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說技法對應現代
從時代的不同來說,古代小說主要通過描寫老百姓的生活,個人遭遇或者是起義,官場以諷刺或體現當朝政治及統治者,表達個人的理想報復。例如《儒林外史》,《水滸傳》。它反映了一定時期的政治。而現代小說有很多種類:言情小說,武俠小說,玄幻小說,穿越小說等。而反映政治及民情的小說很少。總之,現代小說越來越成為商業化的產物,多以個人感情生活為主。
古今小說有許多相通之處,但古代小說也有其自身特點。因而欣賞時,應根據古代小說自身的特點來加以欣賞,具體可以從了解古代小說的特點、欣賞古代小說的人物形象、鑒賞古代小說的語言三個角度入手。
古代小說來自民間,是人民群眾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古代小說有現實主義的傳統,立足現實,反映現實,表達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古代小說重情節,通過情節表現人物,通過人物語言動作表現人物心理;古代小說繼承了史傳文學的傳統,描寫人物,一方面有善惡、是非之分,一方面好人身上也有缺點,壞人身上也有長處;古代小說由「話本」發展為章回小說,結構上形成一種模式,回目往往是一副對子;古代小說的語言有文言白話之分,就是古代白話,與現當代小說語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現代小說只是沖破傳統「現實主義」的規范,使人物形象除簡單的社會學意義上的「典型化」人物外,又有「原生態」典型形象、心理型「內向化」典型形象與抽象化「象徵性」典型形象等。因此,無論是池莉的《煩惱人生》,王安憶的《小鮑庄》,方方的《風景》等,抑或是王蒙的《海的夢》《雜色》,徐星的《無主題變奏》,殘雪的《阿梅在一個太陽天里的愁思》等,或者是宗璞的《泥沼中的頭顱》,王鳳麟的《野狼出沒的山谷》,周立武的《巨獸》等都絕不能因沒有傳統的「典型人物」而否認其中各具風格的人物形象的存在。在情節安排上,許多現代小說也與傳統故事型小說不同:或淡化情節,如鐵凝的《哦,香雪》,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劉震雲的《塔鋪》,以及殘雪、阿城、汪曾棋的一些作品;或追求情節的詩化,以意境取勝,如何立偉的《白色鳥》,何士黨的《喜悅》,彭見明的《那人那山那狗》等;或使情節抽象化,如張承志的《大坂》,黃燦的《孤島》,韓少功的《飛過藍天》等,所有這些小說,雖沒有了傳統小說起伏跌宕的故事情節,動人心弦的沖突、懸念,但以此證明小說可以不要情節,無疑是淺薄無知的。這里有一個對故事、情節的理性認識問題。英國小說家伊麗莎白·鮑溫論述這個問題時說:「凡是小說就一定包含有故事。但是這些故事可能是在一個你所不熟的或是沒有料到的平面上:它們寫的可能是心理的,情緒的或內在的事物。……而我們應該知道,故事的檢驗標准,正在於它是否是向前發展的。」如果我們擺脫傳統觀念對情節與故事的束縛,而承認只要是動態過程就含情節與故事這一新理解,就自然會對現代小說的情節要素的體現有正確的把握與認識了。
同時,對現代小說中環境背景的抽象化、虛化或怪誕化;對現代小說主題改變過去內涵的單一性(即只將主題理解為思想觀念)而呈多樣品格(即信息、情感、意境、思想觀念等均可成為主題);一反過去圖解說教式、單向指定式,而呈模糊性、多義性與含蓄性體現,也應有科學理解。不能以此為據,認為小說可以不要背景環境,可以不要主題意旨。
簡言之,小說是以人物、情節、環境這三要素有機融合的生動、具體。逼真、自然的藝術畫圖來反映社會人生的散文體敘述文學樣式。
2. 古代小說和現代小說的相同點
古代的小說都是一些富有哲理的、有深遠意義的,而且其中文字簡潔精煉、或者是文言文,比如:《水許傳》、《三國演義》、《聊齋異志》、《儒林外史》等這樣的。 現代的小說都是白話文、通俗易懂、簡潔便了的那種類型,而且其中文字語言風格都是繼承自西洋的,時間一長,反而失去了中華文化語言其獨有特有的魅力,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追問: 說的不錯,可以再補充點么?我寫篇小論文。多找點題材。 回答: 那我給你提供點題材和觀點吧,希望對你寫論文有些幫助: 我國小說經過長期的發展,古今小說產生了差異。但從小說在典型環境中,在故事情節的發展中,塑造典型性格這一表達主題的方式來看,卻是相同的。古今小說描寫典型環境的方法較有差異,留待後面分別討論。這里先來討論小說在故事情發展中,塑造典型性格。 運用藝術概括方法塑造典型性格,是小說創作的最主要的手段,也是小說的最主要的特徵。故事情節是塑造典型性格的依託。優秀小說的故事情節都和塑造典型性格緊緊結合,故事發生、發展、結束的過程,也就是從開始到完成塑造典型性格的過程。 塑造典型性格不能脫離故事情節。脫離故事情節描寫人物,即使非常細致,也都毫無意義。優秀小說,即使描寫人物獨處一室的內心活動,也總是緊緊扣住故事情節。《狂人日記》的多次描寫狂人的內心獨白,就都緊緊扣住了封建思想、封建禮教對他的迫害。 故事情節服務於典型性格的塑造。故事情節越典型,越能體現人與人間的關系和矛盾斗爭,就越有利於典型性格的塑造。脫離塑造典型性格,故事情節再曲折生動,也都毫無意義。優秀小說,總是以特定的故事情節,服務於特定的典型性格的塑造。《促織》的波瀾起伏、曲折跌宕的故事情節,就很好地起到了服務於塑造成名這個典型性格的作用。 鑒賞小說的故事情節,要緊緊聯系著典型性格,著意體會其中體現的矛盾斗爭,為鑒賞典型性格作好鋪墊。這是鑒賞故事情節的目的,也是鑒賞典型性格的前提條件。 小說的敘述故事情節,有順敘、倒敘、插敘等方法。順敘是基本的敘事方法。倒敘,把故事的結尾或其中某一重要部分提前,作為作品的開始,作品的主體部分還是順序故事情節。《祝福》是採用倒敘方法的一個範例。插敘,在順敘故事情節當中,插入敘述一些相關內容。《楊修之死》是採用插敘方法的一個範例。倒敘、插敘,都是順敘故事情節中配合使用的敘述方法。 鑒賞小說的故事情節,既要著意體會作品具體運用倒敘、插敘方法的表現力量,又要把倒敘、插敘部分,還原於發生的時間順序之中,展現出故事情節和矛盾斗爭的發展進程,把鑒賞故事情節和鑒賞典型性格統一起來。 塑造典型性格的寫作方法,包含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小說創作也用間接描寫方法塑造典型性格,以描寫其他人物來襯托、表現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葯》中夏瑜這個典型性格,就是通過描寫華老栓、夏四奶奶等等人物的相關行動、情態、語言,間接描寫、塑造出來的。最常見的還是用直接描寫方法塑造典型性格,在故事情節發展中描寫人物的語言、行動、肖像、心理活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這樣,讓人物在矛盾斗爭中說話、行動、神情變化、心理活動,能夠刻畫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產生直接的感染力量。 鑒賞小說,主要是鑒賞典型性格。鑒賞典型性格,要扣住故事情節的發展,著意體會作品對人物所作諸多描寫的表現力量。要在腦海中展開故事情節,展現生活圖景,浮現人物形象,展開人物活動,鋪開相關人物語言、行動所體現的矛盾斗爭,著意體會典型人物在這矛盾斗爭中的語言、行動……的表現意義,深刻理解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徵;從接觸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當中受到形象的感染,從體會人物個性當中理解人物性格的典型意義,理解作品的主題及其社會意義。 追問: 不是我寫…我女朋友寫。應該就是比較這兩個有什麼差異。你能說說你的個人觀點么?網路上搜的,別人也會搜到,老師發現就不好了…… 等會再給加一百分。謝了 回答: 呵呵,你自己給她寫不就OK了,那樣她會更高興的哎。那我自己說下、、本人語言水平不高。 古代小說和現代小說其實是許多相同之處的,但是古代小說有其自身特點和獨特魅力。所以在欣賞的時時候,應該先根據這本古代小說自身的特點、主題來加以欣賞,具體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解釋: 1:了解小說的特點。 2:品析小說的語言。 3:欣賞小說的人物形象。 所以可以根據《水許傳》來寫,因為該書語言精煉、使用古白話文寫的,而且人物眾多,108位。 再說說現代,現代的小說作品很多,如:王蒙的《海的夢》《雜色》、周立武的《巨獸》、彭見明的《那人那山那狗》、宗璞的《泥沼中的頭顱》。 這些現代小說實際只是突破古代小說思維方式,使人物形象經典化、簡單化,甚至以該人物為書的主角,過多描寫主角內心自白、感情思想等等,隨是這樣,但反而失去了古代小說原本應有的精華,沒有了傳統小說起伏跌宕的故事情節,動人心弦的沖突、懸念,所以說,小說可以不要情節,無疑是淺薄和無知的。 通過對比:如果我們擺脫傳統觀念對情節與故事的束縛,而承認只要是動態過程就含情節與故事這一新理解,就自然會對現代小說的情節要素的體現有正確的把握與認識了。 小說的真正內涵意義:以人物、情節、環境這三要素有機融合的生動、具體。逼真、自然的藝術畫圖來反映社會人生的散文體敘述文學樣式。 最後樓主再把《紅樓》、《水許》、《儒林》、《三國》這任意基本和現代小說作下對比就可以看出差異和區別了,按照現代人的思維是無法正常寫出古文風的那種經典小說了。
3. 現代小說與古代小說的區別
現代小說比古代小說更加容易懂,更加坦率。再說現代小說用的是白話文,而古代小說則是文言文。
4. 有誰知道中國小說的發展史啊從古代到當代的。
中國小說的發展史
中國古代小說,晚熟於詩歌、散文,略早於戲曲。在長期的封建社會里,小說一向受到封建正經統文人的鄙視。我們似乎可以這樣認為:中國古代小說,是在封建正統文人「每訾其卑下」的歧視眼光下發展繁榮起來的。這也是一種「逆反」。
中國古代小說起於何時,源於何書?我們似不可拘泥於一時一書,因為小說在敘寫技法上,雖不似戲劇那樣要求各種文學藝術的高度融合,但較之詩歌、散文要求卻更多更高,非一時所能形成,更非一書所能標志,只宜概而言之。我們把先奏兩漢看作是中國小說的萌芽時期,實際上是基於我們並不認為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已經產生符合小說文體基本條件的小說作品。就實際情形而論,這一時期的神話、寓言、史傳、「野史」傳說等,都孕育著小說藝術的因素,為小說文體的形成准備了條件;同時也呈露出了中國小說童年時期便已形成志人、志怪兩大類別的端倪。不過中國古代早期的小說與歷史傳記難以截然分開來,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事實。
從後漢至唐代以前,是中國小說的童年時期,或者說是中國小說初步形成的時期。魯迅先生把唐以前的小說稱為「古小說」,這是為了與唐人小說和唐以後的小說區別開來。因為唐人小說是公認的中國文言短篇小說完全成熟的標志,而「粗陳梗概」的六朝小說,顯然是不成熟的。可以認為,「童年期小說」與「古小說」就是相似相通的。這一時期的小說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強調事物的「真實」而非強調藝術的真實。作品大都不作「幻設語」,作者所寫的是作者所相信實際存在的,因此作品大致帶有「傳景」性質。就志怪小說而論,不是像後來的作者借非人類的故事來反映人世間事,而是確信「陰陽殘殊途,人鬼乃皆實有」。從根本上講,作者還不知怎樣做小說,更非「有意為小說」。這種帶有原型狀態的小說,無疑表現了童年時期的特點。童年期小說以劉義慶《世說新語》為代表的志人小說和以干寶《 神記》為代表的志人小說兩大類別的興起,既與時代文明氛圍和社會習尚有密切的關系,又是萌芽期所孕育傾向的發展的不然,對爾後文言短篇小說的發展與分流奠定了基礎,甚至對某些長篇小說的創作也產生了影響。
「小說亦如詩,至唐而一變」。從中國小說發展史的角度來審視,唐人小說是一次質的飛躍。唐人小說,僅《太平廣記》一書收錄的單篇就有四十餘篇,專集四十餘部,約在千篇之數,大體分為兩類:一為傳奇,一為志怪。唐人小說繁榮發達的原因,除對童年小說創作經驗的繼承發展外,與當時的政治昌明、文化發達以及科舉「行卷」、「溫卷」之風有直接關系。
小說發展到宋代,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就是話本的產生。從此,以文言短篇小說為主流的宋以前小說史,從宋代開始,逐漸轉為以白話小說為主流的小說史;同時文言短篇小說的沿著它的軌跡發展。這樣中國小說史自此由文言、白族 兩條線索交互發展,它們既有各自的特點,又相互吸收、相互滲透,千姿百態,美不勝收,高潮迭起在中國文學史上小說所佔的分量越來越重,地位也越來越高。
就文言短篇小說發展的這一條線,至宋,文言短篇小說大體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傳奇體,這是唐人小說的余緒;二是筆記體短篇小立,它是童年期志人小說的演化;三是志怪體,這是童年期志怪小說的延續。宋人傳奇小說的成就遠不如唐人。「唐人大抵寫時事;而宋人則多講古事,唐人小說少教訓;而宋則多教訓」。「大概唐時講話自由些,雖寫時事,不至於得禍;而宋時則忌諱多,所以文人便設法加避,去講古事。加之宋時理學盛極一時,因為小說也多理性化了。」總之,宋代傳奇多與歷史題材,總體成就不高,但也不乏散金碎玉之作,如奏醇的《譚意歌偉》、無名氏的《李師師外傳》等。宋人筆記特多,為以前所不曾有過之現象。其中不少為說或近似小說。北宋初期,多記唐五代事,如孫光寬的北夢瑣言;北宋中期以後,多記本朝事,如司馬光的《涑水紀聞》;而南宋人則多記北宋舊年,如周輝的《清波雜志》等。宋代的志怪小說,「平實而乏文采」,其成就還不如記歷史瑣聞的筆記,但也有幾部頗有影響的作品,如洪邁的《夷堅志》、吳淑的《江淮異聞錄》等。宋人的文言短篇小說的成就雖不甚高,然數量與種類繁多,在小說史上應佔有一席之地。而寧人對文言小說的最大貢獻,在於編輯了一部卷帙浩繁的《太平廣記》,北宋初年以前的許多文言短篇小說,多賴以保存下來。
金元時期的文言短篇小說,無論數量或質量都未超過宋代水平。但發展線索未斷,且有一些較有影響的集子,如元好問的《續夷堅志》、劉祁的《歸潛志》、淘宗儀的《南村輟耕錄》等。
明代的文言短篇小說雖不能與同時代的白話長、短篇比肩,但在文言小說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著名的傳奇、志怪、清言小說集有:瞿佑的《剪燈新話》、李禎的《剪燈余話》、邵景詹的《覓燈因話》、張潮編輯的《虞初新志》、何良俊的《何代語林》等。這些集子中有許多文情並茂的作品。另外,有些散文大家如宋濂、劉基、馬中錫的文休中,亦間有日干小說名篇。
以宋初至明末的六百多年間,文言短篇小說大多晉唐,然又無一能逾越於唐。至清代而大變,文言短篇小說高度繁榮,產生了具有世界意義和影響的《聊齋志異》,把文言短篇小說的發展推向了最高峰。「用傳奇法而以志怪」(魯迅),概括了《聊齋志異》寫作與內容兩方面的基本特徵。《聊齋》的「志怪」與六朝的「志怪」的根本區別在於:蒲松齡的「志怪」而不信「怪」,六朝人則「志怪」而信「怪」;六朝人「志怪」是有竟無意地宣揚「怪」,而蒲松齡的「志怪」乃是有意寓托於「怪」。《聊齋志異》有雲:「集腋成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聊齋》一出,作出蔚起,雖無一能與之頡頏,但亦各有自己的成就。甚影響較顯者有:王士禎《池北偶談》、袁枚《子不語》(即《新齊諧》)、沈起鳳《諧鋒》、滿人和邦額《夜譚隨錄》、曾衍東《小豆棚》等。之後, 時治至光緒年間有王韜的《遁窟讕言》、《松隱漫錄》、《淞濱瑣話》和宣鼎的《夜雨秋錄》等。魯迅評後幾種集子雲:「其筆致又純為《聊齋》者流一時傳布頗廣遠,然所記載則已狐漸稀,百煙花粉黛之事盛矣。」另有程趾祥《此中人語》和賈名的《女聊齋》等。可見《聊齋》的影響及信作之盛況。《聊齋》風行百餘年後,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相繼問世。紀的對《聊齋》頗有微詞,謂其為「才子之筆,非著書者之筆」。「訾
(zhǐ底毀)其有唐人傳奇之詳,又雜以六朝志怪者之短」。(魯迅語)魯迅贊評《閱微》,謂其「雋思妙事,時足解蕢;間雜考辨,亦有灼見。敘述雍容淡雅,天越盎然,故後無人能奪其席。」但《閱微》側重記事以明理,故事情節不夠豐富,人物形象不夠豐富,且議論過多,因而缺乏《聊齋》那樣濃厚的小說意味,其學述價值高於文學價值。《閱微》之後,信者亦夥。清人筆記盛況空間,在文言短篇小說中,筆記小說所佔比重最大。但筆記中普非全為小說,只是筆記中有不少符合小說要求的作品。它有待我們去鑒別與整理。
我們再從宋代談談白話小說的形成、發展和演變。宋人話本的產生帶有革命的性質。其積極意至少有以下幾點:①由文言到白話,既增強了小說的表現力,又擴大了讀者面,因而提高了小說的社會功能。②作品描寫的對象由表現封建士子為主轉向了平民,尤其是市民,因而作品的思想觀點美學情趣隨之發生了變化。③奠定了白話短篇和長篇小說的基礎。枕頭人話本的興起,「實在是中國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魯迅語)
「話本」原是說話人的底本。「說話」就是講故事。作為一種伎藝,起源於唐而盛於宋究其淵源則很久遠。唐以前的「說話」活動僅限於士大光之間,多半供統治階段娛樂消遣。到了唐代「說話」作為一種伎藝,有向「市民文學」發展的趨勢。因唐人的文言小說、變文等,無論內容和形式,對話本都有影響。
宋代「說話」十分發害遍及瓦子、勾欄、茶樓、酒肄、街頭巷尾、宮廷寺廟、府第鄉村。這樣,便出現了一批專業化的「說話人」,還有編寫話本的團體,有「說話人」的行會。「說話人」有專業上的分工叫做「家數」;在「家數」中,影響最大者是「小說」與「講史」二家,尤其是「小說」這一家。從「說話」到話本小說,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初期,作為「說話人」底本的話本,不是供人閱讀,而是為了師徒傳授和講給人聽的;編寫話本,不是基於文學的目的,而是由於職業的需要。隨著市民對文化要求的提高和印刷事業的發達,供「說話人」使用的底本——話本逐漸被加工潤色,印刷流傳供人閱讀坑味了。話本—經公開流傳,白話小說也便隨這誕生了。從此,也使這種伎藝和話本在一定意義上分了家。
宋元時代,話本多是單篇流傳、多出於民間藝人之手,流傳於市井之間幾乎無一署名,致使不少作品至今弄不清寫作的具體年代,尤其是宋元兩代更難分辨。於是治小說的人只好把它們眼就一起,統稱為「宋元話本」。「宋元話本」到底有多少,至今尚無精確統計,當代學者認為,小說話本共67篇,其中以宋代居多。「講史」[又稱「平話」(或「評話」)]話本。多出自元代,據《永樂大典》目錄卷四六記載,共26篇(惜多已失傳,今僅存《編五代史平話》、《全相平話五種》、《大宋宣和遺事》和「講經」話本只是近似小說而非小說,只是對章回小說的形成有著積極的影響。
宋代「說話」伎藝的勃興,與當時都市經濟的畸形繁榮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從《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夢梁錄》和《武林舊事》諸種筆記可以清楚地得到說明。
明代是白話小說謊蓬勃發展的時代。就白話短篇小說而言,明人從三個方面作出了貢獻:一是加工潤色宋、元、明三代藝術上有缺陷忍氣吞聲話本,二是搜集整理話本小說集,三是創作了大量的擬話本。明代白話小說(短篇)最繁榮的時期是在萬曆以後,尤其是南方,都市經濟發達,市了階層形成士大夫生活日趨放誕,因而以反映市民生活為主要內容的白話短篇小說日益蓬勃地發展起來。最有代表性的集子是洪緶biān(木名)的《清平山堂話本》和馮夢的「三言」(《喻世明言》、《醒世通言》、《醒世恆言》)及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清平山堂話本》原分六集共收話本60篇,總名《60家小說》。僅存27篇。書中多宋元舊作,未加潤飾;少數為明人作品。「三言」共收白話小說謊百開篇,其中有經馮夢龍加潤飾的話本,也有他創作的擬話本,以明代作品居多。「二拍」則全為凌濛初創作的擬話本。 馮夢龍是一位「全能」通俗文學家,對通俗小說理論也有卓越的見解。他編的「三言」題材廣泛、佳作頗多、涉及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藝術上多所創造。從中可以看出宋元明話本的突出成就。 「二拍」是與「三言」同時的最早的擬話本集,共收作品80篇。凌濛初的思想遠不及馮夢龍進步,書中糟粕較「三言」嚴重得多。但在藝術上「抒情寫景,如在耳目」。(孫楷第語)
請初「抱瓮老人」從「三言」、「二拍」精選出四十篇作品,定名為《今古奇觀》,在「三言」、「二拍」一度失傳的情況下,賴此書我們得以了解明代白話小說的基礎情況,這個選集在廣大群眾中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明末清初,在「三言」、「二拍」的影響下,出現了擬話本創作熱潮,集子有四十餘部。它們的思想與藝術性雖不及「三言」、「二拍」,但去相存精,也還有些作品值得一讀,如崇禎年間出版的「天然知叟」的《石點頭》、明末清初李漁的《十二樓》、「元亨主人」的《照世杯》、周清源的《西湖二集》、「東魯古狂生」的《醉醒石》等。
清乾嘉以降,考據之風盛行,士大夫不熱衷於小說,直到清末,這種現象才發生變化,小說又得到了蓬勃的發展。
明初,《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相繼問世,標志著中國小說史又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從此,中國小說史以短篇小說為主轉而進入到了以長篇小說為主的新時期。雖然短篇文言、白話小說一直在按照身的規律發展前進,並且時有佳發,時有高潮,但總體說來,其成就與規模則無法與長篇小說相比擬。「四大奇書」在所屬各類題材中獨占鰲頭:《三國演義》既是歷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一部歷史小說的典範;《水滸傳》既是第一部全面描寫農民起義的巨著,也是一部英雄傳奇的典範;《西遊記》既是第一部長篇神魔小說,也是一部神魔小說的典範;《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寫世情的長篇小說又是第一部由文人獨力創作的成功的長篇小說。它們各自開創了一個長篇小說的創作領域。「四大奇書」的巨大成就深刻地影響著長篇小說的創作,以至形成了長篇小說創作的幾個系列:《三國》系列、《水滸》系列,《西遊》系列,《金瓶梅》系列,也影響著整個社會、影響著文化思想影響著人們的精神生活。這種巨大的潛移默化的力量是難以估量的。
清代乾隆年間,《儒林外史》和《紅樓夢》兩部長篇巨著問世,兩世之前,中國小說史上雖不乏諷刺之作,但卻沒有一部稱得上諷刺小說的樣板,所以魯迅對《儒林小史》的好評特多:「《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 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蹙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三篇)《儒林外史》在「四大奇書」之外,另闢了一條蹊徑。它不僅直接影響了晚清譴責小說的創作,也影響後來魯迅的雜文。至於《紅樓夢》的成就和影響就無庸多言了。無論其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是中國小說史和文學史上的巔峰,也是世界文學中的名著。它的巨大成就,可視為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現實主義創作藝術的光輝總結。如果說《三國》、《水滸》、《西遊》在民間影響極大,而《儒林》、《紅樓》的影響則在士大夫之間。尤其是《紅樓》的讀與講,則早在士大夫中成為了一種習尚和時髦:「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相互理解在。」這說明在清代知識階層中不僅有一股「《紅樓夢》熱」,而且還把是否通《紅樓夢》當成了衡量一個人學識高低的標准。在《紅樓夢》尚未西世時就有人評點,兩百多成來,評論者比肩接踵,續作汗牛充棟,其研究者之多,研究成果之富,在中國小說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對《紅樓夢》的研究,早已形成一種學派——「紅學」,而今已成為一門世界性的學問。這是中國的人驕傲。
《紅樓夢》之後,由於時代的原因,小說創作走向了低谷,至晚清,小說才又繁榮起來。由於清廷的極端腐敗,社會處於了大變革昀時期;小說理論高度發達,眾多雜志創刊問世,印刷事業也發達興旺,是為小說提供了創作面世的便利條件。據近人粗略統計,晚清長篇小說當在千種以上。「四大小說家」(李伯元、吳 yiàn(足企也)人、劉鶚、曾樸)中,僅李伯元、吳 (這個字打不出來)人二就創作了長篇小說數十種。晚清小說不論內容還技法,都有許多新因素,體現了變革時期的特點。對晚清小說的研究與整理,阿英(錢杏頓)先生貢獻最大,魏紹昌先生也作了許多基礎性的工作。從總體上講,較之明代和前清小說的研究,似乎顯得還很薄弱。可以紀的是「四大譴責小說」: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 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游記》、曾樸的《孽海花》。
綜前所述,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歷史大體是: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簡小說的單線發展;宋元時代,文言、白話、長篇、短篇、多線發展,呈現出多資多彩的狀態。
5. 現代小說和古代小說最大的區別在什麼地方
古代小說和現代小說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關於古代小說的說明,最早見於班固《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古代小說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不作任何誇飾.《世說新語》在眾多志人小說中以語言簡練、辭意雋永著稱,對後代筆記體作品的影響頗大.全書共8卷,按內容分為36門.
6. 寫古代小說的技巧
一、開頭
下棋人有句話,輸一著便輸全局。當然,這一著不是指被對方將軍。具體說來,開頭以描寫景象為佳。地點選在大漠也可,水鄉也可。切記俠客不可抱著劍佇立在肉店旁。否則他就只能抽出劍,悵然地在風中對著一堆豬肉大發劍癮,接下來被投訴送進衙門,接受道德教育。所以選址還是挺重要的。另一點要注意的是,地點一旦定下,整篇文章就只能在那方圓幾里內發生了......恩啊,這倒不是成規,只是據觀察,還沒發現除金先生以外的其他人一開始就寫了個轟轟烈烈的長篇。為了說明自己比較有自知之明,還是認死一個地方的好。
二、主角
好!接下來終於輪到主角出場了。
我們的主角一定是個英姿颯爽的人。縱然沒有相貌,也必定有一雙犀利如鼠牙的眼睛。如此這般,即使某一天武功盡廢,也可以用眼神殺死你。他在出場時,通常會擺出一個超有面子的POSE,或者做出一個重復不停的動作,如走路、騎馬,等等等等,反正不是不停眨眼就好。在做造型時千萬別說話,有人叫你也不能答應,不然就不酷了。相貌描寫自然不能吝嗇筆墨,多寫點多寫點。年齡是不限,從少年到老者都行。最重要的一點,主角一定要和眾人鮮明地區分開來。別人走路,他偏要站著不動(這里不排除故意要當攔路石的嫌疑),別人還站著觀看風景時,他已疾行數千里。
三、必備情節
1.愛情 如果你平時看言情小說過多又無處發泄時,這種方法值得採納。女子可以成為主角,但一要以配角的形式出現(下面友情鏈接幾個關鍵詞:翩翩然、嫣然一笑、稽首)。其中女主角也分兩種:一種是絕對的柔情似水,無心江湖紛爭,最後乾脆發展到猛吹枕邊風逼得主角隱退,兩人過著居士般索淡無味的生活;另一種則是所謂的江湖鴛鴦,一手好身段,有時還可以拯救主角於水深火熱之中,儼然是女權主義的代表人物。不過到底哪一種好,還是取決於全文的思想基調。
2.友情 俠客若是獨行,聽上去倒是不錯,但試想遇到一大撥人無力抗衡,只有仰天長嘆的份,悲切啊!所以還是安排個人來陪陪算了。這個人不能比主角帥,武功也不要太高,最多到比主角少會幾招就好。否則那人搶了風頭,兩人沒事時又搶小妾,傷了和氣,鬧個不歡而散多不好。後果遠不止這些,還會把你花了無數腦細胞構建起來的俠氣又沖得煙消雲散,想來還真是不劃算。故事結局裡兩人至少得死一人,營造點悲涼的氣氛。呵呵,江湖中人下場也不過如此嘛。
3.親情 其實很多俠客都像是從花果山的石頭里蹦出來的猴子,沒來頭的。寫寫親情,有時還是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主角的苦大仇深,多半是家中誰誰被殺受的刺激。舉個例子,主角若是從小家破人亡,無家可歸,少了人管教,才走上江湖這條不歸路,性情也落得個放盪不羈,整天被爹媽束著,不乖都很難。至於韋小寶嘛,純屬例外。在這里不作具體研究。
4.官府 如果想寫寫帶歷史氣味的小說,官府必不可少。技巧很簡單,只要把官府的某個達官顯貴寫成整日獰笑著欺壓可憐的勞動人民,其可憎嘴臉自然凸顯出來了。這時候的主角,便成了一個具有反抗精神和先進思想的人民
7. 中國古典小說和現代小說的區別
古典小說最多是用古白話文,或半文半白。現代小說多用白話文。
古典小說不管怎麼幻想也不會出現飛機電話,現代小說已經飛向太空了。
8. 如何評價近現代小說在古代小說的作用和意義
近現代小說沖破傳統現實主義的規范。
古代小說的語言有文言白話之分,就是古代白話,與現當代小說語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近現代使人物形象除簡單的社會學意義上的典型化人物外,又有原生態典型形象、心理型內向化典型形象與抽象化象徵性典型形象等。
簡言之,小說是以人物、情節、環境這三要素有機融合的生動、具體。逼真、自然的藝術畫圖來反映社會人生的散文體敘述文學樣式。
9. 古代文學和現代文學有什麼聯系
古代文學和現代文學的聯系,我認為是緊密相關的,因為都具有文學的特點和發展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