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武俠小說中的哲學

武俠小說中的哲學

發布時間: 2023-07-21 11:30:39

『壹』 金庸小說的文學價值如何

武俠小說的價值

----以金庸武俠小說為例

武俠小說是從我國頌揚狹義精神為主的各種形式的小說發展而來。武俠小說作為中國小說類型中極為重要的一大類別,長期以來受到了諸多的非議。特別是現代武俠小說,是在極其復雜的社會背景中成長起來的,它曾在文壇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熱潮,這可以說明武俠小說有其自身的價值和魅力。本文以金庸小說為例,分析武俠小說的「文化價值」、「認識價值」、「審美價值」。

一, 文化價值

金庸,無疑是現代武俠小說的泰斗。從五六十年代至今,金庸這個名字更是家喻戶曉。他的小說一直以來都深受讀者的喜愛,以他的小說改編的影視劇更是數之不盡。從金庸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武俠小說的文化價值。「俠」文化的精神被武俠小說繼承了下來,在金庸小說中,比如郭靖、喬峰等人身上就有著「狹」的品質。金庸把儒家的進取精神,道家的自在曠達和佛家的修身自律引入武俠世界中,處處滲透著我國的傳統文化。比如《天龍八部》滲透著佛的精神,《神鵰俠侶》體現道家的沖虛淡泊和直面生死。小說中滲透著大量的「出世、入世、無為」的思想,這體現著中國的哲學思想。金庸武俠交織著對歷史的反思。如《碧血劍》以明末農民戰爭作為背景,深刻揭示出中國歷史的一些特點:「鳥盡弓藏」;「今日的一縷英魂,昨日的萬里長城」;「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從金庸的小說中,我們讀到了歷史、哲學、古人的文化價值觀。

二, 認識價值

武俠小說雖是雅俗共賞的大眾文化,可它的認識價值卻不減。我們能夠從武俠小說中學一些為人處事的道理,從另一個角度認識人生、認識社會。在《書劍恩仇錄》中,阿凡提借驢子諷刺那些帶官帽的人,其實也告訴世人,為官之人不要總想著騎到人民的頭上,否則遲早會被人民拉下來的。《鹿鼎記》又是對中國官場斗爭的險惡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和不遺餘力的揭露,至今仍有現實意義。再看《倚天屠龍記》中的周芷若,她為得到張無忌的愛情而不折手段地迫害別人,註定她的愛情是不長久的;這也告誡人們,與人為善,真心實意的愛,才會有回報。

三, 審美價值

武俠小說獨特的審美價值在於它在一定程度上較好地進行了雅俗融合。武俠作者廣泛汲取了戲曲、電影、文學等多方面的特點,呈現出獨具一格的審美特徵。從敘事技巧來看,金庸跳出情節模板的約束,成功地運用現實主義辨證地處理人物與情節關系的經驗,以性格發展變化作為情節發展的內在動力,其結構宏大嚴謹,一氣呵成。如《神鵰俠侶》,以宋朝為大背景,以楊過的成長為線索,表現楊過性格、價值觀的變化,推動情節發展,環環相扣,構成宏偉的社會畫卷。從小說語言來看,金庸小說用詞凝練、典雅、清新,融入了大量的古典詩詞。此外,愛情在武俠小說中站了很大比重。金庸小說也以愛情作為主旋律貫穿始終《書劍恩仇錄》中陳家洛與喀絲麗的愛情,《神鵰俠侶》中楊過與小龍女的愛情讀來讓人盪氣回腸。作者推崇的這種性靈之愛,拋棄世俗之利,以情義為尊的思想帶給人們美的感受。

武俠小說的魅力是不可低估的,武俠小說深受各種人的喜愛。在這個商業化的時代,很多武俠小說以影視的形式出現,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徵,在武俠小說發展的過程中,但願它不失去自身的精神才好。

『貳』 有關笑傲江湖的人生哲理的文章,復制即可。

《笑傲江湖》中的人生哲理
鄭春元(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編輯部,湖北十堰442000)
摘要:《笑傲江湖》中的人生哲理具有豐富性、整體性、深刻性的特點,所蘊含的人生哲理主
要有生存哲理、成長哲理、權利之爭哲理、識人哲理及武功哲理。這些哲理增加了作品的理性負載,給人以深刻的啟示,不僅具有歷史意義,而且具有現實意義。關鍵詞:笑傲江湖;人生哲理;深刻意蘊中圖分類號:I24.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254(2009)01-0069-06
收稿日期:2008-09-03
作者簡介:鄭春元(1949—),男,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編輯部編審,從事武俠小說及俠文化研究。
《笑傲江湖》是金庸的封筆之作《鹿鼎記》之面的啟示。人生哲理有豐富和單一之分,深刻與前的一部作品,已有的系列武俠小說已經如同淺顯之別。一則寓言一條哲理,單一明確,容易連綿的群峰,達到了相當的高度。此時他對武領悟。而有些文學作品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則豐俠小說進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力求有所超越。富而深刻,能給人以深邃的啟示。
〔2〕(35)
《笑傲江
他通過對中國社會歷史的透視和洞察,反思歷湖》描寫的是化外的武林天地,是一個虛擬的世史,拷問人生,力求更深刻地反映社會、歷史和界,具有幻想性的特徵,運用了大量的隱喻,有人生,增加作品的哲學意蘊、歷史意蘊、政治意豐富的隱喻意義和哲學意蘊,蘊含著豐富的人蘊、道德意蘊、審美意蘊,增加作品的深度,增加生哲理。作品中的人生哲理具有豐富性、整體其理性負載,使小說富有人生哲理。正如作家性、深刻性的特點,所描寫的江湖規則、江湖中自己所言:「武俠小說本身是娛樂性的東西,人的慾望追求、武功的學習苦練、各門派的拼殺但我希望它多少有一點人生哲理或個人的思爭斗、人與人之間的愛恨情仇、不同的人有不同想,通過小說可以表現一些自己對社會的看的結局和下場,等等,無不蘊含哲理意蘊。作品法。」〔1〕(149)金庸以其非凡的文學功力和藝術才中有大的人生哲理,也有小的人生哲理。大的人華,實現了自己的這一願望,使《笑傲江湖》寓有生哲理蘊含貫穿於全書中,只有讀完全書,細細豐厚的哲學意蘊,成為飽含哲理的作品。
品味,才能領悟得到。如讀完全書你會對「人怎所謂哲理,是指對生活現象和生活經驗的樣才能笑傲江湖」這一問題的答案有所領悟。理性概括。文學作品中的哲理往往是蘊涵在形《笑傲江湖》中的人生哲理的深刻性表現在涵蓋象之中的,人們通過閱讀作品可以得到哲理方
的廣闊性,既反映了古代某個生活領域的現象,
069

海大學學報
二九年第一期
1/6
070
也反映了現代及將來某個生活領域的現象。例如東方不敗被任我行等所滅,任我行重新登教主之位時,東方不敗的原下屬揭露東方不敗的罪行說,東方不敗荒淫好色,強搶民女,淫辱教眾妻女,生下私生子無數。作者通過這一事件所闡述的人生哲理是:權勢使言論失真。這里有兩個方面因素,一是言論者為討好新主子,二是屈從於權勢。東方不敗別的罪行是有的。但他練《葵花寶典》之功,早已自宮,失去性功能,怎能生出無數私生子來?這種權勢使言論失真的現象古往今來比比皆是。比較典型的,古代趙高導演了指鹿為馬的鬧劇。現代大躍進中有一畝地能產一萬斤糧食之說。「文化大革命」中的權勢使言論失真的現象更是數不勝數了。而且將來這種現象仍會出現。這就是《笑傲江湖》中的人生哲理的深刻性。
《笑傲江湖》中的人生哲理增添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內涵。所蘊含的人生哲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到,現實中某人如用錢買到了官,用不正當手段得到了權力,他絕不會去為人民服務,而是要瘋狂地撈錢,大肆犯罪。《笑傲江湖》中的自宮者們並沒有得到夢寐以求的整個江湖,也就是以喪失人性為代價,並沒有得到所求的東西。他們獲取的是因罪惡所受的懲罰,是自身的毀滅。左冷禪率眾偷襲華山時被令狐沖刺死,岳不群設計加害令狐沖被儀琳所殺,東方不敗被任我行等所殺,林平之為復仇殺人無數,與世為敵,雙目失明,被令狐沖廢去雙臂,囚禁於西湖水下石室度其餘生。
在現實生活中,自宮之事子虛烏有,但為私利、權力、金錢而舍棄人性、道德之事卻比比皆是。以有人心甘情願引刀自宮來隱喻功利慾對人性的破壞摧毀力之強,實在是太妙了。金庸用這一虛構的故事把人生哲理講得形象深刻。這是文學大師的偉大創造。
人在江湖,身要由己。
《笑傲江湖》中有一句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3〕(700)這已成為經典名言,人人耳熟能詳。
渤海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一、生存哲理
人生所求必須通過正當手段獲取。人在不同階段都有所求,求名、求利、求權、求愛,等等,人的一生就是通過努力獲取所求的一生。人的所求要通過正當手段去獲取、去實現,如想得到金錢,就要通過正當勞動去賺;想有武功,就要下苦功去練;想得到權力,就要提高自己的管理才能並得到眾人的認可。如失去道德人性,用非正當手段去獲取,去偷、去搶、去

『叄』 看金庸武俠小說,你學到了哪些人生道理

看完了金庸武俠小說之後的我,目光不是停留在那些絕世武學上面,還幻想著成為一代大俠什麼的;也不是愛慕裡面的情投意合、長相廝守之情,感悟最深的就是裡面的佛法意境。

金庸武俠小說之中,既是以歷史為主線,符合歷史的基礎上進行的故事,同時其中還蘊含了許多佛家教義,金庸先生就是利用那些高僧如掃地僧、空見大師、一燈大師和三渡等高僧為代入人,像我們展示了許多佛家教義。

最後——空即是圓,圓即是空,人相我相,好不懵通:

渡厄道:“你過來,老僧收你為徒。”謝遜道:“弟子不敢望此福緣。”他拜空聞為師,乃“圓”字輩弟子,若拜渡厄為師,敘“空”字輩排行,和空聞、空智便是師兄弟稱呼了。渡厄喝道:“咄!空固是空,圓亦是空,我相人相,好不懵懂!”謝遜一怔,登即領悟,甚麼師父弟子、輩分法名,於佛家盡屬虛幻,便說偈道:“師父是空,弟子是空,無罪無業,無德無功!”渡厄哈哈笑道:“善哉,善哉!你歸我門下,仍是叫作謝遜,你懂了么?”謝遜道:“弟子懂得。牛屎謝遜,皆是虛影,身既無物,何況於名?”謝遜文武全才,於諸子百家之學無所不窺,一旦得渡厄點化,立悟佛家精義,自此歸於佛門,終成一代大德高僧。

因此金庸武俠小說之中,真正最值得我們欣賞的應該是這些佛家教義,其中像謝遜和裘千仞這些誠心悔過和蕭遠山和慕容博放下仇恨的都是最好的例子。

『肆』 論武俠(引子)-金古梁溫

  喜歡武俠劇的朋友大都無法繞開的一個話題,那就是:「金庸小說中究竟誰的武功排第一」。

  眾所周知,從上個世紀8、90年代(可能更早)開始颳起了一股武俠風(我出生的那個年代之前暫不論)而其中最具代表,也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當屬新武俠四大宗師: 金(金庸),古(古龍),梁(梁羽生),溫(溫瑞安),人稱金、古、梁、溫四大家 ,當然還有其他比較有名有影響力的,如黃易(他的代表作《大唐雙龍傳》《尋秦記》《覆雨翻雲》)都是存載著我們青春記憶的作品,光是《尋秦記》就被翻拍了好幾個版本。他們每一位都曾是武俠界的泰斗,傳奇人物,如今除了溫瑞安,其他四位都已仙逝,深感遺憾!再次為他們祈禱,願他們在另一個世界一樣精彩絕艷,續說自己的傳奇……

  話說回來,武俠,文學,歷史等都有自己的體系和淵源,如果脫離了軌道,將歷史事件,人物,甚至家國情懷,愛恨情仇都拋卻了,那武俠也就不再是武俠,只會淪為人們匆匆一瞥的笑談罷了,上面的每位大家都代表了一種風向,一種趨勢和一種領域,將自己的個人情感,經歷,獨特的情懷和對武俠,對俠客的理解融為一體,各自提出了不同的理念。

讀者數以億計,持續時間之長,覆蓋地域之廣,讀者文化跨度之大,超乎政治分歧之上,中國內地最早的讀者可能是誰?一系列難以索解之謎!

  若問當今華文作家中擁有讀者最多的是誰,大概們會異口同聲地回答:「金庸!」

金庸作品造就了千千萬萬個「迷」,也帶來了許許多多個「謎」。

  我曾經以為男性青年學生才喜歡金庸小說。誰知一調查,出入非常大,許多女學生照樣愛讀。而且他們的父母親和許多上了年紀的華人也同樣喜歡讀。真是到了不分性別、不分年齡的地步!

《射鵰英雄傳》 1950年代在報上連載,許多人爭相傳告,報紙發行量一下子增加很多。從那時起,可以說港澳地區就出現了「金庸熱」。而且隨著《神鵰俠侶》、《天龍八部》、《笑傲江湖》等作品出現,「金庸熱」四十年來竟是長盛不衰。

 

  鄧小平先生可能是內地最早接觸金庸作品的讀者之一, 1981年7月18日鄧小平接見金庸時,第一句話就是:「你的小說我是讀了的。」

  金庸小說本身還包含著一系列難以索解的有趣現象。舉例說,金庸小說雖然產生在香港商業化環境中,卻沒有舊式武俠小說那種低級趣味和粗俗氣息。再例如,金庸自己完全不會武功,卻能把武林人物的打鬥寫得那麼吸引人;金庸小說明明是武俠小說,卻又有著濃重的文化氣息,簡直可以當做文化小說來讀。又例如,武俠小說一般都以神奇、曲折來吸引人,可是金庸小說同時卻又相當貼近生活、貼近人生,簡直是相當生活化的;武俠小說在類型劃分上無疑屬於通俗文學,但如果有誰真要將金庸小說單純歸入通俗類,我敢肯定會有許許多多讀者站出來強烈反對。諸如此類,金庸小說似乎充滿了許多不易詮釋之謎。

  在武俠世界中,男子的責任和感情是『仁義為先』。仁是對大眾的疾苦怨屈充分關懷,義是竭盡全力做份所當為之事。引申出去便是『為國為民,俠之大者』。中國的傳統思想是儒家與墨家,兩者教人盡力為人,追求世事的公平合理,其極致是 『殺身成仁,捨生取義 』。武俠小說的基本傳統也就是表達這種哲學思想。」可見,金庸確實在自覺地承擔武俠小說的這種使命。金庸筆下最傑出的英雄人物,都是深明大義,自覺地為群體、為民族、為大多數人利益而奮斗,乃至獻出自己生命的。這些形象,體現了中華民族一種最高的人生價值觀,也是金庸對武俠精神的一種新的提升。像郭靖,資質質朴,甚至有點笨拙,但他刻苦、沉穩、富有責任感,認定一個目標就堅持去做,絕不畏難退縮,自知愚鈍反而加倍努力,人一我十,武功終於達到超群的地步。更加難能可貴的是,郭靖身上有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從《射鵰英雄傳》到 《神鵰俠侶》 ,郭靖都堅持抗元,死守襄陽城,一守幾十年,明知蒙古兵力強盛,自己遲早會失敗,但只要能多守一天就盡力多守,絕不放棄。黃蓉原想到最後關頭他倆可借汗血寶馬脫身,郭靖堅決反對,黃蓉只好長嘆道:「我原知難免有此一日,罷罷罷,你活我也活,你死我也死就是!」這種精神是可歌可泣的。郭靖之所以能堅守襄陽數十年,就因為他有一種自覺的「為國為民」的責任感。

《射鵰英雄傳》末尾,郭靖和年老力衰的成吉思汗曾有一段對話。成吉思汗說:「我所建大國,歷代莫可與比。……你說古今英雄,有誰及得上我?」郭靖答道:「大汗武功之盛,古來無人能及。只是大汗一人威風凜凜,天下卻不知積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兒寡婦淚。」在郭靖看來,英雄「必是為民造福、愛護百姓之人」。《射鵰英雄傳》所頌揚的英雄,是質樸厚道的平民郭靖,而不是滅國無數的成吉思汗。」類似這樣的英雄人物書中還有很多,在此不多做講解,後續會逐步解說!

古龍 把武俠小說引入了經典文學的殿堂,將戲劇、推理、詩歌等元素帶入傳統武俠,又將自己獨特的人生哲學融入其中,使中外經典鎔鑄一爐,開創了近代武俠小說新紀元,將武俠文學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代表作有《多情劍客無情劍》、 《絕代雙驕》 、《英雄無淚》等。很多夜都被翻排成影視劇作品。

  梁羽生摒棄了舊派武俠小說一味復仇與嗜殺的傾向,將俠行建立在正義、尊嚴、愛民的基礎上,提出「以俠勝武」的理念。他的作品更多的是提現了一種「俠氣」,俠骨柔腸,這點與金庸有點區別,像張丹楓,他與雲蕾「雙劍合璧」,無敵於天下。雖說笑傲江湖中令狐沖也有些類似,到終歸還是愛金庸多了一份柔情,傷感和別離,人物內心,情感的刻畫更加細膩,肝腸寸斷。代表作品有 《白發魔女傳》 《七劍下天山》《 萍蹤俠影錄 》《雲海玉弓緣》等。

  再說說溫瑞安,我對他的了解不多,僅有的看過的幾部作品《 四大名捕 》《逆水寒》《布衣神相》,雖說也是跟精彩,但個人覺得比之其他幾位少了些許的博大,恢宏,細膩,歷史,故事性,深度或有不及。言語稍嫌羅嗦,情節性稍差,兼且寫男女感情實在垃圾,只能博得少數死黨的喜愛。影響力自然遠不及其他幾大宗師。它師承古龍,雖說是又自創一派,但是在他作品中能看到太多古龍的影子,可以說古龍 愛將些哲理榮辱武俠的特點發揮到登峰造極,無以復加的地步,又說教之嫌。不顧情節奇詭,又寫的豪氣縱橫,總能讓讀者熱血沸騰,感動的一塌糊塗。

  最後就是黃易,堪稱是網文鼻祖,黃老爺子是喜歡周易的,學習掌相、星相、八字、古琴、洞簫、玄學、《易經》等。後來辭去藝術館的高職厚薪,隱居大嶼山這個離島深山、藏風聚水之地,專心從事創作所以名字都改了叫黃易。

他試圖討論的境界,也的確是十分之高的——天道。代表作 《 大唐雙龍傳》 我認為以達到了《射鵰英雄轉》的級數。黃易能些這么長還能一直抓住讀者的閱讀慾望,並能自圓其說,實在令人佩服,最主要是他的武俠世界觀是完全迥異於前代作家的,黃易小說的要旨既不執著於入世救民於水火、挽大廈之將傾,也並非執著於世俗層面上的功名利祿,他的超越性體現在「出世」也即對「天道」的追求上,黃易通過玄幻將世俗快樂與終極關懷緊密地聯系起來。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上初一那會兒,我哥上高中,一天夜裡他抱著黃易的大本頭看到凌晨2點多,後來我媽起床上廁所時發現燈還亮著,就把燈給關了,豈料我哥他又躲到廚房去看,一直看到第二天天亮才睡覺……那麼為什麼黃易的書在網上相對火很多呢?

  因為網文追求的就是爽啊,譬如什麼斗破蒼穹,斗羅大陸,星辰變,神墓,大主宰等,也可以叫爽文,IP很高,版費很高,但你絕對不可能跟我說:這部書的文筆好,質量高。像起點的一些簽約作家,文筆都不差,也不一定就比之以上大師們差多少。

  時至今日,武俠的地位遠不如從前,大俠們已然離去,我輩中人又當如何繼承先輩們的衣缽,發揚先輩們的精神呢?

  唯能極於情,故能極於道,我建超世志,必登無上道。

  前兩句就出自《覆雨翻雲》里評價浪翻雲的那句:唯能極於情,故能極於劍!

『伍』 金庸的學佛之路

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常常宣揚佛教中的「大悲大憫」思想,這不僅增加了武俠小說的思想深度與哲學內涵,更是對於普羅大眾的價值觀做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引導。

北大教授陳平原給予金庸的武俠世界以這樣的評價:「倘若有人想藉助文學作品了解佛道,不妨從金庸的武俠小說入手。」

中國當代的武俠小說始於金庸,一個人,一支筆造就了浩瀚江湖,金庸武俠小說創造了中國現代文學史的一個奇跡。

金庸小說中蘊涵著儒、道、釋、墨等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其中尤以佛學為盛。

金庸與佛有緣,對佛學有很深的造詣,為了能夠直接讀懂佛經,他還潛心學習全世界最復雜的文字梵文。

金庸說:「我皈依佛教,並非由於接受了哪一位佛教的高僧教導,純粹就是一種神秘經驗,是非常痛苦的和艱難的過程。」

1976年,金庸收到一個噩耗,19歲的長子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自殺。

白發人送黑發人,這對他打擊非常大。

當時他覺得非常的愧疚沒有和兒子探討過生命的意義,他並不知道兒子為什麼在美國要自殺,生命這么可貴,他怎麼就輕易的放棄了生命?

他想和兒子能在心靈上有溝通,但卻實現不了了。

之後一年,生死的終極問題他一直在思考。他看了很多的書,想探究生與死的奧秘,但很多書籍都不能回答他的這個終極問題。

最後,他覺得應該在宗教里找到答案。他曾經系統地閱讀過《聖經》,很肯定聖經里並沒有他要的答案。

有一天,他忽然領悟到了亡靈不滅應該去佛教中尋求答案。

中國佛經浩瀚如繁星,只讀基本入門的書,他就覺得其中的迷信色彩太多,不符合他對真實世界的認知,但還是勉強讀下去。

後來越讀越深,讀到了《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歷經幾個月的苦讀,潛心研究琢磨,忽然就有了感悟,覺得自己找的真理就在佛經中。

只是,他覺得中文佛經太過深奧,有些古文翻譯偶有一兩個字有完全歧義的含義,實在無法了解。於是就在英國訂購了全套的《原始佛經》的英文譯本。

所謂的原始佛經,就是佛教研究者認為最早期,最接近釋迦牟尼所說的佛法記錄。

英文佛經讀起來就沒有那麼深奧,容易閱讀,內容簡明,平實,和真實的人生十分接近。

由此,在閱讀的過程中,他有了信仰,開始相信佛陀釋迦牟尼確實是悟到了人生的真實道理,然後將自己悟道的內容傳給世人,這就是佛法。

最終佛法解決了金庸的問題,讓他從失去兒子的痛苦中走了出來,這個過程大約是一年半時間,他開始全心全意的接受佛教。

後來他又讀了大乘佛教中的《楞嚴經》、《般若經》。問題又來了,大乘佛教裡面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內容,奇異和誇張的東西,讓他不大相信,並覺得超出人的常理,不大讓人信服。

直到有一天讀了《妙法蓮華經》,經過長時間的思考,他終於有所悟。原來大乘經典主要都是「妙法」,用巧妙的方法來宣揚佛法,解釋佛法,使得普羅大眾都能聽得懂,學得到。

佛陀用牛車、大雨等等和人們生活相關的內容做比喻宣講佛法,為了讓人通俗易懂,甚至佛陀假裝中毒將死也無不可,目的就是讓人懂得佛教的道理。

了解了妙法兩字的意思,他對大乘佛教的那些怪異故事也就不大反感。

在中國佛教的各宗派中,他認為自己的心靈最和「般若宗」接近。

雖然從小就聽祖母誦念《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金剛經》和《妙法蓮華經》,但要到整整六十年之後,金庸才通過痛苦的探索和追尋,進入了佛法的境界。

金庸在和友人的一次論道中曾談到:中國近代高僧太虛法師和印順法師都提倡「人間佛教」,主張佛教要入世,要為社會、民眾做貢獻。即大乘佛教所提倡的「普度眾生」,他認為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思想。

『陸』 中華武俠小說特點及其文化分析

中國武俠和外國的武俠小說在本質上的區別是中國武俠小說注重社會關系的建立,道德水準在特定歷史階段的被認可,而外國武俠小說的內容建立在對帝王的尊重和純粹力量的對比上。在《史記·刺客列傳》(不好意思,我一直將這部分當武俠看)以及我們所知道的《虯髯客》、《大鐵錐傳》(這兩部出自那裡我忘記了)還有《七俠五義》等等都比較注重當時的特定歷史時期被公眾認可的道德准則,這種狀況在可能一直延續到了上個世紀5、60年代,從司馬麟的武俠小說就可以看出來。外國武俠小說從《奧賽羅》、《三個火槍手》(在以前的我沒有看過了)那樣的作品來看,大多比較注重力量的對比,純粹是一種為貴族服務的小說和戲劇,可以認為它們是文字角斗場,但是隨著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偵探小說、科幻小說在商業上價值激增在19世紀、20世紀的歐美武俠(甚至於不能叫武俠只能叫俠客小說)小說最具代表性的我看要屬《佐羅》了,《佐羅》的受歡迎是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殖民主義的衰落使得象美國那樣的文化逐漸占據了美洲大陸的主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文化逐漸走向一個多元化發展的局面,東方的文化受到了很多西方文化的影響(《天龍八部》中的蕭峰活托托的一個奧賽羅)。西方偵探小說的影響,使得中國的武俠小說的作者逐步將在西方小說中的邏輯推理等人所眾知的具有商業價值的因素加入到小說當中(如古龍的《陸小鳳》、溫瑞安的《四大名捕》),更有甚者看到了由於美蘇太空爭霸而引發的太空爭奪戰在商業上的利用價值,在國外他們著重探險,在中國我們著重和外星生物的爭奪,或者根本就把戰場開辟到太空上去。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武俠的概念已經很廣泛了,特別是中國的武俠的概念。

中國的武俠有三層含義:一是孔武有力,身手敏捷,格鬥技術高超;二是在某一特定的道德標准下被廣泛接受的道德體現的精華(如郭靖之守襄陽不若文天祥乎?);三是,個人修養達到一個相當高的層次,這比較符合中國近5000年的文化的遺傳,這一點在武俠小說中不是以某一個主角體現出來的,而是由一部書中的一個群體體現出來的——個人認為這一點個人認為梁雨生做的很不錯——所以中國的武俠是一個廣泛的概念。 個人認為廣義上講武俠小說應該包涵所有那些反映通過武技來體現人類潛能的小說,不知大家是否同意。 抽空我會看看有網友所說的那部《獰皇武霸》的,但是就中國的文化含義來說,最孔武有力的人並非是武功最強的人:) 另外,小李飛刀,我一直認為那是暗器:)所以在刀的評論裡面我沒有考慮他,有句話我很贊同就是「刀的好壞還是在於用刀的人」(燕南天之劍可比倚天、青虹更利乎?)
武學至上境界,乃即武學而超武學之境界,武學與非武學,本性一如之境界。如此境界,無佛家武學,無道家武學,亦無俗家武學,無佛家、道家、俗家分別之相,乃至亦無無分別之相,佛陀所言離一切分別無分別是也,亦可謂真如自性,大道之實性,此為一切武學非武學之源,不可思議,妙不可言之境界也。此不可言說,假而言之,曰武學之無極境界可也。對應於非陰非陽或無劍境界。

此無上妙境自性起用,自體自然生發而分別生出三相,即通常所謂佛家武學、道家武學與俗家武學是也。此三相初生,故尚未分離,分而未分。三相即一相,一相即三相,三而一,一而三,介於無與有之間,武學之太乙境界也。具體而言,九陽真經、九陰真經、獨孤九劍[木劍境界(草木竹石皆可為劍)的系統化]即此境界也。九陽真經是佛而非佛:佛,是因為此武學聖典乃從佛學至上大乘禪宗正宗真傳達摩祖師所傳之無上佛法而化來,故一切佛門武功皆歸於九陽真經;非佛,是因為此武學聖典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佛家武學也。九陰真經乃道而非道:道,乃由於此武學聖典為道家大宗師黃裳由道學淵藪道藏中化來,故一切道家武功皆歸於九陰真經;非道,乃由於此武學聖典亦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道家武學也。獨孤九劍則是俗而非俗:俗,是因為此武林絕學乃俗家千古奇人獨孤求敗以易經為總根源而化來,故一切俗家武功皆歸於獨孤九劍;非俗,是因為此武林絕學亦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俗家武學也。故天下一切武功皆以萬流歸宗之勢融匯於以上三大武學,此三大武學又以九九歸一之勢歸於自然無為的絕頂境界。故三大宗師,達摩祖師、黃裳真人和獨孤大俠,雖假借佛門武學、道家武學和俗家武學之方便,而實際心中並無佛家、道家和俗家武學之分也。

三大宗師之分別:就最終意義而言,獨孤大俠,黃裳真人,達摩祖師三大宗師當究竟無別,皆可稱絕頂境界,然細論仍可分出高下:達摩祖師當下直承,純以自心為源而生無上武學,武學只是明心見性之方便,也就是說, 達摩祖師對武學的境界是本來超越,本來無武;黃裳真人是假借道藏為緣,以自心為因而生至上武學之果,終究有所憑借,故雖最終超越了武學,尚非本來超越之境界,不過極其接近此境界,獨孤大俠則經過一生極其艱苦的修習之後,直到最後才超越了武學,踏入武學和人生乃至天道證悟的至上境界,比之於以上兩位稍遜一籌.達摩祖師乃無為境界,黃裳真人乃類於無為境界,獨孤大俠則是由有為而歸於無為的境界.達摩祖師是當下無極,黃裳真人是由太乙而無極,獨孤大俠是遍歷一切有形而無極[基本上經歷了劍道修習過程中的所有階段,經歷最全],不過最終無異,都是體用一如之境界:達摩祖師以真如為體,以博大無邊的無量武學為用;黃裳真人九陰真經上卷明大道微妙本體,下卷為破盡天下一切武學之法門;獨孤大俠的無劍境界,既是內力的無所施而不可,又是劍招的變化無窮。

『柒』 金庸的武俠小說教會我們的道理有哪些

《射鵰英雄傳》郭靖的故事告訴我們,哪怕你天資愚鈍,不被人看好,出身不好,但是只要努力了,不走歪門邪道,遲早會成功。

『捌』 橫劍攻於技,以求其利,是為捭;縱劍攻於勢,以求其實,是為闔.捭闔者,天地之道.到底是什麼意思啊

意思是:橫劍以技進攻,以求得利,這叫開。縱劍以勢進攻,以求得實,這叫合,開合,天地大道。

出自:鬼穀子[戰國]《鬼穀子全集》。

原文:「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實,實得其指。闔而捭之,以求其利。」

釋義:橫劍劍法專攻技巧和招式,以求得劍法的攻擊和鋒利,這叫捭。縱劍劍法專攻氣勢和局勢,追求致命一擊的機會,這叫闔,能夠達到達到捭闔境界和水平的人,才是掌握天地大道的人。

(8)武俠小說中的哲學擴展閱讀:

影響

《鬼穀子》一書,歷來被人們稱為「軍書之寶」,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獨具特色,是亂世之慧說,亂世之哲學。它的哲學是實用主義的,講求名利與進取,是一種講求行動的實踐哲學,其方法論是順應時勢,知權善變。

因為千百年來中國一直以儒家思想為正統,所以鬼穀子的學說沒有得到後人應有的重視,因此,歷代學者對《鬼穀子》一書推崇者甚少,譏詆者極多。

其實,《鬼穀子》一書並非等閑之書,它一直為中國古代軍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所研究,現又成為當代商家的必備之書。它所揭示的智謀權術的各類表現形式,被廣泛運用於內政,外交、戰爭、經貿及公關等領域,其思想深深影響今人,享譽海內外。

《鬼穀子》、《關令尹喜內傳》、《本經陰符七術》最早見於《隋書·經籍志》,在其後的史書及其他文獻典籍也多有記載。《鬼穀子》作為縱橫家游說經驗的總結,它融會了鬼穀子畢生學術研究的精華,其價值是不言自明的。

《鬼穀子》共二十一篇,其中的轉丸,卻已失傳。該書作為縱橫家的代表著作,為後世了解縱橫家的思想提供了不少的參考。

熱點內容
求嬰穿古代小說 發布:2025-01-12 06:36:46 瀏覽:950
找有種馬的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1-12 06:25:11 瀏覽:660
漫言情微信小說背叛 發布:2025-01-12 06:13:00 瀏覽:961
穿越古代呆萌受gl小說下載 發布:2025-01-12 05:30:55 瀏覽:515
好看經典的婚後現代小說 發布:2025-01-12 05:25:43 瀏覽:779
硬科幻小說穿越 發布:2025-01-12 05:24:01 瀏覽:807
女主蘿莉穿越末世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1-12 04:19:42 瀏覽:28
網路小說霸氣名句 發布:2025-01-12 04:06:01 瀏覽:50
男主開辦學校的古代小說 發布:2025-01-12 03:56:18 瀏覽:560
古代公媳相戀的小說 發布:2025-01-12 03:38:36 瀏覽: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