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武俠小說
A. 武俠小說是什麼
金庸先生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B. 武俠小說的概念是什麼
武俠小說是中國通俗舊小說的一種重要類型,多以俠客和義士為主人公,描寫他們身懷絕技、見義勇為和叛逆造反行為。武俠小說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是指傳統武俠 浪子異俠 歷史武俠 諧趣武俠慧睜 古典仙俠 奇幻修真 現代修真,但從武俠小說的狹義層次上來說就只指 傳統武俠 浪子異俠 歷史武俠 諧趣武俠 這四類. 武俠文學的源頭當有二:「一是漢初司馬遷的《史記》中的游俠、刺客列傳;二是魏晉、六朝間衫神盛行的『雜記體』神異、志怪小說。」如果說先秦兩漢乃至魏前塌歲晉志怪,為武俠小說的產生構築了堅實的基礎,為之前奏;那麼唐傳奇在文學史上一領風騷時,武俠小說即真正開始萌芽。.
C. 誰告訴我武俠小說的定義
武俠的定義很多啊,不過最常用的就是「成人的童話」,寫這方面的論文,可以看看孔向東先生在百家論壇里的文章啊。。。。。。
D. 武俠小說的定義是什麼
真正傳統的武俠是部分朝代的,武俠,其實只是講述一個叫做【武林】的地方發生的一些與俠義相關的故事。武林通常還有一個理解,叫做江湖,所以其實江湖紛亂也是武俠的一部分,當然,就如樓上說的那樣,武俠離不開武功。只是傳統的武功,而不是玄幻、神化、魔法和修真仙俠。
金庸是武俠界的泰山北斗,但其實他的書,嚴格來說多半都屬於歷史武俠,因為金老大往往是要藉助特定的歷史背景來表達某些思想,但不可避免的出現篡改歷史或者誤導歷史的嫌疑,而所有的武林高手,總會被朝廷和歷史限制,就連號稱天下無敵的郭靖也會死於亂軍之中。金老大的書中,最純粹的武俠,在我看來是笑傲江湖,個人認為那也是他最好作品,書中沒有朝廷,只有真正的武林。
古龍其實是真正的武俠大師,他的書中,大多數時候沒有朝廷和歷史的限制,就算叫有朝廷,通常也處於管不著武林的狀況,所以古龍的武林更自由更張揚,相對來說是更純粹的武林。
武俠本就是一種理想主義的情懷。若處處為朝廷為歷史所制實在很不爽,相當於失去了理想的翅膀。
推薦幾本比較純粹的武俠
【小李飛刀系列】
【蕭十一郎】
【武林外史】
網路武俠中【極品殺手】不錯,雖然文筆普通,但卻是如今少有的純粹武俠!
E. 淺談武俠小說
提起武俠小說,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金庸、古龍這些近現代的大家。但若追根溯源起來武俠小說的歷史可以說是相當的久遠了,武俠小說的濫觴有二:「一是漢初司馬遷的《史記》中的游俠、刺客列傳;二是魏晉、六朝間盛行的『雜記體』神異、志怪小說。」
對於武俠這個詞我們可以使用拆開來解讀,所謂的「俠」,按照韓非子的說法就是以武犯禁之人。這類人大都具有極強的正義感,具有捨己救人、見義勇為的高尚品行,但他們也大都不遵守法律規定,因此雖然在百姓中很受歡迎,但也由於其特立獨行的行為常受到統治者的敵視。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是沒有俠這個概念的,他們在電影中所塑造的一系列角色都是以人(man)來結尾,例如蜘蛛人、鋼鐵人。翻譯到中國之後都被冠以俠的名號,這種處理還是很貼切的。至於「武」就很好理解了,在火葯發明普及之前,刀槍劍戟都被稱為冷兵器。在冷兵器時代,個人的武術技巧就顯得十分重要,而俠客們若想行俠仗義,一身出色的武藝自然也是必須的。而講述武藝高強之人行俠仗義的小說,就是所謂的武俠小說了,今天我就在此簡單介紹下大家所熟知的近現代武俠小說。
武俠小說界有許多大家,遺憾的是我個人目前只看通讀過金庸先生的作品,單他一人的作品就已經是不小的閱讀量了。金庸先生是近幾年離世的,得知消息時還略有些惋惜。畢竟他對我們的影響還是非常的,這里的影響並不是僅限於文化上,還有實打實的經濟效益。我的家鄉十堰以武當山而聞名,而武當的名號這么響亮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金庸先生在作品中的描繪、介紹。雖然在武俠小說的創作中繞不開武當,但作為素材的選用也算是一種互利共贏的關系。更重要的是在金庸的眾多小說里,對於武當派的描寫都是正面的,而小說中其它的諸多門派甚至少林寺都有不少黑歷史。正是得益於金庸先生在作品中的宣傳,我家鄉的武當山才能享有如此高的知名度,進而吸引了眾多遊客,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雖然對於金庸的作品很小便有所耳聞,而那時各個電視台也都爭相播放著根據他作品而改編的電視劇,但遺憾的是我一直沒有去進一步了解。一直到高中時候,身邊有一個同學閱讀《神鵰俠侶》的時候引起了我的強烈興趣,而後我才對金庸的書有所接觸。
對於當時的我而言,想讀是一回事,能否讀到又是另一回事。所幸的是,我們高中時候校圖書館還是有一定的館藏的。而對於那時的我而言,讀書便是唯一的娛樂活動了,我也因此時常去圖書館里漫遊。例如《明朝那些事兒》就是我在圖書館里發現的,後來在我的不斷探索下,終於在圖書館里找到全冊的《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與《倚天屠龍記》。對於那時候的我而言無異於是發現了寶庫一般,雖然一次只能借兩本書,但這么多的小說也就意味著我很長一段時間的精神生活也就有了著落。不過最初還是有不小的閱讀障礙的,因為學校圖書館里的幾套叢書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可以說是年代感十足了。不僅因為小說的內部都是繁體字,就連排版方式都與現在大不相同,例如書中的文字不是橫向排列而是縱向,我必須一豎行讀下來才能再讀下一行,除此之外還要按照從右往左的順序來進行閱讀。對於除此閱讀這類書目的我來說,無疑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但苦於沒有其它版本可以觀看。最終故事的吸引力戰勝了閱讀上的困難,經過我的不斷努力終於適應了這種奇怪的排布方式,還把周遭旁觀的同學也給驚到了。
金庸的武俠小說給那時候的我帶來了極大的樂趣,因為他的作品永遠是架構於歷史的大框架之下,所以對於同時熱愛歷史與文學的我而言是一種極大的滿足。雖然其中摻雜有不少民間野史與小說家之言,但單就提升閱讀的體驗而言無疑是極佳的。例如與成吉思汗談笑風生的郭靖,跟王保保鬥智斗勇的張無忌都給那時的我留下了深刻的映像。我看了金庸的小說之後才發現,先前看過的網路小說的很多套路都與金庸的書一模一樣,明顯有抄襲借鑒的嫌疑。但金庸的小說並非是什麼網路快餐文化,正因為金庸的書里蘊含了許多歷史與文化元素,由於金庸出色的歷史與文學功底,所以他才敢以歷史作為素材來收放自如。例如我高三時候語文老師提到過《天龍八部》里有介紹一種菊花名字很奇特,我當即反應過來是」抓破美人臉」,因為這種菊花整體是白色而唯中間有幾點紅,就好像美人的臉被抓破了一樣才有了這樣的名字。這就是其中的文化底蘊,真是令人看過之後就難以忘記了。不過語文老師當時提問的時候只有我答上來了,其餘同學基本處於一臉懵逼的狀態。看來我們這代人讀武俠小說的已經極少了,這類小說似乎是上一代人日常娛樂了。
金庸的武俠小說之中除了武打的場景,同樣不乏感情戲的刻畫。塑造了張無忌趙敏,楊過小龍女,郭靖黃蓉這許多對神仙眷侶。能寫出這許多的愛情故事,我原以為金庸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個風流才子,結果反而有些平淡了。反倒他的表哥徐志摩是個風流浪子,可能是這位表哥對金庸的影響吧。除此之外最令人欽佩的是金庸對於女性心理的描寫,金庸在作品之中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女性形象。金庸作為男人對女性的心理了解得如此透徹,並且能用筆觸表達出來。這種技巧同文化底蘊一樣也是學不來的,恐怕要等到多談戀愛之後才能有所領略感悟吧。
金庸先生的一生可以說是著作等身了: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副對聯雖然並十分工整,但恰如其分地將金庸創作的大部分作品包含了進來。時至今日我也基本上閱讀完了,其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還是《鹿鼎記》了。對於《鹿鼎記》,並不能稱之為是一本武俠小說,倒是稱之為官場小說要更為貼切一些,閱讀起來頗有些清朝的諷刺小說《官場現形記》的感覺。
首先《鹿鼎記》作為金庸的封筆之作,此時金庸的創作技巧已經錘煉的爐火純青。金庸在之前的小說中塑造了很多武功蓋世的英雄豪傑形象,其中有郭靖這般大智若愚的,也有張無忌這般身世坎坷的,還有段譽這樣運氣極好的。這些人的經歷、個性雖然各不相同,但都為人正直且用情專一。但到了最後,金庸不打算再塑造這樣的英雄大俠了。專門反其道而行之,選擇這樣一個貪財好色、貪生怕死且毫無武功的韋小寶作為全書的主角。韋小寶不僅為人圓滑老道、滿嘴謊話,甚至喜歡動輒跟人發誓道:「我若是騙你,就是婊子養的。」只因為韋小寶的母親是個妓女,說他是婊子養的倒也是實話。而到了小說的最後,韋小寶一個人娶了七個老婆,相當於前面小說中七個主角的量了。
單就這點而言,這本小說對於習慣了金庸創作的讀者而言確實很有吸引力。對於鹿鼎記我之前看過一個十分有趣的評價:金庸用前面十幾本小說來描寫江湖的故事,到了《鹿鼎記》又創作出了一個堂吉訶德般的形象來對先前塑造的江湖進行諷刺。韋小寶本身便是對之前英雄豪傑的反諷。
韋小寶這個形象雖然不完美,但勝在真實。在這里還要提到一部作品:《阿Q正傳》,金庸自己在回憶《鹿鼎記》的時候,也曾多次提到過阿Q與韋小寶形象的關系。他說過:「寫這部書時,我經常想起魯迅的《阿Q正傳》所強調的中國人的精神勝利。精神勝利的意念在中國的確相當悠久而普遍,但是卻不是中國所獨有的。有時走訪國外,我也常發現:幾乎每個地方的人民都有他們精神勝利的方式。所以我試圖從另一角度去探索中國人所特有的一面性格。」同樣都是對典型中國人形象的塑造,我認為《鹿鼎記》雖然在深度上不如《阿Q正傳》,但作為長篇小說,在廣度上還是有所勝過的。
此外金庸在《鹿鼎記》這本書中也一改了先前的政治正確,在金庸之前的作品中通常都是以漢族政權作為正統出現的。無論是先前的宋政權還是後面的明政權,都將它們放在正統的地位。而這一本書中雖然同樣有反清復明的天地會眾人,但金庸對於這批人大部分都是採取明褒暗貶的態度。例如即便大敵當前卻依舊為了爭論誰所擁立的皇帝是正統而內斗,清朝尚未動手,自己便損耗個七七八八了。
例如韋小寶的師傅陳近南,可以說是《鹿鼎記》中為數不多的正面人物了,金庸早在陳近南出場前就借旁人之口評價他說:平生不識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而陳近南出場時更是牌面十足:原本見到誰都謊話連篇的韋小寶竟被他的氣勢鎮住,嚇得把自己的底細全抖落出來了。陳近南這個人很像金庸之前小說中郭靖、蕭峰這樣的大俠,武藝高強又義薄雲天。就是這樣一個主角般完美的人物,最後卻死於自己人之手,讓人不得不扼腕嘆息。若是將《鹿鼎記》比作《堂吉訶德》,陳近南便是類似於堂吉訶德這樣的理想主義者,雖然一生懷抱著反清復明的理想最後卻被歷史的車輪所碾壓,而韋小寶這樣現實的桑丘倒是混的風生水起。因此若是讀者像閱讀金庸先前的小說一樣將自己代入反清復明的立場可能會被氣個半死。
實際上這也是歷史的現實。我曾聽聞這樣的說法:若是心臟不好想多活幾年的就不要去讀南明史了,南明史讀起來比晚清史還要讓人生氣。晚清時候畢竟是社會制度的落後,失敗已是大勢所趨。南明卻完全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因為一些沒必要的內耗使得原本一片大好的局面崩盤。這些內斗的人失敗自然不值得同情,但那些仁人志士的悲劇命運著實令人惋惜,畢竟滿人進關後也沒想到僅憑自己的人數、實力能征服偌大一個中華,原本打算搶一票就走的他們也架不住敵人的瘋狂白給。
所以若是拋開原本的正統思想來看《鹿鼎記》的話,會發現金庸所塑造的康熙是一個勤勤懇懇勵精圖治的賢王形象,比南明這邊的統治者不知道高明多少。而即便這樣,在書中顧炎武、黃宗羲等人在意識到明朝的王室子弟都靠不住後竟然選擇推舉韋小寶來當皇帝。雖然他沒有文化且貪財好色,但在他們眼裡韋小寶就是比康熙適合當皇帝,僅僅因為康熙是個滿族人而韋小寶可能是個漢族人罷了。這一段可以看作金庸對這些老儒們的無情諷刺了。
而鹿鼎記的結尾更是讓人耳目一新,前文所說韋小寶可能是個漢族人,說「可能」是因為韋小寶的母親是個妓女,結局則是韋小寶的母親在回憶當年懷韋小寶的時候究竟接過哪些客人,最後韋小寶可能是漢人,也可能是滿人,還可能是胡人,是西藏的喇嘛也說不定。知道最後也沒弄清楚韋小寶究竟是哪族人,金庸正是用這種幽默的筆調對當時一些盲目的民族主義者進行了隱晦的諷刺,同時也是對自己先前一些作品之中所表達出的價值觀的諷刺。包含了對先前作品的繼承與批判,同時又從另一個方面來對國人的精神進行剖析,這或許就是《鹿鼎記》這本書獲得了極高評價的原因吧。
武俠小說似乎是個很新奇的產物,雖然探討前身的話《七俠五義》這類俠義小說或許可以歸結為一類。但究其本源的話其實還是上世紀由金庸、古龍、梁羽生這三大家所創作的為主,而這幾人之前之後都不再有優秀的武俠小說的創作了,因此武俠小說其實是一個時代的產物。若是仔細了解的話,金庸的許多武俠小說最初其實都是在《明報》上面連載的,大獲成功之後再編匯成書進行出版。那個時代的很多武俠小說都是如此,因此可以說這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城市居民精神生活匱乏的一種產物。
並且那時候的武俠小說經三大家的創作,其中的套路、流程基本都已確定下來。而後的創作很難再有心意,甚至可以這么說,縱觀現在各類連載小說網上,沒有幾本書可以跳脫出這武俠小說的三大家們的套路。除卻套路被開發完以外,更為重要的是武俠小說中精神內核也被這些名家們發掘得七七八八了。單就金庸的作品而言,其中既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郭靖,亦有笑傲江湖、灑脫自在的令狐沖,既有天生愚笨但運氣超群的虛竹,還有生性頑劣、特立獨行的楊過,更不用提極具國民性的化身韋小寶了。
這還但是以主角而言,眾多配角們的形象就更鮮明了。因此後世才沒有了類似的武俠小說創作,一動筆就多半會落入前人的窠臼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所幸這三位大家已經為後人留下了眾多了精神財富,借用周敦頤的一句話: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如此便好。
F. 武俠小說什麼意思其中何為武何為俠
武 指練身健體 養氣培元 提高人的身體體質 而「俠」 它是一種精神 一種快意恩仇 縱橫江湖 不謂強權敢為自己自由而斗爭的精神 練武之人從古至今大有人在 而配得上被稱為「俠」的 卻是寥寥無幾
G. 通俗文學與武俠小說,以及新派武俠小說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武俠小說是武俠小說是中國舊通俗小說的一種十分重要的類型,而武俠小說又可以分為新派武俠小說與舊派武俠小說。
通俗小說與武俠小說的聯系為:武俠小說是中國通俗小說的重要類型。大多以俠士和義士為主角,用絕技、見義勇為和叛逆來形容他們。由此可見通俗小說包括的范圍比武俠小說要廣泛。
新派武俠小說與通俗文學的區別和聯系:
1、與歷史接軌,但不受歷史束縛,充分發揮想像力。
2、描述人物復雜多面的性格。
3、新派武俠小說也寫武林之爭、正邪之爭、報恩與復仇等,但同時更注重對冒險、愛情變化、學習技術的艱辛過程和破案解謎的描寫。
4、在風格上,吸收了大量現代文藝的筆法和技法。 語言追求簡潔、流暢、口語化,情節結構復雜。 擅長多角度展示、心理描述和推理能力。
通俗文學與新派武俠小說的發展:
通俗文學是通俗文化的一種常見形式。 它是文人以大眾傳媒為載體,按照市場機制運作,以滿足讀者愉悅消費為目的而創作的商品文學。 最常見的類型是小說。
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是指在清末民初都市工商業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以傳統心理機制為核心而成長繁榮的文人創作或經書作家。 在內容上,在形式上對中國古代小說傳統的傳承。 加工再造的作品形成了以大眾為主體的讀者群,被他們視為精神消費品,必然反映他們的社會。
1950年代以後,新派武俠小說把武俠小說的新格局開創了,將慢慢衰落的武俠文化帶到了另一個高峰。 事實上,新派和舊派不能完全分開。 早期的新派武俠也繼承了很多舊派武俠元素,但新派武俠突破了舊的壁壘,使其更加現代和多樣化,而且在劇情或者文風上也是與舊派不同。
H. 什麼是武俠小說
武俠小說
武俠小說 從何而來?
火葯沒有發明之前,刀槍劍戟都被稱為冷兵器,在冷兵器時代,個人的武術技巧就顯得十分重要,它既可保家衛國,又可以用它求取功名富貴,尤其是統治者,更是十分看重,在中國古代教學,是文武並重的,《周禮》中記: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六藝中的射與御,就是射箭、駕戰車揮刀槍作戰的。《漢書.藝文志》亦載「劍道三十八篇」「和手搏六篇」,被稱為「兵技巧」,它以手足、器械的使用為基本技能,據今已有二千多年,至南朝劉宋時,已有武術之稱。會武術的人,一方面進入朝廷的軍隊,成為職業軍人,這類人為朝廷所用,自然也就會在浴血沙場的同時,求得功名富貴。
但總有一類人,就象現在的執政黨與在野黨一樣,對朝廷政治以及當權者有不同看法,在武術上的在野黨就是那些號稱俠客的人。他們因各種各樣的原因流落民間,又自恃一身好功夫,挑戰權貴、邪惡,扶危濟困,這也原本沒有錯,但也有因所謂重感情、講義氣而犯糊塗的時候,只為報恩或復仇,可以置國家法律與他人利益於不顧,這就是韓非子說的:「俠以武犯禁」。但如果在一個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朝代,當俠客們嘯聚山林,當起「綠林好漢」來「替天行道」,公然與當權者叫扳時。這種行為,卻得到老百姓的擁載,這同時也是俠植根人們心中,得到人們喜愛的重要原因,如瓦崗寨的程咬金、秦叔寶等與水滸傳中的魯智深、武松等。
一部《水滸》,能流傳千古,恐怕還與它宣揚的俠義精神密切相關。而這種大規模的俠士聚集於綠林,並自稱綠林好漢,這也大概是後來武林的出處,不僅取其山野之間自由自在,大概也有「在野」的意思,而且似乎「民主」程度也很高,他們以「會盟」的形式推選盟主,而推選的標准則只有兩個,那就是武功和武德,否則,一律免談。它們既顯示出一種民間社團的性質,又是一種鬆散的聯合。只有到了諸如水滸的規模,才顯示出其政治和軍事組織的特性來,但有一點仍是肯定的,那就是無論是晁蓋還是宋江,都是俠士們自己推舉出來的。
但最初的俠客多是獨立的,個人的行為,如《史記》中記載聶政以及著名的荊柯剌秦王的故事。這樣的人和事,在春秋戰國時期還不少,當時由於七國之間爭霸稱雄,恩恩怨怨很多,各國權貴們都爭相征賢納士,這里的士,就是指武士,如當時的信陵君、平原君都養了好幾百甚至上千的這類「食客」,這也就給這類武士俠客們創造了生存條件,他們大多以俠義著稱,或為國,或為報主人之恩,充當刺客,甚至不惜捨生取義。這是封建時期的一大社會特點,歐洲中世紀時期的騎士,以及日本的武士,都與其類似。
這些俠義武士,歷朝歷代都有,他們那種大義凜然,扶危濟困,路見不平杖刀相助,不畏強權,不畏殘暴的武俠精神,十分為人們所敬仰。這些武術人士大多是真人真事,瓦崗寨、水滸中的俠客們不提了,如少林武功,武當派武功都是實實在在的武術流派,也有不少名家出自這些派別,宏揚了武術精神,就是近代,如清光緒年間的大刀王五,以保鏢為業,被人稱為大俠,他與譚嗣同交厚,戊戌變法時,還主動要求保護他出走。再有就是霍元甲,就曾擊敗不可一世的洋武師,大長了國術威風。而這些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武俠與武俠故事,則為武俠小說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與土壤。
不過,另一類俠客就與我們現在的許多武俠小說有些類似了,他們似乎總存在於事實與虛構之間,這也似乎很深地影響了後世武俠小說的產生與發展,他們總是帶有神奇性和神秘性,有的甚至過分誇大了武術本身的功能及作用,但這種以超人形象出現,除暴安良的武俠,又恰好反映了人們的希冀和願望,這當中對後世武俠小說影響最深的有三個人物形象,那就是越處女、紅線和昆侖奴。越處女源自《吳越春秋》,紅線出自唐.袁郊撰《甘澤謠》,昆侖奴則出自唐《傳奇》,歷史上,許多身懷絕技的武俠們常常願意退隱江湖,這是因為人心難測,即便是恩重如山的主人們也是如此,這種思想也影響了後世許多武俠的為人和武俠小說的創作。而從另一個角度講,官場的腐敗與黑暗,也使他們更願意潔身自好,不願意同流合污,這也是武俠們得到人們尊敬的重要原因,同時也是文人們一種理想的人文精神,所以歷朝歷代有那麼多的文人願意記錄書寫創作這些武俠故事,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然而武俠小說到明清時,則多是以話本形式出現的,如清時在《包公案》基礎上演譯成的《七俠五義》《小五義》以及《兒女英雄傳評活》等,它們奠定了武俠小說的基本形式和模式,但得到真正發展並呈現出一種繁榮現象,卻是民國期間的事。
辛亥革命後,人們從封建桎梏下解放出來,各種思想流派湧入中國,報業、出版業得到空前繁榮,文學藝術得到大力發展,各種風格流派的文藝作品異彩紛呈,武俠小說也異軍突起,它以獨特的武俠們的俠義精神傳統深得人們喜愛。
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首先有被稱為「南向北趙」的等一批開風氣的武俠小說作家,平江不肖生更是被譽為「民國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其代表作有《江湖奇俠傳》、《俠義英雄傳》等;趙煥亭則有《奇俠精忠傳》留世
在三十年代後,最有名的武俠小說家便有北派四大家還珠樓主、白羽、鄭證因和王度廬。這主要分為還珠樓主的神怪武俠小說,白羽的社會武俠小說,鄭證因的技擊武俠小說和王度廬的言情武俠小說等四大派武俠小說。
在民國武俠小說作家中,還珠樓主也許是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半文半白的語言,儒、佛、道的精神哲理,都溶匯貫通於小說之中。其著名小說有《蜀山劍俠傳》、《青城十九俠》和《雲海爭奇記》等40部。白羽的社會武俠小說在武俠與社會生活方面結合得是十分緊密的,他受魯迅、周作人兄弟和新文化運動影響很深,本身又是記者出身,他常常是通過武俠思想與社會現實的脫節來批判社會的黑暗,在寫武俠們的可敬可愛的同時,也寫出了他們在現實社會中的悲壯、感概與無奈。他的代表作是《十二金錢鏢》、和描寫白蓮教起義的《黃花劫》等。鄭證因當年的《鷹爪王》八部曲出手就不凡,他將武俠的豪氣與精妙的武術與驚險的情節融為一體,並特別注重武術技巧的描寫。其一生一共創作了一百〇二部作品,為當時作家之最。被人稱為技擊武俠小說一點也不為過。
而王度廬的武俠小說則重言情,寫到生死纏綿處,常惑人至深。後起的港、台武俠小說,也大多走的他開拓的這條「悲劇俠情」的路子。他的主要代表作就是《卧虎藏龍》等「鶴鐵五部作」。而他們中最具傳奇色彩的則是還珠樓主李壽民,他七歲便登峨眉、青城學氣功,十六歲與才女文珠相戀,因家變而失戀,寫《蜀山劍俠傳》時,筆名還珠樓主,就是用於紀念文珠的。後與大富豪之女孫經洵的婚姻更是轟動一時,孫父曾反對這樁婚姻以「拐帶良家婦女」的罪名將其告上法庭,而孫經洵則在庭審時勇敢站出來捍衛自己的婚姻自由,使其無罪開釋,一時傳為美談,而更值得一提的是,還珠樓主李壽民本人,在「七七」事變後,因拒絕出任日寇偽職,被抓到日本憲兵隊受盡嚴刑拷打達七十天,仍威武不屈,令人敬嘆!他的作為本身,也充滿著一種俠義精神。一九五八年,一篇「不許還珠樓主繼續放毒」的文章,卻使他讀後因悲憤而腦溢血,此後病榻兩年有餘,口授完長篇小說《杜甫》後,對夫人孫經洵說你要多保重後,溘然長逝,令人惑嘆!
後來以金庸、梁羽生為代表的新武俠小說的崛起,則是近幾十年的事。尤其是金庸的武俠小說,造就了不少金庸迷。金庸也不愧為一代武俠小說大師,他豐富的歷史知識,深厚的閱歷,對武俠精神的理解,對武術知識的掌握,精彩的敘事與描寫,對人物性格的把握,確有許多過人之處。《射鵰》中的許多歷史、人物,如南宋時宋與金、元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均有歷史史實依據,而邱處機等歷史人物也確有其人,將真實與虛構有機結合,同時又兼有北派武俠小說社會、言情、技擊、神怪四大派之長,同時又完全不同於這四大派,有了新的創新和發展。
武俠小說代表作:
《江湖奇俠傳》
《蜀山劍俠傳》還珠樓主著
《鷹爪王》
《十二金錢鏢》
《卧虎藏龍》
《七殺碑》
<射鵰英雄傳> 金庸著
<陸小鳳>系列 古龍著
<七劍下天山> 梁雨生著
<四大名捕>系列 溫瑞安著
<大唐雙龍傳> 黃易著
<天龍八部> 金庸著
<鹿鼎記> 金庸著
言情小說
所謂「言情」,就是「說愛情」,或者叫「講述愛情」,而言情小說,自然就是講述愛情的故事。
但言情小說同愛情小說來比較還有一些區別,因為,所謂「言」,就多少帶有一些不真實的調侃的意味,所以說,言情通俗說是一種快餐文學,是那種比較夢幻、脫離現實的,是女孩子的成人童話。
當然,還有一種比較有意思的理解,那就是:
「言情小說對於未戀愛的人來說是嚮往
對於戀愛中的人來說是經書
對於失戀的人來說是痛苦的回憶
對於幸福的人來說是消遣
對於作者來說它只是為了賺人眼淚」
玄幻小說是一種類型小說,通常以冒險、戰爭為主題,時代背景、世界觀等皆無拘束,可任憑作者想像力自由發揮。與科幻、奇幻、武俠等幻想性質濃厚的類型小說關系密切。
一般認為玄幻小說一詞為香港作家黃易所提出,原意指「建立在玄想基礎上的幻想小說」。
1990年代後半網路文學興起,在網路上發表的小說作品與日俱增,其中許多作品是以日本角色扮演游戲為基礎所衍生出來,帶有劍與魔法風格的冒險故事,曾一時被歸類為RPG小說。但隨著故事題材的拓展與多元化,開始有人引用玄幻小說一詞來為這些小說分類,並且迅速普及於網路社群之間。
到了2000年代前半,由於文類定義的鬆散模糊,原則上凡是不能明確歸類於科幻、武俠、恐怖等傳統范疇的幻想小說,都可以被歸於玄幻小說之類,因此其定義也明顯超出了黃易初時對此用詞的設想。
玄幻小說所涵蓋的類型大致上和英語中的"fantasy"較為接近。約莫在玄幻一詞開始普及的同時期,奇幻一詞亦被引入中文用於對譯fantasy,但由於兩者的使用社群重疊不大,因而各自發展出不同的意涵。
對於慣於以奇幻對譯fantasy的社群而言,玄幻意指「混和奇幻、科幻、武俠等多重要素的中文幻想小說」。
對於慣於以玄幻來統稱幻想小說的社群而言,他們有時會以玄幻來統括fantasy的范疇,有時會以魔幻一詞來指稱歐美的fantasy小說,尤其是強調其偏重於超自然與魔法的特色。
玄幻小說的定義,至今仍有不少爭議。科幻小說家葉永烈說過,科幻小說、魔幻小說、玄幻小說是幻想小說的三大種類。這種分類方法目前得到較多的承認,所謂幻想小是一種建立在假想情況下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區別在於∶科幻小說注重建立在科學基礎上,以英國作家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為第一部代表作;魔幻小說是建立在神話基礎上的,以西方的《魔戒》、《龍槍》等為代表;玄幻小說最近才在中國大陸興起熱潮,它建立在玄想之上,內走得比魔幻小說更遠,更自由,不受科學依據的束縛,有更多空間可以發揮幻想,黃易可視為中國現代玄幻小說的一個代表。天,中國的玄幻小說數量之多,種類之繁雜,早已把這各種元素都收攏其中了。網路上最火紅的玄幻小說之一《飄邈之旅》開宗明義就說∶「也許會看到古代中華的延續/也許會看到先進的文明/也許會看到誘人的法寶/也許會看到仙人的遺跡/也許會看到西方中世紀的古堡/也許會看到各種稀奇古怪野獸/這就是飄邈之旅。」僅僅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出,玄幻的玄,和玄學沒有瓜葛,而僅僅是一種海闊天空恣意縱橫的玄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