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角死了的武俠小說
① 主角花小帥的小說,是一部老的武俠小說,主角家破人亡,跌落懸崖,大難不死,習得絕世武功
神兵天子
作者:十二龍騎
楊昭穿越了,他發現這是一個以神兵玄奇和天子傳奇為背景所建構的神奇高武世界,是如來神掌、渾天寶鑒、天魔功和十大天神兵的世界。以武論尊,弱肉強食。作為大隋王子的他,究竟要如何和身邊無數心懷異意的勢力周旋,並最終踏上成皇之路?
② 求很久以前看過的一部武俠小說 大概講的是男主角全家被殺 師傅留下的是一支玉簫做武器
翠梅谷
③ 求一部男主角詐死,大結局時候死在女主角面前的武俠小說名字
絕色神偷:囂張四小姐 男主裝死 強大古文。
④ 以前看過一部武俠小說,大概是說男主角在山洞裡面,遇到一個已經死掉
修真傳奇
作者: 蘇咩
簡介:
樊川乃是終南山所在,自從漢初開國大將樊噲曾食邑於此,因此得名而來。沿途山岡鋒巒回,松柏林森皆相映,水田蔬圃連綿其間,宛然有江南美景之色。時於宋金形勢緊張,樊川城小,卻城牆高堅防嚴,只一小小山縣之城,在這亂世之中卻繁華無比,夜夜鶯歌長燈明,販夫走卒過往落住,城中大小客棧爆滿
⑤ 一本90年代的武俠小說,男主人公叫楊毅,死了又借屍還魂,武功是無情十二式
黃鷹 借屍還魂!記得採納!
⑥ 金庸的15部武俠小說的結尾是怎麼寫的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的十五部武俠小說,僅就其結尾法看,方法各異,旨趣不同。
除去極短的《越女劍》,我把剩下的十四部從內容的角度,大致分作如下五類。
1、團圓結局
《射鵰英雄傳》,第四十回「華山論劍」,歐陽鋒癲狂,成吉思汗逝世,宋蒙戰爭暫告段落,郭靖黃蓉攜手南歸。
《倚天屠龍記》,第四十回「不識張郎是張郎」,蒙古敗退,朱元璋興起,張無忌釐清與眾女紛亂的關系,終和趙敏琴瑟和鳴。
《笑傲江湖》,第四十回「曲諧」,任我行病故,江湖紛爭意外地煙消雲散,令狐沖和任盈盈結潘楊之好。
《鹿鼎記》,第五十回「鶚立雲端原矯矯,鴻飛天外又冥冥」,韋小寶擺脫了與所有人的糾纏,帶著七個老婆歸隱。
一個明顯的事實是,這四部小說都是至少四十回的鴻篇巨制。這一類長篇作品共性的一個特點就是人物眾多,線索紛雜,最終主要矛盾消弭,正義戰勝邪惡,愛情收獲圓滿。這是長篇小說最常用的寫法,中國古典的如《三國演義》《西遊記》,外國小說如《戰爭與和平》《十字軍騎士》等等均是如此。據說好萊塢電影有一個原則——絕不跟觀眾為難,也就是不讓觀眾在看完電影之後添堵,大概也是相同的創作理念。
金庸的這四部小說還有兩個特點:
首先是其背景多與 歷史 相關。《射鵰》《倚天》均涉及了宋蒙戰爭,也出現了成吉思汗等 歷史 人物;《鹿鼎記》幾乎就是一部康熙王朝的興盛史;《笑傲江湖》純屬虛構,但其被稱為是金庸作品中政治影射最為明顯的一部。因為有宏大的 歷史 作襯托,所以主人公們雖大多身負絕世武功,但在現實中都顯現出深深的無力感——郭靖無奈之下要去刺殺結拜兄弟拖雷,張無忌被朱元璋欺騙,令狐沖面對日月神教的咄咄之勢已經無計可施,韋小寶在他曾經游刃有餘的江湖裡也感到格外的困頓。
在 歷史 的大格局裡,個人無論能力如何強大,其本質上也是渺小而卑微的。一個人超人的力量在面對其他個體或者小群體的時候可能是有效的,但面對 社會 的洪流,那種深深的無力感是無可避免的——小說中那些極其感性的主人公郭靖、張無忌、令狐沖們是這樣的,他們面對政治的漩渦,尤其是還要保持自身純潔精神的持續性時,最終結局要麼無奈歸隱,要麼就只好期待偶然因素的出現了。而那些極端理性、極端冷酷的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成吉思汗臨終前的悲嘆,左冷禪、岳不群、任我行等人的宏圖偉業,不是最後都化為滾滾東逝水了嗎?一個好的小說家,即使是在虛構的文學作品中,也在有意或無意地揭示著 歷史 的規律。
第二個特點是在大事件之後,往往有一個尾聲,這個尾聲或沉靜,或溫馨,或戲謔。這是我極其喜歡的一種寫法,但中國的古典長篇似乎多不善於此(《水滸》的「蓼兒窪」是個例外,不過是悲劇)。這種寫法能帶給讀者一種餘味無窮的感覺。我個人特別喜歡《魔戒》的結局,托爾金不僅用相當的篇幅寫英雄們榮歸故里,還要意猶未盡地去寫精靈們遠赴海外。這種寫法對中短篇來說是蛇足,但對長篇而言,讓讀者們在高潮與激越之後,逐漸地趨於平靜,還能回味無窮。這就有如好飲者咂摸瓶底最後的幾滴,其滋味若非同道中人,是不能真正體會的。
2、悲劇結局
《書劍恩仇錄》,第二十回「忍見紅顏墜火窟,空來碧血葬香魂」,香香公主殞命,陳家洛與紅花會西遁回疆。
《碧血劍》,第二十回「空負安邦志,遂吟去國行」,闖軍潰敗,阿九出家,袁承志率眾人遠赴海外。
《飛狐外傳》,第二十章「恨無常」,胡斐雖擊退強敵,但程靈素死去,圓性遠走,胡斐的 情感 里一片空白。
《連城訣》,第十二章「大寶藏」,眾人找到大寶藏,但均中毒殞命,狄雲遠走藏邊,找到水笙。
《天龍八部》,第五十回「教單於折箭,六軍辟易,奮英雄怒」,喬峰、阿紫身亡,段譽、虛竹南歸,慕容復瘋癲。
毫無疑問,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學作品大多為悲劇,而悲劇的兩大主題就是死亡和缺憾。雨果創作的五部長篇小說,最終的結局都是主人公的死亡;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其影響力也遠遠大於四大喜劇。
古希臘的哲人總結過,悲劇有的源自於人性的弱點,有的源自於造化弄人,有的則源自於 社會 根源。上面列舉的幾部金庸小說中,《書劍恩仇錄》和《碧血劍》均與 歷史 相關,《書劍》更是根據傳說寫就,某些結局是作者也無法改變的,其悲劇性先天註定。
《飛狐外傳》中的程靈素是金庸筆下一個非常另類的女主角,平凡的外表,瘦弱的身體,縝密的心思,還有就是那份痴絕的情義。她是很多金庸迷最喜歡的女子——我個人亦是如此。這里無意探討人物的塑造,但小說中她的死,真的是讓人胸堵氣悶的,因為她身上不是體現著小說人物通常渲染的外在美貌和內在修養,而是真正描繪出一個平凡女子毫不矯飾的自然美和深沉的內心世界。真正好的小說,不是在迷幻和取悅讀者,而是在更高層次上引導讀者的審美。
我一直固執地認為《連城訣》的男主人公不是狄雲,而是丁典——雖然丁典在這個十二回故事的第四回就去世了。我把《連城訣》放在悲劇部分,也是源自於此,事實上《連城訣》的故事在丁典去世之後就完全可以結束了。丁典這個形象有兩個特殊性,首先,他是金庸小說中唯一有生活原型的人物,他的動人之處不在於武功,而是愛情。第二,他是還沒有來得及復仇的愛德蒙·鄧蒂斯(《基督山伯爵》),他和心愛的人先後死去,仇恨這個武俠小說最常見的主題,在他的身上幾乎失去了意義。
喬峰是真正意義上的悲劇英雄——於情於義都是如此。「喬幫主」這個形象是如此的偉岸,以至於無論是讀者還是作者,都意識到最終殺死他的一定不能是某個具體人物,而只能是命運和道義。從命運的角度看,喬峰是中國版的俄狄浦斯王;從道義的角度看,他是雨果筆下的郭文和西穆爾登(《九三年》)。這份兼具的悲劇感,讓喬峰的死帶給讀者的不是英雄殞命的慘烈,而是人格升華的悲壯。
3、悵惘結局
《白馬嘯西風》,姑娘所愛的男孩卻愛著別人,這個姑娘孤獨地走向遠方。
《神鵰俠侶》,第四十回「華山之巔」,這一回是大結局後的尾聲,眾人聚會華山,張君寶出場,為《倚天屠龍記》鋪墊。楊過、小龍女偕隱,郭襄黯然神傷。
偉大的小說,都會帶著一種自覺或者不自覺的傷感意識。從人生的角度說,「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命運無常,生活復雜,站的再高的人,也有看不到的風景;能力再強的人,也有得不到的東西。從作者的角度,好的作者多是心思細膩、 情感 豐富的人,且不說他自己的經歷如何,單是他豐富的想像里,就必然帶著很多憂傷和惆悵。再從讀者的角度說,快樂都是速朽的,傷感和悵惘更容易打動內心,引發共鳴。
寫完上面這句話,突然想到淺閱讀、碎片化閱讀的危害。這些東西要麼是簡陋的心靈雞湯,要麼是博人眼球的八卦,要麼是格調不高的笑話……既然無法真正觸動靈魂,又如何能在心床上紮根、生長?倒是這種一波又一波的庸俗、市儈、浮華,甚至是卑劣的東西充斥我們的視聽,讓人類 社會 整體變得膚淺躁動,我覺得實實在在是更為可怕的東西。
回到《神鵰俠侶》,郭襄是在三十三回才真正登場的人物,卻是小說後半部分無可爭議的主角。固然楊過、小龍女夫妻重聚,白頭相守令人寬慰,但郭襄情竇初開、心有所屬,卻終究形單影只、孤身一人的遺憾更讓人神傷。
《神鵰俠侶》的結尾句是「其時明月在天,清風吹葉,樹巔烏鴉啊啊而鳴,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淚珠奪眶而出。」
《白馬嘯西風》的結尾句是「江南有楊柳、桃花,有燕子、金魚……漢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儻瀟灑的少年……但這個美麗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國人那樣固執: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歡。」
有人在金庸的小說里讀武功,有人讀俠義,有人讀情節,我卻總是喜歡讀一個「情」字。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4、出人意料的結局
《鴛鴦刀》,眾人為了一對據說可以「無敵於天下」的鴛鴦刀而拼至你死我活,最後發現這對刀的秘密只是上面刻著「仁者無敵」四個字。
出人意料的結局在短篇小說,特別是小小說里被廣泛地使用。《鴛鴦刀》是一部不很成功的短篇,人物形象的塑造不是重點,作者追求的是情節的奇巧,故而採用這樣的寫法不足為奇。
但是「仁者無敵」四個字是頗有意蘊的。林鵬先生對孟子的這四個字有一段精彩的論述,摘錄如下:
「仁者無敵」是一個顛撲不破的偉大真理。這個無敵不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的無敵,不是以暴易暴的以武力經營天下的稱王稱霸的,那種外強中干、色厲內荏的虛弱,到不堪一擊的號稱強大,號稱無敵於天下的無敵:所謂戰無不勝的什麼,實際上是從來沒有勝過,即使偶然勝一回,也是僥幸而已,算不得什麼勝利。仁者無敵的真正意義,真實意義,是仁者根本就沒有敵人。革命需要敵人,也就是需要打擊對象,需要不停的「立威」。所以希特勒說,「如果世界上沒有猶太人,我也會把他製造出來」,多麼乾脆,多麼坦白。仁者不然,他不需要敵人,他沒有敵人,他有的是辦法化解別人的敵意,他能消除敵對勢力於無形,所以說「仁者無敵」。而不仁者有敵,有敵則必有一敗,一敗就是一敗塗地。(林鵬《平旦札》)
5、懸疑式
《俠客行》,第二十一回「我是誰」,眾人從海島歸來,梅芳姑自盡,石破天的身世終成一個永遠無解的迷。
《雪山飛狐》,胡斐和苗人鳳搏命比武,在生死攸關之際,小說戛然而止。
有一種小說的寫法是解謎,類似於《福爾摩斯》,這樣的小說多得很。還有一種寫法是結尾故意設謎,讓讀者帶著猜想放下書卷,這大概是比較虐心的一種寫法。
《俠客行》本身沒有太好的人物塑造,石破天的身世本身也不是關鍵情節,有沒有結果並非大事。《雪山飛狐》則不然,胡斐、苗人鳳,包括其他幾個角色人物都是很個性化的。這個的怪誕結局法在小說中是比較罕見的,有點像斷臂的維納斯,或者是被丟失了四十回的《紅樓夢》,不過維納斯、《紅樓夢》都非有意為之,而《雪山飛狐》卻專意如此,不由得讓讀者心生怨恨。
在一般人的眼睛裡,小說家是無所不能的。他可以決定自己的作品裡誰好誰壞,決定誰生誰死,決定兩個相愛的人是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還是要痛苦地生離死別……但是事實上,小說家並非完全可以如此。作者也會困在小說所營造的邏輯里,在某些時候由他所創造的事實本身來推動情節,而非自己主觀的臆想。
米蘭昆德拉說:所有偉大的作品都包含一個未完成的部分。也許金庸在寫作《雪山飛狐》的時候,確實只是想運用一種奪人耳目的寫法,但當成書之後,很多人希望他能補寫一個肯定的結局,此時的他也感到了自身的無力。金庸說:「在我自己心中,曾想過七八種不同的結局,有時想想各種不同的結局,那也是一種享受。」話是這么說的,可他終究沒有呈現這些結局,我想還是他有無力再次操縱書中人物的感覺吧。
金庸的小說結尾是怎麼寫的?
其實並不復雜,當初金庸的武俠小說都是連載在報紙上的,就好像電視劇一樣,每周看一回,讀者看了之後就會給報社寄信,反饋一些想法,比如某一個角色好不好,女主角太善良了等等。
比如《神鵰俠侶》就連載於《明報》,《神鵰俠侶》這個名字現在看起來十分貼切楊過的人物形象,其實一開始金庸也沒有想這么多,就是一心想著寫一個特別虐心的古裝愛情小說。
金庸就取名《天殘地缺》,殘的意思就是楊過被砍掉了一隻胳膊,所以是天殘;地缺對應的是那些曾經愛過楊過的女子。
整本小說就是寫楊過如何被欺負,被虐,被愛情折磨,最後還不能和姑姑在一起。
金庸構想的就是男主角變成殘疾,和自己心愛的姑姑分別,要讓讀者虐心虐到死。
連載的過程中,讀者反響熱烈,真的是太虐心了,楊過一開始就是一個孤兒,還要被黃蓉算計,去了終南山還要被臭道士欺負,說實話寫虐文,金庸絕對是開山鼻祖。
最後的結局就是小龍女跳崖死了,楊過孤獨終老。
金庸接收到讀者來信,廣大讀者並不滿意這樣的結局,強烈反對。
金庸沒有辦法,就繼續寫了十六年後,楊過成了神鵰大俠,小龍女在深潭下也沒有死,楊過和郭靖一起抵抗蒙古大軍,這個結局明顯是大團圓的結局。
這樣的結局並不是金庸的本意,這個結局的誕生是由於讀者的不滿,不能讓楊過那麼痛苦可憐。可以說是讀者拯救了楊過!
所以你問金庸的武俠小說如何結尾,其實並沒有什麼復雜的過程,就是金庸按照自己的大綱計劃寫,如果讀者強行干預的話,金庸也會改變劇情,簡單說就是要寫讀者想看的結局。
反而金庸這樣一改,效果出奇的好,才有了經典的神鵰俠侶。
60,70年代人們還只能看報紙,反饋的時間比較慢,現在是網路時代,特別是網路小說,作者和讀者的互動十分便利,有許多作者就是看讀者的反應來創作小說,如果讀者喜歡每一個角色,那麼作者就會加大該角色的劇情。
其實不僅是金庸的小說,網路小說,就連美劇,英劇等等,他們也是先創作第一季,然後看市場效果如何,觀眾喜歡的角色是哪個,效果好的話就繼續跟進第二季,如果效果一般般就不再拍攝第二機場了。
所以說你還是學會常規的結尾套路,然後按照當下讀者的喜歡程度進行修改,如果讀者都不喜歡的角色,你就沒有必要重點描寫了。讀者喜歡的角色,你就塑造的高大一些。
現在不同於以往,現在信息飛速,每一天都會有許多作品被創作出來,只要你想賺錢的話,就一定要創作出符合讀者口味的作品,好的作品不能脫離讀者,也不能脫離現實世界的三觀。
比如射鵰英雄傳,郭靖本來憨憨的,但是隨著劇情的發展,讀者越來越喜歡郭靖,金庸就開始提高郭靖的智商,郭靖的武功越來越厲害,你想如果按照郭靖一開始的設定,以他的智商就不可能成為武林高手的。
到了《鹿鼎記》的時候,金庸的套路基本都用完了,所以他塑造了一個油嘴滑舌的主人公,但他不會武功,沒有什麼降龍十八掌的蓋世神功,他有聰明機靈的腦瓜,也能在皇帝身邊,險惡的江湖混的風生水起。
韋小寶更是得到了讀者的喜歡,成為了一個經典角色。
所以說結局其實不難,金庸的結尾也沒有比你寫的多麼好,關鍵是他能夠根據讀者的喜好,自圓其說,寫出讀者喜歡的大結局,寫出讀者喜歡的結尾才是最好的結尾。
個人覺得圓滿結局有兩部
《射鵰英雄傳》,《笑傲江湖》
悲慘結局——《天龍八部》
喬幫主這樣一個悲情英雄
很多回答已經答過這兩段了。
這里只為了放在一起看,更格外有趣。值得注意,沈從文先生的故鄉鳳凰古城(即所謂茶峒的原型),和金庸筆下的麻溪鋪,都是同屬湘西阮陵縣而又毗鄰的。
金庸自承受沈從文影響很大,兩人也算有私交。而把原處江南的老人的經歷,寫到湘西,並僅有地寫了「鄉下人」的情節,應也是如此。或也是不舍於邊城結尾的無情?(笑)
倒不是要比高下之分,兩種等候,一個惆悵余韻,一個溫情微光,都極盡溫柔。
(註:《連城訣》大家或不太了解。這里狄雲回到雪谷,是因才經歷一場殘殺;水笙等在雪谷,是因為受到盪 婦羞辱。)
金庸小說的結尾,可謂是部部經典,當然這也需要結合整部作品來解讀。
不過即便是單獨拿出來,也可以幻化出一個個畫面。
個人認為最好的結尾有三個
1.《雪山飛狐》,胡斐與苗人鳳戰到最後已經是英雄相惜,但最終胡斐那一刀到底有沒有劈下來,幾十年來都沒個定論。
2.《倚天屠龍記》,幻想下張無忌心中一顫,筆都掉落了,當時趙敏和周芷若會各是什麼表情和心情?短短一句話,讓人遐想無限。
3.《白馬嘯西風》,這部結尾是文字最美,而且充滿凄婉,正如那句普通卻絕對真理的話「這一切都是極好的,可我偏偏不喜歡,又能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