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武俠的武俠小說鹿鼎記
⑴ 鹿鼎記是武俠小說中的敗筆,這么說對嗎
的確,鹿鼎記剛剛出版的時候有不少人這樣評論,鹿鼎記的確是打破了很多武俠小說的固有模式,使得讀者讀起來並不像是一般武俠小說的那種仗劍江湖的體驗。
但是如果靜下心來想一想的話,那種固有的武俠小說模式又是誰規定的呢?無非是迎合讀者口味,人雲亦雲罷了。
鹿鼎記打破了所謂固有的模式,開創了新的諷刺的社會問題小說式的武俠小說的局面。整部鹿鼎記,其實就是一個中國人世界的眾生相,中華民族的優缺點幾乎都包含其中。
所以我還是更贊成倪匡對金庸小說的排名,鹿鼎記第一,笑傲江湖第二。
⑵ 金庸的最後一部武俠小說是哪一部
金庸最後一部小說是《鹿鼎記》,金庸在連載完《鹿鼎記》之後,就決定封筆了,而這部小說也是成為了金庸的最後一部巨作,金庸成就了韋小寶。
《鹿鼎記》是中國現代作家金庸創作的一部長篇武俠小說。這部小說創作於1969年-1972年間,背景設置在明末清初(1644年-1689年),講述從小在揚州妓院長大的韋小寶,以不會任何武功之姿態闖江湖各大幫會,周旋於皇帝朝臣之間並奉旨遠征雲南、俄羅斯之故事,塑造了一個與傳統俠客完全不同的小人物形象,並借這個形象諷刺了一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和迂腐頑固的思想,表現了民族統一的思想。
(2)反武俠的武俠小說鹿鼎記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鹿鼎記》這部小說從1969年10月到1972年9月連載在金庸主辦的《明報》上,連載時間長達兩年零十一個月。
《鹿鼎記》是金庸的最後一部武俠小說。小說名字中有「鹿」和「鼎」二字,「鹿」是「逐鹿中原」的「鹿」,「鼎」是「問鼎」的「鼎」,因此,從名字上看,《鹿鼎記》就和政治、權力斗爭是緊密相連的。可見,金庸在這部小說中仍然深深地關心著政治。《金庸作品集「三聯版」序》中說:「我初期所寫的小說,漢人皇朝的正統觀念很強。
到了後期,中華民族各族一視同仁的觀念成為基調,那是我的歷史觀比較有了些進步之故。這在《天龍八部》《白馬嘯西風》《鹿鼎記》中特別明顯。」
《鹿鼎記》書後又特地附有《康熙朝的機密奏摺》,他說道:「我認為過去的歷史家都說蠻夷戎狄、五胡亂華、蒙古人、滿洲人侵略中華,大好山河淪亡於異族等等,這個觀念要改一改。我想寫幾篇歷史文章,說少數民族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北魏、元朝、清朝只是少數派執政,談不上中華亡於異族,只是『輪流做莊』滿洲人建立清朝執政,肯定比明朝好得多。這些觀念我在小說中發揮得很多。希望將來寫成學術性文字。
⑶ 鹿鼎記和金庸以前的武俠小說的差別是什麼
除了《鹿鼎記》,金庸所有的武俠小說中,主角的性格為人里,都體現了一個「俠」字。所謂的俠,偏重於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即使不考慮立場對錯,總有十分正氣在裡面。再就是情——金庸的武俠小說里,除了鹿鼎,其他的主角無論性格如何,大多有一段情意糾纏在心底,也許很苦,也許很甜,但都很真。無論是楊過與小龍女,還是從桃花島盜書而逃的梅超風,都是如此。
但是《鹿鼎記》不同。首先主角沒有武功。但他並不是不能學武功,而是不願意學:他曾對師父獨臂神尼道:弟子學了這天下第一逃命的功夫,就再也不怕了!可見他志不在武,僅僅在於保命——保住了命,才能去享受他的金錢美女~主角對愛情的看法,更不是弱水三千隻取一瓢,而是基本上見一個愛一個,不止是愛,而且是要佔有,是要娶了來——這一點,在別的金庸武俠小說人物中是沒有的。
再就是,韋小寶不是俠。他是個小流氓,行事只憑義氣,跟紅花會的人結拜,就念著要護著趙三哥;進宮跟小玄子成了朋友,就把反清復明的師傅丟到了一邊——他唯一苦惱過不去的事兒,是小玄子要殺他的趙三哥,而趙三哥他們,偏要殺小玄子。——這樣的人,跟正氣這兩個字,沒有關系。
所以《鹿鼎記》中,沒有武,也沒有俠。這就是它和金庸以前的武俠小說最大的區別。
⑷ 為什麼鹿鼎記之後,金庸就不寫小說了
金庸寫武俠寫了十四部,到最後一部是《鹿鼎記》。《鹿鼎記》是一部反武俠的武俠小說,韋小寶不會什麼武功,卻能把那些武功高手玩弄於股掌之中。可見金庸認為中國文化裡面武功是沒有用的,學會怎麼玩人才是真的功夫。從此之後,金庸不會再寫武俠小說了,因為他要表達的在《鹿鼎記》里已經表達完了。
如果我們把金庸的武俠作品按照成書順序一一讀來,這個問題並不難解。他最初作《書劍恩仇錄》是有雄心的,總舵主雖然穩居『我最討厭的金庸男主』前三,可是這是很有趣的一個藝術形象。書里,回教徒香香公主跟總舵主說什麼死後在天堂相會之類的,總舵主的內心獨白卻是:將來你在天上,我卻在地獄里。這句話太值得玩味,總舵主身為相國公子卻做了反政府武裝(幾乎是恐怖組織)的首領,他心中的矛盾糾結,也許正能照見查生這一類中國知識分子的千古文人俠客夢。但《書劍》里仍有『漢賊不兩立』這樣失之簡單卻也爽快的價值觀,仍有香香公主的驚才絕艷雪蓮馨。香香身死之後化作蝴蝶,這??怎麼可能呢?用現在的話來說,這是一個大大的瑪麗蘇。在他後來的作品中,人物性格與價值判斷越來越開放以及復雜。射鵰還算是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的基調,胡斐卻可以跟北京眾武官瀟灑地推牌九。楊康如果出現在《天龍八部》的成書年代,也就不會落得一個簡單平面的認賊作父、賣國求榮的形象。
但復雜與好看是有代價的。金庸在《倚天屠龍記》的後記里表示,這書里的愛情其實不美好,張無忌雖然說自己更愛趙敏,但恐怕他也並不那麼清楚。最為珠聯璧合、盪氣回腸的愛情來自於價值觀簡單明快的《射鵰》或主角人設趨於極端的《神鵰》。人在少年時或許更嚮往《射鵰》或《神鵰》里主角的愛情。二武見了完顏萍耶律燕瞬間就把草包拋到腦後,或耶律齊這樣開始跟完顏妹子有曖昧又愛上郭芙的,我們泰半覺得不夠美好――可是這倒真實。我一直以為令狐沖的最愛始終是小師妹――然而小師妹這樣對他,然而小師妹也並沒做錯什麼。人生這些無法可解的苦澀與失望,最終只有自己吞。
到了《鹿鼎記》的世界,這個武俠烏托邦土崩瓦解。所有可以在早期、中期作品裡獨當一面的人物在鹿鼎里不過是反角與丑角,哪怕陳近南,也陷在泥沼里再也展不開拳腳。在一眾虛偽自私復可笑的江湖人物之中,韋爵爺竟然成了最可愛的人物,至少他真,至少他講義氣。只是我們的心中總有一個理想的俠客,一個教單於折箭的悲劇的英雄,一個死守孤城不惜相殉的俠之大者,一個任性妄為叛逆到底卻始終不渝的丈夫。我們讀武俠是為了遠離這污濁的、不得已的塵世。韋小寶很好玩,可是他並不能滿足文人心中的俠客夢。
⑸ 金庸的最後一部武俠小說是哪一部
金庸最後一部武俠小說是《鹿鼎記》。
《鹿鼎記》一反過去的以英雄人物為主角的設定,而是以韋小寶這個出身卑賤、武功低微、油腔滑調又不忘初心的小流氓為主角,讓他在一眾武藝高強、背景深厚的江湖高手、官場達人之間縱橫捭闔,上演了一出出人間喜劇和江湖鬧劇。
小說一出,立刻引起巨大的反響,被稱為反武俠的大作,後世的穿越文,其實很多主角都是以韋小寶為原型設計的,可惜作者們筆力不足,難以模仿韋爵爺風采於萬一,因此韋小寶至今仍在痞子小流氓形象中獨領風騷。
其實,在當時大家都寫大英雄的武俠時,已經有作家注意到了這個現象,並對此作了一些探索和嘗試,比如古龍1966年出版的《絕代雙驕》,江小魚的形象就是有別於一般英雄的,所以金庸在1969年塑造的韋小寶是在江小魚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並努力走向極致,韋小寶不但不是英雄,甚至連武功都不那麼行,但是仍然在江湖上混得風生水起。
在完成了《鹿鼎記》後,金庸顯然也覺得很難再超越自己,於是就封筆不再創作武俠小說了。
⑹ 金庸武俠小說中武功水平最高的一部是鹿鼎記么
《天龍八部》,《鹿鼎記》的武學水平並不高,而且《鹿鼎記》是以反武俠來立意的。
樓上說《俠客行》,不同意,《天龍八部》是普遍高,《俠客行》是一個人高,《越女劍》同理,一個人武功高代表不了什麼,不能表現綜合實力,你要說一個人,《倚天屠龍記》也有張三豐啊,所以必須是《天龍八部》
⑺ 金鏞有幾部武俠小說
一共15部: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飛—《飛狐外傳》(1960年)
雪—《雪山飛狐》(1959年)
連—《連城訣》(1963年)
天—《天龍八部》(1963年)
射—《射鵰英雄傳》(1957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被金庸小說的讀者稱為「俠文化的歌頌」
白—《白馬嘯西風》(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短篇小說
鹿—《鹿鼎記》(1969年)(封筆之作)韋小寶七個老婆:沐劍屏、方怡、建寧公主、曾柔、蘇荃、雙兒、阿珂。
笑—《笑傲江湖》(1967年)
書—《書劍恩仇錄》(1955年)--第一部小說
神—《神鵰俠侶》(1959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二部曲,被金庸小說讀者稱為「情的贊美」
俠—《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龍記》(1961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劍》(1956年)
鴛—《鴛鴦刀》(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短篇小說
《越女劍》(1970年)--金庸本意為「卅三劍客圖」各寫一篇短篇小說,最後只完成了頭一篇《越女劍》,亦沒有包含在對聯之中。
⑻ 為什麼說《鹿鼎記》是一部反武俠的小說
因為鹿鼎記的武力層次處於一種尷尬的境界 冷兵器的沒落與熱武器的開端
⑼ 金庸武俠:為什麼說鹿鼎記是最好的武俠小說
語言流暢,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節動人,知識面寬廣,雅俗共賞。武俠小說三大家我認為金庸梁羽生比古龍的稍好些,梁羽生的小說古典文學功底深厚,內涵深邃,少有人能懂。從情節、人物刻畫及知識面覆蓋等來說,金庸更勝一籌。所以說,古龍通俗,梁羽生高雅,金庸則是雅俗共賞。鹿鼎記作為金庸先生的收官之作,從寫作技巧等各方面來說,都已經達到巔峰狀態,所以才會有如是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