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說書生形象
㈠ 聊齋中的書生人物形象分析
1、 前言
明清時期,文人常敘煙粉、靈怪故事,在以志怪傳奇為特徵的文言小說中,最富有創造性、文學成就最高的是清初蒲松齡寫的《聊齋志異》。蒲松齡一生貧困潦倒,又在科舉路上掙扎了大半生,可以說《聊齋志異》[一]是他惟一的安慰。《聊齋》創作的素材主要有三種來源:一是取材開古書,《聊齋》是在大概有一百多篇小說,改自前人作品,如《嶗山道士》就哪顫改自六朝小說和唐傳奇《紙月》、《取月》和《留月》三個小故事;二是四方探聽,不管哪個朋友聽到什麼奇聞軼事,他都要了解一下,寫進作品;三是傳說蒲松齡在家鄉柳泉旁邊擺茶攤,請過路人講故事,收集後進行加工潤色。《聊齋》裡面的故事大多男女兩類人物形象,後人對其中的鬼狐仙女作了較多的分析,而其中的書生形象則少有關注,下面筆者將著重對書生形象做系統的分析。
2、 書生的性格特徵
在《聊齋》裡面,男主人公一般以書生的形象出現,即使不是官宦子弟,而是出於商賈之族,也都能詩善文,能彈善對,我們將這類愛好高雅,喜讀詩書的男主人公統稱為書生。筆者總結《聊齋》裡面的書生,大致有以下六種性格特徵。
2.1,知書達禮、熟讀讀書、好琴棋書畫。故事中的書生剛開始多貧困落魄,但有上進心,苦讀讀書,因而即使眼下一文不名,但還是能夠得到鬼狐仙女的青睞。如《於去惡》中,「北平陶對俞,名下士。順治間,赴鄉試……見一人負笈筺儴……相與傾語,言論有名士風」。又如《白秋練》中,「直隸有慕生,小字蟾宮,商人慕小寰之子,聰慧喜讀」。好讀書,無論中舉與否,都能為文章中心服務。
2.2,渴望考取功名、衣錦還鄉。書生寒窗苦讀,為的就是考取功名,正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是每個一知識分子的理想。國而《聊齋》故事多敘書生趕考,有的屢試不第,但大多數卻是金榜題名。《司文郎》一文中的宋生有過目不忘之功,出口成章之才,但放榜時「生竟領薦,王下第」,宋生、王生雙雙落榜,而瞽僧聞之「格格而不能下,強受之以膈;再焚,則作惡」的文章,竟能高中,可見科舉的沒落腐朽。另一方面,大多數書生因各種原因而加官進爵了,如《聶小倩》中的寧采臣,「後數年,寧果登進士」;《俠女》中的顧生,自己雖然沒有考取功名,兒子卻在十八歲就中了進士。如此例子,不勝枚舉。
2.3,渴望得到性慾的滿足。有的書生家徒四壁,無力娶親,但人類原始的性慾沖動並不因貧富而改變。有的書生家中有妻,但出門在外,性慾無法得到滿足;或因獵奇心理,拈花惹草,在古代一夫多妻的社會制度中,這種現象度不稀奇。《瑞雲》中的賀生,「素仰瑞雲,固未敢擬同鴛夢,亦竭微贄,冀得一睹芳澤」,但瑞雲卻對他眉目含情,贈之以詩,又一次相見時,「瑞雲接見良歡,移坐近生,悄然曰:能圖一宵之聚否?」又有《紅玉》一篇,馮翁有一子,字相如。父子俱諸生(秀才)。相如與鄰女紅玉兩情相悅,「夜夜往來,約半年許」。書生渴望性慾滿足也就罷了,偏又寫女子主動示好,投懷送抱,這又是《聊齋》與眾不同之處。
2.4,渴望財欲的滿足。功名利祿四字從來都是緊密相聯的,酒色財氣也是四字不分家,況搜配且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可以說,財富是其它任何事物的基礎。有進修連權力也不例外。書生中舉,離財富也不遠了。跟有法力的女子相好,金錢也是唾手可得。《雷曹》中的樂生與雷曹相識,保住了一船貨物,家鄉也普降甘霖;《西湖主》中的陳弼教,家裡貧窮,跟隨軍將賈綰當文書,因憐救了一條鱷魚,最後回家時竟然穿著華麗,行李中金銀財寶滿滿當當。
2.5,具有傳宗接代的香火意識。古人雲: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對於以孝廉世緩指治天下的封建社會來說,子嗣確實是知識分子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聊齋》書生,與鬼狐仙女相戀,多半能有子女留存。仍以《西湖主》為例,陳生衣錦還鄉,在七八年間與揚子江王的女兒生了五個兒子;《嬰寧》中的王子服十四歲就考取了秀才,與鬼魂嬰寧結婚,生得一子,不畏生人,見人輒笑;《羅剎海市》的馬驥,喜歌舞,十四歲入郡庠,到了海市後成了龍王的附馬都尉,與龍女結秦晉之好,育有「福海」、「龍宮」一男一女。在這些書生中,我們可以發現,盡管他們的婚姻並不完美,卻都完整保留了子嗣。
2.6,渴望社會公平、政治清明。明清己經到了封建社會晚期,社會不公、人間不平、世風日下、吏治腐敗的現象十分嚴重。知識分子受到迫害也在情理之中,因而十分渴望天下大治。《聊齋》在這方面有很大的反映,同時鞭撻了醜陋的社會現象。《司文郎》一文中,有財學的宋生無法入無仕,而碌碌無為之輩卻靠師徒關系金榜題名,作者借瞽僧之嘴道出「簾中人並鼻盲矣」。《胭脂》中的鄂秀才,無幫被陷入獄,幸得吳公英明,還與清白,並與胭脂成婚。其中曲折,秀才有多少苦處無人知。正所謂「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何況鄂生為人謹訥,見客羞澀如童子。
3.書生性格特徵的來源
《聊齋》里書生的性格特徵,並非是蒲松齡向壁虛構而成,而是對社會生活的藝術再現。為此,筆者針對以上書生的一系列形象進行探本索源,闡明了蒲松齡進行書生形象創作的根源。
3.1,蒲松齡一生的經歷和性格特點。①蒲松齡的出生具有傳奇色彩,據說其父蒲磐夢到病和尚入室,而蒲松齡乃生。蒲松齡一生貧困,一生坎坷,分家僅得二十多畝薄田,二百四十多斤糧食,僅能維持全家三個月生計。不得己而外出做私塾老師,一去就是45年。半生科考,從19歲成為秀才,到72歲,才成為貢生[二]。不難想像,為什麼《聊齋》中會有那麼多的書生榮登金榜,衣錦還鄉的故事。弗洛伊德說:人們在生活中或是由於社會原因,或是由於自然原因,實現不了某些願望,文學給與替代性的滿足,使他們疲倦的靈魂得到滋潤和養息。中國文人士子骨子裡都有一種功名意識,從「達則兼濟天下」可以看出這種心態,蒲松齡是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②蒲松齡在畢家坐館期間,白天教學生,晚上獨坐在荒涼的書齋里,窗外月色朦朧,樹影搖曳,婆娑有聲,雜之以狐狸之鳴。這時蒲松齡就很容易產生幻想了。他就想像有管委會書生,就和他告訴,是一個很窮困很不得志的,蛤是又很有才華,情感豐富。坐在一個荒齋裡面,這時候有個美女推門而入。你在這兒讀書嗎?我和你一塊讀書,一塊寫詩、填詞,我安慰你這個貧困、寂寞當中的書生;你想行夫妻之事嗎?我主動來搭引你;你需要功名嗎?我助你金榜題名;你家裡的老婆不能生孩子嗎?我給你個傳宗接代的孩子,而且不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要妻子的名分,不要金錢,甚至倒貼金錢給你。我們知道,像這樣子無條件奉獻的女子是不可能存在的。於是作者轉而想像,說她是從海底來,從深山洞府里來,從陰曹地府來,從花鳥變化而來,甚至還可以只是個紙人兒,從書本中來。如《書痴》中的顏如玉,長期的荒齋生涯,造成了他善於幻化想像的特點。③蒲松齡性格特徵中的「痴」的反映。蒲松齡一生簡直就是痴心不改的一生。科舉考試考了一輩子,《聊齋》堅持寫了一輩子,前者主要代表對功名的追求,後者主要代表對事業的執著。蒲松齡的「痴情」東灌注到《聊齋》的創作中就產生了帶有作者本人性情特質的不朽人物形象。可以說痴男怨女是《聊齋》中最為可愛和刻畫得最成功的形象中的一類。嬰寧愛笑,王子服的母親說嬰寧「此女亦太憨」,「憨」即「痴」,王子服為了嬰寧而生相思病,迷於相思以至相信吳生的謊言,己經堪稱「痴男」,不料《阿寶》中的孫子楚,痴於情色,誤信戲言,「以斧自斷其指」,幻化成鸚鵡,銜走愛情信物。④蒲松齡性格特點中的「狂」的反映。[三]蒲松齡「天性穎慧,經史皆過目輒了」,有高度的自信。他還體味和發展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自我層面的「狂」,使「狂」具有了審美的濃厚意味,他在《聊齋》中塑造了一系列的狂生形象,肯定了越名教的愛情與行為。《聊齋》最為生動和富有活力的藝術形象中的一類就是「狂生」形象和帶有狂態的男性形象。
3.2,明清時期社會的真實現狀。蒲松齡是清朝人,但他的故事來源極為廣泛,因而能反映的是明清時期的社會現狀。①中國文人信奉的就是「學而優則仕」,辛勤刻苦攻書,就是為了出仕。但是沒落的科舉制度並不能為封建國家選拔人才,大量有才華的書生在中下層沉淪一世,如《司文郎》中的宋生,因而《聊齋》大量出現書生中舉的故事情節,即使身死,也要實現中舉的夙願,如陸判、葉生。②屢試不第的書生在經濟上一般都是拮據困難的,於是他們又不禁幻想起來怎樣實現發家致富的美夢,《聊齋》可以說是反映了當時中下層知識分子的心事。③社會的不公、吏治的腐敗又是《聊齋》創作的根源。一位學者在分析宋代文學中士人、妓女、商人三角戀愛時說到:幾乎所有文學作品都表明士人更具有誘惑力,最終能抱得美人歸,然而據考試,事實卻恰恰相反,士人最終是落荒而逃,抱得美人歸的是商人。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聊齋》中有關書生的斷獄故事,要麼是對現實的諷刺,要麼就是寄託書生的社會理想。正所謂「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又豈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3.3封建倫理道德與人性的沖突。①在封建社會,女性受到較多的壓制和束縛,《聊齋》中許多鬼狐仙女的行為都是為社會所不容的。但一個人(包括書生)再現出色慾、財欲、攻擊欲,而又無法自圓其說時,就說是「狐崇」是狐妖在作怪才使自己迷失本性的。因為鬼狐仙女不受人間道德約束,氫幻化為人,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這樣既不違背傳統倫理道德,又完成了人物的塑造。②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結構分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本我」包含了所有原始的遺傳的本能和慾望,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性慾的沖動,即所謂「性力」(力比多Llbido)。「自我」所代表的是理想和判斷,它既要滿足「本我」的要求,又要例之符合「現實」,調節二者之間的沖突。書生和女子都有「本我」的慾望,但受到社會壓制無法滿足,鬼狐仙女便做為「自我」的手段,成為「本我」的代名詞或替罪羊,從而滿足了書生與女子的原始慾望,同時符合社會現實。
3.4文化層面的影響。①儒家的訓誨對慾望具有壓抑作用,且儒家不事鬼神的立場缺乏宗教信仰中的「靈異」要素。狐妖故事的出現及被人喜好,也就代表了對上述儒家思想的補償與反動,它一方面滿足了社會大眾對「靈異」、「怪力亂神」等的好奇與需求,一方面又透過慾望[四]。。②男人可以娶狐妖為婦(或與之苟且)的心態是《聊齋》里人與異類關系的基本模式。在以男性為主體的家庭及社會是在,男人可以涵攝獸類的雌性,將她們納入現有的體制中,《聊齋》將野獸提升為人類的觀念,並不昨它們平起平坐,而是想將她們納入自己的體制中,成為滿足慾望的工具。這是《聊齋》中「沙文主義」的基調。
4、總結
中國自唐以來就有「無狐魅不成村」的說法,民間傳說對文學的渲染楊為蒲松齡創作的根本源泉,從而開創了文言小說的巔峰之作。《聊齋》中的書生,是文學史上重要的文學形象上,也成為我們窺探明清社會風俗畫卷真實的一面鏡子。亞里士多德說:小說記錄歷史,除了名字是假的,其它的全是真的。
㈡ 你心目中的古代讀書人是什麼形象
一提起書生,大家可能會想到「百無一用是書生」。
一提起儒生,大家有可能會覺得是搖頭晃腦、手無縛雞之力、滿口之乎者也的酸秀才形象。
這些都是後面形成的誤解,包括現在的很多小說,影視劇裡面,大家都對這個形象約定俗成了,覺得就是應該這個形象。
其實這是錯誤的理解,古代的儒或者說書生,當然也可以稱之為君子,要求是很高的,並不是那麼手無縛雞之力,也不是那麼不通情理,而是情商很高的,文武雙全。就像孔子。
早在公元前的周朝,當時周朝的官學就要求學生掌握六藝,後來也被稱之為君子六藝,是文、武並重,絕對沒有偏科。
《周禮·保氏》中說:「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這就是所說的「通五經貫六藝」的「六藝」。
《史記·太史公自序》:「夫儒者以六藝為法。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故曰『博而寡要,勞而少功。』
禮,又稱五禮。
五禮即:「吉」禮,用於祭祀;「凶"禮,用於喪葬;「軍」禮,用於田獵和軍事;「賓」禮,用於朝見或諸侯之間的往來; 「嘉」禮, 用於宴會和慶賀。
樂,又稱六樂。
六樂即: 「雲門」、「大咸」、「大韶」、「大夏」、 「大濩」、 「大武」等古樂名。
射,又稱五射。
五射即: 「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
白矢:箭穿滲數靶子而箭頭發白,表明發矢准確而有力
參連:前放一矢,後三矢連續而去,矢矢相屬,若連珠之相銜
剡註:謂矢發之疾,瞄時短促,上箭即放箭而中
襄尺:臣與君射,臣與君並立,讓君一尺而退
井儀:四矢連貫,皆正中目標
御,又稱五御。
五御即駕車的技巧,包括: 「鳴和鸞」、 「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鳴和鸞:謂行車時和鸞之聲相應
逐水車:隨曲岸疾馳而不墜水
過君表:經過天子的表位有禮儀
舞交衢:過通道而驅馳自如
逐禽左:行獵時追逐禽獸從左面射獲
書,又稱六書。
西叢虧首漢劉歆《七略》:「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這是對六書最早的解釋,象形、象事、象意、象聲指的是文字形體結構,轉注空廳、假借指的是文字的使用方式
數,又稱九數。
是計算、數學的技術,有九章算術。九數即九九乘法表,古代學校的數學教材。
也指理數、氣數,即陰陽五行生剋制化的運動規律。《廣雅》:「數,術也。」即技術、方法、技巧而已。
你看,古代讀書人,他不僅有文科,理科,還有道德禮儀,射箭,駕駛等等,那你覺得在這種教育下的讀書人,形象應該怎麼樣子的?
看到這里,你大概就能明白,古代的教育機制其實是很完善的,絕不是像我們今天所想像的那樣只要讀四書五經就行了。
所以今天我們要文化自信,就要恢復一些傳統的、好的機制,就要多讀經典,多親近聖賢。而不是一味的拿來主義,西方教育就是絕對好的。
㈢ 古代小說有哪些書生形象,他們有什麼特點
古代小說讀書人的形象這就難說了,如果說的是服飾的話那就是每個朝代有每個朝代的儒服,就是專門給讀書人穿的。給人的印象大部分都是文質彬彬,溫文有禮,談吐不凡,落落大方等等。當然也有手無縛雞之力這個印象在裡面。
㈣ 聊齋志異中的書生形象
《聊齋志異》中的書生形象具有以下特點:
1、書生們出生貧寒,品德高尚。聊齋里的窮書生大多是我國傳統的知識分子,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強調「修身養性」,強碰首調道德的自我完善,他們具有悲天憫人的高尚情懷,他們代表了社會道德的最高水平。在生活當中,他們憨厚老實,待人誠懇,富有同情心。
首先,他們是仁慈的,很有愛心和同情心;其次,他們有孝心,有責任感,知恩必報。
2、知書達禮、熟讀讀書、好琴棋書畫,內心很強大,生活很有情趣。故事中的書生剛開始多貧困落魄,但有上進心,苦讀讀書,因而即使眼下一文不名,但還是能夠得到鬼狐仙女的青睞。
3、渴望考取功名、衣錦還鄉。對科舉考試的迷信和頂禮膜拜的書生來說,求仕依然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哪怕家裡面已經揭不開鍋,考試還是要繼續的,因為如果考上了不僅可以富及子孫,更可以揚眉吐氣。生活的唯一事業看作是考試,在他看來,科舉考試是世代相繼,兄弟相傳,甚至是陰陽相接的大事業。
4、渴望雹基社會公平、政治清明。明清己經到了封建社會晚期,社會不公、人間不平、世風日下、吏治腐敗的現象十分嚴重源吵謹。知識分子受到迫害也在情理之中,因而十分渴望天下大治。
5、重情痴情,書生們的愛情感人至深
文人多情,這是一種普遍現象,他們長期受書本中愛情故事的熏陶,對愛情有美好的想像,他們雖然多情,但決不濫情,一旦愛上,就如痴如狂,忠貞不二。就像李商隱所說的那樣「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聊齋》中的書生們就是這樣痴情的男人,這些痴情的書生們,一旦愛上,就痴迷於愛情之中不可自拔。
㈤ 為什麼古典小說中的男主角都是書生,為什麼,急!!!!!
您好 就『古典小說中的男主角都是書生』一題 會有這么的疑問應該是屬於言情小說之類。 沒關系,那就針對這部份約略說明── 因為古代生活環境貧乏,社會階層不比現代工作現況那麼分工, 要找到故事題材就有限,在這樣的限制下, 角色的界定只有士、農、工、商或皇親國戚等選擇。 古代的言情小說角色大多數會以書生為輪廓。 因為書生沒有特定工作又未受職場時間限制,而且帶有多愁善感形象。 當然,情愛、言情的角色就容易選上他們。 假設角色設定為一般未受教育的農夫, 那這部作品的詞彙文藻就非常有限,題材可能無法貼近 容易造成古代識字的讀者,讀來興致缺缺。 古代不識字的人仍佔多數 會看書的還是少部份的書生。 而且受過教育的人對生活周遭的經歷、體驗較為敏感 對心情的述說也較一般人敏銳、感性。 筆者要在文內作內心獨白也比較有說服力 讀者也可以接受。 圖片參考:img.china.alibaba/閉橋club/upload/user/a/b/9/9/ 以上說明供您參閱
簡單來說,大多人都喜歡把故事寫的美輪美奐,相較之下當然還是吟詩作曲的書生比較符合那種浪漫的氛圍。 也許你會覺得這分析有點膚淺,不過現在許多肥皂劇不都是如此嗎? 現在要找一本具有深度的言情小說已經不多了。 況且,現在新一代的小說家根本不可能去了解古代的種種細節,都只取大概。 假如是一個粗俗之人,又怎能說出那麼多浪漫的話語呢? 從前人都比較單純,所以相較之下,書生還比較多愁善感,想法也比較天真浪漫,所以理所當然的也會被拿來當做男主角。 舉例來說好了。 假如有一天一個豬肉攤的老闆,拿著菜刀剁著豬肉,你覺得他轉頭對著自己的老婆卻是吟著詩,含情脈脈的看著她,菜刀下卻是血肉糢糊,左手還拿著一隻豬的腳,右手拿著血淋淋的菜刀........... 這樣的故事不是存心搞笑來亂的,就是作者天生就充滿幽默搞笑的因子。 可是這樣子的情節,你應該只會捧腹大笑,而不是含著眼淚,歌誦他們的愛情吧!
因為古代還沒有水電工或是健身教練之類的 *** 也沒有立法委員或是民意代表這種賺錢很快的行業 大家都還在活在單純的年代 而古代大家耕完田喂完馬看完日出閑閑沒事但沒電視只好看書 所以最普遍的就是書生, 拚死拼活都要考取名錄好實踐「衣錦還鄉」這種考不上的人會覺得他們很囂張的行為, 十個裡面有九個是書生, 那一百萬裡面就有九十萬是書生 人一多那每個人都要結婚生子的轎爛猛話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也會很多。 這就是為什麼古代小說的男主角都是書生(喝茶) 不然話就是你老是看同一個作者的書, 而那個作者就是喜歡寫有關書生的故事,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用「個人癖好」來形容他, 要是你不爽他想換點新口歷團味就不要看他的書 這樣不就搞定了嘛你說是不是親愛的
因為作者自己就是書生 大部份都是隱射自己八 大概八....
參考: me
㈥ 聊齋志異有膽氣書生形象分析
《聊齋》里書生的性格特徵,並非是蒲松齡向壁虛構而成,而是對社會生活的藝術再現。為此,筆者針對以上書生的一系列形象進行探本索源,闡明了蒲松齡進行書生形象創作的根源。
蒲松齡自己本身就是一個落魄的書生,他非常痛恨科舉制度,認為科舉制度完全是埋沒人才的一種做法,所以聊齋志異裡面的一些故事大多數都和書生有關。
借用於書生作為故事的引子去抨擊科舉制度,這種寫作手段其實在很多小說當中都是非常常見的,仔橡掘主人公運用自己的身份去對當下社會的一些牢籠進行沖擊,即便對牢籠造如凱不成什麼傷害,也可以引起一些震動和反響。
(6)古代小說書生形象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蒲松齡出生於書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藉助科舉入仕,可惜屢試不第,只能以教書為生。他自幼便對民間的鬼神故事興致濃厚。據說,蒲松齡曾為了搜集素材。
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茶館,來喝茶的人可以用一個故事代替茶錢。藉助這個方法,蒲松齡搜集了大量離奇的故事,經過整理、加工過後,他都將其收錄到了《念核聊齋志異》中。