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武俠小說里兩座高峰
❶ 古龍的小說應該按照什麼順序讀
按理說,閱讀順序這種事情,根本沒有追求的必要,只要想到,只要喜歡就去看好了,然而鑒於古龍小說不像金庸的少而精,而是在其一生的創作生涯中,充斥著篇幅長短不一,質量參差不齊的幾十部作品。基本上除了狂熱的古龍迷,通常不需要將其所有作品都讀過一遍的。所以綜合了質量、興趣、風格和境界等因素,還是說一下:
再往後就是C和D,其實就質量來說,無所謂了。
❷ 古龍小說中,都有哪些死得特別冤屈的高手
讓陸小鳳最頭疼的木道人,智商、武功、謀略都很高,本來還與西門吹雪約了一戰,沒想到莫名其妙就被自己女兒背後捅一刀就死掉了。
❸ 傳統武俠小說的特點,分類,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傳統武俠時期】
一、港台武俠時期
即所謂的「新武俠」時期或者大武俠時代。20世紀50年代,武俠在港台的商品化和通俗化潮流中形成。它是以梁羽生和金庸為代表的寫虛構的歷史上的武俠故事為內容的一個文學流派,指新文化運動後,武俠小說在新文學的影響下,開始白話創作後新一種的文學樣式。這個時代名家輩出,梁羽生為開端,金庸為高潮,溫瑞安為第二次高潮。金庸、古龍、梁羽生還並稱為「新武俠三大家」。
關於此時武俠中「俠」的定義,梁羽生講「舊武俠小說中的俠,多屬統治階級的鷹犬,新武俠小說中的俠,是為社會除害的英雄;俠指的是正義行為--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的行為就是俠的行為,所謂『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此時武俠大多突破了民國武俠小說的劍仙鬥法、門派紛爭、鏢師與綠林仇殺的題材范圍,較多表現人民群眾的斗爭。著重人物性格描寫,兼用中西技法,突破了舊武俠小說的窠臼,剔除了舊武俠的鬼神色彩,要求故事中的奇跡嚴格限制在「人體潛能」的范圍內。新武俠的缺陷在於俠客英雄超人化,他們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包打天下。缺乏現實主義的深度,屈從於商業需要,稗出贅附,故事套路化。
1、第一時期,梁金時期
梁羽生(原名陳文統,1922年生,廣西蒙山人)在1954年發表的《龍虎鬥京華》,以口語寫作,所述史實,所繪山川,均經嚴格考據,人生性格與心理活動刻劃入微,文筆細膩而有文采,舊武俠小說難以與其比肩,從此奠定聲名,成為新派武俠小說的發動之作。梁羽生國學根底深厚,他的武俠小說帶有許多自己作的詩詞,每每傳誦一時。他的小說每一部都有明確的歷史背景。1956年,梁羽生開始寫《七劍下天山》。梁羽生一直寫作到八十年代初,他的最後一部小說《武當一劍》初刊於1980年5月9日的《大公報》上,完結於1983年8月2日。代表作《萍蹤俠影錄》、《七劍下天山》、《塞外奇俠傳》、《龍虎鬥京華》、《雲海玉弓緣》、《白發魔女傳》。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3年生,原籍浙江海寧)的《書劍恩仇錄》開始寫作於1955年中。《射鵰英雄傳》寫於1957年至1958年之間,是金庸的第四部武俠小說。「射鵰」奠定了金庸的武林盟主地位,是公認的經典名著。金庸用十七年寫完他的十五部武俠小說,又用十年把這十五部小說全部重新修訂了一遍。金庸寫作至1972年文革未結束封筆。
2、第二時期,古龍時期
古龍1960年開始嘗試寫武俠小說,初期的《蒼穹神劍》等都十分幼稚,及至1964年才以《浣花洗劍錄》等聲名鵲起。1965至1966年間是他創作的豐收期,他寫作了《大旗英雄傳》、《名劍風流》、《武林外史》、《絕代雙驕》等名著。1967年創作的《鐵血傳奇》(即楚留香系列)及以後一直寫了六十一部共計28冊。古龍其人才華橫溢但用心不專,從他的小說就可以看出來。但他妙在有急智,每在關節處突出奇兵。早年古龍並沒有自己特出的風格,在台灣的武俠圈子裡不算太耀眼;至於他在七十年代的晚期作品,那已明顯是江郎才盡、力不從心了。
3、第三時期,溫黃時期
溫瑞安(出生於馬來西亞),1973年作《四大名捕會京師》,1981年作《神州奇俠》、《血河車》等重要作品。八十年代初金庸、梁羽生相繼封筆,1985年古龍去世之後,港台武俠小說一片凋零。出於「求新、求變、求突破」的心理,溫瑞安從1986年底開始大力倡行「超新派武俠」,或稱「現代派武俠」,把大量主流文學的東西引入了武俠小說。曹正文在1989年將其列為第三代新武俠小說的代表,而與第一代的金庸、梁羽生,第二代的古龍並稱。
黃易,本名黃祖強,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1989年黃易辭去高職厚薪,隱居離島深山、藏風聚水之地,專心從事創作。至90年代,旋即以獨樹一幟的武俠作品,席捲港、台兩地。1991年成立黃易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了大唐雙龍傳等作品。黃易的作品場面宏大、人物眾多,讓人嘆為觀止。只是在武打招式的描寫上顯得過於草率,說服力不足。另外,黃易作品往往直接融入一個歷史大時代,而不是將歷史作為背景。這是其優點,但也受到了歷史的限制。
港台武俠時期港台的其他作家於香港方面有:蹄風、金鋒、張夢還、牟松庭、江一明、避秦樓主、風雨樓主、高峰、石沖等;台灣方面,有:郎紅浣、成鐵吾、海上擊築生、伴霞樓主、卧龍生、司馬翎(即吳樓居士)、諸葛青雲、孫玉鑫、龍井天、墨餘生、天風樓主、醉仙樓主、獨抱樓主、蠱上九、陸魚、上官鼎、東方玉、曹若冰、南湘野叟、武陵樵子、慕容美、蕭逸、古如風、向夢葵、陳青雲、柳殘陽、司馬紫煙、獨孤紅、奇儒、秋夢痕、於東樓、東方英、雪雁、秦紅、墨餘生、丁情等。但其中具有代表性與影響力的武俠作家極少。
❹ 怎麼評價古龍的文筆
古龍先生,是江湖文豪、武俠浪子,他不拘泥於守舊的俗套,劍走偏鋒,獨具一格,融散文、詩歌、推理於一爐,形成豐富多彩、優美動人的「古龍體」,憑借其卓越天資與深厚文字功底,終於成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之一」。他的小說,情節奇詭多變,高手層出不窮,愛恨交織,浪漫溫情,深沉似海,有簡潔的精美語句,也有深刻警醒的至理名言,總之,社會風情,世事滄桑,盡在他的筆下顯露無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所描寫的萬千人物中,有的孤高冷傲,有的純真善良,有的奸詐陰險,也有的悲涼無奈…「愛,勇氣,俠義和寬恕」,是古龍先生創作的永恆主題,每讀到他小說中的生死別離之處,而總會隱約間看到有一絲絲的希望…或許,這正是古龍先生的不忍。
我是更愛讀古龍小說的,它更有詩意,更浪漫,會有更多的想像空間,你如一旦讀起來,就想一口看完,因為那故事實在太精彩,連人物也是性格分明 ,我想這必是古龍小說的魅力所在。
❺ 武俠世界,金庸古龍梁羽生三峰挺立,各擅勝場,卻不知誰高誰下在下愚昧,請各方英雄不啻指教。
(一)金庸
成名比梁羽生晚,而盛名卻遠遠的超出了其餘的三位,其之大成。
1、小說中吸收了大量的古典文化的精髓也兼容吸納了西方小說的一些思想與流派;其對武俠小說最大的貢獻是將中國的古典文化完全融入了武俠小說中,其中最出色的是金庸先生所創造的武功招數,在金庸之前武功的名稱單調而重復,但是在金庸的手下卻一改舊風,將琴(笑傲江湖),棋(天龍八部的逍遙子)、書(神鵰俠侶的朱子柳)、畫(笑傲江湖的丹青子),甚至創造了例如百花錯拳,黯然銷魂掌這些心情武功套路,而且對於過招的描述更是讓我等看的如痴如醉。
2、故事情節盤枝錯節,神來之筆層出不窮,往往金庸的小說起首皆看似普通,平平無奇,越是到後面越是紛繁復雜,情節變幻莫測,峰迴路轉,看得不忍釋卷。代表作木莫過於射鵰三部曲以及天龍八部。
3、對於情感的描寫與心理的描寫登峰造極,金庸的小說中有不少的古文詩詞,其中也有一些是金庸個人自己填詞之類的,這些輔助的運用對於情感的描寫與烘托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神鵰中的「問世間情為何物」這句詞也恰恰是因為金庸的小說而廣為流傳。如果留心的話,應該讀讀天龍八部的四十回目,金庸的寫情之老到與毒辣,無人能比。
4、不斷的求新求變,許多人對古龍,溫瑞安的求新求變頗為肯定與贊賞並視為對武俠的最大貢獻,而實際上我對此觀點不以為然,真正對武俠小說的求新求變功勞最大者乃金庸,須知道,古龍與溫瑞安對於武俠的求新求變只是流於文字的寫法上,而對武俠這個主題並無多少實質性的貢獻,這點從兩位的小說中的人物性格大量雷同可以看出,而今用對於武俠的求新求變確實從武俠這個詞語本身來入手並經入佳境的,如果把金庸的作品從頭到尾瀏覽一遍的話,應該有這樣的印象,從早期的《書劍恩仇錄》的正邪對立並以漢族的代表人物陳家洛作為主線的情節,到中期的《天龍八部》的契丹族的蕭峰作為歌頌並贊揚的對象,到後期的封筆之作《鹿鼎記》中的雜種韋小寶這個絕世大英雄作為主角,金庸不斷的在摒棄狹隘的民族觀,從《飛狐外傳》中的江湖恩仇到《射鵰》中的民族抵抗,今庸在不斷的詮釋與修正「何為武俠」這個詞語的概念與范圍,而這兩點正是金庸書最大的魅力所在。而早期的一些武俠小說對於武俠的定義就是江湖恩仇與廝殺,而金庸向我們展示了武俠世界不僅僅是血腥的廝殺,更多的是一些讓我們為之振奮,為之心動的元素。
5、對於武俠故事的定位,早期的武俠小說對於主人公的武功總是這么幾個套路,要麼誤服千年靈芝,要麼被退隱江湖的武林怪傑輸入一身內力而猛然傲視武林,更有多個美女投懷送抱,最終大仇得報,美女得抱,爽哉爽哉,此類小說看得最多的是「幾甲子功力」「俊朗」這類的單詞,而在金庸梁羽生時代對這個情況一掃而空,尤以金庸作品中對於愛情堅貞的這個定義最為催人淚下,唯一例外的是韋小寶這個傢伙,得到了七個美女老婆。
(二)古龍:
對於古龍的喜愛雖然遠遠比不上對金庸的喜愛,但是按照武俠四大家來說,古龍還是一直在我的心目中排名第二的,古龍作品對於武俠的貢獻應該莫過於他出色的借鑒了西方偵探小說的理念以及***一些武俠小說的意識流(如果有心的話可以看看***有一本武俠小說《宮本武藏》,這本小說中可以發現與古龍好多的寫法類似的地方),對於武功的描寫獨辟蹊徑,古龍對於過招過程的描寫並不擅長,但是他巧妙地利用了一種古龍式的過招場面來獲得新的高峰,古龍筆下的武俠場面幾乎沒有多少過招的寫法,而是把過招前的環境渲染得淋漓盡致,雙方心理的描寫,雙方外部的描寫,風雨欲來,烏雲壓城一樣的緊張,而真正過招的時候,古龍創造了武俠的一個名言:「真正的高手之間的過招往往只需要一照就足夠了,任何一點點地錯誤都可以造成致命的失敗。」這種手法把武俠推向了另外一座巔峰,其中代表的莫過於小李的飛刀,西門吹雪的劍,陸小鳳的靈犀指,楚留香的輕功.....
古龍對於武俠的另一個貢獻是古龍體,這種題材被後來大量的仿製抄襲以至於泛濫成災,但是古龍創造了這個,並在他的手中將這個手法發揮的極致,古龍的早期作品大多平凡無奇,唯有《護花鈴》初顯風范,可惜被代筆者把結局寫的一塌糊塗(所以現在的護花鈴甚至有兩個版本,一個是無結局的,一個是有結局的),到了《鐵血大旗》《綩花洗劍錄》《情人箭〉開始為一個代表期,這段時期的主角大多豐滿,故事情節復雜,而到《楚留香》看是,古龍體開始顯露出王者風范並在楚留香這部作品中發揮的酣暢淋漓,(後期的陸小鳳與楚留香比起來,似乎抄襲了不少),這個古龍體正是古龍對於武俠小說的貢獻,也是古龍真正成為武俠大家的一個標志。
不過古龍與金庸比起來差距是:古龍的英雄人物中大多雷同,機智與運氣是幾乎他作品中所有英雄都具備的兩個元素,而且古龍的小說中對於女性的不尊重,古龍的筆下幾乎沒有什麼值得稱贊的女性,正是這些的大量被運用復制,使得古龍的小說影響力的長久性比不上金庸。但是對於武俠小說的貢獻,古龍當仁不讓的走在了金庸的後面而俯視群雄。
不過古龍卻有一點是金庸所沒有嘗試過的,那就是現代武俠小說,提到古龍,不能忘記《槍手·手槍》這部現代感的小說,也許有人說這部小說更像一部偵探現代小說,而實際上古龍是運用武俠的元素將現代故事採用武俠的手法來寫,這部小說如果是古龍的愛好者的話一定都會看過。
許多人說古龍的小說千篇一律,到了後期越看越沒勁,確實古龍的作品從楚留香開始慢慢的陷入了一種模式,這是古龍的悲哀,也是讀者的悲哀,對於市場的妥協以及古龍的性格所致,後來的武俠小說雷同的很多,但是這點並不是說明古龍就放棄了蛻變,又必須提到古龍的最後一部小說《獵鷹賭局》,這部小說在古龍的小說中是為數極少的短篇武俠,而兩個短篇所組成的小說開始採用的大量的新鮮的語言,古龍開始在修改自己的風格,並努力創造新的一種武俠小說的寫法,實際上這部小說也確實慢慢的顯露出了一種新的寫法。這部小說中古龍很少採用了以前那種敘述的風格,而變得沖淡平實了(可能與古龍那個時期剛剛出院有關),可惜就在這個轉折點上,古龍死了.........
也許是失去了一位大家,但我心痛失去了一種對武俠的新的貢獻。
(三)梁羽生
梁羽生可以用一個「四平八穩」來形容他在武俠中的地位,不可否認,梁羽生對於新派武俠的貢獻功不可沒,他的龍虎鬥京華的問世開始改寫了武俠小說從環珠樓主,平江不肖生時代所締造的武俠神化,把武俠小說的人物平民化,真實華,這點影響了後來的金庸以及所有的武俠小說作家,這點上樑羽生功勞是很大的。
梁羽生的作品在早期的人們讀來賞心悅目,但是對於我這樣年齡的人讀來卻不是很吸引,我認為的主要缺陷有:
1、梁羽生作品中的人物正邪十分明顯,不管是名字,擅長的武功都一眼可以看出這個人物的正邪。
2、故事情節的拖沓性,梁羽生的故事往往大量的延續並展開,從爺爺寫到父親寫到兒子寫道孫子寫到重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初看還覺得新鮮,看到兒子輩的時候就有點忍不住了,看到重孫子都出來的話更是怒火攻心了,梁羽生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其父輩或者師傅大多在上一個故事都是作為主角來寫的,這點上早就了梁羽生小說的永遠無法大氣的一個缺陷。
3、敘述的歷史化,同樣的借鑒歷史作為武俠的輔助,金庸對於歷史的借鑒總是採用一分實,九分虛,卻讓人讀來頗為相信,但是梁羽生對於歷史的借鑒卻採用的是五分實五分虛甚至更多的實更少的虛,讓人讀得時間長了覺得像在看歷史小說一樣,這點正是梁羽生小說致命的缺陷。
4、寫外過多,寫內過少,在梁羽生的小說中,很少能看到大段大段的內心描寫,而對主人公的行為以及語言卻傾注了大量的筆墨,要知道,缺乏內心描寫的文字遠遠沒有內心豐富的來得更能感染讀者,這點上與金庸對比起來,差距十分的遠。這也是梁羽生雖然成名早於金庸但是盛名遠遠不及金庸的原因。
梁羽生像一個武夫,而金庸如同一位儒者,兩者區別可見一斑。
❻ 如何評價金庸的小說
問題一:金庸是怎樣評價自己的武俠小說的 我寫的武俠小說長篇共十二部,短篇三部。曾用書名首字的十四個字作了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最後一個不重要的短篇《龔女劍》沒有包括在內。最早的《書劍恩仇錄》開始寫於一九五五年,最後的《越女劍》作於一九七○年一月。十五部長短小說寫了十五年。修訂的工作開始於一九七○年三號,到一九八○年年中結束,一些是十年。當然,這中間還做了其他許多事,主要是辦《明報》和寫《明報》的社評。
遇到初會的讀者時,最經常碰到的一個問題是:「你最喜歡自己哪一部小說?」這個問題很難答復,所以常常不答。單就「自己喜歡」而論,我比較喜歡感情較強烈的幾部:《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飛狐外傳》、《笑傲江湖》。又常有人問:「你以為自己哪一部小說最好?」這是問技巧與價值。我相信自己在寫作過程中有所進步:長篇比中篇短篇好些,後期的比前期的好些。不過許多讀者並不同意。我很喜歡他們的不同意。
問題二:金庸哪部小說受到評價最高?如何評價? 無疑是天龍八部,天龍八部這部作品無論是從創作年代,寫作目的,以及內容方面,都達到了金庸所有武俠小說的最高高度,它將射鵰三部曲中一直貫穿的民族主義及愛國思想,深化到了各民族的角度進行剖析,不但是漢族,契丹,吐蕃,擺夷包括金人都有著他們的愛國愛族思想,由此,金庸提出了一個千古以來大家一直討論著的問題:「 *** 究竟是不是上等民族,難道除了 *** 其他人都是夷狄禽獸?」答案當然是不,為了地位,為了權力,長時間以來在中國,各民族之間的戰爭可謂不計其數,所以,金庸就提出了「神武不殺」,宣揚和平,主張民族大同,各文化交融的方針,這不但增強了小說的文學價值,在另一方面也起到了易換世風的作用,而且天龍八部一書的脈絡結構以及寫作手法,都達到了近代武俠小說的一個巔峰,所以說,天龍八部是金庸武俠小說的巔峰之作「北喬峰,南慕容」,這就是江湖上盛稱的兩位青年才俊。兩人都有高超的武藝,有著各自的追求。然而,兩人的結局都是悲劇性的。喬峰有著豪邁豁達的氣質與「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英雄氣魄,又有強烈的民族氣節。上至王侯,下至普通的江湖人物,都對他無比尊敬。而為了救阿朱,大戰聚賢庄,更是動人心魄。當智光和尚問他對當年武林人士雁門關大戰契丹的態度時,他說:「但喬某縱然無能,卻也是一個有肝膽、有骨氣的的男兒漢,於這大節大義份上,決不致不辨是非。我大宋受遼狗欺凌,家國之仇,誰不思報?倘若得知這項消息,自當率同本幫弟兄,星夜趕去阻截。」「諸位前輩英風俠烈,喬某敬仰得緊,恨不得早生三十年,得以追隨先賢,共赴義舉,手刃胡虜。」然而,他或許做夢都沒想到,他所敬仰的這次義舉,卻是一次誤殺,並且,殺的是自己全家。他也不會想到,他自己原來就是他所仇恨的胡虜。從此,他踏上自己的悲劇之旅。為了報仇,一掌誤殺了自己的愛侶阿朱;為了對自己民族、君主的忠誠,一劍刺死了自己。「蕭峰大聲道:『陛下,蕭峰是契丹人,今日威迫陛下,成為契丹的大罪人,此後有何面目立於天地之間?』拾起地下的兩截斷劍,內功運處,雙臂一回,噗的一聲,插入自己的心口。」一掌使得「塞上牛羊空許願」,親手埋葬了自己的愛情,從此走上了靈魂無法拯救的痛苦深淵;一劍「教單於折箭,六軍辟易」,同時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一掌一劍,成了蕭峰生命中永遠不可言說的傷痛。其悲劇起源於多年前的雁門關大戰,而直接的導火索卻是一個女人的嫉妒。「馬夫人微笑道:『我還想要什麼?喬峰,我惱恨你不屑細細的看我,以致釀成這場禍事,你要我告知那帶頭的大哥的名字,那也不難,只須你將我抱在懷里,好好的瞧我半天。」世間之情事,多種多樣。嫉恨對方,不惜把對方往悲劇的路上牽引,為的竟然就是讓他能抱著自己看一眼。慕容復為貴族的後代,雖然沒落,但卻依然有著雍容華貴的氣質。為了復國的理想,他能舍棄一切,包括愛情。他心中始終想到的是他父親對他的叮囑:「除了中興大燕,天下更無別般大事,若是為了興復大業,父兄可弒,子弟可殺,至於男女情愛,越加不必放在心上。」盡管在旁人眼裡,他的這種追求是很愚蠢的。正如王語嫣說的:「是的,他是燕國慕容氏的舊王孫。可是已經隔了這幾百年,又何必還念念不忘著祖宗的往事?」他不學中國字,但是也不懂祖宗的鮮卑文。他就那麼固執地一如既往地,為著心中的一個遙遠的夢與理想去追求。即使,到最後,他所有願望在現實中都破滅了,自己也瘋了。在瘋中,他仍然執著地實踐著自己的夢想。這是一個為自己的理想,近似自虐的形象。不能簡單說慕容復是一個貪戀權勢的人。他的所作所為,以及最後的悲慘結局,更多的是自己的一種權力意志的毀滅。他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社會。從表面癥候來講,他與抱著街上走過的一......>>
問題三:如何評價金庸先生的小說? 作者:曹正文 《鴛鴦刀》是金庸小說中別具面目的藝術作品,它以趣動人。在這幅「江湖諧趣圖」中,武林英雄、江湖好漢,個個妙趣橫生。武俠小說中文字之調侃,非《鴛鴦刀》特有。但同篇皆有喜劇的色彩,這在武俠小說中實屬罕見。 《鴛鴦刀》的缺陷是:表現「武」與「俠」的場面不夠淋漓盡致,情節中巧合太多,作品缺乏思想深度,人物感染力稍遜,結尾又落入「大團圓」的窠臼。 作者:曹正文 《神鵰俠侶》的主題是一個「情」字------「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說明金庸小說除了表現傳統武俠小說「忠奸」、「恩仇」的主題外又有了新的變化。金庸塑造了社會叛逆楊過與任情而為的小龍女(這是武俠世界中的兩個藝術典型),並通過楊過與郭靖的矛盾沖突,去表現社會與人的本性不可調和。就主題而言,《神鵰俠侶》是令人刮目相看的佳作。 但我因為,在《射鵰》三部曲中,它還排在最末。它既沒有寫出《射鵰英雄傳》中氣勢宏偉的場面,其人物典型也不如《倚天屠龍記》那麼豐富多彩。 它的弱點還在於寫幾次戰爭都有點鬆散,其中的主角楊過與小龍女,也不十分可愛。書中的配角如郭靖、黃蓉,失去了他們在《射鵰英雄傳》中的魅力。 令人難忘的郭襄又出場太晚。只有她姐姐郭芙尚不失為成功的藝術典型,雖然她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女人。 作者:曹正文 《鹿鼎記》是金庸小說的封筆之作,也是武俠小說中的「四不像」作品。倪匡稱它為不是武俠小說的武俠小說,應為武俠小說中的極品,又斷言稱得上是古今中外第一好小說。在金庸小說中,理所當然排名第一。 持倪匡兄這種觀點的人可能不少,但也有不少武俠小說愛好者對此持截然相反的觀點。據我(指曹正文)所知,有人(包括武俠小說研究者)至今未讀完《鹿鼎記》,理由是讀不下去。 一部小說能引出兩種截然對立的看法,至今說明《鹿鼎記》的長處與缺陷是明顯存在的。 文學是人學。《鹿鼎記》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大膽的創新與突破。韋小寶無疑是一個成功的藝術典型。他的機智、油滑以及無賴的本色都表現得淋漓盡致。一個從妓院走向宮廷的無賴(完全不懂武功),居然成為武俠小說中的第一主角,這是金庸的一大創新。 金庸以韋小寶作突破其實是要突破武俠小說的傳統格局,並深化武俠小說的主題。《鹿鼎記》超出了江湖恩怨、武林奪寶的舊模式,通過壯闊的畫面與多彩的人物個性,運用調侃的語言,去表現中國「國民的悲劇」與「文化的悲劇」。這種立意是相當成功的。 但不像武俠小說的武俠小說,是否真的是武俠小說的最高境界?我以為大可商榷。 《鹿鼎記》至少有三個弱點:第一,結構鬆散。故事情節缺少一個整體的框架。 第二,太少武俠味。除了海大富與太後比武一節極為精彩,其他武打如同兒戲。 第三,全書中缺少一個可愛的正面藝術典型。 從我個人愛好來說,我不喜歡被美化的小人(韋小寶)與被美化的皇帝(康熙)。 金庸從寫好皇帝起筆(《書劍恩仇錄》),又以寫好皇帝收筆(《鹿鼎記》)。這是他寫武俠小說的一大失敗。
求採納
問題四:如何評價金庸作品的文學造詣 金庸純「講故事」的通俗小說成就,如《射鵰三部曲》,至少不下司各特之於英國、大仲馬之於法國。考慮到大仲馬無可爭議的大師地位,金庸的大師地位毋庸置疑。
而另外三部,我認為完全可以當作「文學作品」,超出「講故事的通俗小說」。即:
《天龍八部》被夏濟安、陳世驤兩位先生盛贊,認為有悲天憫人的古希臘悲劇色彩。這兩位先生都算學術宗師,眼光品味遠在我之上。
《笑傲江湖》作為政治寓言的偉大小說,個人認為品第甚高,歷史地位至少不該低於《鏡花緣》。
《鹿鼎記》對中國武俠作用,大可以當做《堂吉訶德》之於騎士小說。
金庸在傳統敘述方面,華麗多樣。比如《射鵰》里密室療傷一段,純是希臘劇格局。其故事講述技巧絕對大師級。然後文本中的文化意味,比如詩詞、器物、書法、政治、音樂等,繁雜多樣。丹納說佛蘭德斯只有一個魯本斯,一如英國只有一個莎士比亞。在故事的廣闊時空方面,金庸是史詩級的。雖無法作為《金瓶梅》級別的歷史風俗劇,但單把他作為一個「時代劇作者」,也可以是馬洛級的――哪怕夠不上莎士比亞吧。
故此,我傾向於認為,金庸之於中國,至少不下於大仲馬之於法國,甚至可以推到狄更斯之於英國的地位。《天》《笑》《鹿》和《射鵰》單拿出來,哪怕不能說齊平四大名著,至少可以壓倒《兒女英雄傳》、《鏡花緣》、《海上花》、《三言》這一流作品。論結構,金庸的相當一部分小說可以壓服《儒林外史》(其實等於短篇小說串聯)及以下級作品。
問題五:如何評價金庸先生小說里的少林寺? 少林寺有戲份的金庸小說主要有:《笑傲江湖》、《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鹿鼎記》
此外,《書劍恩仇錄》里出現了南少林。其他小說中可能出現過少林弟子、少林武學,但都沒有正面寫少林寺。
這樣一來問題的答案就不難得出了,只需看看這幾部小說中少林寺做了什麼即可。
《笑傲江湖》:囚禁任盈盈
《倚天屠龍記》:驅逐覺遠張三豐師徒、爭奪屠龍刀、囚禁謝遜
《天龍八部》:錯冤喬峰、懲罰虛竹
《鹿鼎記》:接收韋小寶修行
《書劍恩仇錄》:阻攔陳家洛查檔案
綜上,除了《鹿鼎記》以外,少林寺總是站在主角的對立面上。實在是讓讀者喜歡不起來。
不過少林寺作為名門正派也自有其好處,就是講規矩。比如《笑傲江湖》中與任我行等約定三局兩勝,《倚天屠龍記》中與張無忌約戰金剛伏魔圈,《書劍恩仇錄》中與陳家洛約定闖五關。即使是驅逐覺遠師徒、懲戒虛竹,也完全是按規矩辦事。少林寺永遠不會像旁門左道一樣不擇手段。
而且,在金庸小說中,除了郭靖等個別墨守成規老成持重的之外,大部分主角都代表著革新的力量,少林寺相比之下當然就顯得迂腐守舊。
問題六:怎麼評價金庸小說里的三觀? 恕我直言,你要把金庸的三觀當做正能量,當做標准來看,你這個人就徹底的廢了。
我們就來評價一下金庸典型的三觀。個人作為射鵰某人物迷,主要用射鵰舉例子了。
第一,漠視法律法規。先不說武俠小說殺人不犯法,害人不犯法。就比如說楊鐵心和郭嘯天,他們和朝廷要犯丘處機認識,朝廷派兵捉拿,他們竟然拒捕,最後還被美化成英雄形象。實在令人恐懼。希望搞清楚,一個越是文明的社會,法制越是應該高於人治。你可以說宋朝 *** 昏庸,但是郭楊沒有離開宋朝的土地,認為自己是宋朝子民,當然應該按照法律法規做事。罔顧法律,暴力抗法,還能給洗白,這個問題就很可笑。你不管對方是出於好心還是壞心,難道你有自以為正當的理由就可以抗拒執法了么?
第二,金庸里婚姻價值觀清奇,切勿模仿。比如說包惜弱知道楊鐵心死了,所以改嫁給完顏洪烈,丘處機知道她失節竟然要殺死她,這個就是明擺著三觀有點問題。還有瑛姑出軌以後,生了個小孩,要讓段皇爺喜當爹,人家拒絕救小孩,她竟然對段皇爺屢加報復。這種女人比馬蓉還恐怖
第三,殘害無辜。這個例子很多啊,比如阿紫殘害游坦之,黃蓉割管家的手,偷雞摸狗一類的。有一些人,你覺得他做的不對,你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解決,你也可以先勸誡,而且很多被傷害的人本身行為沒有太大問題,更沒有構成應該被人割胳膊耳朵的程度。這些自詡正義的武林人士呢,竟然對這些人的人權進行踐踏,這種故意傷害罪,甚至把人家搞成傷殘,簡直是令人發指!
第三,顛倒歷史,顛倒黑白。一些歷史人物,比如韓腚姓飧雒髏魘歉鮒髡腳桑不知道金庸為啥把他寫成主和派,還有尹志平這個好像是個歷史英雄啊
第四,女人無人權。鹿鼎記里韋小寶有 *** 犯的罪行,竟然給他當主角,也沒受到制裁,被害者還愛上了他,簡直就是有點可笑。
第五,民族主義過於濃重。射鵰這部書讀下來給我一種感覺,只要金人就是壞的,就是該殺死的。金人當年是侵略了宋朝,有些不仁不義撕毀合約的行為,可是全民族把金人當做沒有人權的民族,尤其是對女真人已經上升到了民族歧視的高度!文中只要殺金人,害金人,捉弄金人,就全是正義的。我的天,金人也不全是壞人好吧?宋人這么做和金人迫害漢族有什麼區別?簡直就是憤青不帶腦子的愛國。還好後期金庸把這一問題給弱化了。
第六,運氣論。這個神話武俠都有,主角總是有奇遇,自己給人感覺卻沒有努力去向那個方向努力。很多作品的通病。
問題七:現在文壇怎樣評論金庸 高建群:金庸塑造了一批大奸大惡、大善大邪、大俊大美的人物形象,編寫了一些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出大入的故事情節,風靡數十年,影響數億人。因為種種原因,20世紀中國作家的作品一般都飛揚不起來,但金庸使中國作家的作品飛揚起來了,這難能可貴。 賈平凹:我從1992年開始接觸金庸的武俠作品,此後我收集了很多金庸先生的作品,其中對《笑傲江湖》特別感興趣,也有許多感慨。我很喜歡金庸小說中彌漫的那種氣氛,感覺就是在讀一幅中國山水畫,那些景色是撲面而來的。金庸小說寫作方法獨特,有高超的想像力,讀金庸小說,使我受到了許多啟發,從中汲取了不少寫作方法。作為報人,他的小說站的角度很高。金庸小說寫的是江湖和武俠,但其作品卻透出金庸寫作時代的現實背景。他把國與國之間的對峙,把政治矛盾都寫進了江湖中,顯示了作者對現實社會宏大而又深刻的感知。這種感覺在《笑傲江湖》里很明顯。(金庸插話:當時寫《笑傲江湖》的時候,正是「文革」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我每天都要在《明報》上寫評論,當時情緒很激動,於是在小說中也不由自主地滲透了一些自己的觀點,藉此紓解內心的不平之鳴。) 魏明倫:我多次說過,《還珠格格》中的小燕子就是《鹿鼎記》中的韋小寶。但小燕子與韋小寶又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因為作者的思想境界不同。金庸是清醒的,他看到了韋小寶人性中的某些缺陷,向年輕讀者清楚地表明小說中的一些東西是不能模仿的。因此,韋小寶雖然家喻戶曉,卻沒有人把他當偶像學。而瓊瑤卻缺乏金庸先生那種清晰的責任感,用欣賞的眼光把小燕子的壞毛病更加張揚,形成了所謂的小燕子現象,許多孩子把她當作偶像來模仿。 費勇:金庸小說是中國文化從古典轉向現代的作品,形象地說,是對古典中國做了一次細致的回望。讀金庸小說,能喚起人們的記憶,通過回憶古典中國,反思中國從「五四」以來的種種社會事件。金庸小說的寫作地點在香港,流行於五十年代至今。與金庸差不多時代的還有餘光中、白先勇,還有「新武學」。這裡面有作者的文化背景,表明了海外的中國知識分子與民族文化的相融相從。 湯哲聲:我國的文壇對武俠小說和金庸小說一直爭議不斷。前不久,在北京現代文學研究院的一次會議上,金庸小說又一次引起了爭論。我個人認為,對金庸小說無原則地貶低和無意義地吹捧都不是健康的文學批評。以學者的眼光看,金庸小說並不是孤峰突起。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金庸小說已經是第三座高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是武俠小說的第一個高峰,平江不肖生寫的武俠小說第一次將武俠帶入了江湖;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是武俠小說的第二個高峰,武俠小說又走進了歷史,使江湖與「江山」相結合;金庸小說則是第三個高峰,他繼承了武俠寫江湖、寫歷史的傳統,又創造性地使武俠小說走進了人性階段,創作了人性化的武俠小說。金庸先生塑造的人性,與「五四」以來塑造的人性有些不同,金庸小說中更多的是傳統的東西。 肖雲儒:金庸作品所反映的民族精神,是不登廟堂之高卻有方間和山林的俠義,顯示了「止戈為武、信義至上」的信念,是將民族文化轉為了可感知的故事。金庸小說是現代平民的神話,在他的小說中,中國民間的人性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小說人物可以隨心所欲,敢說敢笑敢愛敢恨,當不能取得功名利祿時,就從俠,信守道義,重信守諾,甚至可以棄官從友,真是瀟灑人生。 李震:金庸小說是現代平民的神話。在他的作品中,平民已不是國家機器的螺絲釘,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是擁有巨大潛能的主體,他們勤勞,善良,一旦遇上奇跡,就有可能成為英雄,就可以勇往直前。這種平民神話比現實主義作品更注重人性內涵,對認識現代人具有重大意義......>>
問題八:名家對金庸小說的較高評價 小說評論
金庸作為武俠小說這一「項目」的「奧運冠軍」,其超凡的功力在於他通過浪漫敘事構造的俠譜。武俠小說作為「寫夢的文學」本不以寫實見長,其人物創造主要來自作者想像和寫作傳統,寫作傳統中的程序化因素是另一回事,作者的想像主要偏重寓言化和象徵化,它不直接來源於現實。而金庸小說作為一種經典就恰恰在於它通過傳統中的程序化形式把象徵性、寓言性以及含蓄不盡的言外之意、耐人咀嚼的韻外之致等本屬於中國古典文化要求的東西表現了出來,並藉助獨特的武俠語言文化的天空讓我們作了一次堪稱壯舉的烏托邦飛翔。於是,我們才無法忘記蕭峰和阿紫這一對主角情侶。也因此,金庸塑造的「俠譜」才會比「天龍八部」更令人盪氣回腸、不知肉味,才會比那些在地下深藏百年甚至千年的佳釀更醇香無比。而他的這種歷史處理也使得武俠世界中的人物和事件全出虛構,「真實」的歷史不過是江湖武林的背景襯托,而人物的性格卻呼之欲出了。
傑出的武俠小說家,寫武俠,寫出的是人世的眾生相;敏銳的讀者,讀武俠,讀出的是人間的滄桑和百態。到如今,金庸小說的流播已經沖出華人世界,走得更遠。但是,研討金庸小說的藝術特色時,要一時說清卻是很難的,在這里,我無意談論金庸小說的所有藝術特色。前輩說書人常說「花開兩朵,先表一枝」,我覺得用這一想法作為指導思想來切入金庸作品涵蓋乾坤的殿堂無疑是有效的。
評論一
在杜南發的訪談錄《長風萬里撼江湖――與金庸一席談》里有幾段被人引用過多次的對話,金庸在里邊提到了兩個很耐人咀嚼的話題:「中國近代新文學的小說,其實是和中國的文學傳統相當脫節的,無論是巴金、茅盾或是魯迅寫的,其實都是用中文寫的外國小說……中國的藝術有自己獨特的表現手法……有人常問我,為什麼武俠小說會那麼受歡迎?當然其中原因很多,不過,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武俠小說是中國形式的小說,而中國人當然喜歡看中國形式的小說。」「不管是武俠小說還是愛情小說、偵探小說或什麼小說,只要是好的小說就是好的小說,它是用什麼形式表現那完全沒有關系。武俠小說寫得好的,有文學意義的,就是好的小說,其它小說也如此。畢竟,武俠小說中的武俠,只是它的形式而已。」①這是兩個多麼矛盾的話題,但卻同時存在於一個對話錄里,還被許多大師級的人物當成文藝理論一般引用!於是,文學的形式問題便成為了一個焦點,到底該如何看待文學的形式?又該如何理解這兩個話題所傳達的意思呢?
文學形式在某種意義上即寫作傳統,通常包括文學創作中常規手法的體系和與此相連的讀者的視野期待。通俗文學作品中的文學形式問題的解決者中的集大成者,恰恰不是別人,而是金庸。
首先,金庸小說作為武俠小說,它承襲了武俠小說這一文類的特點,即金庸在創作過程中保持了武俠小說復雜的文學、文化、社會、歷史內涵,典型的創作了繁復多變的武俠文學。武俠小說在舊中國小說里是文學流派的一個大的分支,它與傳統小說一樣也是由評話、彈詞、說書等演變而來的。在內容方面,與武俠有關聯的單四大名著中就牽扯到三部;在形式方面,新派武俠小說與舊派武俠小說並沒有多大區別,江湖恩怨、門派斗爭、武林紛爭、男女愛恨、兄弟情義照例還是新派武俠常用的模式和顯揚的主題,它的復雜變化反映在小說的思想上。正如金庸所說:「武俠小說所繼承的,是中國傳統小說的表現形式,就內容而言,武俠小說和《水滸傳》差不了多少,當然寫的好不好是一回事,但形式是中國的形式,是繼承了中國小說的傳統。」所以,魯迅在寫《中國小說史略》時也得提到《七俠五義》和《兒女英雄傳》,而魯迅若再生,他也必須得提到金庸小說、古龍小說、梁羽生小說。一個真正的思想的巨人在評價文學作品時是不帶......>>
問題九:如何評價金庸的《碧血劍》這部小說? 《碧血劍》是當代著名作家金庸著於1956年(丙申年)的第二部武俠小說。已經過三次修訂,收錄在《金庸作品集》中。本書講的是明末抗清將領袁崇煥之子袁承志及金蛇郎君夏雪宜的故事。
金庸在創作《碧血劍》時,已在尋求一個新的突破,他這部小說採取了一種特異的結構。書中真正的主角,其實是袁崇煥,其次是金蛇郎君,一個在書中沒有正式出場的人物,一切活動,只在倒敘中出現。而另一個擺出來一本正經是主角的人物袁承志,相形之下,黯然失色。
所以,金庸在金蛇郎君和袁承志雙線並敘的時候,雖然只是一線出色,還有可觀之處。到了金蛇郎君那一線告一段落之後,就有潰崩的跡象。尤其是到了末段,是金庸小說中最差的一段,可稱敗筆。
那一段敗筆,在金庸重新修訂他的作品時,幾乎整個改寫,改寫之後,自然比前次發表時變好得多,但在金庸作品中的「劣品」地位卻不變。
在《碧血劍》中,金庸首先向正統的是非觀念挑戰。金蛇郎君是一個放盪不羈的人物,而金庸肯定了他的個性,將他寫得極其動人、可愛。
《碧血劍》的另一個特色是金庸采真實的歷史和虛構情節的揉合發揮得更成熟,崇禎的女兒長平公主,可以在江湖上行走。這都是虛構和真實的揉合,真真假假,成為金庸小說的一大特點,而到了《鹿鼎記》時,更是發揮到了淋漓殆盡的境界,令人嘆為觀止。《碧血劍》在金庸的作品中,是最乏善可陳的一篇,其地位、排名在第十二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版《碧血劍》的單行本中,有一篇附篇:《袁崇煥評傳》。
這篇評傳,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寫袁崇煥,對於明末的歷史,做了極詳實的敘述,也寫出了一個歷史上英雄人物,因為性格而鑄成的悲劇的那種悲壯而無可奈何的境況,令人閱後滄然。
這篇文字中,對於群眾的盲目性,雖然沒有什麼嚴重的字眼加以譴責,但是非議之意,躍然紙上。
問題十:如何評價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武」與「俠」? 武與俠是技與道的表象,俠是民族大義與江湖道義的精神,是貫穿小說的靈魂所在,是道之所存。武俠小說傳播的是民族大義、江湖正義,其一是關乎國家民族的至高無上的大義,其二是關乎社會秩序、行業自律、家族教化、民間道德的江湖道義,這些都與家族、個人的榮辱、利益和生死息息相關。
要維護民族大義與江湖正義,武藝是最好的手段,是工具,從屬於人的道德。武藝如果從技術層面達到一定高度,能夠上升到道的境界;換言之,如果為大義和正義所用,其境界則會迅速提升。
俠上至高無上的道,武是道的體現;沒有武技,俠只能是空談;沒有俠義精神的武技,則會為惡人所用,淪為惡人的幫凶。武技是基礎的修養,是技術水平的修煉和提升;俠是主導靈魂的精神,是精神層面的修養。在金庸小說中,俠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與佛、道、儒諸家的修養是相通的,濟弱扶傾、濟世救民的宗旨是一致的。由於小說常常處於歷史架空的格局中,沒有了朝代特定的政治影響,俠義這種與個體相宜的精神,更易於操作。
❼ 當代港台武俠小說的文學成就以及傳播方式
近幾十年最為突出的就是在港台以金庸、梁羽生為代表的新武俠小說的崛起,尤其是金庸的武俠小說,造就了不少金庸迷。金庸也不愧為一代武俠小說大師,他豐富的歷史知識,深厚的閱歷,對武俠精神的理解,對武術知識的掌握,精彩的敘事與描寫,對人物性格的把握,確有許多過人之處。《射鵰英雄傳》中的許多歷史、人物,如南宋時宋與金、元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均有歷史史實依據,而丘處機等歷史人物也確有其人,將真實與虛構有機結合,同時又兼有北派武俠小說社會、言情、技擊、神怪四大派之長,同時又完全不同於這四大派,有了新的創新和發展。香港是新派武俠小說發源地,50年代初期,出現第一部現代武俠:《虎鶴雙形》。
50年代屬於梁羽生,代表作《七劍下天山》系列。至《萍蹤俠影》、《雲海玉弓緣》達到個人創作不可逾越的高峰。後期作品雖有革變,然而影響不是很大。 梁開創了一個時代,其古典文學素養很扎實,小說中詩詞隨處可見。但尚沒有完全脫離近代武俠的窠臼。古文功底好的讀者可以看看,文字和歷史的描寫還是很有水準。
50年代中後期金庸的出現。金庸引入了西洋文學技巧及電影手法予以捏合,在當時港台政治壓抑的年代,讓武俠小說變成暢銷書。並把武俠小說上升到了文學藝術的高度。金庸曾把所創作的小說名稱的首字聯成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見《鹿鼎記·後記》)。這副對聯已經廣為流傳並多次被香港和中國內地拍成電視劇與電影,也是「金迷」的必讀書目。在1969年《鹿鼎記》中達到其創作頂峰,然後激流勇退。
金庸的作品整體上看,前期到後期是越寫越好。從文字到結構,包括情節的張力莫不如此。但在其部分作品中有時間錯亂的硬傷!可能與其作品在《明報》連載有關。只有一個簡單的情節,天馬行空的進行。到後來造成無法更改的錯誤,例如:《射鵰》中黃蓉出生後,梅、陳二人偷《九陰真經》叛變出桃花島。曲靈風被斷腿後在牛家村作賊時,郭靖與楊康的爹還不認識。那豈不是黃蓉和郭靖早就在流行姐弟戀,還喊什麼靖哥哥,裝年輕嗎?後來金在修訂其「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14部主要作品時,也承認這一硬傷,除此之外上再無大錯。
與金庸同時代香港另有金鋒、張夢還、牟松庭、風雨樓主、高峰、石沖等人從事武俠小說創作。但是,金庸這座山太高,與他同時代的武俠小說作家是不幸的。其同輩及後起武俠作家或以主觀條件不足,便難乎為繼;多半隻能遵循既往「幫會技擊派」的路數,在江湖仇殺中討生活了。
70年代初,金庸封筆後,香港武俠小說出現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台灣武俠與香港有所區別,在金、梁同時代有司馬翎、卧龍生、獨孤紅、陳青雲、蕭逸等數十位武俠專業作家。根據武俠評論名家葉洪生先生的粗略統計,在武俠小說興盛時期,台灣至少有過三百位武俠作家賴此維生,出版了至少上萬種以上的武俠小說。結集成書則自數部至數十部不等。其中司馬翎、卧龍生、諸葛青雲並稱「台灣三劍客」。
司馬翎在當時影響力最大。博學多才,擅長寫情寫欲、鬥智鬥力。特別是描寫男女在情慾焚身中的心理變化,以及奇正互變、虛實相生的武打藝術,均獨步一時。而其早年首創以精神、氣勢克敵制勝的武學原理,已近乎「道」——與金庸、古龍一脈相承的「無劍勝有劍」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甚而猶有過之。同輩名家受其影響、啟迪者頗多,如古龍、上官鼎、易容、蕭瑟等皆是。可惜司馬翎未能持盈保泰;其創作後期雖有《劍海鷹揚》這部超卓巨著為武俠小說大放異彩,但此後即逐漸走下坡,其晚年改以「天心月」筆名所撰《強人》系列作品。當時諸綠葉代表作有卧龍生《仙鶴神針》、諸葛青雲《紫電青霜》、司馬翎《劍氣千幻錄》、獨抱樓主《璧玉弓》、曹若冰《玉扇神劍》、蕭逸《七禽掌》、雲中嶽《古劍殲情記》、丁劍霞《神簫劍客傳》、柳殘陽《玉面修羅》、獨孤紅《雍乾飛龍傳》;還有「鬼派」——書名、內容非鬼即魔,且嗜血嗜殺,動輒就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代表者有陳青雲《血魔劫》、田歌《血河魔燈》等。尚可一觀。
真正讓台灣武俠走向世界華人圈的人是古龍。一個可以在台灣武俠小說界大書特書的名字。是台灣武俠小說界唯一可以與金、梁比肩的人。古龍於60年代初期開始寫武俠小說,但業績平平,其間為名家(如卧龍生、諸葛青雲)代筆,卻幾可亂真,足見本身確具潛力。在1964年完成早期代表作《浣花洗劍錄》後,讓人耳目一新。但風格尚未形成,未引起太多波瀾。在1965-1967年間古龍完成了他創作中期的重要作品《武林外史》、《絕代雙驕》等名著,開始走紅。特別是1967年所撰的《鐵血傳奇》(即我們常說的《俠盜楚留香》或香帥傳奇),內雜武俠、文藝及現代心理分析,特別是西方推理小說的架構。讀之如讀東方版的福爾摩斯探案。後來古龍坦言其深受西方和日本推理小說的影響。由此起,古龍武俠小說即脫胎換骨,邁入了新派武俠小說的殿堂。但古龍之變並非到此為止,而是一路狂奔,讓人目不暇接後,恍然猛醒。原來武俠小說可以這樣寫,也可以這樣看。其後他陸續完成《多情劍客無情劍》(即小李飛刀)、《鐵膽大俠魂》二部曲,堪稱神完氣足,兼有傳統與現代「矛盾統一」之美。
70年代初開始,古龍首寫《蕭十一郎》(由於是先有劇本、後來才有小說)的啟發,減少廢話和不必要的描述。加強肢體語言和場景烘托。從此古龍的變成了一種似詩、類俳句、非散文的怪異文體。可能古大俠覺得此種方式最能表達他的思想,同時又能最大化的掙到稿費。如《流星·蝴蝶·劍》、《歡樂英雄》、《陸小鳳》系列、《七種武器》系列(僅有六種)以及《邊城浪子》、《天涯·明月·刀》、《白玉老虎》等,無一不是用電影分鏡、換景的手法來寫小說。這種簡單直接、動漫化的妄舉,對於中國文字是一種傷害。但盡管如此,在一九六五至七五年間的古龍小說卻「一枝獨秀」,以至於他成為同輩名家及新進作者模仿的對象。 但同時他也害死了這些沒有他那般天縱其才的跟風作家。火紅了十年後,古龍1975年以後的作品每況愈下,也許是被稱為每部作品後都有一個現實中的女主人公和無數瓶XO消耗了他太多的激情。在看過《護花鈴》等他的半部作品後,深深地理解在後期他江郎才盡後酗酒的痛苦。從一個構思或幾千字的開頭就可以換來巨額的金錢和合同,到後期讀者逐漸冷落、出版商追稿時的無情。英年早逝也許是他自己最渴望的結局。1985年古龍在肝硬化的劇痛中走完了他絢爛的一生。
70年代中後期至80年代,溫瑞安在一九七〇年以「溫涼玉」筆名在香港《武俠春秋》發表處女作《追殺》(為「四大名捕」故事之一),時年僅十六歲;雖然文字技巧很幼稚,但想像豐富,已見潛力。其早期作品頗受古龍影響,如《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俠》系列均可見古的痕跡。自一九八二年推出《布衣神相》起,又加上了若干還珠小說的奇妙素材,故神魔虛幻色彩甚濃;而《碎夢刀》、《俠少》、《殺楚》等書,更有許多「詩歌化」的語言文字,耐人尋味。但由一九八七年開始,溫瑞安卻以「現代派」自居。如《殺了你,好嗎?》、《請·請請·請請請》、《力拔山河氣蓋世·牛肉麵》、等等中短篇,有一部《乳房》更是不知所雲。且內容橫七豎八排列,以示其「現代」,以此突出視覺效果。正如他在書中後記中說:「武俠小說必須突變!……成與敗,得與失,我不管,但這樣寫法使我覺得很好玩。」於是中國文字之美,就在溫瑞安的「突變」下,被割裂得支離破碎;而「新派」武俠小說,也在他的「好玩」下,被徹底「異化」掉了。
從此武俠小說的創作進入低潮,直到90年代初期,香港的黃易從《大劍師》開始創作武俠小說,或者說科幻小說,其間有明顯的田中芳樹的痕跡。到《尋秦記》才真正形成自己的風格,從而開創了玄幻武俠小說時代。影響了大批的武俠小說作者,開始轉入玄幻武俠的創作。而黃又變,反而回到正統武俠的路子或者說「異俠」更妥當。其後陸續推出的《破碎虛空》、《翻雲覆雨》均引起強烈反響。《大唐雙龍傳》更是因為互聯網而廣為傳播,讓黃易的名字傳遍華人社會。目前國內多家網站正在連載其新作《邊荒傳說》。黃易深受司馬翎的影響,首重氣勢,如果說早期,梁、金的作品中,成人後大多數人的武功已成定勢,丘處機奈何不了梅超風,那他永遠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都只能打成平手。一場華山論劍後,敵我雙方的爭斗就變成算術題般簡單了。我的排名高手和小弟多,你就等著挨扁吧!人的潛力一無所知,而中華武術重視精氣神的完美結合。當黃易在其中加入了時間、體力、精神狀態等元素。大大提高了武俠小說可信度。
2000年後出現大批網路作家從事武俠創作,是好事也是壞事,好是大大豐富和繁榮了讀者的可看種類和數量。但由於網路小說多數是連載,必須按時交稿,以及網路作家的不可見和隨意性,導致大量太監作品出現。另有部分作家因為網站倒閉等原因導致作品連載出現中斷。短短的幾年時間,武俠小說的發展非常迅速,在大陸和港台嶄露頭角的年輕作家很多,具備與梁、金、古、黃比肩潛力的也就僅僅幾位。其他如老豬的《紫川》(軍事歷史小說)(確切的說,紫川是部大雜燴,並非嚴格意義的架空歷史),賈羽的《入世龍蛇》,真髓的《真髓》也非常不錯。具有潛力。其他很多作家也不錯,但很多人都走上了玄幻之路,不再是在人力的范圍內進行的斗爭。那應該劃入另一個討論的課題。現代武俠小說是紙上武俠的新階段,理想和言情色彩淡化。
參考:http://ke..com/view/2629.htm?fr=aladdin
❽ 著名的武俠小說作家有哪些
1、金庸(1924年3月10號-2018年10月30日),原名查良鏞(zhā liáng yōng,英:Louis Cha),當代著名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
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最香港高榮銜「大紫荊勛章」 獲得者、華人作家首富。金庸著有「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14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
2、司馬翎
本名吳思明(1933----1989),廣東汕頭人,台灣「綜藝俠情派」武俠小說代表作家, 「四大天王」及「三劍客」之一。將門之後。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文藝基礎深厚。
1947年舉家移居香港。1957年到台灣,就讀於台灣政治大學政治系,而始終不能忘情於武俠小說,大二時試作《關洛風雲錄》一舉成名。
3、古龍
古龍,原名熊耀華,著名武俠小說家。約1937年生,祖籍江西,幼年遷居台灣。父母離異後,古龍以半工半讀和朋友資助的方式讀完了中小學,後肄業於淡江大學英文專業。他最初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純文學作家,但最終卻走上了武俠創作的道路。
4、溫瑞安
溫瑞安(1954年1月1日-),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美羅埠火車頭,武俠小說作家。台灣大學中文系肄業。有小說、詩、散文、評論各類著作100多種。1973年赴台灣留學,1976年其創立的社團遭檢舉「為匪宣傳」,拘留3個月後,被台灣政府驅逐出境。
5、梁羽生
梁羽生本名陳文統,1924年3月22日出生,因病於2009年1月22日在悉尼去世,享年85周歲。中國武俠小說家,與金庸、古龍並成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被譽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
❾ 金古梁溫黃 ,這是怎麼個由來
金古梁溫黃分別是指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黃易這五位武俠小說大家。當時小說作家眾多,被人們認可的寫武俠的宗師只有五位,他們每一位都創作了大量的武俠作品,雖然寫作風格不一樣,年代也不一樣,但都是經典,被人們尊稱金古梁溫黃。
1、古龍
古龍,原名熊耀華,新派武俠小說泰斗。1985年9月21日,因肝硬化、靜脈出血,古龍在台灣去世,終年48歲。代表作有《多情劍客無情劍》、《絕代雙驕》、《英雄無淚》等。古龍把武俠小說引入了經典文學的殿堂,將戲劇、推理、詩歌等元素帶入傳統武俠,開創了近代武俠小說新紀元,將武俠文學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2、梁羽生
梁羽生,原名陳文統,被譽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2009年1月22日,梁羽生因病在悉尼去世,享年85歲。代表作有《白發魔女傳》《七劍下天山》《萍蹤俠影錄》《雲海玉弓緣》等。梁羽生摒棄了舊派武俠小說一味復仇與嗜殺的傾向,將俠行建立在正義、尊嚴、愛民的基礎上,提出「以俠勝武」的理念。
3、黃易
黃易,原名黃祖強,1952年出生於香港,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香港作家。2017年4月5日中風,於醫院病逝,享年65歲。代表作有《大唐雙龍傳》、《尋秦記》等。他求學期間專攻傳統中國繪畫,一心專注寫作的黃易,1989年辭去豐厚工資的工作,隱居大嶼山專心從事創作。終於在九十年代,作品風靡港台地區。
4、金庸
金庸,本名查良鏞,生於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1948年移居香港。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代表作有《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雪山飛狐》、《書劍恩仇錄》等。
金庸所創作的小說中無處不體現了對歷史意義及價值的探尋。他通過在小說中塑造武林門派之間、人與人之間、宗教與世俗之間、正教與邪教之間、國家民族之間以及朝代與朝代之間的恩恩怨怨,最終造就了不同個人、門派、國家、民族、教會、朝代的各種悲劇。
5、溫瑞安
溫瑞安,原名溫涼玉,港台武俠小說作家。代表作有《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俠》系列、《說英雄誰是英雄》系列、《刀叢里的詩》、《布衣神相》等。他在新馬以文學評論和散文起家,在台灣地區以詩人著稱,小學時已在港台地區發表詩作、評論,20世紀70年代已寫玄幻、驚悚、推理、心理、現代言情小說,但在內地則以武俠小說著稱。
(9)香港武俠小說里兩座高峰擴展閱讀
武俠小說是中國舊通俗小說的一種重要類型,多以俠客和義士為主人公,描寫他們身懷絕技、見義勇為和叛逆造反行為。以金庸、梁羽生、古龍為代表的新武俠小說的崛起,則是近幾十年的事。尤其是金庸的武俠小說,造就了不少金庸迷。
金庸也不愧為一代武俠小說大師,他豐富的歷史知識,深厚的閱歷,對武俠精神的理解,對武術知識的掌握,精彩的敘事與描寫,對人物性格的把握,確有許多過人之處。
香港是新派武俠小說發源地,50年代初期,出現第一部現代武俠:《虎鶴雙形》。
50年代屬於梁羽生,梁開創了一個時代,其古典文學素養很扎實,小說中詩詞隨處可見。但尚沒有完全脫離近代武俠的窠臼。
50年代中後期金庸的出現。金庸引入了西洋文學技巧及電影手法予以捏合,在當時港台政治壓抑的年代,讓武俠小說變成暢銷書。並把武俠小說上升到了文學藝術的高度。
與金庸同時代香港另有金鋒、張夢還、牟松庭、風雨樓主、高峰、石沖等人從事武俠小說創作。但是,金庸這座山太高,與他同時代的武俠小說作家是不幸的。
70年代初,金庸封筆後,香港武俠小說出現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
台灣武俠與香港有所區別,在金、梁同時代有司馬翎、卧龍生、獨孤紅、陳青雲、蕭逸等數十位武俠專業作家。司馬翎在當時影響力最大。博學多才,擅長寫情寫欲、鬥智鬥力。
真正讓台灣武俠走向世界華人圈的人是古龍。一個可以在台灣武俠小說界大書特書的名字。是台灣武俠小說界可以與金、梁比肩的人。古龍於60年代初期開始寫武俠小說,在1965-1967年間古龍完成了他創作中期的重要作品《武林外史》、《絕代雙驕》等名著,開始走紅。
70年代中後期至80年代,溫瑞安在1970年以「溫涼玉」筆名在香港《武俠春秋》發表處女作《追殺》(為「四大名捕」故事之一),時年僅十六歲;雖然文字技巧很幼稚,但想像豐富,已見潛力。其早期作品頗受古龍影響,如《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俠》系列均可見古的痕跡。
但由1987年開始,溫瑞安卻以「現代派」自居。從此武俠小說的創作進入低潮,直到90年代初期,香港的黃易從《大劍師》開始創作武俠小說,或者說科幻小說,其間有明顯的田中芳樹的痕跡。到《尋秦記》才真正形成自己的風格,從而開創了玄幻武俠小說時代。
2000年後出現大批網路作家從事武俠創作,是好事也是壞事,好是大大豐富和繁榮了讀者的可看種類和數量。但由於網路小說多數是連載,必須按時交稿,以及網路作家的不可見和隨意性,導致大量太監作品出現。另有部分作家因為網站倒閉等原因導致作品連載出現中斷。現代武俠小說是紙上武俠的新階段,理想和言情色彩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