,反映社會生活中一定的矛盾沖突

⑶必須有非紀實性的特徵,作品在反映生活時有選擇、有提煉、有虛構,在藝術上概括和集中。

5
、古代的史傳文學和寓言故事對古代小說的發展產生過很大的影響,但它們都不是小說本身,它們和小
說文體的異同主要是:

⑴寓言故事和小說都重視故事,但是寓言的目的在於說理,而小說則要通過形象的塑造來反映生活、表現
作者的思想傾向。

⑵史傳文學和小說都重視敘事和人物描寫,但史傳文學要符合史實,不容誇飾、虛構,而小說則離不開誇
飾和虛構。

6
、為什麼說唐傳奇標志著中國古代小說真正走向成熟?

(1)
傳奇的作者有了自覺的小說創作意識和山此而決定的小說新的市美特徵,
這是古代小說走向成熟的最重
要標志。

(2)
在內容上,由志怪走向現實,題材擴大,反映了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

⑶在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很大提高。這代表了中國古典小說發展的一種質的新變。

7
、宋元時期的話本小說的基本特點:

⑴創作目的與唐傳奇有很大的不同,是為了滿足聽眾的文化娛樂需要。

⑵題材內容上幾乎都是反映現實生活(尤其是作為聽眾的市民階層的生活)的。

⑶表達根據是在口語基礎上加工提煉而成的白話,通俗性是其最鮮明的特色。

⑷故事性很強,有頭有尾,線索清楚,生動曲折,關於布置懸念,非常引人入勝。

⑸注意寫人物,特別注意展示人物的命運。在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時,多從人物自身的語言和
行動來刻畫,而且多在故事的流動發展過程中完成,很少靜止的剖析性的心理描寫。

④ 中國古代小說的體制特徵有哪些

小說的體制形式是結合市民聽眾的要求而創造出來的,一般由題目、篇首、入話、頭回、正話和篇尾六個部分組成。

中國古代小說,經過漫長的道路,直到唐代才真正地具備了小說要素。

1.先秦兩漢——古代小說的萌芽時期。這一時期的神話、寓言、史傳、「野史」傳說、宗教故事等都孕育著小說的藝術因素,為小說的形成准備了條件,同時也露出小說童年時期形成志人志怪兩大類的端倪。

神話:如《精衛填海》、《女媧補天》、《誇父逐日》等。神話有簡單的故事情節和有一定個性的人物形象,這正是萌芽時期的小說藝術要素。

寓言故事是一種短小精悍而又富於諷刺力量的文學樣式,其特點是通過假託的故事,說明一個抽象的道理。先秦寓言,它敢於干預生活,有助於中國古代小說現實主義傳統的形成,它的諷刺藝術,直接為後世小說繼承和借鑒。後世的諷刺小說的小說中的諷刺藝術,無不受到寓言的積極影響;它是最早的敘事文學之一,又開創了自覺地虛構故事的先河,在敘事、寫人、擬人、狀物、誇張等多方面的藝術經驗,為小說家所汲取。

《史記》開創了我國紀傳體史學,它改變了以往以編年體或國別體記敘史事的傳統,以人物為中心,通過人物的歷史性的活動來說明歷史。就對小說的影響而論,除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外,還在於曲折細致地描寫妙趣橫生的故事場面,惟妙惟肖地表現人物的身份、性格。故事生動、人物逼真,富於戲劇性和小說意味,不僅為後來的小說提供了豐富的題材,更重要的是為小說文體的形成直接提供了編寫故事情節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經驗。

中國古代小說與宗教迷信傳說的關系十分密切,可以說它們結下了不解之緣,以致形成了古小說中語怪與紀異兩大類別。先秦時代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現為巫教。

2.魏晉南北朝——古代小說的童年期。此時出現了「志人」「志怪」小說,合稱筆記小說。這一時期,我國小說初具規模,劉義慶《世說新語》(志人)干寶《搜神記》(志怪),這些小說在藝術上還不夠成熟,只是「粗陳梗概」:描寫人物不能寫出一個完整的形象,所寫故事,大多是實錄性質,缺乏藝術上的虛構,作者們只是搜奇記軼,而不是有意識地進行小說創作,但它對後世小說戲劇的影響是巨大的。

3.唐代——古代小說的成熟期。唐代出現了唐傳奇。唐代傳奇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典小說的成熟。較之童年期的作品,唐人小說有長足的進步:有意識地做小說,從鬼神靈異、奇聞逸事走向現實生活,在藝術上有了很大的創造和提高。著名的唐傳奇有:蔣防《霍小玉傳》、元稹《鶯鶯傳》、李朝威《柳毅傳》、白行簡《李娃傳》。

4.宋代——話本產生。宋代出現了白話小說——話本,也稱「話本小說」。從此以文言短篇小說為主流的小說史,逐漸轉為以白話小說為主流的小說史。同時,文言小說依然存在,至此,才以小說作為故事性文體的專稱。話本的出現是「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從文言到白話,既增強了小說的表現力,又擴大了讀者面,提高了小說的社會功能;作品描寫的對象由封建士子轉向平民,作品的思想觀點、美學情趣發生了變化;奠定了白話短篇和長篇的基礎。代表作有《錯斬崔寧》、《三國志平話》。

5.明代——白話小說蓬勃發展。明代出現了「擬話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話本體制、形式創作的小說。如《玉堂春落難尋夫》、《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等。明代是白話小說蓬勃發展的時代。著名的作家作品:洪楩《清平山堂話本》、馮夢龍「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明清出現了「章回體小說」。其特點是分回標目,常取一個或兩個中心事件為一回,每回篇幅大致相等,情節前後銜接,開頭、結尾常用「話說」「且聽下回分解」等口頭語,中間穿插詩詞韻文,結尾故設懸念吸引讀者。這一時期,我國古代小說發展到頂峰,產生 了一大批不朽的名著。明初,《三國演義》(羅貫中)和《水滸傳》(施耐庵)的相繼問世,標志著中國小說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從此,中國小說以短篇小說為主轉入以短篇小說為主。「四大奇書」在所屬的各類題材的小說中獨占鰲頭:《三國演義》是小說史上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歷史小說的典範;《水滸傳》既是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的作品,也是一部英雄傳奇的典範;《西遊記》(吳承恩)既是第一部長篇神魔小說,也是一部神魔小說的典範;《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寫世情的小說,也是第一部由文人獨力創作的小說。

6.清代——長篇小說創作的高潮。清代的《儒林外史》(吳敬梓)和《紅樓夢》(曹雪芹)的問世,把長篇小說的創作再一次推向高潮。此時的文言短篇小說著名的有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紅樓夢》之後,由於時代的原因,小說創作成低谷狀態,至晚清才又繁榮起來,晚清長篇小說有一千種以上,著名的有「晚清四大小說家」李伯元《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老殘游記》、曾樸《孽海花》。

作者: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來源:知乎



⑤ 請問中國古典小說有什麼特點

最大的特點就是主角命大---------個人觀點
總之,小說是內容小,形式也小,是為治國理政的政治家們所瞧不起的。
小說的三要素:
1、必須是寫人的,以人為中心,比較注意刻畫人物形象;
2、必須有簡單的故事情節,反映社會生活中的一定矛盾;
3、具有非紀實性的特徵,就是說作品在反映生活時有選擇、有提煉、有虛構,有藝術的概括和集中。
一、中國古代神話是小說的萌芽階段。
1、神話,產生於民間,是原始人類與大自然作斗爭的勞動實踐的產物。是人類藉助想像解釋自然現象,征服自然力,把與自然作斗爭的人力加以理想化。
中國古典小說發源於神話,但神話並不就是小說,而只是小說的萌芽。六朝時期的志怪小說,唐傳奇小說,明代的長篇神魔小說《西遊記》、《封神演義》,再到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無論題材、創作方法、表現手法,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古代神話的影響。
2、先秦諸子中的寓言故事,對小說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寓言是通過一個故事來暗寓一種道理,以達到說服人、教育人的目的。
3、史傳文學也對古典小說的發展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史傳文學,是指歷史著作中帶有文學色彩的傳記文,也可以包括歷史著作中生動形象的敘事文字。
寓言主要是說理;史傳文學主要是寫史。但是後來的小說作品,都借鑒過神話中的故事,寓言中的比喻,歷史作品中的事件作為內容。
二、中國古典小說從雛形走向成熟
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小說是中國古典小說的雛形。代表作品是干寶的《搜神記》。
這時的小說分為「志怪」、「志人」兩大類:
「志怪」記神鬼怪異之事;
「志人」記社會的人事,最主要的是記錄貴族官僚和士大夫知識分子的言行軼事。
所謂「志」,就是記錄的意思,這說明這個時期中國古典小說還沒有脫離「史」的性質。
《搜神記》的缺點,是缺乏自覺的小說創作意識;優點,是有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和願望要求。
「志人」小說的代表是劉義慶的《世說新語》。這類小說的產生,跟當時士大夫中品評人物和清談的風氣有關。志人小說與志怪小說不同,是只記社會人事,不記神鬼,所以能更直接地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生活風貌。
詼諧幽默、講笑話的作品,以《笑林》為代表。這本書是魏初的邯鄲淳所著。
志人、志怪小說的共同特點是:短小,語言精煉,有簡單的故事情節,注意描寫人物。這些都對後來的小說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這些書創作目的主要是為了賞心而作。因此只能說成是從「叢殘小語」到成熟的短篇小說的過渡。
2、唐傳奇的出現才使中國古典小說真正走向了成熟。
唐傳奇小說是在前代的的志怪小說和史傳文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包括軼事小說、志怪小說和傳奇小說三類。是文言的短篇。
成熟的標志:
是作者這時有了自覺的小說創作意識和由此而決定的小說新的審美特徵:敘述宛轉,文辭華艷。
所謂傳奇,就是傳寫奇事的意思。
從神怪走向現實,這是唐代傳奇小說的發展,因此作品往往關注並且反映現實人生。
唐傳奇小說的題材廣、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較之六朝的志怪、志人小說,有很大的提高。一般篇幅都大大加長,描寫細膩生動有文彩。
成就最高的題材:
1、愛情婚姻,如《霍小玉》《鶯鶯傳》《李娃傳》;
2、歌頌俠義精神和英雄,如《紅線傳》《聶隱娘》《虯髯客傳》;
3、夢幻作品,《枕中記》《南柯太守傳》是借夢幻反映現實,反映作者對現實的認識,對人生的感悟。
三、說話藝術是中國古典小說的開拓階段
宋元時期,話本小說大放異彩。話本來自民間,產生於口頭文學的「說話」藝術。這里的「話」是故事的意思,「說話」就是講故事。話本的出現,是中國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和開拓。通俗的白話小說,萌芽於唐而繁榮於宋。宋元以後,中國古典小說的發展,就出現了文言和白話兩條道路。
1、話本(一般是白話短篇)。在宋代分為四家:
小說—有說有唱;
說經—包括滑稽詼諧的內容;
講史—一般是長篇歷史故事;
合生—大概是兩人表演,對答式。
重要的是小說和講史兩部分。
2、話本小說引起中國古典小說創作的幾點變化:
a、小說創作的目的有很大的不同,為了滿足聽眾文化娛樂需要。
b、題材內容上反映現實生活,主要是城市的下層人民。
c、適用於口頭講唱文學的需要,通俗性強。
d、故事性強,線索清楚,善於布置懸念。
e、特別注意展示人物的命運,感情和性格。
f、在開頭、中間和結尾,常穿插引入詩詞。
3、重要的話本小說題材有三類。
愛情、公案、英雄好漢。
4、話本小說的意義:
a、為明代長篇章回小說的創作積累了初步的經驗。
b、能一定程度的反應人民群眾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認識與評價。
四、明清小說的繁榮
小說繁榮標志有三個:
1、中國古典小說的各種形式體制都已經完備、成熟,出現了全面繁榮的局面。
a、話本(民間流傳而成的短篇白話小說)、擬話本(文人模擬而成的);
b、古典長篇的章回小說、文言小說中的志怪體和傳記體等,各種形式體制都已成熟並固定下來。
2、作家輩出、名作如林。號稱明代的四大奇書,三國、水滸、西遊、金瓶梅,清代的儒林外史、紅樓、聊齋志異等等。
3、表現手法上豐富、細膩、深刻、成熟。 23
明清小說發展的傾向和特點:
1、從無名的廣大群眾與文人作家相結合的集體創作,發展為文人作家的獨立創作。如《三國演義》等。到了明代中葉以後,產生了文人獨立創作的《金瓶梅》。
2、在內容題材上,通過平凡的現實生活的描繪,反映重大的社會主題。《水滸傳》等。
3、在藝術表現上,重視人物性格的刻畫,以更貼近現實。
4、長篇小說的題材,產生了幾種最具特色的小說類型(教材21頁第4段)。
5、出現了兩部帶總結性的作品:《紅樓夢》、《聊齋志異》。
五、近代是中國小說的轉型階段(1840~1919)
這一時期表現出了中國古典小說的衰落。同時也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
1、數量多,單行本約上千種;
2、小說與現實的社會政治斗爭結合緊密。近代小說的主流,反映了中國社會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以後,在政治經濟思想上的基本特徵,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和黑暗;
3、藝術上提煉不夠,顯得比較粗糙;
4、受西方小說的影響,形式和敘事都有了新的特點,但保留了章回小說的形式,是古典小說向現代小說的轉型。 25
形成以上特點的原因:
1、社會和時代變化是主要的。
2、小說理論的興起,對小說社會作用的認識有了極大地提高。
3、報紙連載小說成為普遍風氣。
4、翻譯小說的大量出現。
近代較有影響的是晚清的譴責小說,代表作品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劉鶚的《老殘游記》
《三俠五義》等等。
六、中國古典小說的思想傳統
1、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和要求。
2、古典小說有勸誡的傳統,又強調寓教於樂,注意藝術感染力。
3、強調作家要有真情實感,強調首先感動自己然後感動他人。
七、中國古典小說的藝術傳統
1、重視寫人的思想性格。《水滸傳》一百零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
2、早期的文言小說作者,在寫作時講求全局在胸,注意謀篇布局,主次詳略得當,前有伏筆後有照應……
3、講究語言的精煉,追求一種簡約的美。
4、與民間傳說有著深厚的血緣關系,因而形成了講故事的傳統,情節曲折生動,首尾完整。
5、受史傳文學的影響,文言小說多紀傳體,實錄。尊重生活而又講究含蓄,有深刻的現實主義藝術傳統 。 6、受中國古典詩歌的影響,在敘事中穿插詩詞韻語,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都是如此。
7、中國古典小說還受到古典繪畫的影響,講究傳神寫意,在人物創造中追求神似,有時候甚至略貌而取神。

⑥ 宋元時期的話本小說有什麼樣的基本特點

宋元話本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注重趣味性和虛構。

「說話」是「說話人」賴以養家活口的職業,所以必須盡一切可能來吸引聽眾。而聽眾聽「說話」是為了娛樂,要講得有趣味才拉得住他們。因此,趣味性就成了「說話」的第一原則。

第二,思想感情與市井民眾相通。

由於要使聽眾——市井民眾感到興趣,「說話人」不但不能採取說教的態度,並且不能使話本中人物的言行、感情「高雅」得讓市井民眾無法理解和接受。

而必須使聽眾對話本里的人物產生深刻共鳴,感同身受地關注其命運,從而興味盎然地傾聽「說話人」的演述。因此,話本中人物(除了大奸大惡者以外)的言行、感情也正是市井民眾在類似情況下所可能產生或嚮往的言行、感情。

第三,描寫趨於細膩。

現在所見元代刊印或編定的話本,有的敘事粗疏,只能勉強達意甚或詞不達意;有的則能顯示出大致的輪廓,偶爾也注意到細部;有的描寫相當細膩,但可能已經過明代人的加工。

(6)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體制特點與藝術風貌擴展閱讀

話本的定義:

以口傳故事為藍本的文字記錄本,及受說話體式影響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後世統稱為「話本」,該稱謂可能唐已經出現。「話本說徹,且作散場」之類套語。可見「話本」含有故事文本之義。說明「話本」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格式化」。

話本的分類:

傳世宋元話本可分三類:

1.敘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藝人底本,如《三國志平話》等;

2.以說話藝人口述故事為主要內容的記錄整理本,文字通順,描寫細致,敘事周祥,可能出自讀書人或書會先生之手,如《錯斬崔寧》、《碾玉觀音》等;

3.文人依據史書、野史筆記、文言小說等改編的通俗故事讀本,如《宣和遺事》等。

熱點內容
在都市有個仙府的小說下載 發布:2024-09-16 19:09:17 瀏覽:152
主受的現代bl小說 發布:2024-09-16 19:00:02 瀏覽:985
國民奇探的原著小說名字 發布:2024-09-16 18:24:55 瀏覽:261
已完結的神奇寶貝小說 發布:2024-09-16 16:37:39 瀏覽:989
科學科幻小說1000字 發布:2024-09-16 15:55:16 瀏覽:374
穿越古代從小女扮男裝小說 發布:2024-09-16 15:22:16 瀏覽:165
有肉女強玄幻小說 發布:2024-09-16 14:51:58 瀏覽:67
言默的小說免費閱讀答案 發布:2024-09-16 14:49:58 瀏覽:87
中國科幻小說獎項都有哪些 發布:2024-09-16 14:41:16 瀏覽:400
設定新穎玄幻的小說 發布:2024-09-16 12:51:08 瀏覽: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