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中國古代小說前沿動態

中國古代小說前沿動態

發布時間: 2023-06-14 23:27:00

⑴ 中國古典小說的發展歷程

1、萌芽期

上古到先秦兩漢的古代神話傳說、寓言故事促成了小說的孕育和形成。如《女媧補天》《誇父逐日》。

2、成長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志人、志怪小說,其情節結構比較簡單、粗略。如干寶的《搜神記》和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3、成熟期

唐傳奇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小說的成熟。如《柳毅傳書》和《鶯鶯傳》。

4、發展期

宋代的話本,明代的擬話本的出現,推動了古代小說的發展,擬話本的題材更加廣泛,情節更加曲折,描寫更加細膩,如《灌園叟晚逢仙女》。

5、高峰期

明清章回體小說將古代小說逐漸推向了頂峰。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紅樓夢》等,《紅樓夢》則代表古代小說的頂峰。



(1)中國古代小說前沿動態擴展閱讀

中國古典小說的代表作之四大名著

1、《紅樓夢》

作者曹雪芹,是中國小說中反映時代最深刻的作品,它表現出任何其他作品所不具備的空前絕後的思想深度和哲學追求。小說通過描寫賈府在政治上的衰落、道德上的腐敗、經濟上的崩潰、子弟的一代不如一代,預示著舊的制度必將走向沒落的趨勢。

2、《西遊記》

作者:吳承恩。是一部以神怪為主角的幻想喜劇,記述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三藏去西天取經,歷經八十一難,取回真經,皆成正果。

3、《水滸傳》

作者施耐庵。是一部經過宋元兩代數百年的醞釀、積累而最終完成的長篇歷史小說。它集合了水泊梁山英雄好漢生生死死的悲壯故事,凝聚了無數中國人的理想、感情和才思。

4、《三國演義》

作者:羅貫中。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小說描寫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

⑵ 我國古代小說發展,大致經歷了幾個階段

  1. 我國古代小說發展,大致經歷了六個階段。

  2. 上古到先秦兩漢,這是我國古代小說的醞釀和萌生時期。 主要是先秦的「寓言」(即神話),如《精衛填海》《誇父逐日》《黃帝擒蚩尤》《後羿射日》等。

  3.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志人」「志怪」小說,合稱為筆記小說。這一時期,我國小說初具規模,主要作品有干寶《搜神記》,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等。

  4. 唐代出現了唐傳奇,標志著我國古典小說的成熟。著名小說有蔣防的《霍小玉傳》、白行簡的《李娃傳》、元稹的《鶯鶯傳》,是文言短篇小說。

  5. 宋代出現白話小說—話本,小說才成為故事性文體的專稱。話本的出現是小說史上一大變遷,它對中國古代小說產生了深遠影響,代表作有《三國志平話》。

  6. 明代出現了擬話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話本的體制,形式進行創作的小說,如《玉堂春落難逢夫》《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沈小霞相會出師表》,小說集有馮夢龍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

  7. 明清出現了章回體小說,我國古代小說發展到頂峰,產生了一批偉大不朽的小說,如四大名著,另有《儒林外史》《聊齋志異》。

⑶ 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趨勢

一、小說的源頭——神話傳說早期的神話故事就有《山海經》、《穆天子傳》等。古代社會生活不發達,神話傳說反映了初民與自然的斗爭,同時有著奇幻的想像和離奇的故事,塑造了許多神話人物形象,這些都成了後代小說發展的土壤和養分。另一方面,先秦的歷史散文和歷史著作為魏晉的志人小說提供了藝術手法和形象基礎。如先秦的《左傳》、《國語》、《戰國策》等多是紀錄人物行事的,在講述故事、刻畫人物方面多有精彩之處。《論語》、《孟子》、《莊子》等多記錄人物言論,通過語言展開故事事件、描摹人物,這種方法為《世說新語》所吸收。二、魏晉小說——志人志怪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小說的形成時期。從內容說,分為談論鬼怪神魔的「志怪小說」和記錄人物的逸聞趣事的「志人小說」。魏晉時期大量產生志怪小說,著名的作品有《神異經》、張華的《博物志》、王嘉的《拾遺記》、劉義慶的《幽明錄》等,其中最出名的是干寶的《搜神記》。在藝術上,魏晉志怪小說多取材於非現實的故事題材,顯示出濃重的浪漫主義色彩;在故事結構上多數粗陳梗概,也有一些結構比較完整,描寫比較細致,初具短篇小說的規模,並且出現了比較鮮明的人物形象。它對唐代的傳奇影響很大。「志人小說」出現在東漢末年的清議品評人物的社會風氣基礎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它主要記錄當時士族統治階級人物的逸聞趣事,在藝術上有較高的成就。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價說:「記言則玄遠冷峻,記行則高簡瑰奇。」三、唐人小說——唐傳奇唐代小說被後人稱為唐傳奇,是小說成熟的標志。從此小說正式形成自己的規模和特點,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唐傳奇的產生與社會環境有密切的聯系。隨著當時城市經濟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市民階層,為了滿足市民的文化需要進而產生了「市人小說」。同時唐代科舉發達,許多詩人和歷史家都加入了小說創作的隊伍,形成了各種文學體裁和文學形式的交互影響和融合。唐傳奇的小說作品多收錄於《太平廣記》,其中名篇很多,如《古鏡記》《枕中記》《南柯太守記》《任氏傳》《鶯鶯傳》《霍小玉傳》等。唐傳奇體制短小,但有長篇小說的規模,比較全面地採用了史傳文學的手法,把一個人的前後完整的一段生活或一生描述下來,情節曲折,大膽想像,細致刻畫了人物微妙的思想感情和內心生活。唐傳奇還以簡潔、准確、豐富、優美的語言把古代散文的巨大表現力發揮到了很高的地步。四、宋代小說——話本小說發展到宋代,隨著城市說唱文學的成熟,以民間「說話」藝術為基礎發展了話本小說樣式。話本有不同於傳奇的體裁特點:正文之前有詩詞或一兩個小故事,即入話;為渲染故事或者人物風貌,故事中間可以加入詩詞或者駢文;話本結尾的地方又用詩句總結全篇勸誡聽眾。宋元話本的小說包括《京本通俗小說》的全部,《清平山堂話本》的大部分。小說話本以愛情、公案兩類作品為最多,愛情類以《碾玉觀音》和《鬧樊樓多情周勝仙》成就較高;公案類以《錯斬崔寧》和《宋四公大鬧禁鬼張》較為出色。話本故事情節統一,注意情節的生動感人,布局巧妙,引人入勝。其次,話本小說開始運用典型細節來刻畫人物性格,而且還精於人物內心活動的描寫。話本小說有時還通過富有戲劇性的對話來表現人物性格的特徵。話本小說總的說來,在故事結構、人物刻畫上的特點表現了古典小說中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成熟。五、明代小說繁榮——明擬話本和章回小說明代文人對宋元話本由喜愛而編輯、加工、模仿話本寫作,這就出現了專供案頭閱讀的文人模擬的話本,稱之為擬話本。擬話本的代表作品有馮夢龍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及凌 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的擬話本。元末明初出現了一批章回小說名著,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神魔小說《西遊記》,世情小說《金瓶梅》,俠義小說《水滸傳》。這類小說體制宏大,融合歷史、傳說和現實生活的寬廣社會生活畫面,反映復雜的社會思潮和人文思想;故事從短小到長篇,人物從簡單到復雜,對人物性格的塑造也採用了多種刻畫方法,塑造了許多典型環境下的典型人物。情節曲折,結構復雜,並且具有一定的敘事模式,為清代的長篇小說繁榮打下了基礎。六、清代小說雙峰——短篇精粹《聊齋志異》和長篇巨制《紅樓夢》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創造性地繼承了魏晉志怪小說、唐傳奇的優秀傳統,並且能用唐傳奇的手法寫志怪,既反映了豐富的社會生活,又有很高的藝術造詣,成為我國短篇文言小說之最。《聊齋志異》在思想內容上正如作者所言「集腋成裘,妄續幽明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奮之作;寄託如此,亦足悲矣」它是一部有所寄託的表達理想和人民願望的短篇集;從藝術上說,能夠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手法結合在一起,深刻地表達了現實生活和美好理想之間的矛盾;其次,塑造了一系列的有現實基礎和生活環境的鮮明個性的人物,比如行動嚴謹的青鳳,性格開朗天真爛漫的嬰寧,不知樂愁的小謝等;再次,善於描寫細節並把人物性格語言和生活融為一體。《紅樓夢》是中國古代小說的不朽巨著,反映了清代整體的社會生活,稱為「時代的鏡子」。曹雪芹善於選擇生活素材,如臨其境般逐日描摹了當時社會生活,並且用各種手法塑造了典型人物。人物分主次,性格分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人物通過不同情節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全方位刻畫,層層深入重點突出。次要人物則抓住重點個性通過特定的情節突出表現;《紅樓夢》還善於把人物的內心情感與故事情節的發展進程和自然環境結合起來,烘託人物渲染情節;小說還把人物的內心活動心理描寫凸現出來,描摹細膩入微,反映心靈辯證法。在結構上比以往的小說更加完備,更加宏偉,更加嚴密。全書以寶黛愛情為主線,以賈府為生活空間,將各種人物事件錯綜復雜地連接在一起,彷彿像生活本身一樣復雜多彩。它的語言也達到了古代文學的頂峰,簡潔而純凈、准確而傳神、樸素而多彩。《紅樓夢》對民族文學的傳承是多方面的,同時對後代文學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它是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高成就,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不可企及的高峰。魯迅先生說:「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後,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

⑷ 哪位能夠講述一下我國古代小說藝術的發展史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里程及其規律

第一部分,說明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歷程;第二部分,說明我國古代小說在發展過程中的規律。第一部分是從縱的方面論述,第二部分是從橫的方面論述,全文縱橫交織,互相補充,完整地闡述了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

第一部分講發展過程,作者是按幾個階段來寫的。1.起源:神話傳說。2.發展:魏晉南北朝志怪志人。上述兩個階段中,小說同歷史歸於一類。3.成熟:唐代傳奇。脫離歷史而成為獨立的文學創作。4.繼續發展:宋元話本小說、演義小說。5.頂峰:明清文人獨立創作,寫平凡的人和事。

作者闡述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抓住了兩個關鍵。第一個是文學與歷史的關系。蕭統的文學定義說,「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就是指出文學作品必須有想像虛構,還要講求文采。神話傳說、志人志怪,都是靠實地訪問,從民間搜集而記錄下來的,所以同歷史歸於一類。唐代傳奇,有想像虛構並講求文采,因此就離開歷史而發展成為文學創作了。第二個關鍵是文人加工民間傳說與文人獨立創作的關系。宋元話本小說、演義小說,都是文人採用民間傳說而進行再創作的,寫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尋常的英雄;明清小說,發展成為文人的獨立創作,寫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抓住上述兩個關鍵,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進程就容易理清了。

第二部分講發展規律,作者列舉了四條。這四條與第一部分的內容密切相關。例如第一條,「中國的小說是來自民間的,是人民群眾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中國小說的每次發展、進步都是由優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間學習,參與、加工民間創作而取得的」。這在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幾個階段都可以得到證明。又如第二條,「史傳文學對中國古典小說的影響」。這從中國古代小說的幾個發展階段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作者在課文中只談了「對人的看法和描寫」一點,在另外的文章中還談了幾點(參照「有關資料」)。

二、學習重點說明

1.融會貫通,理解課文

首先,把第一部分講發展歷程的內容按時間順序串連起來理解。在這中間,可以把發展歷程分為五個階段、兩個關鍵。理解了這些,就理解了第一部分內容。其次,把第二部分講發展規律的內容與第一部分的內容結合起來理解。例如第二條規律,因為古代小說脫胎於史傳文學,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對史傳文學的傳統有所繼承,這首先表現在對人的看法和描寫上。反之,理解了第二部分內容,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第一部分。例如,理解古代小說脫胎於史傳文學,那麼也就不難理解小說發展過程中話本小說、演義小說的出現不是偶然的了。

2.舉一反三,用實例說明規律

在課文中,作者已經舉了不少實例來說明規律。因此,學生從課文中不難得到啟發,模仿著用自己熟悉的例子去進一步說明課文闡述的規律。例如,作者已經用《三國演義》《水滸傳》說明第三條規律,但失之於簡單,不妨要求學生把說明具體化。甚至有些學生熟悉的但作者沒有涉及的例子,也不妨要求學生去說明課文中提到的某些規律。這是學習課文的延伸,也有助於進一步深入地理解課文。

●解題指導

一、根據課文內容,填寫下表。

本題旨在引導學生融會貫通,把握課文基本內容。

朝代
發展階段
體裁特點
規律

魏晉南北朝以前
起源
神話傳說
1.中國的古代小說是來自民間的,古代小說的每次發展都是由文人作家參與、加工民間創作而取得的。2.史傳文學對中國古代小說很有影響。3.古代小說創作立足於現實。4.由於受封建文化的壓迫摧殘,古代小說的發展極為艱難。

魏晉南北朝
發展
志怪志人


成熟
唐傳奇

宋元
繼續發展
話本

明清
頂峰
①演義小說
②文人獨立創作,關注平凡人生的現實主義小說

二、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並說明它們在闡明課文觀點上的作用。

1.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

2.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是為實錄。

3.明鏡照物,妍媸畢露。

4.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時紀人間變異,亦微有鑒戒寓焉。

本題中所列引文,都是文言,需要學生切實弄懂,知道它們的含義;還要求學生了解它們在說明文章觀點上的作用。

1.意思是,文學作品所描寫的對象具有積極意義,其內容的表達、形式的安排,都經過作者深沉的構思、想像,其辭藻、音律、用典等藝術形式都比較講究。事,指作品描寫的對象。沉思,深沉的構思。義,指思想內容。翰藻,指作品的辭采。課文引用蕭統的這兩句話,是為了說明蕭統對文學與歷史等學術著作的區別已經有所認識,到唐代,我國的古代小說終於脫離歷史而發展成為文學創作。

2.意思是,愛它而要知道它有缺點,恨它而要曉得它有長處。缺點、長處必須都寫下來,這才是真實的記錄。課文引用《史通》的這些話,是為了說明我國古代小說對史傳文學傳統的繼承,首先表現在能夠辯證地認識人和描寫人。

3.意思是,明亮的鏡子照物體,物體的美麗和醜陋全都清晰地顯露出來。妍,美麗;媸,醜陋。課文引用這兩句話,是為了說明《水滸傳》寫人藝術的高明。

4.意思是,雖然我的書名為志怪,也不專寫鬼神,卻時時寫人間的變異,也略微蘊含著鑒戒。課文引用吳承恩的話,是為了說明《西遊記》是立足於現實的。

三、作者以《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為例說明第三條規律,其中以《三國演義》《水滸傳》為例的說明較簡略,試把這兩例中的一例的說明具體化。

以《水滸傳》為例。作者寫北宋宋江農民起義,是立足於現實的。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元末爆發了農民大起義,群眾性的反抗運動風起雲涌。它們規模宏大,波及的范圍廣泛,其間又有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產生,因此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傳說施耐庵同元末的農民起義運動有一定的聯系,甚至親自參加了起義的隊伍。可見,《水滸傳》描寫的農民起義,正是立足於現實的基礎上的。

四、試把讀過的《林黛玉進賈府》《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范進中舉》等課文聯系起來理解,想想它們體現了本文提到的哪些規律,並寫成一二百字的短文。

它們體現了課文提出的四條規律。寫一二百字的短文,可以重點談其中的一條。

●教學建議

一、指導學生以舊知求新知,舊知、新知融會貫通,理解課文。高三學生,應該讀過一些中國古代小說,也讀過不少史傳散文,例如中國古代四大著名長篇小說、話本小說,志人志怪小說、神話傳說等,又如《左傳》《戰國策》《史記》中的一些散文等。要調動學生的這些積累去理解課文,這樣就容易得多。

二、理解我國古代小說與史學的關系,是把握課文內容的關鍵。第一部分講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過程,小說脫離史學而獨立,這是關鍵性的進步;第二部分講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規律,小說繼承史傳文學的優秀傳統,這是關鍵性的規律。因此,指導學生把握課文,要抓住關鍵不放鬆。

三、這篇課文有一定難度,不要求學生全部讀懂,能懂多少就算多少。這篇課文的教學只要達到這樣的目標:使學生知道怎樣融會貫通地去閱讀有一定難度的文章。

四、發揮學生主體性,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可以把「有關資料」中某些東西提供給學生,讓學生結合資料去閱讀課文。

●有關資料

一、關於「文學」的含義(胡經之)

對於文學是語言藝術這種認識,中外都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才逐漸明確。

在中國,「文學」的含義曾有幾度變化。在先秦時代,「文學」是「文章」(「文」)和「博學」(「學」)的總稱,「文學」包括了整個文化,先秦諸子的哲學、道德、政論文章,都被說成是「文學」。到了秦漢時代,「文學」還是總括「儒學」和「文章」,但二者漸趨獨立,「文學之士」逐漸分離為二:一類歸「文苑」,一類屬「儒林」。像司馬相如這類從事辭章詩賦創作的文人,和那些專門研究儒學經術的學者分開來了。發展到魏晉時代,「文學」和經學、玄學、史學都分立發展。到了齊梁時代,更進而把「文學」細分為「儒」和「學」,把「文章」細分為「文」與「筆」。史傳、奏議這一類文章歸入「筆」,屈原、宋玉、枚乘、司馬相如等人辭章詩賦一類算作「文」(梁元帝蕭繹的《金樓子·立言篇》對此有所闡明)。「文」「筆」的劃分,表明了齊梁時代對於文學的了解逐漸深入。對於「文」和「筆」的解說,前人眾說紛紜,清代學者常把有韻的稱「文」,無韻的稱「筆」。其實,「文」與「筆」的原則,不只在有韻無韻,也不只在言辭的美,還在於有無情采。齊梁時代就有人把「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的「文」和一般的文章區分開,「文」不僅要有特殊的言辭,而且要有特殊的情采,即所謂「流連哀思」,「情靈搖盪」。這種對「文」的看法,接近今天所說的藝術的文學或美的文學的意思了。「文」和「筆」的區分,把藝術的文學或美的文學同其他文學(其實是文章)從內容和形式上區別開來了。可惜,齊梁時人常常只把詩賦一類視作「文」,而小說一類卻排除在外。在創作實踐中,齊梁文學的情采,也只局限在貴族上流社會的狹小天地,偏向於追求「翰藻」的華美,形式主義弊禍嚴重。到了隋唐時代,為了反對形式主義,出現了古文運動,取消了「文」「筆」之分,甚至以「筆」為「文」,「文學」變成了「明道」之器,不區別藝術的文學和道德文章了。發展到宋代,「文學」乾脆成為「載道」之具,道學代替了「文學」。幸而,自先秦以來,歷代對於「詩」的看法一直較接近於藝術的文學或美的文學這種意思。自唐代開始,「詩」和「文」的區分更加明顯,語言藝術的特點在唐詩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在戲曲、小說和一些散文中也日益明顯地表現出來。但長期以來,封建文人把戲曲、小說之類看作雕蟲小技,不能列入「文學」殿堂,那些並無語言藝術特點的文章卻被尊為「文學」正宗。只是到了現代,人們終於把這些具有語言藝術特點的詩歌、小說、劇本和散文稱之為文學,而把那些並無語言藝術特點的文章列在文學之外。於是,文學是語言藝術的含義就確定下來了。

在國外,「文學」含義的變化,也經歷了類似的途徑。古希臘時代,史詩、悲劇早已很發達,但「文學」並不專指這類東西,而是總括一切文化。西方用拉丁文littera一語來表示一切書寫的東西,小至一個字母,大到整個文化,包括具有語言藝術特點的東西,全包羅在內。中世紀神學統治一切,包羅萬象,文學被淹沒在神學之中。文藝復興以後,特別是啟蒙運動以來,科學的發展,學術的細分,使得政治學、經濟學、倫理學、史學、美學等等都獨立出來,成為專門科學。剩下那些不能歸入科學之列的詩歌、劇本、小說等等,獨立出來,稱之為文學。

《美利堅網路全書》(1963年版)里說道,文學「詞源上的意思是一切書面的或印刷的東西」。直到現在,「還流行著關於文學的兩種對立的觀念。一種觀念認為,一切說得好的東西都是文學,認為文學風格標志文學和非文學的區別」;「另一種看法認為,文學的核心和基本的特點是在於它是想像的表述形式,一切文學都是虛構的」。日本《萬有網路大事典》(1973年版),也把文學分為廣、狹二義:「廣義的文學是一切用文字書寫的東西。」「就狹義來說……亦即與文藝同義。」這說明今人對於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的本質和特徵,認識越來越精確,越來越深刻。

(節選自《文藝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二、中國古代小說的性質和范圍(石昌渝)

討論中國小說文體,首先碰到的是小說的性質和范圍的問題。小說是敘事性散文(清代駢文小說《燕山外史》是極個別的例外),與敘事詩的區別是清楚的,比如陳鴻的《長恨歌傳》是小說,白居易的《長恨歌》是詩,一個是散文,一個是韻文,雖然同是敘事,但文體的區別一目瞭然。比較不容易區別的是小說與史傳。

小說與史傳都是敘事散文,都同樣有人物有情節有主題,都同樣有作者概述和場景描寫,它們的區別何在?司馬遷的《史記》,抽出一個片斷來,例如《鴻門宴》,那場景描寫有行動有對話有細節,性格栩栩如生,可以說與小說沒有分別。但是,盡管它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它卻是史傳而不是小說。根據就在它是據實而寫。古代小說,特別是歷史演義小說,其人物和情節也許是有一些歷史依據的,但作者不過是借它們來抒發自己的胸臆,創作中不免要對原來的事實加以選擇,加以強調,加以重組,加以虛構補充,總體上是作者主觀想像的產物,本質是虛幻的,因此它是小說而不是史傳。明代謝肇說:「凡為小說及雜劇戲文,須是虛實相半,方為游戲三昧之筆。亦要情景造極而止,不必問其有無也。」(《五雜俎》卷十五)清初丁耀亢則進一步指出小說的價值與史傳的價值不同,「小說始於唐宋,廣於元,其體不一。田夫野老能與經史並傳者,大抵皆情之所留也」(《續金瓶梅集序》)。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是「史貴於文」,小說因其虛妄無稽而長期遭到輕賤,謝肇和丁耀亢理直氣壯地宣稱小說就是虛妄無稽,闡明小說的價值不系於「實」,而系於「情」,從而明辨了小說的文學品格。史傳說真話,小說講假話,真和假,這就是史傳和小說的區別所在。

不過,一進入作品實際,問題又不那麼簡單了。白話小說與史傳的區別很明顯,問題在文言小說系統。縱向來看,唐代以前比較好辦,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小說。古代史志和書目文獻指稱的那個時期的「小說」是別有所指的,並非文學意義的小說。東漢桓譚和班固在處理古代文獻的時候,把那些實錄性質的叢殘小語統稱為「小說」,一部分托古人近於子部而又淺薄者歸在子部,一部分記古事近於史部而又悠謬者歸在史部。這類作品一是實錄,盡管實際上是真偽雜存,但作者是據見聞而錄,不事虛誇和鋪飾,因此,二是文字簡略,篇幅短小,所謂尺寸短書。對這類作品,桓譚和班固是食之不甘,而棄之可惜,故列「小說家」類存之,可備治身理家參考,或可廣見聞資考證。魏晉南北朝的志人小說和志怪小說的興盛自有它的社會文化原因,但在文體上是承襲「小說家」,並且成為唐前「古小說」的主要部分。以實錄和短小為特徵的「古小說」充其量只是中國小說的史前形態。進入唐代,問題就比較復雜了。唐代傳奇不避諱虛構,馳騁想像進行鋪敘描寫,實錄的原則放棄了,短小的格局打破了,它標志小說文體的誕生。傳奇小說的存在,使得「古小說」發生了分化。一支緊跟著史傳走,這就是野史筆記。野史筆記重在摭拾史料,其中既有敘事文,也有說明文和論說文,內容正如明代胡應麟所歸納的有志怪、傳奇、雜錄、叢談、辨訂、箴規六類,以後四類為主體的即是野史筆記;另一支在史傳和傳奇小說之間搖擺,它標榜實錄,篇幅也短小,但比較偏重故事性和趣味性,因而文學色彩比較濃厚,這就是筆記小說。虛與實孰多孰少,對它很難作計量性判斷。歷史學寬容一點,可以把它納入自己的范疇,而小說擴大一點,也應該確認筆記小說為小說家族的一員。

再進一步面對一個作品集子,確認是不是小說就要具體分析了。野史筆記的一個集子中也含有傳奇和志怪性質的作品,如唐代《酉陽雜俎》就有好的志怪作品,宋代《癸辛雜識》就有一些記錄軼事異聞的作品,元末明初的《輟耕錄》中有些篇什則成為後世小說的題材來源,甚至一些文人的文集中也會偶然雜有一些精彩的小說,如《東田文集》中的《中山狼傳》,《九集》中的《負情儂傳》《珠衫》《劉東山》等;相反,筆記小說集中也會夾雜一些雜錄性質的文字,例如用傳奇小說方法寫成的筆記小說集《聊齋志異》也有一些非敘事性的篇章。出現這種情況,與古代人的「小說」觀念有關。盡管明代中期以後通俗文學家們為小說正名,為小說的地位和發展大聲疾呼,但是占統治地位的文化傳統觀念是根深蒂固的,清代乾隆年間編撰的《四庫全書總目》對「小說」的看法與桓譚、班固的看法基本保持不變,就是一個明證。兩種「小說」概念的並存,是造成小說與史傳有一部分交叉的重要原因。

(節選自《中國古代文體叢書·小說》,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版)

三、中國古代小說理論(吳組緗)

我國古代小說理論里頭有很多好的經驗,有些我們就沒有很好地繼承下來。唐代有個劉知幾,是個史學家,他把史傳文學的經驗總結出來,寫了一部書叫《史通》。他很講究「識」。先秦早就講究「器識」,所謂「士先器識,而後文藝」。器識,就是心胸開闊,目光遠大。司馬遷為什麼能寫出一部《史記》來呢?他認為,必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了萬卷書不行,還要行萬里路。這樣他的見識就多了,心胸就開闊了。中國小說理論的頭一條,要想寫好小說,首先要心胸開闊,眼界寬廣,首先要在「器識」上下功夫。而不能心胸狹窄,眼光如豆,只見個人的眼前的那麼一點東西,要能高瞻遠矚地看問題。

第二條,你要寫好一篇小說,必須要有「孤憤」。李贄說《史記》為什麼寫得好?因為太史公有「孤憤」;《左傳》為什麼寫得好?因為左丘明有「孤憤」。《水滸傳》為什麼寫得好?施耐庵有「孤憤」。後來許多評論《聊齋志異》《紅樓夢》的,也都說蒲松齡、曹雪芹有「孤憤」。「孤憤」是什麼?拿現在的話說,就是有個人的真實感情,個人所獨有的激情。就是你對這個題材、這個主題有極大的熱情,你自己被這個題材、這個主題所感動,使你欲罷不能,非要把它寫出來不可。不是為了有名氣,更不是為了稿費。古代寫小說是倒霉的事,哪來的名利!如果你對你要寫的沒有深刻的感受,沒有極大的熱情,沒有被它深深地感動了,就沒有必要來寫它,而且也寫不好。

第三條,中國小說很講究「真實」。現在,我們的有些評論對於這個寫真實還是起反感。一寫真實就是自然主義了,就是暴露我們社會的黑暗面了,要作反動宣傳了。其實,我們不能因噎廢食,打了一次嗝兒,你就不吃飯了?當然,你以寫真實為借口,寫壞小說,我們要批評;但不能因為這個緣故,就反對寫真實。怎麼能反對寫真實呢?「真、美、善」三個東西我們都要。可這三個東西並不是平列的,真美善以真為基本。沒有真,你那個美是假美,你那個善是偽善。假美、假善有什麼價值?所以要大膽地寫真實。至於你寫得好不好,那是你的思想觀點、思想感情問題。真是文學藝術的生命,也是小說的生命。沒有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我們要使文藝成為人民的工具,很好地為人民服務,首先要尊重它的性能。真實是它的性能,把真實丟掉了,就不能很好地為人民服務,就變成不頂用的東西。過去我們常常把文藝這個性能抹煞了,忽略了。

要講寫真實,很要緊的一條,就是必須深入生活。沒有生活你就胡編亂造,坐在屋子裡想入非非,盡是想當然,那是不行的。《史通》上總結史傳文學一條經驗,拿現成的話說,就是「反映論」。馬克思講過一句話,原話我記不清了,意思是說,我們讀一篇小說,一篇文學作品,要區分哪些是作者主觀世界的東西,哪些是客觀世界的東西。就是說,作品是反映,它是通過作家的主觀來反映客觀,反映客觀的社會生活、時代氣息、歷史面貌。《史通》總結我國的史傳文學,如「明鏡照物,妍媸畢露」,就像明鏡照物一樣,漂亮的(妍)、難看的(媸)都照出來;像「虛空傳響,清濁必聞」,就同空氣傳播聲音一樣,好聽的(清)、難聽的(濁)都傳過來。這就是真實,真實地反映客觀事物,反映客觀的社會生活、時代面貌和歷史面貌。這並不是客觀主義,史傳文學是要「寓褒貶」「別善惡」的,就是將善惡褒貶包含在里頭,不是直接說出來的。這就是所謂「春秋筆法」。春秋筆法也叫「皮里陽秋」。是非、善惡不直接說,通過情節場面,通過人物的對話言論,讓讀者自己去分辨評判。中國詩歌理論中有句話叫作「不落言筌」。言筌就是解釋說明。《史通》標舉一個「晦」字,以與「顯」相對。「顯」是淺露,也就是直截說明;「晦」就是具體敘寫,反對直說。中國文學有這個傳統的信條,就是不允許解釋說明,要通過情節場面,通過形象來表現褒貶。所以「明鏡照物」並不是客觀主義,而是含有褒貶,暗藏著褒與貶。這也是魯迅極力信奉的。有些人不了解此意,作了相反的評價,應該考慮!

由此,《史通》還總結了一條,就是「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是為實錄」。就是說,愛它而曉得它有缺點,憎它而曉得它有所長。正如我們所理解的: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對立的矛盾的統一體,不可能有純粹的東西。好人身上有缺點,壞人身上有長處。這完全符合辯證法。但這不是說沒有善惡、是非之分。所愛、所憎,分得清清楚楚;在此前提下,再看次要的方面。比如吳承恩寫《西遊記》,創造了個豬八戒,它是個小農生產者。他眼光如豆,心胸也不開闊,而且動搖得很厲害,一遇困難就要散夥,回高老莊去。遇到妖魔鬼怪,孫悟空去打,他卻躲起來睡大覺;回來一看,孫悟空快打贏了,他怕功勞全是別人的了,趕快跑過去打幾耙子。他還愛挑撥離間,幾次在唐僧面前說孫悟空的壞話,把孫悟空趕走。總之,這個人的缺點是很多很嚴重的。但我們並不覺得這個人特別可恨,我們小孩看到他就笑,並沒有把他當成敵人來看。為什麼?因為作者還寫了豬八戒的許多更為主要的長處。比如勞而又苦的事情都是豬八戒乾的,長途挑經擔,孫悟空是不幹的;過那個稀柿洞,硬是豬八戒拿嘴巴拱出一條路來;妖魔鬼怪把他抓起來,他罵到底,從來不投降的。還有,他鬧情緒是常事,可始終沒有脫離取經隊伍,取經隊伍少不了這么一個人。這就是說,作者在創作豬八戒的時候,是「愛而知其丑」的,而且把他的丑大膽放手地寫得很充分。《水滸傳》寫林沖,寫武松,寫魯智深、李逵,都是採取這種態度。「憎而知其善」,也是如此。《三國演義》寫曹操,作者是恨他的,把他當作反面人物來寫。可曹操有雄才大略,最後勝利的還是他。他有很多優點,善於用人,善於識才。抓住一點好處就寫出來,決不掩藏、抹煞。可這些好處,這些雄才大略,就使他成為一個大壞蛋,不是普通的壞蛋。司馬遷寫劉邦,寫項羽,也持這樣的看法。這就是要通過對現實生活的觀察體驗,寫出真實的人來,寫出有血有肉的人來。《紅樓夢》更是這樣。林黛玉是作者同情的,可是寫了她很多缺點;薛寶釵是作者不喜歡的,但也並不抹煞她種種的長處。正因為這樣,《紅樓夢》里寫了許許多多的人物,一個個都是活生生的,使我們感動。「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這一條經驗我們就沒有很好地繼承下來。 我們為什麼不能把人物寫得真實起來呢?生活中有多少使人感動的新人新事,叫我們一寫,往往就顯得不真實了。

中國小說還講究神似。只寫得形貌真實還不行,還要神似。蘇東坡就講:「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是說繪畫只講究外形相似,這個見解同小孩子的見解一樣,太淺薄了,太幼稚了,因此一定還要神似。魯迅先生也講,畫頭發,畫得怎麼細,也不可貴。要緊的是畫神,畫眼睛,把眼睛的神態畫出來。我國古代的小說,都講究形似和神似,更講究神似。《水滸傳》中的幾個主要人物,宋江、李逵、魯智深、武松、林沖等,都寫得神似。《紅樓夢》更講究神似,而且寫人與人的關系,也寫得神似。比如說,黃鶯兒,你仔細看看,她必然是薛寶釵的丫環;紫鵑,一看就是林黛玉的丫環;還有,侍書是探春的丫環,入畫是惜春的丫環,一看就有這種特點。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寫得入神了。托爾斯泰的小說《戰爭與和平》,寫了五家貴族。每家的人一個個性格不同。可總起來每家各有一個共同的家風,一看就是這家的。我們現在的小說,能寫到這樣子的,還不多。

我在學校念書的時候,美術學院有個同學,他會畫畫,他是主張「寫意」,主張畫神似的。他替我畫像,畫了一個頭,畫了幾筆頭發,再畫了眉毛、眼睛。底下就不畫了。連個輪廓都沒有,鼻子也沒有,嘴巴也沒有。可是掛在宿舍走廊里,大家一看就說這是我。都說,怎麼幾筆就畫得這么像?我說你為什麼不把鼻子畫出來,不把嘴巴畫出來?你把我搞得太不像樣子了。他說,你的鼻子我沒看出特點,嘴巴也沒特點,畫它干什麼?你的特點在上部。因此,就抓住了這個,畫出神似。《紅樓夢》里有很多地方也是這樣寫的。黛玉葬花,一邊哭著,一邊念著葬花詞。賈寶玉隔著好幾十米,在那個山石後面就聽清了,把它一句句,一字字記錄下來。實際生活里這不可能,這就不形似。林黛玉的聲音本來就小,又是哭哭啼啼的,念出來的葬花詞你離那麼遠就聽清楚了?可作者不管這一套,如同剛才說的美術學院的同學給我畫像一樣,他不講形似,要緊的是抓住神似。黛玉葬花,抓住了林黛玉典型性格中一個最精要的東西。為什麼葬花呀?她在憐花。為什麼可憐花?她在可憐她自己,就像一朵花一樣,在那樣惡濁的社會環境里,她這么一個女子,這么一朵美麗的花,就要被摧殘踐踏成污泥了。她想把花埋起來,「質本潔來還潔去」。這就是抓住了林黛玉典型性格的一個要點,一個「意」,一個神。在這種情況下丟開了形似,而只抓神似。黛玉葬花,構成一個盛傳久遠的畫面,就因為它畫了「神」。當然,我是主張要形似的,形似還是基本的。你寫現實題材的小說,不形似不行。不過古代有這個傳統,我們不能反對。可我們要理解,理解以後評論起來就不同。這在詩歌也是如此。杜甫的名句:「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有評論者說寫這棵柏樹太粗;有的又說太高,不符合真實。有高明的論者,

⑸ 唐朝時期,古代小說的發展

唐朝:古代小說成熟的標志,體裁為傳奇,代表作有《長恨歌》、《李娃傳》等,乃文人依據傳說創作而成,其特點為形象鮮明、情節曲折動人、結構完整、文辭華美。
傳奇本是傳述奇聞異事的意思,唐傳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說。它遠繼神話傳說和史傳文學,近承魏晉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說,發展成為一種以史傳筆法寫奇聞異事的小說體式。唐傳奇內容更加豐富,題材更為廣泛,藝術上也更成熟。唐傳奇「始有意為小說」,標志著中國古代小說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創作階段。
唐傳奇 - 唐傳奇繁榮的原因
唐代經濟繁榮,特別是城市經濟迅速發展,使市民的文化生活豐富,各種民間藝術得以發展,為傳奇小說創作奠定了社會的基礎。唐代各種文學形式的繁榮,並相互借鑒,相互融合,互相促進,也為唐傳奇在題材內容和寫作技巧上提供了營養。唐代科舉考試中的「溫卷」之風,也推動了傳奇的發展。魏晉南北朝以來志怪及志人小說的創作則是唐傳奇產生的文學淵源。

唐傳奇 - 唐傳奇發展的三個階段
初、盛唐是唐傳奇的發軔時期,也是由六朝志怪到成熟的唐傳奇的過渡。作品數量不多,現存有王度的《古鏡

唐傳奇記》、無名氏的《補江總白猿傳》、張鷟的《遊仙窟》,內容近於志怪,藝術上也不夠成熟。

中唐是唐傳奇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不僅作家和作品數量最多,而且頗有名家名作涌現。如陳玄佑的《離魂記》、沈既濟的《任氏傳》、李朝威的《柳毅傳》、元稹的《鶯鶯傳》、白行簡的《李娃傳》、蔣防的《霍小玉傳》、陳鴻的《長恨歌傳》等。內容題材涉及到愛情、歷史、政治、豪俠、志怪、神仙等,但大多作品體現了較強的現實精神,創作方法與藝術技巧更加成熟。

晚唐是唐傳奇的衰落事情。雖然作品數量不少,並出現了專集,如牛僧孺的《玄怪錄》、皇甫枚的《三水小牘》、裴鉶的《傳奇》等,但內容較為單薄,藝術上也較為粗俗。唯有豪俠題材的作品成就較高,如傳為杜光庭的《虯髯客傳》就是最著名的作品。

唐傳奇 - 唐傳奇的思想與藝術成就
一、唐傳奇的思想內容唐傳奇題材廣泛,大多取材於現實生活。

其中數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描寫婚姻愛情題材的作品,如《柳毅傳》、《鶯鶯傳》、《李娃傳》、《霍小玉傳》等。

這類作品表現了對婚姻愛情生活自由的嚮往和追求,抨擊了封建禮教、婚姻制度和門第等級觀念。其次有諷刺批評社會的一些現象的作品,如《枕中記》、《南柯太守傳》等,體現了一定的現實批判精神。還有政治歷史題材的作品,如《高力士外傳》、《長恨歌傳》、《東城父老傳》等,往往借歷史表達思想情感。此外,描寫義俠刺客的題材的作品也不少,如《聶隱娘》、《紅線》、《昆侖奴》、《虯髯客傳》、《謝小娥傳》等,反映了反抗強暴和俠義的思想精神。另外還有一些描寫神仙鬼怪的作品,如《古鏡記》、《補江總白猿記》等。

二、唐傳奇的藝術成就唐傳奇的創作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

首先,唐傳奇在小說發展史上擺脫了六朝小說粗陳梗概的寫法,對生活的描寫和人物的刻畫走向了細致化的藝術境地,注重生活細節的描寫和人物的精神心理的展現,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具有性格化的人物形象,並且開始注意小說的審美價值和娛樂功能。

唐傳奇
其次,唐傳奇是「有意為小說」,因此在創作手法上較六朝志人的偏重寫實增強了虛構性,較六朝志怪的偏重記述傳聞增加了再創作性,作家真正開始自覺地進行藝術想像和藝術創造,而且在藝術構思、情節結構上,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此外,唐傳奇的細節描寫、心理描寫以及語言、詞采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採用散體古文,適當吸取了民間口語,也常插入詩詞,提高了小說的表現力。唐傳奇的地位和影響

唐傳奇作為文學史上開始進入成熟階段的短篇小說,難免還存在一定的缺陷。譬如史傳為傳奇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營養,但同時傳奇也就往往採用史傳的簡潔筆法,而省略必要的交代和細致的描述,有時更用歸納的方法寫人物,這對小說而言,其實是不合適的。又譬如《雲麓漫鈔》說士子欲以傳奇顯"史才、詩筆、議論」,確實唐傳奇作品中普遍存在議論成分,有的還夾有眾多詩篇,這也造成小說文體的不純。

但盡管如此,唐傳奇畢竟展開了一片嶄新的藝術天地。通過虛構的故事和虛構的人物,它比以往的任何文學樣式,能夠更自由更方便更具體地反映人們的生存狀態和生活理想,從而影響人們的生活趣味,由此而言,它在文學史上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傳奇這種文言小說樣式在宋代一度衰落,到元、明又出現了不少優秀的、較唐傳奇在各方面都有所發展的創作,並被改寫為白話小說。事實上,中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在藝術上的成熟,與傳奇體有很大關系。

⑹ 我國古代文學發展呈什麼趨勢

文學發展的趨勢:隨著商品經濟的 發展特別是宋代以後,文學呈現出明顯的世俗化、平民化傾向。如明清之際小說中有許多是反對封建思想、主張個性自由的,更是體現了這一點。

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的是從上古一直到1919年五四運動以前中華民族文學發展的歷史。中國古代文學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歷史悠久,其起源,約略同中華文明的起源同步。

(6)中國古代小說前沿動態擴展閱讀

文學發展中的繼承與革新文學的發展,不但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和影響,而且還有自身繼承與革新的規律,同時,各民族的文學之間也會發生相互影響。

各個時代的文學,都是在批判地繼承本民族的文學遺產,並吸取其他民族文學的影響的基礎上,根據反映現實生活的需要不斷地進行革新與創造而向前發展的。這是文學發展的內在的基本規律。

各民族文學之間的交流和影響各民族的文學之間相互交流和彼此影響,對文學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每個民族的文學都有自己的獨特性,都對豐富的世界文學寶庫作出各自的貢獻。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和各民族經濟、政治、文化上的交往,各民族文學的相互影響也越來越大。

中國文學的發展,就曾不斷地受到外國文學的影響;同時中國文學對亞洲和世界各國文學也發生了積極的影響。中國唐代文學的繁榮,不僅得到本國文學遺產的滋養,而且也受到西域文化的影響。

⑺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

「小說」一詞最早出現於《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意思是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

自宋代開始具有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兩種不同的小說系統。文言小說起源於先秦的街談巷語,是一種小知小道的紀錄。在歷經魏晉南北朝及隋唐長期的發展,無論是題材或人物的描寫,文言小說都有明顯的進步,形成筆記與傳奇兩種小說類型。

白話小說則起源於唐宋時期說話人的話本,故事的取材來自民間,主要表現了百姓的生活及思想意識。

小說的奠基歷經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八百多年的積累和沉澱,當歷史進入唐代小說才正式形成。

(7)中國古代小說前沿動態擴展閱讀:

追溯八百多年的奠基,主要在四個方面:

一是寓言故事。如《孟子》、《莊子》、《韓非子》、《戰國策》,等書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鮮明的寓言故事,它們已經帶有小說的意味。

二是史傳。如《左傳》、《戰國策》、《史記》、《三國志》,描寫人物性格,敘述故事情節,或為小說提供了素材,或為小說積累了敘事的經驗。

三是文人筆記。這一點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尤為明顯,文人筆記大都記載一些軼事、掌故、素材。

四是民間娛樂消閑。各朝代都有茶館飯店常駐的說話人、說書人,以話本為基礎,每天把故事小小的說一段(小說),以吸引客人每天回來聽書,希望保證生意興隆。

熱點內容
女主現代重生鑒寶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4-11-26 19:32:26 瀏覽:240
男同小說推薦現言 發布:2024-11-26 18:26:42 瀏覽:48
求好看的快穿病嬌小說 發布:2024-11-26 18:26:40 瀏覽:251
軍婚穿越有空間小說推薦 發布:2024-11-26 18:26:39 瀏覽:933
耿美強強現代小說推薦 發布:2024-11-26 17:31:40 瀏覽:612
男主是律師的現代小說有肉 發布:2024-11-26 16:23:08 瀏覽:939
軍婚愛欲小說免費閱讀全文 發布:2024-11-26 16:20:41 瀏覽:843
電競小說帶一點言情 發布:2024-11-26 15:58:54 瀏覽:238
小說薄先生別來無恙免費閱讀 發布:2024-11-26 15:17:16 瀏覽:356
女主特工殺手穿越古代小說 發布:2024-11-26 15:07:33 瀏覽: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